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的财务报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对原材料的审查
原材料作为存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隐藏亏损、虚增利润的重要途径所在,经常被用来大做文章。因为在原材料上作假,形式比较隐蔽,不容易被发现。在原材料上作假,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
1、生产消耗的部分原材料不做出库的账务处理,不记入生产成本进行核算。金额较小时,原材料变化不明显,不容易引起审计人员的注意,金额较大时,会造成存货中原材料明显虚增,体现在财务报表上,原材料的年末数较年初数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对于这种异常变动,审计人员在对会计报表各项进行分析性复核时,一般比较容易发现。但是,有一些企业的做法更隐蔽,给审计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造成了很大困难。这就是第二种方法。
2、一方面,生产消耗的部分原材料不做出库的账务处理,不记入生产成本,同时已经采购验收入库的未开发票的原材料不做估价入账,或少做估价入账,采用这种原材料进出均不入账的手法,调节会计报表原材料的年末结存金额,使之与年初的结存金额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例如,某企业本年末报表原材料库存1 900万元,上年末原材料库存1 400万元,两者相比,变化似乎尚属正常。但是经审计却发现,该单位应计入而未计入产品成本核算的已消耗原材料1 500万元,同时已入库原材料未做估价入账的1 200万元,两者相抵后,对原材料库存金额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种方法因原材料没有异常变动,审计人员在进行分析性复核时,往往不会将其作为审计的重点,从而容易蒙蔽过关。要发现这种较为隐蔽的作假方法,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丰富的审计经验,更需要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
首先,在审计调查阶段,要对被审计单位所属行业的整个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同行业的盈利水平,外部竞争环境等,分析影响企业报表真实性的固有风险。将被审计单位的单位平均成本与行业单位平均成本作比较,假定行业单位平均成本是80元左右,而被审计单位的单位平均成本只有50元,这时审计人员就应意识到被审计单位的成本很大程度上不真实,可能存在大额少转成本的现象。
其次,将被审计单位主要产品每个月的单位成本进行纵向比较,并将本年度单位平均成本与上年度单位平均成本比较,单位成本变化较大的都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例如,被审计单位前六个月的单位成本均在80元左右,而七月的单位成本却只有58元,那么就可能存在少转材料,虚减生产成本的情况。又比如,被审单位上年度产品单位成本为50元左右,本年度在原燃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市场环境下,报表产品单位成本仅为52元。通过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种情况往往说明了该企业当年的产品单位成本不真实,可能存在消耗的大额原材料不进成本的情况。
3、也有一些企业,前几个月甚至1~11月成本核算的会计处理都是正常的,但到后期或年末发现亏损较为严重时,又要隐藏经营亏损,粉饰会计报表。采取的做法为:将生产已经消耗,财务正常出库记入生产成本的原材料或辅助材料,在年末或其他需要的时候,做办理假退库的账务处理,从而人为降低产品成本。对这种情况的审查,需要审计人员在审查原材料、辅助材料明细账时,对发生的每一笔退库冲回业务,逐一地进行核查、分析、询问,并与库管人员进行核对,以查证退库业务的真实与否。
二、对产成品的审查
1、产品破损、毁损等损失,年内不做账务处理。当有证据证明产品价值已经下降或已经毁损,即损失已经发生了的时候,应当及时确认损失。被审计单位为了减少当年的亏损,将损失延迟到次年或以后年度处理。审计人员应结合产成品监督盘点情况和存货跌价准备的审计,查实是否存在价值已降低而没有提取减值准备的存货以及提取的减值准备是否充分。
2、产品未售出,提前开具发票,需增主营业务收入。例如:客户12月底发来的订货单,虽然无法在年内发货,但在账上先列为销售。销售形成的标志是货物的所有权已从卖方转移到买方。不论采取何种交货方式,卖方都必须已经实际运出了货物才算是形成销售。如果审计人员怀疑有这种情况存在,应在监督企业存货盘点时,注意是否存在已列入销售,但仍在被审计单位存放的存货,或者现场到仓库盘点存货,以确认是否存在虚开发票、不动库存而增加销售额的情况。另外,将年底的销售记录与实际送货单或出库单相核对,查明是否匹配。必要时到现场检查车间的生产记录,测算产品产量,将实物与账簿核对。
三、对包装物的审查
在对一些小单位进行审计时,对包装物的审查往往不会作为审计人员的审计重点,但在对一些大型生产企业进行审计时,包装物的审查却不容忽视。审计人员在审查包装物时,取得被审计单位实物盘点表的同时,还要善于从明细账上发现包装物的非正常现象。因为被审计单位提供给审计人员的年末盘点表,往往是与财务账一致的。如:某单位的包装物木箱账面结存8 450个,金额236万元,实际盘点表数量为8 450个。审计人员在审查该单位本年度每月的木箱购入及领用时,发现每月正常满足生产需要的木箱数量为4 000个左右,1~12月正常木箱结存450个,其余8 000个木箱为上年结转数。审计人员由此可以初步判断木箱存在异常情况,因为正常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占用生产周转资金囤积8 000个属于易毁损物品的木箱。于是审计人员到现场对木箱进行了清点核实,结果证实该单位实际木箱仅为450个,盘亏8 000个,金额224万元。经过进一步的审查询问,盘亏木箱是以前年度发生的,为了不增加当年的亏损,未做盘亏账务处理。
四、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审查
在审查营业费用、管理费用时,审计人员通常会把各项费用支出的审批手续是否健全有效、支出的内容是否合理合法等作为审计的重点,在审查隐匿亏损、粉饰财务报表方面,往往会忽略它们的作用。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一些企业恰恰在这些容易让人忽略的费用上挖空心思作文章。
审计人员确定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的审计重点前,需要对其进行初步分析性复核,发现其中的异常变化。如有的费用支出金额当年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减少,甚至不再发生,审计人员就要查明费用大幅度减少的原因,是正常降低费用,还是隐匿费用支出。
1、企业发生的一部分大额费用支出挂账预付账款科目。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审查预付账款的真实性,审查预付账款的支出内容及收款单位是否存在异常,有无款项已经付出,却一直没有业务往来的现象。必要时对预付账款进行函证,以查实预付账款是否真实。
2、将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借款的形式挂账其他应收款。
