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一体化管理

学校一体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一体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一体化管理

学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1篇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概述

(一)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不仅是学生深化理论认识、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专业实践技能培养、职业综合素养提高的必要方式,以及学生对行业动态进行准确把握、开阔视野的重要平台。实践教学拥有独立的教学体系与不同于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其中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及教学管理等部分;而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训、实验、实践及实习等多个环节,学生对理论教学的认知可通过专业训练进一步深化,同时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实践能力也可通过实际操作得以全面提高。因而实践教学不属于理论教学的附属教学手段,且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保障就是有一个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涵义在对社会发展与行业趋势进行系统的研究后,以为行业提供创新型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以促进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为基本原则,以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与充分实现实践教学效能为追求,运用现代科学教学方法与教育理念,组成实践、实验、实训及实习等教学环节,并通过逐层递进、优势互补的教学内容有效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知识理论以及职业发展素养等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毕业及进入工作岗位的全方位发展与各部分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即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但是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稳定发展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及学校积极合作而提供稳定的支持。该体系的特点在于:政府、企业及学校三方合作办学的保障机制一体化;完成实践教学及进入工作岗位的流程一体化;实训、实践、实验及实习紧密结合的教学内容一体化。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基本内涵目前,在很多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缺乏单独规划与统筹的安排,实践教学作为独立整体的合力优势就很难充分的发挥出来,所以,适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就非常需要,在这种前提条件下,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应运而生。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及前后衔接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实践教育资源的重构与整合的实现,以“实践教学四年一条线、不间断”为基本工作原则,统筹安排并合理布置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力求通过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而促进最佳组合优势的形成。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是在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作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单独考虑,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来实现实践整体目标,并通过整合性的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从而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真正变成具有集探索、训练、验证机综合四大功能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基本目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因为旅游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性与行业导向性,所以,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严格以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因而,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基本目标为:以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与实践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创业能力与创业精神培养为重点,以职业行为习惯与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为主线,对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社会交往技能、专业综合技能以及设计创新技能等进行培训,从而保证学生从学校毕业后能够真正在旅游行业从事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管理工作。

三、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优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的过程中,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该要注意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理念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健康成长为主要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当中都深入贯彻现代素质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观念,将一些重复性的教学实验活动进行合理的合并或撤销,并将一些设计性较强、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加入到实践教学中,将一套在作用方面能够相互补充及辅助,在实践方面能够循序渐进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出来。例如,旅游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导游业务”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应该将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指导方法。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某一个景点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为学生对旅游景点的介绍进行有效的引导,并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检验。最后当学生完成旅游景点的介绍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综合性的评价,通过设立一些“最佳介绍能力奖”及“最忌语言表达能力将”等奖项,给予学生一定的嘉奖与鼓励,从而使学生活动参与的乐趣与积极性提高,并保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持续、深入且有效的开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模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在国内外的众多高等院校中,“校企联动”的教学模式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提升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等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现象进行了有效的改善。“校企联动”模式的建立主要是通过社会中一些优秀的单位与学校结合,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促进个人、企业以及学校三方共赢模式的实现。比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学校可以与当地社会中一些优秀的旅游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指导学生深入到实际、具体的工作流程当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当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合适的旅游单位岗位中进行“实战训练”,并直接将学生的绩效、个人能力与他们的个人成绩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自己查漏补缺。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自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快速地熟悉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个人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性的工程,特别是随着实践课与理论课之间的界限不断淡化,一体化实践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与较高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队伍。所以,各高校要注意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可以让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或者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从旅游单位引进一些优秀的服务人员与管理人员,并安排到实践教学的一线;聘请具备较高理论水平与较强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到高校担任兼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合理运用实践教学评价,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过程中,要想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实践效果,就要运用实习单位上级评价、实习单位顾客评价、实习单位同行评价、带队教师评价、指导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方法,将一套360度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有效构建起来,并通过实践专项答辩、事后实践能力的考核、实习报告的评价与全角式的跟踪调查等方法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操作水平、钻研精神、工作态度及实践效果等一系列的表现进行纵向与横向的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实践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以及激励等作用来保证将真正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出来,从而有效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结束语

