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通过想象可以补充完整诗句省略的内容

古今语言有别,加之格律的限制,诗歌的语言往往有很大的跳跃性,语句间多有省略。阅读和学习的时候就要给予补充,使之成为完整的情节。

如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中就省略了很多情节:词人为什么那样嗜酒,竟至浓睡一夜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并未起身去看花园,那么她又是什么样的情态?她很关心花园里的花木,急切地询问了些什么?这些问题,词人尽在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喝酒,是因为伤春,时值暮春,忽然雨横风狂,词人担心春老景荒,便以酒解愁。问人,是因为晚起,因为残酒未消,懒于起身,又心系着“花落知多少”,便询问卷帘的仆人。用“试问”二字,颇有担心后果不妙的味道。否定卷帘人“海棠依旧”的回答,告之“应是绿肥红瘦”,未见者比亲见者还要清楚。这是因为仆人对花事漫不经心,而词人虽“浓睡”,实际上关注着“夜来风雨声”。通过想象我们不仅如见词人慵懒的情态,而且可以窥见女词人惜春悼红心情的微妙变化,从而准确地理解词意,把握主旨。

二、通过想象才能体会诗歌中的优美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作者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通过他所描绘的客观景物表达出来,并由此引发读者的共鸣。我们读诗的时候,就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追溯、去再现、去还原诗人的思想感情,要让语言文字活起来,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这样才能进入诗的优美意境。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所要抒写的盛衰兴亡之感深深隐藏起来,用极其精炼的笔墨,勾画出山、水、月这三种景物,借以烘托石头城的冷落衰败,展现出一幅古城月夜图:群山沉寂,夜潮声寒,月色凄清,城垣残破,一片凄凉衰败。诗歌所展示的不仅有画面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有感情的流动和起伏,而且还有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现实感和对山川依旧人事已非的哲理感悟,意蕴丰富深远,既令人触目惊心,又使人回味思索。尤其第三句用“淮水东边旧时”六字来修饰“月”,从而打破时空界限,把历史与现实、今昔盛衰巧妙地衔接在一起。通篇写景,而句句饱含感情,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没有想象这首诗优美深沉的意境就不可能领略到。

三、通过想象可以领略到诗歌的韵外之致

诗歌语言描绘的有一部分是具体的形象和情景,即所谓的实境、物境,然而一首诗歌动人的地方绝不仅仅是这些,一定会有一些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虚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想象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不尽之意”“韵外之致”。

例如南宋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写诗人去游一座花园,但园中无人,久扣柴扉而不开,十分扫兴。门前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说明一向游人甚少,更添了一层遗憾和惋惜。但诗人能突然于失望和遗憾中翻出一层新意:一枝怒放的红杏不甘寂寞伸出墙外,它那盎然的生机足以引起诗人对满园春色的联想。园虽未入,可园内的一切均可想而知了,诗人由扫兴变为高兴。此诗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而诗人不得进门的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怦然心动的愉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和联想,则是虚境和韵外之致了。缺乏了想象力,就会只知皮毛而无法感受到诗歌的独特神韵了。

四、要善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会展开联想

联想也是想象的一种,是有当前所感知的事物而回忆起自己所体验过的有关另一事物,或者由记起一件事物又想起了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性有三个特点?一是伦理与政治一体化——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石l二是伦理与宗教的互补——中国传统伦理的委身与选择?三是非理性——中国传统伦理的缺憾。由干传文化与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具有一致性?在通向现代的今天?要真正从辩证法的意义上来扬弃。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厚重博大,到了近代却不敌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的机器文明,从此便开始了中华民族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苦难历程。而今随着经济的增长、国力的强大,人们又不时地回忆起那曾经令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的、辉煌的文明史。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又将我们推人了深深的思考中,“西方:是唯一的,而不是普遍的”(The west: unique, not universal)ol}}我们将如何应对?

