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国科发政字[20*]2*号)精神,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技创新作用,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特如下意见:
一、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2.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科技创新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地方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不仅是推动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区域内高校和谐发展,推进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3.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地方各类高校的协调发展;科学定位,培养特色;推进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地方高校结构、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实际,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
4.整体规划,分类指导。地方重点建设的211高校、省部共建高校和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通过建设体现区域特色优势的创新平台和基地,培养和汇聚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科技工作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结合科技服务工作培养各类专门人才。高职高专类学校要积极与企业结合,开展科技服务,以市场为导向,分类培养高技能人才。
三、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务实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基础
5.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力度。各地要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和长远目标,研究制定高校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地方主管部门主动调整、合作各方自主选择等方式,改变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鼓励地方重点高校与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增强高校科研力量,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6.多渠道增加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国家通过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项目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地方教育、科技行政部门要多渠道筹措经费设立创新基金,支持高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逐步加大对高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用于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地方高校每年要从学校自筹经费中划出专款培育科技创新能力。
7.地方高校要加强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明确办学理念,注重培养特色。要深化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科研管理与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创新、开放和共享的运行机制,鼓励前沿、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教师积极申请承担各种科研任务,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辈出的体制和机制环境。
四、加强地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8.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培养杰出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继续向地方高校开放。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立相应的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落实支持经费,加强所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地方科技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科技计划时要把培养、稳定优秀科技人才作为考核高校承担科技项目绩效的重要指标。
9.地方高校要制定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吸引国内外优秀学术带头人到校工作或讲学,带动学科水平的提升。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五、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
10.加强研究与开发平台建设。国家进一步加大和地方政府共建重点实验室的力度,对各级重点实验室实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有条件的地方高校要根据优势学科和特色研究领域,依托现有各类实验室,整合和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地方重点实验室建设。地方新建公共研究开发平台应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切实落实开放共享措施,提高投入效益。
11.进一步加强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一批工程中心,提高工程化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教育部、科技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建设大学科技园,申报军工科研生产基地。
12.加强科技基础性工作,整合高校的数据资源形成主题数据库或科学数据中心(网)并实现共享。地方高校要加强动植物种质资源库、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库、标本库等资源平台建设。对于社会有需求、已具备开放共享条件的高校科技资源平台,地方科技部门应予立项支持。
13.加强战略研究基地建设,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咨询。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和学科优势,建设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战略研究基地,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研究,积聚战略研究人才。教育部择优支持一批软科学研究基地。
六、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4.推动地方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地方高校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企业参与联合投入的,允许企业优先获得成果转化权和使用权。地方高校要积极申请和承担政府及企业的科技项目,特别是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强化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地方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联盟等研究机构,鼓励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15.进一步完善技术转让、技术转移机制。地方高校要加强科技创新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技术转让与转移及产业化工作,形成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的特色与优势。按照地方相关政策规定,自主制订有关鼓励技术发明、转让的规定,调动师生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七、积极推动地方高校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
16.地方高校和教育部直属高校之间要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基础性科技数据库和资源库的开放和共享。支持地方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高校合作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鼓励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共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提倡教育部直属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地方高校科技人员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17.鼓励地方高校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有条件的可以共同建立科研机构。支持地方高校参与全球或区域性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人员交流。制定支持计划,鼓励地方高校教师在国际学术、技术组织中任(兼)职。
