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篮球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建议

做好小学生的体育教学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随着体育新课程的推进,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已经大有改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深思,本人反思自己多年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简要总结了部分自己的经验,与众多同行交流学习,望携手致力于小学体育教学,共同进步。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1.体育课不受重视,体育老师备课不充分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来说,体育是一门游戏课,所以他们普遍很喜欢这门课。但是大多数时候,校方、体育老师们和小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小学体育的真正意义。所以对小学体育教学没有足够重视。很多时候,体育老师们弱化了自己的教学作用和价值,上课之前没有认真研究体育课的教学标准,导致许多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不明确,老师上课漫无目的,完全是让学生自由活动,大家爱玩什么就玩什么,整个体育课上,老师没有存在感,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价值和作用,更没有把体育的理论知识运用起来。显而易见,如果课前没有充分的准备,那么上课的时候只有放任学生自己散漫的玩耍,肯定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所以,体育课也是需要备课的。没有足够精心准备的体育课,学生学得煎熬,教师教得也很煎熬,导致目前的小学体育课存在S多困惑,通过整体的了解与分析,我对备课工作的疏忽进行了反思,希望能引起众多小学体育从教者的共鸣。

2.体育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法简单粗暴

体育新课标比较开放,没有规定限制过于具体的教学内容,给了体育老师充分的选择空间,这样其实有利有弊,好的方面就是,一个认真负责的体育教育者会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这样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肯定有很深远的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许多本来就不够重视的学校和老师就会更加散漫,常见的体育课流程变成了首先上课集合,让体育委员带着大家慢跑几圈,然后再集合散开三分钟的热身活动,接着就自由活动,体育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再集合,甚至最后这个环节也没有。这些体育教学仅仅浮于表面,难免会有些不足。可想而知,这样的体育课有何意义?完全谈不上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中,老师没有存在的意义,学生根本不能准确地把握体育课的要点,无法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素质收获,只是白白浪费时间,渐渐地把体育课变得为了上课而上课,学生也会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

3.课后的时间没有被开发利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始于体育课的上课铃声,止于体育课的下课铃声。往往一声“解散”,整个体育课堂就结束了。其实是大家的思想过于根深蒂固了,或许从来没有人这样认为:体育课也是可以布置课后作业的,体育课后的时间也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加以开发利用的。

二、小学体育教学的建议

1.体育课前充分准备

许多体育老师认为,备课这些字眼在体育课中是不存在的,其实不然,体育课是一门深刻的课程,在体育课中,教师可以利用体育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体育活动,还可以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等人格品质。所以体育课不仅需要备课,还需要认真投入,精心备课。体育备课可以通过研究各类体育教学资料,根据自己的上课经验、认真写教案、多参考其他的上课视频等与体育课或体育训练有关教学资源来充分准备。

2.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体育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研究学生,研究教学内容,再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学法,充分利用体育器材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备课的时候,尤其是备学生的时候发现学生希望学习打篮球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在教学中选择篮球教学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运用讲授法、演示法,老师先讲解和演示篮球的活动技巧和方法,再运用练习法让学生自己练习,还可以分组以竞争的形式展开友谊赛,在实践中提高篮球活动的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又能丰富课堂内容。

3.开发利用体育课后时间

其实,体育课也是可以布置课后任务的,通过课后任务,让学生利用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体育学习,他们会更期待下次的体育课,老师也能轻松地和学生一起进入体育学习中。

总而言之,要不断推进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必须扎实基础,深入分析学生对体育课的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抓住课前、课上和课后的时间,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一. 重视日常工作,回归理性教育。

本学期本组教师都按要求上了组内研究课,课后大家一起议课,评课,进行课后反思。教研氛围非常浓厚,达到了研究课的目的,大家都受益非浅。从常规检查中可以看出老师们的备课更认真,教学设计更合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活泼,教学效果也有一定提高。工作作风严谨,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在课内、课外的各项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也学到了过硬的体育技能,培养了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目前体育课已成为我校学生最喜爱的学科之一。

二. 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

进一步深入贯彻新课程的新理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根据学生的兴趣、个体差异、性格取向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学习中如果能力悬殊太大,会导致那些弱势群体兴趣更加淡化。新课程理念中指出“要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组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考虑到这点。这样的教学安排极力地挖掘学生潜在的体育意识,达到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的目的。