摘 要 通过注册会计师去执行审计的工作,从而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发表审计意见,是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就是确认、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过程,包括确认和评价企业控制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和缺陷等级,分析缺陷形成原因,提出改进内部控制建议。由于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对象、目标等都不相同,这就产生了选择审计方法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比较,分析出两种审计方法的优点。
关键词 财务报表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 比较分析 优点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的过程中有很多的不同,但是二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审计的过程中,降低审计的成本,提高审计的效率是审计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通过对两者审计方法的比较,分别分析其审计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审计工作的效率。
一、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不同之处
1.1审计的对象不同
由于审计对象所呈现出的形式是不同的,财务报表的审计对象是财务的使用状况以及业绩,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对象是控制审计的过程以及审计的结果。两种审计方法的审计对象不同,使得审计的重点和审计的结果也不同,每个审计方法都有其优点,相关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审计方法。
1.2审计的目标不同
在审计的过程中,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也是不同的,财务报表审计主要是发表关于财务报表审计的意见,对财务报表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进行监督,而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是发表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意见。两种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同,各自发挥着其具有的优点,通过对财务报表审计发表意见,可以很好的掌握企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内容,起到了监督管理的作用,避免了舞弊现象的发生,使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都更加的正规,企业也朝着可以获得更多利益的方向发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可以分析出经济运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保障了企业发展的目标。虽然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目标不同,但是都可以对企业的管理做出贡献,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1.3审计的业务类型不同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业务类型是不同的,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责任方的审计业务,而内部控制审计为责任方鉴证的审计业务。财务报表审计是对财务应用的情况直接发表意见的,并且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是需要提及责任方制定的财务报表的,以便于审计过程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企业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不需要提及财务管理情况,也不用发表自己对于责任方管理财务的意见。所以,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鉴证业务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相关单位可以结合自己的发展需要,采取适当的审计方法。
二、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同之处
2.1审计的程序是相同的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审计程序都是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解和的评价过程,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财务报表师在充分了解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之后,要准备好审计的进行程序,做好财务报表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的监督工作,在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中,审计员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充分控制了解,来保障审计程序的顺利进行。
2.2审计的取证方法是相同的
审计证据的提取,是审计工作的基础,是审计师通过审计过程得出审计结果的重要步骤,在审计过程中所要用到的信息的全部来源,获取证据的方法可以通过访问、检查等方式获得相关的证据。在获取证据的时候,审计人员也要讲究访问和检查的方式,从而来使被审计人员积极的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获取证据的方法和财务报表审计的取证方法是相同的,两种审计取证的方法都是非常可行和高效的,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水平,节省了审计的成本投入。
三、总结:
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审计方法,行使着很好的监督权利,是规范企业运行的重要措施。很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会有不符合要求的现象出现,这时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严格的取证和调查,及时帮助企业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的改正,规范其经营的方式。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虽然在审计的目标以及审计的业务类型上都是不同的,但是都可以有效的完成审计工作,通过不同的任务划分,节省了审计的投入,带来了更加高效的审计效率,是我国审计工作不断提高的重要方式。由于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程序上和审计的取证方法是相同的,也提高了审计工作进展的速度,使其更好的行使自身的权益,无论哪种审计方法,都是非常高效的。
参考文献:
[1]陈汉文,李荣.财务呈报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的国际发展.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12(10):102-103.
