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工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032-02
前言
我国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时间还比较短,基础也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传统教育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生理――心理――教育整合式的发展模式也逐渐构建起来,并在高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意义
在高校中构建起健全的心理教育体系,能够帮助学校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才。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专业能力,还需要具有卓越的心理素质,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便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另外,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还能够帮助学生成才,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无论国家,还是社会,都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而大学阶段是学生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大学生容易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建立起心理教育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释放负面情绪。与此同时,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还能够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够帮助学生稳定交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对于社会关系的稳定也有着重要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想要构建起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构建教育体系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计划,直接或间接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新时期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结合课内与课外;自助与他助;指导与教育等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需要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课堂始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高校中,可以将心理健康课程分成必修与选修两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并结合实际的心理训练,以达到提升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打造援助体系
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运用有效的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预防与干预,打造起健全的心理援助体系。在学生入学时,高校便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并为每个学生建立起心理档案,以便于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心理干预。另外,心理咨询工作是为学生解答心理问题的主要方式,高校可以在校园中开展多种咨询方式,如电话、网络、书信等,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办公室,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指导。
(三)改善环境体系
校园文化是高校中对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部分,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将学校中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营造良好的心理生态环境。高校可以利用多种宣传方式,如举办知识竞赛或心理讲座、利用校园广播与校报等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觉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社团也是高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组织,高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创办心理社团,进行朋辈教育,这种方式更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比师生教育形式的效果更好。在当前条件下,网络在校园中的影响力更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着眼于网络,拓展网络教育空间,利用博客、BBS等网络工具,形成线上与线下的教育合力,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健全保障体系
在高校中构建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一项长期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实现的,需要长期且系统的努力,而后期的有效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所以,高校中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部门,并指派专业能力较强的人员,形成观念、机构、师资、场地都有所保障的工作格局,形成行之有效的保障体系。从观念方面看,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制定相关的工作实施细则,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重视起来;从机构方面看,高校需要将校园中的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打造健全的教育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从师资方面看,高校需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从场地方面看,高校需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校园中成立起咨询室、治疗室、资料室、辅导室、活动室等活动场地,以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以学生为发展主体
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立足于学生,打造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少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培养健全的心理与人格。所以,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打造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最后要坚持积极教育,将学生思想中的正面因素充分调动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发展为教育主线
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以发展为原则,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与心理调适力,为其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将“发展”作为教育主线,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以建设为工作重点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建设是整个过程的重点工作,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作。
第一,师资。高校教育中,除了学生以外的最大影响因素便是师资,一个专业素质较强的师资队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都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其科研滞后、地位不高的主要因素。所以,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非常重要的。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少而精的建设原则,配备一些专职教师,并坚持持证上岗,以确保师资力量。
第二,学科。学科建设是当前我国很多高校中的薄弱环节,发展速度很慢,而想要建立起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依托,将其放在学科建设的水平上进行发展,打造更加完善与系统的学科发展平台。
第三,教材。自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来,社会上也出现了很多相关教材,但因为学科建设工作发展的不够成熟,课程目标也并不明确,所以,在建材建设的过程中,也很难进行准确定位,心理教育工作也欠缺一套统一且完善的教材。所以,当前的主要工作是改革创新,着力建设科学实效的心理教育教材。
第四,制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实现规范发展,就需要强化制度建设。在体制的高度上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构建起一系列相关制度。另外,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及时『生与有效性也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制度进行确立,并构建起长效机制,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第五,网络。随着数字化技术在高校中的推广,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重视网站建设,从而为学生打造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重视网络的管理工作,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以促进心理健康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模块化
[作者简介]金春寒(1977- ),女,四川眉山人,重庆交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管理。(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模块化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3SKG09)和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模块化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203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3-0088-03
随着被社会称为“幸福一代”的“90后”大学生逐步开始进入社会,社会对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和责任感等方面存在诸多质疑,质疑背后也饱含期待。本文通过分析“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目的在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能,完善人格特质。
一、“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相较而言,“90后”大学生具有与以往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个性普遍更鲜明,思想更加独立和开放,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对网络信息敏感,追求时尚,更懂得享受,对待规则更加灵活,权利意识增强。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正处在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人格表现不成熟和不稳定,自我中心明显;耐受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差,心理弹性不足;人际关系比较被动,更依赖网络工具,崇拜成功者,成就动机强,但是认知和行为脱节严重。
