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童绘画;思维训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226-01

儿童绘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呢?笔者认为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训练:

一、加强观察力的训练

儿童观察事物持续的时间短,易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系统性差。因此,要通过一定的有目的的培训、训练儿童观察能力的教育,通过系统的教育,帮助儿童学会观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以此为中心环节带动他们的感知觉,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想象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经常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们最熟悉、最喜爱的人或事;经常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孩子们观察;还时常提倡家长带他们去商场、医院、大自然中观察和体验,使儿童有兴趣去听、去看、去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还进一步加强了大脑表象储存量。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创造力是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集中体现,但它离不开想象力的支持。可以说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无从谈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给幼儿充分想象的空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环境,让他们多想象、多参与。如在“造型与想象”单元教学中,我由各种有趣的故事导入教学,激发儿童想象的欲望继而适当提供基本的基础造型(如各种不同植物形态)并与他们共同探究其结合方式,变化规律。通过表现故事形象,启发儿童抓住造型特点进行变化创造,让儿童在绘画过程中创造出有技巧、颇具美学效果、有象征意义的视觉形体。训练儿童的想象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大量观察,让幼儿从小尽可能多地感知客观事物,并引导全面、仔细而且深刻地观察以便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真实事物形象;

(2)让幼儿多听故事,通过语言的描述让孩子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

(3)丰富语言,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对提高想象力十分关键;

(4)绘画,幼儿期小孩子画画,有助于发展他的观察力,也有助于想象力的培训

(5)多实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经常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支持孩子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游戏,让他们适当看些电视和电影……这都有助于孩子积累经验,发挥想象能力。

二、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综合思考:不断的进行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就使得创造性思维逐渐向高水平发展,并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在绘画活动《去太空旅行》中,我允许儿童大胆想象,在此基础上或要求儿童以观看星星、月亮为创造画面或要求儿童以观看行星为主创造画面,或要求儿童以造型各异的太空船为主画面。这样进行一题多画的训练,儿童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充分得到提高,发散思维在儿童绘画教学中的运用,打破了儿童单一的思维方式,培训了儿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积极的创新意识,激励了儿童善于想象,敢于创造的精神,促进了儿童创造才能的发展。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第2篇

“基于认知发展的学科教育”(CognitiveAc-celerationAcrosstheCurriculum,简称CA)是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发的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项目。该项目的研究长达20年,涵盖数学、科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学等多门学科,学生年龄从5岁到14岁[1]。这些研究用严谨的实验数据强有力地证实了其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巨大影响。目前该成果已先后被推广到澳大利亚、美国、芬兰、丹麦、德国、荷兰、南斯拉夫、马拉维、韩国等国家,均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结果。

一、CA项目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促进认知水平发展的课程体系的研究

CA项目中每门学科都是由30个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学习材料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精心设计,如对6岁以前思维单向性的前运算思维阶段,7-11岁思维需要具体事物支持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可以进行成熟逻辑思维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针对各种认知类型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认知干预加速其思维能力发展,每个单元都有其发展某种认知类型的学习目的。30个学习单元的难易程度按螺旋式渐进结构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材料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些他们预想不到的与以前认知经验不相符的谜题或难题,需要在以前认知经验基础上认真思考。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在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与潜在的认知水平之间。CA项目很多学习材料中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没有确切答案,或有很多答案。很多材料是带着疑惑或不确定性结束学习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面对和经历一些认知上的挣扎和冲突。如针对5-6岁孩子的数学CA项目第16单元为“十字路口”,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5-6岁的孩子思维处于单向的“自我中心”期,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他们选择代表自己所坐位置看到的景象的照片时并不困难,然而如果教师要求他们选择坐在桌子另一边的同伴看到的景象所代表的照片时,任务变得有挑战性,需要努力思考,在很多状况下他们得到的是令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所有尝试得到的结论都受到尊重和富有建设性的支持。学习活动进行的是思考工作,整个过程被困难纠缠着,努力去解决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的目的是提供认知刺激,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学习过程提供的认知刺激确实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有效。

