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学习习惯 美术自能课堂 养成方法

国际竞争背景下需要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我们党和国家把科教兴国作为战略国策,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和素质发展。经过多年小学低阶段的美术教学探索和研究,我发现美术自能课堂的关键是在小学低年段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一辈子受用不完。”培养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是每一位美术教师的重要职责。法国学者培根曾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一些陈旧、落后的美术学习习惯极大地扼制了学生在美术上的创新,思维也受到了一定的禁锢,根本谈不上在美术上有灵感火花的闪现。美术学习习惯的养成刻不容缓,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现经过实践和研究发现,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的养成可以从一些基础抓起:

一、运用画笔有选择

新生由于受到幼儿园里美术学习的影响,习惯于用铅笔和橡皮交互作业,画画擦擦,一张作品往往要经过反复“摩擦”、冗长的时间,才能累积而成,其所呈现的作品从各个角度看都谈不上有美感。这种画笔工具的选择只能使学生更加故步自封,一成不变,胆子越来越小,变得更自卑,缺乏自信。美术教师应依据此特点,及时提倡和鼓励学生选择用深色的水彩笔或记号笔起稿作画。此类画笔因有不可涂改的性能,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作画的自信,培养大胆的作风和肯定的勇气,为今后能更好地学习美术,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二、画面构图要谨记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表象缺少深刻的印象,作画时画面往往是物体过小,空白处较多,画面中事物与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教学小学美术教材第一册《七彩生活》时,有的学生画了一座那种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三角屋顶的矮房子、苹果树”;有的画了一个“左上角的太阳、几朵蓝色的云朵”……其画面所呈现的共同点是:物体小、内容少,事物之间很孤立,内容空洞乏味,画面显得苍白无力。针对此实际状况,美术教师可选择一些画面丰富、构图饱满的学生作品给他们欣赏,并进行参照比较,还可以为学生们当场示范作品,怎样做到画面构图饱满呢?这就要使他们明了:只有使画面中的物体有大有小、有多有少,事物之间紧密联系才能构图饱满,画面丰富,让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涂色习惯讲章法

一张一弛才是文武之道,有章可循才是学好美术的前提。作画讲究章法,乱了章法,画面肯定是“一团糟”。一年级的新生由于没有受到过系统的美术训练,作画时涂色可谓五花八门,在自由个性得到极大发挥的同时,画面显得杂乱无章。依据此现象,美术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涂色的方法,“依线而涂、由外而里,顺锋而涂、先淡后深”。这样的涂色章法要使他们长久练习,从而养成一种习惯,才能学好美术,画出好画。

四、作品内容求创新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少,对事物没有深刻的记忆,因此在作画时,画面内容常常是空洞而无说服力的。要不临摹范作,要不抄袭他人,要不与人雷同,实在是牵强附会,画面缺乏创意。在此,美术教师要及时采取对策,给学生们“灵丹妙药”,使他们美感突现,才思泉涌。如语言的刺激、作品的欣赏、同学间参照、作品的改画和添画、师生的评价、教师的示范……在这样一系列推动下,相信他们在以后的作画中,能以“创新”为荣,并形成个性。

五、作画风格显个性

自能课堂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美术学习更应讲究以人为本,要把过去的“唯师独尊”变成今天的“唯我独尊”。这深层次地表现在学生的作品风格上。美术教师教学的成功体现在学生能自主创造出有个性的作品。要学会欣赏他们、鼓励他们、指点他们,有心地点拨他们,让他们在作品的风格上形成自我而又独特的个性。

六、作业按时负责任

美术教学的成果直接显现的是学生们的作品。在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作品经常是有头无尾,究其根源,是他们不重视美术作业,缺少了责任感。“天道酬勤”,懒惰者一事无成,勤奋者学有所成。美术教师要帮助学生们克服惰性,形成责任感,养成及时完成作品的好习惯,才能画好画,做好人。美术教师可以对他们采用“催、盯、念”等方法,让他们走入烦不胜烦、无路可逃只好交差的地步。作业按时完成能及时反馈出美术学习的效果,以便指导美术课改方向,同时学生的美术技能能急速提高,并能尽快地树立责任感。

养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非一日之功,犹如滴水穿石,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抓起,从具体问题抓起。美术教师要耐心教育,严格要求,经常督促,最后使学生养成习惯,内化为素质,从而推动美术素质教育的发展。打造生本善学的自能课堂,我们要追求最高的境界:孩子能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习惯;核心素养;课堂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129-02