当今,面对现代化的未来,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似乎不再被某些人着成是一种财富,而是一种负担,我们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间题?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趋势对民族传统的特性造成巨大冲击,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在融人国际大循环的同时又保有民族性?因此,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在全球范围内各种思想和文明相互激荡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传统文化重新回顾、审视、反思和定位。

一、伦理与政治一体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宗法血缘制

—中国传统伦理的基石

在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农业社会中,由“忠”“孝”所链结起来的宗法血缘伦理,始终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历史的变迁使中国社会由氏族制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杜会结构的基本组织还是由血缘所链结起来的群体,而“忠”“孝”则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并最终形成了伦理与政治的一体化。

“孝”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相对于家庭伦理而言的,它要求子对父奉养、尊敬和服从,表示的是封建社会里父子之间的人格隶属关系,也是父子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反映。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先改于父之道,谓之孝央0

“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父老也。}f31

“善事父母日孝。^IeJ

儿女孝顽父母,赌养父母是人伦之常情,同时也是维系家庭伦理的根本所在。《孝经·三才》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抬高到“天经地义”的高度,因而“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儿子不孝是大逆不道,是最大的罪恶,《孝经·五刑》中也说:“五刑之数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对父母应做到“生,事之以}L ;死,葬之以札,祭之以礼。”闭《论语·学而》亦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因此,孝是一个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是一个孝子,那他就能做好其他一切事悄。在《水浒传》中宋江之所以被称为“孝义黑三郎”,就是与他的孝有关。例如,当宋江杀了阎婆惜逃难时,接到其弟送来的其父亡故的假信时,“自把胸脯捶将起来”,自骂为“不孝逆子”,这就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最深厚的人伦情感。从此,我们不难看出,“孝”这一伦理观念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伦理中.另一个重耍观念就是“忠”。其本愈是指对人对事的正当的心理状态或态度。许慎《说文解字》:“忠,敬也。”整个古代杜会是典型的封建宗法式国家社会,是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和氏族集团。在宗法性伦理的主导下的杜会结构中,家族、国家都是在家庭的基础上扩大而来,都带有一定的家族血缘关系。因此既然国是家的延长和放大,那么,作为家庭伦理核心的“孝”便可推衍为维系家族和国家关系的、根本的道德品质。一国之君即为全国大宗族的“宗主”或全国老百姓的“大家长”。君臣关系也是亲情关系延展。在这样的社会组织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孝”便扩展为“忠”。可见,宗法关系,既是血缘亲亲,又是等级尊严;既肃穆威严,又含情脉脉。[6]

w孝者,所以事君也。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梯,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当“孝”进化为“忠”时,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伦理,首先就由敬父爱母延伸到爱社被国家,同时也把“尊尊”“亲亲”的价值观念和诉求扩大到整个社会群体中。这当然是人类社会集体梢神的伟大张扬,反映在民族意识上,则积淀为维护民族利益和民族团结的祟高品德,表现为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这也是培养了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沃土。

再进一步分析,我们便可以看出,由“忠”“孝”演变而成了两种关系:一种是父子兄弟族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即社会伦理;一种是君臣上下之间的政治关系,即政治伦理。前者的主干是“父权”,后者的主千是“君权”。即用父权来维持血缘关系、社会伦理,而用君权来调整政治关系、政泊伦理。由此,以“君权”为轴心所形成的国家组织系统和以“父权”为轴心的社会组织系统—伦理和政治的一体化,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

二、伦理与宗教的互补:伦理宗教化,教伦理化

—中国传统伦理的委身和选择

几千年来,以儒家伦理主体和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对于培养、形成和强化人们的伦理观念起了重要而深刻的作用,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宗教伦理化的过程。

“中国历史上的宗教主要包括夏商周以来的正统宗法性宗教,东汉产生的道教及外来的佛教。}"[10〕作为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的宗教,必然要反映并维护它的社会基础,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即在儒学取得独尊地位的情况下)。

