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环境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必须的社会文化环境,它是地方行为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机构及其个人)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好的创新环境要有企业家群体、新产品不断开发和新一代企业不断出现、企业在竞争中相互作用和合作、创新主体相互依存的集体学习环境。科技创新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和软环境(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两大类,其中物质环境的要素是校园房舍、仪器设备、经费薪给等组成,人文环境主要由科学和人文精神、国家政策制度、学术传统、学风和治学氛围组成。“创新”的概念最早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1883-1950)于1912年引入经济和科技领域。作为创新理论的开创者,熊彼特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使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得以初步建立,为后继者研究技术创新理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实现新的工业组织。后来,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把技术创新界定为“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强调技术创新是产品和工艺引入市场或应用于生产。国外研究技术创新环境问题的学者较少,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要有政府的支持,要有政府的投入和激励等。国内学者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着手对技术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国内最早开始系统研究技术创新理论问题的学者是清华大学的傅家骥教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邓寿鹏教授,他们对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框架。傅家骥等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掌握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沈倩岭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把产品从设想推到应用的全过程。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功能和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研究。国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科技创新外部环境的研究,特别是政策法律环境等。栾玉广(2000)对科技创新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透彻说明了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方旋等(2000)探讨了区域科技创新理论的来源、内涵和特征,并从区域科技创新的结构、作用和能力等方面对区域科技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李婷(2005)界定了科技创新环境的内涵,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评价科技创新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并提出科技创新环境减少的发展方向。刘玲(2005)指出我国现行科研体制的弊端、传统思想的束缚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形成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增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科研资金投向,加强科学道德观念、优化科技队伍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孙健敏等(2007)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了目前影响我国科技工作者创新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国内还有不少学者从区域的视角对科技创新环境进行了研究,盖文启(2002)认为,区域创新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促进区内企业等行为主体不断创新的区域创新环境(静态的环境);二是为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创新活动的发生和创新绩效的提高,区域环境自身不断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创新和改善,以形成自我调节功能的区域创新系统(动态的创新环境)。蔡秀玲(2004)认为,创新环境是国家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和服务的统称,是指为创新提供规则和机会的体制和结构因素。创新环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仅包括经济要素(资金、劳动力等),还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社会文化)。以上国内外关于创新环境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进行科技创新环境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创新环境的研究,主要都是基于外部环境这一视角。本文通过了解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调查,了解、分析科技创新主体对创新环境的一些看法和希望,从内部环境的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探索,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和新颖之处。
创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的意义
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欲望,是提升上海整体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1.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他们最大限度发挥创新潜能。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提供宽松的科研创新氛围,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允许失败的宽容的创新氛围,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科技创新的成功率。华人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朱棣文(StevenChu)在他的诺贝尔奖讲演中说:“贝尔实验室是研究的乐园”,“乐园”指的就是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这是科技人员为了获得重要科技成果所极其渴求的,朱棣文认为那时的贝尔实验室具有这样好的治学人文环境。贝尔实验室第一任总裁、二战时期为美国战时科技大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尤厄特(FrankB.Jewett),对于科学研究的氛围说过这样的话:“所有丰产的科学是人的头脑工作的结果,是在极其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十分繁荣起来的。事先没有任何人或群体能预言别人的头脑里会产生出什么思想,也不能制约人们产生新的想法,他们能做的最大事情只能是为创造性的努力提供有利的环境。如果必要的话,只能在后来对那些创造物的用途施加控制,以便它们将会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对社会有所损害”。由此可见,在硬环境基本具备的情况下,科技创新最需要的是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上能独立自由思考,知识底蕴要广博而丰富,充分交流,以及能激发新颖的创新思想的人文环境,也就是我们说的宽松、活跃的软环境。科研管理者最不应该做的是挫伤和限制这种环境,而应为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竭诚的努力。2.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科研创新支持,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科研创新积极性。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关系到科技创新项目的多少以及创新的成败,而创新积极性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良好的创新环境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首先从科研硬件措施上提供保证,在科研设备、仪器、实验室、科研信息平台等方面保证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能够顺利进行;其次从软环境方面给予支持,比如在技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科研成果的转化、科技中介的培育和规范、对科研创新的社会认同等方面给予支持,以及对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形成良好的创新软环境。当创新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形成后,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创新成功率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成果的转化和专利的申请以及创新的回报会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会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进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高端科技人才云集上海,有利于提升上海的自主创新能力。上海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提供科技工作者宽松的创新氛围,允许失败,减轻科技工作者创新的压力。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创新经济性和创新的效率。因此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对全国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尖端科技人才来到上海。甚至可以利用上海进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契机,吸引大量的海外科技人才来到上海从事科研工作。当大量优秀科技人才来到上海后,自然会提高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大量的自主创新品牌,给上海的经济提供新的增长潜力。
