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初中数学;存在问题;培养措施

虽然在国际性的数学竞赛中我国的参赛学生总能够获得很优秀的成绩,但是这并不代表在初中数学教育方面我国具有很高的成绩,毕竟参加竞赛的只是极个别特别优秀的学生,面临初中数学教学的种种问题,必须对教学模式作出改革,力争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栋梁之才。

一、培养创新性思维的必要性

1.创新性思维可以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不仅仅是在数学学科的内部,在我们周围的点滴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涉及广泛、内容丰富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认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极好途径。创造性思维会让学生提出很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来自生活的情景,通过这些情景,学生可以意识到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表达生活。可见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

2.创新性思维可以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

学生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问题,利用数学思维来考虑问题,

利用数学技巧来解决问题,这就是数学的应用意识。数学应用不单单是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它更能够成为一种思维、一种策略、一种语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知识发生和应用的讲解,通过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应用数学语言和思维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问题,并通过数学策略和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理解并掌握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并形成了数学应用的意识。

二、培养创新性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就要以学生为主体,想办法让学生主动起来。因为学生的主动性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是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的标志。但是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将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认为简单的问题,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也都认为简单,不必反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的思维立场去对待问题,没有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特点,这就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思维严重脱节。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收能力与教师存在差异。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这种站在自身角度设计的教学方式,大大挫败了他们的自信心,使其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问题情境的设计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帮助教师开发学生的智慧,也

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当前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多问题在提出时就隐含着答案,教师只是问着:“对不对,是不是。”这些带有诱导性的课堂提问其实就是让学生在作单纯性的判断,根本无法启发学生去思考,也没有思维的价值,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措施和原则

1.措施

(1)运用教学技巧设置悬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的认知冲突来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达到一种欲罢不能、知之而后快的境界,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激情,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尽情发挥创造性。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创造力。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提出数学问题为核心,来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探究的学习氛围,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设置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让学生置身在渴望得到答案的情绪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原则

(1)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理念。(2)对学生良性的个性要给予尊重,并据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3)要注重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情感变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创新素材,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摒弃以往那种枯燥的教学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如此,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庞坤,李明振.减轻师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对数学新课程背景下GX实验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7(05).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简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 知识经济呼唤创造性思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只有美国保持着良好的势头,始终坚挺。经济学家经计量研究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在美国经济增长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知识和信息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达到50%以上,于是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并认为世界将进入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需要高新技术,高新技术的关键是创新,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这些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然而构造和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创新。在学校教育中,管理者和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性学习等等,都关系到能否培养出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数学是基础学科,数学教育是锻炼人思维的体操,数学学习与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密切相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研究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问题。

2. 我国中学生创造性教育现状堪忧

著名史学家汤恩比曾经指出,一个民族或社会能否打开僵局开拓前进,未来是否朝着创造的方向迈进,没有创造的民族和社会将无法面对“未来的冲击”,亦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动荡,事实上,“人类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科技的进步,文艺创作,以及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是人类创造能力具体表现的成果。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所独具的禀赋,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再看我国中学的教育现状,全国几乎所有的普通高中都处在同一种形势下的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更近乎于你死我活的激烈的斗争,那就是拼命追求升学率,激烈角逐高考排行榜的位次。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可能不扭曲学校的正常教育。在实施所谓的“素质教育”以前,有些学校从高一始,一周六天排课外加星期天辅导;会考科目干脆不学或会考之前突击,会考全体作弊,甚至于老师做答案;一天安排13至l4节课,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高考期间努力寻找作弊机会,高考结束横幅一片,吹嘘本县、本校的有点脱离实际的辉煌的胜利果实。高中教育就是在这种确实紧张又有点乌烟瘴气的环境下一心一意地抓高考,而这一阶段的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各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黄金阶段。两者相比,那是多么的不协调。能力的形成是有连续性的,中学阶段被扼杀了,大学阶段甚至于以后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出现了上面的一幕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探讨高中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式

1. 思维独创性的培养

思维的独创性,表现为有新颖独特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方法,勇于标新立异,别开生面。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数学教学中对思维独创性的培养,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不依赖和盲从他人;另一方面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发挥创造力的机会,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敢于发表自己别出心裁的见解.例如,在一堂立体几何课上,教师提问一位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怎样来推导圆锥的侧面积公式。教师的本意是希望他说出课本上的展开法,不料该生的回答是:把圆锥化为正棱锥去考虑,这时教室里一片哄笑。答者甚是尴尬,但明智的教师稍加思考,便平静地说:“请你讲讲思路,好吗?”原来该生联想过去曾学过由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而趋近圆的思想求圆的面积,提出现在可类似地让正棱锥的底面边数无限增加来推导圆锥的侧面积,于是,刚才的嘲笑顿时换来一片惊呼,教师热情地称赞他:“已步入高等数学宫殿的门槛。”这种评价自然使学生倍受鼓舞。然而,也有的教师还习惯于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因而往往扑灭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 思维变通性的培养

思维的变通性,表现为思维的敏捷,随机应变,善于灵活地转换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使问题出奇制胜地获解。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的主人公在当时所具有的超群的思维变通能力令人佩服。事实上,曹冲司马光的妙法就相当于现在我们数学中的等价转换,转换思维策略的巧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数学思维策略进行变换问题的训练,使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变通能力。

3. 思维发散性的培养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为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方向角度和层次去考虑问题,或在同一条件下得出多种不同结论。这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法多用等,可作为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思维的跨越性,表现为思维不固守一般的逻辑顺序,能省略某些步骤缩短过程,或者跨越思维对象的相关度的差距,以类比联想接通媒介;或者跨越条件的可测度的限制,以直觉的猜想迅速实现已知与未知间的转化,这是创造性思维中最有活力的成分。数学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提供恰当材料启迪学生进行大跨度的类比,联想,灵活的运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跨越性。

