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森林防火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二条:本方案所称的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是指镇人民政府为预防和快速扑救森林火灾,是根据县防火办的森林火险预警信息而做出的应对性为标准的。各村、屯、参场要确定和实施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应当遵循科学应对,因险施策、分级响应、分岗落实、明确标准的原则,以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第三条:森林防火期内,镇森防指。每天根据县防火办电台通报情况,向全镇和村、屯、参场及相关单位通报森林火险预报及实况,发生二级以上森林火险时,要按照《县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级标准及办法试行》的规定及时向全镇村、屯、参场及相关单位森林火险预警信息,以便指挥森林防火工作。
第四条:在森林防火期内,森林火险预警响应行动划分。二级预警(低度危险、二级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中度危险、三级森林火险);橙色预警(高度危险、四级森林火险);红色预警(极度危险、五级森林火险),4个等级状态和基本应对措施(具体规定附后)镇森防指及村、屯、参场及相关单位必须依据森林火险警信息及响应状态规定来安排部署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准备工作,并实行领导负责制逐日调度制,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降低响应状态和实施标准。
第五条:森林防火期内启动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应当遵循下列操作程序。
(一)、镇森防指,根据县防火办森林火险预警信息通告于村、屯、参场及相关单位。
(二)、镇森防指当日值班人员,应当按照森林火险预警信息直接通告村、屯、参场及相关单位和森林防火专业人员次日或近几日实施何种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并向主管镇长及站长报告。
(三)、镇森防火指挥部的日常带班领导,应当每日定时根据森林火险警信息确定或次日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对照《方案》规定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并严格检查各村屯、参场的岗位的实施情况,遇有橙色或红色预警时镇森防指应当及时向县防火办主要负责人请示应对措施和相关的意见。
第六条:森林火险预警响应状态,由高级别向低级别转换。应当以发生有效降水或风力明显降低天气现象为准,由镇长向县防火办报告并经同意后,才能适时转换低级别响应状态或彻底解除防范,在降低级别未被通报前,任何村、屯、参场和个人不得擅自转换响应状态。
一、森林火险预警信号等级划分及含义
根据县森防指的预警信号,各村屯要严格依据森林火险预警等级采取措施,组织好森林火灾防御工作,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划分三个等级,依此为黄色、橙色和红色,分别代表森林火险(中度危险),四级森林火险(高度危险),五级森林火险(极度危险)。
(一)、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指三级森林火险,未来24小时气象条件导致林内可燃物较易点燃、较易蔓延,具有中度危险。
(二)、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指四级森林火险、未来24小时气象条件导致林内可燃物容易点燃、易形成强烈火势蔓延具有高度危险。
(三)、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指五级森林火险,未来24小时气象条件导致,林内可燃物极易点燃、且极易迅猛蔓延扑火难度极大。
二、林火险预警等级防范措施
(一)、森林火险黄色预警信号防范措施:
1、各村屯、参场不得在林内及室外用火、吸烟及从事其它易产生明火活动。
2、镇、村、参场森林防火人员全部进入防火岗位,并做好巡护检查。
3、村、参场防火责任单位及兼职扑火队和村义务扑火队进入战备。
(二)、森林火险橙色预警信号防范措施。
1、林区、野外停止一切用火行为;
2、对危险部位区域实行封山防火;
3、增加镇、村参场巡护人员数量并延长巡护时间。镇、村、参场森防责任单位进入高度防范状态,镇兼职扑火队及村义务扑火队进入时应战状态。
(三)、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防范措施:
1、在林区内野外停止一切用火的行为;
2、对危险部位区域实行封山防火;
3、增加镇、村参场巡护人员数延长巡护时间。镇、村参场森防责任单位进入高度防范状态,镇兼职扑火队及村义务扑火队进入应时战状态。
(四)、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信号防范措施:
1、林区内野外停止一切用火的基础上,村、屯参场及生产作业点一律停止用火;
2、村、屯参场实行用火管制,切断一切火源,切实落实各项防火措施;
3、参场要停止林内的一切生产作业活动,并向所有人员发出警告;
4、镇、村、参场要及时动员紧急应对预案和措施,要处于高度应战状态。
三、森林防火预警响应预案及实施要求
(一)、本预案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列入森林防火检查,监督的主要内容,按照本年镇森林防火考核细则执行。
(二)、对于不按本预案有关规定执行的镇、村、屯、参场责任人及护林人员一经发现,镇森防指立即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并给予责任人通报批评或一票否决和经济处罚,对于执行森林火险预警响应规定出现擅离职守或其它过失的,应当依法查处,造成森林火灾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并追究法律责任。