核心素养是目前基础教育理论和试验的热点话题。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核心素养,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内化了的行为习惯能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形成。大教育家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教育理念,近代的、陶行知、叶圣陶也一直把养成“习惯”当作教育的核心内容。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德育方面,要养成待人接物和对工作的良好习惯;智育方面,要养成寻求知识和熟悉技能的良好习惯;体育方面,要养成保护健康和促进健康的良好习惯。”

一般认为,习惯是一个人在后天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动的、下意识的思维方式、行为倾向和价值选择。习惯具有可塑性、稳定性、自动性、双向性、有序性等多个特点。同时,习惯有好坏之分,而教师就是要促成学生养成好习惯,改正坏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动运转的系统,使学习事半功倍。

我校(湖北省武汉市卓刀泉中学)实行的“新激励教育”和“串学并展”的课堂模式已经有几个年头,这种模式与“自励德育”的有机结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激励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从正面引导学生,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进行评价,给予激励;“串学并展”要求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串”有机衔接,“学”包含学生的自学、生生的互学、向老师的学习和学生的自我反思。而“串”则要求教师熟稔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准确把握学生学情和课堂实况,针对生生互动后依旧难解的普遍问题,及时进行点拨、提示或总结;“自励德育”则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自我激励,促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在学生自学环节,着力促成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勇于探究、自我管理的素养;在生生互学环节,着力帮助学生理性思考,培养批判质疑的治学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同伴互助中更加乐学、善学;同时在教师“串”的引领下,让学生进行反思、探究继而最终解决问题。在每个环节,教师对学生行为进行及时评价,以计分的形式进行激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除此外,在生生互动环节,对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的评价,也将计入总分,这也是我校“自励德育”模式的课堂外化。总之,我校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使得内在的模糊的“素养”变成能够外显的适宜培养的“习惯”。

从教育史来看,中外都很注重习惯养成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习惯公式: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教育目标看,注重习惯养成是夯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教育部组织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能力,综合表现为6大素养。其核心素养强调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自我管理、问题解决在我们的课堂模式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能很好的与我校的“新激励教育”“串学并展”“自励德育”相契合。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有这样几个原则:

1. 目标明细原则

作为教师应明确学生应该养成哪些习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双手始终放在桌面,这样能有效避免他们在桌子底下玩耍。于是在开学第一、二个月每天都提醒学生这一点,到第三个月初,学生基本可以养成这个好习惯。

2. 价值澄清原则

该理论的代表人是美国学者路易斯,他认为,无论养成好习惯或者改正坏习惯,只要认识到位就能下大决心。例如,有的学生有课堂讲话的坏习惯,既影响了考试成绩,也影响了同学人际关系。有的学生认识深刻,下决心改正,最终克服了这种坏习惯并受益匪浅。而一些认识不深刻的学生,只是减少了说话的次数,没能改掉讲话的坏习惯,学习也没能得到进步。

3. 家校配合原则

父母和老师的习惯影响了孩子的习惯,孩子的习惯能反过来影响父母和老师的习惯。父母和老师若能在培养孩子习惯问题上达成共识,则能将好习惯从课堂、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中,与此同时也需充分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参与权。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写作业时要有时间观念,注意力高度集中,因为总有一些家长会苦恼孩子总是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作业。如果孩子能够养成时间观念强、注意力集中的好习惯,解题速度将大大加快。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就需亲自督促孩子。

4. 反思反馈原则

例如,我们课堂有个积分原t,讲闲话一次扣一分,每周负分数最多的孩子要在班会课进行反思和自我批评。这样一来,爱讲话的孩子会受到小组成员的指责,体会到班级舆论带来的压力,则能慢慢减少讲话的次数甚至逐步改掉讲闲话的坏习惯。

5. 融合整合原则

我们要将学生的好习惯的外化到课堂上。劳动时、锻炼中,从不同的方面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我校每天的眼保健操和大课间活动都有政教处的学生干部来打分,学生干部每天坚持把分数公布在宣传栏里供全校师生查看。有时候分数偏低,班主任和副班主任会和班级管理员一起找到那些“捣蛋鬼”,进行批评教育,督促那些孩子改掉坏的习惯,而分数一直较好的班级会在升旗仪式后被政教处授予荣誉。