此外,各种类型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仍是大学生发展成长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普遍对心理问题缺乏正确的了解和认识。一项2010年的调查表明,9.7%的学生对自杀行为持不同程度的肯定态度;24.5%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预防自杀的心理健康教育;69.7%的学生认为需加强相关内容的宣传教育。此外,根据重庆交通大学2009―2013年的心理健康普查统计表明,每届新生心理普查的异常心理有效检出率为8%~12%,这部分学生遭受心理健康问题带来的严重困扰,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认为自己的心理困扰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愿被提及自己遭受心理问题的困扰,更别说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了。还有调查发现,有16.8%的大学生认为在有心理疾病时才需要心理咨询,甚至有19.3%的学生认为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仅有5.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接受个体心理咨询。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兴起,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家长的网络化系统工程,已经形成全社会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是心理健康主体力量不足。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基本难以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13000的师生配比。与发达国家平均每1000名大学生配备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相比,中国每5000名大学生还分不到一名专职心理辅导员,且许多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思想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开展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此外,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有相当部分的心理老师属于“半路出家”,甚至普遍存在非专业人士从事专业工作的问题。
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设置缺乏标准化体系,教育手段不规范。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不同,软硬件配置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很大的随机性,教育目标不明确,甚至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缺乏系统的内容体系和规范的实施途径,普及率和有效性还亟须提升。
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重“危机干预”轻“普及发展”,重“问题学生”忽略“广大学生”,重点工作放在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身上,而缺乏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的普及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消极应对出现问题的状态,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对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必要的指导,因而,学生长期缺乏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发生的能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构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
基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普及化教育体系需要构建标准化的内容体系、规范化的教育手段和有效的评估机制。模块化不仅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基于模块化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可以有效克服师资资源不足的问题,增强教育规范性,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有效性,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骨干,强化朋辈心理互助功能。本文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内涵界定为:以“90后”大学生普遍的心理发展为教育导向,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的重点内容分成内在联系但又相对独立的模块,包括适应性、发展性和干预性模块,利用课堂教育、班团建设、团体辅导、网络多媒体教育、社会实践等教育路径,开展模块化教育,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不仅重视大学生的普遍性教育,也强调“90后”大学生重要心理成长任务和重点学生的针对性心理疏导。通过利用现有教育途径、班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通过不同模块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改善新生适应性、增强大学生积极自我意识、推动班团组织建设、优化人际关系、增强学习动力、加强特殊学生(比如抑郁、焦虑情绪严重)心理干预的目标,从而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与危机防控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按照大学生个性成长的不同层次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治疗性目标,以此对应的教育模块包括适应性教育模块、发展性教育模块和干预性教育模块,每类模块对应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如图1所示。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模块化以大学生普遍的人格成长和心理发展为目标,最大化地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师资条件和教育平台,通过教育内容模块化提高教育针对性、深入性和实际效果,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意义。尽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部分高校开展的诸多实践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鲜有高校将大学生成长发展和问题干预系统化。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面临的心理成长发展任务,并且对重点问题重点关注,做到了既有普及,又有侧重。
2.实践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基于系统论,按照大学生心理发展主要目标将教育内容分成不同模块,并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实现从内容到实施方案的标准化。在方案设计中尊重学生发展性和主体性,立足现状,充分挖掘高校现有平台和资源的利用率,普遍采用心理辅导特有形式,如团体辅导,构建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
3.创新意义。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体系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为适应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干预性目标,将新生适应、积极自我发展、人际关系改善、情绪调控等内容融入相应模块,利用高校现有平台和途径,最大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和有效性,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原则。首先是现实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大学生实际发展现状和高校现有条件,不能脱离社会发展实际,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的历史条件中更好地学习、生活和交往,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环境,教条极端的理想式教育。其次是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原则。心理发展不只存在于大学阶段,更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目标,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发展和提升自我,塑造优良品格,实现理想,丰富生命,收获幸福。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实施途径。一是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应按照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内容课堂实施方案通过课堂教育开展。心理学通识教育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可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教育平台,通过启发、体验、实践、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从生动翔实的案例到由浅入深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从人物榜样的心理成长感悟到大学生对自己心理成长历程的反思、评价及其目标规划,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实现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和发展性目标。
二是班团活动。高校班团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也可以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以班级团组织为单位,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专题普及、班级凝聚力训练、心理健康筛查和干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等,激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提升班级凝聚力,加强对心理异常的监控和干预。以班团组织为路径,实施心理健康模块化教育可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层化和普及性,大大提高学生主体性地位,有利于培养优秀学生工作骨干。
三是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对优化大学生人格特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团体中具有不同背景、人格和经验的人组合在一起,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多角度认识他人的机会,强化自我反思,有利于建构积极自我。此外,团体辅导有助于纠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模块化体系中,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新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自信心训练、学习动力训练、人际交往障碍干预训练和情绪调控辅导都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四是网络平台宣传教育。“90后”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率非常高,网络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资源,可以通过利用校园网和已有的心理健康网络平台开展模块化教育体系实施。重庆交通大学“心灵之约网络平台”不仅实现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展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功能,而且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助人自助,互助共赢。网络教育平台开发应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朋辈互助功能。
五是个体咨询与危机干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中,要重视普及教育和个别干预结合,对重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是体系运行的保障。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应实行特殊的干预和教育过程,比如对于遭遇重大生活挫折的学生、成绩严重落后的留级生、家庭关系存在异常问题的学生、情绪特别抑郁的学生以及已经出现精神障碍的学生应进行实时监控,启动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严防造成严重后果。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化体系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块化体系运行以教育主体(目标)、教育中介(途径)和教育模块(内容)三要素为核心,遵循“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将心理健康内容模块融入课堂教育、班团活动、团体辅导、网络教育和个体咨询等教育和干预途径中,通过标准化方案实施、信息反馈、方案调整和再实施的动态运行,实现改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念,提升心理素质和成长动力,优化个性品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黄丽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与方法[J].教学与管理,2011(8).
