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2017&2016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点对比一览表

2017西医临综大纲已于2016年8月15日公布,新大纲涵盖了2017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构成、考试方向、考点,小编通过2017考研西医临综大纲生理科目与2016考研大纲之间的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帮助同学们更好更快的掌握到17考研的复习重点,及时地规划出自己的复习思路和方法,高效地进行复习,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

2017西医临综【生理】科目考试大纲与2016考纲对比考点一览表

大纲科目

2016大纲要求

2017大纲要求变化

Ⅰ.考试性质

西医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所需要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招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有备继续攻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择优选拔,确保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西医综合考试范围为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和外科学。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医学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西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中的内科学(包括诊断学)、外科学。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及法律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医学基础理论部分重点考查基本医学理论知识,以及运用医学概念和原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综合能力部分重点考查临床思维、诊断与鉴别诊断、制定和执行诊疗计划、临床操作、急诊处理等临床综合能力。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三、试卷内容结构基础医学约50%,其中生理学约20%,生物化学约15%,病理学约15%;临床医学约50%,其中内科学约30%,外科学约20%四、试卷题型结构A型题 第1~90小题,每小题1.5分,共135分,第91~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B型题 第121~1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X型题 第151~18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三、试卷内容结构生理学约14%,生物化学约12%,病理学约12%,内科学(含诊断学)约33%,外科学(含骨科学)约23%,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约6%

四、试卷题型结构

A型题 第1-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第41-115题,每小题2分,共150分B型题 第116-135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X型题 第136-165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一、 生理学

(一)绪论

1. 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 生理功能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体液及其组成,体液的分隔和相互沟通;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2.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内容同16年第2条)

3.体内的控制系统: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单纯扩散、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2.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由G蛋白耦联受体、离子通道受体和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简要的产生机制。 4.刺激和阈刺激,可兴奋细胞(或组织),组织的兴奋,兴奋性及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5.动作电位(或兴奋)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7.横纹肌的收缩机制、兴奋-收缩偶联和影响收缩效能的因素。

1.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和膜泡运输。

2.细胞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型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型受体和核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细胞的电活动: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性及其变化,局部点位。

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兴奋-收缩偶联及其收缩机制,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血量和理化特性。 2.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 3.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与体内抗凝系统、纤维蛋白的溶解。 5.ABO和Rh血型系统及其临床意义。输血原则。

1.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2.各类血细胞的数量、生理特性和功能,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生理性止血:基本过程,血液凝固和抗凝,纤维蛋白溶解。

4.红细胞血型:ABO和Rh血型,血量和输血原则。

 

(四)血液循环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6.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7.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及其功能。 8.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学感受性反射。 9.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0. 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1.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心泵功能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功能的评价。

2.各类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3.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

4.动脉血压:形成、测量、正常值和影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6.微循环:组成、血流通路、血流阻力和血流量的调节。

7.组织液:生成和回流及其影响因素。8.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血压的长期调节。

9.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五)呼吸

1. 肺通气的动力和阻力,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 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3. 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气体扩散速率,通气/血流比值及其意义。 4.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和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和低氧对呼吸的调节。肺牵张反射。

1.肺通气原理:动力和阻力,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肺表面活性物质。

2.肺通气功能的评价: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同16年的第2条)

3.肺换气的基本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

4.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存在和运输形式,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同16年的第4条)

5.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六)消化和吸收

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和胃肠激素。 2. 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调节。蠕动和食管下括约肌的概念。 3.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蠕动。胃的排空及其调节。 4. 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的分节运动 5. 大肠液的分泌和大肠内细菌的活动。排便反射。 6. 主要物质(糖类、蛋白质、脂类、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小肠内的吸收部位及机制。

3.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机制,胃运动和胃排空及其调节。

4.胰液和胆汁的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及其调节。

6.小肠内的物质吸收及其机制。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1. 食物的能量转化。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和临床的简化测定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及其意义。 2. 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

1.能量代谢: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能量平衡,能量代谢的测定,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及其测定。

2.体温及其调节:体温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体温调节。(同16年第2条)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1. 肾的功能解剖特点,肾血流量及其调节。 2.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3. 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水、HCO3-、葡萄糖和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对H+、NH3/NH4+、K+的分泌。肾糖阈的概念和意义。 4. 尿液的浓缩与稀释机制。 5. 渗透性利尿和球-管平衡。肾交感神经、血管升压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心房钠尿肽对尿生成的调节。 6. 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测定的意义。 7. 排尿反射。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及其影响因素。

