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抑郁;焦虑;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有研究报道,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对其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否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应对现有的学习生活压力,也将影响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工作能力,还将影响到他们接触到的病人以及与病人相关联的人对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此,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要从新生、从低年级学生做起。因为有了低年级的良好基础,才会有高年级的丰硕收获。本研究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采用二阶段法对四川省沪州医学院的一、二年级本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抑郁和焦虑状况作了调查,并进一步探讨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和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四川省沪州医学院2004级(大二)、2005级(大一)各班心理委员(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尚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男、女生各1名,共195名(护理学院只有女生)。这些学生分别来自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口腔、护理、医药营销、医学心理学、药学、麻醉、法学及公共卫生等专业。年龄17~24岁,平均20.14±1.76岁。

1.2 工具

1.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国际上通用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涉及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此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评定,1分表示没有:自觉无该项症状。2分表示轻度: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3分表示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一定影响。4分表示偏重;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试有相当程度的影响。5分表示严重:自觉有该项症状,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此表分为9个症状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被试某方面症状的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以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2.2 抑郁问卷(SDS)和焦虑问卷(SAS)用于测量被试的抑郁和焦虑状况,采用Zung分别于1965年和1971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的中文修订本,20个题目,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4级计分,将测得的粗分转换为标准分。实际施测时将评定时间跨度由最近1周改为最近3个月。

1.3 操作步骤的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由笔者于2006年4月8日于同一教室同时对全体对象统一施测,另2位老师协助。共发放问卷204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5.59%。由于笔者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及附属医院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评分后又邀请SDS所得总分的标准分大于60分的学生面谈,按CCMD-3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数据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主要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

2 结果

一、二年级学生,男、女生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 低年级医学生SCL-90测验结果与全国常模比较。

2.2 低年级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各分值段人数分布。SCL-90各因子得分小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没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2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偶尔有某种症状,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不影响学习、生活;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自觉有某种症状,且已对被试有一定影响,需要引起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关注,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很小。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1个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4分者,需要引起特别关注,本次调查未发现此类学生。

2.3 低年级医学生SDS、SAS测验结果。SOS标准分:按测量常用标准划分,低于50分者为无抑郁,共160人,占82.05%;50~59分者为轻度抑郁,共27人,占13.85%;60~69分者为中度抑郁,共7人,占3.59%;70分以上者为重度抑郁,共1人,占O.51%。SAS标准分:低于50分者为无焦虑,共175人,占89.74%;50~59分者为轻度焦虑,共16人,占8.20%,60~69分者为中度焦虑,2人,占1.03%;70分及以上者为重度焦虑,2人,占1.03%。

2.4 面谈结果SDS测验所得标准分为60分及以上的8人全部接受了面谈。符合CCMD-3抑郁发作症状标准(至少符合4项)和病程标准的有3例,无1例符合严重程度标准。8人都不能诊断为抑郁症,但都需要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

3 讨论

3.1 关于样本选择及施测时间的确定本次调查对象为一、二年级各班心理委员,他们是从班内一般学生中产生的,尚未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考虑到了男、女生及各专业学生比例,具有代表性。

本次研究将施测时间定在4月,主要是为了避开新生适应期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反应对结果的影响,以便真正检测出需要特别帮助的学生。因为对大学新生而言,青春期本是人一生中波动最大的年龄段,此期他们不仅面临身心的剧烈变化,而且面临自我认识与发展等重要的发展课题。此外,进人大学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新的教学方法,新的师生关系,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同学关系,新的生活方式(住宿)以及与父母的分离等等,这么多问题扑面而来,新生暂时感觉不适应并有较强负性情绪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现象,绝大部分人在适应期间的负性情绪反应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正常。

3.2 关于低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对策在SCL-90测查结果分析中发现,“躯体化”得分最低,是唯一低于全国常模的1个分值,其余因子分较常模高,有的达到统计学上极其显著水平,一方面表明低年级医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另一方面也表明测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年轻人身体好,但在3个月的时间跨度里总会遇到这样那样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强迫”这一项得分最高,“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

