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财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解析风险产生缘由,若是从收益角度分析,可以列出以下三个层面:其一,企业生产经营所取得的利润等收入,扣减生产经营成本、人员管理开支、推销环节成本、税费还有其他附加费用之后,所取得的收益。其二,在生产经营的基础之上扣减财务管理支出之后的经常收益。其三,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亦即期间收益。第一,若企业经营性收益为盈利,但是经常收益是亏损的状态,这就表现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有失合理性,债务繁多,利息支出成为沉重负担,一定程度上有不小风险;第二,若三者皆为盈利状态,但是仅仅期间收益是亏损的状态,这样就有发生了灾害以及售出资产损失等情况;第三,假如从经营性收益起点就出现亏损,意味着企业财务方面危机已经非常突出。与上述情况恰好相反的是,假如三层次收益皆是盈利,那么为一切正常的经营情况。财务风险产生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缘由:
1、内部缘由因素
(1)内部管理中关系混乱。在企业管理中,企业与上级企业相互之间,内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关系的复杂,使得其资金管用、利益分解等权利责任模糊、管理凌乱,进而引起资金使用不充分,流失严重,因而企业出现风险的可能性增大。
(2)企业财务从业人员对风险认识缺乏。如前文所述,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地存在着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升,买方市场已经逐步形成,产品滞销情况非常常见,为了提高市场占有,卖家采取赊销手段,这就导致各企业应收账款数额剧增,从而致使企业资产被占用流动性减弱,安全性堪忧,进而带来一定程度风险。
(3)决策失误较多。企业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多为凭借以往经验和主观认识做出判断,一旦出现失误性决策,便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而对此,投资者又没有充分认识到,因此会导致大量投资损失,对投资效益产生负面影响,给企业财务造成风险隐患。
2、外部环境缘由
现代企业模式下,企业管理所处大环境瞬息万变,难以捉摸,一些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与周边大环境脱轨运行。近些年来,通货膨胀持续上升,企业资金供给表现出严重不足,货币性资产贬值严重,企业成本加大。同时,利率的不稳定变动也可能会引发一种利率风险,主要包括利息开支巨大、不能履行债务等方面的风险。
二、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举措探析
1、进行财务风险分析,科学设置内部控制系统,着力提升从业人员风险意识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需要管理者通盘掌控各个因素,尽力降低主观性决策发生概率,减少失误发生次数。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对财务风险防范这个工作给予高度关注,明确各个职能部门权责关系,有效降低风险。企业决策可以提出一系列可以实施的方法,反复论证,分析确定,努力使最终做出的决策更加科学,达到最优化。此外,财务人员也应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发扬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财务工作各个环节关联性意识,明晰自身责任,各司其职,真正从源头上减少风险发生概率。
2、试行风险预警机制预防风险发生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不断进步,未来在企业财务风险防控方面,风险状况分析和科学预测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也将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一种科学决策参考。具体而言,这种预警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要素:一是具备真实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作为基础;二是利用企业财务相关资料及收集到的数据,放入科学模型,进行定量科学化评价,从而从中发现潜在风险,及时对财务风险做出警报提示。三是科学编制现金流量预算,降低资金流动方面潜存的风险。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科学性,各企业可以尝试合理采用这种方式,以减少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风险,提升企业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水平,确保企业财务安全稳定性,保障企业战略决策科学合理,最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3、强化资产管理环节,不断提升财务机制市场适应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当中,财务可谓是核心环节,企业运营的任一部分都与此相关,而资产管理又可谓是财务管理的心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等周期性外部环境变化则是对一个企业管理,特别是资产管理的重要考验。面对这些情况,企业应该加强合同订单管理评估,提高应收账款回收率,合理配置资产,确保资金合理周转,保障企业盈利能力,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三、结语
一、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财务管理精细化必须立足于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不断深入探索各个企业不同的实现方式,逐渐成为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从现代企业发展方向来看,只有把管理责任具体化,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员工都做到权利与义务的明确化,才能全面落实精细化管理。它的有效运用,有利于企业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具体来说,就是:(一)规范企业运作,明确管理目标;(二)创新管理方式,细化管理程序;(三)管理方法适应,企业效益提升。所以,企业中的每位员工都应该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有效提高综合素质,保障企业的运行效率的全面提升。
二、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较为先进的一种管理模式,有助于提高生产经营管理质量,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一)保障合并财务报表质量,符合财务工作要求
合并财务报表是外界对企业集团作出评价的重要凭证,它主要有两个作用。合并财务报表是企业集团管理层对被投资企业管理的一种强化措施,为外部报表使用者呈现了较为完整的企业整体经营的会计信息;合并财务报表是对收入、利润的再计算,使会计报表更具客观真实性。有利于子公司与控股公司建立平等关系,确保对使用者或投资者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提高工作效率,满足管理需求