6. 持之以恒原则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清洁洗手;手消毒;习惯;感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c)—0151—02

医院是细菌、病毒容易聚集和扩散的地方,为了保证患者和维护医护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提高医疗的质量,有必要严格控制医院感染。基层医院通常面临医疗设备相对不足、医护人员工作量大、对感染控制不够重视等情况,面对感染控制有一定的难度。在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传播途径,笔者经过多次对本院的感染质量控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良好的手消毒习惯是控制基层医院感染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1 基层医院感染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1 环境、设备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布局方面容易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房屋布局不符合消毒隔离相关要求;三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污染区)标识不清,洁污混杂[1];洗手设备欠缺和分布的位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手方面的清洗和消毒。

1.2 对手消毒和空气消毒的观念淡薄

医护人员的手是造成医院感染传播重要途经之一,实验结果有力地证明了手是造成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途经之一。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的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23个病区和500多名医护人员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每天能频繁进行手部消毒(3次/d)的护士只有41%,在医生中只有16%。而且,34%的医生和20%的护士在洗手后,会习惯地往白大褂上擦[4]。这说明大部分医护人员并没有意识到洗手的重要性。手是细菌、病毒传播的便捷途经,所以,培养医护人员洗手和手消毒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出现医院感染,不仅不能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每日住院费用,而且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还会造成医疗纠纷,最后造成医院财产的损失。

医护人员如果在接触不同患者的前后很少洗手,被污染的手直接污染自身工作服或其他工作用具,就会为医疗感染造成隐患。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医护人员工作量大,一忙起来就容易忘记洗手;二是洗手的设备不便于工作;三是医护人员根本没有洗手习惯。

另一方面,医院对空气的消毒意识淡薄。如基层医院的设施陈旧,消毒方法落后,大多数基层医院仍采用紫外线、甲醛熏蒸、新洁尔灭等低效消毒剂进行空气和物品的消毒。这种消毒方式的时间长、用量大、效果差等[1]。在本院手术室采用乱流洁净手术室,加用紫外线灯管和臭氧消毒机消毒,治疗室用紫外灯管、急诊室加了臭氧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但是医护人员的工作区、更衣室和被服房没有固定的消毒装置,只是用流动的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处理。所以,医护人员的工作区、更衣室、被服房的空气得不到及时的消毒,无形中容易造成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1.3 基层医院的感染控制管理往往不到位

大部分基层医院的领导存在重医疗、轻预防思想,普遍认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不产生效益,不能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一些基层医院在感染管理方面,不仅自身检查不严格,而且对上级检查也想方设法敷衍了事[2—4]。但是医院感染一旦发生、爆发、流行后就难以控制,所以要防患于未然。

2 基层医院培养手消毒习惯的方法

2.1 建立健全感染控制监管机制,做到医护人员手消毒常规化管理

为了有效开展医院感染管理,本院建立健全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染管理小组”三级感染控制机构,每个科室设有感染控制人员1名。被选用的负责人要求具有责任心强、细心的特点。完善感染管理制度,制定检查细则,每月不定时地根据检查方案进行各个环节的检查。检查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医护人员的手消毒的执行情况。每次检查后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检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做到了奖罚分明。

严格规范医护人员的手消毒行为,形成常规的操作规程。要求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都要洗手和手消毒,在不方便用流动水下洗手时,要用快速手消毒液(健之素)等进行手消毒。护工每次按触患者前后都要在流动水下洗手。病房清洁员每天用0.3%的速消净拖地和抹病床及床头柜,做到“一巾一抹一消”。

本院从2007年起,为了进一步加强了感染控制的管理工作,规定每月进行一次室内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灭菌物品以及治疗台的物表的细菌监测。由各科经专业培训过的感染控制负责护士进行取样后送检室,检验科采集全院的样本后进行检测,检验结果汇报到感染管理科,全院汇总后通报监测结果,对出现问题的科室和个人进行扣分,部分扣除监测不合格人员当月的绩效工资,医院感染管理科当即组织人员对出现问题的科室进行问题查找和进行整改。

每隔半年,广州市萝岗区疾病控制中心会不定期到本院进行室内空气和医护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细菌等方面的检查和监测,监测结果通报全区。如果出现问题,医院领导随即请市级感染控制专家来医院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原因,提出应对措施进行整改。