2、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

体育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竞争,游戏。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是真正体现师生双边活动的重要依据,一则可以随时给他们学习模仿的机会;二则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的感情距离,学生喜欢了你,也就等于喜欢上了体育课。

3、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使学生学会生存、获取健康知识,掌握健身方法,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培养协作和竞争意识,形成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等精神和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我们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友谊竞争、和谐合作、互助互勉等进行德育教育渗透。

4、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在学期末的评价上我们组不是按传统的评价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宗旨:关注体育弱势的成长和体育特长生的德育良性化,做到评价灵活性、系统性、综合性。

通过本组全体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总结,能真实地感受到大家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 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绽放激情。

(一)抓好业余训练

注重学校基础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组织建立了男子篮球队,田径队,体育教师能坚持课余训练,有计划有目标,侧重于训练与教学矛盾的协调,如学生的文化成绩、上课时间、任课教师、家长之间的矛盾。我校学生男子篮球代表队在2011年12月20日——23日参加2011年“奥鑫管业杯”大足县中小学生男子篮球比赛中蝉联冠军。

(二)抓好群体工作

1、10年9月22—26日,体育组全体教师对学校体质监测得一千多名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查。

2、10年10月24,成功举办了全校学生参与的“龙岗一小冬季越野赛”暨全国亿万学生长跑启动仪式。

3、10年11月28日—12月3日,圆满承办县教职工篮球比赛第四场地的各场比赛工作。

4、10年12月20日—23日,圆满承办县中小学学生篮球比赛第四场地的各场比赛工作。

5、10年11月——12月,一至六年级成功开展了跳绳、踢毽、拔河、障碍赛、趣味篮球等年级比赛。

四、在成绩中反思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中学篮球教学;运动赛季

一、运动教育模式解读

(一)概念

运动教育模式(SE)是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师西登托普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育教学理论。具体来说,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椋阂匝生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采用游戏形式、比赛形式、直接指导形式、合作学习形式以及伙伴学习形式,构建体育教学的新体系,以达到“用运动指导教学,融运动于教学”的目标。基于运动教育模式,体育课程的教学通常以真实比赛、小组活动、伙伴学习等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高度模拟真实的运动竞赛,情境效应十足。

(二)特征

1986年,西登托普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将其归纳为7个方面,分别为:运动季、团队小组合作、教学竞赛、不同角色扮演与责任承担、最终比赛、成绩记录分享、运动庆祝活动。由上述特征可知,运动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存在鲜明的差异化,主要表现在运动季、教学竞赛、运动庆祝活动等方面,在运动教育模式的指导下,整个体育教学将以比赛进行贯穿,例如:对抗竞赛、循环竞赛、学期联赛等,学生也将以分组的形式,承担记分员、教练为、运动员等职责。

二、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学篮球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一)教学目标

在中学篮球教学中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的教学目标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构建运动竞赛式、游戏活动式篮球教学情境,为学生带来更为真实的运动体验,激发他们的篮球学习积极性;②在为期一个运动赛季的学习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投篮、运球等技术动作,提升命中率,培养小组合作意识;③通过公平、公开的教学比赛,增进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道德,培养他们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二)教学方法

首先,引入运动季的教学理念。在为期一个学期的篮球教学中,教师按照运动教育模式的理念,将教学周分为季前赛期、季中赛期和季后赛期,分阶段展开运动竞赛式教学。季前赛期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篮球基本常识介绍,小组划分,投篮技术教学、角色分配、赛程制度。季中赛期主要的教学内容为:篮球技战术培训、组内比赛、角色适应、合作学习。季后赛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各小组比赛晋级、经验交流、保存比赛记录、总结评价、庆祝活动。

其次,贯穿多元运动模式教学方法。为充分体现运动教育模式的渗透性,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游戏比赛法、直接指导法、合作学习法、伙伴学习法等策略,展开综合性教学实践。以游戏比赛法为例,教师为各个小组制定具体的游戏比赛规则,各小组同学通过投篮游戏、运球游戏体验篮球学习的快乐,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伙伴学习法,则需要教师引导各小组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赛季比赛的胜利,去提升整体的篮球运动水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再次,采用量化教学评价方式。为检验运动教育模式的实效性,教师应采用前测和后测对比的方式,引入具体的量化指标,对整个教学效果展开评价。具体的实践过程为:在学期开始前,对教学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投篮命中率、小组合作能力等进行前测,在运用教育模式实践结束后,对学生的上述指标进行后测,并将前测与后测数据进行对比,以体现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实效性。

