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特征;分析
一、教育管理模式多样化
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三种主要的管理模式:第一种是实行一级办学体制,即由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直接代表学校开展办学和管理,但不承担其他二级学院的办学管理任务。像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等;第二种是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即由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全校归口管理职能部门,在完成管理工作的同时,和二级单位展开错位办学,像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第三种是“教学和管理分离”模式,这是比较新型的管理模式,像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一般另设成人(继续)教育管理处,作为学校的专职职能管理机关,成人(继续)教育学院作为一个二级办学单位,在职能部门的领导下展开工作。
在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的管理模式都发挥了它们的办学、管理职能,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仍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在经费投入、人员聘用、教学基础设施使用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统得过紧、管得太死等情况。成人教育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缺乏办学的自主权,缺乏生机和活力,难以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方向和优化办学结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
面对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时代背景,成人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必须突破制约它发挥作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和改革的方法,在“试”中探索前进,在“闯”中开辟新路,建立科学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应是名称或形式上的变换,而是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战略性转变,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管理方式上,都应有全新的内涵和外延。
二、办学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教育大众化的逐步推进,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战略转变,办学由规模扩张逐渐向质量提升转变。
在2005年到2009年的5年间,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持续扩大。不但参加招生工作的普通本科学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由15所扩大到29所(占当年本市高等院校的44%”左右),而且在校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2.63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9.21 万人(占当年本市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的28%左右),专业设置也已涵盖工学、理学、医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文学、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但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扩大的幅度却越来越小,2009年的招生人数甚至比2008年还减少了2300人。
不仅如此,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也已基本完成从专科为主向本科为主的提升。据统计,在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增加了1.58万人,其中本科学生增加了4.54万人,专科学生减少了2.96万人。从招生情况来看,录取本科学生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从,41.0%提升到59.2%,教育层次和教育质量逐步提升。
总体而言,上海市已基本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元化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还存在不利于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因素。一方面,高校的成人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和学校调剂,在教育资源的投资、管理、更新等方面缺乏主动权和自主权。近年来,由于普通高等教育连年扩招,教育资源的增长跟不上发展的速度,自身已是超负荷运作,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紧缺等都困扰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根本难有余力扶持依托其办学的成人高等教育。另一方面,高校成人高校教育的收益分配不甚合理,一般都是由学校和教学院系按比例分配,成人教育除了行政办公费用,可用于发展的资金甚少。教育资源再投入的缺位,必然导致发展乏力甚至停滞。
因而,建立高校成人教育资源自我调节新机制势在必行。通过机制的创新,建立相对独立的、有一定自主权的教育资源管理。通过优化、重组、协调等方式,全面盘活高校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将高校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努力扩大与各类办学组织、办学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的交流、联系和合作,科学、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高校成人教育在走向社会化的进程中增强能力和活力、提升质量和水平,从而促进高校成人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教学管理制度灵活多样
目前,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逐步推行“宽进严出、弹性学制、多次选择”的教学管理制度。首先,大部分高校的成人教育逐渐推行“弹性学制”,即以学分制为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从事的工作和专业的需要,自由选修课程和学分: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中途退学,需要时再复学,学生对求学、就业具有更大的选择权。其次,学分互认制度。这不仅表现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自学考试的资格证书可以免修夜大学的相关课程,上海市的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免修成人高等教育的部分课程,而且还可以与国际资格证书接轨,学分互认。再次,实行“双证”或“多证”制度。为了纠正片面追求学历本位的倾向,上海市部分高校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坚持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以及其他各种证书并存、并用的多种证书制度。最后,上海市目前正在进行构建“学分银行”试点。通过设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实行学分认定、学分互认、学分积累和学分兑换,在上海地区形成学历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高层级与地层级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的“学分银行”框架体系。
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推行弹性学制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学分制设计和选修课体系还不够完善,造成学生盲目选课、教学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立交桥”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衔接与沟通。
要解决这些问题,铸造高校成人教育优良的社会品牌形象,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课程进行“矢量”设计。适时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确保学生选修、必修的课程学有所用。其次,建立教学双方互动的对话平台,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因势利导。再次,成人高等教育要面向社会开放,通过构建覆盖上海区县、行业的教育服务系统,促进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产学研”相结合,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学科、全方位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