关键词: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154-02
一、财务报表审计与原则
财务报表审计是指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会计报表附注及相关附表所进行的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的原则:应当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恪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持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并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应当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应当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应当根据审计准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约定书的要求,确定审计范围。
二、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人员经验和能力的有限性。审计能力的相对有限,使审计所能完成任务的能力难以达到社会的全部期望,或者使社会与审计职业界对审计的内容和要求不一致,这种状况常常使人们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因此审计部门能满足社会需求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审计能力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之间总存在一个“期望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而不是一种保证就是对审计能力有限性的一个认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也强调审计报告仅是一种意见。这种认识从另一方面表明,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承担一定的风险。
2.审计方法不科学。首先,由于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和提示,不可能对审计的每一个细节都作出具体说明,任何技术方法都是以一定假设为前提的,审计人员很难准确把握所有的审计技术应用的条件。现有审计采用抽样审计方式,由于不是全面和详细的审计,可能会形成审计漏洞或真空。这是审计方法自身缺陷造成的审计风险。其次,中国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滞后,从国外经验来看,现代企业多采用注重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为特点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新的审计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审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就中国情况来看,即使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运用也不是很熟练,除了一些大型的事务所采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外,大多数中小城市事务所的审计方法仍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至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原理和运用问题,大多还处于朦胧之中。这也是导致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
3.计算机审计技能的人员不足带来的风险。计算机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运作、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与方法。能够面对海量的数据,寻找到审计线索突破口。随时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接口特征,选择满足需要的数据采集软件类型,编制各种审计模块。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筛选、清理和分析,快速准确地找到并验证各种审计疑点。而现阶段,要使审计人员普遍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审计能力,还需要一个过程。开展计算机审计,倘若人员没有足够的技能,将无从下手。仓促上机,无疑会带来检查风险的增加。
三、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1.充分重视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扩展审计证据范围了解被审计单位是审计项目涉及的工作内容之一,风险基础审计的应用,要求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看作是减少审计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了解,形成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的评价。该评价包括环境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这些风险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确定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确定发生重大错报可能的领域与方向的重要依据。其结果及相应的风险评估,应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证据的重要组成部分。
2.有效利用内控评价结果,合理选择测试性质、时间与范围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必要性已得到愈来愈多注册会计师的认可。然而,真正地做到利用内控评价提高审计效率并在审计程序、审计工作中予以体现的,在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中却很少。可考虑根据内控风险水平的不同对有关的会计记录及相应的经济业务重点进行分析性测试;将细节测试的时间安排在年终前的某一时间;减少细节测试的样本数量和覆盖面。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可以根据固有风险评估的结果,选择进行符合性测试或不进行符合性测试;对决定不进行符合性测试的,根据业务性质及数据转换特点,确定不同的内控风险水平。