4.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及其影响因素。5.尿生成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尿生成调节的生理意义。

6.肾清除率的概念及其意义。

 

(九)感觉器官

1.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和传入通路的一般生理特征。 2.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3. 耳的听觉功能:人耳的听阈和听域,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 4. 前庭器官的适宜刺激和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删除

 

(十)神经系统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2.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3. 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4. 非定向突触传递(或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 5.神经递质的鉴定,神经调质的概念和调制作用,递质共存及其意义。受体的概念、分类和调节,突触前受体。周围神经系统中的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及其相应的受体。 6.反射的分类和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中枢易化。 7.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及其在感觉形成中的作用。大脑皮质的感觉(躯体感觉和特殊感觉)代表区。体表痛、内脏痛和牵涉痛。 8.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运动传出通路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牵张反射(腱反射和肌紧张)及其机制,各级中枢对肌紧张的调节。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大脑皮质运动区,运动传出通路及其损伤后的表现。基底神经节和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9.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脊髓、低位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0. 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情绪生理反应。 11. 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2. 学习和记忆的形式,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质功能的一侧优势和优势半球的语言功能。

(九)神经系统的功能

1.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和功能,神经纤维及其功能,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3.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4.神经递质和受体:递质和调质和概念,递质共存现象;受体的概念、亚型和调节;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5.同16年的第6条。

6.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感觉通路中的信息编码和处理。

7.躯体和内脏感觉:感觉传入通路和皮层代表区,痛觉。

8.视觉: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异常,房水和眼内压;眼的感光换能功能,色觉及其产生机制;视敏度、暗适应、明适应、视野、视觉融合现象和双眼视觉。

9.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3条。

10.同16年(九)感觉器官第4条。11.脊髓、脑干、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对运动和姿势的调控。

1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其特征,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13.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情绪生理反应。

14.自发脑电活动和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觉醒和睡眠。

15.脑的高级功能:学习和记忆,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

 

(十一)内分泌

1.激素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激素的化学本质与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分泌的调节。 2.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3.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和神经垂体激素。 4.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5.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它们的分泌或生成的调节。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和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7.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内分泌

1.内分泌的概念;激素的概念、化学分类、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下丘脑-腺垂体的功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和腺垂体激素及其功能,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下丘脑-神经垂体的功能联系,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的生理作用。

3.同16年第4条。

4.甲状旁腺激素和降钙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钙三醇的生理作用和生成调节。

5.同16年第7条。

6.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和分泌调节。

 

(十二)生殖

1.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睾酮的生理作用,功能的调节。 2.卵巢的生卵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卵巢周期和子宫周期(或月经周期),雌激素及孕激素的生理作用。卵巢功能的调节,月经周期中下丘脑-腺垂体-卵巢-子宫内膜变化间的关系。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十一)生殖

1.男性生殖:的生精作用和内分泌功能,功能的调节。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动物实验在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扩招,实验动物的使用量增大,通过开设综合实验、引入模拟实验、采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来提高实验动物的利用率,节约实验资源,降低实验成本。

一、引言

农业院校实验教学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实验课教学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必须的。动物生理学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重要基础课程,由于动物生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做好实验对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常需要很多动物实验材料。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动物材料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在现有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成本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极力控制花费才不至于超支。故我们的实验教学大多在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组织水平上,这些花费较少。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我们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通过教学实习开设综合实验,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

由于实验动物成本逐年提高,对实验动物的综合利用日益重要。综合利用包括离体实验时,各实验动物的器官综合利用,如做蛙心灌流实验,同时安排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和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蛙心插管手术完毕后,收集动物交给其它实验组,分离腓肠肌,直接给与电刺激,进行肌肉阈值测定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的实验。又如做“呼吸运动调节”实验时,同时安排“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直接取血,节省动物,实现实验动物整体的综合利用。

我们通过修改教学大纲,引入教学实习周,将实验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综合实验的进行有时间上的保证。这样在一只实验动物上就可以进行多个实验,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

