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尿液;形成;排泄

冀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期内容主要以人体各相关知识为主,其中第三章第二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教学难度较大,很多同学均反映掌握较为困难。本人总结近期该章节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各位同学及同仁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较好地掌握本节内容。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说明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是如何排除的,课本围绕排尿的生理过程,较全面地表达了排泄的生理知识,这一节内容又与前两个单元所涉及的消化、循环及呼吸知识相联系,是新陈代谢的最终过程。

本小节可分为三个部分:“尿液的形成”“泌尿系统和排尿”和“排泄及其主要途径”。

“尿液的形成”是在第三单元第一节肾脏知识点的延续。尿液的形成包括原尿和最终尿液的形成两个过程。首先流经肾脏的血液经过肾小球时发生滤过作用,其中的血细胞核绝大多数大分子蛋白质被过滤掉,进入肾小囊肿形成原尿;原尿在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大部分的水,微量的蛋白质及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形成最终的尿液。在这个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展示血浆、原尿及尿液三种液体之间成分的比较,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使用ppt或者动画的形式将整个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泌尿系统和排尿”介绍了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人体形成的尿液是怎么排除体外的呢?这个是本节知识的重点。利用教材自带的图片,按照尿液流经器官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输尿管、膀胱、尿道在排尿过程中的作用。重点讲解膀胱储存尿液的作用,在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当中可以提出“憋尿的危害”“人为什么每天要适量饮水”等问题,使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联系该知识点,做到学以致用。

“排泄及其主要途径”是本节内容的最后一个知识点,也是不少同学容易混淆的地方。书中描绘了排泄的概念及人体的排泄的三个途径。其中很多同学均提出:“排便不是也排除了人体产生的废物吗,为什么不能当做人体的排泄途径之一?”该问题较为抽象,教材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对该混淆点进行适当的补充说明:食物消化后的残渣(及粪便)由于未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未参与人体各个细胞的新陈代谢,不是代谢的终产物,而代谢的废物主要是:尿酸、尿素、二氧化碳、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故人体排泄的三个途径为:排尿、排汗及呼吸。

参考文献:

[1]马小娟.初中生物推理式教学渗透生物学基本观点的教学实践[J].中学生物学学,2013(2).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 生物实验 探究式教学设计

1.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了解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笔者于2013年6月组织调查了靖宇县江乡第一中学初一(2)班和(3)班两个班学生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情况,调查采用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80份。调查结果表明:

(1)数据显示,83%的学生表示对探究性实验很感兴趣,但是真正认认真真地参与到实验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2%,形成明显对比,说明教师在探究性实验引导方面做得不够,甚至对当前新课改提倡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没有赋予重视。

(2)数据中,92%的学生愿意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同学有意愿和同学交流和探讨,但是数据还显示了其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协作学习中,学生个人的责任意识不强,分工不明确,导致学生实验效率低,达不到预期实验结果,任务完不成,甚至出现推卸责任现象。

(3)在收集的数据中,42%的学生显示具有探究意识,当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会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如咨询老师和同学,查询网站,网上发帖等等,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但这些学生所占比例不多,在教学中,教师应加以鼓励。

2.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本论文将以初中生物经典实验课《光合作用》为例,具体设计过程如下:

(1)教学目标的设计

探究性实验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和技能

通过研究经典实验大致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动力等。

2)过程和方法

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记录和处理结果――得出结论;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提出假设、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领悟科学知识真实可信,但它不是绝对真理;激发科学兴趣,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树立“怀疑、创新、进取”的科学精神。

(2)教学过程设计

1)提取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老师提问(将事先准备好的有关大自然万物生长的视频播放写给学生们):“民以食为天”,人类、动物需要以食物来维持生命,那么一棵小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其质量增加几百至几千倍,同学们思考一下,它的食物是什么呢?

学生发散思维并回答:植物的食物来自土壤中的肥料,还需要阳光、水、空气等,甚至有的学生说叶绿体也是植物的食物,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而来的。

分析:信息技术下的探究式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探究能力和认知基础上,通过提问激活、尊重、提升学生的原有知识,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2)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结合多媒体素材,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即难易程度始终,并且所利用的多媒体资源要丰富形象,能够是学生准确理解要探究的问题,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老师提问:根据大家看到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思考几个问题,海尔蒙特是带着什么问题研究的?你认为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实验中,为什么起初的90.8kg泥土必须是干燥的?为什么要用雨水浇柳树?你认为海尔蒙特忽视了哪个重要因素,使得他的实验结论照现在来看并不完全正确?