传统伦理的任务,是为了确定、调整并维系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并使之适应以“父权”和“君权”为中心的封建人伦关系。而宗教则是将这种人伦关系神圣化(不是神化。对于这种情况,王沪宁认为,神化是指人与超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神圣化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font)

在殷商时代,其时人事无巨细几乎都要通过占卜,求“老天”唱示。大至国家之间发动战争的大事,小至日常起居生活琐事,皆凭占卜而后行。稍加分析便可以发现,不论“老天”昭示什么、巫人怎么解释,最后还是由股代统治者发号施令。“老天”只不过是个幌子,为统治者的行动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而已。

在周代,统治者不仅把一套宗法性的伦理宗教化、神圣化为天命所定的行为规则,同时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伦理原则,即“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他宜称,既然伦理秩序和道德规范,是天命之所定,那么上天对人间之事如何处理,便以人的言行动作是否符合伦理道德规范为转移。“上夭”因此便具有了伦理的属性,夭命里渗透着伦理的内容。“幻这样,宗教便伦理化了。 在汉代,大儒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说,完成了伦理宗教化的工作,将封建宗法社会的伦理规范的集中表现:“三纲五常”,演绎为“道之大原出于夭”的神圣准则,使之具有了无比神圣的地位。同时,其他一切宗教如果要在中华大地上扎下根来,也必须把儒家神圣化了的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作为该教的伦理观的基础,以此为准则去塑造该教中各个神灵的道德形象。[13)

东汉以来的道教所宜扬的关于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基本理论,成了封建社会中人们遵守和实践封建宗法伦理的巨大推动力,是伦理宗教化和宗教伦理化得以实现的重要契机。而外来的佛教在经过长期的进化和融合后,不仅完全接受了“三纲五常”的封建宗法伦理,而且佛教本身所具有的“灭欲净心,忍辱无争”等道德规范也来维护封建制度。再加上其所特有的那一套“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信仰,起到了传统儒家伦理学说所不能起到的社会作用。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果役有宗教调动“各路神仙”来宜传儒家伦理,而仅仅靠孔子、孟子那样完全通过世俗教育的手段,儒家伦理观念是不可能那样深人人心、根深蒂固的。“在这方面,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宗教故事,胜过许多卷‘子曰’‘诗云’的孺家经典教条”,“没有宗教化的伦理道德,枯澡无味,僵死无力,既不神秘也不神圣”,没有在现实生活中运行的动力。宗教所神圣化的伦理是以儒为主的封建宗法伦理道德,这样,便把封建宗法伦理道德及其下面的种种人际关系和封建宗法制度,用神圣化了的伦理‘混凝土’预制起来,变成了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便世世代代生活在这个超稳定的结构体系中,被驯化为儒释道的信奉者。^[14]

三、非理性:伦理的绝对化和人的个性的泯灭

—中国传统伦理的缺憾

所谓非理性,不仅仅是指传统伦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自身所包含的价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错误和功能上的悖谬,更主耍的是指由其价值和思想上的缺陷、错误和功能上的悖谬所带来的人的主体性的失落。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就其所涵益的某些价值和精神来说,如“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仍然有粉闪光及合理的成份,即使在我们迈向现代化的今夭,也仍需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上以家族和宗族为墓础、以杜会群体为本位的价值趋向和诉求,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凝琅和整合起了很大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所具有的巨大历史局限性,特别当这些伦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进化中被片面化和绝对化后,它的许多真价值、真精神被“阉俐了”,[ is〕变成了值死的教条,缺乏理性,导致了人个性的泯灭。

