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思维辨析能力 培养策略
思维辨析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特别是思维创新能力素养的重要构件和表现形式,更是学校学科教学中心能力目标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追求。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培养、锻炼、提升初中生数学思维辨析能力,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和根本宗旨。思维辨析能力的形成,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分析问题严密性、辨析问题全面性,以及解答问题科学性等良好特性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结合教材要义、教学内容、学生主体等条件,抓住学生思维辨析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教学策略,引导、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辨析能力。
一、思想先导,注重初中生数学思维辨析内在潜能的激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情感是行动的基础。思维辨析能力作为初中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该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对创新思维的培树起到促进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由于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没有完全树立,学习的持久性和深入性品质未能有效建立,而思考辨析问题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学习情感作为支撑。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将情感教学理念贯穿于思维辨析能力培养的全过程,通过鼓励性的教学语言、启示性的教学问题、生动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内心受到激励、受到启发,从而带着情感、带着激情,带着信念,参与数学知识、问题的分析、讨论活动中。
如在“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学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思考辨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数学问题的生动性,设置了如下问题:“星期天,小明在家里做拼接三角形的手工作业,他准备了10厘米、15厘米、25厘米的三个木棒,但他无论怎么拼接都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学生面对此问题案例,探究解答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并主动在稿纸上纷纷操作起来,思考分析问题原因的主动性得到了有效激发,从而使学生带着积极情感主动进入新知探究过程中。又如在“相似形”问题解答中,教师利用数学知识的生活特征,将“已知在上午10时,教学楼的高度及影长的情况,如果现在知道在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那么此时能否测算出旗杆的高度?”实际生活问题进行有效设置,不仅能生动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也能对学生学习情感,特别是思维分析的情感,起到促动和激发作用,从而使“主动思辨”成为内在要求。
二、方法为先,强化初中生数学思维辨析方法要领的传授
教学实践证明,学习方法的有效掌握和运用,能够对学习效能的提升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学生思维辨析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将方法要领传授作为首要任务,结合问题案例,提供实践机会,重视分析过程的引导和指导,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使学生在自身实践和教师有效指导下,思维辨析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和进步。
如在“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教学中,在辨别分析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内容时,教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自身主导作用,将解题方法传授贯穿在问题探析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设置了问题:“已知ABE≌ACD,∠ADE=∠AED,∠B=∠C,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活动。学生在思考辨析活动中,认识到,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要将ABE和ACD从复杂的图形中分离出来。在找寻对应边和对应角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内涵,开展分析思考活动,学生发现,该问题可以根据位置元素来找,如果问题案例中有相等元素,它们就是对应元素,然后依据已知的对应元素找出其余的对应元素。最后,教师在学生思考分析基础上,向学生指明,该问题案例常用的解题方法有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也是对应边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两种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究分析问题活动,在初步找寻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向学生指明问题思考辨析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更好地思考分析解答问题提供了方法论。
初中生思维辨析素养主要是指能够对数学思想策略进行有效运用,它包含了对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转化思想、类比思想、建模思想等思想方法掌握和运用。同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也无意识地运用了上述的一些数学思想。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选用综合性数学问题案例,让学生借助数学思想进行思考分析活动,从而逐步培养思维辨析的良好素养。
关键词:培养;数学习惯
初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很广泛,它也因人而异,从形式上有看书习惯、读书习惯,作业习惯、思维习惯、听课习惯、发言习惯、笔记习惯等,我们认为初中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至少包括精于预习,勤于课堂,细于检测,善于总结,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等方面。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好比在外出旅游之前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是非常重要的,对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时展的要求。“预习”这一环节的工作抓得好,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一来,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在认识到数学预习的重要性之后就要知道如何培养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方面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授予学生良好的预习方法
1.“阅”: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依据,阅读课本的过程就是一个感知新知识的过程。认真阅读课本内容,在重点字词、语句、疑难问题上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记号(如:直线、波浪线、三角号等)做出标记,在课上的时候可以有目的地听讲。2.“想”:预习的时候要思考本节课的内容是否跟前面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古人有云“温故而知新”,如果与前面所学内容有联系,就可以通过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为新知识学习扫清障碍,还要想一想旧知识与新知识有何联系,从而延伸到新知识的内容,促进学习。并且思考自己碰到的疑难问题,与同学交流,思考同学的理解是否正确。3.“试”:尝试着做一些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尝试着做练习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知识点的实际应用,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做试题的时候还要注意的是不仅仅要看看这道题怎么做,还要尝试着看下这道题怎么写,尝试着将解题步骤写下来,在课上学生可以对比解题步骤,使学生解题更规范。
(二)布置预习内容
布置预习内容可以使学生的预习习惯持之以恒,使学生不至于蒙混过关。布置的预习内容不能仅限于看等一些看不见的、检查不到的学习任务,要让学生动起来,布置一些课前预习练习题或者动手操作的题目。1。3课堂检查预习效果将课堂与课前预习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自主完成预习。但是由于初中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受限,其在新知识上存在肤浅、浅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可以根据提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习惯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是在他们平常的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思维方式,它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就会自觉地驱动人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初中生的数学思维习惯体现在数学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时期,主要是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猜想、分析、归纳等方式来使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注重基础知识