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存在的问题
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在逐年得到提升,科技创新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但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培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对上海今后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有关部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如教育部在2004年了以来第一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用以规范学术道德行为,科技部也于2006年11月7日《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该办法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但要建立良好的学术风气,依然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不懈努力。上海的科技创新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在科技工作者队伍中,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经过对问卷的梳理以及对部分科技工作者的访谈,归纳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面临以下六个问题。1.科研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审批程序不透明。科研项目的申报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分配的公平性,利用职权、关系、学术地位影响科研项目的申报结果,严重影响到科研项目中标的结果,从而扭曲科研资源的分配,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最终会导致科技工作者创新的积极性,创新的动力,影响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上海科技工作者在项目申报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从调查的数据来看,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3.13%的人认为审批程序不透明,拉关系/走后门严重、申报手续复杂、基础研究不受重视、申报周期过长、招标信息不公开的比例分别为38.98%、24.92%、21.73%、19.17%、17.57%。313位科技工作者中有45.37%人目前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基本上合理;27.48%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紧,不利于工作;12.14%的人认为经费管理太松,容易造成浪费和滥用。2.上海科技工作者创新环境中缺乏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导致产学研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产学研紧密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创新回报率的重要环节,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大学科研机构的研发等方面进行了合理的平衡与衔接。保证随着消费者的对产品功能的变化和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从市场的变化中发现对产品的新的需求,然后把市场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大学科研机构或者企业自身建立的科研部门,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科技创新。或者是企业将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的科研成功中的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进行生产转化,满足市场的需要。其中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作用,让双方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沟通。上海在开展产学研合作上存在不少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是三大主要的困难。在我们调查中有642位科技工作者对产学研合作的困难或障碍做出了评价,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供需信息不畅通、找不到合作对象,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和大学/科研机构的研究脱离实际,所占比例分别为32.09%、26.32%和25.39%。各方互不信任和企业不愿意出钱所占比例都为17.13%。可以看出,要想提高产学研的结合程度,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让科研更好地为企业生产服务,必须建立为科技工作者于企业沟通合作的信息平台,确保科研项目为企业所需要,不至于偏离市场实际需求太远。3.上海科技中介体系尚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发以来,上海科技中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科技成果的转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上海技术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上海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上海科技创业中心和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科技信息传递和咨询、科技成果转化、对专利、技术、创新等评估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成绩,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继续深化,大量的科技中介机构应运而生,对科技中介机构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法律法规的制定没有及时跟上,过去的法律法规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导致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比如由于对技术交易场所技术交易方面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供需双方分散自由的场外交易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这样既造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也给地下的技术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使技术商品的潜力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政府行政部门对科技中介机构存在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以及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落差大等种种因素造成中介机构自身的管理跟不上,导致了一些科技中介机构无论是在机构内部的管理还是外部的市场运作上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混乱。缺乏统一的科技中介机构地方性法规,仅靠相关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难以确立科技中介机构的法律地位,难以发挥它们对科技创新信息的传递、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技资源流动的促进等方面的巨大作用。4.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合理性,影响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的发挥。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发挥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拔聘用制度、职称评审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工资/薪酬制度、进修培训制度等方面。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有204人觉得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对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具有阻碍作用,所占比例为16.09%。在204人中,有66.67%的人认为人事制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工资/薪酬制度上。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收入差距太太,个人收入与能力业绩不成比例,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缺乏激励等几个方面,所占比例分别为32.54%,27.00%和18.62%。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形成稳定和谐的科研团队,不利于科研创新的持续性,特别是一些年轻人的科技工作者在科研创新中所获得的分配过低,影响到年轻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从而影响到他们对科研工资的热情,阻碍他们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创新潜能的发挥,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后续发展。