怎样选取切入点呢?我们可以根据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报道的切入点。
从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事件中寻找切入点
在一条新闻中,能够反映新闻主题的事件往往很多,但总是有一个或者几个事件与新闻主题联系最为紧密,如果能够从这些事件入手,就能以一当十,突出体现新闻主题。山东电视台播出的新闻《阳光新生活:寿光蔬菜大棚能发电邹平面条烘干不用煤》,就是选取蔬菜大棚能发电、面条烘干不用煤这两个典型事件作为切入点,很好地体现了“阳光新生活”这个主题。新闻中蔬菜大棚、面条烘干是“生活”,太阳能利用的是“阳光”,生活与阳光结合,带来了新生活,选择恰当的事件,使新闻主题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从现场同期声中选取切入点
现场同期声,就是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用摄像机记录下来的现场采访的声音。从现场同期声中选取切入点,能够烘托气氛,强化报道主题,使电视新闻报道更加真实、灵活、生动。
如山东电视台的《金秋“画”丰收:女猪倌刘永梅的养猪经》新闻中,记者选取刘永梅和新生小猪欢叫的现场声作为切入点,让新闻一下子生动起来,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把新闻现场的气氛、刘永梅的欢快情绪,以及生态猪场的环境等信息直接传达给观众,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从细节中选取切入点
细节不仅能够强化新闻的真实性,而且能使新闻现场的气氛表现得更加浓烈。选择细节作为切入点,可以以小见大、集中观众注意力,让新闻内容更加饱满生动。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播出的《莱芜:政府花钱买活树 绿了荒山富了百姓》,从小处切入,记者截取“林权证”发放这个细节,可以说是抓住了新闻的“牛鼻子”,“林权证”是农村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有了小小的林权证,农民就有了法律保护,就像吃了“定心丸”,可以放心大胆地植树造林、开发经营、推进林业生产。
选取“人物特写+字幕”作为切入点
选取人物特写作为切入点,在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细节时,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字幕起到了强化、说明、突出主体的作用。2010年10月,为烘托国庆欢乐气氛,展现山东农业丰收的喜人景象,山东电视台特意策划推出了《金秋“画”丰收》栏目。栏目一开播,立刻引起观众注意,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业丰收题材本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人喜悦情绪;二是报道形式活,在新闻的开头、结尾突出了电视的“画”说特点,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从具体场景选取切入点
具体场景有两层含义:一是记者采访所选择的典型现场;二是新闻事实发生、展开的现场情景。这种切入的形式常常用“我现在是……”“这里是……”等词语开头,随后交待现场的具体地点、方位和情景。这种方式现场感强、时效性强、感染力强,是目前电视新闻报道最为常用的切入方式,具有开门见山、直观大方、直奔主题的优点。需要注意的是,采取从具体场景选取切入点,现场记者不能仅仅介绍在什么地方、或者这里是什么地方,重要的是要交代清楚,这里存在着什么、发生了什么。只有“存在和发生”,才是观众感兴趣的,也是吸引观众看下去的关注点。
从新、奇、特之处选取切入点
新、奇、特从哲学角度来说就是共性中的个性,普通中的特殊。从新闻学角度来看就是时新性和反常性。心理学原理证明,新颖、新奇、奇特的事实,最容易引起注意,吸引人们的兴趣。从新、奇、特之处选取切入点,就能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增加新闻的收视效果。
山东电视台播出的《山东:新科技筑起森林防火墙》,如果单靠题材难以出彩,如何让新闻不落窠臼?记者另辟蹊径,从新处着眼,在新闻中突出“新技术、新装备、新措施”,避免了雷同、老生常谈,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记者吕霞现场报道说:“我手里拿的这个酷似手机的东西,叫森林防火定位终端,它不仅具有通信功能,更重要的是能利用GPS精确定位每一个护林员的所在位置,为森林防火提供科技保障。”
【关键词】森林健康;指标体系;香格里拉
【Abstract】Forest health assessment has become a hot research topic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forest health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difference, the evaluation index is more diverse. In this paper, the TM image and sample plot survey data with the forest health construction principle as well as the domest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the principle of forest health assessment system for sele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forest health based on landscape scale Shangri-La.