在孔孟时代,孺家文化的伦理观念还是充满理性精神的。但是到了汉代孺家手里,就变成了片面的关系和义务。例如,早期儒家虽讲“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但他们仍主张天地之间人为贵,充分肯定了人的欲望和人的价值。可到了汉孺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之说.则便成了绝对的东西。父为子纲,儿子就要听父亲的,儿子做错了事,父亲可以动用家法,打死也不犯法;夫为妻纲,妻子就要听丈夫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君为臣纲,做臣子的就要服从国王.“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由此,这种绝对的至高无上的伦理规范湮没和抹煞了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当它作为一个社会的普遍的伦理道德规范被绝对化和片面化时,自我存在和自我实现便无处可寻。

宋代程朱理学家们所提倡的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泯灭个人欲望,维护封建伦理,不允许“我”惫识的存在和出现。只承认伦理道德和群体价值,不承认个人的权利和利益,这是中国传统伦理中“主体的失落,人的失落和人的价值的失落”。[160〕说到这里有一件事不能不提,现在人们常常叨念诺贝尔奖,其实我国至少有一次机会可以评上,那就是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科研成果。可那时国人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号称“要上一齐上,要下一起下”,提交给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名单上的发明人竟有14人之多,而诺贝尔奖只奖励有突出贡献的1-2人,最多不超过3人,结果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这一事件在今天看来犹如一场闹剧,靠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豪感,张扬集体主义原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自我嘲讽!

因此,由于儒家伦理的绝对化,使它丧失了原来生气勃勃的精神,走向没落和僵化,陷人了非理性的泥淖。尤其是当这些伦理规范转化为一整套超稳定的、维护传统社会的文化制度和价值体系时,它就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天性和理性的发挥,更成了社会、国家、民族进步的绊脚石。因而,必须打碎这些非理性的伦理规范—束缚和禁锢人们头脑的沉重的、精神枷锁,必须从这种愚昧的非理性的伦理中走出来,走向科学和理性。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工程测量 建设项目管理 质量管理 重要性

工程测量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贯穿于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之中,是各项目开展的重要保障。过程操作与监控是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的根本所在,而在过程操作阶段,工程测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地形图测量、测量放线为工程建设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方向。准确、周密的测量工作不但关系到一个工程项目是否能顺利设计施工图、按图施工,而且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证,为质量检查等工作提供方法和手段。可以说:如果没有测量,工程设计和施工将寸步难行,工程质量将无从谈起。

1 工程测量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工程测量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的重要性

在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利用大比例地形图对项目进行详细规划,确定建筑布局及功能分区,并根据现状地形及周边道路标高对建设项目的道路坚向、给排水、电力电信等进行专项规划设计。因此需要对项目所在区域按规范建立满足工程测图的测量控制网,对现状地形进行测绘,提供满足精度要求的大比例地形图供项目规划设计使用,并为后期项目建设提供服务,所以前期工程测量对项目的成败起关键作用。

1.2 工程测量在工程施工阶段的重要性及对质量的影响

1.2.1 工程测量在建筑定位及基础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在工程开始施工前,首先通过测量把施工图纸上的建筑物在实地进行放样定位以及测定控制高程,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基准。这一步工作非常重要,测量精度要求非常高,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成败。假如在这一环节里出现了差错,那将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带来的经济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在基础施工阶段,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的变化,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不但影响了施工的进度,而且改变了原来的受力计算,对建筑物埋下了质量隐患。

在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要求,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避免超挖及乱挖。从而能保证垫层的施工质量,对于采用外防水的工程意义尤为重要。另外垫层及桩头标高控制测量的精度,是保证底板钢筋绑扎是否超高,底板混凝土施工平整度的最有效措施。

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的另一个重点是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在这一环节容不得半点差错,否则将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发生。对于结构复杂,面积较大的工程,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墙柱插筋质量,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1.2.2 工程测量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墙柱平面放线、建筑物垂直度控制、主体标高控制、楼板、线条、构件的平整度控制等。其中墙柱平面放线的精确度,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总体垂直度,对墙柱钢筋绑扎、模板施工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每次混凝土施工完毕后,第一道工序就是测量放线。通过测量放线不但能够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依据,并且能及时发现上一道工序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使得其他专业的施工人员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避免了问题的累积,最终导致质量事故。

