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增强;许昌;企业;竞争力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企业活力的标志。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已进入重要时期,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也已获国务院批复,成为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就许昌而言,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如何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科学发展道路上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展翅腾飞,科技创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对于企业的科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也对其必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许昌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企业科技管理创新,完善政策措施体系

建立和完善级领导干部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创新工作考核纳入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考核体系。加大我市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逐步形成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如何调动起大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政策激励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市进一步营造崇尚科学的良好环境,并形成制度,有章可循,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贯彻到各个企业;另一方面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动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许昌的经济腾飞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新认定的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质量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由归口管理部门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组建的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由归口管理部门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获得许昌市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许昌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分别给予10万元、2万元、1万元、5000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除正常资助外,每件给予2000元一次性奖励;对新获得国外授权的发明专利,每件给予1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列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的项目,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的,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考核的,给予5万元一次性奖励。

二、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培育扶持一批成长性好、专用性强、特色明显的高科技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激发中小企业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富有创新活力的优势,引导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形成一批“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小而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协作配套,促进产业链整合。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实现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有效对接,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有机结合。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设立专营科技支行,对设立科技支行的金融机构,除贷款贴息外,财政资金给予一次性开业奖励。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三、加强政产学研紧密结合,实现互动多赢

政产学研合作是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要加强组织协调,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找准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之间的结合点,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牵线搭桥,推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有效对接,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实现互动多赢。要广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大学、企业、政府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政府――高校院所――企业”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具备丰富的高级人力资源,是重要的科研成果基地,而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必须进行技术开发新产品。市政府要引导企业与省内外、国内外的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有效合作,利用他们的科研力量为本地企业服务,解决我市在企业发展中的难题,科研部门要指导企业的技术开发,加快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外技术,促进企业的发展。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温州企业 现状 科技创新 产品转型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3-02

一、温州企业发展的现状

1.温州以中小企业居多,缺少科研中心。在温州这块土地上,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型、特大型、上市企业是少之又少。这些中小企业主们,一般都不愿意拿出一定的资金去搞科研,去成立科研中心。多数企业只是去模仿、复制别的产品或挖走别人的技术人才,很少自创和自主开发。

2.温州企业的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度高。温州企业主要生产的产品为:鞋子、服装、打火机、皮箱、眼镜、低压电器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主要是以出口为主。近几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的大幅度提价,欧美市场的疲软,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人的工资的增加,大部分企业连2%~5%的利润都没有,再加上用电,用水成本的增加,使得这些企业很难生存,做得多则亏得多,一旦融资出现困难,企业就陷入困境。

3.温州企业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温州没有能源,没有原材料,没有劳动力等各类资源,另一方面城市管理不细,机关效能不高,基础建设不快,税收、用电、用水成本也高,政府投入不够,融资难,招人难,用地难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4.企业家单纯追求眼前利润的思想严重。温州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家在这两年实体企业生存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思想波动大,他们不想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实体产业,投入到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而是转向房地产、虚拟经济、金融投机方面去追逐高额利润,更有人去进行炒煤矿、炒棉花、炒大蒜等投机行为,不再把实体企业做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比如温州的德力西、巨一集团、康奈集团等这些名牌企业也涉足了房地产事业,还有一部分企业利用实体生产线向银行融资,把融资到的钱投入其它行业,造成实业资金严重投入不足,但由于对其它行业不熟悉,风险很大,反过来造成企业难以维持。

二、温州企业如何完成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完美转型提供经济保障

1.企业家要有长远眼光和战略意识。由于现在的企业利润很有限,企业家们都在想办法,他们很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放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或者是销售费用方面,好一点的会投入到新设备的采购方面,但很少有企业家会把有限资金用到新产品研发方面,因为新产品的研发不但投入大、时间长而且是见效不那么明显,有时还不一定能成功。因此在新产品研发方面一直是企业家们的痛,他们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就要求他们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要有长远的眼光,并且要坚持下去,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经得起风雨。

2.企业应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是企业实施自主创新的可靠组织保障。温州企业都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设置精干的研发机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指挥部。同时,要在企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形成并运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高效机制,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有效办法,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为创新人才施展聪明才智创造机会和提供舞台,还要广泛吸引从事自主创新的国内外各类人才到企业工作,形成人才积聚效应。尊重人才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制定一系列的制度,让人才有一定的安全感和社会价值的体现,特别是从资金上要有一定的保障。

