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沙漠旅游资源概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项目概况
凉州,是“丝绸之路”重镇,素有“四凉古都”之称,现以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闻名海内外。凉州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东接古浪石峡,南靠祁连山麓,北抵腾格里沙漠,西临茫茫草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60多处。目前按地理分布已形成了5条黄金旅游线。区内有以“陇右学宫之冠”之称的文庙,中国旅游标志之都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和雷台,著名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葬舌之地罗什寺,海藏禅林海藏寺,大云晓钟古钟楼,以及西郊公园、南城门楼、东关花园、海藏公园等为主的历史文物古迹旅游线路;东线有以全国第一座沙漠公园,西部最大的野生动物园,以及延寿寺、设施农业、皇台葡萄基地、高沟堡古城遗址等为主的人文景观旅游线路;南线有以正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等景点为主石窟塔寺旅游线路;西线有以莲花山寺、药王温矿泉疗养山庄等景点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北线有以名胜古迹松涛寺、西宁王碑、下双大庙等为主的寺观庙宇旅游线路。这里有迷人的西部戈壁田园风情,有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有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有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有高效设施农业,有万亩葡萄长廊和中国悠久的葡萄酒文化,是中外游客观光旅游、文化访古、旅游探险、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近年来,凉州人民为打好“中国旅游标志之都”这张牌,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提高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服务质量,凉州旅游业已初具规模,不少旅游品牌已在全国甚至国外打开了市场。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凉州区旅游景区(点)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景点厕所卫生条件极差,环境较好的旅游厕所几乎没有,部分景区(点)甚至没有厕所,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的影响了旅游景区(点)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地位。为从根本解决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的问题,为中外游客营造一种卫生、清洁的旅游环境,依据《武威市旅游事业“十五”计划》、《区域分析与规划》以及区内自然条件、给排水条件、游客日流量等因素,拟对凉州区内各旅游景区(点)旅游厕所全部更新改造为水冲式厕所和免冲式环保厕所。
1.2项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极大的拉动了西部经济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旅游业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号召,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国家专门设立了旅游国债资金,投资建设西部旅游、生态旅游、扶贫旅游等重点项目,特别对西部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和旅游厕所加大了投资力度,争取和利用好旅游国债资金对加快我区旅游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2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九五”以来,凉州区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建成和修复了一批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点),形成了行、游、住、吃、购、娱一条龙旅游服务体系。尽快新建旅游景区(点)的高档次旅游厕所迫在眉睫。
1.2.3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首先要加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而建设高标准的旅游厕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旅游景区(点)服务档次,美化景区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1.2.4环境保护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环境保护是发展旅游的前提和保证,发展旅游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和条件。旅游厕所的修建,既可以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又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整体形象,实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1.2.5旅游者消费需求发展需要。
当前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发生了质的转变,旅游不仅要求愉悦、放松,还要求舒适、卫生。高标准的旅游厕所不仅能丰富景区(点)的内涵,而且还能满足旅游者的各项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还代表着城市和景区(点)的品味与形象。
1.3项目的可行性
1.3.1现有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修建高标准的旅游厕所可以借助现有基础设施如给、排水、电力设施,修建成本相对较低。
1.3.2以“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产业正在凉州区如火如荼地兴起。
乘着西部开发的东风,雷台公园的扩建工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天梯山石窟修复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特色旅游形成专线,观光农业形成规模,交通通讯不断完善,民俗风情丰厚浓郁,各种景点争奇斗艳,为凉州旅游业的发展推波助浪。
1.3.3各种装饰优美的造型厕所也是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又点缀了景区景点。
第二章建设内容及规模
2.1各景区(点)的厕所现状。
武威市凉州区现有160多个景区(点),除文庙、雷台公园各有一个普通的水冲厕所外、其余景区(点)基本为一些结合本地条件而建的旱厕、土厕,既不卫生又不美观,无法为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区内尚无符合景区标准旅游厕所。