在标高测量控制方面,能为模板施工提供准确的基准点,是模板施工平整度的保证,同时为混凝土施工提供标高控制线。精确的标高控制,是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的前提。对于施工面积较大的工程,如何保证模板施工的总体平整度、混凝土面的平整度,基本的前提就是测定一个准确、详细的标高控制系统面。

1.2.3 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变形观测对工程质量的重要性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在施工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观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可以监测建筑物的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变形观测具体包括:基础边坡的位移观测;建筑物主体的沉降观测;高层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等。准确的观测成果为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了最有效的保证。特别是在深基坑施工、填海区、地质断层构造带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而由于建筑物沉降、位移引起的边坡及道路坍塌、楼房及桥梁倒塌等安全质量事故屡见报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作好建筑物的变形观测,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1.2.4 工程测量对防治质量通病的重要性

常见的质量通病不外乎钢筋、模板、混凝土等方面的问题,与测量放线有关的分别如下:钢筋偏位、模板平整度、墙柱垂直度、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楼地面平整度、外墙门窗工程垂直度等。要预防上述通病的发生,除了施工人员的主观原因之外,必须为施工人员提供准确的、周到的、详细的测量控制水平线、平面控制线、垂直控制线等。如果测量工作出了问题,势必会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我们在施工中只要把测量工作做好,对防治质量通病就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精确、详细的测量成果为专业质量检查人员提供参考和依据,通过现场的检查和整改,能把很多质量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对防治质量通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3 工程测量在工程运营管理阶段的重要作用

在工程运营阶段,由于荷载以及周边建设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基及期周边地层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加之建筑材料的老化,工程建筑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形,如果变形值超过一定的量值,将影响工程的运营安全。因此,对于大型重要的工程,特别是软土区的工程,在运营阶段还定期进行变形监测保证工程的安全运营。

2 如何做好建设工程各阶段的工程测量及质量控制

2.1 做好工程规划设计阶段中的工程测量及质量控制

一是合理选择控制网形式,为工程设计提供大比例地形图及施工放样和验收测量等需要建立工程控制网。由于全站仪、数字水准仪、GPS等仪器的普遍使用,使得工程控制网的布设形式趋于多样化。对于平面控制网,布设形式主要有边角网、导线网、GPS网等,对于高程控制网,布设形式主要有水准网、三角高程网、GPS网等。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工程控制形式。二是根据国家规范规定,在测量前对测量仪器进行检定,并测定其系统误差改正系数,保证测量仪器精度稳定可靠。三是测量观测点位置和观测时间都要按照规范合理的选择,确保测量精度。

2.2 做好工程施工阶段中的工程测量及质量控制

任何一项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都离不开工程测量,做好该阶段工程测量是工程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在工程开工前,首先要认真熟悉图纸内容并对施工控制网进行复核,确保控制网精度达到放样要求,然后通过测量把施工图纸上的建(构)筑物在实地进行放样定位以及测定控制高程,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基准。再次要做好施工过程的平面放线、垂直度控制、高程控制,通过了测量放线不但能够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依据,并且能及时发现上一道工序所遗留下来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避免问题的累积。其次合理确定变形监测的周期,变形监测的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测的变形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影响因素确定。第四是各施工阶段有多项测量任务,而且这些测量工程相互联系并对测量结果都有影响,要根据工程情况对人员和仪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另外,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工程测量管理,采取确实可行的措施,全方位的做好施工测量放线工作,以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一是提高测量放线人员的素质。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的测量员,首先要具备吃苦耐劳、细心谨慎、团结协作的基本条件。提高识图能力,强化质量意识,养成事前反复考虑,事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二是增加测量仪器的成本投入,采取先进的测量工具,做好测量仪器的定期检测工作。三是全民动员,从领导到各专业工程师均要提高对测量工作的认识,参与对测量放线的成果反复检查,及时纠正错误。四是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为测量放线提供较好的施工环境,从而保证测量放线成果。