八、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18.进一步加强对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指导。国家通过有关项目、人才计划进行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高校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国家大学科技园。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技创新 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08-03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时代,发明专利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追求目标和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2012年9月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并指出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反映的是专利的质量,而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更多的是体现为专利价值和市场的控制力。《通知》要求切实做好高等学校发明创造,落实发明倍增计划工作,并给出了总体任务目标:“2015年末,示范性高职院校,偏重理工科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20件以上,偏重文科类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10件以上;其他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以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大力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在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
一、培育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教师。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冲动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内在的原动力。按照“意识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的心理逻辑,只有让老师具有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学校的专利倍增工作计划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提升高职教师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找抓手、建平台、有约束、给激励等措施,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全面调动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一)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于专业科研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师主要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直接面对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实践性是高职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如何发挥高职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环境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科研理念,鼓励教师先从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当教师遇到教学设备的问题时,学院就鼓励教师先针对性地对教学设备、实践和实训设备进行改进或改造,使其满足教学需求,引导教师迈出科技创新的第一步。将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教师没有了压力,科技创新、科技发明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也不再一提科技发明和创造就犯怵。只有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有可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好的环境与氛围能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举办主题为“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学院科技节暨科技成果(作品)展、主题为“让创新的智慧在高职高校闪耀光芒”的百日发明创造竞赛活动,举办由市科技局和七家专利公司组成的“专利知识宣传一条街”等活动,精心创设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调动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平台建设,也为广大师生开展科普活动,鼓励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在校大学生开展科技教育、科技服务和发明创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科技创新专题培训,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高职教师崇尚科技、实践创新,必须帮助教师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原则、方法和步骤,否则会出现劳而无功或走弯路的现象,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广西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柳州市科技局知识产权科、专利公司等专家先后到学院为师生开展“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 专利基础与发明点发掘”、“专利申报流程与专利申报材料”等专题讲座,帮助师生了解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掌握知识产权及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点挖掘、专利申请文件的重要价值、专利申请资料的准备等,并结合相关案例解读专利点发掘的原则、方法以及专利申请文件写作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科学研究行为,提高教师科技创新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提高专利申请的成功率。
(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在倡导高职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管理机制建设与机制上的突破非常关键。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养成有关,还与学校组织的积极引导和维护有关。学校要关注和正视教师真实的科技创新状态,为教师科技创新寻求提供外部氛围和条件支撑,在明确任务目标、履行责任职责的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保护每位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对《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计算与奖励实施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学院《专利管理办法》, 目的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自治区教育厅和柳州市科技局下发的高校发明专利申请倍增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再根据任务目标制订实施计划与方案进行落实和推进,以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专利项目11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获得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超额完成专利倍增工作任务。
二、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目标,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抓手,找准切入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轨道交通类的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坚持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一些实践案例。
(一)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应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教育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诞生的56项专利成果中,有45项是用于教学辅助设备或实训设备。例如,为了方便教学而研制的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铁道沙盘道岔转辙机、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试验装置、动车模拟驾驶系统、移动式机车模拟驾驶视景增亮装置 、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实验装置、汽车防盗器教学台架等,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含3项专利成果)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专利成果会上一经公布,就有企业提出合作生产的要求,因为这套技能训练系统可以模拟设置70多个故障项,对汽车维修职工岗位培训也有很好的效果;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含3项专利成果)以单片机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沙盘仿真形式呈现,可实现模拟列车在车站的自动停车和启动、列车在区间的自动跟踪运行控制等;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含5项专利成果)可进行列车调度指挥、接发列车演练、列车控制等多项铁路行车专项作业的技能演练,还可进行车地信息交换实验、机车信号测试、移频自动闭塞区间信号系统参数测试、列车追踪信息传输与测试、信号故障模拟分析与处理等信号专业实验与实训,该设备已成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14年全国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用指定设备。