学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兼备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作为以培育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中职校,必须及时回应市场及社会的需求,加快物流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现学校和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本文拟对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及其在中职校物流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认识。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要义及价值

理实一体化通常是指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李雄杰在《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中,对于“理实一体化”内涵作了更进一步的诠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学模式。[1]

“理实一体化”作为一种教学理念的提出,其价值和意义在于它改变了长期以来在中职校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它强调没有固定的先实后理或先理后实,而是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抽象的理论教育和直观的实践教育能够无缝衔接。同时,“理实一体化”是集理论学习、现场观摩、技能训练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它既重视理论的学习、运用和指导作用,又突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中职校大力推广以“做中学”、“学中做”、达到“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中职业校坚持市场导向、需求导向、就业导向的具体体现,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中职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客观要求。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不擅长抽象思维,而中职校的专业教材内容多数比较枯燥。在中职校物流管理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中职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特性展开适应性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物流工作情境中获得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2]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工作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有机融合在一起,发生理论和实践的‘化学反应’,通过手脑并用的‘做中学’和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化学习,学生不但学习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能够经历工作过程获得职业意识和方法,通过合作学习学会沟通和交流”[3]不断培养和锻炼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物流专业教师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后,教师对物流课程的理解已远远不再只局限于课堂内容及其排列顺序,而是一个由教师、学生、课程资源与情境构成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促使教师要不断地去钻研教学方法,不断地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才能开发出适合学生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来满足教学所需,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对策

“物流专业主要面向与现代物流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运输、仓储、配送、国际货运、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处理等技能操作性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4]物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物流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大多、且比较枯燥和抽象。在中职校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实现物流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努力满足物流市场的用人要求。

(一)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对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和完善,要突出物流的职业定向性,根据物流岗位工作内容开设课程,根据物流市场变化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要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不同的专业课程对理论和实践的要求不同,要科学合理安排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适度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融合。比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货运》、《运输作业实务》等专业课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时,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要求确定实际和具体的工作任务,要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确定的目标性和过程属性。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要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讲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作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习得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技能为主、以理解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辅,将专项能力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将职业能力落实到课程当中。

(二)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改进教学形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学形式的多样化。针对物流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做学一体,把项目式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注重工作情境的模拟,借助实训场地、器材和模拟软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物流基本概念、企业物流运作和物流基本业务的处理流程,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其对物流专业领域的有关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学以致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如,在《仓储与配送作业实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选取仓储认知、入库作业、在库作业、出库作业、配送认知、配送作业六个典型项目,通过前四个项目实现仓储作业能力,在前四个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后两个项目实现配送作业能力。各项目以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每个项目都包含若干任务,并对完成任务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目标进行分析,并按照目标要求组织并实施教学,学生通过对典型项目的实施完成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确保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构建。

(三)以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加强物流实训室的建设

理实一体化教学中,实践课程的完成需要建立具有多功能和灵活性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作为实践教学组织的主要场所之一,为物流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服务。物流实训室的建设不能仅针对某些课程或某些环节的实践操作,应该根据物流企业的真实的工作环境,依据现代物流体系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结合物流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特点,在系统、全面地分析的基础上建设多功能的现代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实训室为学生的观摩、学习、实践操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在实训室的动手操作,不仅加强了学生对物流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不能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理实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直接保证,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还要具备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也就是说不但要具有物流管理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生产企业等物流管理部门相关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物流专业课教师在相关的课程领域进行过实践锻炼,如仓储模块的专业教师,需具有在物流企业仓储与配送部门的工作实践经验,掌握仓储与配送的整个作业流程。目前,有些中职校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没有达标,学校要通过“外引内养”采用“培训、引进、聘请”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又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复合型的“双师型”教师。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物流专业教师到物流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提高专业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环节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企业兼职教师,尤其是实践性教育,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践能力再强,也“强”不过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因此,聘请企业专家、首席工人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参与学校物流实践教学,不但能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能够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五)以深化校企合作为核心推进工学结合