2.3 做好工程运营阶段的工程测量及质量控制

建设工程运营期的工程测量内容主要为沉降监测。建设工程进入运营阶段后,一般情况下其沉降已趋于稳定,但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重要建筑物的沉降监测可能要延续一段时间,有的可能要长期监测。为做好该项工作,一是要加强基准点和观测点的保护,工程投入使用后基准点及观测点容易遭人为破坏,为定期、准确的监测产生不利影响,应加大宣传教育及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以保证后期监测的精度和质量。二是要对前期观测资料要妥善保存,做为后期数据分析依据,避免资料丢失对后期监测数据分析造成影响。

3 结语

总上所述,工程测量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对工程的规划、设计、顺利施工和竣工、投入使用意义重大。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工程测量与工程质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测量工作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科学管理,让测量工作更好的为工程建设及质量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田亚林,岳建平,等.《工程控制测量》.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岳建平,田亚林.《变形监测技术与应用》.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赵吉先,刘荣,等.《精密工程测量》.科学出版社,2010.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摘要】  儒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相互影响,宋明理学家的知行观对当时乃至后世中药学理论的发展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确、全面认识宋明理学与中医药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医药学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还有助于理清中医学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溯本求源,古为今用。

【关键词】 宋明理学;知行观;中药;法象药理学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干,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久远而重要的影响。儒家文化又与中医药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儒家文化对中医药学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宋明理学就是在宋明期间流行的以“理”为基本概念的新儒学,它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以纲常伦理为核心,糅合老庄道家思想和汉传佛教大乘精神,构筑了其精微广大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家的知行观对当时乃至后世中药学理论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朱熹的知行观及其对中药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1.1 朱熹的知行观

宋明理学中,以程颢、程颐和朱熹学术思想为主所构筑的“程朱理学”在中国中古以降影响巨大。而朱熹(1130-1200年)更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所提出的理气观、心性观、格物论、知行观,对后世影响巨大。

朱熹论知行说:“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废。……但只要分先后轻重,论先后当以致知为先,论轻重当以力行为重。”“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1]由此可以看出,朱熹主张“知先行后”说。

“知先行后”说,主要是指人的知识与人把既往知识付诸行为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行”不是泛指一切行为,而是指对既往知识的实行。“知”指知识,又指求知。在朱熹的哲学理论中,倡导“格物致知”。“格物”就是要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致知”就是要“推致吾心中固有知识”,要使心中天生即有的觉知全部显现出来。格物致知虽然是一种行为,但其活动属于明理求知,而不是行理求理,所以格物致知只被看做“知”。可见,朱熹所说的“行”的意义较窄,仅指对既有知识的实行;“知”的意义较宽,包括所有求知活动在内。

1.2 朱熹的知行观对中药理论发展的影响

1.2.1 对法象药理学构建的影响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金元明清时期的诸多中医药家,大多均为习儒出身,如张元素、李东垣、朱丹溪、李时珍、张璐、张志聪、陈修园、汪昂、徐灵胎、邹澍等,或官居显位,或科举失利改投医药,然其学术思想均受到宋明理学的影响。

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了法象药理学。在北宋末期,已有法象药理学的雏形。而金元时期的医家则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法象药理是中药学传统理论中用来探究药物作用和疗效机理的一种理论模式。法象药理之法象一是指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二是效法、模仿的意思。法象药理认为,药物的功用是由其形、色、味、体、质、所生之地、所成之时等自然特征决定的。如连翘性状象心,故入心经;桔梗色白,故用于治肺。法象药理学的建立,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影响力直到今天仍未磨灭。

“程朱理学”强调格物穷理,法象药理学的产生固然与格物穷理的影响分不开,但与朱熹的知行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法象药理学很多内容是建立在《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理论,以及《内经》运气学说理论的基础上,这是“先知”。而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虽说是创新,但仍没有离开阴阳五行、四气五味、五运六气等理论系统,只是这些理论的进一步延伸罢了,是对既往知识的实行,这就是“后行”。