(二)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以强化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导向、从源头上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发明专利快速增长为目标,把发明专利产出作为科研项目(理工科项目)立项条件和验收指标,纳入学校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验收等相关环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出台多项政策优先资助具有明确专利成果产出的科研项目,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发明专利倍增。具体做法是:一是优先扶持有专利产出的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二是通过学院审核审批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学院按相关规定都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三是科研项目产出的专利申请费全部由学院承担;四是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学院负责支付3年的年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减轻项目组(或发明人)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体现了学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和扶持,以及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价值。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还对专利成果人给予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荣誉与成就感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承担行业企业委托项目,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电务段共同研制的“信号设备多功能综合测试台”,是针对南宁电务段部门提高检修和检测信号器材的需求而设计的。设备使用两年多来,现场反映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界面友好,能满足铁路信号综合工区日常轮修器材的测试要求,成功解决了铁路信号工区需要购买多种测试设备的问题,为企业节约成本支出近百万元。又如,由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设计的“自泳涂装生产线”,采用“化学前处理”+“四喷二烤”的工艺设计、自动化程度高,能够高质量的喷涂五菱之光、SPARK等现有的所有微型车的保险杠,并配备有自动化的工件输送,高精度的机器人对工件进行火焰处理和采用机器人罩光喷漆系统,其中工件采用的滑撬输送链在国内首屈一指,已用于柳州五菱保险杠涂装、柳州市利威车业橡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KNT831LF灰阴极电泳涂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研发的“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具有无线列调机车电台功能,实现了机车司机与手持台(助理值班员、运转车长、工务看守)、机车电台(其他机车)、车站电台(值班员)之间同、异频通话,同时具有列尾风压查询、控制功能,配备机车电源和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和110V直流电源接口,同时具有录音功能,可进行通话录音,并能将录音数据下载分析,该设备荣获南宁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问题与思考
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需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由于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还处在探索、实践、形成和积累阶段,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对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劳动和价值认定还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学校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其次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如配备常设的科技创新组织(部门),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科研队伍成长和学术规范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资助力度,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合理规划、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教师有一定的进修学习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引进高端人才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为我所用,避免盲目、务名、务虚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资源、实力、环境和条件上存在严重不足,开展自主创新会面临诸多困难,而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人才靠招聘或引进更是不现实和困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走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途径,加强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在岗学习提高,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克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视学历提高忽略技能提升的现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掌握了解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设备条件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突出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以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技术服务为突破口,以科研项目带动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以学科专业方向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以合作研发发挥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是高职院校质量工程的新课题,也是对高职院校办学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要求。分析和研究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现状,探索和实践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以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途径,对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办学影响力、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查新机构 查新报告 查新队伍 查新管理
[分类号]G251
1 引言
科技查新是一项以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为服务对象,以科技文献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检索和分析研究为手段,为查证科学技术内容的新颖性提供服务的工作。科技查新工作的作用贯穿了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是科技管理活动中进行创新评估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我国的科技查新行业不断壮大,科技查新工作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决策科学化的一个有效支持系统,为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投入的合理分配,提升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从科技立项、过程控制、项目验收和成果鉴定等多个环节对创新活动进行控制,这给科技查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在机构分布、行业管理、人员素质、报告质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将在深入分析我国科技查新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整个查新行业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2 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科技查新工作开始于1985年,最初在医药卫生和国防科工领域开展,随后,原国家科委(现为科技部)逐渐开始推动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并加强对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比如,原国家科委于1990年10月印发了《关于推荐第一批查新咨询科技立项及成果管理的情报检索单位的通知》,授权11家文献信息单位为一级查新单位,又于1992年拟定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并起草了《科技查新咨询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在经过长时间的查新实践和管理摸索之后,科学技术部于2000年12月了《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科技查新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的轨道。