【Key words】Forest health;Index system;Shangri-La
0 前言
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同认识,森林健康就是其中重要的指标。森林健康研究已成为各国学者中药和紧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森林健康的概念、评价指标和方法、经营技术等开展了大量的研究[1-5]。对森林进行健康评价,就需要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其度量依据。由于对森林健康的概念理解不同以及森林健康评价方法不同,景观尺度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大量文献,对各种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构建适合香格里拉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1 森林健康和森林健康评价的概念
森林健康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国家提出。经过多年发展,森林健康研究范围和深度也得到了扩展和提升。由于多国学者研究角度和思想不同,森林健康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但健康的森林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包括整个生态系统不失调,对灾难(如火灾、病虫害和气候变化等)具有提抗力和恢复力,森林内部的供需平衡,满足人的物质要求。
森林健康就是森林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其多样性和稳定性,同时满足人类对森林的自然、社会和经济需求的一种状态。
森林健康评价是诊断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所造成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紊乱和功能失调,是对森林生态系统丧失服务功能和价值的一种评估[6]。森林健康评价是评估和了解森林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更好地经营管理森林,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分析
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对森林健康进行评价的度量依据,有了完整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依据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对森林健康状况做出全面、科学的诊断和评价[7]。森林健康可从单木、林份、景观和全球等尺度对进行评价,本文仅对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与统计。
近年来,国内对景观尺度森林健康研究较多,如肖智慧和叶金盛[8]对广东省森林健康评估的研究。从系统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和生产服务功能4个方面,建立系统的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植被恢复能力和森林生产服务能力等在内的指标体系,具体包括森林蓄积生长量、物种数目、土壤有机含量、森林防火等级和植物生物量等指标。张国帧和甘敬[9]对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的多尺度评价。从景观结构与格局和景观功能与过程2个方面。建立分形维数、景观多样性、小班健康分级指数和病虫害程度在内的景观尺度指标体系。谢春华[10]对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森林景观生态健康研究时从森林景观格局、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3个方面,建立了包括景观的组织能力、活力、生产能力和调节能力等在内的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包括斑块数量、丰富度、联接度、植被类型、呼吸速率和生物量等近40个指标。由此可见,其实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可基于多个林分或者基于景观要素类型。
3 数据与方法
3.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有香格里拉地区quickbird遥感影像,样地调查数据。
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对森林健康评价,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是其度量依据。构建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3个方面原则:(1)科学性。指标的选取和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建立在对森林健康正确地理解上,遵循公认的科学理论。(2)客观性。所有的指标在有科学依据的同时,还要客观地反应森林的健康情况。这样的指标体系才有意义。(3)实用性。建立的指标要利于研究,方便调查,易于计算、理解和掌握。