仅仅通过校内课堂教学实施理实一体化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的物流实训中心建的再好,也与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是不一样的,职业学校真正的实训基地应该是在企业,企业执行的规范都是职业标准,学生的实训项目均是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岗位。企业作为最终的毕业生接纳者也需要介入进来,与校方进行多方位、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因此,中职学校要切实加强和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立分布于货运基地、仓储配送企业、商贸企业等的校外实训基地,有效利用企业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将某些实训室直接建立在企业,将培训课堂直接搬到企业操作现场,用最低的投入,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不断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质量。同时,校企之间要建立互惠互利的长久合作机制,让企业共同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学习模式也可采用“学―工―学―工”的工学结合的交替模式,即学生在学校学习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后,第二学期到企业去实习,再接着回到学校学习,重点解决在物流企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查缺补漏,最后再投入到企业一线去检验上阶段的学习成果。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物流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科学设置“工”“学”比例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教学学时比例,要充分认识到理实一体化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不能简单地区分“学”多少学时、“工”多少学时,而是要根据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学比例的调整。在每一个教学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若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实践操作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理论知识;若以实践操作为主线,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提供服务,以“做中学”实施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认识到“工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自觉从传统的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习和实践。

(二)教学内容要贴近企业实际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以理解企业的整体工作过程或经营过程为前提,工作过程知识自然成为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设置物流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因此,教师要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不断收集、挖掘物流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项目,并结合学校实际教学环境的特点进行整合和优化,开发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符合岗位实际的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对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学生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

(三)评价要多元化并切实有效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因而单一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厌倦,所以我们在评价时要打破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的评定,建立一个以能力为本的包含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于理实一体化课程的评价,仅仅有理论笔试考核是不够的,考核内容应该是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并重,并重视过程性考核与评价,即与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一样,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考核,考核与评价重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能可以参考物流企业的绩效考核方式,将物流企业制度引入教学管理中,如对工作任务完成出色的同学给予“职务”晋升的奖励等,改变传统的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习水平的方式,真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优化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输出优秀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

[2]李雄杰.职业教育理实一化课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

学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一体化;人才培养

加强校企合作,走校企一体化办学的路子,是高职院校突出办学特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实现学院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也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为顺应国家大力发展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湖北省着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宜昌市强力推进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抓住2008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契机,高度重视产学结合,深入探索校企合作,旅游管理省级示范建设专业在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1.现状

宜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旅游高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空间。《宜昌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宜昌将新添2个5A级景区、将三峡机场改造升级为区域性国际空港……。到201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超过3600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游客在宜平均停留时间达到2.5天。“十二五”末期,我市将着力争创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个5A级景区、新增10个4A级景区;四星级饭店达到20家以上,五星级饭店10家;全市出境旅行社5-8家,“全国百强社”1-2家,5A级旅行社8-10家,4A级旅行社10-15家,有1-2家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旅行社落户宜昌;旅游行业提供直接就业1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50万人。

另外,宜昌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在现有1000万元的基础上每年增幅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并在财政专项中单独列支城市营销经费。旅游业将成为宜昌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五年努力,把宜昌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实现从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经济强市的跨越。到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新跨越,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近年来的艰苦创建,已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融入、资源共建、利益共享”的产学充分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一体化办学之路,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大幅提升,为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促进三峡旅游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模式

校企一体化办学,即在为社会教育和培训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高职学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体地讲,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顶岗实践;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职教学生要寻找未来的出路,就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经过探索与实践,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构建了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四种模式:

2.1 “校中厂”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依托学校资源,借助企业资源,实施企业化管理,来实现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2010年,我校出场地,引进民营企业资本2000万元,新建了集教学、实训、经营于一体的“旅游校企一体化中心”大楼,建筑面积近13000平米。国家5A级景区三峡人家风景区、宜昌峡州酒店集团、湖北峡州国际旅行社等企业纷纷出资进驻其中,根据企业和学校的需求实际,与校方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校中厂”。“校中厂”既是实训课堂,又是经营场所,使学生直接面对顾客,为顾客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有效载体。