分列第二、第三。对青年人而言,“强迫”意向的核心是指完美主义倾向,“偏执”指缺乏灵活性、少变通。低年级医学生“强迫”与“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平均得分较高而因子分>3者却并不多,可以解释为:青春期阶段因上进心强和缺乏自信而求完美,因自我认识的需要而在乎他人评价,因此这3项得分偏高,是符合大学生的发展特点的,表明低年级医学生总体上心理是健康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发展性教育的咨询为主,要特别注重人际关系方面的训练及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看问题的思维习惯;同时对个别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或治疗。

在对医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分析中发现,医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情绪,报告有抑郁情绪的学生较报告有焦虑情绪的学生多,且程度相对来说较重。Freud曾指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是对压力/丧失或对压力/丧失和威胁的生物学反应。Brenner作过进一步的区分,抑郁是对当时的或过去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焦虑则是对未来可能的压力/丧失的一种反应。如此看来,过去的压力/丧失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而他们相对较少担心未来。造成大学生抑郁症状出现的原因很多,与考试压力、竞选受挫、人际矛盾(特别是与家长、教师、好朋友之间的沟通不良)自我认识等有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重视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及时疏泄他们的不良情绪,会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精神卫生 调查

随着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社交压力、生活压力与发展压力越来越大,严峻的形势致使他们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之中,如果这种状态得不到及时干预和引导则极易引发心理行为问题甚至精神类疾病。预防和干预心理行为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在《中国精神卫生规划(2002-2010年)》和《中国精神卫生规划(2011-2020年)》中,卫生部已经明确提出到2010年在校学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应达到60%,2015年达到70%,2020年达到80%的总体要求。文献中对2002~2010年在校生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的调查研究较多,从结果上看基本已达到规划要求,但针对2015年达到70%的这一层次要求是否能够达到还未见报道。因此,为了确保调查研究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比性,我们采用朱紫青[1]等设计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调查不同年级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并自行设计一些题目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希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调查对象为中国药科大学在校本科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其中低年级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200份,高年级组(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2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5份(96.25%)。

1.2方法。

为了确保调查研究的科学性、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比性,采用朱紫青等设计的《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调查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情况并自行设计附加题目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调查问卷共24题,5道是非题,19道选择题,前18题为《大、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中的内容,根据问卷设计时提供的计分方法计算精神卫生知识的知晓率,后6题为附加题目依选择的百分比进行统计。

2.结果

2.1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精神卫生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65.47%,高年级的知晓率为69.22%,低年级的知晓率为64.35%。高年级的知晓率高于低年级的知晓率,但二者均未达到卫生部提出的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应达到70%的要求。

2.2精神卫生知识的基本认识情况。

从调查问卷设计看,1-7题可以归类为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基本认识,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对“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知晓率低于70%以外,其他的均高于70%,这说明大学生对精神卫生知识的常识掌握基本达标。

2.3心理健康教育及帮助的获取途径。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认为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其次是学校教育,再次是聊天,然后是从上辈人传递而来。低年级和高年级调查结果略有不同,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和学校教育的低年级同学分别占39.66%和22.41%,而高年级分别占31.88%和42.03%。调查显示高年级和低年级同学对获取心理问题帮助的途径是相互认同的,首选找朋友倾诉,其次是通过看书学习自己帮助自己,想到找心理卫生专业机构得到帮助的不足五分之一。

2.4对精神类疾病的知晓情况和人际关系的调查。

问卷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精神类疾病(考试焦虑症、社交焦虑症和抑郁症)的知晓情况进行考察。其中对考试焦虑症回答的正确率为65.94%,但对社交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回答的正确率仅为47.56%和27.03%。对困扰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多的学生选择同学之间的关系占到60%,其次与老师的关系占到21.08%。

2.5对心理咨询情况的调查。

调查问卷的后6题为自行设计的题目调查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一些看法。认为学校有心理辅导室且经常有学生来咨询的占到52.4%,认为从来没有人到心理辅导室咨询的占到32.9%。有38.38%的学生不知道哪里可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30.27%的学生会担心由于别人误解而拒绝去心理中心咨询,仅有38.4%的学生认为校心理咨询中心或医务室的咨询是专业的。

