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08-01

基础教育新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而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下小学数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成为一个固定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和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的发展,显然是有些勉强,这样教条似的教学也就很难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可见,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驱动,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表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能力。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高低,不仅与知识理论的深浅、年龄有关,而且与思维方式有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引下,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如下方面入手进行探索。

1.转换思考角度,有效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方式,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28-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等于0?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28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掌握,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二年级数学中又这样一题训练:(1)牛16只,羊比牛多8只,羊几只?(2)牛16只,羊24只,羊比牛多多少只?这两道题目有相似的地方,但意思是完全不同的,经过多次实践,我领悟到: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方式。

2.激发求知欲望,有效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因此,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小学低段学习"乘法初步认识"内容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已经掌握,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4+4+4+4+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4+4+4+4+2=4×5-2=4×4+2=2×9……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3.借助一题多解,有效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例如:"甲绳长6.8米,乙绳长5.6米,两绳平均长多少米?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可以给出多种不同解法。例如:

A.(6.8+5.6)÷2;

B.(6.8-5.6)÷2+5.6;

C.6.8-(6.8-5.6)÷2;

D.6.8÷2+5.6÷2

通过比较,学生不仅知道哪种法最优,还加深了对平均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敏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应用题解题中,从多角度进行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4.运用转化思想,有效训练思维的联想性

联想思维是一种表现想象力的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联想思维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广阔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广度,而通过联想思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可达到一定深度。例如有些题目,从叙述的事情上看,不是工程问题,但题目特点确与工程问题相同,因此可用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去分析、解答。让学生进行多种解题思路的讨论时,有的解法需要学生用数学转化思想,才能使解题思路简捷,既达到一题多解的效果,又训练了思路转化的思想。"转化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应用题解题中,用转化方法,迁移深化,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训练。

总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仅要让学生多掌握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7-0041-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训练是重头戏,教师要重视结合教学不同环节流程渗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让学生思维更加拓展、学习更加高效。

一、注重培养学生课前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课前环节的作用,一味地将教学局限于课堂40分钟之内,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笔者在教学中强化了预习方面的要求,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鼓励学生对照教材例题,一步一步地进行分析,发掘其中解题规律、蕴含定律,尝试自己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寻找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方面的训练,先让学生尝试在教师没有讲解的情况下突破学习难点,这对思维训练具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独立思维摸索出解题的初步思考路径与解决方法,养成较为独立的思维习惯,这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探究起到较好的铺垫作用,也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学习内容。由此可见,课前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抓手,也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学习内容,为课堂探究打下基础。

二、注重培养学生课堂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思维发散程度如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与教学实际效果息息相关。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其中较为常用的是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分析题目,从不同切入点着手开展解题,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最终同样解决问题。数学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一方面的训练。例如,两支工程队参与同一项工程,工作效率不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合作完成了工程量这样的题型。题目中要求工程总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既可以从两个工程队每天的工作量乘以天数这样的常规方法入手,也可以通过两个工程队各自完成多少工作量,然后相加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通过工程队每天工作效率之比,从一个工程队工作量推算出另一个工程队工作量的方法。不同的解题方法都代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解题思路,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与拓展,这对于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训练思维敏捷程度和拓展性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后环节的引导,通过布置书面作业、能力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等多种方式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后开展作业或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一方面要回顾课堂上所学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充分优化与调整,选取最为恰当的解题方法。世上成功路有很多条,对于数学学习也一样,关键是寻找效果最佳、最能够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解题思路、解题方法的创新,鼓励他们在现有方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路径。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较快。

四、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迁移思维的能力

数学学习规律源自于生活,也可以用来指导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抱着课堂教学,还要鼓励学生将数学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活化情境问题与学习任务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生活运用的探究与尝试。例如,在学习了比例相关内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木棍投影计算两者比例的方式,在生活中寻找一些较高的物体计算其高度。如楼房、大树、电线杆等等。运用正常的方法难以测量其高度,而运用比例的知识,这些物体的高度测量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学生可以通过同比计算的方式很轻松地算出这些物体的高度,这是数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有效运用的典型案例。像这样的内容还有很多,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维、积极尝试,使数学成为生活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身边的数学,进一步提高实际掌握效果。