2.2 “厂中校”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与“工”零距离,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直接对接。2004年以来,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以“订单培养”形式与我校合作开办7个“环坝旅游班”,累计培养学生340人,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

目前这种模式已比较成熟,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训和就业平台,又为企业后备员工的储备和后备骨干技术人员的挑选提供了广泛的人选,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2.3 “战略合作,订单培养”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招生与学生就业同步,学生技术“接口”企业标准。学校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招生和教学,为企业量身定做技能人才。2010年底,湖北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推出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我校与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宜昌金德瑞国际酒店共同申报的战略合作项目被批准列为湖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两家企业分别在我院下“订单”,通过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方式为两家企业各培养100名技能型人才。

2.4 “旺工淡学,工学交替”模式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根据旅游市场淡旺季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实际情况,1-2学期接受从业基本技能和素质教育;3学期校内生产性实训、专项训练、项目课程;4学期的旅游旺季到企业顶岗实习;5学期加强岗位拓展能力;6学期实习就业。

3.成效

3.1 建成了省级重点专业

我校旅游管理专业2006年被确认为湖北省高职高专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通过校企合作,经过三年努力,于2009年通过验收,被省教育厅授予“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

3.2 建成了省级教学团队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于2010年建成省级教学团队。现团队成员1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楚天技能名师2人。近年来,团队完成省级重点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题4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级规划教材3部、地方特色教材2部,公开100余篇。实现了校企双方人员互聘,学校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企业技能高手来学校传技授艺。教师服务社会、服务旅游产业、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3.3 建成了省级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拥有前厅、餐厅、客房、酒吧、导游等18个实训室的我校“旅游服务实训中心”于2010年接受省教育厅验收建成省级实训基地。新建的“旅游校企一体化中心”具有教学、实训、经营等多功能。(下转第119页)

(上接第117页)

3.4 建成了4门精品课程

通过校企合作推动省级示范建设,我校自主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旅游英语》于2009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建成教育部旅游类专业教指委精品课程;自主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三峡民俗文化》于2010年建成省级精品课程;《旅游服务礼仪》、《导游业务》建成校级精品课程。

3.5 突出了旅游文化特色

旅游的内涵是文化。我校旅游管理学院提出走内涵发展之路,“融文化艺术于旅游之中”。搭建了一个旅游文化研究交流“平台”,即宜昌三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挂靠于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宜昌分院。研究所以三峡宜昌地方旅游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并与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国际学院等开展了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搭建了一个旅游文化艺术展示表演“舞台”,即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表演团体。艺术团与宜昌盛世唐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除了为宜昌旅游景区景点输送演艺人才外,还独创了大型原生态歌舞剧《茶之恋》、《三峡・我的家乡》,为著名歌唱家张也宜昌演唱会伴舞等,为弘扬地方文化作出了努力。

3.6 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

职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最大的受益者是受教育者,也就是学生。我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受教育者的利益,实现了学生充分就业,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

4.问题与思考

4.1 体制机制不顺

政府的主导性不强、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体制机制不顺仍是困扰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最大难题。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应在政府主导下,着眼长远发展,切忌急功近利,建立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家代表、学校组成的校企合作办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在全社会形成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4.2 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是大问题

如何科学构建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的课程结构,如何建立优化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这一课程结构和体系在学生素质及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仍是一项亟待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

4.3 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要提升

实施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教师素质是关键。如何研究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也是一项重大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2]徐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再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3(22):82-86.

[3]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

[4]宋晓燕,宋继东.旅游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81-82.

[5]陈宏.《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模式探索与研究》研究报告[R].湖北省教育厅通报表彰文件(鄂教职研[2011]11号).