(二)关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学习方法的研究

CA课程以思维图式———问题导入———引发认知冲突———合作探究———认知策略反思———迁移为其学习过程,即CA的六部教学法。其学习方法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社会性的互动可促进学习、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2]。CA研究者非常重视同伴、教师、学校、教室等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创设有效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如对5-6岁孩子前三个学习单元的目标是专门训练其倾听技巧,他们为得到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必须相互之间认真倾听,使其认识到为解决问题需要相互之间提问、解释等,每次开始学习前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活动,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来学习怎样成为好的倾听者和阐述者。另外,CA主要研究者菲利普•艾迪(PhilipAdey)、米歇尔•谢尔(MichaelShayer)、曼德尔•艾德汉姆(MunderAdhami)等认为发展学生的认知反思意识和策略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应提供机会使学生反思他们的思考过程,而不只是思考呈现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发展对思考过程的梳理、自我导向和调节能力[3](P11)。学习的迁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难点,CA课程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环节引导将所学习的思维图式迁移到其他场合中。这种迁移训练有时在学习活动的开始,有时在活动结束;有时在CA课程体系内,有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比如在进行了一个对事物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的学习活动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对唱片、衣服和食物等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三)关于以提升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的研究

CA项目不仅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项目,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其研究者认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关于儿童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知识的发展是其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不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课程或一个特殊形式的训练活动就能奏效的,如果没有把教师因素考虑进去,课程体系的设计、学习环境的构建、研究成果的应用等几乎没有任何价值[5]。因此,CA研究团队非常重视与一线教师的合作,配有专门的CA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并建立CA协作组织,为CA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心理支持。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认知发展知识体系和以提升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改变其关于教学的知识和信念,理解CA学习材料设计的理论基础。菲利普、海威特(Hewitt)等认为孩子学习认知技能的过程和教师受专业培训的过程有着微妙的关系,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方法也采用了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即把认知冲突、合作探究、教学反思、能力迁移等作为CA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方法[5]。教师通过模拟CA课堂体验孩子们面对认知困扰时的感受,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更有效地帮助孩子;通过合作探究的形式共同研究儿童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并在对话与交流中主动建构有关CA教学的知识。和同行一起反思他们的教学过程和认知体验。教师除学习该项目的理论知识外,还现场观摩体验这种不同的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和非参与性观察儿童的认知活动,在实践中强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概念体系,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充分体现了CA项目本身的教学方法。

二、CA项目特点分析

(一)学习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及思维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知识的掌握

CA学习材料的设计不像普通教材编排的那样呈现逻辑严密的知识结构。相反,它呈现的是散乱的、开放的、有多元解决方案的问题,就像真实生活呈现的那样。这种设计方法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课本转向问题的解决并提高学习策略。学生一旦使用CA学习材料,就必须动用听、说和思考过程。米歇尔、菲利普等认为每位学生的每种问题解决方法都非常重要,它既是其现有认知阶段及水平的反映,又是其认知进一步发展的起点,为教师做出最大化刺激其认知发展的决策提供了基础和依据[2]。CA教学采用活动型的教学程序,通过活动进行学习比正规上课的学习更有意义,而且更有利于把学习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学生适当参加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可以使其在错误的尝试中得到益处;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技能等等可以通过活动产生迁移而加以培养;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提供正确答案,能增加迁移的效能。CA研究者认为孩子的认知技能是在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的过程中提高的,而不是在找到一个确定答案的快乐中得到的[6]。因此CA课堂上如果孩子们自己没有发现答案,正确的答案绝不会被提供。这种训练的目的不是结论或答案,而是努力思考的过程。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知识的掌握,而是其问题解决策略及其所体现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p#分页标题#e#

(二)重视促进思维品质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思维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

