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创设

创新思维是较为难以捉摸的心理过程,它能让我们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奇迹。现在的家长和教师都把幼儿学习知识为重点,而忽略了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幼儿上小学以后,学习成绩不好,家长也不知道真正的原因是幼儿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和模式。其实,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远比教给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重要得多。当然,学前期幼儿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能力受生理和心理年龄的限制,但是对于3岁的幼儿来讲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在生活和教学中能运用多种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不断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使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好的发展。那么,如何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一些方法总结以下:

一、创新思维能力从小抓起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小开始。因为幼儿的思维是智力的核心。3岁幼儿的思维是很直接的,整个幼儿期,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性刚刚萌芽。据此,培养学前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考虑到幼儿思维的行动性、形象性,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幼儿从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能力,以后在不知不觉中会表现出来。

二、在日常生活中启发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

幼儿一日的生活都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如果教师你可利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状况来问幼儿,幼儿就能在你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幼儿的思维能力就会有所提高。例如:看见救护车时,教师就可问幼儿:“如果你的家人生病了,你有什么方法帮助他?”他可能会说:“我请多拉A梦来帮我,因为它有很多法宝。”“如果多拉A梦有事不能来,怎么办?”教师能一步一步地引导幼儿想问题,幼儿的答案一定有很多。

三、多提问

我们在课堂上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教给幼儿思路和方法为主。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知识就不重要,知识是作为培养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也是离不开知识的。我们的教学里面也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的积累对于幼儿的理解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给幼儿相应的知识之后,教师一定要总结升华,变成一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把这种思路和方法反复强化,通过幼儿动脑、动口、动手,使这些方法和思路逐渐内化成为幼儿的思维模式。比如:在《聪明的小鸡叽叽叽》里,幼儿了解小鸡是怎样不断提出问题的句子,如:我是怎么生下来的呢?让幼儿了解胎生跟卵生的概念。小蜜蜂是怎么把花蜜酿成蜂蜜的?让幼儿认识蜜蜂如何酿造蜂蜜的整个过程。南瓜为什么长这么大?让幼儿了解南瓜的生长过程,从而了解种子-发芽-开花-结果的植物生长过程等等。幼儿在教学中通过学习小鸡那种勇于发现问题的精神,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习各种知识,从而变得越来越聪明,来引导和鼓励幼儿象聪明的小鸡叽叽叽一样,让我们的幼儿都养成一种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同时,让幼儿跟着小鸡叽叽叽的问题去寻求答案,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认知、理解能力。

四、运用游戏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

童年应该是全面发展的,因为发展是成功的基础;而童年更应该是游戏的,因为只有游戏才能使幼儿健康、快乐、发展!教师利用每个游戏把幼儿带入到一个有趣的情境中,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不知不觉的掌握学习的方法、观察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的方法等等。如《山羊的南瓜》的游戏中,让小朋友帮助小山羊把南瓜送给它的好朋友,它的好朋友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从路口出发,自己去送,那么送南瓜的路线就有很多种。有的走的路不重复,节省时间,节省力气。有的走来走去重重复复,既浪费时间又走得累。这个游戏我们教授给幼儿的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做事情的方法是很多种的,有的方法好,有的方法不好,我们应该选择最好的方法,进而发散幼儿的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而不是简单的让幼儿比较怎么送南瓜走的路少,怎么送走的路多。

五、提供更多可操作材料

幼儿思维发展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以具体形象思维为前提,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授课时,能结合相应的教学挂图或可操作的材料来上课,幼儿是很容易接受的。如果教师只是说幼儿听,我想幼儿一定会坐不住也学不到知识,这样怎样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呢?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准备好上课的教具,同时提供给每一个幼儿能自己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自身操作过程中用语言来进行表达,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进行小结。课后把操作的材料放在活动区角里,让幼儿在课后能进行表演。如:《图形小精灵》中,我让幼儿学习一些图形的名称,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图形宝宝让幼儿自己操作,幼儿能拼出很多不同的物体,有的是汽车、有的是毛毛虫、有的是青蛙等等。因此,教师能够提供给幼儿操作的材料,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对幼儿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六、通过语言活动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教育价值;创新意识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价值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就在于人才的不断培养。幼儿的未来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想培养出这些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人才是需要在幼儿时期就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由于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的健全发展提供条件。幼儿的作品中通常存在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纯真的心灵和情感的平衡,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创造性随着与世界的接触加大而渐渐地消退,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其以美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误区