学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4篇

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学校管理着手,以精细化管理推动内涵建设。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国有资产管理到财务管理,从科学研究到后勤服务,无不在“精”“细”上下功夫,仅水电费一项一年就节省200万元。

近些年来,哈工大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日益扩大,学科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但发展的同时也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这些年的大发展相比较,学校在管理方面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粗放型管理、浪费严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今年年初提出,要以精细化管理加强内涵建设,以勤俭办学推动学校持续发展,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

国资处:精打细算管好“家”

国资处是代表学校对全校国有资产全面负责的职能部门,掌管着学校总价值达30亿元的国有资产,并负有保值增值的责任。

国资处的管理,重在建章立制,一切工作用规章制度说话。国资处制定了《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实现了学校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这是学校资产管理的“纲”。有“纲”还要有“目”,《无形资产管理条例》在哈工大历史上首次将学校无形资产管理起来,《公用房管理条例》给学校过去无序的公用房管理划上了句号,仪器设备、招投标、产权等,都各自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管理条例、办法和细则。这些看似繁琐实则牵动学校利益的规章制度,使国资处所涉及的各项工作都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精细化管理最难的是土地与房产。哈工大国资处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培养人数、教师资质等情况,通过不同的计算模型,建立起“公用房产管理系统”,提出公用房“定额分配,有偿使用”的管理原则。用房单位超出定额面积标准,应向学校缴纳“房产资源调节费”。国资处与全校14个院(系)签订了超面积用房收费协议,收缴房产资源调节费76.95万元;签订各类经营性用房协议36份,总金额达700余万元,全部收缴上交财务,从而也结束了后勤公用房产零租赁的历史。公用房的有偿使用,激活了闲置用房,解决了苦乐不均问题。

哈工大现有仪器设备72381台/件,总价值达12亿元。如此庞大数量的设备如何管理?这些价格不菲的仪器的利用率又是多少?为了摸清底数、规范管理,更为了达到效益最大化,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国资处一改从前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做法,将所有仪器设备集中管理。过去是一个项目结束了,往往设备也闲置了,现在是一台设备买进来,其他学科也可以间接或直接使用,不仅利用率提高了,更在无形中增加了使用效益。

在集中管理的基础上,国资处对仪器设备又实施了分层次、分类别、分项目的管理办法。目前,“211”、“985工程”以及其它科研专项的设备都在逐步落实分项管理,这使得对设备利用率和使用效益的分析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过去,教学科研单位用自己的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使用起来比较随意。现在学校规定,只要超过800元,都要登记造册,丢失要赔偿。某实验室一次购入10个千元以上的计算机硬盘,学校检查时,发现丢失了两个,坚决按照新规定进行了赔偿。

财务处:把钱用在刀刃上

改变粗放式预算方式,促进学校战略性发展,一直是财务工作发展的重心。在预算管理上,财务处首先作出“可动用财务预算方案”,然后经过使用单位与管理部门之间上下几个回合的论证,由申报单位将经费使用计划在专家委员会上进行答辩,经专家评审后形成初步方案,再经学校党委常委会讨论,最后形成预算方案,从而保证了预算的公开、透明、科学、合理。

2007年,财务处把各部门预算交到各主管校长手中,资金由校长在所属部门内进行调剂,实现了预算的细化管理,减少了乱花费等支出。同时,校长办公室的经费细化到各个校长名下,控制办公室经费的支出。为规范核算管理,财务处还从制度上加强管理。

2007年,财务处颁布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差旅费管理办法》等文件,严格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规范的核算与支出。

哈工大在银行设立有几十个账户,一年资金运作量近几十个亿,进出上万笔资金。为保证资金安全,财务处制定了事后总稽核制,设立了相当于内部审计部门的事后总稽核,定期突击检查所有财务部门的税款,对于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从制度上规避了资金风险。财务处还建立了对账制度,对账制度独立于核算管理之外,对账人员直接对处长负责。财务处每年对账近6万笔,总额度达180亿元以上,保证了账面的资金与银行的资金相符合。这些做法对财务的安全运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99年至今哈工大没有出现任何资金事故。

同时,财务处规范了专项经费管理,对专项经费从立项、计划、决算全过程跟踪管理,使资金链条十分清晰、明了,做到不挪用、不挤占、不超支,实现了财务的全程有效控制,为学校的专项经费安装了“防火墙”。