3.运用科学审计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和工具,提高审计质量。为有效地规避审计风险,每个审计人员都要牢固树立审计风险意识。而要真正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质量。审计人员要从思想上、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在审计方法上,可以引进目前最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各种测试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4.加强审计质量考评控制。要科学考评内部审计质量,应建立健全一个内部审计质量的指标体系。该体系是由很多具体指标所构成的,包括定量、定性两方面指标。定量指标包括审计覆盖率、审计计划完成率、被审计单位违纪问题重复发生率和审计处理落实率等。定性指标一般包括审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能否胜任审计监控工作,审计机构内部管理与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是否及时、正确处理已查证的各种问题等。考评审计工作质量时,需将各类各项指标有机结合起来,作一整体予以运用,以得出正确结论。科学考评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效果是进行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内部审计工作效果的考核和评价。可以从总体上了解内部审计的最终结果,才能了解过去、分析现在、预测未来,才能总结和掌握有用的内部信息,发挥内部审计提供信息的参谋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CPA考试委员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报表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5;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1995年,COSO内部控制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理保证财务报表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用来促进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保证企业合法合规地运行,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和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在例如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规范。我国也在逐渐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也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在企业及市场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尤其在财务报表审计领域,内部控制对审计业务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控制环境设定了内部控制基调,影响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意识。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
控制环境要素对企业全体成员进行约束,要求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具有更高的要求,也可以说在企业文化领域要保持较为高尚的节操。自从三权分立之后,所有权独立于经营权,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就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董事会制定和维护内部控制制度,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监督,管理层又在董事会的监控下,依据其被赋予的权力和责任,为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开展活动。为配合目标达成,企业需要更多优秀人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发挥各自特长,更要提升他们的价值,同时也提升企业自身。员工与治理层和管理层一样,也是企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各自承担起了内部控制的相关责任,并致力于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可以看出,控制环境影响了一个企业的整体,具有全面性。不仅要求企业所有人员参与其中,而且还对人员之间的关系进行规范。不仅提出主观方面的管理理念和发展部署,而且还规定了客观的资源配置。企业文化、组织架构、员工自身等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建立起控制环境,以达成内部控制的目标。例如家庭或“一股独大”企业,虽然在内部控制其他方面可能做得很好,但从根本上不存在一个完善的控制环境,没有一个稳定的平台来维护,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不通畅,无法上行下效,影响财务信息质量。因此具有良好控制环境的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重大错报风险较低,控制风险较低,可以更多地依赖控制测试,而少实施实质性程序。这样不仅能节约审计成本和时间,而且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结果也能相当令人满意。因此,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对于财务报表审计至关重要。
二、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五大要素的另一大要素就是控制活动,主要包括授权、业绩评价、信息处理、实物控制、职责分离,主要指导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管理。控制活动有助于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准确地执行。因此,控制活动执行地好坏对于财务报表审计也至关重要。
授权控制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基调,规范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保证管理层在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一般授权规范企业内部遵守的适用于常规交易或活动的政策,特别授权规范了特殊交易或活动的政策。严格遵守授权审批控制,尤其是严格规范特别授权控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舞弊的风险。比如一张报销单,需要经手人填写明细并签字认可,由部门负责人签字确认,再由财务主管签字审核之后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人负责,每个人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签字负责,每个环节相互制约,减少了舞弊的可能性。又如,重大交易(重大投资、重大筹资)都需要集体决策或联签制度,也就是拒绝“一言堂”,任何人不得单独决策或自行更改决策结果。这一方面体现了经营管理的民主性,另外也体现了授权控制的权威性。授权是企业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控制测试的主要程序询问和检查主要针对这个项目,如果一个企业控制环境良好,它的授权控制大多做得不错,那么在审计中就能更多地依赖,节约审计时间和成本,在高效的基础上还能得到高能的结果。
企业应当定期对实际业绩与预算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对财务数据与经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对发现的异常差异或关系采取必要的调查与纠正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得管理层识别可能影响经营目标实现的情形,防患于未燃。防止差异的产生和对差异的分析,可以在财务报表审计期间为注册会计师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和比较数据,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结果。