(三)教学总结

应用运用教育模式,我在所教授的15级班级中展开了教学试验,结果发现:试验班级学生前测和后测的数据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具体来说,前测统计中,实验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分值为3.42分,投篮命中率为45%,小组合作能力分值为4.65分;而后测数据中,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分值增长为7.62分,投篮命中率提升为75%,小组合作能力分值为8.12分。由此可见,引入运动教育模式组织篮球教学,确实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教学优化反思

(一)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展开教学

将运动教育模式引入中学篮球教学,经过试验研究,确实能够对学生的篮球综合素养提升起到显著地作用,因此,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大力应用该种教学法。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运动教育模式毕竟是外来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结合学情、生情、教情,根据学生的运动特点,对篮球教学的场地器材、规则进行变通,使之符合我国中学生篮球学习的规律,以提升教学实效性。

(二)教师素养:提升自我,敢于实践

在运动教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且与传统的篮球教学模式相比,运动教学模式有着其特殊性,先进性,因此,为充分达到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运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学习,通过网络资源、课余培训等途径,强化自我对运动教育模式概念、特征、教学适用性等方面理论知识的认知,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将学到的知识及时用于篮球教学实践中,如此一来,不但能够提升自我的教学素养,还能够优化中学篮球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双向效应。

(三)学校管理:保障课时,强化监督

为进一步优化运动教育模式在中学篮球课程教学中的实效性,在今后的教学管理中,各级中学的教学管理者应首先为体育课提供更多的教学时间,只有在保障课时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更好地设计和组织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在具体的实践中,可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形式,充分利用下午下课后的时间,由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篮球运动教育模式实践。此外,在教学中,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还应该制定系统的量化考评指标,注重日常的教学质量监督,以保证运动教育模式的效果能够在篮球教学中落到实处。

四、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各级中学体育教师应在篮球教学中多用、多想、多完善运动教育模式,以此不断提升中学篮球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篮球学习兴趣,让运动教育模式能够在中学篮球教学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林晓虹.合作教学模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9)53-55.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一、教学前的反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教学后的反思,忽视了教学前的反思。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课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1. 起点是否合适

起点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只有起点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有兴趣学。起点过低学生不愿学、厌学;起点过高,学生难掌握、怕学。如初一学生的篮球运球教学中,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大多的学生都能拍球,如果一味的让学生从头开始,学生会产生厌倦、不想学的念头,所以在了解学生基础上,必须变化运球的方法,可以从变向运球开始学习,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

2. 重点是否突出

重点是一节课内的枢纽,在时间分配上必须保证重点的练习时间,同时辅以重点内容的练习方法,引导和启发对重点内容的理解。让每个学生做到心有重点,练有重点,这样才能使一堂课有个灵魂。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突出“变向”二字,同时运用不同的形式来练习,如变向跑、变向运球追逐等。也可以启发学生从变向的字面上进行探究,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在学、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做到有顺序,有目的的变向运球。

3. 难点是否突破

难点就是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它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来综合,根据实践的需要来变化,在变向运球突破中除了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外,还必须有良好灵敏素质和协调能力,这样才有可能突破并能合理的运用。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过“桩”的方法进行难点练习,视情况可以进行二人一球的对抗,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

4. 讲练是否透彻

动作技术在理论理解的基础上,还要通过一些身体的强化练习才能得以掌握。每个学生都喜欢篮球运动,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练习的手段方法当做一条主线,通过精确的讲解、示范,来引导学生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引导学生竞赛,同时在巡回指导中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练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正确的学,愉快的学。

二、教学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过程实施中的反思,这种反思能使课堂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手段以及目标达成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组织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灵活,巧妙调控,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1. 学生在课中的参与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是以一定的参与度做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少参与,就算不上“主体”了。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还是被动的、应付的。