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五个教育误区,分别是: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缺乏全面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缺乏灵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评价。这些教育误区会严重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个性化和愉悦感忽视,严重阻碍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中缺乏幼儿美术教育观念体现在一些幼儿教师没有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没有将其变为自己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转变幼儿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合理地选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不将艺术教育变为机械的技能训练,用创造性思维方法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策略

1.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核心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中,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观念。每一个幼儿都存在创造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对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为他们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带领幼儿走进自然,领略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思维。

2.营造新型师幼关系,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园的日常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应注意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师幼关系,将幼儿为本的教育管理铭记于心,尊重幼儿的情感和行为,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教师要从心底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对幼儿在美术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成为幼儿创造力的欣赏者和培养者。比如在上课期间,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进行讨论,先画再教,对幼儿的画进行一定的鼓励,只在画技方面进行指导,而不干涉幼儿的想象。

3.注重园本文化建设,创造个性发展环境

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也将影响着他的个性发展。一个幼儿园自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就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对幼儿的心灵、精神和性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某市的一所幼儿园中就在园内屋顶和走廊上设立了一个名为“天空的涂鸦”这样一个艺术作品展,是由幼儿的绘画作品组成的。幼儿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徜徉,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热爱艺术的思维。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时期,尽管幼儿的辩证逻辑不够,但大胆的探索和好奇的天性给他们培养和发展创造了天然的条件。美术这门艺术拥有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线条,这些特点都会吸引幼儿,是培养幼儿创造性和启迪幼儿心智的最佳方法。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局限幼儿的行为,不要让他们养成思维固定式的习惯,而要让幼儿的内心直观感受表达出来,这硬拍芨好地培养其创造性。幼儿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在为中国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马琼娥.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40.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范文第3篇

节奏乐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夫曾说过:“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节奏可以脱离旋律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因此,“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还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这些都清楚地阐明了节奏教学的必须性及其重要性。节奏乐活动同其他音乐活动一样,它对幼儿的基本素质培养也应是多方面的,要从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及个性、社会性、纪律性等方面加以培养,特别是创造力的培养。

一、节奏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

这些年来,我们从最初以“艺术教育”为主要目的,到逐步重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主动性的发挥,直至把艺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作为抓手。几年来,我一直把节奏乐活动作为一个突破口,不断实践,在节奏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主要进行了如下实践:

(一)感知节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倾听是幼儿感知节奏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感知节奏又是一切节奏活动的基础。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幼儿对音乐节奏的兴趣和对倾听活动的兴趣。

(二)表现节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感知完节奏,就可以让幼儿把听到的、看到的节奏表现出来了。如果说在感知节奏活动中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是隐性的,那么在表现活动中幼儿的创造力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

幼儿能否充分地参与“创造”,与教师所提供的表现形式是密切相关的。我在以往惯用的声势练习、乐器练习的基础上,添加了语言练习展开了多种类型的节奏表现活动。

1.引导幼儿用象声词表现节奏

即用有趣的象声词填入简单的、歌曲、乐曲或乐句。如:嘟、咕、咚、啪、喵呜等,这些象声词尽可能让幼儿自己提出。附点节奏对幼儿而言是一个难点。一名幼儿在一次创编活动中提出了配上了老虎的叫声“啊.呜”这一象声词,正形象地表现出了前附点节奏的特点,而他们给xx.|这个后附点节奏配上汽车喇叭声“嘀嘀”更是妙不可言。幼儿通过模仿简单的声音,配上合适的动作,幼儿会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掌握各种复杂的节奏。

象声词简单而又形象,激发起孩子们给节奏配词的兴趣,这就引出了第二种活动。

2.引导幼儿进行词句的变换

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将字、词、短句或儿歌与节奏联系在一起,是培养节奏感和创造意识的好方法。