2.2日客流量分析
根据旅游景区(点)最大日客流量和厕所使用情况,按照《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旅游景区(点)厕所厕位按最大日客流量的5‰估算,全区共需要设置厕所52个,厕位305个。具体估算表见表(一)。
2.3建设内容及规模
2.3.1新建水冲式旅游厕所21间,其中:2厕间5厕位13间,2厕间8厕位2间,2厕间10厕位4间,2厕间12厕位2间。
2.3.2新建免冲式旅游厕所10间,其中:4厕间5厕位8间,8厕间10厕位2间。
2.3.3新建太阳能免冲式厕所18间,其中:4厕间5厕位9间,3厕间3厕位6间,2厕间4厕位3间。
2.3.4购置移动型4厕间5厕位免冲厕所3辆。
2.3.5改造现有给、排水设施。
第三章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
3.1投资估算
该项目预计总投资1030万元,详细预算见表(二)。
3.2资金来源
申请国债资金500万元,银行贷款100万元,地方配套430万元。
第四章项目实施步骤
4.1建设期及步骤
该项目建设期为二年,即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分期分批建设。
第一期:2003年6月至2004年10月。完成武威市凉州区各景区(点)高标准厕所规划设计方案并立项,完成文庙、雷台、西郊公园、海藏寺院、海藏公园、东关花园、南城门楼、大云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旅游厕所的建设。
第二期: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完成沙漠公园、濒危野生动物园、莫高旅游度假村、邓马营湖、莲花山风景区、清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区、高坝智能农业示范区、沙产业室、沙生可食用动植物生态园、皇台葡萄基地、二坝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旅游厕所建设工作,沙漠探险区购置3辆可移动免冲厕所。
第五章项目效益评估
5.1社会效益
5.1.1项目建成后,各种造型优美的厕所成为景区一道亮丽的风景,既能方便游客,又能吸引众多游客到武威观光旅游;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54-03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它是一条历经了2000多年沧桑的通商及文化交流之路。它东起长安,穿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出玉门关沿北道经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库尔勒、乌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沙车)、疏勒(今喀什),翻越帕米尔,抵地中海东岸。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给这条古道冠以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现在,丝绸之路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远远地超越了“路”的地理范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其实,从时空和交易额方面纵观全局,丝路上的丝绸交易所占比例甚小。从狭义上讲,文化交流实际上与物质交流平分秋色,甚至还可能有过之;从广义上讲,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那样,“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由丝绸之路又衍生出了诸如“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草原之路”、“皮货之路”、“茶叶之路”、“沙漠之路”和“骆驼之路”等形形的名称。[1]它们在中外关系史上有着不容置疑的作用和意义。
一、丝绸之路概况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一)东段
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
公元10世纪时,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二)中段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支路。
北线:起自瓜州(今安西),经伊吾(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伊犁(今伊宁),直到碎叶。
中线: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楼兰(今罗布泊)、车师、高昌(今吐鲁番)、尉犁(今焉耆)、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疏勒)今喀什)到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
南线: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地至葱岭。
(三)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唐朝中期开辟的。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今伊朗境内),与南线汇合。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2]
二、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一)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意义
据考古发现,在中亚、西亚地区都有丝绸出土,可以证明早在公元前5世纪丝绸已经越过帕米尔高原传入印度和波斯。西汉以后,丝绸开始成为这条贸易之路上的大宗商品。丝绸作为一种生活品或艺术品,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与此同时,丝绸的外传促进了我国丝织业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丝绸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使丝绸成为风靡世界的消费品,极大地刺激了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并为后来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以及民族工业的勃兴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与丝绸一起传入西方的还有中国的食品、香料、药材以及部分器物。这些器物的传入,也促进了中国物质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在中国的丝绸等物品传入西方的同时,西方一些物产和珍禽异兽也传入中国。很值得一提的是西域的香料,如印度的胡椒、姜,阿拉伯的乳香,索马里的芦荟、苏合香、安息香,北非的迷迭香,东非的紫檀等。这些香料多采用成品方式运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而且许多香料在当时被作为药物使用。同时,玉米、占城稻、花生、向日葵、土豆、西红柿等农作物传入中原,丰富了农作物的品种,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华夏民族的饮食结构。另外,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畜牧业的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得乌孙马好”,后来“得大宛汗血马,益壮”。[3]