2. 学生在课中的交流

交流是培养学生友好往来,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为主体的具体体现。课堂中,教师只有创设民主、和谐、平等和宽松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可以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平等对话的。教学中我常用“随机式”的分组方法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挥,但由于素质的差异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于是可以用“朋友式”的组合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交流的气氛相当浓厚,学生的个性更能无拘无束的发挥。在变向运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朋友式”交流,合作式的学习,发现许多变向运球的方法是丰富多彩的。

3. 学生的目标达成

在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有无切实掌握动作技术,并将所学的技术纳入自己原有的技术中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关注在目标的达成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的投入,是否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在致力于面向全体的同时,是否能让素质好的“吃得饱”,让慢生“吃得了”。本节课以“变向”为主线,让学生在相互“追逐”的游戏中获得身体变向的脚步动作。然后结合篮球运球追逐,让学生自定目标,在目标的统领下合作学习,分别达成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教学后反思

课堂教学都是在教学后的评价反思、反馈纠正中得以升华,反思取“好坏”,得“扬弃”,求“纠正”,促“提高”。是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捷径,是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过程。

1. 成功的经验

它可以是教学设计的奇思妙想,灵机一动;也可以是教学方法的精心安排,巧妙之举;更可以是师生交流的精彩的对话……这些成功的教学经验值得以后的借鉴。本课最成功之处就是在运球中利用了“相互追逐”的游戏;在游戏中体验身体的变向,体验脚步的移动,为延伸到本课的重点、难点伏下美好一笔。

2. 失败的教训

再好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有节外生枝的,可怕的是没有进行系统地回顾、梳理,没有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上一层楼很困难,只有吸取教训,总结、反思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再接再厉。在变向运球的教学中,一味的讲究“变向”,而忽视了学生带球的变向,所以在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展示时,球是变向了,身体没有及时变向,发现自己没有深入到这一层次的学生中去。因而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达成是不理想的。

3. 教学的应变

课堂教学中,随着基本部分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做法”要比自己平时想的高明得多。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后悔莫及。

篮球课后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一、功在课前、效在课堂

教师的课前准备态度决定着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所以课前教师需精心准备的内容很多。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首先,要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先找出本节课的重点,自己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及本课的疑惑,找出疑难之处,尝试解决后作好记录。这些预习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自学。其次,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这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要靠教师钻研教材,通过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来确定教什么,也就是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把握教材不仅是指理解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更是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清楚整个学段教材的逻辑线索,能够把前后相关的知识整合起来。

二、把握好时间安排和学法指导,努力创建学习型课堂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

三、自主探究应充分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发给每个讨论小组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让同学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说明探究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学课文、亲身动手实践,很容易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教师再布置学生课后只用一个三角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就有几个小组探究完成了这一题,第二天上课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果然在期末复习时,这些同学还能清楚地说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两种方法,这样学生不再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主动的探究者。 转贴于

四、学生经验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有效的教学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如我在教学《比例尺》这一内容时,学生已有了比的知识和对地图、平面图的了解,在学生很容易地在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三角板后,通过比较,得出“图上的边长:实际的边长=1∶1”;然后问:“你能把一个长50米、宽30米的篮球场同样大小地画在纸上吗?”学生面面相觑,小声议论着。有的在思索,有的边摇头边说:“篮球场太大,纸这么小,画不下——”这时,我慢慢地说: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地图是怎样的?很多学生马上意识到了什么,露出了微笑,他们在我没进行任何讲解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过的比的知识,把球场的长和宽缩小若干倍,又借助生活中的相关经验画了起来,很快就有的同学画好了——“比例尺”的概念自然生成了。

五、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练习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课堂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佳途径,因此课堂作业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课外作业是一个增效过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有弹性。课内外作业都要分层,使各档学生都能完成并获得发展。所以练习要精心设计,坚决避免重复。各科作业都必须做到最迟隔天反馈,重视课后的辅导,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要认真进行全班讲解,个性问题单独解决,绝不积压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六、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

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经常听取学生对于本学科学习的建议,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要尽最大可能地尊重学生意愿选取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挖苦讽刺回答错误的学生,以真诚的眼光注视学生,以亲切的语气教育学生,以信任的心态引导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氛围的主动权在教师手中,教师必须主动地承担改善师生关系的责任,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