3.企业应加强管理,建立健全高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必须进一步严格内部管理,认真建章立制,扎实有效地推进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以保障自主创新顺利进行。同时,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要采取切实可行、与时俱进的激励措施,坚持“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从改革分配制度入手,按创新贡献的质和量,给予科技人员公正的回报,激励科技人员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精神激励方面,要帮助科技人员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自己的发展前途紧紧地捆绑在企业的发展前途上,要与企业共荣。大力宣扬科技创新突出的事迹和人物,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广大科技人员刻苦钻研技术,勇于承担风险,不怕挫折失败,形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企业自主创新氛围,提高创新能力。

4.企业应创建自主、开放、创新的企业文化。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既能增强员工的创新激情,形成和谐宽松的创新环境,也能将广大科技人员团结在企业自主创新目标之下,形成强大的创新力量。因此,要加强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建设,创建出“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的创新文化氛围。要以文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使创新理念深深地根植在每个员工的心中,激发全体员工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推动个人与团体共同创新。

5.企业应千方百计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温州企业要努力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积累技术创新资金,确保把企业折旧和利润的绝大部分作为研发投入,并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能满足技术创新投资风险性和长期性要求的资本市场,千方百计地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雄厚的资金保证。

6.企业应坚持搞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工作。引进技术是实现技术进步的一条捷径,但如果不将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就不可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反而会增加对技术引进的依赖性。温州企业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搞好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结合。一要联合科研院所和高校做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可行性论证,制定详细的、操作性强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计划;二要实现从重视引进硬件技术向主要引进包括专利、图纸、工艺等在内的软件技术和关键技术的转变;三要从系统集成创新的角度出发,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散引进,搞好产业链上下游集成、单项技术系统集成、引进技术与已有技术系统集成、相关学科系统集成等,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展开再创新。

企业自主创新是国家自主创新的基础与核心,企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战略高度牢固树立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以市场竞争为根本动力,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跨入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积极探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自主创新之路。

三、政府应加大引导企业科技创新的力度

1.政府应加强引导和宣传服务,提升企业创新的意识。建设实力温州,关健要靠科技创新;实现工业”12345”工程目标,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各级党委政府要转变理念,把握方向,以观念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工作。要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主力”的要求,着力在打基础、造环境上狠下功夫,营造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环境,为企业和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阳光、雨露和土壤。要整合政府科技创新资源,改变科技投入方式,集中力量做大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发挥政府投入的最大效应。政府要出面协调,做好服务工作,帮助企业、行业组织获取更多国内产业政策、技术信息,做好产业技术预警,进一步强化科技宣传,大力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

2.建立和健全科技投入体系,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投入。温州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科技必须超前发展,必须提高温州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是很有必要的,今后十年,温州的科研经费至少要保持每年25%的递增速度。

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应引导企业以及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增加科技投入,以财政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贴息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和引进外资为补充,优惠政策做支持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实现科技投入机制的市场化。同时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整合高等院校研究院、行业技术中心、高新产业孵化器等各类公共创新平台,市县联动、院地联手,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对接,提高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检测、咨询培训等服务水平,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与服务。

3.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科技人才队伍。政府要继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建立企业自己的人才队伍。政府要在财政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比如贷款贴息政策,引进人才的户口、家属、子女上学、住房等各方面政策上的支持,要想办法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对于有条件限制不能建立科研中心的中小企业,要鼓励他们与一些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对接,为他们创造一个平台,实现产、研、学的一体结合。

要创造条件把一些研究成果推向市场,不能只留在研究中心。要创造条件,想办法让他们走向市场,使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产生效益,实现科研生产市场效益的良性循环。对于获得国家,省市奖品的科研成果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用以鼓励先进。温州政府要不失时机地建立更多的科技中心、研究机构,建设更多的新科技企业,做更多的实事,让企业完成从低附加值企业向科技企业的转变。

温州企业不但要对现有的产品进行更新,不要推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尤其在高新技术、能源技术、电子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如:核能科学技术、电子计算机科学技术、半导体科学技术、激光科学技术、光导纤维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环境科学技术、材料科学技术以及建立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现代生物高新技术等,应成为温州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丽霞,吕景城.科技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J].温州经济师,2012(1)

2.杨为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再造企业竞争优势[J].温州经济师,2012(1)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设备管理;经济效益