四、网络化信息化广泛应用
上海市各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的同时,也在积极开发利用新的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积极推进电子化、信息化的网络教学、管理新模式的实现。
网络化信息化的科技元素已逐渐渗透到上海市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各个学校都设有自己独立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的局域网和学院内部网站,通过互联网与学院的内部网络实现无缝连接,构成学院内部、学生和社会逐渐完整的信息沟通体系。招生管理、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籍管理以及网络查询等工作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学生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相关课程的考纲、电子教案,课程练习等,可以观看教学视频、网络课件,完成网上问答、作业及学习测试等。以上海交大成人教育学院为例,成人高等教育的所有教室全部装有空调,配备独立播放影视教学的DVD机,并配有先进屏幕手写功能的计算机。不仅如此,学院还自主开发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结合“Inter-net作业系统”、“Internet教学信息查询系统”和“Internet教学评价系统”等,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教学服务,实现了课题的全面延伸。
关键词: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教育启示
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问题,很多高等教育开始为学生开设创业课程,本文就借鉴了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通过对其内容进行剖析,找寻出一套适合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创业的教学思路,进而为学生开设合适的创业教育课程。放眼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成功率较低,很多高校对于创业课程的设置也欠缺规范,为此,高校教师必须要吸取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经验,使之运用到大学生的课程教育中,进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内涵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已经历经了很多年,其教学内容已经非常成熟,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的明确。它主要为本科毕业生以及一些MBA和硕士生做一些创业培训课程,进而形成了自身的特殊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而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内涵是以创业的本质为根本,其课程设定也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制定相应的课程安排,有针对性的培训某一群体,帮助一些对创业有激情有梦想的人实现创业目的,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而把创业项目落到现实,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概率。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核心就是以创业为根基,构建一些与创业相关的能力培养课程,包括学生的创业信心培养、创业意识树立、创业能力提升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让学生全面的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把创业模式运用到市场中,结合相应的商业模式,使得创业项目可以更快更好的融入市场经济中,全面的促进学生更好的认知创业,更好的完成创业。
二、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体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启示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体系是一套较为完善且具有很强的实践作用的课程,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融合,体现了创业与市场的不可分割,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使得学生在课内和课外均可以完成创业项目。而我国高等教育对这方面的教育设置一直是稀缺的,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创业课程,开设一些具有实践作用的创业课程,从而为学生的以后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百森商学院对于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确,也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国高等教育也要为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水平的教育培训,确立不同级别的创业目标,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取相应的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培养他们对于创业的认知,对于市场的分析和学习,从而在这样的创业课程中收获更多创业的知识和经验。与此同r,高等教育还要把创业当成一项长久的课程发展,要由浅入深的学习,让学生对创业有一个长久的认知和把握,从而帮助学生在不同时期获取不同的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水平,使之未来更好的发展。
(二)开设创业活动、丰富学生的创业生活
高校应该多为学生开设一些创业活动,涉及一些创业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创业技能,提升创业能力。百森商学院主张让学生多体验生活,在创业活动中增加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路。高等教育可以借鉴这一教育特点,为学生创造一些模拟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树立创业信心,为毕业后的创业道路做好伏笔工作。同时,高等教育还要举办一些创业大赛,让学生自己构思创业项目,激发学生的创业潜能,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内容,进而在活动中提升他们的创业水平。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教育,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创业环境,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真正的把创业当成一项使命去做,帮助学生争取好的政策,支持学生创业,从而通过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带动市场发展,促进经济提高。通过这样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可以全面的改善学生对于创业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创业信心,进而提升学校的就业率,提高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一举多得,以创业带动经济,以经济提高带动市场发展,真正的为学生规划一个成功的未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发展,也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因此,高等教育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创业课程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创业模式,为学生开设恰当的创业知识课程,通过一系列的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能力。借鉴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精髓,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生制定出符合其发展规划的方案,增强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创业信心,促进学生更好的创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梅伟惠.美国高等教育创业教育[J].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02.