(二)丝绸之路的精神文化
丝绸之路像一条大动脉,沟通了东方与西方。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优秀且丰富多样文化遗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先进的文明便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并从不同的社会层面对其加以影响,甚至左右其发展。作为中国古代文明重要标志的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就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的。不仅如此,丝绸之路还为中亚、欧洲等地带去了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为中亚带去了先进的水利灌溉技术。冶铁技术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民族融合及各民族的广泛交流,而且最大的意义是对生产力的促进和提高。此外,古代中国的医学也较为发达,一些发达的医术先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初期,欧洲人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将《本草纲目》翻译成外文,介绍到欧洲,东西方医学的沟通促进了近代医学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方、南亚等地的宗教得以传入中国。宗教蕴藏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佛教的东来,给中原的固有文化以很大的冲击,中国古代文化正是因为与佛教相遇,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以说是丝绸之路与佛教相遇,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佛教是丝绸之路带给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礼物,而佛教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层面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除此之外,西域艺术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艺术,不论是在艺术种类、艺术形式还是在艺术思想方面,中国传统艺术与西域艺术二者的结合,形成了现今中国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4]
三、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对旅游发展的几点启示
今天,丝绸之路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丝绸之路上遗留的众多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仍记录着中华民族的艰辛开拓及与外民族的艰难融合,印证着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在旅游业逐渐发展和成熟的时代,对丝绸之路的旅游开发显得极其重要。但当今西北丝绸之路旅游发展中有许多欠缺,缺少系统的宣传材料,没有足够的专线、专题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更重要的是经济、环境以及人为的因素致使许多遗迹得不到完善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一些景区及周围环境也受到了破坏,特别是开发中不重视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的发掘,从而使游客很难具体深刻地体会这些景观的内涵。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站在历史与今天、现实与未来的高度,坚持“保护、开发、引入、宣传”的,塑造典型,加强建设,增强西部旅游资源的文化魅力,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西部,以促进西部旅游的发展。
(一) 加大对丝绸之路的宣传
以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及人文精神为基础设计西部旅游新形象,打出丝绸之路旅游新口号,利用媒体、名人效应制作广告、宣传画,举行知识竞猜等相关文化活动,大力宣传具有特色的西部旅游,吸引海内外游客,发展西部旅游市场。在国内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旅游书籍作为“无声的导游”显得尤为重要。现实及潜在游客通过参看旅游书籍,不仅可以宏观了解旅游地及旅游对象的基本情况,也可以更细致地知悉每一处景观、每一件文物的内涵。有关部门应更多地编写一些专门介绍旅游资源的书籍,深入细致地介绍有关景点内容及文化内涵,并宣传人文精神,帮助旅游者了解、认识西部旅游,得到应有的收获。
(二)保护珍贵的旅游资源
保护资源与环境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应坚持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对现实及潜在旅游资源进行调查、评估,了解其历史及现实价值,并组织人员建立相应的领导、管理、监督机制。对景区及其周围居民应明确并协调共同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友好相处,共同承担保护旅游资源的责任。广泛宣传有关保护资源、环境的法律规定,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保护资源。[5]
(三)引进人才和外部资源
西部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在人才、资金、经验等发面严重不足,这将影响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对此应采取以引进为主的方式予以解决,即引入国内外资金、人才、成功经验,开发保护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借用各种成功经验加强管理与开发。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训,选派有基础的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经验、技术与方法,也可在当地培训,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有效开发丝绸之路旅游资源
开发丝绸之路旅游业,弘扬人文精神,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开发专项旅游线路,并揭示其文化内涵,展现其原有的人文精神。通过专项旅游让旅游者确切、深入地体味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丝绸之路上有许多少数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资源,现代旅游可利用条件较好的居民地,开发不同类型的民族村、民俗村,举办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并让游客参与,以充分宣传、弘扬民族文化和优良的民族精神。可适当开发新的人造景观,丰富旅游产品和活动内容。人造景观应源于历史、再现历史,生动逼真,应起到强化、宣传地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作用。