一、前言

古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的平稳高效的运行是企业安全生产,提质提效的基础保障,也是科技上的管理和创新,技术升级,完成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重要保证。如何在设备日益增多,规模日益扩大的现状下,保持设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让企业安全生产平稳有效运行是设备管理者探索的课题。况且,五普钻井公司从事行业具有野外独立施工、流动分散、多工种、多工序、立体交叉、连续作业的特点。由此,决定了钻井行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行业。如何将钻井过程中的各类因素进行妥善管理,在保证工人的人身和国家财产安全的情况下,同时在经济效益方面获得最大收益,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技创新和管理的功劳不可小视。

二、创新科技设备管理的目的

1.形势所需

随着华北石油局、华北分公司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油气田、深化企业改革,打好致密油气增储上产进攻战和我公司建设一流专业化钻井公司品牌战略及二次跨越式大发展,公司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此背景下,公司设备管理也在紧跟改革步伐,创新思路,探索前沿,并根据目前施工工区分散、环境恶劣,搬迁安频繁,设备人员流动大,队伍规模不断扩大,员工急剧增多,员工素质普遍偏低,设备的维护、操作、修理管理环节未有统一标准等客观因素加大了钻井设备管理的难度。设备管理创新上有待进一步突,虽然我们在钻井水平提速提效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设备管理工作为公司的效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仍然面临着一些设备管理的瓶颈,在设备创新管理还需进一步的提高。

2.节约成本

由于五普钻井公司钻井设备资产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较大,设备价值较高,因此,设备提前报废,设备运行故障等因素均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公司成本控制上有待进一步挖潜。客观上,生产成本、人工成本上升的现象将始终伴随着我们的发展进程,降本压力长期存在。主观上,与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对照,我们的管理方法依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成本控制能力还有待提高。公司每年设备的维持费用(柴油、油、其他材料等)约占生产直接成本的60%,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钻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3万米,实现经营收入86102.8万元,发生生产经营直接费用34629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维持费用为22162.56万元;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万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发生直接费用33648万元,其中:设备发生的维持支出为20182.8万元。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加强和规范设备管理就是当前公司的挖潜增效重点工作。

因此,想要担当好企业之手的角色,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永远保持蓬勃向上的发展生机,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规范设备管理、构建人机和谐、夯实安全基础”为工作思想,进一步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将创新贯穿于设备管理的始终,运用发展新思路促进工作新突破。

三、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的具体措施

1.细化油水基础管理

油水之于设备就像血液之于人体,血液的健康决定身体的健康,油水的良好决定设备的”健康”。公司这几年在油水管理方面注重细节、注重实效、力求规范,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管理水平有了大的提高。

2.自主设计“两房”,降低风险,提升应急处置速度

(1)配置标准索具并设计索具专用房,房内按照索具的长短、粗细设计不同的支撑架钩,不仅利于索具的分类存放,还有利于索具的维护保养,免受割磨和拉伤,有效减少搬迁安带来的风险。

(2)自主研发设计加工多功能消防房,用于野外作业队伍消防器材及安全气防设备设施集中放置、保存的多功能房体,不仅利于取用方便,还有利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了野外作业施工队伍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速度。

3.自主设计“两器一表”, 提升设备本质安全水平

(1)钻机气路防冻酒精加入器有效解决了机械式石油钻机在超低气温时使用空压机压缩空气的过程中,气路执行阀件易产生冻结而导致阀件动作失灵,钻机失控的重大隐患。这项设计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2)油加注器具备多套独立的加注系统,真正实现了加注油品专管专输、全程密闭,有效避免可能受到的污染和油品混用,现已申报国家专利。

4.创新泥浆池结构

在现有泥浆罐和泥浆池的基础上,改变泥浆池结构和泥浆循环路线,在保证泥浆性能的前提下,采取循环再利用的方法,有效减少淡水、泥浆药品使用量,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在提高钻井机械钻速、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上收到良好效果。集团公司焦方正副总裁视察50175井队时,对五普的泥浆池结构改造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5.促进信息交流便捷化

人机之间的交流,坚持状态检测,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状态检测能力,及时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通过油品检测统计分析设备的磨损趋势,根据状态及时维修和改造。