文化赏析 高数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
一、开设“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背景
由于高校招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数学成绩下降明显,学习没有自觉性,数学学习积极性很差,没有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从心里打怵高等数学的教学。因此针对学生学习现状,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高职院校开设数学文化课程是很重要的。在高职院校里,因为数学教学任务的特殊性,很多学生都是抱着学专业、学技术的目的而来的,所以他们认为高等数学对他们的学习没有什么用,特别是对它们所学的专业起不到什么作用罢了。
现阶段高职院校高等数学选修课文化赏析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高等数学文化赏析的认识不够,深度不足。由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的高职数学课大多数以讲授高等数学知识及其应用为主,对数学的思想与精神教师在课堂上鲜少涉及,使得学生对数学这样的基础课程的内涵掌握很差。
二是没有弄清楚高职院校数学文化赏析课在高数课程建设中的所起到的作用。高等数学选修课文化赏析对学生引起不了太大的兴趣,或是说高等数学是学生一点都不喜欢的,甚至可以这么说是“对牛弹琴”罢了,没有足够得闪光点吸引学生来学习,特别是高等数学文化赏析课作为一种选修课。
二、开设“数学文化赏析”课程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高数文化赏析选修课的改革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为高职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理念,为我们以后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后盾,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创新思路的能力、解决问题和自学的个人才华,以及使学生能养成良好学习高等数学的理念,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等数学的教学水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改进后续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要酝酿培养高素质,多功能,全能型的人才,充分发挥高等数学课程在高等教育的意义,就必须全面而系统地做好高等数学选修课在教学过程的理念创新和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数学文化赏析”课程内容举例
“高等数学文化赏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着数学中的各种文化,这些数学修养可以让人终身感受到数学的精华,从刚开始上学到现在,数学可以说是每时每刻都陪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数学学习贯穿于我们的美好学生的欢快时代,甚至伴随我们的一生。
微积分学授课课堂上总会提到各种对称美。
在微分学中,对称现象很常见。例如,连续与间断,有限与无限,收敛与发散,无穷小与无穷大,凹曲线与凸曲线等等概念前后呼应,成对出现。微分中很多具有轮换性的算式,一方面可以增进我们学习数学的美学感受,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非常轻巧地解题。解题过程中考虑对称的因素,有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分和积分是一对矛盾,对立统一而又互相转化。从数学史的发展来看,微分和积分的建立也是先分立而后由于生产需要得到统一的。然而两者并没有因为走到一块而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我们现在依然要分别深入地研究微分学与积分学,去发掘它们更深层次的应用和联系。正如中国古语所说的:“分久必合”,在微积分发展的道路上,先是牛顿-莱布尼茨公式统一了单变量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后是格林公式、高斯公式和斯托克斯公式统一了多变量函数的微分学和积分学,外微分形式的出现,使得这一统一更加简洁、一般化。或许,当初外微分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微积分的这样一种完满的统一。
可见,事物内部的矛盾着的两方面,由于相互的对立和统一,能够不断地促进事物本身的发展。这是数学的美丽,也是辩证法的美丽。
所以说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接触到数学之中的各种与美相关的一些东西,在学习教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文化的魅力,并能够从中找到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四、数学文化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授课先后结合
现在各地高校都提倡任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任务,有的学校甚至把使用现代科技多媒体为考核教师上课的一项指标。对于电脑类课程,采用多媒体上课对于我们来讲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对于高等数学选修课文化赏析来说,却有待进一步商榷。比如,在解析几何部分,教师能够完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增强给学生视觉所带来的冲击力度、增强视野赏析水平,激发思维模式。但我们不能在高等数学课上完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否则不仅起不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厌烦学习高等数学兴趣。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学习后继的专业课程做服务的,必须给学生留有独立的时间及空间来进行问题的全面解析,对于重要的借题步骤必须给学生讲明白直到理解才行,这样才能使学生激发出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增加高等数学选修课文化赏析教学环节改革的同时,我们将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技术运用到选修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对于一些在黑板上难以用文字表现出来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PPT动态演示课件, flas著作进而使一些专科类学生不仅提高了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高等数学选修课文化赏析的理解。
2.上课环节中,关于教学管理问题的改进意见
一是,加强对选修课整个教学环境的监督及改进意见。二是,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社会需求、当前学生所需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教学环节的改进。教学管理部门还应该重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加强选修课程日常课堂考勤和管理进行不定期的安排老师听课等,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不定期抽查教室课堂当中老师授课情况、深入课堂听课、评课,随时监督选修课的授课质量。听课结束后可以把听课情况与授课老师进行即时交流、研讨、改进意见等,也可以和同学开展一些交流、听听学生的意见等。