3)探究协作提出实验方案

根据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先自己思考,这个过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探究意识,通过上网搜索相关资料,在学生思考完并搜索到相关资料后,进行小组内部交流讨论,实现资源共享。最后组内成员达成一致,共同提出假设,同时设计出探究实验方案,为后期验证假设做好准备工作。

老师: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把一种植物的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再把这片叶片一半照光,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发现遮光一半叶片的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照光的那一半则呈深蓝色。你认为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此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具,将实验的过程清晰地呈现给大家)

分析:初中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结合呈现故事性的实验过程,提高信息载体的新意、美感程度,唤起学生的心理注意;初中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并且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有效地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

4)验证假设分享结论

接下来,学生按照上一步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小组实验的验证,这个过程教师进行监督和适当点拨,组内成员各有分工,共同为一个目标完成各自的任务。

3.初中生物探究实验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1)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实验资料的多样性。

(2)结合生活实际,实现探究性实验的开放性。

(3)加强实验的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协作交流。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有效性问题设计 策略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048-01

生物教学是我国目前初中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同时还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情况下,课堂学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我们只有用最短的时间来使学生获得最有效的学习,才是解决我国生物教学问题的关键。生物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整个课堂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否。在新时期下,根据我国课改的新要求,教师一定要通过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而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一个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使学生能够全面投入到学习中去。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很强烈,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于新事物的探索兴趣,才能实现有效性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设计不仅巩固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同时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问题设计的作用分析

初中学生年龄都比较小,身心发展都还不成熟,对很多事物的认知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所以作为初中的生物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入手,建立有效的学习体系。我国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一定要注重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进行学习,同时还可以为学生课后自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生物课堂问题的设计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还为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很多的初中学生在生物课堂上没有学会的东西,它们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探索,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课后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因为生物课程与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独立的探索,并将生物课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将知识学习不断应用于生活实际,这样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能力。初中生物教学还应该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由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学习习惯的养成可能会对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好归纳与总结,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改正。在课堂结束之后,教师还要对一些问题比较多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切实做好学生的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1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正是因为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传统的生物教学实践性很弱,大多都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生物课程问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能够获取课内学习不到的知识,改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1.2 巩固知识要点

合理的问题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的基本知识,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了创新学习能力。同时,学生的课外学习保证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学生对课内知识点的巩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

1.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的设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课程是一项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单纯的课本知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满足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索需求。初中生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设置一些发散性思维比较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依然能够保持一颗稳定的心。问题的总结和反思,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很大帮助,因为学生在遇到一些逻辑性比较强的问题时,只有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才会改变原有思路,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2 我国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设计方法

2.1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与知识点紧密联系

初中生物教学的问题设计一定要与生物课程的本身联系紧密,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初中生物课程中经常会出现光合作用这一概念,我们在进行问题设计时,一定要让学生能够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明显区别开来,防止学生将这两者融为一体。只有将知识点合理区分开来,并将课本所要论述的光合作用与创设的问题联系起来,才可以达到设计的要求。

2.2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把握住度

问题的设计太浅或者太深都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挥,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老师一定要多设计一些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同时还要对学生积极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3 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课程是一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课程,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将课本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去,体会生活的乐趣。举一个例子,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问他们我们生活周围的生物有哪些,并让同学多讲解一下它们的生活习性,使学生能够养成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的习惯。

3 结语

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问题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初中教师一定要多设计一些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并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郑超.初中生物教学中问题设计的重要性[J].学苑教育,2012(9).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四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良好的课堂教学流程设计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怎样的课堂知识讲授阶段的教学流程,才能有效地够提高日常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一直是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的教学策略之一,通过长期的实践,本文中论述的“五化”课堂教学流程设计,成为一种较为实用的知识讲授阶段课堂教学流程设计。

1初中生的认知特点

进入初中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起始阶段,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建立,在与小学阶段相比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反应强烈,求知欲望旺盛。对于接触到的新事物本能的表现出“追根溯源”的天性。认知具有明显的有意性和目的性,能主动地对课本内的知识进行自主地揣摩和识记。在认知的过程中,能够对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自发的进行内在联系构建,在知识构建中还表现出一定的精确性和概括性。但他们受到认知年龄、经历、经验等原因的限制,对知识构建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精确性和概括性还不是很准确、很到位。而初中这一阶段,初中生在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的记忆亦变得主动起来,记忆能力也明显增强。在认知的过程中,他们对新接触到的知识具有较以前更大的关注度,课堂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明显加长,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得当,必将在学习认知方面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特点

初中阶段的生物学科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强调概念教学,致力于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培养。内容设置贴近学生身边的生活,活泼、有趣、涉及面广范,《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共计10个单元模块的内容。知识点的层次浅显易懂,但不失学术性和科学性。通过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过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学生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新学习认知阶段时,引导学生将生物学科知识认知从自己思维中原有的“大而阔”的自然科学知识认知范畴中,分离出来重新构建新的、较为完整的、独立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就成为初中生物学科知识承载的重要使命。