五、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理念提出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其中总结梳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让他们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与归纳学习经验。无论是提高计算准确率方面,还是解决一些运用问题的思路,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讲解的方式方法上总结出更多的方法,梳理出自己是如何高效学习掌握的。这些方面的经验技巧对学生而言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学生还要结合具体学习体会在班级进行经验交流,在探讨中相互借鉴、消化吸收。长此以往,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够形成总结梳理的思维能力,既可以不断提炼学习的技巧方法,也能够从他人经验中消化吸收,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促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一定要重视思维能力训练,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提高思维敏捷程度、全面性和深入性,同时也让良好的思维习惯伴随学生成长,这对学生数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波.浅析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1(08).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数学 思辨能力 教学质量

多媒体资源的不断更新,大大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抓住机遇,努力打造适合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好现代教学媒体手段,把抽象的数学信息转化为直观生动的素材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运用。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度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学生数学思维方式,科学解决数学教学难点,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需要兴趣做保障。小学生对抽象的数学信息不怎么敏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诱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通过图文声像等信息传递数学知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原本抽象的数学教学变得趣味生动、形象直观,活跃了学习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图形的拼组》知识的教学时,由于学生对图形的认知能力较差,加之小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图形的认识较少,导致学生对图形的理解缺乏一定的深度。因此,在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引进了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利用Flas课件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或者是实物。比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等。在众多的图形中,有很多是相似或者是相同的,当我们把那些相同的图形进行拼组时,会发现很多规律。教师开始利用动画课件进行样例展示,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组成一个长方形。在这样的视频启迪下,学生开始自己的探究之旅,有的学生利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组成一个更大的长方形,有的学生是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组成一个矩形,或者是一个更大的三角形。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很轻松地理解了图形拼组的技巧,灵活了思维方式,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合作探究的能力,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文化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只有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探索的结论才是最深刻的,最有说服力的,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多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探究等。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手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设置,播放动画视频进行操作技巧的指导,引导学生积极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落实新课程理念,使学生从中发现数学规律,体会数学本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进行《圆的认识》的教学时,我首先利用实物展台展示生活中的部分圆形的物品,使学生对圆的形状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但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画一个圆,我没有直接和学生说明,而是利用多媒体设置情境,动画模拟画圆,通过动画视频启迪学生思维,并及时利用语言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探索画圆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此种教学方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能够利用圆规和其他生活物品画圆,从而直观形象地解决了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三、多媒体可以呈现大量的训练信息,提高课堂训练效果

大多数教师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训练,特别是利用PPT课件进行反馈练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利用的是Flash课件或者是网页课件,在制作课件时,加上一些游戏式的训练环节,使小学生对训练充满好奇心,期待下一个惊奇的到来。这样设计,大大优化了训练方式,提高了学生训练的效果。

例如,在单元的反馈练习和专项训练的教学中,我制作了网页课件,课件中包括了不同形式的检测题,并且对不同类型的题目进行了梯度设置,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题目,并在训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准自己的考核等级。利用网页课件可以引进一些小游戏式的训练题型,学生做对了会有个奖励性的提示,奖励的内容是对该题进行更多的发散式训练,或者是解题方法的指导等,学生很愿意接受这种训练方法,训练效果极佳。

四、巧用多媒体揭示数学本质,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在一些规律和概念的建立中,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新知,利用多媒体动态课件或者网页课件,可以详细演示数学知识的变化过程和规律的形成,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平移和旋转的动态过程,使学生对图形的变化有个完整的了解,深刻领悟平移和旋转的本质,轻松突破教学难关。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把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进行科学整合,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灵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揭示数学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是对学生以后学习更抽象数学知识的奠基时期。在这个时期,要使学生充分享有学习的主动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个体主动认知的过程。然而,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呢?从学习数学成功者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键,而数学课堂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主阵地。

        一、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而观察力是与事物的形象性密切相关的。形象性是人们接触事物中的第一感觉,小学数学教学自不例外。只有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例如:对立方体(长方体)的认识,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画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这时,学生只看到了长方体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观察长方体的本质特征,要他们从三个方面(面、棱、顶点)观察长方体共有几个面?有几条棱?相对棱的长度怎样?有几个顶点?然后由学生报告观察结果,教师将这些数据分别列出来。据此,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观察长方体有什么特征?这时已有许多学生能够说出长方体的本质特征就是:有6 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面积相等;都有12 条棱,相对棱的长度相等;都有8 个顶点。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对长方体认识后,把几种长方体斜放在不同的位置,问学生是否还是长方体?通过观察,学生认识到判断长方体要看面、棱和顶点,与放置无关。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讲解过程,使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对学生逆向性思维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如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与创新。 