1.2.2 对明末清初本草界尊经复古之风的影响

朱熹的“知先行后”,强调了圣人知识的重要性,故宋明以降,科举考试均以四书五经为蓝本。这股风气自然也影响到了本草界。金元时期,医家学说呈现争鸣之势。明末清初,医药学界兴起了一股尊敬复古之风。这股风气的主要表现是注重古典经典医学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的研究,排斥金元医家的某些学说。例如明代医家缪希雍,认为《神农本草经》是古“三坟”之一,“观其尝药别味,对病主治,施之百世,无可逾越”[2],但“从未有发其所以然者”,于是打着尊崇《神农本草经》的旗号,著成《神农本草经疏》,从事药性药效等方面的探索。又如清代医家张石顽的《本经逢源》、张志聪的《本草崇原》、陈修园的《本草经读》、徐灵胎的《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等均是类似的著作。这些著作均以《神农本草经》为肇始,这是“知先”;但又使药物的运用更紧密地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谓“行后”。

2 王守仁与王廷相的知行观及其对中药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2.1 王守仁的知行观

王守仁(1472-1529年)生活在明朝中后期,是明学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也是“心学”运动的代表人物。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说。如提出“某常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3]即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相割裂的知,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同时,行有知作为指导。所以,知与行是不能分离的。

王守仁还提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3],并举例说:“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知路歧之险夷者耶。”[3]王守仁的这些说法,作为认识来源的讨论,强调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正确的。

2.2 王廷相的知行观

王廷相(1474-1544年),生活的年代与王守仁大致相仿。他提出:“夫圣贤之所以为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4]也就是说知识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他十分重视经验,指出人的认识能力虽然是天赋的,但如果没有感性经验的凭藉,就无法获得知识。他特别重视感性经验——见闻,但他并没有陷入狭隘的经验论。他指出:“耳目之见闻,善用之足以广其心,不善用之狭其心。”[4]善用之就是善于用理性思考分析、鉴别感官得来的经验,以之作为理性进一步活动的材料,以便从经验的积累上升到普遍的认识。

2.3 王守仁与王廷相的知行观对中药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从古到今,很多中医药家应该都可谓是“知行合一”的履践者。而“知行合一”的杰出代表,当首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他本着追求真知、实事求是、实地考察的科学精神完成了科学巨著《本草纲目》。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具体的研究方法是“通考据”与“询野人”。“通考据”,即认真研究、继承前人的著作与经验,详尽地占有文献资料,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整理考证,纠正旧说的错误,求得正确的认识。“询野人”,即走出书斋,走出研究室,到社会中去,到大自然中去,进行实地实物的考察,进行社会调查和科学试验,这些考察研究为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又如清代学者吴其浚,曾在全国多个地方任职、游历。每到一处,对当地植物特地了解、观察,并进行采集、记录和绘图,常请教于草医和劳动群众,通过多年积累,掌握了丰富的植物学知识。同时又参考了八百余种古代文献,通过整理、总结,编著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在此基础上又修改补充,著成《植物名实图考》,在中医药学术界发挥了重要影响。

3 结语

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是功不可磨的,其中有许多东西至今还值得我们借鉴。但宋明理学本身也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甚至出现了僵化、教条式的发展趋势,这表现在它的知行观上,同时也影响到中医药界。例如法象药理学在中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度丰富和发展了药学理论,有些内容至今仍作为解释药物性能的理论依据以及临床用药规律的归纳。但又因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给中药学理论的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同时在宋明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知行观的巨大影响下,中医药学始终沿着一条轨迹发展,没有象西医学那样走上动物实证和器械实验的道路。

因此,正确、全面认识宋明理学与中医药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从宏观的社会学角度,来重新审视中医药学理论框架的构建,同时还有助于我们理清中医学与中国文化的脉络,溯本求源,古为今用,追寻中医学的发展道路,也具有深远的意义[56]。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3:148.