2.1 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系统
在科技查新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等国务院职能部门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等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出于服务于本部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的需要,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都纷纷开展了科技查新机构认定工作。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对全国科技查新机构的调查数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全国通过各级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查新机构共有300多家(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主要分布在各地的科委、科技厅系统,国家部委次之,这一方面体现了国家科技管理工作对科技查新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使科技查新工作更好地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服务。
2.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
通常情况下,科技查新机构以本地的科研和科技管理活动为服务对象,查新咨询工作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根据可以统计的信息显示,部分查新机构的地域分布以及历年来查新项目数量的分布见表2。
科技查新机构的地区和查新数量分布是由一个地区的科研和科技管理需求决定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各地科技查新工作服务于本地科技活动的能力。当这种地域性的差别超过一定范围时,将影响本地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这就需要借助查新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来实现各地查新工作的均衡。
2.3 教育部系统科技查新工作现状
2003年2月27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二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改变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方式的决定”,取消了40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第26项为“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此后,科技查新机构业务资质认定和科技查新业务培训不再属于行政管理范畴。但是,为了保证科技查新工作为高校科技查新的支撑作用,教育部还持续开展了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到目前为止,教育部已经分4批完成了67所科技查新工作站的认定,教育部部级查新机构的年检数据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提供了我国查新机构近年的发展状况。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查新站数量增长的同时,查新机构年均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也保持了持续的增长。这说明高校(包含高校以外的单位)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量还处在不断上升的趋势,科技查新工作的重要性日显突出。
为了加强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教育部还制定了《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并于2004年4月13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科技查新机构工作的意见》,对科技查新机构资质的认定和管理等方面的规则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通过年检、查新员、查新审核员培训等多种途径保证科技查新工作的质量。
3 科技查新行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科技查新工作在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持作用,并逐步形成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但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部门不一致,查新人员质量良莠不齐,查新机构在管理规范、服务理念上的差异,从整体上来说,科技查新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3.1 科技查新行业缺乏统一管理和引导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查新机构认定部门多达10多个,不同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管理从总体上遵循科技部颁发的《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和《科技查新规范》,同时,又根据部门自身的特征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各部门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认定标准、管理细则、人员水平等要求的不一致,导致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的指导。特别是国家取消对科技查新机构的行政审批之后,科技查新行业实际上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查新机构的权威性无法认定,查新质量无法保障。管理的分散导致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从而无法体现整个行业的合力,限制了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的发挥。
3.2 科技查新业务量分布不均衡
由表1中可以看出,截止到2001年6月,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除港、澳、台外),都设有查新机构,其中北京查新机构最多,共36家;其次是江苏和广西,各17家,而查新机构最少的青海和地区,分别只有3家和2家。全国平均每家查新机构的年均受理量为142.80项,其中13个省市地区的平均每家查新机构年均受理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河北、广东、黑龙江三省的平均每家机构年均受理量分别为
347.67项、285项和239.67项,分居前3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青海和则居于最后3位,仅为26.67项、25项和12.5项,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说,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的查新机构和完成的查新项目数量更多。显然,这是查新需求拉动的结果,经济发达、科技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查新的需求更高。但这种地区分布不均的现象将会对经济和科技发展本来就落后地区的科研工作带来更为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我国西部发展战略的实施。
3.3 查新报告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
查新报告是科技查新项目的最终成果,是查新机构交付给查新委托人的最终产品,是科技查新的作用和意义的直观体现。查新报告的质量不佳,将影响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对查新项目科学技术内容新颖性的判断,误导科研活动与科技管理决策。
根据文献研究以及对部分机构查新报告的分析,笔者发现部分机构的查新报告在报告格式、内容描述、查新结论表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查新报告格式过于简单,与《科技查新规范》中的规定不一致;查新报告数据的采集缺乏全面性,查新结论的描述缺乏专指度和深度;查新项目创新点的提炼、文献对比分析的内容与项目的科学技术内容不一致;查新报告用词缺乏规范性等。
查新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查新报告的质量控制机制和评估准则。《科技查新规范》中虽然对查新程序和查新报告的内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由于整个查新流程和每个步骤的工作都依赖于查新人员的智力劳动,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分布在所有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中,当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手段来控制查新报告的质量,也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准则。