个人收入与业绩能力的不成比例和缺乏激励过于平均化的收入分配,会导致吃大锅饭的流行,对那些热情于创新并且取得了成绩的科技工作者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利于体现科研创新的价值。5.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端学术行为有一定的空间,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以防止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被其他人剽窃,有利于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的享受,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上海科技工作者存在知识产权被侵害的情况,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来看,有76人在知识产权上被侵害过,所占比例达到13.54%。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成果被抄袭,所占比例为3.69%,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者转载所占的比例为2.77%,技术秘密被盗用的比例为1.46%。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642人对学术界存在的不端学术行为发表了看法。16.04%人认为科技工作者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的现象相当普遍;11.53%的人认为弄虚作假(如伪造数据)的现象相当普遍;10.59%的人认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现象相当普遍;9.19%的人认为一稿多投、多发的现象相当普遍。科技工作者认为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者自律不够,现行评价制度驱使,监督机构不健全,处罚不严厉,学术规范教育不够,学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不明确。1300名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有3.54%的人对于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非常同情,21.46%的人对科技工作者的弄虚作假行为有点同情。有0.77%的人觉得这类弄虚作假的行为可以完全原谅,10.77%的人认为这里弄虚作假行为基本上可以原谅。可见弄虚作假还存在一定的被容忍的空间,必须大力加强科技工作者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有12.62%的人对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比较多,56.62%人了解一些,23.15%的人了解很少。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没有系统地学习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6.科技工作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特别是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很不理想。上海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创新环境的很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评价,总体来看,普遍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环境需要进一步的改善,这样才有利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的提高和创新潜能的挖掘。从被调查的1300名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来看,有三个方面不太理想,挑战学术权威的氛围、学术独立不受行政干预和宽容失败的氛围是上海创新环境中比较严重的问题,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一般的比例分别为37.38%,39.15%和43.54%;认为上述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分别为42.00%,37.23%和34.85%。另外风险投资对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是很强,只有1.62%的人认为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非常好,11.85%的人认为很好,51.00%的人认为一般,19.38%的人认为不理想。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学研合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三个方面不理想的比例都在10%以上。
改善上海科技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和谐社会;营口
0 引言
近些年以来,和谐社会的建设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给予一定的物质基础、文化基础以及先进的科技支撑,而科技创新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给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物质方面的推动力,同时也给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依靠科技创新能够有效的推动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1 科技创新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作用
1.1 科技创新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依托于雄宏的物质基础,目前对于营口市本身而言,还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地方,如下岗工人、失业人员的问题;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住房、医疗及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等等。此类问题出现的最终原因都是因为物质方面的缺乏,物质生产不能够达到人们需要的水平,这些问题都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必须要努力的发展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
科技发展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能够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的市场需求,促进新的工艺及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人们的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动力。
科技创新能够优化现有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通过对新兴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进而为城市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科技创新能够促使城市的经济向资源节约型及环境友好型方向的转变。通过发展绿色、高效、安全的工业及农业技术,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对生态的污染,逐步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2 科技创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及技术支持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做到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通过科技创新,能够让人们对自然规律更加的了解。在对自然规律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后,人们才会更加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一问题,进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保护自然资源。
科技创新为人们更好的认识国情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进而为城市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变革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进而带动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
1.3 科技创新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城市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
创新精神是促使一个民族进步的根本,科技创新能够不断的激发社会的创造力,促进新发明、新技术的产生,增强人们的竞争意识,激励人们不断的进步,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科技创新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食粮,它能够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加深人们的认知水平,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在科技创新中蕴含着很多的科学精神,例如对真理的追求,良性竞争合作,重视实践等等,这些精神对人们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科技的创新,能够加强人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对创新的兴趣,进而使得全民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得到提升。
科技创新能够帮助城市形成一种积极创新,良性竞争,和谐共进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人人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 有关营口市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建议
2.1 对于企业的退休离职人员,加强社会化管理方面的服务