科技处:工作细到“实”处

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科技处管理着全校上千个科研项目,各类文档不计其数,为了规范研制项目的质量文件和质量记录,科技处不断加强出校产品各项文件和记录的审核范围和力度,仅2006年就完成审核项目196项,共形成建档文件240项,包括总装、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国家基金等5方面的来源。同时,科技处还发放“科研项目文件材料积累袋”,项目在研制过程中逐步进行档案积累,在项目结题时,完整的项目档案已形成,确保项目归档在每一过程积累中完整生成。仅2006年就完成项目档案审核105项,包括立题阶段、论证阶段、合同签定阶段、研制设计阶段、结题阶段文件的审核。

围绕科研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重大标志性项目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的具体落实,科技处积极推进科研质量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进一步发展,使质量职责进一步细化。目前,在科研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哈工大已有6大类产品通过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又有5大类产品明确认证需求。为了强化质量管理知识,提高质量意识,科技处组织培训人数达332人,总计40学时,科技处包括处长在内有14人参加培训。其中,有52人取得了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的资格证书。

学校一体化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文化差异;突发事件;“四位一体”管理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46-02

来华留学管理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整体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人数比例是高校国际化程度的标志,也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1]。

当今,留学生管理模式具有多样性,反映出当前我国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反映出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留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不同。三峡大学是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自2004年招收首批医学专业的本科留学生以来,至今已有在校本科留学生逾千人,而电气与新能源学院自2013年开始招收电气工程专业的本科留学生,至今已有在校本科生逾50人,2015年拟在继续录取本科留学生的同时,还将继续招收硕士留学生,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电气工程专业的留学生大部分来自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刚果、加纳、苏丹等南亚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欧美留学生相比,在管理模式及教育方法上有很大不同,在尊重其、跨文化差异及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如何管理来华留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使其能够在遵守中国法律法规的情况下,身心愉悦地在中国完成学业,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较大的管理课题。本文认为留学生管理问题的难点在于突发事件的处理,而主要问题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而针对此管理难点,文章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建立“四位一体”的互动式管理网络的方案,在留学生管理的问题上提出新想法。

一、认识留学生文化差异

1.认识各国文化差异,传播中国文化。湖北省来华留学生的大部分生源来自于南亚及非洲各国家,由于过去长期处于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压迫,给他们的民族尊严造成了深刻的创伤,原有的生长环境使得大多数留学生性情易于冲动[2]。在宗教上,留学生中许多人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在上彼此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对于宗教活动及宗教的个人信仰上,我们需予以尊重,并教育留学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神圣不可侵犯,教育学生对于宗教上的活动不能开玩笑,更不能调侃。在留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也须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加以介绍,简介中国风俗习惯、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各地民俗以及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婚姻观等。同时,发放详细制定的中国文化手册,根据文化手册还能进行一些简单考试,让他们进一步熟悉中国文化。除此外,多种形式的中国文化实践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2.灵活管理,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尊重、爱护、关心作为基本出发点,具体到留学生管理工作,就是以留学生群体为工作重心,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理解他们文化的差异,不仅从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也从被教育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建立灵活多样的管理方式。欧美国家的规则比较完善,虽然文化差异较大,但是学生对于规则的熟悉能力较强;东亚国家的留学生与我国文化差异不大,因此文化冲突较小,易于管理;而非洲国家的规则相对不完善,其留学生与我国文化差异也较大。另外,非洲很多国家过去长期处于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压迫下,给他们的民族尊严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该生长环境促使大多数留学生性情耿直、豪爽、易冲动、感情比较丰富、自主性较强。也有一些留学生是阿拉伯人,不吃猪肉,饮食习惯也有很多不同。面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采取的是分类管理的策略,对来自欧美、东亚、非洲的留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侧重点。欧美国家规则制定严格,学生熟悉制度速度快,因此将学校规章制度手册发给这些学生,可以让其自行熟悉。东亚学生与我国文化差异不大,限制政策可稍加宽松。对于非洲的留学生,学校可以活动加强学习效果,并且非洲学生容易抱团,管理好领头人是管理整个群体的重点,以点带面进行灵活管理。