财务报表对企业的经营、分析、决策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是企业各管理层和有关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必须有很强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三、现代企业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举措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以会计基本原理和相关处理相关程序为基础,建立健全内部交易综合信息系统,辅助财务管理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
(一)保证财务信息系统一体化
采用现今的编程及数据库系统,对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的具体信息进行数据共享,必须保持与财务管理信息平台的一致性。
(二)覆盖所有可以内部抵销企业
现阶段,所有内部抵销范围内的企业,都以V5.0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为会计核算和账务处理系统间提供有效链接,提高账务处理的效果。
(三)加强内部交易和往来抵销事项管理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内部交易事项和内部往来事项的核实校对、统计分析都可利用V5.0系统进行会计核算,以此作为内部抵销明细数据的有力凭证;为确保内部抵销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严格按照三个步骤:核对交易各方数据,生成发生额、科目余额等科目,再汇总出分企业、分科目等数据。
(四)增强内部抵销数据的可靠性
为了保证数据准确可靠,必须设置一些规定性措施。严格数据来源,严禁人为修改;严格业务过程,数据公开准确;数据逻辑合理,严格债权债务、内部交易、现金流量的钩稽关系和限定条件。
四、加强内部交易综合信息系统的准确性
内部交易综合信息系统,是有效利用信息化手段,有利于对内部交易、债权债务及现金流三者之间的系统关系的处理,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数据信息的及时有效与准确可靠
企业对业务发生的相关数据要做好系统维护和对方企业的信息核对、汇总工作,有力保证各企业财务人员工作量的减少和最终提供数据的准确性与便捷性,对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加强实用性系统的利用
系统的选择,要从企业从事的产业运行特点出发,保障整个业务操作流程的顺利进行和程序操作的可行性与可靠性。良好的应用系统能够为企业多元化的经营、分析、决策的需要发挥很大作用。良好的应用系统能够保障运输与非运输企业、运输企业与合资公司、非运输企业与合资公司的贸易交往与资金流向可以实施正常监管。
(三)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采用基础的数据系统V5.0,对所有的基础数据进行统计管理,规避因人为修改产生的漏报及信息错误,全面实现系统数据与账务数据的一致性与准确性。
(四)及时发挥系统作用
企业可通过系统对数据的自行比对能力,对双方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实和及时的查询,极大地保障了双方企业对信息从录入到管理的正确与及时。系统的持久性与系统性,有助于对信息差异的有效追踪,找出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漏洞与不足。同时,系统也具有很好的监督功能,积极跟进企业信息的维护与核对。财务管理精细化这一举措的大力推进,对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严格要求、信息化手段的有效运用、内部交易综合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它确保了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所需内部交易、债权债务、现金流抵销数据的真实可靠,规范了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行为及内部资金流向,而且一定程度上使企业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企业集团经营管理中,财务控制是核心,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当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不规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集团组织形式的建立是基于为了享受某种优惠以“拉郎配”的形式拼凑而成。组织形式的不规范,进而导致财务关系不明确,在财务管理上难以实现有效的财务控制。
(一)公司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缺陷通常以投资、收购等方式形成的企业集团,其财务关系比较明确,治理结构清晰。而当前的集团存在形式以行政干预的方式较为常见,缺乏产权关系的联合,没有形成人格化的股权,缺乏实质性的董事会和董事,难以形成有效的财务控制。
(二)财务运作能力上比较薄弱许多企业集团的财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仍然以会计核算职能为主导,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集团缺乏完善的财务战略实施计划,财务运作上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统一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和财务规范制度,单一的个体财务运作仍普遍存在。二是缺少有效的财务分析与评价环节,企业集团财务信息及报表反映往往是个形式,无法满足信息的可比性要求,难以发挥其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三)财务信息反映缺乏完善性企业财务信息内容是以价值尺度来衡量反映的,通过财务信息可以了解与评价企业经营活动、经营业绩及未来发展趋势。当前,在企业集团中,由于个别财务报表的不真实,导致母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信息就缺乏可靠性。因此,在财务会计制度规范不统一的情况下,更加剧了合并报表编制的不正确性。(四)财务监督机制缺乏有效性当前,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财务信息虚假失真、财务收支混乱、国有资产流失等。每一个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关系,例如:财务收支上的混乱,导致直接后果是资产的流失;财务管理上的混乱,直接影响着财务信息上真实、可靠性。这些问题的产生充分地暴露出企业集团财务监督的薄弱性。
二、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体系的科学构建
构建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体系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和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构建的思路应以集团的战略发展为导向,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借鉴,其中组织机构的设立、财务预算、资金运用、成本控制及控制制度等方面内容应作为财务管理体制框架的主体。