2.2 增加便于手消毒的设备、设施和物品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习惯养成 实践论 实践教学

“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实践教学是“原理”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以构建大学生的学习参与机制,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则是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目前,各高校对“原理”课实践教学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原理”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有待改进。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以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实践教学形式推进“原理”课实践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原理”课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基本素质教育。素质是以个人的获得性遗传为基础,以社会的文化传递为外部条件,以主体的个人意愿(主动)和个人经历(被动)为内部条件,经由一定的养成途径,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人素养和品质。因此,养成教育无疑是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手段。养成教育是指好习惯养成的教育。习惯一旦形成,就成为一个人内在的、本能的、稳定的需要,“习惯成自然”,将对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爱因斯坦有句名言:“个人取得的成绩往往取决于性格上的伟大。”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他还指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养成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塑造人格的教育。好习惯养成是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切入点。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进人到大众化阶段,就业形势复杂而严峻,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思想价值取向多元、素质层次交错的复杂社会群体,部分大学生呈现出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学习目的不明确、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知行难统一、执行能力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畏难情绪等不良习惯和现象。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课程的“原理”课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养成教育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引导,以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二、在实践教学中搭建理论和任务平台,促进好习惯养成

在“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搭建理论平台和任务平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好习惯养成,并在实践中体悟实践论。理论平台就是教师结合“原理”课实践论的讲授和养成教育的介绍,为学生好习惯养成提供实践论动力和理论基础;任务平台就是教师布置作业,下达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实践理论亲历并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养成与实践论实践教学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程序和步骤。

1、加强大学生实践论学习,搭建理论平台

为养成好习惯,除了需要了解与习惯相关的知识外,实践观的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实践性是哲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征,是哲学对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超越和根本的区别。“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要想站起来,仅仅在思想中站起来,而现实的、感性的、用任何观点都不能解脱的那种枷锁依然套在现实、感性的头上,那是不行的”。“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实践论的学习为学生养成好习惯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认识动力。

2、布置养成好习惯作业,搭建任务平台

在实践论和养成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下达养成好习惯任务,给学生以强制性要求,形成学生实践的外在压力。根据研究统计,一个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21天。因此,要求学生在一个月时间期限内养成至少一个好习惯。学生可以依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好习惯的养成,如早起早睡、上图书馆阅读、运动锻炼、乐于助人等,或者改掉坏习惯即是养成好习惯。一般而言,行为习惯的养成比思维意识习惯养成相对容易些。好习惯养成要把握低起点、严要求的原则。意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因此学生实践之前可以上网了解更多习惯养成的相关知识。教师在学生习惯养成过程中要注意课堂内外的跟踪监督。养成好习惯后,要求每个学生上交一份完成情况的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交流,将书面报告内容、课堂交流和平时交流情况作为学习成绩的主要考核依据。书面报告要求主要体现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习惯养成的完成时间、进展、过程及结果;二是实践过程的心得体会,包括实践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及应树立怎样的实践观等。

三、“原理”课实施好习惯养成实践教学的效果

养成好习惯的实践教学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体验,进一步升华为内心信念并贯彻落实到行动中去,最终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1、大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内容介绍

从养成习惯对象看,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学生们养成的好习惯各式各样,如早睡早起晨读,运动锻炼,不拖拉、不迟到、英语阅读理解训练、书籍阅读、定期与父母通电话等,包括改掉不良习惯如抽烟,玩游戏等。其中比较多的同学选择了早睡早起晨读、运动锻炼、不迟到、阅读等好习惯的养成。从习惯养成过程看,同学们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头1-7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第二个阶段是7-21天左右,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但是一不留意,还会回复到从前,因此还需要刻意地提醒自己。第三阶段是21-90天左右,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不经意,自然”,其实这就是习惯,这一阶段被称为“习惯性的稳定期”。一旦跨入这个阶段,就已经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个习惯已成为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习惯养成与否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克服各种困难,想方设法坚持养成了预想的习惯。

2、体认到了实践的重要性,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在养成好习惯过程中,学生们深刻领会到了马克思实践论的科学性和丰富内涵,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学生们深刻体会、意识到如果只停留在思维层面而没有付诸于实践,不能使主客体发生变化。如没有实践,想养成早睡早起等好习惯是无法实现的,没有实践,想充实大学生活和学有所成也是空想。实践水平决定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的内容和质量水平。我们实践的内容、程度、范围、方法、过程、结果决定了我们的生活内容及人生价值。实践是联系、和谐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