一方面,可以由词变换节奏。其实日常生活中人们说话都有节奏,儿歌朗诵中更是如此。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人们语言中本身的韵律感加以变化。如在念“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本就有着xxx|xxx|xx xx|x-的节奏。孩子们可以随意地改变其节奏,如:x.xx|x.xx|x.xx.x|xo,还可改变节拍,把原来的2/4拍改为3/4拍,如:xxx|xxx|xxxx|x--等等。幼儿对儿歌内容熟悉,对创编其节奏也就会感兴趣,所以每一首儿歌,甚至是生活中的一句话都可以用来变换节奏。

另一方面,也可以由节奏填词。其实这是用象声词表现节奏活的延伸。根据既定的节奏型配上合适又有趣的词,如,xxx|xxx可配上“春天到|花儿开”又比如,“xx xx|x - ”可配上“老师我爱 | 您 - ”这些词由幼儿创编,来源于他们的生活。

(三)创编节奏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从以上各种活动形式,各种方法和途径中可以看到,幼儿是独立的,是拥有极大创造力发展潜能的主体,在节奏活动中的各形式、各环节中,教师都应不失时机地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创造机会。经过对节奏的感知和表现,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也就从隐性走向了显性,创编节奏活动可以算是幼儿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典型了。

1.引导幼儿欣赏歌曲,自由表现节奏

这种方式属于即兴活动,就是让幼儿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欣赏曲子,即时做出动作反应。它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力,可以调动幼儿积极尝试,培养幼儿的直觉、反映能力、想像能力以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幼儿用不同的节奏表现一首歌曲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在解决一个问题过程中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探索多种答案。在这类活动中,也正是让幼儿根据一首曲子,创编出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

在欣赏了乐曲后,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不同意愿选择不同的节奏型来表现,教师必须鼓励幼儿尽量创编的与别人不同,对幼儿的大胆表现更应采用表扬,鼓励的积极态度。

二、节奏乐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实践效果

幼儿创造不同于成人的创造,它是指幼儿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新构思,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创新精神。其来源于正确地教育培养,主要是保护幼儿好奇心,激发幼儿求知欲,引导幼儿积极从事有创造想像参与的思维活动,教会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一)增强了幼儿的节奏感

首先,在感知节奏方面,幼儿对音乐及其节奏感兴趣,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节奏,能区分2/4、3/4拍,能识别全音符、二音符、四音符、八音符、十六音符及附点、切分等一些较复杂的节奏型。

其次,在表现节奏方面,幼儿能根据不同的节奏,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身体动作、手势动作来表现,在电子琴的艺术活动中能熟练、准确地表现各种节奏型。

最后,在创编节奏方面,幼儿乐意参与创编活动,大胆地根据音乐的节拍速度选择合适的节奏型。不但能提出不同与别人的建议,还能尝试集体讨论,根据音乐性质选择最佳的方案。如:在幼儿刚开始利用打击乐器创编节奏时,幼儿会一如既往地想出许多种打击方案,并从中商讨出一种最合适这种乐器的节奏。

(二)发展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经过在节奏乐活动中有目的地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能根据一个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我还有一种不一样的方法”成了孩子们的口头禅。

其次,发展了幼儿的集中性思维。在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的同时,还学会了在集体商量讨论中选出一个最合适的方法。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结构游戏;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一、在幼儿期通过结构游戏培养其发散性思维的可行性

1.从幼儿期创造思维特点来看,国内外心理学家领域对幼儿创造思维的测试表明,幼儿期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四至四岁半幼儿创造思维有较大的提高,五岁时达到了顶峰。在这期间学习和教育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另一研究儿童的各种游戏对在各年龄所占的比重的结论是:建造游戏的比例在五岁时达到顶峰,可以说五岁儿童喜欢玩拼版、插塑、积木等,是他们创造思维发展所需要的;他们追求创造、塑造各种物体形象的意愿和表现是突出的。