二、预防留学生突发事件

1.突发事件的形成原因及后果。一方面,当今国际形势、外交关系影响着留学生的行为,加上社会舆论的作用不可忽视,有时为赚取眼球可能对事实进行歪曲,因此对留学生的行为将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方面,关于留学生的个人问题,不同人的心理素质,应变能力有所不同,对于事情的处理方式也大相径庭,往往学校在针对某一个留学生的处理问题上,会引起该生所在国其他同学的不满与聚集,从一人事件引发为。第三方面关乎学校自身的管理,管理工作不利,学校很多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非英语专业毕业,大部分是工科兼职教师,语言表达不畅,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公寓管理人员由于学历水平有限,无法用英语与同学沟通,而恰恰很多突发事件都发生在公寓内部,比如学生周末聚众喝酒滋事,或对管理人员检查卫生及没收其违法使用电器表达不满,在发生冲突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不畅,应急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不强等都会对留学生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如果管理不善,处理能力有限,就可能造成波及生命的大事故,甚至引发国际争端,因此在对留学生管理的实践中,高校须十分明确突发事件可能形成的种种原因。

2.突发事件的预防及处理。对于留学生管理过程中突发事件的预防:第一要对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只有有章可循,才能有的放矢;第二,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结合高校实际,在相关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编制合理的应急预案,发放到相关管理人员手中,责任到人,并结合预案进行风险评估,将预案效果放到最大,将突发事件风险降到最小;第三,开展留学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公共安全、校纪校规的教育,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及综合处事能力,辅之以突发事件如火灾的演练等,确保学生能够有能力应对。

对于留学生管理中突发事件的应对,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抢占时间的先机,将事件影响减到最小,特别是对于突发事件,延误了处理的最佳时间,无疑是在已经事故的基础上造成的又一事故[3]。其次是对于舆论的正确引导,当前消息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多,速度快且范围广,因此需要建立舆论正确引导的管理机制,指定相关负责人,及时检测、引导,实时播报事件处理的实际情况,合理引导舆论走向,避免出现事实歪曲及负面影响扩大的情况。

三、建立“四位一体”的互动式管理网络

留学生管理工作涉及留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主要可分为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三个方面,从政府部门到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配套机制和管理制度,如录取标准、入学手续、课程设置、出入境管理等,其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但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管理人员与教师的素质差异,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仍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政府、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变得日益重要。作为管理主体的学校应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四位一体”的互动式管理网络来完善管理机制。当前交流互动的平台有很多,譬如微博、微信、qq聊天软件等,但这些软件平台主要针对的是生活方面,性质趋于娱乐大众,而在教育平台的设计上现在还处在初步阶段,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平台亟需完善,对于建立这样一个平台,我们甚至可以参照论坛的运行模式,人人均有发言权。政府、学校、教师与社会分为四个大板块,代表的是四种不同的声音,政府发言代表的是国家政策,学校发言代表的是高校管理决策,教师发言代表是的学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自己对管理的看法,而社会的声音则是留学生管理效果的直接体现。以三峡大学为例,随着逐年招收留学生人数的增多,自2014年起,学校留学生公寓已经无法正常满足其住宿需求,因此,针对除一年级新生以外的其他留学生开放了住宿条件,即可在校内小区租住房屋,但由于小区其他居民对留学生的特殊面孔感到不适,加之生活习惯及的不同,校外住宿的学生直接脱离了学校的监管,相应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了小区居民和学生之间冲突时有发生,经常有小区居民投诉到学校。因此,群众对留学生管理的反应从一定程度上间接体现出国家、高校决策的正确与否。综合看来,四个板块缺一不可,现在我校正在建设这一互动式网络平台,力求做到对留学生施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管理。政府、学校、教师及社会共同参与,发挥“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势,构建全新的留学生管理模式,激发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及生活的积极性。

总之,对来华留学生的后序管理工作,我们不能简单视为学生管理,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突发事件常有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必须从更深的角度去观察问题,须注意到留学生的管理是跨国界、跨文化管理,只有深刻地认识加上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迎接教育国际化浪潮带给我们的新的挑战,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三峡大学乃至全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艳.地方高校外国留学生管理策略浅析[J].学术探索,2006,(5):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