综上所述,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广,利用多媒体、网络化教学成为了一种可能。为引导学生上网使用多媒体的学习,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使高等数学课程的信息化、多媒体化教学变为现实。使同学有了对高等数学选修课文化赏析的兴趣,及爱好,更能和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相联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
1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的重要意义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查和学习能力评价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难点,便是高校课程的考试改革问题。如何能够把握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能够正确认识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地位与作用。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课程考试方式改革早已成为优化教学效果、增强课程魅力及促进课程建设的依托,考改路径已成为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积极探索与高度关注的焦点,非艺术类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也不例外。
与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非艺术类高校开设的音乐类之外的通识课程不同的是,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具有教学对象的层次性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因而,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与考试方式不能照搬,必须革新。各级各类高校,特别是非艺术类高校,日益重视音乐欣赏课,正是由于课程潜移默化地在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升修养、陶冶情操及完善人格等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其成为高校美育的重要抓手。
2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现状
多年来,笔者担任南京林业大学通识类公共选修课《音乐欣赏》教师,始终在教学一线,遵循育人规律,以所编写教学大纲为依据,尝试各种课程考试方式,力图教学相长,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随着考试方式综合性不断增加,虽然便捷度大大下降,即对任课教师与选课学生的要求相应提高以外,互动性、过程性、区分度及参与度等都相应增加,在考核评价客观性大大提高的同时,仅凭教师一人的主观影响为学生作出评价的情况得到改善。便捷度较高的,即教师与学生都觉得可以非常轻松应付的考试方式――期末命题论文写作与平时三次课外小作业的,已渐渐被淘汰,主要原因是此方式主观度过高,其他所有指标都难以达到,方式单一,内容相对机械,存在诸多弊端。
已尝试的最后一种考试方式,也是综合性相对较强的方式,主观评判的因素被降到最低,各项指标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只有便捷度一项有待提升。几年来的教学与考核实践中,笔者发现,随着考核要求与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完善,选课学生并没有因课程综合要求的提高而减少,反而出现每学期很多学生为没有成功选上音乐欣赏课而遗憾。基于教学与考核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实践,音乐欣赏课在南京林业大学逐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公选课之一。同时,音乐欣赏课经过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学校考核后,连续三次被学校评为本科优秀教学质量课程。
3 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探索
基于现状分析,鉴于各种既有课程考试方式各有优缺点,笔者尝试提出非艺术类高校音乐欣赏课考试改革基本思路。
3.1 融合定性定量考核
音乐欣赏课考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测试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即课程平时成绩,主要由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至少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表现、课堂专题展示、课堂互动交流情况及限时才艺展示等组成。测试性评价,即课程期末成绩,主要由传统论文与笔试升级为上机考试、在线答题等。具体考核结果不仅由任课教师一人产生,逐步转变为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及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元评价方式贯穿于所有过程性与测试性考核过程中,过程性与测试性评价的结果共同构成课程的课程总成绩:
课程总成绩=课程平时成绩+课程期末成绩
课程平时成绩=网上三次课后作业(规定完成)+一次校外赏析实践活动(有组织,规定完成)+课堂专题展示(自愿参与)+课堂互动交流(自愿参与)+限时才艺展示(自愿参与)
课程期末成绩=上机考试(80%)+在线答题(20%)
3.2 加大课外实践力度
在上文的最新课程考试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一项 ―― 每学期提供一次有组织的课外实践探索交流的机会。依托学校已有校外音乐、影视类课外活动基地,为选课学生提供至少一次在基地的赏析活动,同时把课堂搬到影城基地,增加更强烈的感性认识的同时,为音乐欣赏课考试方式的改革做一次有益尝试。校外基地实践并非仅仅是看一场电影或听一场音乐会,而是在影城上课,同时为学生的视听赏析答疑解惑并形成见仁见智的交流讨论氛围。
3.3 期末考核方式升级
无论是上机考试,还是在线答题,都是对传统的笔试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改革。大致操作流程为:题库建设考试范围试卷生成组织考试评阅试卷试卷分析资料存档。机考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重点考察选课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在试题中融入一定比例的视听材料判断与应用题型,增强趣味性与灵活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在线答题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自由进行,学生通过答题闯关,闯关数越多,试题难度越大,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综合提升。
依据上述考改措施,音乐欣赏课的课程总成绩构成与各项权重分布建议如下:
课程总成绩为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的五个项目中,实践环节与网上作业为规定完成项目,占到平时成绩的80%,余下的20%为另三个项目的加分空间,选课学生自愿参与。期末成绩的两个项目中,以上机考试为主,占到期末成绩的90%,为规定完成项目,在线闯关答题占到10%,为学生自愿参与。
笔者尝试着将本文的主要内容小结如下:
通识育人勤补拙,音乐欣赏细琢磨。众口难调求创新,考改融合寻突破。
参考文献:
[1] 张珊珊.浅析《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课程评价体系的回归[J].北方音乐,2015(1).
[2] 徐皖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2008(2).