[2]李光英.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5).
[3]刘伍梅.探索构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体系析[J].教育与人才,2012(7).
[4]李文霞.试论当代大学生健全社会人格的塑造[J].教育与职业, 2007(11).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各行各业中的从业人员心理亚健康问题普遍突出。在校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面对学业、生活时也有较大压力,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的发生。针对当前高职院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确实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体系
近年来,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问题愈来愈重视,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物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更加突出。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情况不均衡,难以适应培养健康的高素质人才工作,对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仍然要加强力度。有些高职院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旧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没有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到应有的地位。还有一些院校对新社会形势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缺乏足够认识和研究,教育工作没有方向性,学习各项措施与心理健康教育脱节。总的来说,无论是制度设定,还是理论基础研究,或者是实践程度,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旧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环境的形势发展。只有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融洽的人际交往环境和学术氛围浓厚的人文道德环境,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大学生创新性思想的养成。
1 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方向
江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关注,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开展各项工作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就是要保证学生健康发展。随着当前社会发展,教育理念更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刻不容缓。
1.1 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需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是由国家下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的指导思想。高职院校承担着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往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十分注重,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有所缺乏,使得学生的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较差。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立足于心理素质之上的,心理素质的不完善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心理素质对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
1.2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中极具分量的内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在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面临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加,来自学业、事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由此而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也不断增多,也给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心理健康教育是缩短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心理距离的一剂良方,使学生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受教育心态,能够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提供一个新的指导方向,有助于学校加深对各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使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符合教育规律,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1.3 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新的人生起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心理转型期,从学生角色逐步向社会角色转化,面临一系列问题、困惑、矛盾的困扰。这些问题虽然能够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力开展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能够接受好的教育,锻炼个人能力,增长才干,能够和谐处理个人人际关系,为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避免被社会淘汰。
1.4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
现在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并且亟需改进。第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认识不透彻。有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是万能的,片面的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并将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上的问题全部归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范围内。有的教师则是将学生的各种问题全部归于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第二,心理素质教育并没有专门课程的开设,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许多高职院校虽然成立了各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师资力量存在缺陷,没有专业性的教师指导工作,这直接制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第三,在教育实践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针对确实患有心理疾病或者人格缺陷的学生,忽视了正常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把多数需要进行心理教育的学生排除在外,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围缩小,受教育群体受到极大限制。第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完整的运行机制,仅仅依靠各院系的教师、辅导员参与其中,没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无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深入学生群体,使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充分展现应有的效果。
2 关于创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究
2.1 建立一种课内与课外、指导与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建立课内与课外教育活动体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高职院校应该将理论联系学生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上教学工作的日程。通过结合学生心理问题方面的具体案例进行教育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受教程度,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兴趣。课外教育是对课堂教育的补充教学。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例如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自我调节的基本方法,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需建立教育自助体系。高职院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高度重视,定期举办相关的大型讲座,成立相关的组织或社团,创办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联系紧密的刊物。此外,还要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辅导体系。高职院校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设立专业辅导中心,帮助学生规划发展前景,各院系设立学生发展辅导中心,积极构建校园内多层次化的专业心理咨询和教育服务。
2.2 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各级别联合的教育体制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将学校、院系、班级进行资源整合,构建学校、院系、班级三级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体制。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系统的心理素质辅导与培养,为确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专业化的辅导;院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的讲解,为被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提供帮助,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则主要负责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宣传工作,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开展互帮互助工作。这种教育机制的建立将从制度上规范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切实为学生提供所需的心理咨询服务。
2.3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交互作用的教育模式
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校园的文化活动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展现的平台。校园文化作为潜在的隐性课程而存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良好的校园氛围能够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在学习中升华认知,磨练意志,不断提高自我控制、发展的能力。只有将校园文化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才能有效、及时的遏制学生的过激行为,避免学生因心理问题对今后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3 结束语
当前,社会与教育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十分重视,并采取了诸多措施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是时有发生。因此,要从整体性的角度去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构建全面、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的国内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并不完善,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在理论层面,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进行了较为明确的阐述和规范,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难点和瓶颈亟待解决和突破。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分析