3.4 查新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科技查新规范》对于基本术语“查新人员”解释为:“是指参与查新工作的人员,包括查新员、审核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其中查新员和审核员是查新人员的主体。对于查新员和审核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在《科技查新规范》中也有明确规定,包括其法律意识、道德修养、查新资格、业务知识、业务能力、职称、学历、工作经验等多方面。在实际查新工作中,科技查新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包括查新中应用到的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情报检索的实践能力、查阅外文文献的外语认知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及信息情报检索和分析等能力。这些能力整合起来就是准确查新,出具一份专业、严谨、公正的科技查新报告的能力。另外,查新人员是查新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应具有以上提到的这些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好的语言沟通和理解能力等。
目前,由于查新机构的认定和管理还比较分散,仍有一些查新机构不重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查新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不熟悉新学科、新领域的发展趋势及进展情况,信息分析能力不高。对整个科技查新行业来说,由于人员流动量大,工作经验积累困难,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仍严重缺乏。
4 促进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措施
科技查新工作是我国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支撑手段,为了促进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更好的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科技管理活动,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促进整个查新行业的发展。
4.1 加强规范化管理和统一布局
科技查新机构管理的分散以及业务量的不均衡,限制了我国科技查新行业整体效能的发挥。为了充分发挥科技查新工作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的把关作用,促进查新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从行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严格推进对《科技查新机构管理办法》、《科技查新规范》等管理办法的实施。同时,需要对全国的科技查新需求进行摸底调研,统一规划科技查新机构的区域布局,以适应科技创新活动对查新工作的需求,避免科技查新行业的无序竞争。
4.2 加强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查新队伍是科技查新行业发展的根本。随着科学研究的交叉渗透,新兴学科的不断产生以及科技信息资源检索途径和工具的不断演进,科技查新人员的查新技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了促进查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对查新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具体来说,需要建立规范的查新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要求查新人员接受学科知识、信息检索、文献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并通过严格的考核,持证上岗。同时,还需要加强查新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这可以通过举办查新研讨会、组建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等多种途径来买现。
4.3 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的综合发掘和利用
电子科技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文献库、数据库、专利库等等,是当前科技查新中使用最广泛的查新资源,各查新机构在电子信息资源上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长。但电子信息资源种类繁多,质量也良莠不齐,如何有效的甄别、选择合适的电子信息资源,保证查新检索结果的全面、正确和有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电子科技信息资源数量的增加,有限的资源建设经费也限制了查新机构资源建设的完整性,从而可能影响查新的质量。面对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由信息资源建设专业人士和学科专业人员联手加强对电子科技信息资源质量的评价;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网络免费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只有从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人手,才能为查新工作的质量提供基础保障。
4.4 加强科技查新用户满意度建设
科技查新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用户满意度是查新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决定因素。只有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查新机构才能获取源源不断的查新项目,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作为创新评价中的第三方机构,科技查新的用户同时包含了科技查新项目的委托人和科技管理人员。为了加强用户满意度建设,查新机构不但需要不断在服务态度、查新专业技能等方面下功夫,以获取查新委托人员的满意,还需要坚守客观的科技查新立场,保证查新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获取科技管理者的满意。
4.5 建立查新用户反馈机制
为了保证查新的质量,提升查新报告的质量是关键。为此,学术界和查新实践人员都不断探索通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来促进其质量的提升。查新报告质量评估是从事后评估的角度来保证查新报告的质量,可以促进查新机构和查新人员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查新报告的最终用户是查新委托人和科技管理者,而且由于科技信息的滞后性和查新报告的时效性,只有查新用户在消化和使用查新报告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查新报告质量最准确的认识。因此,可以通过建立一种查新用户的反馈机制,搜集查新用户对查新报告的质量反馈,通过对质量反馈结果的综合分析,来获得对查新机构或查新人员的查新报告质量评估。
4.6 开展科技信息增值服务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科技查新行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源,大批的信息咨询服务专业人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随着科技信息服务市场化的逐步推进,科技查新机构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深入挖掘自身在科技信息资源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信息增值服务,充分发挥科技查新行业的服务能力和潜力,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策略 优化路径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全方位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高校办学与社会的结合度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也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机遇及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大学生科技活动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容与形式单一,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以科普宣传、科技便民服务为主要特色的公益活动;以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计算机大赛等为主要形式的专业比赛等。前者科技创新的内在含量相对不足,而后者仅局限于在部分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群体开展,覆盖面及影响力仍相对不足。从整体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组织能力弱、与专业教学结合度不够等问题。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仍处于“运动式”、“主题性”、“临时性”发展状况中,针对某一科技创新赛事组织相关活动,或集中围绕某一团学工作主题开展“热点式”科学创新活动等。一些高校的团学组织热衷于举办群众性、广场性、规模化的文艺娱乐活动,盲目追求活动的形式美感。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视程度不够,投入资源与精力不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普遍呈现组织规模小、影响力弱、参与程度差等特征,在大学生课余活动中的比重较小,权重较轻。对浙江某高教园区设有理工科专业的高校调查问卷显示,平均年均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四次,平均每次参与人数为20至50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相对松散、管理与运行粗放,大都为迎接某一比赛而组织的临时性团队,常态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建设力度不足。