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宣传、开发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宣传,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文遗产的宝贵,使这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贸通道令更多的人了解和向往。现在的丝绸之路依然是中国人民和中亚、西亚、东南亚以及欧洲、非洲、美洲等地区人民往来的历史见证。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个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将对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苹芳.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文明论坛[J].1999,(5).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四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5.
[3]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关键词:克州;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利用程度和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该国该地区旅游业经营的规模、客流量以及与此有关的旅游消费水平。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文简称克州)旅游资源具有总量较大、类型齐全、层次极高、容量很大、功能较多、特点突出、前景广阔的特征,但是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对旅游资源的综合和深度开发的程度相比,其总体发展情况较为落后,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力。开发克州旅游业,构筑南疆旅游板块,并以此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克州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让克州宝贵的旅游资源放异彩于世界,是克州各族人民的多年夙愿,因此,对克州旅游开发进行研究,是有着积极和现实意义的。
一、克州旅游资源概况
克州成立于1954年,地处我国新疆西南部。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的乌什、柯坪县为邻,东南部与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县接壤,西部和北部的天山山脉与吉尔吉斯共和国为邻。东西长约50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3000米,南部、西部和北部是高山地带,地处帕米尔高原和天山之间,是自治州主要的牧业区,东南部是自治州唯一的山麓平原,是自治州主要的农业区。全州国土面积7.24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90%以上,克州辖一市三县(阿图什市、阿克陶县、乌恰县、阿合奇县),37个乡(镇)场(其中牧区26个),总人口50余万人,由柯尔克孜族、维吾尔族、汉族等11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半农半牧的人口小州、经济穷州、边防大州、战略重州,更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极具发展潜力的希望之州。
阿图什,克孜勒苏自治州首府,是新疆伊斯兰教和新型现代教育的发源地,素有“花果之乡”的美称,宏伟壮观的帕米尔就虎踞在这块雄奇的土地上。克州地势奇高,雪峰遍立,地跨天山,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塔里木盆地四大自然地貌景观带,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也是古代三大文化(古希腊、古印度、华夏)、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印欧语系)的荟萃之地和东西方文化交融浑成之地,是新疆自然人文景观十分丰富的旅游胜地,素有“万山之州”之称。全州共有230处景区、景点和文物古迹遗址,主要自然景观有喀拉库勒湖风景区、慕士塔格峰登山探险区、羊布拉克冰川公园、帕米尔白沙山、恰克拉克湖、克州冰川公园、新疆南部最大的高山牧场玉其塔什草原、阿图什大峡谷、阿图什天门、托什干河谷风光、帕米尔五彩山、五彩泉等;著名历史文物古迹有阿图什苏温古城、汉代佛窟三仙洞、汉代莫尔佛塔、汉疏勒国遗址、喀拉汗王朝王庭遗址、苏里堂•萨图克•波格拉汗麻扎、盖孜驿站等。还拥有世界最著名的“猎鹰之乡”(苏木塔什乡)、世界最高的天然高山滑雪场(羊布拉克冰川,海拔4000米)、中国最晚送走落日的地方(斯姆哈纳)、中国唯一的“无花果之乡”(阿图什市)、新疆最有名的“木纳格葡萄之乡”(阿图什市)、以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博大精深的英雄史诗《玛纳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等。境内自然景观的雄浑博大、光怪陆离,与人文景观的多元多维,璀璨辉煌的巧妙结合,相映成辉,这在新疆也是较为鲜见的。
克州作为南疆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旅游资源具有总量较大、类型齐全、层次极高、容量很大、功能较多、特点突出、前景广阔等特征。苍凉、雄浑,是克孜勒苏的最大特色,自然之力造就了巍峨的天山、昆仑,群峰拔地与天公比肩,雪峰融水默默眷顾,沙漠、戈壁不再只有单调的苍凉,片片绿洲之上衍育出柯尔克孜、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边疆民族风情也成为克州旅游的又一大特色。
克州境内民族众多,风情各异。鲜艳的民族服饰,飘香的美食,悠扬的民歌小调,丰富的民族娱乐活动以及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白色毡房等,都令这颗帕米尔高原上的明珠,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愈来愈多的游人前往。
二、克州旅游业现状
近年来,克州紧紧抓住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坚持“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的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本着“开发一个点,丰富多条线,带动一大片”的指导思想,按照“以游搞活”的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地缘区位优势,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上精品、创品牌,开发了自然风光生态旅游、文化遗产观光旅游和民族风情旅游项目,形成了以帕米尔风光为主线,重点打造了以喀拉库勒湖、克州冰川公园、玉其塔什草原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游,以苏里堂麻扎、莫尔佛塔、盖孜驿站、玛纳斯弹唱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游,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开发了猎鹰、赛马、叼羊及民族刺绣、农家乐等具有民俗风情的地方特色旅游产品。2008年成功申报自治区旅游发展(基金)补助项目资金50万元,用于建设阿合奇县柯尔克孜民族手工艺旅游纪念品博物馆,全州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从过去喀拉库勒湖畔的几间平板房到如今接待两百人的完善的旅游设施;从过去的年均旅游400多人次到2008年的33.9377万人次;从几十万元的年均旅游收入到现在年均收入1360多万元,这些巨大的变化表现出克州旅游业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全州旅游业发展迅猛,五年累计接待旅游人数为85.52万人次,年均增长31.73%。其中入境旅游人数为7.48万人次,年均增长15.37%;旅游总收入1.69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30.83%。