(一)组织机构的设置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通过高效地运行,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体制。设置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必须在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职能与权限的划分上都应当做出合理的安排。比如,有的企业集团为了实现财务的全面统一管理,将“财务部”的职能一分为二,会计记账、算账、报账等核算职能通过“会计处”这一职能部门来完成;对企业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资金的筹措与调度、成员的绩效与考核、重大的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经营决策的分析认证等工作则由“财务处”来完成,明确其职责,各行其是。
(二)财务预算管理的设置财务预算是企业集权管理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各单位分项预算和总预算的分析,能够明晰集团内部各财务目标的执行与完成情况,从而实现对集团内部有效管理控制。首先,建立预算管理机构体系。在预算管理中执行的主体是预算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就必须以集团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建立预算管理中心,增强财务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通过预算管理中心协调、调动集团整个管理活动,明确划分各责任部门、各分公司在预算中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做好财务预算的编制工作。以集团的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编制财务预算。财务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体系工作的起点,也是最关键环节。通过预算编制对集团未来的生产经营财务活动进行全面、充分地预测和筹划,以成本控制为重点,以节约费用开支为内容,改善集团内部的收支平衡关系,实现集团资源合理的分配,资金合理的流动。最后,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工作。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强化预算的执行控制工作,经过审批确立的预算,就在集团内部具备行为规范的“法律效力”。各个责任主体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都要按预算管理要求执行,围绕预算管理内容开展经营活动,尤其在资金管理与成本控制上,严格落实预算执行制度,对发现问题应做出及时反馈,通过制约的手段将预算执行工作贯彻落实下去。
(三)建设资金结算管理中心,提高使用效率资金管理是企业生存的命脉,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企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首先,加强资金结算功能的管理,推进资金其他功能的发展。企业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作用是将其成员的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即内部资金的流动都须经结算中心“过一下手”,实行统一调配,减少资金占用,通过资金的运作,降低资金沉积成本,提高资金利用价值。例如,在集团内部设立统一结算账户,各下属单位的资金必须进入该统管账户中,确保资金的“一个口进出”管理,避免了分散、截留、挪用现象的产生。其次,加强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在资金结算中心采用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模式来管理各单位资金账户,例如,恪守信用,履约付款;谁的钱进入谁的账,由谁支配;有偿使用,不垫款等,所有的资金流动都经结算中心进行划转。在资金管理中可按用户的需求设立收入汇缴账户和业务支出账户,一方面满足“只收不付”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满足“只付不收”的管理需要,对这类账户的资金拨付由统一结算中心来调配,从而做到严格的资金控制管理。最后,加强管理中心内部信贷功能的建设。通过内部结算中心的信贷功能,合理地抑制信贷规模,避免因信贷的盲目性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通过内部信贷功能的发挥,有助于缓解资金使用人资金紧张的压力,也会降低资金盈余过剩的沉积成本,有利于集团内部资金使用合理的分配,增加各成员单位资金管理的效益。
关键词:财务危机;财务风险;财务管理
一、从微观企业收状况考察财务危机
近年来,亚洲经济动荡不安,无论从宏观或微观方面,都应防范风险,建立预警系统。
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经营收益开始就已经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有价证券及土地。但如果经营收益为盈利,而经常收益为亏损,可以说已经出现危机信号,这是因为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举债规模大,利息负担重。若经营收益,经常收益均为盈利,而期间损益为亏损,可能出现了灾害及出售资产损失等,问题不太严重的话,是可以正常经营。如三层次收益均为盈利,则是正常经营状况。
二、资本结构不合理是产生财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根据资产负债表可以把财务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有资本全部用来筹措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二类是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三类是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三、防范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然而,产生财务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财务风险处理不当,财务风险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的条件下更是不可避免,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尤其必要。
3.1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由于企业理财的对象是现金及其流动,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预警的前提是企业有利润,对于经营稳定的企业,由于其应收,应付账款及存货等一般保持稳定,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一般应大于净利润。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为能准确编制现金流量预算,企业应该将各具体目标加以汇总,并将预期未来收益﹑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及投资计划等,以数量化形式加以表达,建立企业全面预算,预测未来现金收支的状况,以周、月、季、半年及一年为期,建立滚动式现金流量预算.
