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对护理工作的指导意义。方法:观察42例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其中22例患者行双C治疗,另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结果:双C治疗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及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C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对护理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动态血糖监测;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护理

1型糖尿病源于胰岛细β细胞的损害,迄今为止,仍是一种难于治愈的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构成巨大威胁,患者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监测对于及时准确制订治疗方案、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6-2008年为4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1型糖尿病患者分别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联合治疗(双C治疗)和单纯胰岛素泵配合指血检测治疗,取得不同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6-2008年我院收治的42例1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标准诊断,其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11~32岁,平均21岁,病史2~10年,该次入院均非首次入院治疗糖尿病,本次均无酮症及酮症酸中毒出现。42例患者均出现过频次不等的低血糖症状。42例患者此次入院前均应用胰岛素治疗,其中6例患者入院前即佩戴胰岛素泵。42例患者入院后全部采用CSII治疗,4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行双C治疗,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配合指血检测。

1.2 材料与方法

1.2.1 选用美国Minimed公司CGMS、712和508胰岛素泵。

1.2.2 方法:42例患者入院后即行CSII治疗,并由营养师根据身高、体重统一配制糖尿病营养餐,每天进行至少4次SMBG。实验组22例患者入院第3天开始联合应用CGMS3~7天,行双C治疗,每日下载前一日的血糖图谱并根据血糖图谱调整各阶段胰岛素的剂量,对照组20例患者单纯进行CSII+SMBG治疗。

1.2.3 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3.1 低血糖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限速因子,对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如此。反复低血糖发作给机体带来应急性损害,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阻碍心脏功能,造成肌肉损伤和脏器损伤[1、2],也会降低病人和家属控制血糖的信心。胰岛素泵调节血糖更精细更灵活,能够更好的模拟人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是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最好的强化治疗手段[3]。CSII治疗1型糖尿病可以明确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延缓和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CGMS每10秒钟能向记录器发送一次细胞间液葡萄糖浓度值,能准确跟踪无知觉性低血糖。护士可以根据血糖图谱进行预见性护理,预测并观察相应时间段病人的情况,指导病人防止低血糖发生。从表1可以看出,双C治疗可明显降低青少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并且在观察中发现,双C治疗对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的发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传统的SMBG所无法比拟的,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

3.2 双C治疗可缩短青少年1型糖尿病病人CSII治疗血糖达标时间。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青春期各种激素及情绪的影响,容易发生血糖波动,给医生治疗带来较多挑战。CGMS一天能纪录288个血糖值,并能将记录的数值下载到计算机上生成血糖图谱。医师可以根据血糖图谱及时调整相应时段的胰岛素剂量,使胰岛素的调整更加精确,减少了治疗的盲目性,大大缩短了血糖达标的时间[5、6]。

3.3 双C治疗提高了病人的遵医行为,提高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护士根据血糖图谱,与病人一起分析血糖高低的原因,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使病人明确哪些行为有益于降低血糖,哪些行为必须杜绝,使教育变得更直观,病人易于接受,提高了患者控制血糖的信心,为出院后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 双C治疗为患者减轻痛苦,减少了对病人的干扰。由于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控制难度大,在带泵治疗过程中,常需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睡前、夜间血糖。用血糖仪反复穿刺采集血样检测,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并影响其休息与睡眠,更加不利于血糖控制。CGMS采用皮下连续血糖监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第2篇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prevention of thromboembolic disease in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Method: 70 patients of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from June 2011 to June 2014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admission and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the predictive nursing.Result:The total incidence of thromboembolic disease of w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2.86%,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of 14.29%,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redictive nursing;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s; Embolization; Compli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Shandong Provincial Sports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Ji’nan 25001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5.031