随着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负面信息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教育愈发重要。因此这一阶段心理素养的培养是教师必须要给予重视的。但是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划概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在高职院校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校方与教师并不太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对于心理教育的内涵与实质也并不具备系统化的认知。如果要确保心理教育在这一阶段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对学生的身心成长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校方与教师需要先对教学体系的完善提起重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1]。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措施
2.1明确心理教育目标,确保心理引导针对性。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由于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的先天弊端,许多教师都普遍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视作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以教学过程的完成为目标,这样自然不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引导作用,更不会帮助学生建立起坚实的思想基础,实际的指导意义不够。所以在这一阶段,要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只有先明确教学目标,理解心理教育的主旨是维护学生的身心成长,而不是单纯去完成教学任务,摆脱应试教育的限制去规划教学,才能体现出对学生思想成长的重视,真正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教师在规划教学时,应当摆脱固定思想的限制,融入更多交流、沟通、开导的环节,引入体验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引导与开导,情绪和心理都得到定期的保养和维护,真正以更好的心态面对未来。2.2改革心理教育方式,保证教学符合时代趋势。高职教育的特性决定了,教师为确保学生在投入社会后能够尽快顺应社会趋势,应当审时度势改革教学方式,融入更多符合时代趋势的要素,增加社会心理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对心理带来的影响,让他们在未踏入社会之前,就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另外,在当前的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要素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的融入便是十分有利的,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是便能够为师生搭建起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交流平台,确保学生在遇到任何思想与生活问题时能够及时与教师达成沟通,得到及时的开导与帮助。其二是对网络思潮的引导。在当前信息繁杂的网络环境下,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思想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削减网络负面思潮的影响,并确保正面的思想传播开来,才能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想,不被负面信息所误导,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培养至关重要[2]。2.3发挥自身榜样作用,引导学生完善自身。教师作为学习生涯的领路者,至关重要的一项作用便是标杆作用,要给学生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认知,才能对学生起到警醒作用,让学生意识到完善自身的重要性,并开始自省,开始自我约束,这是教师的最主要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要求,一言一行都应以有利于自己与他人为原则,才能让学生也意识到自身应当怎样去做,自身的思想目前存在怎样的问题。有了自省与自我完善的意识,学生的思想自然会有更大进步。例如教师在平日可以更多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性的活动,用自身的努力去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些公益性的活动当中,受到正面力量的感染,学生的思想境界自然会不断提升,成为思想更加积极正面,懂得包容他人,为他人着想的人,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在实践中不断增强[3]。
3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以及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接受正规化、系统化,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打好心理基础,让学生懂得合作、学会适应,才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好的发展景,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此外,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自然也会促进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在高职院校广泛的校际和校企合作中,为院校建立起优秀的教学形象。
作者:姜言波 单位: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春英.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31-134.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建议
当今,高职教育蓬勃发展,“90后”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特定群体,个性特点比较突出,有些叛逆;自我意识强烈,部分缺乏大局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价值观现实,行为的功利性较强;追求独立又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赖;交往方式多样,人际关系淡漠。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承受着来自学业、经济、情感、人际交往、就业等多方面的就业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下面我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
1.加强高职院校心理教育专业化建设
在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配备专业、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申请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工作经费,建立心理咨询师、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治疗室、情绪宣泄室、心理测量室等专门的工作场地和必要的工作条件。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之路,实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和管理规范化、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咨询辅导的专业化、场地和设施设备建设的标准化。
2.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数量足够、成员稳定的专兼职心理教师队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工作的教师要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咨询、辅导和团体活动训练的基本技能、方法和技巧,并运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测量方法辅助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加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
3.建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机制,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合力
逐步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培训、咨询辅导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使有心理问题、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早预防和发现,并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和快速控制。如借鉴一些院校的五级塔形工作模式、五级目标体系、五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五位一体工作方式。五级塔式工作模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宿舍心理健康观察员;五级目标体系: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困扰疏导、心理障碍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五级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寝室―班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分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五位一体工作方式:课堂教学、宣传教育、咨询辅导、治疗控制、危机干预。
4.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如开展“525”、“520”等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举办心理专家讲座、经典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沙龙等,开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网络、邮件、QQ、微信、电话等各种平台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帮助学生释放激情、缓解压力,宣泄负面情绪,健康快乐成长。
5.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加强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建设,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表演式或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并通过各种体验活动、行为训练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心理健康课程在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6.加强心理素质训练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在具备相应资源的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们可根据教学模块设计户外团体心理素质训练方案,把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堂以外。通过充分参与活动训练让学生获得实际体验和感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内在潜能,树立自信心;在体验训练中,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磨炼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发展健康人格;在体验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团体体验训练活动中,帮助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消除心理困惑,认识到团体的力量和作用,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心和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