3.2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指标最具有代表性.获利是企业经营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从资产获利能力看:
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
表示每一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水平。
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越强。
对偿债能力,有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
上述资产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二指标是企业财务评价的二大部分,而经济效率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指标有应收帐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
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对企业发展潜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殖率.这里采用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等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此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然而,企业为适应未预料的需要和机会,应该具备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金流的流量与时间的能力,这就是财务弹性。主要与企业营业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有关。反映财务弹性的指标有:用于测定企业全部资产的流动性水平的营运资金与总资产比率,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应收帐款及存货周转率,其中:
到期债务本金偿付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本金+现金利息支出)
实有净资产与有形长期资产比率计算如下
(资产-负债-待处理资产损失-未弥补亏损-潜亏)/(固定资产净值+在建工程+长期投资)。
从长远观点看,一个企业能够远离财务危机,必须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企业对外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才能越强。指标有:总资产净现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
销售净现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股东权益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
虽然,上述指标可以预测财务危机,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风险是由于举债导致的,一个全部用自有资本从事经营的企业只有经营风险而没有财务风险。因此,要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对比,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同时还要考虑债务清偿能力,即企业拥有现金多少或其资产变现能力强弱;债务资本在各项目之间配置合理程度。考核指标有;长期负债与营运资金比,资产留存收益率以及债务股权比率。其中:
债务股权比率=平均总负债/(平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无形资产-待处理资产损失)
3.3结合实际采取适当的风险策略
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后,企业对风险信号监测,如出现产品积压,质量下降,应收帐款增大,成本上升,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面临财务风险通常采用回避风险,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和分散风险策略。其中控制风险策略可进一步分类:按控制目的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抑制性控制,前者指预先确定可能发生损失,提出相应措施,防止损失的实际发生。后者是对可能发生的损失采取措施,尽量降低损失程度。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财务杠杆作用筹集资金进行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途径。从大量负债经营实例,不难得出几点教训: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盲目投资,没有进行事前周密的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是造成失误的原因,虽然适度举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途径,但必须以自有资金为基础,如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过大,必然恶性循环。同时企业偿债能力强弱是对负债经营最敏感的指标,只从偿债能力看,负债比率越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未必合理,如企业借款利率小于利润率。企业应充分利用负债经营的好处。不同产业的负债经营合理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是:第一产业为
0.2左右,第二产业为0..5左右,第三产业为0.7左右。
四、加强财务活动的风险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筹资活动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管理措施失当会使筹集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此产生筹资风险。企业筹集资金渠道有二大类:一是所有者投资,如增资扩股,税后利润分配的再投资。二是借入资金。对于所有者投资而言,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可长期使用,自由支配,其风险只存在于使用效益的不确定性上。而对于借入资金而言,企业在取得财务杠杆利益时,实行负债经营而借入资金,从而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的不确定性。筹资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及防范有几方面:由于利率波动而导致企业筹资成本加大的风险,一旦筹集了高于平均利息水平的资金,可争取提前还债等补救措施。此外,还有资金组织和调度风险,经营风险,外汇风险。