【关键词】卓越计划;大学英语;第二课堂
教育部高教司在2010年启动的一项重点工程就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当前国家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深化本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优秀创新能力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工程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应当占据高等教育的主流,于是,“卓越计划”的实施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各理工科高校都在积极组织和落实“卓越计划”的建设工作。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规划纲要”)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在这一背景下,“卓越计划”势必成为理工科院校今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专业化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理论依据
1、写作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起的作用。输入语(input)和输出语(output)都属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输入语一直是研究者们关注的课题。Krashen(1985)提出了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称可理解输入是促成语言习得“必要的、充足的、有效的条件”。但对于输出语,他认为输出语不会对语言习得产生影响;输出语无非是证明二语习得已经发生的标志,它除了转化成为输入语没有其他作用。但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输出语也是二语习得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Swain(1985)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强调输出对培养和提高语言产出能力的贡献。他认为除了输入语,学习者的输出语对学习者提高交际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写作输出对培养和提高语言产出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和经验等。该理论还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材料、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通过其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的典型过程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往往需要获得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然后相互交流所获得的知识,并讨论如何运用所获得的知识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如果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发现还需要研究另外一些新的学习议题,学生们就需要反复循环地产生学习议题,分头查找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直到问题得以解决;问题解决后,学生们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二、方案背景提出
自2010年至2013年的近300篇关于英语影视赏析教学的论文中,大多侧重于电影对大学英语听力、口语的辅助教学作用,另有少部分文章提到电影课的局限性,个别文章将电影赏析作为综合英语第二课堂,较少涉及将影视作品欣赏、戏剧赏析等与反馈式写作能否促进英语教学,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近年来,全国数十所高校先后开展了“以写促学”的教学实验,利用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冲破英语学习的极限,大大提高了英语写作以及英语学习的自信心,教学效果显著。
一般学校的大学英语课主要有综合英语课与试听课构成,第二课堂主要体现在与学生共同进行英语角、定期英语沙龙等活动,其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建成有老师指导的能够直接服务于课堂英语教学的体系。我们的优化方案尝试把“以写促学”模式与“影视赏析”相结合,运用到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教学中,尤其是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通过与综合课主题高度相关的原版电影、戏剧的赏析促进课下小组讨论和个人长作文的写作,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三、方案优化目标
第二课堂的建设无疑能够提高校园的英语学习氛围。通过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优化,我们拟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增强语言导入和文化导入。影视、戏剧赏析的过程是对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操练。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弥补在课堂上精细学习而致使语言输入较少的不足,使学生更多地沉浸在英语语境中。同时,对影视、戏剧的理解过程也是构建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的能力的过程。学生们将了解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理念、价值观、人生观,同时将所学的文化背景衍生扩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当再次遇到同类题材或主题相关的文本时,能通过所掌握的知识构建自身的意识群,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
2、增加语言的输出量。影视赏析的重点是“析”。在影视赏析后不限长度、不限体裁的写作和口头报告,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输出,提高学生写和说的能力,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方案实施步骤
第二课堂的原版影视作品集视、听、说于一体,语言内容丰富、地道、通俗,是最接近生活的会话语言。同时,英文影视作品不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不论是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内在意义蕴含上,都能真实反映使用目的语语言的社会群体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能够为学习者了解目的语语言和文化提供真实和及时的信息。另外,大学英语课课后和影视欣赏后的口头作文、书面作文能够强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增加语言输出。
第二课堂活动的优化对教师和团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影视作品的选取、点评、对口头作文的点评、书面作文的批改等,都需要教研室团队的集体智慧。优化方案的实施以下图为示:
五、总结
鉴于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是国家教委指定为数较少的大学试点项目,如何创新完成大学英语的课程,如何使参加卓越项目的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高人一筹,对众多的高校和广大的教学工作者是新话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肩负三大任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如果能让教师从事与教授的学科相关的科研,既能实现教学目标,又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学生和教师在卓越工程师英语教学过程中,动态分析学生英语学习变化,探讨教学情境,自我反省探究,促进企业需求和教育实践的合理性结合,提出卓越工程师大学院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和理论。针对学生学外语多年而不会运用的困境,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优化方案是:设计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和写作冲动的任务。具体为:在一定的学习阶段,顺应外语学习的规律,通过调节口头、书面的作文长度要求,逐步加输出量,使学生增强学习成就感、提高自信心,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二课堂的补充将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平台,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Reigeluth,C.M. Instructional-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1999. 100.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56.
[4]刘新丽,刘雍潜.[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17.
[5]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M]. Washington, D. C.: Georg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 176.
[6]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 Newbury House, 1985. 235-253.
作者简介:
李欣,女,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