信息处理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的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信息技术的一般控制主要在整体层面运行,与多个应用系统有关,有助于保证信息系统持续恰当地运行,支持应用控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应用控制主要在业务流程层面运行。企业执行各种措施,保证信息系统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正常运行,检查各类信息的处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可能通过穿行测试,对信息系统处理过程重新执行一遍,以发现其中异常的会计信息,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控制活动执行结果与审计结果有直接联系。
实物控制一般指财产保护控制,包括对资产和记录采取适当的安全保护措施。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对访问计算机程序和数据文件设置授权,加强对实物资产的保管,对有形资产定期盘点并核对盘点记录与会计记录和严格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接触及处置财产等方式实施保护。例如,为重大资产,尤其是现金资产等安装保护设备。可以将现金放置于保险柜中,由专门人员负责保管钥匙,未经授权不得接触。可以安装监控设施,预防风险。对存货、现金和固定资产等定期进行盘点,由经授权的人负责清点和记录,并保证盘点记录与实物相符,与仓储记录相符、与会计记录相符。企业通过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确保财产安全。在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执行外勤工作主要是资产盘点,企业的实物控制活动执行得好可以使会计信息更具有可信性,在监盘时进行有效地沟通,使监盘工作更加顺利,结果更具有可靠性。
职务分离是将交易授权、交易记录以及资产保管等职责分配给不同员工,以防范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职责时可能发生的舞弊或错误,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例如,保管财产物资和对其进行记录的职务应由不同人担任。出纳员与记账员职务要分离、记录明细账和总账的职务要分离、登记日记账和总账的职务也要分离,不能兼任。再如,一般企业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由出纳员编制的。因为出纳员负责日常银行存款的收支,未_账项出纳员是最清楚的,由出纳员来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是最方便的。但是其实这是不符合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的,如果由出纳员来编制,没有人监督他的工作,就增加了他舞弊的风险。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很好地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内部控制不完善,控制环境较薄弱,容易出现舞弊等导致利益相关者质疑企业的情况。财务报表审计过程中应重点测试职务分离控制。通过询问和检查等程序,测试审计准则规定的应当进行职责分离的情况,还应当根据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测试本企业的职务分离情况。
内部控制环节薄弱,缺少职责划分,缺少实物防护,缺少独立稽核,缺少适当的授权,缺少适当的凭证和记录,现有的控制失效,会计系统不完善,都可能产生舞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财务报表审计程序设计得多么完美,都无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合理保证,这对众多利益相关者来说,危害极大。因此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管理,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而对于财务报表审计――这项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的业务来说,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了。
1 审慎接洽公司IPO审计项目
公司IPO,即“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公司IPO财务报表审计,就是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进行的财务报表审计。
事务所在承接IPO审计业务时,应当对发行人上市动机、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行业地位、可能存在的高风险领域、公司治理情况及申报期基本财务指标等进行调查。同时还要注意识别、评价和处理好自身的有关独立性问题、执业能力问题、执业谨慎和职业判断等重要问题。对存在欺诈上市嫌疑或者无法应对重大审计风险的情况,事务所应坚决拒绝接受委托。而对于发行人在IPO过程中曾经更换注册会计师的情况,后任需要就其原因与前任注册会计师进行沟通,以了解发行人管理层的诚信情况。
2 明确公司IPO财务报表审计责任
财务报表编制和财务报表审计是财务信息生成链条上的不同环节,是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源头,分别由公司管理层和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两者各司其职。
2.1 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财务报表是公司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编制的。法律法规要求管理层和治理层对编制的财务报表承担完全责任,有利于从源头上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管理层和治理层作为内部人员,对企业的情况更为了解,更能作出适合企业特点的会计处理决策和判断,应对其编制的财务报表承担完全责任。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能向管理层和治理层提出调整建议,甚至在不违反独立性的前提下为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协助,但管理层仍应对编制的财务报表承担完全责任,并通过签署财务报表确认这一责任。
2.2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即注册会计师应当遵守相关的职业道德要求,按照审计准则规定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并通过签署审计报告确认这一责任。
3 防止发生执业过错
注册会计师要避免法律诉讼,防范法律责任风险,就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尽量减少发生过失行为,更不能故意违规执业出具不实审计报告。这就需要做到:
3.1 增强执业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生命。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守则规定的独立性要求,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与审计客户保持独立。与审计客户保持独立,可以有效保证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执业,使其在执业过程中能够做出合理的符合执业准则要求的职业判断。在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注册会计师能够始终如一遵循独立性原则;但也有少数注册会计师忽视独立性,甚至接受可能是错误的陈述,并帮助被审计单位掩饰舞弊。