企业通过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投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如出现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无法取得收益,或虽投产但不能盈利,反而出现亏损,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下降,虽没有出现亏损,但盈利水平很低,利润率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或利润率虽高于银行存款利息率,但低于企业目前的资金利润率水平。由于存在风险反感,投资者所要求的超过资金时间价值,用于回报承担投资风险的那部分额外报酬,称为收益。在进行投资风险决策时,其重要原则是既要敢于进行风险投资,以获取超额利润,又要克服盲目乐观和冒险主义,尽可能避免或降低投资风险。在决策中要追求的是一种收益性,风险性,稳健性的最佳组合,或在收益和风险中间,让稳健性原则起着一种平衡器的作用。
企业财务活动的第三个环节是资金回收。应收帐款是造成资金回收风险的重要方面,有必要降低它的成本,它的成本有:1)机会成本,常用有价证券利息收入表示。2)应收帐款管理成本,3)坏帐损失成本。应收帐款加速现金流出,它虽使企业产生利润,然而并未使企业的现金增加,反而还会使企业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垫付未实现的利税开支,加速现金流出。因此,对于应收帐款管理在以下几方面强化:1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2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3确定合理的应收帐款比例。4建立销售责任制。
收益分配是企业一次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收益分配包括留存收益和分配股息两方面,留存收益是扩大规模来源,分配股息是股东财产扩大的要求,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企业如果扩展速度快,销售与生产规模的高速发展,需要添置大量资产,税后利润大部分留用。但如果利润率很高,而股息分配低于相当水平,就可能影响企业股票价值,由此形成了企业收益分配上的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要建立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加强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光远:《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年版。
[2]朱翠兰:《论股份公司财务管理目标》,《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年第3期。
[3]刘惠利:《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新思考》,《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年第5期。
关键词:现代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启示
1创新管理体系,实行以委派制为主要内容的“垂直管理”
1.1委派的形式和主要原则
为有效行使财会管理职能,强化内部控制,确保财务目标的实现,向下属机构派驻财会管理人员的一种委派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财务总监委派制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原则;二是循序渐进原则;三是责、权、利相结合原则,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的工资、奖金、福利、津贴、补贴、差旅费用等统一由上级派驻机构负责发放(报销)和管理;四是定期轮换原则,任期原则上为二至三年。
1.2委以财务负责人一定的权限
主要的权限包括:(1)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审定权;(2)财务决策的参与权和审议权;(3)重大财务收支审核权;(4)有权参加和列席委派行组织召开的各种经营管理会议,并有权提出建议;有权建议对派驻行财会部门的人员和内部分工进行调整;有权对向上级行汇报派驻行财会管理中的重大事项以及存在的问题。
1.3加强对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的考核
对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的考核按年度进行,每年初统一由上级行财会部门会同人事部门对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个人素质、管理能力和工作业绩。其中工作业绩包括日常业务、会计报表及年终决算工作、财务收支执行情况、重大差错情况及处理、其他事项,根据考核情况,财务负责人委派人员实行奖惩。
2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理念,从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银行的各项业务经营过程中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成本支出,这些成本控制手段往往成效不大。西方银行主流的财务理念之一,即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就是银行寻求新的降低成本的方法,力图从根本上避免成本的发生。成本避免的思想根本在于从管理的角度去探索成本降低的潜力,认为事前预防重于事后调整,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这种战略上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2.1调整业务结构,转变收入增长方式
在资产战略上:提高信贷资产贡献率。要将调整信贷结构,积极开拓信贷市场作为改善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的切入点。从明确“保、挖、抢、退”的领域和范围入手,一方面突出重点客户,加强贷款营销,开拓信贷市场;另一方面要加快退出低效和过热过剩的市场行业,提高资金使用价值的效率效用,通过有效投入和更多的产出以求效益最大化。
在负债战略上:积极优化负债结构。优化负债就是要做到资产和负债的匹配与对称。保持总量上的平衡和分量上的对称,优化的目的就是以来源定运用。负债业务的质量结构是银行合理安排资产业务的关键一环,只有规模还难以保证银行的有效运营。例如在银根收紧的情况下,过多的负债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利润减少,因此有效负债取决于期限、流动性及利率的合理安排。
在中间业务战略上:整合提升业务价值量。中间业务是在资本约束条件下提高收益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从单一性经营向多元化经营模式转变的综合枢钮。应认真研究形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联动效应,从客户和产品等多个维度来挖掘中间业务的增长空间,提升中间业务的价值含量和盈利水平。
2.2整合组织架构,提高业务运营效率
按照市场和成本效益需要原则,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机构设置,以风险控制能力来约束业务的扩张,从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的原则整合机构、新建网点、配置人员,逐步建立以适应客户需要,有助于服务客户的网点布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