克州针对疆内疆外两大旅游市场,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参加了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和旅游交易会,并创办阿图什无花果旅游节及克州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目前正筹划制作首部克州帕米尔风光旅游宣传光盘,克州旅游网站建设逐步完善。为了让更多的游客了解克州,近两年,他们还积极通过乌洽会向外推介自己具有浓郁柯尔克孜风情的旅游资源。
但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克州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在发展规模、发展速度和对全州经济贡献率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周边地区,与富集的旅游资源极不相称。从整个产业来看,克州旅游业无论是在开发、建设、管理等各环节,还是在观念、机制、硬件和软件上都存在不足。
三、克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对于克州而言,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旅游开发,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的藏量和特色,但很重要的是能否对那里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能否妥善处理好开发、利用、保护三者之间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为旅游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能通过综合性的旅游消费活动,给其他相关产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蕴藏丰富旅游资源的克州而言,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的认识旅游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旅游资源,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克州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应该是先实施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再逐步推行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旅游发展模式。要使得一个社会或者地区变得发达起来,意味着需要鼓励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忽视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业对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升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要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要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不断改善提升旅游业秩序;严格执行有关规定,防止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和旅游景点的无序建设,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具有区域、国际优势的旅游产业群,是增强克州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必将引导和带动克州整个旅游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克州外向型旅游经济和区域旅游经济的全面和谐发展,进一步带动整个克州的经济发展,成为其一个新的、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格利茨高鸿业等校译,2007:《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承载民族思想、生活、艺术的载体,这些非贵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地质构造有密切的联系。发展非遗文化旅游是发掘、保护和利用非遗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繁荣当地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经济产业。由于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因此根据地方特色和实际,构建适用的旅游服务体系是非遗文化旅游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环塔非遗文化的概述
1.环塔非遗文化概况
新疆有47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数量居全国第二,且多散居于环塔区域。环塔里木位于新疆南部,面积100余平方公里,人口1080余万,历史上曾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核心路段,又是集河流、沙漠、盆地多样自然景观。在新疆64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环塔地区占58.4%。在2013年新疆的3份总计239项非遗名录中,环塔地区占50.6%,超过了新疆总数的一半,是新疆非物质文化的聚集地[1]。
2.环塔非遗文化特点
环塔地区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其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的特点。
一是多样性。历史上,满、匈奴、羌、蒙古、汉、维吾尔、突厥、哈萨克等几十个民族文化交汇于此,拥有梵、汉、吐火罗、回鹘、粟特、怯卢等多语言文化,珍贵的口头诗《江格尔》《阔布兰特》,民间故事《阿凡提的故事》,以及维吾尔的手工艺,塔吉克的吻手礼等民俗礼仪[2]。多样化的艺术、音乐、乐器等,环塔地区的文化资源丰富多样,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
二是非聚集性。新疆地广人稀,塔里木面积大,加上沙漠环境恶劣,文化资源较分散,很难形成聚集效应。周边县、乡镇等行政单位、自然村落距离较远。