2.在幼儿园的各类游戏中,结构游戏占有一定的地位,幼儿几乎天天都要玩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因为结构玩具是一种素材玩具,结构游戏的活动方式是造型结构,作为素材的结构玩具是由各种无形象主义的结构元件组成的,这种结构元件只有在构造活动中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形象,所以结构玩具和活动方式的特点,使结构游戏为幼儿提供了创造、想象的广阔天地。美国心理学家帕普拉和罗斯对游戏材料进行了研究,认为有复合型和发散型之分。复合型的游戏材料只有一种答案、一种结果是正确的、发散型的材料则可有不同的答案和结果。用后者做游戏、儿童会产生更多的探究行为。而这些探究行为和发散性思维是正相关。有的心理学家把发散性材料称之为低结构的,认为活动方法限制越少的的玩具、越有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二、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1.以认识结构材料的各种性能、用途为发散点,来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结构游戏是靠玩具材料引起和支持的,是开展结构游戏的物质基础。然而幼儿的游戏材料不应全由老师提供现成的,实际上可在幼儿认识一两种(类)的材料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自己已获得的经验进行放射性联想、自己去寻求、挖掘一些自然品、废旧品、来不断补充游戏材料,这样可使幼儿产生新鲜感、产生新的探究行为,将游戏活动不断推进。比如,当幼儿认识了一般的积木并可进行简单的构造活动时,教师可用各种纸盒做空心积木进行游戏,并引导幼儿讨论、思考寻求类似的材料来游戏。这样幼儿便会联想到可用各种小药盒、各类小包装盒、瓶盖等,来玩结构游戏。这类活动可进行多次,以便激发幼儿更多的经验,认识。比如,可以引导幼儿用火柴棒拼图;联想到用牙签、冰棒棍、塑料管、曲别针、麦秆等拼图;引导幼儿用从商店买来的几何拼版做拼版游戏,联想到用糖纸、硬纸板,布帖纸板等做拼版游戏。

2.以探究结构游戏方法和活动方式为发散点,来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结构游戏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一个小小的结构元件只有通过孩子们排列、连接、拼搭等构造活动,才能产生千变万化的造型。所以说,幼儿占有了游戏材料,并不等于进行游戏,重要的是幼儿要探究各种游戏和活动方式方法,通过自己的动作作用于游戏材料、玩具才具有表现力、可玩性。归根到底、千变万化的结构造型, 来自于千变万化的游戏方法和活动方式,最终是受求异性的发散性思维活动支配的。因此,要在结构游戏中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就要牢牢把握住引导幼儿探究游戏的方法和活动方式这一环。

(1)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

结构游戏是以敏锐观察、创造思维为基础的。游蚯埃教师可用提问、建议、讨论方式引导幼儿多角度的观察同一物体。例如:一架脚踏琴,我们除了从正面观察它的结构,形状外,还可以从背面、侧面、侧角去观察,站在方位不同、看到物体某一面的形状也不同,经过多次实践,在以后的观察活动中,幼儿便可逐步的迁移和运用所获得的经验,即:对任何物体都可多角度的去观察。这样,就可使幼儿在在学习观察的方法中,对物体、事物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为结构游戏储存丰富的表象。

(2)从不同角度去反映物体形象

由于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得到的视觉映象不同,自然就诱发了幼儿在游戏中要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表现某一物体的想法,便增强了他们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意识。也为他们加工、改造原有表象,产生新形象,唤起想象奠定了基础。例:某一幼儿用火柴拼出的椅子有正面的、背面的、侧面的、倒放在地上的、甚至是倒立的等。

3.以游玩内容为发散点、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1)以单个物体为原型、同中求异

幼儿的结构游戏一般都是由结构单个物体到复合物体以至有情节主题的造型。在幼儿建造一种物体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以此进行变式结构。比如:当幼儿会建造一种常见的小桥后,可引导他们自己在构思、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桥,再同中求异。这一活动可极大地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并可构成不同层次的发散点。幼儿不拘一格,很乐于和别人比不同,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情感。

(2)从建造单个物体到结构主体游戏

当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建造出各种各样的物体后,教师可引导他们进行分类,合理布局,把毫无关系的单个造型连结成相互联系、相互衬托、相辅相成的有情节的主体结构游戏。例如:将幼儿拼搭、接插的各种动物放在一起,布置成一动物园。还可以使幼儿在建构一种物体后,有联想到与它有关系、有联系的其他物体,让他们在理解事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开辟更多的创造渠道。