3.3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森林健康评价主要是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组织完整性、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进行评价。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只有在组织完整性、系统稳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它生态功能,并维持它的持续性。所以景观尺度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应包括:(1)组织能力。生态系统的组织能力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景观要素,二是景观格局。景观要素是班块的具体情况,从班块角度分析森林的健康情况。景观格局从森林物种格局的角度分析森林健康情况。(2)系统能力。即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多样性是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表现,植被组成越复杂,系统就会越稳定,因而可以以物种多样性来衡量系统的组织能力。(3)系统弹性指数。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给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危害时,森林系统的恢复能力。可以从森林抵抗灾害程度的指标,来体现森林系统弹性指数。(4)社会价值。健康的森林可以满足人类对其的社会需求。社会价值表现在木质产品和非木质产品的价值,释氧碳汇、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物种多样性、净化大气等生态价值。
3.4 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估森林健康的指标体系多达10种[7],指标数多达346个[11]。根据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原则,结合香格里拉森林植被特点,本文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程度的选取。
景观格局是景观群落内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表现了群落内各物种间以及物种与周围环境的具体构成形式。本文用景观格局来表现景观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选取了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做为其评价指标。
系统能力以组织结构的稳定性来反映,本文选取了植被类型、植被结构、林份起源和物种多样性作为其评价指标。
系统弹性指数主要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来干扰和维持系统原有结构和功能的能力。本文研究森林系统弹性指数主要是从它的抗干扰能力上反应,即生态系统受到外来干扰的反应,选取的指标层为防火能力、抗病虫害能力,在本文选取主要树种、海拔、坡向、林道距离、郁闭度、混交度和森林类型作为评价指标。
社会价值用物质生产能力来反映,是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主要以生物量作为其评价指标。
根据森林健康评价指标选择原则、森林健康评价所依据的核心理论以及国内研究研究成果(甘敬,2007),结合本研究统计、计算得到的与景观尺度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有密切相关的主要指标,初步构建了香格里拉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
4 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建立了香格里拉景观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其层次结构见图1所示。
图1 森林景观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但由于森林健康评估非常多样复杂,利用简单的几个指标进行评价仍存在一定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本文在选取指标时发现有一些指标过于笼统或实际操作难,不容易获取评价数据或评价难度较大。希望有一个统一标准、明确含义的指标体系来对森林健康进行客观地评价。
【参考文献】
[1]余新晓,甘敬,李金海,等.森林健康评价, 检测与预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雷静品,肖文发.森林健康的概念及其研究与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08, 21(4): 20-24.
[3]陆元昌.森林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体系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 2003, 16(1): 20-25.
[4]王彦辉,肖文发,张星耀.森林健康监测与评价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J].林业科学, 2007, 43(7): 78-85.
[5]彭祚登,王小平,安永兴,等.北京森林健康经营实践及其借鉴作用[J].林业科技开发, 2009, 23(1): 1-4.
[6]谷建才,陆贵巧,白顺江,等.森林健康评价指标及应用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2):68-71.
[7]王兵,郭浩,王燕,等.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3): 114-121.
[8]肖智慧,叶金盛.广东省森林健康评估研究[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0, 29(3): 11-15.
[9]张国帧,甘敬,等.北京山区森林健康的多尺度评价[J].林业科学,2011,47(6):143-150.