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是临床骨科常见疾病,好见于老年人,多发于胸腰椎[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OVCF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由于椎体高度丢失,脊柱后凸畸形,可造成严重的腰背部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3]。因此,OVCF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OVCF多采取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休息,加重骨质疏松,骨折难以愈合,形成恶性循环,治疗效果较差。而传统的手术治疗因创伤大,并且因骨质疏松易导致内固定松动而使手术失败。近年来,OVCF的微创治疗获得广泛关注,其中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最常用的两种手术方式。但是术后患者由于原因、肢体制动原因及年龄因素,术后极易发生并发症,特别是栓塞并发症,栓塞性并发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栓塞等情况[4]。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少见病,未引起足够重视[5]。实际上,VTE在我国患者中的发病率并不低,目前VTE防治的临床医疗指南对临床护理的指导性不强,普遍存在护理人员对VTE认识不足、护士未进行血栓风险评估、医护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护士被动执行医嘱等问题[6]。减少其发生率,降低并发症严重程度,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积极的临床护理作为DVT发生的重要保护因素,在预防DVT发生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预防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护理干预措施的报道比较多见,但不同文献报道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所不同,且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本研究着眼于基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护理经验及以往文献报道,制定出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观察其对DVT的预防效果,并与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比较,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策略在减少THA后DVT发生的价值。现将笔者本院近3年开展的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以及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单纯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1~62岁,平均(37.89±4.36)岁;致伤原因:车祸19例,高空坠落9例,意外砸伤7例。对照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3岁,平均(39.56±5.63)岁;致伤原因:车祸18例,高空坠落10例,意外砸伤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1)与影像学检查相匹配的有疼痛症状的OVCF,通过放射学和骨密度检查确诊骨质疏松;(2)椎体塌陷不能超过原椎体高度的2/3,后壁完整;(3)自愿加入本研究,能够配合治疗及观察者。排除标准:(1)转移瘤、骨髓瘤及骨髓炎等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2)发生与骨折相关的神经损伤者;(3)超过3个节段的OVCF;(4)合并严重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障碍者;(5)精神疾病等不能配合治疗及观察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采用美国Allegiance Healthcare公司生产的椎体后凸成形术穿刺包,穿刺方法同经皮椎体成形术。抽出针芯,置入导针,拔出穿刺针,沿导针置入扩张套管和工作套管,经工作套管将精细钻缓慢钻入,达椎体前缘,取出精细钻,放入可扩张球囊,侧位片显示其理想位置为椎体前3/4处,由后上向前下倾斜。同法完成对侧穿刺和球囊放置,同时扩张两侧球囊,通过C型臂监视球囊扩张和复位情况,椎体复位满意或球囊达椎体四周骨皮质时停止增压,压力一般不超过300 psi,取出球囊,最后注入骨水泥。骨水泥可渗漏到椎旁软组织、椎间盘、椎间孔和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到椎间盘或椎旁软组织中时,一般不引起症状。当骨水泥注入椎体中央后静脉和椎旁静脉丛可造成血管栓塞,甚至可以造成肺栓塞。为了减少骨水泥渗漏,应注意以下:(1)术前进行全面的影像学检查,了解椎体压缩、破坏程度及椎体边缘是否完整;(2)穿刺针需穿刺到椎体前1/3处,骨水泥注射量达到椎体后2/3时应停止注射,一般认为胸椎骨水泥量不超过3 mL,腰椎一般不超过5 mL,术中影像学监视是防止骨水泥渗漏的关键;(3)严格按照比例调制骨水泥,切勿过稀;(4)骨水泥注射速度不硬过快,发现渗漏后,立即停止,并改变针尖方向后尝试再次注入。

1.3.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未进行预见性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具体措施为:科学制定规范化防治护理方案,以预见性护理诊疗指南为核心,结合骨科护理临床实践,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制定血栓性疾病防治规范化预防护理方案,保证实施质量和患者安全。医护之间有效沟通共同制定三级预防方案;护士主动实施该方案,包括基本预防(术后抬高患肢、鼓励主动活动和改善生活方式等)、物理预防(正确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和间歇充气压力泵等)和药物预防(包括低分子肝素和维生素k拮抗剂等),保证预防措施的积极效果;规范相关健康教育,依据自制的常见疾病教育手册和功能锻炼图谱按时有效地实施,同时监督患者的依从性[7]。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护士要及时进行病情观察并识别是否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TE),配合医生积极治疗抢救。为便于观察,骨科自行设计了该规范化护理方案的实施评价登记表,每班次登记1次,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汇报、早治疗,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的栓塞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栓塞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8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632,P