三、结语

创造性思维是由多种思维组合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各种思维相辅相成有机结合,辩证统一的结果。本文只从以上几方面简要论述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其他思维品质的培养中如何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研究。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维教学 初中语文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065-01

多维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进入灵动的境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多维教学方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思维的框架程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牢固。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一 简述多维教学的相关概念

1.整体概念的分析

多维就是多思考、多性能、多功效。多维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的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定向、单向的思维模式,使学生思维的角度灵活多变,思维的效度深刻牢固,为现代化思维方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采用多维教学法,可以突破学生机械接受的思维模式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具有独创精神的创造性思维模式。因为它一反传统知识传授的注入式、平面式,而改为启发式、主体式,思维完全置于开放有序的系列之中。

2.整体运用的分析

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程式化、模式化教学的单一空间里,绝大多数教师仍停留在对知识的静态传授上,学生没有参与到对文本的直接接触、观照、感受和解读,谈不上自主性学习,更谈不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打破语文教学的单一空间,运用多维教学方法构建和谐语文课堂,是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能结构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是能力的组合。既然智能是多元化的,则教师就应运用多维教学法,努力发现学生智能上的差异,根据学生在不同智能上的特长,因材施教,设计出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潜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 采用多维教学法的注意点

1.善于保护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

注意保护学生显露出来的创造意识,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的世界,注意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直接感受,即灵感爆发式的领悟和理解,积极肯定学生不拘一格的创新见解,让他们燃烧起创造性思维的熊熊烈焰。

2.善于生疑激趣,组织争辩

对有分歧的问题的争辩,要引而不发。引,是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不发,是不过早地下结论。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有利于思维的深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对带有推测性的问题的争辩,应引导学生抓住实质。对反常性的问题的争辩,要引导求“常”。对疑虑较深的问题,要适当暗示。暗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暗示的方法有:(1)“边缘”暗示。即围绕疑虑问题,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的“边缘”问题作设问启发,逐步导入并接近问题的核心。(2)“原型”触发。即提出一般人头脑里常有的原始想法,再把它推到眼下的新问题、新现象的特定场合下加以审视,就容易发现思维原型的缺漏和荒谬。(3)设疑暗示。即教师有意识地设疑问难,打开通向真理的闸门。

三 多维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住“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常见的点拨方法有:(1)直观性点拨。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性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2)情境性点拨。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奇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翅膀,去探求解决问题。(3)联想式点拨。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连续思考,由此及彼,探本求源。就像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莱明从葡萄球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4)迁移式点拨。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即“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2.生活化的个性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中,各方面的素质培养都可以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中,将语文教学以及学生的个性培养置于生活化的课堂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捕捉,作为张扬学生个性的源泉,缩短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让生活流进课堂,滋润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与生活更为贴近的教学素材和课文,并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模式,找出课堂与学生生活的联络点,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等活动,形成学生个性发展的土壤。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课 培养 学生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34-01

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说道:“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授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靠人才,培养人才靠教育。”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培养便成为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千秋伟业,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音乐课的教学中,我们再不能要求学生“削足适履”。而应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求新、求异。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突破教学模式,营造气氛、激发兴趣、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对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使人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来进行自由地想象。当学生能根据音乐有选择地进行再造想象的时候,音乐老师所起的应该是引导的作用。如:五年级学生欣赏王海怀的二胡独奏曲《赛马》时,引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展开自由的想象。这时学生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说:在一望无际的内蒙古大草原上,好几匹马站在起跑线上,待听发令声,一齐冲出起跑线,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向终点跑去。还有的想象出一个女骑士,骑着一匹白马第一个跑到终点,得了冠军,高兴极了等等。在这样宽松的氛围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一种积极的、活跃的状态,从而激发他们主动自由地想象。

二、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独特的个性和表现力

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不会照本宣读,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必须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情感紧紧地吸引住每一位学生,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地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不知不觉地让他们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尽可能地激发与满足学生音乐表演表现的兴趣和欲望。小学生的表演欲比较强,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如在欣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这一课时,我激发学生积极担任童话中的各角色,随着乐曲和故事的发展认真地表演自己的角色。学生多参加艺术实践,不失为一次次极好的锻炼,这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才干,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心理素质,磨练了学生意志,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表现力。

三、创设创新氛围,激发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多变的教学导入方式,重视节奏教学与简单的节奏创作;尝试曲调的模仿创作;尝试给歌曲填词,并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的思想。学生在这种主动的自编、自演、自唱、自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自由表演,主动获取知识,既培养了对音乐的兴趣,又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自主活动课,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自我表现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利用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唱歌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为歌曲重新填词;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歌曲;可以由学生自己决定采用不同的演唱形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把某些歌曲加上少量对白,改编成有情节的音乐小品。在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边听边用体态及简单的动作表现自己的感受:可以让他们把自己对某段音乐的感受尝试用文字或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要求学生画一幅画来表现音乐的意境。在律动和歌表演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动作;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自由分组,并设计本组的队形变化等。

五、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尽可能挖掘现有教材的可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学中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观念,既要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既要尊重自我又要超越自我。从发展的需要看,音乐教材己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在认识上,教师不能避开学生不喜欢的认为枯燥的乐理、视唱部培养分,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可创造性,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音乐水平来进行教学把教材中的一些内容进行适当地选择、重组、再创造,使学习内容更加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发展更广阔,使课堂“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做到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应注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及敢于求异,敢于发问的精神。并挖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最宝贵的资源。总之,我们音乐教师要努力构建以学生创新活动为基础的全新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审美、想象和创造的活动天地。

参考文献:

[1] 陈春丽.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J].大众文艺,2012(03).

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