3.讨论

3.1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为65.47%,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卫生部提出的到2015年心理保健知识知晓率达到70%的要求,该调查结果与闫芳等[2]在2013年的调查结果和王变云等[3]在2014年的调查结果是相一致的。同时调查显示,高年级大学生的精神卫生知晓情况高于低年级学生,且大学生对基本精神卫生基础知识的了解还是可以的,但是对于典型的精神类疾病及相关症状的了解还有所欠缺。这说明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网络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更加完善以适应这些思想超前但心智还不够成熟的“90后”大学生。笔者认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合时展需要的较好的教育模式之一[4]。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门诊心理咨询和网络心理咨询的倾向是基本持平的。

3.2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可度。

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或医务室的咨询是不够专业的。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不够完善的一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大多是具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专业课教师、校医务室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大都以兼职为主,专职人员匮乏。一方面他们的个人精力有限,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培训及咨询技术欠缺的情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如果能够建立与精神卫生机构合作的机制,则不但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认可度而且可以辅助高校鉴别、诊断学生患有的精神类疾病,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学校处理此类问题的风险。

3.3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

从对困扰学生的人际关系的调查可以看出,与教师的关系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人际关系之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更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从“幼儿园教师暴力虐童事件”到“教师学生事件”等的报道都表明了“校园的冷暴力”――“师源性伤害”[5]已经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仅针对学生,教师的心理健康应该是关注的重点。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是反映教师素质的指标之一,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学校管理层面上讲要关爱教师,给教师减压,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全体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教师来说更要提高自身素质,爱岗敬业,与时俱进;最终成为学生尊重、家长满意、社会称赞的教师。

参考文献:

[1]朱紫青,张明园.重点人群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基线调查的问卷设计[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5-11.

[2]闫芳,李文秀,靳伟国,等.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6):822-825.

[3]王变云,朱晓卓.宁波市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3):70-72.

[4]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6):81-86.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形势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033-01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建立并成熟起来,成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也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其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方面,除了有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特殊的问题,如比一般大学生要敏感、自卑、抑郁等,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其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建成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使学生愉快、健康的学习成长,在毕业后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现状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高职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尽管我国近些年对高职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的心理还是存在各种问题,有其自身原因,也有来自外界的压力。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现实与理想的差距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高职学生主要是高考失利的高中生或中专生、技校生等,也有一些由于客观原因未上的了大学的学生,相比较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杂,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构造、思维习惯、视野等都会有所不同,造成各自心态的不同。

其次,高职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有一定的心理障碍,高职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敏感,心理承受力比较弱,在乎别人的看法,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这些特点就使得他们在交往中比较被动。当他们的思想情感长时间得不到表达和沟通,就会产生压抑、抑郁、孤寂的情绪,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严重影响着其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关系交往。

另外,高职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已经有了独立的判断能力,但由于经验和阅历的缺乏,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会产生很多烦恼和无助。

经对高职生的调查,低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如高年级的重视和了解,很多低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无所谓的态度,越到高年级对心理健康课越感兴趣,希望增加心理健康课的课时。目前,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的总趋势还是比较健康的,显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不到实处,尽管开了心理健康课,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但更注重的是形式,解决不了学生遇到的问题。另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老师的知识涵养还不够,一些观念比较落后,不能很好的帮助学生攻克难关。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形同虚设,根本没有老师值班辅导,使整个工作形式化、概念化。

一些高职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由于教师知识水平以及教学要求的原因,将心理健康课开成了专业课的模式,要求学生必须上课,最后考试或写论文来获得学分。这种课程化的教学完全泯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不仅达不到帮助、辅导学生的目的,还使学生增加了应付考试的负担,一点也起不到作用。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除了教师和学校的原因外,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大问题。有些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足,有些学生甚至鄙弃这种教育,将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惑与心理疾病混淆,认为进行心理健康的咨询就是心理有病了,会被人嘲笑和排挤的。

3 高职院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在高职院校出现上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院校对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不重视,这样就会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没有针对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学就没有目标性。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素质和师资队伍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原因。

3.1 高职院校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高职院校要确实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的现状,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好的防止学生产生心理疾病,达到优化提高其心理素质,并开发其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高职生成为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

3.2 高职院校要建立一套健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首先要强大师资队伍和师资素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组织开展各种心理咨询活动,比如可以开通咨询热线,这样就避免了一些学生面对面的尴尬了,或者开设心理活动咨询室,让学生定点的咨询。另外,学校一定要尊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特殊性,开设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课堂多样化和丰富化,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有正确的认识。