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坚持去思考问题,缺少持久的毅力,这主要是他们对基础知识没掌握好。比如:求二次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如果连公式如何代入都搞不清楚,就无法求区间函数的极值。因此,基础知识很重要,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前提。
(二)学会准确审题
审题不认真,或者漏题等都会直接造成计算过程和结果的错误。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无论是在平时的练习或是在考试中,都要养成良好的审题的思维习惯,做到逐字逐句精确到位,而且努力寻找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化繁为简。
(三)培养提问和质疑的思维习惯
在提问问题上,教师不能光自己去提问,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来提问,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深入,主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思维就能发展。即使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新的视角去提,让旧的问题富有创造性。质疑要讲究深度和广度,深度是指对质疑的问题答案要寻找最优的结果;广度是指质疑的内容要包含课本、教师的看法和学生的看法。
三、认真完成作业
认真完成作业,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学生的作业不但反映学生知识的水平和教学效果,而且也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独立完成、按时上交等。教师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与马虎了事的坏习惯。
四、整理错题集
每个人都有思维定势,所以第一次没有做对的题目,虽然经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了这道题的解法,但是如果不及时整理这道题的思路及需注意的问题,那么第二次再遇到这样的题型时,很可能还会犯与上次一样的错误。所以,平时要把有疑问或是弄错的地方记下,经常看看,有价值的就用专门的本子记下,并找些可以接受的类型题,同等程度的相关知识点研究一下它们的异同,解题的技巧和办法。
五、教师要做好榜样
初中生模仿能力特强,因此教师在解题时的良好习惯的榜样作用很重要。比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自己也要经常画图、列示来建立数学模型。另外,教师的作业批改也要规范。
数学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下工夫,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这是对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不过,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他们长期不懈的努力,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而且好的数学习惯的养成还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信心、勇气和决心,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要素。
参考文献:
[1]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格.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初中生;数学教育;解决问题;有效性;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他就是将学生置于一个设计好的问题中,把解决问题当成学生学习的环节及教师投入教学的过程。这也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的教育模式,而是转换成探索研讨创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十分吻合。
一、转换教学理念
先前的教师依循着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同时该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中心,一切活动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缺少参与的成分。这种教学理念无形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的情绪,自然无法与教师开展真诚地交流。
为此,中学教师应当转换自己的教学理念,认清现今形势发展,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以此发挥初中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第一,教师要对其角色准确地定位。教师应当是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发挥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职责,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上是教学的合作者,以此推动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第二,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放低自己的姿态。在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身份参与数学学习,这样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两者之间的交流,还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能够开创一个良性活动的教学模式,初中教师在交流环节上,可以更加清楚学生的实际难处,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进度,及时地改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营造一个“问题教学”的氛围
对于初中生而言,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有助于初中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参与学习当中,这样就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成绩。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依据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教学”的氛围。首先,这是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在这样一个自由学习环境下,学生能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增强其参与实际教学,尽最大的力度表现自己的学习专长,认真探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应当精心地选择一些问题,将其带进课堂,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有意识地为其营造一个解决问题的良好氛围,以此培养学生一个质疑的能力,以趣生疑,以此产生好奇心,推动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寻找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数学知识中。如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点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你能在地面上测量出大楼的高度吗?”“你能不过河就测量出河宽吗?”等。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求知欲。
第三,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从这个过程的开始再到这个过程的结束,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还需要学生有独立的“解决问题”的空间。对此,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合理安排时间,多预留一些学生“解决问题”的空间。初中数学教师应当依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计算题进行全面讲解,初中生也能够透过教师所选择的例题讲解、分析,可以得到同类题型的解题方式,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教师与学生开展合作式的教学,将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平等,通过讨论式教学,协力合作,就能够完成有效地教学任务,获得有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进度,更好的实施梯度分层教学。学生在此前提下,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以此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方法
(一)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
数学问题比较多,如新旧知识点的比较,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问题,或从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性质、特征、定律及公式上寻找问题,也可以从自己不清楚的地方寻找问题。让这些学生多问问题,为什么、怎么办,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计算题有没有一个更加简单的方法?应用题的列式的依据为什么?是否有更好的解法?