建设信息网络是“信息交流”的结合面,在原有电话、手机、E-mail交流平台的基础上,建立设备管理QQ群,作为设备管理的平台。员工在群中可以随时申请、验收、反馈各种设备问题,这让以往繁琐的工作变得轻松。每周一次的《设备管理通报》及时通报各队的设备问题的解决办法、各单位的管理不足、发生的设备故障,使设备管理工作更具时效性。实现管理资源共享、设备信息互通、人机交互便捷信息。将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延伸至各基层单位,便于各基层单位实时录入相关设备数据及随时查阅设备信息。信息反馈的网络化使服务一线更加便捷,从而提高了设备管理效率。

6.责任制上创新,细化,用责任强化执行

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凡是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度工作落实得好,我们的安全形势、安全状况就好,反之情形就比较差。为此,我们对公司各类岗位管理人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在围绕“有责、知责、对责、尽责”的思路上,着重推行了以四级责任书、一个责任区手册、两个检查表、两个考核办法为主要内容的“4122”工作方法,以责任书形式将安全生产责任分解落实到各部室、基层单位,基层单位再以责任书形式落实到班组,班组落实到岗位和个人。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员安全监管责任网络,使安全工作目标层层得到分解,安全责任落实到了各个岗位。

四、科技创新优化设备管理取得的成效1.生产经营稳步增长

2010年公司全年开钻96口井,完井92口井,完成钻井进尺270671米,实现经营收入60284万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2011年公司全年开钻126口井,完井120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47295米,实现经营收入86448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

2012年公司全年开钻120口井,完井111口井,完成钻井进尺397721米,实现经营收入140632万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38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43吨标煤指标下降0.05吨标煤。

2012年,五普荣获集团公司提速提效先进单位,包揽了局、分公司鄂北工区和甘陕工区钻井业绩前五名;多次创造并刷新钻井纪录,各工区均走在钻井提速提效的前列,先后15次受到局、分公司贺电表扬.2012年公司综合钻井实力在华北市场排名第一位,先后14次创造并刷新华北工区新纪录,收到华北局、华北分公司15封贺信。

2.钻井效率大幅提升

鄂北工区50175HB钻井队施工的DPH-61井,完钻井深3927米,水平段1100米,井底位移1520.68米,钻井周期26.08天,完井周期30天,建井周期37.13天。创鄂北工区水平井钻井周期、完井周期、建井周期三项最短纪录。同时该井还创造了水平段机钻最短纪录:17.53m/h;全井机钻最快纪录:16.09m/h。

宁东工区30521HB钻井队承钻的NP17井,是华北分公司在宁东工区布置的一口以延安组为目的层的二级结构水平井,其地层复杂多变,该井队加强生产管理和各个部门配合下,实现生产运行无缝化衔接,最终以钻井周期20.58天,井深2410m,平均机械钻速8.66m/h,水平段长213m,井底位移443.07米,创宁东工区水平井延安组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并激发工区其他两支钻井队展开比学赶帮超的热情,3支井队38天里连创7项钻井纪录。

3.节能减排效益明显

经统计,上文提到的创新泥浆池结构基本实现了外排泥浆总量减少30%以上,部分固控设施停用,平均降低负荷150千瓦;油水管理设备有效的将油品数量从10种减少为6种。2011年完成钻井进尺35.3万米,实现总产值8.6亿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为0.43吨标煤,为局下达万元产值能耗0.545吨标煤指标的78.9%,较2010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0.55吨标煤下降21.8%,较2009年下降38.6%,圆满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4.安全生产水平有所提升

2011年,五普安全工作态势平稳、亮点突出、硕果累累。在局、分公司一、二季度HSE综合大检查中,分别排名第二、第三,其中,五普鄂北工区、甘陕工区、宁东工区、东北工区在“安全卫士”评选、基层队HSE试点等活动中表现突出,在局、分公司历次检查中,多次获得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五、对五普钻井公司实施科技管理和创新的建议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第4篇

1.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大企业封闭式科技创新鉴于大企业与科技创新间的紧密关系,及其实践、理论重要性的多重强调,使得这一时期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基本上都以大企业为研究样本。如,熊彼特在提出科技创新理论时就认为大企业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实中,基于这一时期经济、科技环境的局限,大企业与小企业相比的确更有可能吸引、提供、负荷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所需的大量资源[3]。最为典型的表现是大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如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成立的贝尔实验室。此外,Maclaurin(1954)通过对美国1925—1950年13种工业发展情况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从理论上明确了大型企业在构建美国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大企业科技创新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创新专利带来的巨大利润和企业间的激烈竞争使得这一时期的科技创新具备了另一个显著特征:封闭。如,Turner(1954)在对191个企业科技创新境况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企业以自身内部资源为支撑,很少吸纳或借助外部资源开展合作创新。这也决定了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研究思路基本立足于单个企业本位组织内部及其对外部环境的被动适应上,即如何通过自身条件调整(包括组织及其所拥有的创新要素)适应外部环境,以实现企业科技创新效能的最大化。所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企业外部环境对其内部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二是企业所拥有的创新要素及其自身组织安排对科技创新的线性影响研究。