从CA项目研发的六部教学法可以看出,CA项目非常重视环境因素、情感因素、学习习惯等对思维品质发展的影响。努力创设一种自由、安全和宽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氛围中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观点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的想法得到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同伴之间积极交流,分享思想、经验,分享对意义的理解。为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首先商讨制定小组规则,鼓励孩子们之间互相解释,通过倾听、讨论来发展其思维,让他们知道合作是提高理解力的最好方式。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支配者和领导者,而是参与者、合作者和咨询者,发展学生主动建构对问题的理解、自我纠错、自我管理思维过程的意识和能力。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必要时引导一下,以使孩子们能平衡信息和不同观点,能从其中澄清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整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支配: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对别人的想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吸收、分享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感受等。同时,菲利普、米歇尔等认为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提高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每一单元都有引导学生如何监督和调节思考过程、如何将学到的思维模式用于其它情境、如何用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如何梳理问题解决步骤以使其认知策略清晰化的具体指导[7]。一年的CA课程训练后,孩子们变得善于表达和描述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习惯性的使用一些思维语言:如“这个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什么”、“有时我的思考并不代表着真实状况—我必须思考各种可能性”、“这些是问题的事实,那些才是解决问题的建议”,等等。

(三)帮助教师建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认知发展的概念地图

CA项目的研究假设是存在一个促进各科学业发展的基本思维水平和认知类型,这种认知水平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并受外界环境的影响[1]。传统的教育关注各学科的专业学习而忽视了这种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基本认知类型的学习和训练,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本末倒置,事倍功半。菲利普和曼德尔等人认为,教师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各种认知类型发展水平的理解是其关于学生思维发展知识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对CA教学内容理解的必要条件。因此CA研究者试图帮助教师建构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认知发展的概念地图,以促使教师掌握其不同于普通教学法的教学能力。如5-6岁是从不可逆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通过数学课程的认知刺激加速其序列、分类、因果关系、守恒、空间感知、数字感知、演绎、衡量、逆向思维等认知图式的形成;12-14岁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8](P44),通过科学课程的认知刺激培养其变量控制、类比、组合、建模、相关性、可能性、抽象、辩证思维等认知图式的形成。通过文学课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本质、对意义的理解、抽象符号的利用、提出假设、因果推理、序列性等思维模式[4]。在CA项目的帮助与支持下,教师能够形成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清晰的概念体系,掌握促进认知发展的CA教学模型。除了以工作坊形式的集中培训外,教师还广泛参与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和倾听了解学生思维发展水平,问题解决策略及认知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强化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概念图。

三、CA项目的启示

(一)提高一般认知发展水平是全面提高学生各学科学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CA项目在英国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长达20年的研究用严格的实验数据证实了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进步的巨大影响。如其8个子项目的研究中,最初是针对12~14岁学生基于科学课程促进认知发展的研究项目,在普通中学随意抽取了一组实验组和一组控制组,分别是130个学生。经过项目干预前后的智能测试,其数据显示了对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有迅速的影响,继而迁移到普通学科的学习中,学业成绩的提高不仅在科学课中,还表现在数学和英语课中。其后3年的跟踪研究证实CA干预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产生了长期影响和良好的迁移效果[9](P21)。随后1999年英国11所学校超过2000名学生参与了CA项目的研究,根据其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经过项目干预后,实验组学生科学、数学、英语学业成绩高出控制组约30个百分点[10]。后期CA致力于对5~8岁的孩子认知干预的研究,如英国一个贫困州中7所学校14个班600余名5~6岁孩子参与了CA试验,根据对其研究数据的回归分析,实验组的平均成绩高出控制组约20个百分点[11]。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正常群体中只有20%的学生真正发挥了潜能[11],这意味着另外80%的学生可通过对其认知能力的干预提高学业水平。CA强有力的研究数据证明,经过这种特殊训练,孩子在学业成就、创造力和成就感方面,远远高于只是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这对我们是一个启发,对于学业不良的学生,我们能否改变一下视角,不是只从具体学科知识上下功夫,而是借鉴CA项目从促进其一般认知水平的发展入手,或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习环境与思维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对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大作用