(二)传授学生一个正确的解答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寻找问题的同时,还应当为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缜密地逻辑思维能力,这比教师实施题海战术的效果抢强得多。初中数学教师如果一味地对学生讲解数学题目的类型及解题上的技巧,让初中生牢记一些比较孤立的解题方法,或者将其重心放在模仿、记忆上,这样会增加学生学习上的负担。为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性,切实地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从他们个性上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党红红;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巧用[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2] 刘锡凤;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1)
[3] 吴增生,徐连弟,郑燕红;中学数学:基于新课程课例的主题式教研――初一数学下册《不等式及其解集》同课异构教学研究纪实[J]. 教育科学论坛. 2008(06)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一、引言
创造性思维培养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的发展潜力及价值空间往往由创造性思维决定。学校教育中,传统教育理念导致教育方法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更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入手,探索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打造开放性课堂。在教学理念上,初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摒弃传统应试教育思想,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营造开放的数学课堂环境
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一些数学教师认为数学学科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对于初中生而言,学好数学必须经常练习、反复练习,才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明白学习的主体其实是学生,教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新教学理念认为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为越多,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越频繁,课堂效果反而难以增强。相反,数学课堂上,如果学生的学习行为越多,思维越活跃,那么数学课堂效果反而会更好。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准确定位,明白自己是引导者,只有在学生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时,教师才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此外,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注意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人认为开放性课堂环境就是没有纪律、没有秩序的课堂。其实不然,开放的课堂环境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独立思考、互相合作的课堂。教师要营造开放性的课堂环境需要运用科学的引导方法。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面对数学问题不知所措,不会主动思考问题,更不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很难形成创造性思维。好的课堂引导能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比如,教授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遇到的平行现象,然后进一步设置问题:通过观察,你们发现这些平行现象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学生简单讨论后会有很多答案,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把生活现象引入数学中,让学生比较生活中的平行现象是否与数学中的平行线的性质相同。通过具有生活情趣的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其实非常近,课堂氛围就活跃了,学生更愿意思考数学问题,主动寻找更多创造性的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能发现更多问题。良好的课堂引导能创造开放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有层次的课堂问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的意义不在于懂得更多的知识,而是通过学习到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设置一些课堂问题,通过课堂提问方法让学生重温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确实能帮助学生重温课堂知识,让学生更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由于很多课堂提问不存在引导性,学生思考积极性大大降低,很多学生觉得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么太难根本不能运用已学知识解决,要么太容易,缺乏挑战性。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要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初中数学问题要贴近生活,既要有基础性,又要有发展性。既要让学生觉得这样的问题不是完全不能解决的,又要让学生感到这样的问题不是轻易能解决的。如证明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两个全等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然后设置问题:“你们觉得画的两个三角形是一样的吗?怎么证明呢?”学生通过课堂上学过的知识证明,不同学生运用不同方法,都能够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但是有的学生没有证明出来。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分析这些同学为什么没有证明出来,错误出在哪里。同学们纷纷寻找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学生之所以能主动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因为老师提出的证明全等三角形的问题不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学生由于好奇心和争胜心理比较强,就会寻找更多方法,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思考这个问题,仔细观察、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性。更容易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
四、结语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担负着巨大的任务。初中生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探索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营造开放有序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创造性思维。同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孙延洲.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中学数学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一、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初中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一般包含:思维的敏锐性、不成熟性、可塑造性.