[2]缪希雍.缪希雍医学全书·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8.

[3]王守仁.阳明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5:53.

[4]王廷相.王廷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5:836.

[5]陈 来.宋明理学[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论想象力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 经营 项目管理成本控制

【 pick to 】 control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rough the bidding phase of acceptance until the completion of the gold process, it is a comprehensive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important links and must be in the organization for given control measures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enterprise economic benefits. This paper first talk abou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way of busi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经营人员能否专业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活动开展好坏的重要因素。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是研究如何以高效益地实现项目目标为目的。以项目经理负责制为基础,对项目按照其内在逻辑规律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适应内部及外部环境并组织高效益的施工,使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保证施工生产的均衡性,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以实现项目目标和使企业获得良好的综合效益。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之道

建筑施工企业在当前这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要想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发展起来。就必须特别注重自己的经营活动。从思想理念上重视、从人力配置上重视、从经营方法上重视、从人才培养上重视。

1.1实行各个突破,全面强化的战略

1.1.1健全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

企业要在改造内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一次清理,及时废止和修订过时的和不适用的规章制度,参照国内先进企业管理经验,花大力气抓好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理顺内部管理关系;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标准体系,修订和完善各类定额,用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来规范全员职工的行为。使企业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1.1.2坚持遵约守信,强化合同管理。

企业要面向市场,就要通过严格履行工程承包合同。按期按质交工和良好的售后服务来提高企业知名度。要提高编制合同的水平,确保合同的完整性,认真对待国家颁发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项目的管理要以工程项目合同条款规定的工期、质量为目标,科学有效地组织施工生产;总承包企业要与各分包单位签订总分包合同,总包企业要对工程全面负责,分包单位对总包单位负责。此外,还要学会工程索赔的方法和技巧,用合同约束发包方,依靠合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努力在市场经济中建立承包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实现建筑施工企业向承包商的转变。

1.1.3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高低的窗口,要通过严格的岗位责任和健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严肃工作纪律,堵塞管理漏洞。要不断改进施工机具和作业手段,重视现场职工生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

1.1.4加大科技投入,强化设备管理。

企业要牢固树立依靠技术进步,强化技术改造来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思想。要建立和完善以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进步管理体制,紧紧跟踪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发展动向。加大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的力度。

1.1.5突出质量管理。

企业要树立工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观念,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严格按标准施工,按质量标准自检,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要把住材料送验关,施工操作关,质量认证关和质量事故处理关,努力消除质量通病,并做好分包队伍的资格管理,以及分包工程技术、质量安全的检查监督工作,提高工程的一次合格率。

二、施工项目管理

2.1施工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特点

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这些要素具有集合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相互结合的立体多维的关系,这就说明项目是具有系统性的施工,施工项目管理是具有系统管理的特点的。加强施工项目管理,必须对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详细分析,认真研究并强化其管理。对施工项目生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1)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即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人生产要素以满足施工需要;

(2)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即对投入施工项目的生产要素在施工中适当搭配以协调地发挥作用;

(3)对生产要素进行动态管理。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动态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按照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生产要素,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合理地、高效地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提高项目管理综合效益,促进整体优化的目的。

2.2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

项目管理的施工系统包括技术、社会、经济三个分系统,这三者是施工项目系统的三个不同的侧面,三者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经济系统是与技术系统、社会系统相伴随而发生的,是—个投入和产生的系统。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投入产生分析,搞好责任成本管理,对所有资源要素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组合,以保证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生,也就是说,工程项目在施工生产过程中的每一环节就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成本核算过程与施工生产过程同步进行,在时间上保持—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才能真正做好项目成本控制。

三、项目成本控制

3.1项目成本控制原则

3.1.1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3.1.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

3.1.3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