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情境教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应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情境教学。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等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真实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渗透现代化生物意识。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构建教学情境。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在生活中,生物知识的应用无所不在,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相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问题,提高生物学科的应用性。例如,在学习“细胞呼吸”的相关内容时,由于理论性较强,需要彻底理解整个过程,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完全理解。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将水果放在冰箱中可长时间保存?酸奶是怎么制作的?橘子腐烂后为什么会有白酒味?这样,将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置身于生物学科中,学生兴趣就会浓厚,教学效果便会良好。

再如,学习“厌氧呼吸”一课时,教师也可从以下几方面创设情境:为什么需要在密封条件下制酒?长跑后为什么会感到腰酸背痛?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研究,可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二、创设实验情境

鉴于生物学科的特殊性,强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手段,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尤其当学生成功完成一项实验之后,就会获得成就感、喜悦感。而学生将会自觉地将积极的情绪转到知识点中,进一步激发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理解与记忆,提高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与实验能力。在教材中,实验分散于不同的单元,如果能将实验内容与知识点系统结合,将让学生对知识和实验产生重新认识。因此,合理编排实验内容,加以适当地指导,对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例如,将“影响酶的活性实验”“酶的专一性”“酶的高效性”“叶绿体中的色素提取与分离”等实验,按照一定顺序优化、整合,便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与研究,最终获得科学结论。

另外,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自主学习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是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由学习,需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因此,教师可将实验教学划分为以下四大步骤:

1.合理分析实验类型,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实验重点与难点,体现实验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引导学生阐述实验目标、实验原理,满足实验要求与实验步骤,最终获得实验结果和结论,提高实验的缜密性。

3.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安排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比例,也可通过播放实验视频、PPT等方式,创设良好的实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而动手操作,提高能力水平。

4.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操作能力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

在设计问题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教材中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融合,形成可相互转化、相互关联的问题组,表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学生已具备的逻辑关系,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人的体温与调节”一课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复习,列好预习提纲、布置预习任务,测量自己在不同时间的腋下、口腔等温度,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联想空间:人们夏天出汗多,还是冬天出汗多?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会打冷战?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与现象,阐述各种情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另外,在设计问题中,教师应注重把握“度”的尺寸,如果题目过于简单,则学生不屑一顾,难以满足提升思维能力的要求;如果创设的问题之间缺乏必要联系,则难以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高,则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挫败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

通过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融合文字、图片、音乐等各种要素,创设各种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由于高中生物知识具有一定抽象性、专业性与概念性较强的特点,通过多媒体的应用,则可激发课堂活力,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拓展教学空间,更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能力水平。

由上可见,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创设情境意识,挖掘情境要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高中生的能力水平、心理素质为出发点,创设出个性化的学习情境,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机融合,更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瑞玲.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情境的创设[J].沙棘:教育纵横,2010.

[2]魏新彬.探寻高中生物高效课堂的“给力”之源[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

[3]高江辉.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目标[J].华人时刊:理论研究,2011.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范文第2篇

1用“物”和“理”之间的联系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来源于生活,用大量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感觉: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在《物态变化》这章的教学中,像“夏天感觉井水凉,冬天感觉井水热”“测体温时先要把体温计甩一甩”,“冰雪熔化”“河水结冰”“水的沸腾”“刚洗完澡感觉很冷”“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放在衣柜里的卫生球过段时间变小甚至不见了”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像关于电冰箱的冷藏原理,由于我们是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家庭没用冰箱,但农村有一些保鲜的土办法,如把装有食物的器具浸在冷水里(水不没过装食物的器具),再用湿毛巾盖上;甚至将食物用篮子装好吊在井里(不与水接触);关于蒸发致冷,讲到了用擦酒精的办法为高烧病人退烧,但学生更熟悉自己如果发烧,父母会用湿毛巾敷在额头上帮助退烧等,这些都是学生现时的生活环境,教师要启发他们进行比较,悟出其中的道理。

2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生活化情境

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新奇的生活化情景,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用分别带有方形、三角形、圆形小孔的三张白纸发给学生,并提问:太阳光线射过这些小孔在地上会留下什么样的光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这样回答,跟几何图形一样。然后,让学生走出教师,在阳光下观察光斑的形状,结果光斑都是圆形的(也可以在日光灯下观察,结果是细长的光斑)。现象与学生的想象出现了差异,从而造成了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自始至终带着这个问题主动的去学习。又如:在讲热传递时,演示这个实验用火轻而易举地烧掉一张纸条,把同样的纸条紧缠在铁棒上,再用火烧,纸条安然无恙,学生很奇怪,这时,告诉学生,骗子就是用这种方法推销假毛料服装坑害人的。创设这些情景使学生既觉得新奇,又倍感亲切,但就是不知所以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3利用实验活动创设生活化情境