在CA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孩子们被期待着表达观点、提供建议、就同伴的观点发表意见、证明自己的想法、反馈思考过程,这种学习氛围本身就是在培养好的思维品质,如区分事实和意见,发散思维,善于反思,接受和挑战他人观点等,这种过程本身能促进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语言的运用,发展多元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技能和品质。研究数据显示这种经过合作学习训练的学生在非语言逻辑推理测试中成绩明显高于没有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对学习和思考的自我监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形成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的态度和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CA的研究结果表明,只要坚持,即使低龄孩子也能做到像了解学习任务一样了解他们自己的认知过程。学会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是教会孩子学习的强有力的工具,是提高学业水平的强有力的手段。在CA课堂上的孩子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后更能够表达他们怎样建构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思考过程,这种学习环境更能使孩子理解自己学习的意义和目的,成为更加有自我效能感的学习者[3]。我国传统的教学与西方教育相比,产期以来忽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是导致我们教育僵化的主要原因。CA项目对非智力元素的研究对我们是一个重要启示,在我们从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变的素质教育改革中,应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环境、态度、动机、习惯、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三)以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和思维教学的模型为基础构建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中,一般是以指导训练型的方法向教师传授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技巧,而不是以合作探究的形式由教师主动建构对学生认知心理的关注与理解。由于缺少儿童认知特点与思维发展方面的知识,教师对于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掌握是一种机械的纯技术性的掌握。因为不能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和蕴含的原理,常常导致教师在将这些知识和方法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不能结合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只会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这不但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还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CA研究者将CA本身的教学艺术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显示,当教师从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和思维发展的角度看待普通课程领域时,他们得到更多对教学本质的理解。借鉴CA项目,我们应以学生认知发展的知识和思维教学的模型为基础建构我国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同时必须认识到教师也是自身学习的主动建构者,一线教师本身具有大量的、非正式的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经验性知识,相关研究者应以这些零散知识为基础,搭建有关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教学的知识模型和框架,并以一种教师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促使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自己关于儿童认知发展概念图,并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个体灵活运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目的。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第3篇

一、儿童“悦读”的意义

据统计,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80%以上的课文都在儿童文学的范围内,这表明儿童文学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的重要教材。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还要扩大学生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发展思维能力,令儿童拥有正确、科学的求知态度。让孩子在愉悦中读书,让孩子爱上读书,从读书中汲取知识。

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儿童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审美感受以及体验。

素质教育是我们一直都提倡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还是在实行应试教育,把一切教学的目的集中在分数这一个考核点上。分倒倘恢匾,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但这种考核办法显然不能全面概括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过于在意讲授文章的阅读技巧以及答题技巧,阅读课变为技能培训课,忽略了培养孩子审美感受以及体验文章情感的目标。例如,在《寄小读者》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自主的审美和体验去感受冰心身在异国,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而并非只能看到文章的表象。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教师将作者的感受以及情感态度“灌输”给学生,从而使学生主动情感难以体现,最终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降,剥夺了学生的自我感受能力,这种做法同样会使学生丢失对阅读兴趣。

2.阅读过程中固化答案。

在儿童文学文化阅读教学中,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进行思考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目标。而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况似乎是不存在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用阅读理解去检测孩子的阅读能力,在检测过程中,教师通常过分依赖于参考答案,导致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的内容被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强行“灌输”的标准答案,固定了孩子的思维方向。例如,在进行《纸船和风筝》的课文教学后,不应该将阅读体验强加给孩子,而是引导孩子去发现答案,体会《纸船和风筝》中童话世界的真善美。这种阅读教学能有效培养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解放了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思维,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十分有利。