2.2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7.1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术前术后可形成血栓、脂肪栓子等,当栓子脱落时,可导致股静脉、盆腔静脉、肺血管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栓塞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8]。因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OVCF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可。椎体后凸成形术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微创技术[9]。1998年美国的Garfin首先提出了椎体后凸成形术的设计构想,后来Lieberman在Garfin的研究部基础上将可膨胀气囊经皮植入椎体,充气扩张后再注入骨水泥,行后凸成形术[10]。近年来,成形术在我国广泛开展,逐渐推广应用于脊椎血管瘤、骨髓瘤、溶骨性转移瘤、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合并顽固性疼痛者,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并且能够加固椎体,增加脊柱的稳定性,防止椎体的进一步压缩,尽快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固定椎体,缓解疼痛但不能改善椎体畸形,椎体后凸成形术不但可以恢复压缩椎体的强度和硬度,还可以使骨折塌陷椎体复位,矫正后凸畸形,并且充气后在椎体内形成一定的空腔,椎体内压力降低,使骨水泥注入更加容易、安全,降低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11]。赵志刚等[12]观察67例患者的113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的早期结果,发现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有效恢复压缩椎体高度,迅速缓解疼痛的同时,骨水泥渗漏率仅为2.57%。

影响手术后DVT形成的临床因素众多,高龄深静脉血栓病史、肥胖、全麻、应用骨水泥以及大量输血等是重要的危险因素。赵秀娟[13]探讨了多发管状骨骨折并发脂肪栓塞的护理方法,认为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降低脂肪栓塞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窦维玲[14]总结了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护理措施,针对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具有易发生深静脉栓塞这一特点,进行术前评估,心理护理、宣教,观察护理,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避免深静脉栓塞的发生,与本研究结果吻合。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是预防锻炼的主要部分,患者长期的卧床多会导致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便秘、下肢静脉曲张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要针对每种并发症制定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针对压疮,要严格指导患者翻身,督促患者按时翻身,并保证患者皮肤、衣物、被褥等清洁,另外要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增加患者抵抗力;针对肺部感染,要指导患者戒烟、呼吸锻炼、咳痰等,同时保证患者病房的空气清洁,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另外根据情况给予患者吸痰、吸氧及抗生素的治疗;针对泌尿系统感染,术前给予患者床上排尿的锻炼,减少留置尿管的几率。对留置尿管的患者要鼓励饮水,并严格对尿道口和导尿外管的消毒,另外要锻炼患者膀胱肌的功能,尽快拔除尿管。针对便秘,要根据患者排便规律,术前指导练习床上排便,必要时术前灌肠,减少术后便秘的发生;术后通过调节患者饮食,口服药物或穴位按摩等方式进胃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针对静脉血栓,要在患者术后尽早给予抬高双下肢,使下肢处在功能位,密切观察患者下肢血液循环情况,并给予合适的挤压按摩和正确指导功能锻炼,预防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可能出现的肢体功能障碍,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加强功能锻炼,尽量改善肢体功能。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后腹腔镜;腹膜后间隙;肾上腺肿瘤;围术期护理;患者满意度;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7(a)-112-02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后腹腔镜手术逐渐在泌尿外科得到充分应用。后腹腔镜手术是指采用腹腔镜经腹膜后间隙入路治疗腹膜后脏器疾病的手术方法。预见性护理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新的护理方法和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了护理工作在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积极性。但是国内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后腹腔镜手术的报道较少,为了提高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的护理效率,2009年2月~2011年2月笔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对78例此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取得良好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患者均为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患者。观察组78例患者,其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48~69岁;平均(57.3±7.4)岁;嗜铬细胞瘤27例,皮质醇腺瘤21例,醛固酮腺瘤19例,肾上腺囊肿11例。对照组78例患者,其中,男44例,女34例;年龄47~70岁,平均(58.8±7.6)岁;嗜铬细胞瘤30例,皮质醇腺瘤21例,醛固酮腺瘤20例,肾上腺囊肿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肿瘤病理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密加强巡视患者、切观察患者病情、简单的心理疏导、手术切口及引流管护理、预防和监护并发症。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以预见性护理为主的综合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加强患者围术期的观察和护理,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评估,并给出预见性处理意见,提高患者的围术期生活质量。①常规护理:加强患者巡视和病情观察,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充分估计,及时发现及时处理。②心理评估与护理:采用抑郁自测量表(SDS)和焦虑自测量表(SAS)对两组患者围术期焦虑和抑郁状态进行评估,对心理应激严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使患者能以相对平稳的心态配合治疗。③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3 评价指标与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SDS与S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评价结果