三是民族性、艺术性。众多少数民族的诗歌、音乐、舞蹈均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刀朗舞”等。
二、环塔非遗文化旅游发展不足与需求
有实证研究显示,民族文化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而游客对环塔旅游的整体评价是比较满意的。但与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环塔地区旅游数量只有新疆全区的20%[3]。无论是与中东部比较还是与新疆省内其他地区相比,环塔地区文化旅游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其中有诸多原因。
1.基础环境较差
一是经济基础较关。环塔地区周围市县均相比落后,经济实力影响旅游业的水平,承载非物质文化技艺的民间艺人生活困苦。二是自然环境较差,塔里木深处内陆,中高纬度,高海拔,形成了干燥少雨,温差大,风大尘多的气候特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选择和出游。三是安全问题,民族习惯差异、宗教禁忌及各种媒体上的恐怖事件报道让游客不得不考虑安全问题。
2.非遗文化损失严重
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是文化没落的根本原因,现代科技产业让许多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风俗礼仪都发生了变化,民间技艺、文化已经失去了原本的用途。其次是保护力度不够。从法律依据、财政金额、执法力度到人员配备上都与环塔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不相匹配。如楼兰古城的盗采、文物贩卖、传承人离世、建筑拆迁等都在侵蚀着文化资源[4]。
3.非遗文化外界获知率低
游客通常是先闻其名,然后慕名而来。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将信息开发成APP,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环塔地区尚没有全国范围内知名景点,有关方面的信息(文字、图片)较少,电视宣传片更少,展示的质量也有待提升。
4.旅游发展资源不足
有调查显示,在环塔旅游方面,游客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交通问题。塔里木盆地尚无高铁,公路铁路多经沙漠戈壁等地区,只有巴州和阿克苏等少数市县游客数量较多。周边旅游企业整体实力偏弱,经验丰富或高端旅游人才不足,旅游经营模式相对落后。其他如酒店、公共交通、饭店等均不能满足大量游客需要。
发展环塔地区非遗文化旅游,既是开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也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契机。
三、环塔非遗文化旅游服务体系构建
要从根本上使环塔地区旅游状况有所改善,就要旅游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建筑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灵活机制,增强当地旅游业的竞争活力。
1.环塔非遗文化挖掘与保护是首要任务
鉴于环塔地区非遗文化的处境,首先要挖掘并保护好这些旅游资源,这是旅游业务开发的前提。
①统计环塔非遗文化。通过现代信息化处理手段,存储、监控和分析环塔非遗文化的数量、种类和状态,通过数据媒体保存文化资源的海量信息,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库。②完善地方法规,加大文化保护力度,建立政企、公益多元合作保护机制。③进一步充实文化资源保护组织力量,引进、培养专业化人员。④切实保证民间技艺传承人政策性资助、津贴落实到位,保障民间技艺传承人的生活水平,给予专项财政支持,鼓励文化遗产师徒传承。⑤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宣传保护政策,提高民众保护认识,引导外界甚至国外相关组织的关注。
2.环塔旅游基础设施体系
旅游基础设施体系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没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将严重影响旅游质量,同时使旅游企业发展受限。政府主导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也是证明切实有效的成功经验。环塔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政府树立“环塔大旅游圈”观念,全局谋划、整体布局,加大环塔道路修整力度,开通贯穿核心非遗项目、著名景点的主干道;平整子路、村路、小路,使通行更加舒适、快捷。在资金上,可以走出去,去一线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向大中小企业、各投资企业寻求合作。政府主导,不意味着政府包揽,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到建筑工程,小到旅馆饭店,宣传名片,在一切可以市场化的部分积极推进市场化,让企业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享受建设成果,政企合作,公私分明。
环塔游客多数来源于中东部发达地区,他们旅游的形式、观念比较先进,泛旅游、自由行、家庭游、背包客等等,因此,环塔旅游建设不能再仅仅针对团队游,而要满足多样化的游客需要。五地州建立协调响应的旅游咨询、指导中心,帮助中心,对非团游客提供及时服务。
3.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在口口相传的时代,人口稠密的中东部地区景点知名度较高。而偏远、深处高原沙漠的环塔文化,由于难进难出,不为外人所知。而在网络时代,发达地区网络普及,影响知名度更高,环塔地区网络普及率低,景点知晓率依然较低,这可看作是旅游上的马太效应。网络既拉大了发展差距,也带来了发展机遇。环塔地区应抓住时机,构建“大塔圈”景区网络。搭建Web2.0“环塔在线平台”,吃、住、行、门票等均可实现网络预订。直接开展自媒体营销策略,通过微博、微信、Blog、BBS等平台实现环塔信息推送、传播、分享等。与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团购、电销、促销等营销活动,鼓励游客分享、评论旅游经历。开通旅游服务热线平台,通过语音、留言等多种形式提供咨询、指导、路线设计。在车站、旅店等设立咨询点、触屏台,发放旅游地图、安全提示、提供自动导航租赁服务等。
整合各路网络数据,建立统一的环塔旅游大数据库,通过现代云计算、大数据分析进行深入挖掘,将统计结果反馈给政府、旅游企业、宾馆、饭店等产业链条单位,供其调整政策、业务或经营策略。
4.建环塔非遗文化资源宣传体系
建立城市旅游标识系统。五地州政府充分合作,与国内著名旅游设计企业、中科院、文化创意机构、主流媒体等智力机构合作,请知名CIS设计企业规划环塔旅游形像识别系统,包括LOGO、语言、文化、组织等多方面的形象设计,树立与南部沿海沙滩旅游、东北冰雪旅游、江南园林旅游以及黑色旅游、红色旅游不同的西域文化旅游形象,让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游客都能为独特的西域环塔文化景象所吸引。
政府有责任宣传环塔旅游资源,在高收视率的电视台、知名门户网站、高速公路巨型广告牌等投放广告。环塔企业也要改变营销方式,通过微信、微商,在淘宝、美团等电子商务平台上下功夫。有调查显示,有46.2%的人是通过朋友获知旅游信息的[5]。要充分利用网络点平、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大众点评等宣传环塔文化项目,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环塔文化。要改变过去宣传资料以文字为主的局面,通过百度搜索、优酷视频等让更多的图片、视频传播。