3.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科技创新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技创新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向,具体表现在:创新参与主体不仅由大企业拓展至中小企业,而且高校、科研院所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突破组织边界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式战略思维撬动尽可能多的创新资源;创新过程不再是机械、线性的,而更趋于非线性和复杂系统性;创新不再满足于1+1=2的线性结果,而是努力获取1+1>2的协同效应等。总之,科技创新模式由大企业封闭式创新步入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且形成了名目繁多的细化科技创新模式,其中已被广泛认可且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合作创新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创新就已经面临所需经费日益庞大、研发过程日益复杂的现实,单兵作战的创新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Arnold(1954)当时就认为合作研发(cooperativeresearch)可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途径,基于此Arnold详细分析了4类从事研发的团体及9种出资团体,冲破了单个企业独自研发的组织路径选择,开拓了研究科技创新多组织(单位)合作创新模式的先河]。但是之后合作创新研究并未受到重视,直至70年“I/UCRC”(Industry/UniversityCoop-erativeResearchCenter)的提出,合作创新研究才受到关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合作创新新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是Franks(2000)将供应链思想引入创新领域提出的“供应链创新”模型和Etz-kowitz等(2000)构建的大学、政府及产业“三重螺旋”创新模型。

二、创新系统模式

1.基本科技创新单元间的合作具有偶发性,为了使合作创新更具稳定性和可预见性,需要相应的系统予以持续培育和支持。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创新系统模式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且形成了三个代表性流派:以Free-man(1987)、Lundvall(1992)和Nelson(1993)为代表的国家创新系统,他们从国家层面关注创新过程,认为创新的实现与一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内在逻辑性,并构建了国家创新系统分析模型[9-11];以Cooke(1997)和Braczyk(1997)为代表的区域创新系统,他们批评国家创新系统概念过于模糊,并用区域予以取代,将分析对象具体化,这为分析一国国内不同地区创新能力的差异提供了分析框架;在吸收“三重螺旋”创新模型的基础上,以Malerba(2002)为代表的部门创新系统也已形成,他们将分析对象定位于更为微观的“部门”(sector)。可见,创新系统更加侧重科技创新宏观层面,其对顶层设计的重视为有效规避合作创新偶发缺陷,促进合作创新持续进行提供了系统保障。创新网络模式。为使系统性创新更具有可操作性,创新网络应运而生。创新网络最先发轫于Imai和Baba(1989),Freeman(1991)在引证并接受了两者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正式采用创新网络这一名称,是指“应付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连结机制是企业间的创新合作关系。”Gemiinden等(1996)则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企业为核心,以管理机构、供应者、协同供应者、研究与培训机构、竞争者、批发商、客户、咨询者为合作者的创新网络参与主体模型