因此在数学课上可以采用引导和训练学生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如:在讲解“有一筐苹果,甲取出一半又1 个,乙取出余下的一半又1 个,丙取出再余下的一半又1 个,这时筐中只剩下1 个苹果。问筐中原来共有多少个苹果?”此题如果从正面解题容易使学生陷入困境,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由此可以这样引导:丙取之前共有多少个苹果呢?(4 个)乙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10 个)甲取之前有多少个苹果呢?(22 个)这即为筐中原来总的苹果数。这样,既训练了逆向思维,又解决了数学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三、引导和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向性

        多向性是指同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相对应的一种融流畅性、独特性、灵活性为一体的思维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并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这种思维能力的训练,路程、速度与时间三者之间关系的实际例子是最好的训练素材。比如教学练习题“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出发去同一目的地,甲车每小时行40 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5 千米,途中甲车停了3 小时,结果甲车比乙车迟到1 小时到达目的地。问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在指导学生解答这道题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以各个条件为出发点,探求解题的多种思路。由于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学生们从路程、速度与时间三点出发找出了不同途径来解答此题。

        四、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转换;有效措施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由具体形象的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后天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我们现阶段提倡素质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激发学生发生疑问和提出疑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积极性. 数学是抽象的,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问题. 社会实践活动是思维发展的源泉,实践不仅为思维活动提出新问题,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经验,而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论思维和操作思维. 真正的数学学习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一、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和发展过程

形象思维在人类初始时期已在人的思维中产生,它是出现得较早的思维方式,而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有效的思维活动而形成的高级思维模式,它们之间有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现存的有关客观世界数量的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研究,都是依据数学知识来完成的,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锻炼人的思维能力的过程,其中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可以把数学的前后连贯到一起,并在感知和想象共同进行时获得学习方法,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也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转化的措施

1.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转化要合理进行

首先,小学数学抽象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老师要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抽象与形象共存的数学思想. 从这点来看,对于学生来说,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过渡的“传递者”.

其次,数感和符号感应同步发展. 由于数学的学习以及教学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符号和数字,所以,老师可以利用“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学习数学时建立相关的符号和数感来完善学生们的抽象思维,尤其是小学数学中孩子对“简便计算”的数字最为敏感.

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几个要点. ①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直观,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充分地感知事物和现象,又要及时引导学生在以感知材料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抽象思维,从而可以逐步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② 要积极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表象,表象在直观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中介作用. 对此,我们应予以重视. 以“凑十法”法则教学为例,在学生操作之后,要让学生在脑中再现感知的痕迹,想一想操作的过程并建立表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就比较顺利. 在形成几何概念时,建立表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应及时撤掉感知实物与模型,回忆几何形体的形象,并由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何图形,再去分析概括图形的本质特征,这对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建立空间观念都会很有好处.

2.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转化训练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形象思维的作用举足轻重.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加强小学生形象思维的训练. 形象思维能力可通过如下方法得到加强. 首先,对事物整体形象的训练. 事物整体形象可以是由若干个同类事物的形象概括出来而得到的观念性的形象,是人脑再现出来的某个事物的写意的形象,也可以是被模式化了的某个事物的基本形象,由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各种形象信息经过一般化和典型化,便可成为意象而贮存在主体的大脑中. 一些记号和有一定明晰程度的意象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的东西是可以自我随意地再生和组合的,这种组合活动似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它在可以传送给别人的、由文字或别的记号建立起来的任何逻辑结构之前进行.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符号、公式、图表等形象性材料,都可以成为事物整体形象的载体. 人的思维即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抽象思维如此,形象思维也是如此. 形象的东西作为形象思维是生动性的展示,它源于现实中的东西,而不是主体的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 离开了感性认识,形象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重视在课堂上充分运用电化教具和陶表、模型等直观手段,用生动的比喻和类比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重视向学生呈现丰富的感性材料,要善于用图形说话,从而加深图形在小学生脑海里的印象. 其次,注意对事物的感知. 感知是运用意象对具体形象的直接判断和感知,实质就是用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意义的意象去对照相关事物的具体形象,从而使主体对当前图形的形式作出判断,其特点是迅速确定图形的本质.

3.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