三、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减少实验动物的损失

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生物信号采集,实时采集处理技术日趋成熟。计算处理仪往往具有对多个生物信号放大、记录、信号输出和刺激输出的功能。有的还具有对信号进行滤波、微分和积分的功能。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能替代目前生理学实验室前置放大器、示皮器、记录仪、监听器和刺激器,甚至可替代微分器和积分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能对采集的信号进行自动分析、变换、频谱和功率谱分析。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能大大简化实验室仪器设备,为深化现有实验和开设新的实验提供了非常好的技术支持。我院2000年,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代替代现有的仪器设备。利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强大的功能,拓展实验观察指标,增加数据分析处理内容,培养了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并减少了实验动物的使用量。

四、引入模拟实验替代实验动物

模拟实验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课件感受到真实而清晰的实验过程,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反复体验,可以达到深刻领会。课前利用模拟实验,熟悉机能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实验的基本程序,使学生在实验课前就对实验有所了解。实验课时,教师讲解实验的内容和要求后,学生即可自己进行实验,教师只需指导,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学生在进行模拟实验时每人一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对难掌握的操作方法,反复模拟直至达到熟悉的程度,改变了过去观看教师示教时,学生围在一起看不清的弊端,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过课前的模拟实验,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已经心中有数。实验中,学生操作遇到困难时,还可以随时观看录像或进行实验模拟。这不仅节约了实验时间,使实验成功率大为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而且还可以做以前学生难以做的、比较复杂或难度较大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课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培养和锻炼。学生在进行模拟实验时,通过观看实验的基本原理,熟悉或复习有关实验的基本理论。模拟实验或课堂实验后,通过观看小测验和思考题,对实验或有关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不仅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机能模拟实验不但方便、快捷,可以随时进行实验,直观、生动,还可以任意重复。而且实验中可以随意改变参数,不受实验场地、条件的限制,扩大学生实验的数量,完成课堂不能实施的实验。另外,它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实验经费。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实验成功率,而且具有真实实验不可替代的许多优点。充分合理的使用模拟实验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五、提高学生爱护实验动物的意识,更好发挥实验动物的作用

实验动物是人类的“替道者”,从道义情感上讲,我们应尊重和爱惜实验动物。在实验动物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意识到一个有道德、有文明的人要关心自己是否人道地使用实验动物。学生如果不爱惜动物,忽略了精神、神经因素对实验的影响,当动物遭受到虐待、创伤、粗暴对待等意外刺激时,其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机体代谢都与正常时不同,不但使实验结果不准确,同时手术对实验动物创伤大,造成动物损失。

【参考文献】

[1]刘燕、曹济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体会[M],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3).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方法;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

Discussion about educational reform on teaching of molecular biology for undergraduate major in biotechnology

Shen Xin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eaching approach was probed in regards of content, method and experiment on the course of molecular biology for undergraduate major in biotechnology. In the reform of course content, we had reduced the content overlaid with other courses for instance the knowledge on genetic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meanwhile increased the content on updated knowledge. In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we introduced guiding type educational approach. In reform of course experiment, open type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presented reform, students become more active in studying the correlated knowledge and become more capable on experiment. The teaching effect get improved.

Key words: teaching method; molecular biology; experiment teaching

分子生物学是生物类本科教育中一门主要的基础课,它以探究生命过程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为主要内容,以解析基因组和蛋白组中生物大分子在各个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以及信号传递网络为主要研究目标[1-3]。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渗透于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等各学科研究中,相关的知识构成了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研究的重要基础。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实验技术对生物类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培养生命科学研究能力至关重要,也有助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学科特点而言,分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理论体系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分子生物学课程知识点多而分散,实验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适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发展动向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我们在多年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中,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具体情况如下。