3.3 增强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开展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文化活动,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培养了其团队意识和积极参与的精神,建立了其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潜在的使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

4 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一套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和一支高效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学生在学校不仅学到专业知识,还养成一种健康的心态和较高的心理素质,使之真正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其以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范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探讨[J].职教通讯,2009(10).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颇具攻击性,会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心情忧郁、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

三、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

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性心理发育;知识;性别特性;卫生服务要求;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602-03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的青春期晚期,大学生的性生理已趋于成熟,基本上完成了自我性角色的认同,性意识与的需求也逐渐明显。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性心理状况值得重视[1-2]。性心理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何开展大学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性问题,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已成为高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为了解本科医学生性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笔者对某高校本科医学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某医学院校抽取本科医学生(一、二年级为低年级,三、四年级为高年级)作为被试。剔除无效问卷后,用于统计分析的样本共399人,其中男生143名,女生256名;城镇学生182名,农村学生217名;低年级学生227名,高年级学生172名。

1.2 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采取当场发放问卷当场收回的方法,统一指导语,由被试自填。问卷包括基本情况、体像认同、性生理知识、性心理与性教育等内容[4]。

1.3 统计分析 采取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对待体像的态度与性别认同 男、女生对自身体像的接受水平不同,在面容特征和身高上不满意的人数较多。见表1。

表2显示,对自身性别喜欢的程度,男、女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异往的需求与感受 表3显示,男、女生在异往的需求和感受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性知识来源 表4显示,男、女生在性信息知识来源途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 释放性心理压力的途径与方法 表5显示,男女、高低年级学生之间的性梦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5 恋爱的态度和动机 表6显示,绝大多数医学生认为大学谈恋爱是应该的或顺其自然,男、女生在恋爱态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6 对同性的看法 表7显示,男、女生之间和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对待同性的态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注重体征和外貌,其原因可能与女生更注重个人的外在形象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有关;男生比女生更愿意接受自身的性别,一方面与我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幼儿时期的性别认同教育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男生与来源农村的学生比女生和城镇的学生对异往的需求更强烈。前者可能与性别差异有关;后者可能与农村学生在中学阶段与异往的机会较少或者被压抑,进入开放的大学后与异往的机会增多和内驱力的增强有关,对异往的强烈需求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水平的增高。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对与异往更感兴趣,与高年级学生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对两往的意义和能力有更多的理解与掌控有关。 因此,应在大学生中针对不同群体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文体活动,扩大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和谐的两流环境,健康的释放性心理困扰。

医学生了解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多数是非正规的教育,如书刊、影视、网络和医学书籍等,往往会造成对性知识理解的混乱。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的性知识是通过书籍获得的。男生通过网络获得性知识的比例为17.5%,且明显高于女生。所以应该引导大学生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避免黄色文化的诱惑。此外,90.1%的医学生希望学校开展性知识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已刻不容缓,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正当途径获得健康的性知识,更有助于大学生性意识的发展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有效地调控与合理地宣泄性冲动。

大学生谈恋爱在高校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对情感生活的需求,多数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应该谈恋爱。研究表明,48.6%的医学生认为大学恋爱的原因是为了排遣孤独寂寞,与其他学者的研究(49.7%)[5]基本一致。恋爱动机的不端正、恋爱不是出于爱情本身往往会导致不良后果。也说明多数大学生不懂得恋爱的意义。如何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和恋爱观,应该纳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性目前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待同性的态度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多数医学生能够理解和宽容同性,能够尊重同性恋行为。35.8%的医学生认为同性恋是变态,与安琳等[6]的研究基本一致。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科学地认识同性恋行为,使学生能理性地看待和认识同性问题。

综上所述,医学生性意识的发展与性知识的掌握存在不协调,性需求和性满足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应科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重视在大学校园内开展性知识教育和性文化建设。

4 参考文献

[1] 崔以泰,任晓勇,孙义元,等.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 711例分析.中国性科学,2001,10(3):1-12.

[2] 胡珍.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心理调查对比分析.中国性科学,2001,10(4):28-33.

[3] 古晓.学校性教育与素质教育.中国性科学,2000,9(2):15-18.

[4] 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5] 王传旭,姚本先,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论.2版.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