建立规范有序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四级网络建设;加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增加编制人数,确保各项工作做到位;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管理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福利待遇;建设一定数量的市民活动中心,为群民健身提供一定的场所,提高离退人员的身体素质;规划建设老年公寓,采取集中养老的模式,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寻求新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来源渠道,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2.2 完善乡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的推行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
将新农保的工作落实到位,加大农民土地被征用的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建立一定的新农保试点乡镇,积极推进新农保的工作顺利开展进行。
2.3 健全全市的医保体系,增大对重大传染疾病研究的财力人力的投入,对常见的大型传染性疾病进行一定的预防控制研究,着重于对此类疾病的预防工作
对于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以及多发性的疾病进行研究,探索引发疾病的原因,以及疾病的发展规律,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建立药品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反应体系;对药物所存在的不良反应加强监测,为人们的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2.4 加强公共卫生、流行疾病、化学灾害等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决策系统的研究
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技术研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开展安全食品链体系研究,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预警体系,全面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科技保障能力。
2.5 推进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网络、通信、联网收费等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实现交通运输与管理的智能化
开展区域间和城市的高效、快速交通监测指挥的信息化系统研究,开发城市高效安全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保障城市交通功能的高效运转。
3 总结
科技创新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推进作用,为了引领我市建立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和社会环境,政府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实现营口市在发展纲要中提到的“到2015年,社会发展领域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发展科技总体上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到2020年,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综合水平居于省内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这一目标,接下来的工作重点仍在是要放在创新科技这一方面,力求以科技的创新,带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营口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一、鼓励对象
主要为工商税务注册在*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区申请专利项目的居民个人。重点鼓励企业及个人的专利申请和引进“530”创业项目等招商引智工作。
二、鼓励项目
1、鼓励企事业单位取得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及通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
2、鼓励企业科技成果通过省级、市级科技成果鉴定,支持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转化。
3、鼓励企业建立院士工作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
4、鼓励企业建立市级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及市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5、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当年申请,并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授权的发明专利。
6、奖励提供载体及政策的单位用于引进“530”领军型留学人员创业项目。
三、补贴、奖励标准
1、鼓励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对获得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国家级每项奖励10000元、省级每项奖励3000元;
争创高新技术企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获高新技术企业奖励20000元,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奖励1000元。
2、对通过省级、市级科技成果鉴定的企业分别奖励8000元和5000元;
与“7+1”大学、科研单位产学研合作项目,经市科技局认定,合同额30万—80万元项目补贴10000元,合同额80万元以上项目补贴20000元。
3、对建立院士工作室、省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的企业补贴50000元。
4、企业建立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分别奖励20000元、10000元、2000元。
5、专利申请:申请并受理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每件分别给予1500元/800元/500元的补贴。
申请并获得国外授权专利的企业或个人,给予报销申请经费(最高限额5万元)。
一、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意义
1.科技创新活动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经济总量逐渐超越一些西方先进国家,并最终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对资源的过度开采。而以美国、日本等为主的西方先进国家,其经济发展主要来自科技创新。举例来说,我国生产一个鼠标仅赚5美分,而专利所有者不投入实际生产成本却能获得剩余的7美分。因此,我国将科技创新列为头等大事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需要的是拥有自主产权的产品,这一点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够做到。只有搞好科技创新才能使我们摆脱“中国制造”,真正做到“中国创造”。
2.科技创新活动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今,尽管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尚未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青少年缺少科技实践的机会。我国的青少年只有进入大学,或者是一些试验单位、科研单位才能够接触到科技创新活动,但我们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唯有发展科技创新活动才能使青少年具有创新意识,才能承担科技创新的重担,不断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二、如何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1.善于学习,了解科技发展动态
牛顿曾经说过“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因此,我看到的比别人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知识积累的重要性,我们只有掌握了基础的科技知识,才能根据现有的知识原理不断进行整理和组合,创造出全新的技术和产品。因此青少年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熟练掌握现有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科技创新。了解科技的实时动态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还是我们明确目标的一个过程,可以使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那么,如何获取科技的最新动态呢?首先,我们可以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科技的书籍。其次,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获取科技知识。这些方法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实时的科技动态,再加上青少年的想象力,必定可以激发创新的火花。
2.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创新的源泉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清扫机器人,在进行创新时可以以这种机器人为模板,深入研究其工作原理,并运用联想的方式分析这种工作原理是否能应用到其他方面,从应用的角度进行创新,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的事物,我们要善于发现它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对其稍加改动,使其使用更加方便、称心,这就是简单的创新。