1 加强新知识点教学内容,深化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知识更新快是分子生物学一个鲜明的特点,如何将经典的基础知识与新知识点结合起来是分子生物学教学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在前期分子生物学教学中,我们以经典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为主线,侧重对基础知识的介绍,新知识点虽有涉及,但远不能反映学科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信号传递网络、生物大分子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等方面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转录调解因子的组合调控机制、组蛋白修饰与DNA甲基化、异染色质化、转录后基因沉默、细胞对环境信号的感知及信号转导机制等已经成为发育生物学、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研究的热点[4-9]。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对学生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在已往的教学中,我们用较多的课时讲解以中心法为基础的遗传信息流的基本原理,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部分内容与其他课程存在较大的重叠,一个主要的困惑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复学习相同的知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经典教材中真核生物组合调控、表观遗传学、基因转录后调控等内容篇幅明显偏低,而这些内容正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发展的热点,对学生认识生命过程的本质尤为重要。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学时,兼顾基础知识与科学发展新动向,是我们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摸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适当减少遗传信息传递的课时,压缩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增加了对真核生物组合调控机制、DNA甲基化修饰、组蛋白N端修饰、真核生物信号转导等内容。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评估,我们观察到,教学内容的调整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对生命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续生理学和发育生物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 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好这门课的关键。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灌输式教育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容易导致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灌输式教育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况,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强。为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克服灌输式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为此,我们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尝试了导向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指定适量的文献作为课外阅读材料,以知识获得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前人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帮助他们分析、总结相关实验方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学到了科学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另外,搜集获取科学文献的能力是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方面。专业外语阅读能力对学生获取知识非常重要,我们在导向性教学中采取了双语教学的方式,结合导向性教学给学生布置英语阅读任务,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使学生既培养了创新意识也提升了搜集文献的能力。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学生增强了对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导向性教学,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提高了创新意识。

3 强化实验基础,注重能力培养

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当今的生物学研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科学研究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的培养对发展学生潜能,提高毕业生质量至关重要,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很大帮助。为培养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生物科学专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我们在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中设置了开放性实验,内容包括核酸的提取与纯化、电泳分离与鉴定、分子克隆、PCR扩增、原核表达及蛋白质亲和层析等实验。这些实验在当今生物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掌握这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我们期待学生通过实验环节掌握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为配合实验课开展,在教学中我们用较大篇幅介绍基本实验的原理和新技术,包括生物大分子的制备技术、PCR技术、杂交技术、RNAi技术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分子生物学实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实验,学生对科学研究过程有了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学生了解知识获得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大帮助。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前期的实验课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实验原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不足和实验准备环节的欠缺。在前期教学实验中,实验准备由教师完成,学生用教师配好的缓冲液、培养液进行操作,虽然能够获得不错的实验结果,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学生常常不了解缓冲液中各成分的作用,对培养液配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也缺乏了解,我们认为这些问题涉及学生的基本素质,关系到能力的培养,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一方面在理论课中增加了与实验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的介绍,如对核酸提取缓冲液、蛋白提取中的细胞裂解液等作了详尽介绍[10-12],通过讲解使学生对变性剂、抗氧化剂、缓冲剂、离子型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成分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对蛋白质和核酸纯化原理有了全面的掌握。另一方面,在教学环节中,我们将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实验,教师做必要的指导,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将分子生物学论课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操作过程相互印证。开放性实验使学生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为学生独立操作实验和培养良好的科研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4 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不仅使他们掌握了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改革显示出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探索,让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在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向义和.分子生物学的起源与进展―物理学、化学与生物学的交互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 杨岐生.分子生物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启民,耿运琪.分子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 Kontos CK, Scorilas A, Papavassiliou AG.. The role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Chem Lab Med,2013(6):1-9.

[5] Leitch HG, Tang WW, Surani MA. Primordial germ-cell development and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 in mammals[J].Curr Top Dev Biol,2013,104:149-187.

[6] Br?utigam K, et al.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adaptive responses of forest tree species to the environment[J].Ecol Evol,2013,3(2):399-415.

[7] Gudsnuk K, Champagne FA. Epigenetic influence of stress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J].ILAR J,2012,53(3/4):279-288.

[8] Chinnusamy V, Zhu JK. RNA-directed DNA methylation and demethylation in plants[J].Sci China C Life Sci,2009,52(4):331-343.

[9] Kornienko AE, Guenzl PM, Barlow DP, Pauler FM. Gene regulation by the act of long non-coding RNA transcription[J].BMC Biol,2013,30(11):59.