见表1。

2.2 两组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成为护理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预见性护理程序是以提高治疗护理效果为目的的全程优质护理服务[1],实施护理前,根据每位患者的不同情况,包括身体和精神状态、病情、治疗情况及病情发展近况,制订科学的综合性护理方案,对患者围术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评估,并制订相应的预防性措施进行有效预防[2]。

3.1 心理评估及护理

手术治疗是较大的心理应激事件,对患者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冲击。因此,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对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制订预见性护理措施,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水平,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手术前,笔者对观察组78例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合理评估,对患者可能出现的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进行了重点监测,并制订了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疾病及治疗措施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冲击程度。使患者以相对平稳的心态度过围术期,提高了患者的围术期生活质量和舒适度,与对照组相比,出院时观察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预见性护理措施在改善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患者心理状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术前笔者对手术治疗过程中和术后患者可能出现的治疗相关并发症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分析了以往在本院进行手术的同类疾病患者的护理资料,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3-7],对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患者可能出现的出血、肾上腺危象、急性肺水肿、皮下气肿、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腹胀、腹痛等并发症有了充分的认识。在护理过程中加强了病情观察,并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及时处理,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3.2.1 充气相关并发症的护理 ①皮下气肿:皮下气肿是腹腔镜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般患者症状轻微,于术后5 d内可自行吸收,出现后应向患者仔细说明,以免引起患者过激反应。②高碳酸血症与酸中毒:术中及术后患者会因经微循环吸入大量CO2而导致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8],所以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进行血气监测,出现异常时应积极协助医师进行处理。③胸背部疼痛:CO2经微循环吸入体内后转变为碳酸,会诱发胸背部疼痛,降低患者疼痛阈值[6],所以护理过程中应做好对症处理工作,提高患者舒适度。

3.2.2 出血 术后出血是临床常见并发症,除了做好术中止血外,还应于术后积极观察患者切口情况、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注意引流瓶内液体颜色与引流总量的变化,及时发现术后出血情况,并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抢救处理。

3.2.3 肾上腺危象 多发生在术后8~24 h内,当患者出现血压下降、胸闷、心悸、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厌食、恶心、呕吐、腹痛、四肢麻木、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时,应考虑肾上腺危象的可能。应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对症处理。本组3例患者出现疑似症状,常规给予氢化可的松100 mg加入500 ml 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

3.2.4 术后并发症 后腹腔镜手术有可能发生腹膜、胸膜和膈肌、肠管、肝、胰腺等脏器损伤,如术中未及时发现,术后就有可能出现相关的并发症,因此术后要常规密切观察腹部和胸部症状和体征,如发现腹痛、气促、咳嗽等及时报告医生。本组无1例发生脏器损伤。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应用,使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充分发挥了护理工作在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患者疾病治疗和术后康复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提高了护理效率,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郑小泉,梁建丽,金碧霞.预见性护理干预在肾错构瘤破裂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运用[J].浙江实用医学,2009,14(3):278,280.

[2] 李洁,黄春华.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4):688-689.

[3] 穆银静,薛蕾,张昀杰,等.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67-1268.

[4] 肖健,周洁.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2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下半月,2010,16(2):92-93.

[5] 王颖慧,彭学叶,孙香莲,等.肾上腺嗜咯细胞瘤切除术32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2007,13(20):69-70.

[6] 李敏.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实用护理学,2010,20(7):62-64.

[7] Kebebew E, Siperstein AE, Clark OH, et al. Results of laparoscopic adrenalectomy for suspected and unsuspected m alignant adrenal neoplasms [J]. Arch Surg,2002,137(8):948-951.

[8] 周萃星,严春寅,黄玉华.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CO2气腹对心肺肾功能的影响[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0(1):84-85.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脑疝;微创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14-94-04

Clinical effect of clinical care path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hernia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HUANG Yanling