物理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投放足够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围绕某个专题展开实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问题验证假释,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质。

在教学“浮力”时,为了说明物体的沉浮条件与物体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我设计了一个实验:一个鸡蛋在清水里下沉,再在水里加盐并搅拌使其充分溶解,鸡蛋又能浮起来,水和盐的比例如果适当,鸡蛋甚至还能在水里悬浮。实验中,通过比较鸡蛋和液体的密度来总结物体沉浮的条件。实验过后,有一个同学问,为什么师傅往榨好的油里加盐?我就告诉他,榨出来的油里含有一些杂质,放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杂质就会发生沉淀,卖不出去。在油里加盐后,增大了油的密度,使这些杂质悬浮在油里面,卖的时候就连杂质一起卖出去了,还增加了油的质量。这样做是坑害消费者的、不当的做法,以后再看到要加以制止。这样一解释,关于物体沉浮条件的知识获得了巩固,还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教育,一举数得。再如:在教学“升华和凝华”时,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我指导学生在课外做了“人造雪景”的实验。即在一透明的玻璃杯内放少许樟脑球的粉末,再在杯内放小树枝或小石子,将杯口盖严后再缓慢加热,直到樟脑粉末完全消失,最后让它冷却。当同学们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时,让学生说出其中反映的物理知识,使这一节的知识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诸如此类,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实验研究,如密度、压强、欧姆定律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结论,使学生既掌握了物理概念或规律,又从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精髓,体验成功的喜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

能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形象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物理过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问题情境 教学 高中生物 课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8-02

一、引言

随着高中新课改教学活动的不断深入,在教学课程中需要将生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得二者能够形成紧密的生活关联,借助于对不同问题场景的生活化营造,可以一方面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教师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形式,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对问题内容进行情景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让生物教学可以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可。具体来说,在对教学环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一方面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质量,另一方面,也要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缔造兴趣点。

二、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创设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其中,教学环境需要教师既注重于对实际教学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同时也要对教学软件设施进行优化,比如对教师的管理与设置,使得整个校园环境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完善自我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理论,让教学技术优化与进步伴随着教学主体即教师本身的发展。在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的时候,需要将感情投入其中,使得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能够成为感情交流的对象,形成思维活动的频繁互动。情因境生,境为情设。可以说,创设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学生内容深入理解,进而提高自我的生物成绩。当然,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生物教师在对教学情境进行设置的时候,也要明确对教学目标与教学价值的认识。

三、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1. 选择问题答疑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到教学成效的有效前提,通过对教学问题的设置,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提高教学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思考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环境更具答疑性与研究性,特别是针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化存在,教师在对教学问题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注重于全面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在满足学生学习特性与能力的同时,最大化地提高教学成效,让学生成为问题内容的解决者与探究者。

2. 注重于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生物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生物教学需要引导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成为一个整体,让生物知识生活化。基于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为学生设置与其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金缪相关,以此来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在较高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这样的方式也能为学生提供极大的学习乐趣,让生物教学活动得以持续、稳定地开展下去。比如,在对DNA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针对于其遗传信息的内容,可以在对教学场景进行创设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位置的组合,使得学生成为碱基的代表来引导学生对组合形式进行思考。当学生对其进行思考与讨论的时候,就会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既是学习兴趣的激发形式,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形式,学习成效也就能够得到极大提高。再者,在对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进行介绍的时候,可以与减肥这一概念相联系,以此来拉近学生日常生活与实践教学理论之间的距离,让知识成为教学活动的研究对象,源于社会的问题情境的设置,将有关糖类代谢、细胞呼吸的知识纳入其中。学生不仅理解生物学知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学生能感觉到生物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乐趣。继而使学生养成对生活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自学探究能力。

3.借助教学多媒体来满足学生的直观感受

随着教学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能够为生物教学活动提供直观的教学体验,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到对生物学科理论的深入了解,让原本存在于书本中的枯燥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得以拉近。另外,学生的学习活动需要尽量地简单化,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应当加强对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促使学生可以将所需的学习知识深入理解,借助于直观教学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学成效,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来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让图像、视频信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例如:在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动画并结合形象、精练的语言讲解,使学生把握有丝分裂不同阶段的特点,同时形成有丝分裂是一个不断动态变化过程的概念,并使学生掌握此过程无明显的时间界限。运用这样的直观的方法可把抽象的生物知识直观化,化静态为动态,进一步使学生的思维活化。

四、结语

在高中教育阶段,生物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生物教师利用好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使得传统的教学活动能够得以深化改革,把生物知识真正意义上地做到学以致用,利用生动熟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教学,在情境中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在情境中培养能力,在情景中领略科学家的精神,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既从分析生活现象进入生命本质,也能让生命本质得以展现,提高情景教学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胡萧琼.问题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高效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3,(A2):147.