领导重视慷慨出钱出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龙岩市领导关于“要推广新罗区铁山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基地的经验做法,2010年其他县、市应建立高标准的中小学生安全生产教育基地”的要求,龙岩市政府于2010年4月6日发出通知,将此举措列为龙岩市安全生产“十二五”专项规划的一项安全生产重点工程。要求各县、市应建立高标准的中小学生安全生产教育基地,并把基地建设完成情况列入2010年度市政府对县级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上杭县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通过召开常务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决定筹建上杭县青少年安全教育基地。上杭县安办负责制定方案和实施细则,上杭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县中小学生进入基地受训的工作规划。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肩负的安全生产监管内容,积极开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校园生活的安全生产教育教材,并逐步安排到基地宣传教育课程。县财政局、发改局、教育局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青少年安全教育基地建设经费落到实处,同时加强资金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促成了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对安全教育基地的资金支持。上杭县青少年教育基地最终选址在古田镇中心小学。
古田镇现已列入全省21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古田中心小学附近交通方便。学校地处会址附近,离龙长高速古田出口仅8公里,在此建设速度快、成本低。学校内有一间近300平方米的空余教室可布置为展览教育室。作为全国特色学校、农村艺术教育培训基地,古田中心小学在当地众所周知。该小学与会址相邻,安全教育基地建成后可以充分整合古田红色教育资源,有利于龙岩市乃至全省同行对青少年安全教育的研究和交流,有利于不断拓展基地教育内涵,扩大社会影响。
经过7个月的建设,上杭县青少年安全教育馆在2012年6月20日正式开馆。作为上杭县安全社区创建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它将是上杭县安全宣传教育的良好载体。这是一项惠民工程,它的建成必将对提高上杭县青少年安全意识及抗灾防护能力起到更大的帮助。
安全方式多样
目前,安全教育基地设有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意外灾害、卫生健康、各种逃生互动体验区等8个展示项目,融各种影响人类健康与安全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预防知识与自救常识为一体。安全教育馆利用声光电等设施,采用了观看类、互动类、体验类三种不同的展示方式,让大家在体验中学習到了各种不同的安全知识及自救互救和逃生等技能。
在自然灾害展区,参观者除了观看自然灾害知识展板,还可进行雷电、地震、泥石流及暴雨的互动触摸屏体验,其中包含了多种灾害的知识问答和丰富的视频观看体验。为强化教育效果,他们采用了学生们最欢迎的动画形式。通过生动演绎,小朋友们在观看的同时就能学到基本的自救常识。
在消防安全展区,参观者首先看到的是三个展板。有介绍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常识的,有介绍办公室、公共场所防火等知识的,还有介绍火灾逃生自救方法的。电脑知识问答包括了防火与逃生、森林防火、公共场所防火、火源和学校防火、严禁烟火处防火共五大类防火知识。参观者通过查找显示屏中所出现的各类场景的安全隐患,即可增进对灭火知识的了解。该展区还连续播放包括火场中最危险的是什么(有毒气体)、打绳结的方法(要打八字结,而不是蝴蝶结)等22个消防安全视频。在灭火器模拟体验区,前方显示器会出现五种不同的火源,参观者可以从显示器前方安置的四种不同的灭火器中选择一个进行灭火。灭火成功,显示器中会有成功提示;如果选择错误,显示器则会提示正确的灭火器类型。
在意外伤害及救护展区,参观者不仅能看到有关冻伤、中暑等15种意外伤害的救护视频,还可以参与知识问答、互动游戏,尤其是可以尝试给模特做心肺复苏术。电脑会通过热敏打印出成绩单。
交通安全展区中最受欢迎的就是交通安全抢答游戏。三个参观者分别站在显示屏前用抢答器来回答问题。问题均为单选,共20题,而内容则参考驾考知识。参观者在这种游戏竞赛模式,可以轻松学習交通安全知识。其他展区还采用翻转标识牌猜含义、转盘、滚轴游戏等形式,使得安全教育馆深受学生欢迎。
互动体验广受师生青睐
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古田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就首先享受到了参观安全教育馆学習安全知识的机会。中心小学现有学生629人,分为13个班,学校每周安排2个班进馆学習。馆内有2位老师负责给学生介绍,带领学生互动。2012年暑假,龙岩旭辉红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组织的2个夏令营团队也到这里进行了参观学習。建成后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已经组织了2000多人次进馆学習。
“只要安全教育馆大门一开,小学生们就会一拥而入。他们会非常好奇地在各个区进行互动体验。以前学生们根本不了解安全知识,通过学習,个个都能说得头头是道。有些学生还回家教导父母说要注意交通安全。珍爱生命,安全第一。可以说,上杭县安全教育馆的建成对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和自救能力非常有帮助,这一举措弥补了现有安全教育的不足。”古田中心小学校长赖焕明告诉记者。
讲解老师廖丽熔说:“目前学校所有学生都已安排参观学習,学生们认识了灭火器的种类和常见的交通标志,对按压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实物互动比较感兴趣。他们还结合综合实践课等小学科学课本,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了解。”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思想从其产生萌芽到目前为止已经近50年的历史了,简要地对这一思想的提出过程进行了解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并应用于各行各业。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向人类发出警告:要正视由于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而导致的严重后果。1972年罗马俱乐部公开发表《增长的极限》这一研究报告,它从地球的有限性推导出地球本身蕴藏的资源、能源和地球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增长都面临着自己的不能超越的极限,从而得出世界经济和人口必须在限定的期限内停止增长或实现“零增长”,达到“全球均衡状态”,否则即将面临不可避免的崩溃这样一个悲观结论。同时,“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准确的概念,是由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在其1981年出版的《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社会》一书中提出来的。