1.敏锐性
(1)记忆力强
由于初中生大脑皮层的快速发育,这个阶段就是其思维发展的主要阶段,记忆力也得到很高的提升.他们能够很快地记住有用的知识,同时能够记忆很长的时间,就算遗忘了这些知识也极其容易被想起,有的还会永久地存在他们的脑海里,这就给老师的工作提供有利的帮助,也很容易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
(2)思维的角度新
初中生的自身特点让他们在思想上是没有任何包袱的,可以想到很多老师想不到的地方,思维方式极其发散,也可以找出许多老师不能发现的问题,所以老师要根据这种特点,学生才可以逐渐地拓展自身的思维方式,提升其创新能力.
2.思维的不成熟性
(1)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的意思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目的,没有目的的思维导致学生面临困难时手无足措,这需要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努力的研究才可以找出准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思维层次不高
老师所传授的简单数学知识都可以理解并开展难度较低的课堂练习,不过遇到难度较高,层次复杂的问题时,学生就会不知道怎么解决,这就说明学生的思维层次过低,这是老师在工作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3.数学思维的可塑造性
(1)学生的认识结构
认识结构的意思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情况和脑海中对数学知识的组织情况.学生能否把这些知识合理利用是开展数学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要想提升学生的认识结构就需要老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让学生理解而且不能漏掉知识点和多种数学解题办法.
(2)已有的经验
解决数学难题包含了很多的办法,它需要把常用的解题办法转被动为主动,再实现自动,此外需要学生的实践应用跟着知识的提升也得到提升,让思维方式变得更为多样.
(3)非智力因素
具体是指注意力、意志力、动力等.它们虽然和先天条件分不开,不过也要加强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因此,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的逐渐提升和老师的合理指引,能够得到逐渐地拓展,充分实现初中生思维方式的最大价值.
二、初中数学几何证明的解题思维方法培养
1.直接证明法
在研究几何证明题时,要先对题目实施认真的研究,分辨出已知条件和隐藏条件,按照已知条件找出隐藏信息,然后按照公式定理以及有关的定义开展有效的正面逻辑推理过程,进而获得证明结果,这种办法叫做直接证明法.按照其思路的顺序能够把直接证明分为综合法和分析法.
(1)综合法
综合法是在几何证明题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它的解题思路是:证明时从已知条件开始,把全部得到的条件排出来,通过已知条件和隐藏条件,找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所以有的老师也把综合法叫做“执因导果”,这个办法是学生在解题时经常使用的,使用起来相对方便和简单
(2)分析法
分析法也是直接证明法的一种,但是和综合法不一样的是他所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是从题目的结果分析到条件,所以分析法也被叫做“执果索因”.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对证明题开展证明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办法,不过怎么选择哪种办法,就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一般是用综合法实施正推,假如不能解决问题,就使用分析法.加强对证明题的联系,就可以在解题过程中做到随心所欲.
2.间接证明法
(1)同一法
同一法的意思就是通过证明逆命题正确然后得出原命题正确的一个证明办法.通过同一法开展几何证明的过程能够表现为:从结论着手,能够通过结论得出符合结论的图形;第二,对所得到的图形开始征名,让其满足已知条件.比如:已知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延长CB到D,延长BC到E,让BD和CE的长度相等,证明三角形ADE是等腰三角形.这类题目的解题办法有许多,如果使用同一法实施解题.先设定三角形ADE是等腰三角形,能够使用三角形全等来得出ADC和AEB是全等三角形,再使用逆推得到AB和AC的长度是一样的,进而得出已知条件.总而言之,无论选择哪种办法都是找到结论和条件的联系.
(2)反证法或穷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