[2]王艳生.试论情境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的运用[J].神州(上旬刊),2013,(7):187-187.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情境教学 中学生物教学 应用方法

情境教学,是以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为基础,由教师进行设计,能够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教学方式。仅仅从课堂来说,情境教学是在课堂教学的小背景下,由教师通过精心的预设,合理把握课堂生成,然后作用于学生,对教学产生积极作用的课堂教学综合因素。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努力地去营造一种促使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气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参与到学生探究知识,提出问题,合作解答的整个过程之中。情境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是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的。良好的情境预设,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在下意识中全身心地投入对知识的探究中去,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预期效果。那么,怎样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呢?下面我就结合日常的教学实践,谈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与方法。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情境,让课堂导入情境趣味化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课堂导入要强调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课题内容,采用与之相关的通俗易懂而学生又熟悉的民谣、谚语或有趣的生物现象等,配上图片或flash视频导入新课。如:通过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质疑可导入“生物的遗传”的教学;通过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质疑可导入“食物链”的教学;通过对“含羞草‘含羞’”的质疑可导入“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学等。这样,会让书本知识贴近生活,学生感到熟悉而亲切,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精力集中,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种群数量变化一课中,笔者就通过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者演示细菌分裂时期的用电脑放大处理过的模拟视频,创设一个微生物情境由小而大地展现课堂主题。也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微生物情境,学生体会到具体的生命基础现象。接着,在教师的提示下给出这一特定情境下的探究性问题:自然界到处都有细菌的存在,而细菌繁殖的同时会给其他生物,如人类带来疾病。那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细菌的繁殖能力极强。请同学们思考:一是细菌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繁殖的?二是三天之后也就是72小时之后,由一个单个细菌繁殖出来的细菌数量大概是多少?三是经过归纳,来总结当细菌繁殖到N代的时候总的细菌数量是多少?

在这个案例中,在课堂的导入阶段,笔者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学生在趣味的大环境下,对原本相对枯燥的问题进行探究。在趣味性强又活生生的情境中,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教学效果来看,这样的情境创设起到了预设中的作用。

二、用生物实验教学,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操作是生物学科的重要基础,中学生物教学的情境创设要更加依赖生物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更多了解生物知识,同时树立正确的生物治学意识,在生物课堂中用实验教学创设实际情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都有很好的正面作用。此外,还在情感价值上,如:对严谨的生物科学态度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水平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等,都十分有益。那么,实验课到底如何开设呢?在实验课中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他们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这一实验,为了课堂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创设一个实验情境:大家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同学们眼前放上的一碗碗香喷喷的大米饭,把大米放在嘴里嚼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根据酶作用的“钥匙与锁”理论,酶对彻底的选择具有专一性,如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而不能催化蔗糖水解,以及还原性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两个基本原理。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探究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方法和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对知识的反复探究及小组讨论,大致上形成了成套的实验步骤。比较典型的是第一取2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第二轻轻振荡这2支试管,使试管内的液体混合均匀。然后,将2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到60℃左右的热水中,保温5分钟左右。第三取出试管,在其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边加入斐林试剂,边轻轻振荡试管,以便使试管内的物质混合均匀)。第四将3支试管的下半部放进盛有热水的大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煮沸1分钟。第五观察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这种实验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手脑并用,积极主动地巩固和利用了学过的知识,同时也发扬了他们的智力,提高了他们的应变能力。

三、把实际生活融于课堂,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是万事万物的源泉,同时,生活跟中学生物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在中学生物课堂情境教学中,应注重回归生活的理念,把生活中很多常见到的客观实例运用起来。通过生活现象创设生物教学情境,尤其是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例子引入课堂,让课堂知识跟中学生物知识相互作用,不仅仅用生活中的因素带动学生在中学生物课堂上积极学习,也要让学生把在中学生物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反作用于生活,为学生的生活添光彩。生物学教学“生活化”是这一理念的通俗说法,它应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突破,以及知识的运用等各环节,都可紧密结合整个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兼顾生物学科特点,做到因地制宜,有机结合,自然生成。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跟中学生物教学有机结合,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聚合跟发散思维。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在一定程度地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既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更加关注环境和社会,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娟.高中生物“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探究.2007.4.