当前高校层次高、具有原创性、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活动少,科技创新成果的数量与质量与社会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诉求存在明显差距,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专业性亟需提升。接受问卷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大学生日常学习需求的占70%,认为影响小、自己没听说或参与过的大学生占问卷总数的46%,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及受益面亟待提升。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合力机制尚未形成。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学校学生工作、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乃至产学研合作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系统规划,没有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加以系统考量。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定位不准、保障不力,仍然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大学生业余兴趣爱好的自发组织形式,由学生工作部门牵头引导与管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承担的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科研载体、产学研合作平台、校园文化内涵的重要来源等功能认识不足,在导师工作量计算、课时安排、实验设施等场地配置、经费保障乃至宣传氛围营造上仍存在较多制度断层,客观制约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二、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原则
一是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原则。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能简单依赖高校基层团学组织的力量。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负责教学科研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领导担任组长,党委学工部、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发展与合作处、团委以及相关理工科二级学院作为成员单位,统筹负责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规划及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新时期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决定学校乃至校际重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举办等,从制度层面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中指导教师工作量测算、课时调剂、场地安排、资金保障、重大成果奖励等问题,协调解决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产学研合作平台等的建设问题。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及制度保障。
二是特色凝练原则。高校在长期办学进程中,都积累和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办学特色,这种特色既表现为人才培养的特色、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同样也呈现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内部治理的特色等。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要积极总结、传承与发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努力形成具有不同高校鲜明特征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品牌,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比如有些行业特色院校具有长期的产学研传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要充分借助与发挥好企业的平台,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的研发等,在实践一线历练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校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走在前列,这些学校就要积极探索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转化的可能性,或者以学生举办创业公司的方式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等。
三是优势集聚原则。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中,要始终坚持资源整合、优势集聚的原则。避免同类型、低水平项目的重复举办。高校要在科学分析自身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兄弟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状况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什么是我所长、什么是我所特、什么研究具有较强的成长空间”等命题,秉持特色化、差异化、可持续发展性等原则,确定若干个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品牌,明确师资配备、经费支持、场地提供等优惠措施,集中学校的优势力量加以重点建设,努力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
三、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路径
一是加强管理方式的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遵循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有其自身的成长特点。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与管理,首先要立足于建好多样化的团队,夯实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载体。这个团队可以以某一研究门类作为组队依据,比如大学生计算机协会、信息技术协会、机械爱好者协会、航模协会等,也可以以某个重大项目为牵引,组建创新团队,比如三网融合研究团队、媒介资产管理系统研究创新团队等。也可以以某些重要赛事的举办为契机,组建创新团队,比如挑战杯参赛团队,数学建模竞赛团队等,要通过大赛参与的机会,尝试将流动性的参赛团队建设成为常态化组织,建立起传帮带的梯队制度,完善各项运行及管理制度等,将好的研究氛围、研究方法,将科研积累不断传承与发扬光大。要加强对科研创新工作的考核,创新考核机制与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科研创新类别,建立目标考核或过程考核机制,对于以项目研发作为驱动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要重点考察其项目成果的质量。而对于普及型、公益性为主,重在服务广大大学生群体及社会受众的科技创新服务项目,则重在考察其过程组织的严密性、科学性等。
二是加强运行过程的创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与高校其他活动、社会重大活动等的联动,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例如密切追踪最新科技的发展成果,联合高校其他文化类社团、艺术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等共同举办网络文化节,既让大学生了解网络技术最新的发展特征与发展潮流,又更好地明确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网络文化的内涵等,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共同维护网络发展秩序,营建良好的网络生态。比如高校响应党和政府建设“生态文明”的号召,参与社会“保护环境”等的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既要发挥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社团的专业特长,从技术层面讲清生活中注意环保的细节,又注重发挥大学文艺类社团艺术表演等的优势,通过多样的文艺形式宣传环保,通过借位、平台互补等,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提升影响力。
三是加强保障机制的创新。要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多样化的保障机制。学校要足额拨付社团发展及学生活动基金,对于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可以通过专题立项的方式,予以重点经费支持。要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形式,在教学资源供给上予以重点保障,并建立起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机制,把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深化与提升平台,享受各项教学资源使用的“国民待遇”。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参与企业创新项目的研发,在实践中历练团队、拓展资源使用平台,以获得合法的收入,进一步改善与优化自身发展环境。鼓励社会企业在高校建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定向扶持等。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导师,对于校内教师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课时计算等方式上予以适当倾斜,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提升大学生素质、建设积极向上校园文化的重要平台。它既要遵循高校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的规律与准则。这同样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命题,即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更加注意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产学研合作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挥好整合效应,这也是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不能回避的“基本课题”。