三、儿童文学阅读教学的改进方法

1.开放式答案。

儿童文学阅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文体类型,每种文体类型表达的情感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孩子正确理解不同的文体类型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切忌将所有文体的问题答案统一化,应该开放阅读答案,给予孩子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准确把握各种文体特征进行教学,如此一来才能还原语文教学的原本目的。

2.注意儿童的感受。

在儿童文学阅读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能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实现真正的“悦读”。教师应当准确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思维活动,并引导孩子多思考、多理解,而不是去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等。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引导儿童阅读童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并且结合信息技术,通过视频等方式将文学内容呈现在儿童面前,例如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可以让孩子们在体会到时光飞逝的基础上,开拓自己的思维,去联想一系列和时间有关的成语。还可以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去创作有关时间的画等等,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艺术的体验。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TPR;英语教学;幼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公用的语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的使用,学习英语的人群逐步扩大,尤其是少儿学习英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家长不断地增加着儿童教育支出的比重,幼儿英语培训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对从事幼儿英语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TPR是Total Physical Response的缩略,字面意思是完全生理反应。TPR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这一教学方法主要源于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通过“听”(信息的输入)和“说”(信息的输出)来完成的。 当通过“听说”获得的信息通过量变达到质变,幼儿就能自然地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了。对于处于学习外语的黄金期的2~10岁的儿童而言,进行系统的第二语言学习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都有着明显的学习优势。完全生理反应教学法注重的是语言学习中的互动模式,把学生放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英语效果最佳。

完全生理反应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在语言学习中学生是先理解了才能付诸应表达;二是理解能力得到发展后再培养说的能力;三是教学应强调语言意义,而非语法等语言形式;四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放松。

TPR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主要有以下五种模式:

第一,表演教学法:教师通过活灵活现的“身体语言”来诠释所说的英语表达,并反复叙述口中的短语和句子(如open the door, touch your nose等),然后通过学生表演,并适当重复句子或单词,五分钟内学生就可以自如地对指令做出完全正确的反应。采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教师要有很强的表演能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理解,积极地参与其中。

第二,图画教学法:老师通过备课,把课本内容牢记心中,在课堂上把所需教授的知识点快速的用写意的线条勾勒出来。图片要求夸张或逼真或幽默。因为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教师在黑板上快速形象地画出简笔画,能够给孩子更为持久的印象,符合“脑图记忆”原理。

第三,卡片教学法:即图音结合法,这种方法适合回顾所学知识。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所学单词分别写在不同的小卡片上,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位同学,与人一张,老师首先反复朗读单词,让学生回顾其单词的发音,准备好后老师开始随意的点单词,手持相应卡片的同学需举起卡片来回应。10分钟之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换卡片,再进行一轮相同的练习。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同时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所学单词的发音。但是,这个方法只适用于复习课,操作时间不宜过久,应与其他方法交叉使用。

第四,整体教学法:老师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或者活动来教单词,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一个单词在句子中的具体语境含义。其实,为什么出生在国外的孩子能脱口而出英语呢?主要是孩子能在一种自然的语言环境下成长,不是单独地听老师教单词和语法,而是从听懂父母用完整句子传递过来的完整意思开始的,再慢慢学着开口,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是能把一个主题概念多角度、多层次地反复呈现,使学生有机会把过去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与当前的学习任务相结合,使新的知识在头脑里形成网状记忆和联想,使英语学习产生质的飞跃。

第五,比赛教学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开始设计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比赛,通过比赛的开展,学生的成就感就更强,学习信心和效率一般都能有很大的提高。设计合理的比赛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结束后,教师评选出胜利者,然后在获胜者的图像上画上笑脸,输了的则画上哭脸。结果发现,这节课非常成功,不但提高了儿童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他们都能自觉地维护课堂纪律,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其实,TPR教学法是根据2~10岁的儿童好玩,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使学生在游戏运动中来学英语,摆脱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学生积极性高,注意力也能持久。学生不需要按照传统的模式去死记单词、句型和语法等,而是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TPR教学法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学生主体作用,克服其在外语学习中机械记忆、简单重复、繁琐训练、强迫表达等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创造际和创造性学习的缺点,使学习充满乐趣,减轻焦虑情绪的优势,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TPR教学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灵活性,教师若能把TPR与其他传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韩国军.对当前幼儿英语热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5).