2.明确了创新网络的主体构成。Sheffi于1985年提出的超网络(Supernetwork)已被引入创新网络研究领域,并成为创新网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总之,创新网络模式为合作创新水平的升级和创新系统的落实提供了可能。创新集群模式。科技创新并非均衡分布,而是某些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总是比其他行业、区域或者时间点具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出,甚至会出现科技创新成果“涌现”的现象。OECD基于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整合,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出版的《集群———促进创新之动力》和《创新集群———国家创新体系的驱动力》两部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当代意义上的创新集群。之后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对于创新集群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和多样,较具代表性的研究包括美国竞争力协会(2010)基于高强度合作视角的分析、Preissl等(2003)基于技术功能联系的解读和Scott(2006)基于创意领域的诠释。至于创新集群运行方面,创新机制、创业机制、产业促进机制和区域发展机制成为其有效实现的4大核心支撑机制。总之,创新集群模式的出现使科技创新与产业或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同时也为合作创新、系统创新和网络创新的建设开辟了新的视野。开放式创新。Chesbrough在梳理、总结创新已有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在2003年《开放式创新:进行技术创新并从中赢利的新规则》一书中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这一概念。他在对封闭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做了详细的比较后认为,智力资源的流动与私人投资及其对外部知识的支持是开放式创新产生的重要原因,且认为这一模式的本质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外部(内部)的路径将外部(内部)的想法商业化推向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采取的方法包括建立新公司、认证许可等。之后,Ches-brough(2004)又对开放式创新的管理原则和经营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为开放式创新的切实推行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3.网络众包模式。2006年,Howe在《连线》杂志首次提出网络众包(Crowdsourcing),但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之后Estellés-Arolas等(2012)在总结40个已存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网络众包的定义,是指一种在线参与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科研机构、非营利性机构或公司灵活需要解决的任务,大众自愿承担任务;并廓清了网络众包的8个特征:清晰的任务承担者和众包者、任务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者报酬明确、众包者可接受的报偿明确、在线参与、一定范围内的公开征集和使用网络。可见,与以往创新模式相比,庞大、分散的参与者管理成为此种创新模式成功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两种解决方案得到认可:一种是技术方案,如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构建大型分布式计算系统,为网络众包中研发问题的编码、信息化和模块化提供技术平台;另一种是采用管理方案,如给每个研发问题指定一个项目经理或通过“动机—诱因—激发—行为”模型对参与者实现有效管理。作为刚刚出现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所独具的创新合作关系、计算机网络化和创新过程民主化为已有创新模式的发展,或者几种创新模式的整合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三、结论与研究展望

1.技术仍是科技创新理论的核心关注点,且科技创新模式根据不同的创新问题相应产生,具体来说:合作创新弥补了孤立、封闭式创新的能力或资源局限;系统创新规避了合作创新的偶发性,使其更趋稳定和可预测;创新网络在超脱了合作创新过度关注微观创新单元间两两关系束缚的同时也具体化了系统创新,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创新集群则摒除了均衡发力的思维,以有重点、分步骤的路径实现了创新辐射,同时紧密结合产业集群,使创新更加凸显生产力属性;开放式创新更加侧重创新要素组织间的无缝流动,为创新资源的集成使用提供了方法和依据;网络众包更是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创新民主化,为大众创新时代的到来提供了支撑。可见已有科技创新理论和科技创新模式研究成果为现实科技创新的有效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导引。然而,已有文献在以下研究中仍显薄弱,急需进一步的探讨与完善。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内在规律研究。由前述文献可见,目前针对科技创新的研究集中于技术领域,而对于更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却关注甚少。所以,应用于技术创新的理论和方法是否也可应用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过程到底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需要相关研究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企业科技创新的意义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problems in the China's curren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these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discusses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nowadays.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意义;策略

Key words: agricutur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ignificanc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7-0250-01

1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含义

农业科技创新是指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以及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强生产能力,获得最大效益的运用过程,或者说是指改变或变更农业技术对农业生物要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过程。

2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问题

我国农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①由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拼资源的粗放模式。②由于受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制约,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科技产出能力较弱,专利授权的绝对数量相对较小,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比重低,仅占专利授权量的6.9%。③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着农业科研队伍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影响着农业科研成果的产出。④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国家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体地位不突出,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强,服务弱化,缺乏自我发展后劲。⑤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国家级课题攻关项目较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立项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科研队伍的团队精神不强。

3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意义

3.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和重要保证农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而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又取决于生产要素的质量和配制。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而且可以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技术创新能提高单位资源的效用,改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供给能力,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是农业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解决地方“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解决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农业资源,最终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4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策略

4.1 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①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②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③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同时,完善课题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2 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①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的新方式。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提供公共服务的科研机构外,其余农业科研机构应转制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提供服务并参与市场竞争,围绕农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各自优势,解决农业技术困难。③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④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4.3 加强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和农民的素质①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②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③乡镇是农业科技推广的基层,也是真正落实农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4.4 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①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②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③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4.5 针对地方农业特色,组织特色农业创新小组以新疆地方为例,可以主动联系相关科技团体,共同开发新疆当地的特色农业。并将其引向产业型经营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利用新疆特有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如:甘草、啤酒花等。

参考文献:

[1]王晓燕.浅谈农业科技创新的意义[C]//沈阳:辽宁省农业经济学会,2008.

[2]彭宇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及对策[D].长沙:湖南涉外经济学院,2006.

[3]刘振华.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剂[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

[4]皮珊.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