[10] 李钧敏.分子生物学实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一、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泵血量,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

心脏的舒缩力是血液流动的原动力。由于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压力环,根据流体连续性原理,左心每分钟泵血量应当等于右心的回心血量[1]。左心室的泵血是血液循环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决定左心室泵血能力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前负荷,2.后负荷,3.心肌收缩力。下面我们分别来分析上述三者对心脏泵血能力的影响。

1.前负荷

定义:肌肉收缩前遇到的负荷。对心脏而言,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就是它的前负荷。在心脏生理中有一条十分重要的规律,称为Frank-Starling定律(见图1)。许多因素可以引起心室顺应性变差,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心室顺应性变差也可引起心力衰竭,这与后负荷过大引起的收缩性心力衰竭不同,我们称之为舒张性心力衰竭。主要机理是由于心室顺应性变差,导致心室舒张期充盈不够,引起心输出量下降。

说明:图中纵坐标为心脏每搏输出量,横坐标为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最高的那条曲线为正常人交感兴奋状态下的Starling曲线,中间那条曲线为正常人安静状态下Starling曲线,最下面那条曲线为心力衰竭患者的Starling曲线。

2.后负荷

后负荷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参数,生理学告诉我们,心室在收缩期所做的功分为两部分:1.大动脉的弹性势能,2.血液的动能[2]。弹性势能使动脉扩张而容纳更多血液,血液动能使血流克服血管阻力而向前流动。其中弹性势能是主要部分,约占心室做功的2/3,血液的动能约占心室做功的1/3。以上是从能量守恒的角度分析问题。

下面我们来看看胸内压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在正常人,胸内压均为负值,根据Laplace公式可知,负的胸内压将增加P,导致心室后负荷增加,从而不利于心功能;正的胸腔内压将减少P,导致心室后负荷减少,从而改善心功能。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机械通气均为正压通气,因此机械通气可以起到心脏辅助支持作用,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当使用正压通气。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机械通气对心室后负荷的影响,机械通气对心室前负荷的影响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一般来说,正压通气对胸腔静脉的回流会有阻碍作用,但是这种阻碍在血容量充足的患者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3.心肌收缩力

在剔除前负荷及后负荷对心肌收缩力的影响之后,决定心肌收缩力的因素就是心肌细胞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状态了。一般来说,素有锻炼者心肌细胞比较发达,收缩力较强。当心肌细胞发生炎症、缺血缺氧、中毒等病变时会影响其收缩能力。另外,心肌收缩力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心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使之增强;迷走神经,乙酰胆碱使之减弱。在临床上,超声心动图是一个比较好的检测心肌收缩力的手段。

二、血管阻力

血管阻力即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流动时所受到的总的阻力,大部分发生在小动脉。在物理学上有一个Hagen-Poisseuille方程可以描述管道的阻力:R=8μL/ πr4

公式中R代表血管阻力,μ代表血液的粘滞度,L代表血管的长度,r代表血管的半径。由上式可以看出,阻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血管的半径。

三、血压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所以,也就有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3]。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在人体,动脉血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变量,最大值出现在心动周期的收缩期,称为收缩压,最小值出现在心动周期的舒张期,称为舒张压[4]。通常以平均动脉压作为心动周期中的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差。

影响血压的因素有两个: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在电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欧姆定律,描叙的是电压、电阻和电流的关系,即电压=电流×电阻。其实这条定律在流体力学中一样成立,即:管道两端压力差=管道内流量×管道阻力。

我们将人体全身的血管网络看成一个管道,主动脉为流入端,右心房为流出端,以一分钟为单位时间,那么根据欧姆定律,(流入端压力-流出端压力)=分钟血流量×全身血管阻力。

流入端压力即动脉压,流出端压力等于右心房压(一般情况下接近于0),1分钟内的血流量就是心输出量。

替换后可得出:血压(Bp)=心输出量(CO)×全身血管阻力(SVR)。

根据上式可知,一个正常的血压值可以存在三种情况:1.正常心输出量和正常血管阻力;2.高心输出量和低外周阻力;3.低心输出量和高外周阻力。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个正常的血压值时并不意味着病人处于循环稳定的状态。

公式中的全身血管阻力(SVR)是一个ICU常用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可以用来反映心脏后负荷的情况。但实际上这是有一定偏差的。原因如下:

1.小动脉的阻力是心室后负荷的一小部分,主要部分在大动脉的顺应性(弹性)上;

2.SVR反映的是全身动脉和静脉的平均阻力。由于血管阻力主要部分都集中在小动脉,静脉系统的阻力明显小于动脉系统阻力,因此SVR会低于小动脉系统的阻力。

研究血流动力学对于正确指导临床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晓曦, 刘宏斌, 胡小忠, 等. 以CT图像为基础的冠状动脉狭窄处血流动力学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09): 1682-1686.