[2] 刘晓晖.浅析游戏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1(8).

[3] 彭晶.高职院校培养幼儿英语培训师资的可行性分析——以黄冈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企业导报,2012(10).

儿童思维能力的培训范文第5篇

学生计算机课程逻辑思维能力随着近年来高中扩招和生源数减少,中职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在请假条中不写请假原因和起止时间,思考问题往往只能看到问题表象,缺乏对问题前因后果的全面认识。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我感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急需得到培训和加强。鉴于计算机与生俱来的逻辑性,我们应该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训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的目标之一,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结合具体计算机课程进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简单条件的分析判断

将“if…then…(else)…”句式强化,变换形式,反复灌输,养成学生善于判断的基本逻辑能力。例如,讲述冯・诺依曼原理时,就可以将其转换成五个判断句式:如果没有输入,就无法告诉计算机做什么;没有输出,计算机就没法告诉我们结果;没有存储器,计算机就无法保存中间结果从而进行多步运算;没有运算器,计算机就没法计算;没有控制器,计算机就没法决定运算的顺序。最后,如果缺了任何一个组成部分,计算机都无法作为现代化的工具为我们提供帮助。

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很多内容变为“如果……那么……否则……”或者“如果不……就不会”等类型的句式,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不知不觉地用“如果我这样做就会如何,否则又会如何”句式来思考问题时,第一阶段的目标就达到了。

第二阶段:复杂条件的分析判断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都会有EXCEL表达式和函数的章节。通过前面“如果……那么……”句式的不断灌输,这里再讲授IF函数用法应该是很轻松的,学生也会很容易就接受。函数的用法大同小异,单层函数很快就会掌握。所以这里,在尽快掌握了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后,适当增加函数嵌套的讲解和练习,尤其是增加IF函数的嵌套练习,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对复杂的问题进行逻辑判断。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把百分制换算为等级制的练习将IF函数的嵌套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成绩栏低于60分,那么等级栏就填“差”,否则如果低于75分,那么填“可”,再否则如果低于85分,那么填“良”,最后否则就填“优”。在讲解时可以借用程序流程图中的判断框来明确IF嵌套的思路,还可以通过改变条件顺序训练学生从不同的切入点来考虑和分析问题:

以表1C2单元格为例,图1对应公式为:=if(b2=60,”可”,“差”)));图3对应公式为:=if(b2

上机练习则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布置习题,如让学生通过IF函数嵌套将每个人的星座根据其生日填写出来,或者将学生的亲朋好友按照年龄转变成“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等。

第三阶段:组合条件的分析判断

前两个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单一条件的判断和解决能力,而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很多需要用“与”“或”“非”来对多个条件进行逻辑判断的问题。在对组合条件进行逻辑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暂时忽视问题的结论,多使用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提高课堂活跃性的事例来帮助他们理解逻辑运算。例如,“少男”是什么意思?是年龄段为少年,并且性别为男,也就是“少”和“男”都要满足,是“与”的关系,“少女”亦是如此。再进一步,我们提问“世界上有没有少男少女?”规矩的学生会回答“有”,而调皮的学生可能会说“没有”。这时,我们的答案是“这个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呵呵”,进一步的解释是,“既是少男又是少女的,没有,而一般我们指的是少男和少女,答案则是有。对应的,分别是少男、少女进行‘与’和‘或’的运算,‘与’是前后条件都要满足,‘或’是前后满足其一即可”。教学实例如下:

如表2,学校每月为农业户口学生发放伙食补贴,标准为男生50元,女生30元。则D2单元格公式为:=IF(AND(B2="男",C2="农业"),50,IF(AND(B2="女",C2="农业"),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