5.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服务模式
政府顶层规划。请旅游专家、文化专家组成环塔旅游圈规划小组,召开论证会,针对环塔旅游项目设立3-5个大主题,20-30个次主题,发掘100个以上的非遗文化项目,包罗环塔300-500个景点或项目。环塔文化特点是项目小、单体优势不突出,甚至难成项目,但资源却很丰富,项目间整体规划和组合将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除了顶层设计,要突出非遗文化特色,增强体验和交流,不能再照抄山水风景旅游模式。旅行社还要对非遗文化项目进行精心的包装、规划、与当前已有的休闲游、观光游等结合,形成“沙漠+民俗+非遗文化+娱乐”的综合性模式,改变环塔一直以来“一流的资源”“三流的旅游”的状况。
由于环塔地区旅游企业竞争力弱,因此,先期可以与中东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借助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的大规模定制、快速响应、延迟服务等先进的旅游服务模式,分流目标客户[6]。环塔旅游企业要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与外部企业形成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
从游客特点来看,环塔游客中70%以上为自助游。要满足国外、中东部、一线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定制服务、延迟服务等方式改变单一标准化服务模式,建立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照顾家庭游的特点,提供定票、指导、路线规划和车辆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服务。这些都要求环塔五地的旅游企业进深化旅游服务模式改革,适应当前游客的需要。
6.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红山水库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地处辽河干流老哈河中游,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旅游、养鱼以及多种经营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8年,1965年竣工运用。设计库容25.6亿立方米,水面面积14万亩,工程总造价2亿元人民币。它是国家“二五”期间在辽河流域兴建的控制性骨干工程,也是目前最大的一座人工湖。
二、红山水库自然条件
红山水库处于内蒙古高原辽河平原的过渡带,多丘陵、浅山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令,夏季凉爽,适宜消夏、避暑、旅游度假。这里距赤峰市区仅90公里,有305国道横贯东西,乘车1.5小时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程控电话、无线通讯、IC卡、传真都已开通,通讯条件良好。红山水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1千米的水库大坝气势宏伟;214平方公里的水域烟波浩淼,库区周围被各类水保林、经济林、风景林所环抱,整个工程区、游乐区、工作区、生活区为绿茵、花卉、草坪所簇拥,再加上蓝天、碧水、红山、轻舟、鱼鹰、稻浪,将红山湖装点得如诗如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北邻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高日罕苏木、高日苏苏木、海拉苏、新苏莫苏木,浓郁纯正的蒙古族风俗文化令人耳目一新;东与科尔沁沙地的“八百里瀚海”相连,黄沙起伏连绵,一望无际,颇为壮观,地缘优势明显,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这里既可以领略沙漠的风采,又可以体验扁舟轻荡、渔歌唱晚的神韵,还可亲临蒙古村舍,体察民族风情。
三、资源及基础条件
红山水库电站,装机容量7120千瓦,年均发电1000万度,可利用土地5000余亩,水土资源丰富,用水、用电、地价都较为低廉。基础设施和库区环境经过40来年的建设有了明显改善,旅游开发初步形成了四个功能区,即北滩游乐区(以北滩公园、浴场为中心,有餐饮、住宿娱乐场地等)、工程游览区、南苑游乐区(包括南苑浴场、垂钓区、待建的民俗村等)、水乡风光游乐区(主要观“塞外江南”的水乡风光,水流平稳,两岸稻浪、芦荟荡、水鸟、渔舟等)。
红山水库的资源优势还在于这里是待开发的一片净土,水库水体属一级水质,无污染,可视度达水下5米,库内放养的名贵品种大银鱼、小银鱼、武昌鱼及“四大家鱼”,靠库内天然饵料哺育成长,还有库区优质大米,无公害蔬菜、山野菜等,都是餐桌上纯正的绿色食品,使游人在一饱眼福的同时一饱口福。
四、景区范围
景区按地域分四个部分:
4.1北滩游乐区
此区以局办公楼前的北滩公园为中心,东至上坝公路,西至貂场。结合现有设施(如俱乐部、招待所、商店、水利宾馆等),着重开展:游园、水上乘船、游泳、潜泳、帆板、滑水等水上活动,以及岸边的沙滩排球,沙滩羽毛球、舞会等文体活动;冬季可进行滑冰、冰上风帆、冰雕等活动。
此区集中主要的住宿、餐饮、商贸设施,可以满足游客食、购、游、娱乐需要。
4.2工程游览区
北从水库景门开始到主坝南端,包括下游电站、鲇鱼岛公园和天台山(原称架子山),这里集中了水库的主要工程建筑。主要让游客参观、游览水库工程建筑;参观水库展览室了解工程概况、历史沿革;登天台鸟瞰水库风光及周围山川景色;游览鲇鱼岛公园和长城花园;坝下码头可乘船进行水乡风光游,领略塞北江南水乡风光。
4.3南苑游乐区:
从主、付坝中间的南苑花园开始东至水库管理局的边界(包括坝下鱼池),这一区森林、草原、山坡、沙滩均有,主要开展游泳、爬山、垂钓、以及露宿、篝火、野餐等活动。付坝下游森林地辟为度假村区,留代我局和外单位修建度假村供游人避暑、度假、疗养之用。坝下八个大鱼池、养殖活鱼、除供餐饮用外,可供垂钓。
4.4外延旅游路线:
4.4.1环库旅游线:从北滩码头乘船可达南苑码头,并可沿库上溯一览烟波浩淼的水库风光及两岸风情。
4.4.2水乡风光游览线:从坝下码头至小山水库约7KM。老哈河两岸杨柳依依、稻浪起伏、鱼儿肥腴,一派北国江南水乡风光。远来游客可乘船进行游览。
4.4.3沙漠游览线:从水库乘车15KM至乃林皋南有一片白茫茫的沙漠和一池清澈的湖水,风光旖旎,可供一游,尤其是沙漠景观为我处所罕见,应着力开发。
五、红山水库旅游开发的目标
5.1借助宏伟的水利工程,浩瀚的湖水,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水产,绿色的农牧产物,高效益一流的服务设施,训练有素的服务队伍,通过这几方面有效整合,使之成为内蒙古东部赤峰地区最大最具有江南特色的旅游度假、消夏避暑的胜地。
5.2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本着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过不断地有序规划开发,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特别是这次二期除险加固工程施工阶段,红山湖可借助日趋完善的水利工程设施,通过多元化投资发展策略,不断开发红山湖旅游资源,由资源优势型向经济优势型转化,走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不断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
5.3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使其更大的发挥抗旱、防风、灌溉、发电、养殖、旅游等效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谋利。