Third Surgical,Dapu County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 Dapu 5142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clinical effect of clinical care path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hernia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Methods Selected 60 case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hernia treated by minimally invasive were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rmal nursing, and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clinical care path nursing intervention. Clinical effects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 of disease related knowledge of family member of interven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and reaching the standard rat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linical care path; Cerebral hemorrhage; Cerebral hernia; Minimally invasive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脑出血一旦发生脑疝往往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及时清除血肿等积极治疗。颅内血肿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是临床上常见的微创手术,具有较好的效果。护理作为医疗工作的一部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康复训练、功能恢复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护理路径是根据每天的标准护理计划对患者进行住院护理,一方面能够给护士提供可预见性的工作,工作更有针对性,一方面能够让患者的家属明确护理目标,并积极参与[1]。本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微创治疗脑出血脑疝患者的护理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出血脑疝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颅内血肿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术治疗,手术顺利。其中男4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5.1±12.4)岁。发病到手术时间46例患者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进行治疗和护理、对家属进行入院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家属患者的病情严重,并讲解可能危及生命的危险因素。讲解颅内血肿钻孔引流加尿激酶冲洗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时间、方法、术前准备,以及术后应该注意的事项。术后按照每日治疗进行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根据脑出血脑疝手术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内容,以时间为横轴,纵轴内容包括入院知道、检查、抢救、遵医嘱治疗、护理、饮食指导、肢体功能锻炼、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内容。内容由科室及护理部统一制定,由责任护士执行。(1)术前护理:入院时对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教育,介绍医院环境,告知患者病情,并告知需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方法、可能的并发症、术前术后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取得家属的主动配合。准备手术需要的器械等。(2)术中配合:术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障碍情况、生命体征等情况。如果患者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呼吸不规则,则提示脑疝加重,应尽快抢救。(3)术后护理。患者头高脚低位平卧,头偏向患侧,保持引流通畅。如果出现引流不畅,可术后1~2d再进行尿激酶冲洗。术后严密观察患者引流液体的量、颜色、引流管情况。定时窗口及引流管消毒,每天更换引流袋。术后定时协助患者复查CT,观察血肿引流情况。复查血肿消失后拔除引流管。责任护士每日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上的内容进行护理,完成后在相应的项目签名。

1.3 评价方法

对家属进行相关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量表为本科室自行设计的,包括入院介绍的内容、患者病情、手术方法、目的、并发症、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并发症的预防等。满分100分。得分超过80分为达标。采用Zung焦虑量表[2]及Zung抑郁量表[3]在出院时对患者进行调查。5个月后随访,评价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情况分为生活自理、部分自理、重残、植物状态、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家属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干预组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达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家属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组别 n 平均得分(分) 达标[n(%)]

干预组 30 92.4±5.8 57(95.0)

对照组 30 67.7±7.2 43(71.7)

t/x2 14.633 10.140

P

2.2 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结果

出院时干预组患者焦虑及抑郁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2 出院时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结果(,分)

组别 n 焦虑 抑郁

干预组 30 39.3±8.8 37.2±9.6

对照组 30 51.5±9.4 50.9±7.8

t 5.190 6.066

P

2.3 随访结果

出院后5个月随访,干预组患者整体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

表3 随访结果

组别 n 生活自理 部分自理 重残 植物状态 死亡

干预组 30 25 3 2 0 0

对照组 30 9 13 6 1 1

注:x2=12.973,P

3 讨论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4]。ICH病例中大约60%是因高血压合并小动脉硬化所致,约30%由动脉瘤或动-静脉血管畸形破裂所致,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和镰状细胞病等)、脑淀粉样血管病变、抗凝或溶栓治疗等。一次高血压性脑出血通常在30min内停止,致命性脑出血可直接导致死亡[4]。动态颅脑CT监测发现脑出血有稳定型和活动型两种,后者的血肿形态往往不规则,密度不均一,发病后3h内血肿迅速扩大;前者的血肿与之相反,保持相对稳定,血肿体积扩大不明显[5]。

当颅腔内某一分腔有占位性病变时,该分腔的压力比邻近分腔的压力高,脑组织从高压区向低压区移位,导致脑组织、血管及神经等重要结构受压和移位,有时被挤入硬脑膜的间隙或孔道中,从而引起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体征,称为脑疝[6]。脑疝是脑出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当发生脑疝时,移位的脑组织在小脑幕切迹或枕骨大孔处挤压脑干,脑干受压移位可致其实质内血管受到牵拉,严重时基底动脉进入脑干的中央支可被拉断而致脑干内部出血,出血常为斑片状,有时出血可沿神经纤维走行方向达内囊水平[7]。由于同侧的大脑脚受到挤压而造成病变对侧偏瘫,同侧动眼神经受到挤压可产生动眼神经麻痹症状。移位的钩回、海马回可将大脑后动脉挤压于小脑幕切迹缘上致枕叶皮层缺血坏死。小脑幕切迹裂孔及枕骨大孔被移位的脑组织堵塞,从而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则进一步加重了颅内压增高,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迅速恶化。脑出血脑疝患者常常需要立即清除血肿等积极治疗,以降低颅内高压[8-9]。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模式,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10]。护理工作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医生指示后才为患者实施治疗护理,而是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患者亦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与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11]。临床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盘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各单位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纪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