3.2 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在所有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过失中,最主要的是由于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而引起的。在公司IPO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必须了解发行人的内部控制并实施必要的控制测试,对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发行人,需要做出相应的评估。在细节测试中应充分关注发行人的经营模式、产销量和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应收账款、期间费用等是否能够相互匹配;发行人的产能、主要原材料及能源耗用是否与产量相匹配等信息。对于发行人存在的盈利异常增长和异常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坚持多纬度排查,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对于公司申报期内毛利率高于同行业水平,而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低于同行业水平,以及经营性现金流量与净利润脱节的情况应追查其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应注意识别发行人是否存在利润操纵。
3.3 强化执业质量控制
许多审计中的差错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失察或未能对助理人员或其他人员进行切实的监督而发生的。对于业务复杂且重大的IPO公司而言,往往要多个注册会计师及助理人员共同配合来完成的。如果他们的分工存在重叠或间隙,又缺乏严密的质量控制,就会发生过失。
4 恪守执业的基本要求
4.1 遵守职业道德要求
为更好地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目标,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必须遵守一系列的前提或一般原则,这些原则包括下列职业道德基本原则:诚信、独立性、客观和公正、专业胜任能力和应有的关注、保密、良好的职业行为。并按“①识别对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不得影响。②评价不得影响的严重程度。③必要时采取防范消除不得影响或将其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思路和方法解决处理职业道德问题。
4.2 保持职业怀疑
职业怀疑,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误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认识到可能存在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情形。职业怀疑要求对下列情形保持警觉:①评价存在相互矛盾的审计证据。②获取引起对作为审计证据的文件记录和对询问的答复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信息。③获知表明可能存在舞弊的情况。④获知表明需要实施除审计准则规定外的其他审计程序的情形。
4.3 合理运用职业判断
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应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社会公众期望的职业判断是由具有相关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能力胜任的注册会计师作出的。注册会计师作出的职业判断是基于其知悉的特定的事实和情况,并中作出有依据的决策。比如作出的判断是否反映了对审计和会计原则的适当应用;是否基于截至审计报告日已知悉的事实和情况,作出的判断是否适当,是否与这些事实和情况相一致。对于审计报告日后获知的影响已出具的审计报告的情况和事实是否已按审计准则要求适当处理。
4.4 重视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
为了获取合理保证,注册会计师应当客观地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使其能够得出合理的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在IPO公司审计过 程中应高度关注财务信息异常的情况,在了解发行人生产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将发行人申报期内的财务数据进行多纬度的对比分析,并分析发行人选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适当性。同时,还应关注在申报期内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一致性,关注发行人是否存在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人为改变正常经营活动,以影响申报期各年度利润的行为。
4.5 强调审计的固有限制
由于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是依据其会计职业判断作出的;审计程序设计和实施是基于审计职业判断作出的;加之审计追求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的需要,以及关联方交易复杂性、违反法规行为的发生、各种舞弊的存在、可能导致被审计单位无法持续经营的未来事项或情况的隐蔽性,使得注册会计师即使按照审计准则规定适当的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的某些重大错报可能未被发现的风险。但这些限制不能成为注册会计师简化审计程序、弱化审计证据、降低保证程度的理由。
4.6 坚持审计准则
审计准则作为一个整体,规范了注册会计师的一般责任以及在具体方面履行这些责任时的进一步考虑,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以实现总体目标提供了专业标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除遵守审计准则外,还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法律法规与审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应注意审计准则的专业要求必须遵守。
5 结语
近期已经有多家拟上市公司因为其财务数据异常而被迫停止IPO的步伐,天能科技、新大地均属此类。针对企业在IPO过程中操控业绩和粉饰报表的行为,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应当增强执业独立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强化质量控制和恪守职业要求,进行多维度的对比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4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审计》(证监办发[2012]89号)(下称“4号文”).
[2]侯晓红.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审计对策研究——对以虚构经济交易事实为主要特征的财务报表舞弊行为的识别[J]长春大学学报.2007,(03).
[3]梁立国,财务报表审计的风险及防范[J]企业研究,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