六、旅游发展规划思路
6.1旅游路线
6.1.1红山水库旅游区距赤峰90公里,有30公里砂石路面尚未硬化,为了更好地挖掘、开发旅游资源,解决旅游目的可进入性的问题,开发红山水库旅游资源前期工程应硬化305国道至红山水库这段公路,投资30公里×40万/公里=1200万人民币。
6.1.2红山水库旅游景区内部路面硬化,工程区、坝南旅游区、坝下游乐区尚有部分路面未硬化,需用平面石块、鹅卵石或其它材质,铺设观瞻路线,共需资金80万元。
6.2旅游景点和娱乐项目(按地域划分)
6.2.1北滩公园
生肖园内可选址,养一部分鸵鸟(辽宁有养鸵鸟基地),成年驼鸟在沙滩上可供游人骑奔,肉可供游人食用,鸵鸟蛋可做成小工艺品出售,投资不会太多,经济效益会很好,也可饲养一部分火鸡,火鸡是食草禽类,饲养简单,观赏和经济价值很高,散放可除去公园一部分杂草,圈养可供游人买草饲喂,增添公园游览情趣。
6.2.2文化广场
6.2.2.1可设计建筑一处摸鱼池,鱼可到市场购买或自养,售票放鱼、放水供游人摸抓,摸到鱼归游人所有,投资在5-6千元左右,1-2年投资收回(现已建成)。
6.2.2.2在临河岸坡上处,可筹建一些新颖别致的咖啡屋、快餐厅、冷饮部、洗车处。投资不会太多,经济效益会很好,也可出租地皮,由投资人自行管理收益。
6.2.2.3气象场
可作为中小学生“夏令营”训练基地。也可改建成彩弹场,适合中青年人体验模拟战争场面,惊险、刺激、在游戏中磨练意志。此项投资40万元左右。
6.2.4红山水库水面
6.2.4.1可购双人或三人自驾水上摩托车,每台投资7-8万元左右,购买2-3台。多人乘坐的水陆两用车辆,在宁夏沙水库有此种旅游车辆。
6.2.4.2水上飞伞
由快艇高速拉起,环库空中旅游一圈,是赤峰地区热门旅游项目,也将是红山水库投资回报较快项目,可新建起降平台一处,另购飞伞一套,投资约20万元。
6.2.4.3水上帆船
红山水库处于风沙较大地区,很适合搞水上运动,帆船海南省有售。
6.2.5北岸沙滩
6.2.5.1沙滩摩托车
每台投资1.2万元左右,可购置3-4台。
6.2.5.2沙滩游戏场
可随季节临时建筑有游人参与性的游乐项目,投资在2万元左右。
6.2.5.3跑马场
在沙滩上划出一定场所,进行骑马、骑骆驼、骑鸵鸟、骑驴等游艺项目。
6.2.6在架子山和望碧亭之间(二期工程施工的两山之间)
6.2.6.1可设计建筑空中速降项目适合中青年人。
6.2.6.2建筑空中索道,适合不同年龄游客。版权所有
6.2.6.3水上铁索桥,适合青少年游客。
6.2.6.4在消力池可养鱼垂钓,可乘脚踏船游览。
6.2.7在架子山上可筹建一处凉亭,观瞻红山水库秀美景色,这里有连绵起伏的沙地;有咆哮奔腾的老哈河;有若隐若现的山村、农家、稻田;有雄伟老哈河上的水利工程;有塞外鱼米之乡的江南风光。
6.2.8坝下泄水道
6.2.8.1拟购2-3艘平地观光船(坐10人左右),船上设茶座、小吃、凉蓬。
6.2.8.2竹筏漂流
6.2.8.3出租打鱼船,吃、住、游在船上,体验渔民生活,可下网捕鱼、垂钓、观飞禽嬉戏。
6.2.9坝顶环行路
6.2.9.1可购置敞蓬观光车、马拉车。
6.2.9.2坝南迎宾室
建成“红山水库历史展览馆”,搜集修建水库时,用的小车、石磙、铁锹、照片等实物或影视资料,加以整理综合,确定展览主题。利用现代电、光、影视手段和模拟材料,再现当年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人山人海的景象。特别是几代水库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的英雄伟业,给予后继人以一定启示和教育,这将会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6.2.9.3坝南弯子
作为绵羊、山羊养殖场,建几处蒙古包作为蒙古族民俗村,唱歌、骑马、放牧、吃手把肉,体验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设计一些新颖别致造型独特的小木屋,购置一些比较现代的旅游设施,作为中老年休闲度假的场所;在弯子中可栽种几种果树,作为绿色果品采摘基地;在木屋附近辟地种家常菜,这样游人在这里既可以采摘绿色食品,又可游览山水之间,垂钓在河畔,观瞻毡匠地古人类遗址。
南岸坎上可以滑草、滑沙。在南坎上也可以筹建滑翔起降场,野营基地。
七、景区绿化发展思路
7.1基本情况
红山水库辖区内有土地面积15000亩(不包括水面和工程),建库初期设立园林站,进行水土保持和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作,经四十多年的治理,防风固沙、绿化美化已见成效。但仍有绿化空白区,林木品种单一等缺陷。根据以上情况,现就旅游区的绿化工作重新进行规划。
7.2发展规划版权所有
7.2.1因地制宜,功能性和观赏性并重。
7.2.2确定当地树种及引进稀有树种相结合。原来我局绿化以防风固沙为主,所以绝大多部分树种为速生的杨树,今后对针叶树、花冠树和美化树种应根据土壤、气候条件逐渐引进。首先确定杨、柳、云杉、柏树和樟松等为当地树种,然后多品种、小数量逐渐引进其它树种。
7.2.3乔木、灌木、人工草、花卉相结合,美化环境,增加土地覆盖率。
7.2.4引种和自培相结合。由于旅游区需绿化面积很大,需要苗木数量多,除引进外,尚需建立自己的苗圃、温室,以便自行繁育苗木,节省资金。
八、建设项目投资情况预算
本建设项目分三期进行,十年内完成全部投资,共投入资金7000万元。
第一期建设投资项目4500万元,对旅游区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建设,哈拉道口至红山水库公路30KM,公路两边固沙生态治理,预计两年完成。
第二期建设项目投资1600万元,在完善基础建设同时利用原有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充实水上娱乐项目,主要有:水上娱乐园、滑水道、激流勇进、水上索道1000米,水上摩托、水上飞伞、跳水、帆船、帆板、竞龙舟、水上竞技潜水、水上游船(150人)1艘、水上餐饮店1处、红山水库宾馆一处(综合服务),同时加快景点建设,继续完成固沙生态环境治理第二部分,建成水产品销售网点,本期项目投资预计2年内完成。
第三期建设项目投资900万元,使基础设施,娱乐设施进一步完善,。重点加快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有:北滩娱乐场、北滩儿童乐园、弓弩彩弹射击场、水产品加工厂、健身馆、固沙生态环境治理第三部分景点建设全部完成,预计2年内完成。
九、投资效益预测
9.1直接受益
建设项目实施后,年接待游人12万人次,远期可达16万人次。主要收入:门票、住宿、餐饮活动、娱乐项目收费、出售旅游商品、纪念品等,以年接待10万人次计,每人每天消费100元,以两日游计算,则营业收入2000万元,税收100万元。
收益成本按餐饮、各类活动、住宿等行政管理支出及生产折旧,消耗费用约占总收入6成,年可获利800万元。
9.2其他收益:
9.2.1开发红山水库旅游业有极强的辐射力,能够推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农牧业、渔业、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交通路线的畅通,将激发旅游区及周边地区的腾飞,使落后地区脱贫。
9.2.2建设项目中生态农业治沙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可使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治理和改善,同时使游人注意到沙化、环境破环对人类的巨大危害及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也借旅游之利,进一步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
9.2.3建设项目实施后,也将振兴红山水库水利经济,减轻国家向水库投入负担,以旅游之利养水利,使其更好地发挥抗旱、防洪、灌溉、发电等作用,为社会造福。
9.2.4通过外地游客,来宣传内蒙古,提高内蒙古知名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内蒙古,来内蒙古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