3、体会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认为意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好习惯养成之前,同学们除了要学习课堂相关理论外,还要上网查询了解习惯养成的相关知识。因此,该实践是有计划,有意识的,体现了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和能动性作用。在养成好习惯过程中,他们有意识地借助各种工具和辅助手段,如使用闹钟定时,通过同学相互监督,给自己奖励或惩罚等,为顺利养成好习惯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意识对实践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控制性和指导性作用,增强了理论学习效果。

4、体悟到了好习惯的重要性

在养成好习惯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好习惯对于自身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的重要性。正如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养成好习惯后,他们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精神状态极大改善,身心愉悦,学习生活信心十足。由于养成了好的习惯,他们很自然、很舒服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在实践心得交流会上,同学们为彼此养成的好习惯而自豪、感动,得到师生的高度肯定和评价。同学们立志要继续保持并养成更多的好习惯。正如法国学者培根所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追求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刘国炳、程素玉: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之探索[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 王兰兰、陈良勇: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8).

[3] 刘正富:好的习惯 成就好的人生[EB/OL].db.jm.省略/e21

web/content_zp.php?id=5612.

[4] 扬: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本书编写组: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生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实践策略

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社会不良风气,新旧观念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中,广大教师应及时总结经验,采取有效方法。

一、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才标准的更新,是否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体现了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而且已成为社会选人用才的重要标准。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对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会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现状来看,这已成为一项新的课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为人和处事,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幸福和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抓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当做一项教育立人的奠基工程,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

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教育机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有些学校还将此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发现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我们应重视这些问题。

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习惯养成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在家长的眼中,始终将孩子的学习放在第一位。经调查,有90%以上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将来就会有出息,其他方面都不重要。

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心态,导致某些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将所有精力集中在知识的教育上,彻底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例如在某市的一所实验小学,由于学生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下学,每天早晨7:30至8:00和下午4:00至5:00公交车上很拥挤,即使在拥挤的环境中,学生还经常在公交车上嬉戏打闹、大声喧哗,他们丝毫没有顾及周围乘客的感受,而且这部分学生还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出现此类现象,除了家庭教育原因以外,与教育者认识上的偏差有很大关系。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一直将学生的成绩视为教育的生命,导致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习惯养成教育成为空谈。

第二,教育方法的陈旧,习惯养成教育缺乏一定的实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以往,我们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面,方法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表现在具体的方法上,主要以理论灌输为主。

同样我们还以某市的实验小学为例,进入学校的教学楼时,我们发现教学楼走廊两侧挂着许多宣传文明礼仪的宣传画,这是一种环境布置,目的是为了时刻提醒学生们要注意讲文明,懂礼貌。然而我们走访时发现,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随机抽取了四年级200名学生进行交流,有135名学生表示不怎么关注这些宣传画,65名学生则干脆表示平时课程太多,没有精力去关注礼貌问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不是主课,只要学好数学、语文和外语就行。

在走访学校的老师时,数学、语文和外语老师几乎一致认为,让学生掌握数学公式、理解语文古诗词、打好英语基础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也认为学校对学生的品行教育没有足够重视,单靠课堂上粗略的讲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时讲得多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带来负面效果,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策略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手段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进行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时,学校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小学生在道理的接受方面远远不如高年级的学生,但是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并且好动,因此,我们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热情,比如通过游戏节目,表演课本剧,参与公益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互助意识和合作精神,进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又比如,在植树节开展有关保护地球的活动,在母亲节开展“我为妈妈做好事”的活动等,让教育活动生活化和实践化。此外,我们还可以跟社区、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活动的体验中,感动自己,感动他人,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明确教育的重点,对学生实施分层教育。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教育的重点,并围绕重点展开教育活动。由于学生成长各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点,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如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在设计教育方案时,我们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分解教育目标,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阶段的学生分层要求,使之更具有合理性和层次性。如低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年级学生,侧重点放在不当行为的调整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养成教育定位成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应该将其提升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去认识,从而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使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深化,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永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J].广西教育,2011(10).

[2]李宏奇.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浅析[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05).

[3]郭明阳.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01).

[4]王坤.浅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群文天地,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