3.要培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纠正的,因此,需要我们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自己对科技创新的兴趣,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活动。每一次跌倒都会成为下一次进步的垫脚石,因此,青少年在进行科技创新时要正视失败,认真从每次失败中吸取经验。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其中包含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只要善于分析各种科技要素之间的联系,把握其中的规律,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科技创新。
“生态文明正是基于系统内各要素有机作用、协同进化所取得的成果总和。它汇集了人们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及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优秀成果,以全面整合的方式展现了新型文明的特质、面貌与风采。生态文明是由生态系统生产成果的总和构成。任何社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生态文明。”[2]因此,我国“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化的发展战略,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现代文明,对生态文明地位和意义进行了深刻和精辟的阐释。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生态文明的内涵,突出了生态文明的重要地位,也系统地简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局性,为建设美丽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科技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是一项整体性工程,技术的发展即可以获取人类所需要的资源,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机。科技创新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发挥科技创新在生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2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关系的系统科学分析
文明本身是多元的,社会是多元文明的的复合体。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向人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必须改变西方国家的老路,“五位一体”生态文明战略是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实践途径。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系统科学的出现揭示了世界的全新图景,系统理论给我们提供了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从生物学、通讯技术和控制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强调系统的整体性,随之发展起来的控制论和信息论研究系统的控制与反馈、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耗散结构论、协同学、混沌理论等系统自组织理论揭示系统的演化机制和规律。甚至人们把系统科学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混沌理论、复杂性理论等看作是现代科学革命的先导。第一次技术革命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由此也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变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技创新也必然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因为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3]
“现代科学技术在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方面则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处理当前的复杂多变的环境问题,需要更多更好的新型技术。目前,国际国内广泛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科学技术进行固体、水、大气污染的治理。”[4]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都在争夺科技制高点。解决生态危机的最终出路还要依靠科技创新。随着经济全面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对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表现它的不可替代性。“人类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最高追求引导科技创新生态化的转型,以适应和推动自然、经济与社会复杂系统协同演进。人类社会整体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在当代演化成为危及人类生存的现实因素。”[5]
“科技创新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解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科技观,更多包含了人与自然对抗的思想理念,自然在人类眼中是一个征服的对象,人们似乎忘了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员,在不断的所谓的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大地异化了。而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科技创新则更多地蕴含了人、自然、社会和谐并进,共荣共生的思想,要求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类重新复归于自然,总之,以生态整体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的科技创新是对工业文明的科技反思基础上的创新,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技术的发展,注重环保与生态。”[6]系统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它组织,系统需要通过外部的力量和因素组织自身,达到适应环境的目的;二是自组织,系统的发展演变都有其内因,内因就是自组织的因素、自组织机制,通过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系统达到有序运行。生态文明这一系统是两种组织形式的合成,既是自组织的结果,也有他组织的形式。科技创新是推动生态文明系统自组织的重要力量,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创新能力,增强人们的创新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和科技创新之间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共同进步。
“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社会向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科技创新在相关产业上的应用所产生的前向、后向、旁侧的扩散和渗透效应,大大地促进了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从而也使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差异。”[7]
3科技创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内容,由此形成的生态系统要素的多样性特点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为了保护环境不去发展也可取,寻求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协调、有序发展对于建设创新性国家尤为重要。要实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同发展必须以科技创新的生态化为目标。“经济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前提的,而自然界接受经济发展过程中向自然排放废弃物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能协调经济增长与自然生态二者之间的矛盾。第一,可促进经济增长,并在不超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为经济系统提供发展的资源和能力。高新技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再生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使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现代高新技术,可解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供应短缺的矛盾。第二,可促进经济系统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型、资源型、劳力型经济向集约型、生态型、知识型经济转化。我国落后的科技水平导致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从而造成“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实施技术创新生态化战略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技术创新步伐,推进我国关键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第三,可推进各地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大技术创新,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优化生产中的工艺流程,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与竞争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技术创新生态化不仅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推动生态文明社会更好更快建立的坚实有力的技术保障。”[8]
经济发展是实现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保障。党的十报告中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