3构建有效的初中生物课堂知识讲授阶段教学流程,即“四化”流程设计

3.1知识问题化

教师在备课阶段,“知识问题化”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知识问题化,教师可以将一节课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炼出来,对于教师而言,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兼顾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及课文中必要掌握的重点词汇和生物学重要概念,如果教师多加思索和创新,提出具有概括性和引导性且兼顾趣味性的问题,那将有助于教师在一节课中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较好地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在设计问题时,按照目前的初中生物课本内容的安排,以及初中学生的认知过程来看,量的把握应该以每节课3~5个问题为宜。问题设置过多时,课本知识点易于被分散,对学生进行课内知识总结活动产生影响,不便于他们进行构建课本知识体系;其次过多的问题也不便于教师课堂内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3.2问题过程化

“问题过程化”就是教师基于之前设置的知识问题,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活动,比如,讨论、实验、观察、调查汇报、归纳总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众多的生物学概念知识点,在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应该引导孩子进行大量的举例环节,这样会更好的促进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会更加显著。在问题活动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于某一问题的教学活动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该问题所要呈现的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即某个知识点设计怎样的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其次要把握活动的设计在实际课堂中的可操控性和实效性。使问题解决的过程效果最大化。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6章第二节《生物的进化历程》中,有关“化石”的学习,我们将这一知识点在课文中,有对于化石概念的描述,和举例,但对于化石对生物体进化的证明,提出的并不是很明显,我们通过备课,将这个概念剖析成三个部分:①化石的定义;②化石的分类;③化石证明生物是进化的。设计活动时,教师先举例大量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感知化石,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化石的定义和分类;再通过展示不同地层中同种生物化石和不同种生物化石的埋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化石对生物进化的证明作用,教学效果达成良好。

3.3过程结论化

鉴于初中生对事物认知过程的精确性。每一个解决问题的活动结束后,都要有一个较为合理的结论,即知识点的概括。关于知识点的概括,必须注意这两点:一是必须要以学科专业术语进行描述,以便建立他们的学科意识,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二是在知识点的概括过程中,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权威”意识,教师就学生针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概括要进行纠正、完善甚至重复,以便告知全班学生就某个知识点的概括更为准确的描述。对于实验性质的活动过程结束后,我们必须把握必要的对实验结果或结论的总结以外,还必须要注重对学生在实验技巧和技能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这样他们不仅获得了必要的知识,还同时获得了额外的技能,更能突显教学效果的达成。

3.4结论体系化

初中生物教学大纲为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规定了如“探索生命的奥秘”等10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化单元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章节内的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学生知识储备中的生物学科知识框架体系,在每节新课知识学习结束时,进行一节课的知识框架体系构建,章节单元以此类推,最终构建起整个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框架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时,首先要注重课本知识点之间的隶属关系,其次要注重教师在最后的纠正与补充。来帮助学生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生物学科知识体系。

作者:滕春利 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05).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实验探究意识

物理教学时,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要想让学生遨游在这一世界中,需要给学生创设出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学习《凸透镜成像》时,我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看战争片时,都能见到指挥官拿着望远镜来观察敌方战场情况,很神气,那么你想有一个自己的望远镜吗?学生都想要,这样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现在就开始吧,这样学生实验的热情高涨,实验效果很好.

2.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

作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其实和科学家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是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要简单一些罢了.所以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如学习《看不见的运动》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现有两个相同的量杯,一个盛了500 mL的水,一个盛了500 mL的酒精,若把它们倒在一起是不是1000 mL?学生都说一定是.这时我缓缓的将水倒入酒精中,让学生上来读数,结果发现不足1000 mL.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开始了探究,并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如换成同样的液体呢,把酒精换成汽油等.这些问题通过学生探究后的回答,都一一得到了解决.可见让学生融入到实验探究的环境中,给学生营造成出探究的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二、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实验探究方法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主体.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1.教学思想需更新

长期以来,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练,造成教师天天“满堂灌”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天天做”累得不知所措.给学生的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做一做,即使需要实验,也只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一切包办代替,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得不到能量的发酵.

2.教学主体需明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实验、探究和交流,并指导其对规律进行把握和掌握,不失时机的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智慧,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成长,在掌握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再探究.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演示中的万无一失.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得出结论.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步骤,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在《电磁感应》教学时,我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实验中让学生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然后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出来.学生能认真操作,准确地描述,实验效果比老师直接演示要强的多.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共同参与,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领悟物理学的思想.

四、自主尝试实验,实现实验的探究功能

实验是提升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收获成功,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关键.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是雷同的,都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几个步骤.怎样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阿基米德原理是他在洗澡时得到的灵感,我们怎么进行探究验证呢,下面就试试吧.

1.提出问题

一艘巨轮在大海中航行,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

2.猜想与假设

浮力的大小和谁有关呢?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讨论.总结为这么几个方面: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作出了这些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于假设是否成立,分别制定计划并选用所需的材料,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别进行实验验证,并收集得到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正确性.

5.评估

通过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的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学生仍按上面的步骤继续实验与探究.

6.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