[2]李昂. 危重病医学临床教学经验交流[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 11(05): 400-401.

细胞电生理学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办学历史悠久,自1958年建校以来,较长一段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学校的唯一专业,1987年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医学系,2007年11月,更名为医学一系,2013年4月,学校进行机构调整,医学一系更名为临床医学院,设临床医学专业。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临床医学院在原有的办学宗旨上,坚持密切联系社会需求、密切联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升育人理念,教学质量逐步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为安徽省级特色专业,其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有较高政治、文化和生理、心理素质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我系注重加强实验室建设,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学生在几个实验中心完成,主要有机能中心(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科)、形态中心(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中心、病原与免疫中心以及细胞生物与遗传5个中心。其中机能实验学课程继承并发展了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并强调学科之间的承上启下与交叉融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大胆实践操作和积极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临床医学专业机能实验学共有90学时,涵盖了“三理”的主要实验内容;从机能实验学概述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到机能综合与探索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全面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到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营造创新氛围

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对医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为学生继续从事医疗、科研或卫生等工作奠定基础,因而是整个医学教育的基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即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操作的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基本上还是依附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以帮助学生加强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主要目标。为了适应现代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与新世纪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总结十多年机能实验改革的经验,充分利用我校的资源条件,结合我校临床专业毕业技能考试要求,同时吸收其他院校机能实验学教学的精华,对我校临床专业机能实验学教学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强调突出其专业特色,使学生所学的机能实验知识既实用又具有系统性。具体是将原有内容分为几大模块,不同模块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①机能实验学概述与与常用仪器的使用介绍、实验报告写作;机能实验学基本技能训练与操作、常用观察指标与实验数据的采集与评价、分析与统计。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5%。采用常规板书或PPT配以示教讲解,目的培养学生规范的基本操作动作与系统的实验数据处理。

②验证性实验如药物在动物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t1/2等)与LD50的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测定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采用讲解与多媒体录像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掌握相关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验证已知医学理论的同时,探索可能的未知规律。

③综合性实验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与药物对动物血压的影响、尿生成影响因素与利尿药的作用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40%。要求教师在综合医学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建立了一种开放式、交互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生主动参与的“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researchbasedlearning,RBL)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整合性实验,学生可以从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检测复杂的生命现象,并逐步引向深入。强调实验现象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建立整体的概念。由于综合性实验强调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可以通过此类实验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其综合分析的能力得到培养。

④探索设计性实验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开放,如大鼠高钾血症模型的复制及设计与解救方案、肝性脑病与及种类型的缺氧、人体动脉血压测定及运动对血压的影响等,此部分实验占实验总数的15%。教师除一般指导外,充分利用机能实验中心网络资源的优势,采用RBL与PBL(problembasedlearning)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形成网络式RBL(Web-researchbasedlearning,简称WRBL)与网络式PBL(Web-based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WPBL),将经典的RBL、PBL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而创造性地实施的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构建体现RBL、PBL理念的网络平台,使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与评估。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真实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为主”的教学要求。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运用已经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自己设计实验,搜集整理分析实验数据,写出实验报告,适应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同时训练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验研究的选题、课题与论文的撰写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以此拓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我们提倡教师开放研究室、实验室,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现多元化实验教学方式。

3科研、临床实践、临床技能考核与实验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改革

多年来,机能实验教学一般均是依据教学大纲与课时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实验讲义“照方抓药”。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压抑了学生主动性尤其是创造性的发挥。做实验时,每教学班内容与实验方法完全一致,学生兴趣不高,而实验免不了出现抄袭数据或凑结果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性将部分兴趣高的临床专业学生组成科技兴趣小组,将科研与实验相结合。几年来,我校学生参加国家自然基金与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横向科研课题多项等;通过主动地参加科研活动,同学们撩开了科研的神秘面纱,熟悉了科研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从而减少对科研活动的畏惧情绪,增进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在后期临床实践教学中,临床专业学生积极与临床学院教师承担的临床课题;以专业成长为依托的技能发展型实践教育实践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实验课题,完成科研小论文。这样既克服了一些低水平的重复性实验,又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从一般性实验过渡到研究性、探索性与自主设计性实验。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