关键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进行浅析
随着新能源的不断出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很多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更加注重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虽然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成绩,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但是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比较缓慢的。本文对此进行探析,也是希望也能够改变当前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现状,并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满足人类以及国家经济发展对于石油能源的强大需求。
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内容
1.1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基本概述
所谓的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指从事各类机械性方面生产的行业,并借用多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开展生产制造工作,比如:农业机械、化工机械、动力机械、纺织机械、运输机械等等。而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则是机械制造企业中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在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它为石油能源的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装备支持。总之,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整个工业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2科技创新的基本概述
所谓科技创新,其具体含义就是原创性的技术创新以及科学研究的总和,具体来说,就是指科学合理的运用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以及新知识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方式进行创新,从而在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的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服务。通常情况下,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技术创新、知识创新以及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1.3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背景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资源大国,所以在国家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中,节能也就成为了一项长期的重点工程。对于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而言,节能工程同样也是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才能完成,也因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加强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能在提高人们节能意识的同时,实现对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更加深入的贯彻和执行,从而也能缓解国家资源紧缺的现状,以及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总体而言,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需求。
2实现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有效途径
2.1加强对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石油的开采;设备的使用等。为了实现科技创新,就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以石油机械开发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为例,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就应该要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性能和能力。由于油田的开发成本会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设备上的科技创新管理还应该包括成本的支出。假如:一台抽油机节能20%,那么按照2000口井进行计算,一个中型油田每年可节约7000万元。实际上,各种泵、风机、抽油设备等节能的潜力非常巨大,因此,高效的油气混输及适应多相液体的大型泵、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修井作业设备等,都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科技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除此之外,对于开发设备应用中所遇到的其余科技创新管理问题,相关企业负责人一定要认真对待,并对此提出更加有效的解决对策。
2.2提高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
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加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实际上也是为了有效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有效降低其生产的成本。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提高企业员工的科技创新意识也尤为必要。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石油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宣扬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对于机械设备研发团队的技术人员,更是要提高标准和要求。比如:装备的更新。由于我国一些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系统技术改造一般都是在80年代中期完成的,因此到了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整个机械制造企业所使用的设备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有的甚至还是报废设备,以致于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由此可见,让企业员工,尤其是技术性的人才意识到科技创新的意识显得尤为必要。二是加强相关的科技创新意识培训。由于一些企业员工明显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内部可以聘请相关的科技,技术类型的专家,对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进行相互的沟通和交流。比如:冷却环节处理。现如今,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在进行热处理工作的时候,就应该注重,在热处理中,淬火的冷却形式一定不要采取静置的方式,因为这样并不能满足现今石油机械热处理技术的冷却需求。总之,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意识的宣传和培训都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石油机械制造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对于石油能源需求量的逐渐增加,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石油机械制造企业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而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企业在制定相关科技创新对策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相关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好石油机械制造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并促进我国石油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我国的石油机械制造企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其科技创新加以高度的重视,我国的能源事业建设也将得到有效的推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