(3)用混合材料进行命题结构游戏

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积木、插塑、拼板、彩棒、纸盒、瓶盖等,让幼儿围绕一定的命题、分工、合作,共建造一座“公园”或“剧院”等等。在这种活动中,促使幼儿联想一些积累的信息并提取其中有用的信息去构思新的设想,探究更多的结构方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表现游戏主题、幼儿会表现得思路开扩,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这有利于发展幼儿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总之,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是幼儿创造力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认清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研究其新方法,为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培养幼儿的思维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幼儿时期的思维正处于创造性思维的萌芽阶段。虽然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的辩证逻辑较差,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但他们好奇的天性,大胆的探索,丰富的想象,充满稚气的异想天开,为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美术活动其夸张的形象、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对幼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启迪儿童心智,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手段之一;同时,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程度的艺术创造潜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能给予正确引导,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由联想、独创性、个性。为此本文就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创造性教学为乐趣,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鼓励幼儿创作,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极大地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多用商量、征徇的口吻与幼儿交谈,为幼儿创造一些自由表现的空间。教师要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幼儿建立自信。教师不能以我为中心,“改变”幼儿,“塑造”幼儿,把大量的技术简单孤立地传授给幼儿。同时,不给幼儿搞统一构图及色彩设置,使幼儿的作品反映出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让他们作品多姿多彩。例如,在教孩子画自画像时,受书本、范画的影响,经常用统一的圆眼睛、圆鼻子、半圆耳朵等模式化的手法来表现五官,思维的方式有限。可以通过利用欣赏配乐散文《给老师画像》,设计游戏化的想像法,让幼儿按照散文里的描述来给老师画像,要画得和散文里描述的一样美。这种夸张的形象,打破了人的面部一成不变的表现形式,既可以保持孩子画人物的兴趣,又可以启发孩子的思路。这种愉快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的情绪,引起感情起伏,产生强烈的联想,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指导幼儿大胆地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的作品,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幼儿思考问题,教会幼儿创造的技巧,强化幼儿的创造行为,积极鼓励幼儿不满足于单一的手法或统一的构图,从不同角度思考、创造,构思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如车轮本是圆的,但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把它塑造成扁的、方的。又如,在中班,教师提出绘画条件:一只大象,一名小朋友,由幼儿自己设计构思画面。幼儿画出了各种情景的画面,有“小朋友骑大象”,“小朋友在围栏外看大象表演吹口琴”,“小朋友喂大象吃甘蔗”,“大象为小朋友表演杂技”等等,表现了思维的创造性。因此,只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标新立异,创造发明。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而且要抓住机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幼儿学会创作不同的作品,促进幼儿思考、探索,提出见解,打破思维定势,改变“从众”的思维模式,形成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培养。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也就是一种综合的原理。”因此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泼水画”、“吹画”等活动,就是发展幼儿想象力、思路变化的具体活动。幼儿可以根据画面进行有意无意的想象,使画面更加具体形象化;可采用添画法,即让幼儿根据图中已有事物,如圆圈,想象添画出其它有关的事物,如娃娃头、眼镜、大饼、乌龟等;绘画时,只给幼儿示范物体如猫、狗的基本外形和基本画法,至于猫、狗的外形变化,各种活动动态、姿态,则留给幼儿去想、去画。教师要鼓励幼儿打破时空限制,对貌似不相干的事物进行分解组合,寻找相互间的联系,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甚至异想天开。多用拟人化、主观情绪化的手法创作一些人物、动物,并给作品中的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感情。例如,让大班幼儿为“龟兔赛跑”的故事作画,一个幼儿的画面是:晴朗的天空,太阳高挂,飘着几朵浅蓝色的云朵,在一颗大树旁,带着美丽花环的一只乌龟,昂着头,站在1号领奖台上,小兔子站在第2号领奖台上,有熊猫、斑马、猴子为乌龟喝彩祝贺。另一幼儿在画面上为表达兔子骄傲的情绪,把兔子画成一只手高举着,一只手插腰,胡子翘得高又高的样子。有的幼儿把兔子画成双手抱着头,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上,在大树下悠闲地睡大觉。有的幼儿为了表示乌龟虚心和不灰心的精神,把乌龟画成昂着头,用力爬,地下留下豆大汗珠。这样的作画活动,是很好地发展幼儿想象的创造性活动。并且教师要为幼儿作品的新颖、离奇、夸张、变形而加油;为他们敢想、求异的精神而鼓掌。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奇思妙想,保持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善于发现每个孩子思维、想象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