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护理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目的。李孝红等[12]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护理过程,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显优于常规护理。杨春艳[13]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利于患者康复。王菲[14]研究显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患者,能够显著缩短平均住院天数,减少医疗花费,使患者得到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在本次研究中,干预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表进行护理,结果显示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优于对照组。在出院时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比较,干预组患者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良好的掌握,在跟患者沟通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减低患者的不安情绪,树立康复的信心。另外,临床护理路径使家属及患者对将要进行的护理比较了解,并且会主动询问护理的目的,对治疗和护理具有一定的预见性,降低了患者及家属的不确定感,从而也有利于使家属和患者积极参与到术后康复的治疗和护理当中,采用更积极的心态治疗,这些均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出院5个月后,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随访评价,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生活资料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家属及患者对术后康复相关知识掌握更好,另外患者有更积极的心态进行康复锻炼,这些均有利于患者的康复[1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改善微创治疗的脑出血脑疝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廉幼军.临床护理路径用于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203-204.

[2] 余传庆,王芳.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低钠血症的机制探讨(附49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4):331-333.

[3] 崔虎,汪华学,邓晰明,等.椎管引流术治疗脑挫裂伤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5例分析[J].2005,30(5):398-399.

[4] 杜敢琴,黄丽娜,富奇志,等.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5,4(1):57-59.

[5] 覃莲.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03,16(1):21-22.

[6] 李红,高红涛.胰岛素泵持续治疗急性脑出血患者高血糖状态[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7,2(1):30-32.

[7] 李娜,张天华,徐军,等.颅脑损伤患者血糖测定的临床意义[J].护理与康复,2005,4(2):84-85.

[8] 孙雪,刘长河.甘露醇在脑卒中治疗中的新观念[J].黑龙江医学,2006,30(2):112-114.

[9] 姬恒梅,贾艳辉.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36例病因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5):58.

[10] 李鑫,尹绍文,林晓波,等.外伤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79-80.

[11] 季燕,王建平,宋玉丽,等.高血压、细胞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5):73-74.

[12] 李孝红,苏建薇.临床护理路径对食管癌患者根治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3):405-408.

[13] 杨春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实践,2014,23(2):135-137.

[14] 王菲.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老年病人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全科护理,2014,12(3):211-212.

预见性护理的临床意义范文第5篇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患者年龄最小48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60.5±6.4)岁;患者的基础心脏病分别为风湿性瓣膜病24例,扩张型心肌病17例,心肌梗死1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心脏病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健康教育。观察组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和健康教育。患者自入院开始,按照制定的护理路径的内容,结合患者的需求和一般情况对其病情、心理状况、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支持等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并落实护理和健康教育措施以达到规范护理的目的。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内容包括:(1)入院介绍,包括医院的环境、主管医师和护士以及陪护、作息制度和时间等;(2)入院第1天,填写护理路径表,详细介绍各种检查的目的、方法及相应的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入院评估;(3)入院第2天,介绍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方法等相关方面的知识;(4)入院第3~7天对患者进行饮食、用药等方面的耐心细致指导,告知其情绪等对病情控制的影响,进行心理支持和自我调节方面的指导,详细讲解预防并发症的意义和方法,指导患者合理安排休息和循序渐进地进行活动;(5)出院前1d,指导患者进行血压、尿量的自我监测,戒除烟酒和控制体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6)出院当天,办理出院手续,嘱其严格遵医嘱用药并定期回院复诊;(7)出院1周内,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出院后的恢复和用药情况。

1.3效果评估

采用自制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问卷,对患者进行测试,满分100分,以85分为达标;满意度调查采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于患者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满意度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文结果显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对慢性心力衰竭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危重病症之一,通常情况下其治疗和康复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有资料显示[3],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调节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年来临床关注较多的一种治疗护理新模式。这一模式下,要求护理人员主动地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增加护患间的交流,从而满足不同患者及家属的要求,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尽可能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与传统健康教育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实用性[4]。为此,在本文中,我科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观察组患者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教育的对照组患者,并且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省,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和精神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