生物情境教学研究范文第5篇

一、对生物“渔场教育”的解读

所谓“渔场教育”是一种让学生在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内涵、回归生态和谐的学习场镜中完成“自主构建”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生物“渔场教育”。首先,生物“渔场教育”应区别于以往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仅仅注重自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忽视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本身也作为特殊环境的功能。在生物“渔场教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境合一”的思想。其次,生物“渔场教育”是多种“场”的综合效应,其中包括情景场、心理场、障碍场、探究场等多种“场”,它们的综合效应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直接决定生物教育的成效。当然生物“渔场教育”还是一种生活化教育。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渔场”中自主探索、自由发展,每个特殊的个体必然会产生许多各式各样理论与生活撞击的智慧火花。比如在学习免疫应用举例时,一百个学生的脑海中就会有一百个生活实例:有的想到的是挂青霉素点滴前要做皮试;有的想到的是被疯狗咬后该注射狂犬疫苗,甚至还有人想到了几天前新闻里报道的几千里航运蛇毒血清的感动事例……这样,学生在自由和宽松的空间里有了更多体验生活和感悟生活的机会。

二、生物“渔场”的创建

1.创建心理场。我们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环境称为“心理场”,它主要体现在学生间、师生间交往的心理空间和融洽程度。生物“渔场教育”的内核是学生间、师生间心理和谐共振的过程,这个“心理场”应该充斥民主安全、情趣共济、互动互生的交往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抛弃高高在上的姿态,“蹲下来”融入学生中,充当知识的组织者、学法的引导者和学生的服务者。

2.创造情境场。如在开始学习伴性遗传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包拯利用色盲破案的故事:一名县衙的仵作杀了一个驼背,后嫁祸给驼背有矛盾的张三。公堂上,识字的张三居然在“我交代,驼背不是别人所杀,正是我张三所杀”的供状上签字画押而被砍头。后来包拯路过此地,张三的父亲为儿子鸣冤叫屈,包拯明察秋毫,最后让真凶难逃法网。说到这里,学生个个心里直嘀咕:为何张三在看懂供状后还签字画押呢?我继续讲道:原来那个仵作早就知道张三是个红绿色盲,他预先准备好的供状是上绿下白,然后用朱砂笔写字,将“我交代,别人所杀,正是”几个字写在绿色部分,红绿色盲的张三只是看到在白纸的下方写着“驼背不是我张三所杀”而自愿画押。当学生似乎恍然大悟时,我便抛出电视剧里包拯的推断:张三的父亲是红绿色盲,是他把色盲传给了儿子。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死去的张三患红绿色盲必然是其父亲传给他的吗?学生面面相觑,带着极浓厚的兴趣进入到伴性遗传的学习中。在构建生物“渔场教育”时尤为重视生物情境场的创造,好的情境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还会激起他们发现的欲望和探索的动机。

3.创设障碍场。在传统意识里,顺畅式的生物教学令人神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常会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提前注射“错误预防针”,扫清学习障碍。然而,在这种看似“顺畅”的背后,不解、肤浅仍然充斥学生头脑。如果我们不是时时走在学生前面,甚至有时还制造一些适度障碍,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实验课教学“鉴定生物组织中的化合物”时,我故意在每张实验桌的三个试剂瓶上贴上不尽相同的标签:有的是斐林试剂甲、斐林试剂乙、双缩脲试剂B;有的是斐林试剂乙、双缩脲试剂A、双缩脲试剂B。有学生问我是不是漏了试剂,我笑着说:“没错!”满腹狐疑的学生只能查找书本,寻求解答。“噢!原来斐林试剂甲和双缩脲试剂A是一样的,都是0.1g/ml的NaOH溶液。”有了这一经历,下次学生想忘了也难。正是这些并不太棘手的障碍,让学生用心思考、奋力拼搏,引发其积极思维的火花,锻炼其良好的意志和品质。

4.创立探究场。《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生物教学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生命运动及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精神,树立创新意识,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注重探究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自主实践的“探究场”,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中,要求用到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和30%的蔗糖溶液。有些学生问我:洋葱的白色内表皮和5%的蔗糖溶液为什么不行呢?我鼓励他们自己探究解决,后来经过实践,他们在实验报告中写道:用洋葱白色内表皮作材料,原生质层轮廓不明显,质壁分离过程不易被观察;用5%的蔗糖溶液做实验,质壁分离过程很缓慢,不仅不能完全分离,反而原来已发生分离的细胞又会慢慢复原。通过这些探究,学生知道了比书上更多的知识:植物质壁分离的速度取决于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实验的成败与实验材料、试剂的选择都是十分密切相关的。

三、关于生物“渔场教育”的几点思考

1.生物“渔场教育”中“场”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化。为了让学生捕到更多“鱼”,教师精心创设“渔场”,然而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场”的设计,为“场”而“场”,而忽略创设“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导致“场”的创设流于形式化。课堂上讲故事、放视频,教学情景轰轰烈烈,课堂气氛热热闹闹,但是教学内容敷衍了事,教学目标丢在一边,学生被稀里糊涂赶下水,胡乱折腾了一番又两手空空地爬上岸,“场”的创设不能只图表面热闹,要不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思维的发展,还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