但他并没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外延做出明确的规定。此书只指出社会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要考虑下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需求,这就为社会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1983年,在联合国主持下成立的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它成立后,就有关环境污染、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问题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于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报告的关键概念使用,并明确地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于里约热内卢,1994年9月于开罗,1996年3月于哥本哈根先后召开了世界环境首脑会议,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世纪转换之际最重要的命题和各国尤其是重大国际会议所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上述大会是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个里程碑。
结合近50年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可持续发展逐渐有了统一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范畴,包括经济、生态、社会、人才、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可持续性,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其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的现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目标,三者应相互协同。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运动具有持续性、整体性、协调性、选择性等多方面的特征。
(二)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内涵
1.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总的概括可以解释为森林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响应。这包含两个层面含义:一是保持良性循环。良性循环以人类对环境破坏问题为例,在满足人类需求必须是在部队环境产生损害的前提下来满足,否则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来满足人类需求,将会对人类的长远利益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危及人类生存。因此,良性循环的提出,有利于人类在满足自身资源配置下为下一代乃至子孙后代着想,做到循环反复,有效生成利用。二是绝不能超过资源承载能力。比如人口的过度增长带来资源的过度消费,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长远的人口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合理以用资源,以防止资源短缺,同时除了脍炙人口增长和保护资源不超额使用外,还应该积极研究开发、寻找新资源,以满足人类对资源的需求。
2.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环境经济领域内,人们普遍人为可持续发展主要事一个平等问题而不是一个效率问题。这并不是说经济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无关。比如,每单位产出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显然有助于减少人们对环境资源的索取。然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效率不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充分条件。而根据那些使用环境资源效率低下的政府或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可能会使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加光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实现代内平等,而且还需要实现代际平等。正如Asheim所说:“可持续发展对我们这一代管理资源提出的要求是,要使将来所有子孙都能获得与我们现在同样好的平均生活质量。”
(1)代内公平。
一是把人作为发展主体来理解。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代内公平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求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表明了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平等的原则。它要求人类对自己的发展行为采取某种程度的自律。二是把国家和地区作为发展来理解。代内公平还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即追求各国在“发展权”上的平等。它包含来两层意思:其一,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没有无限制发展的自由,都必须保证在补给其他地区和货架带来危害的前提下发展。因为在环境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条件下,任何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行为都可能对周围产生不可低估的副作用。其二,整体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放置和消灭穷富两极分化。全球问题的根本原因,既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自愿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贫富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不仅要从需求方面考虑当代人的利益,同时还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这里也包含两个基本含义:其一,当代人对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二,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为后代人提供至少和自己从前辈人那里继承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自然财富,即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有三种涵义占据主导。第一种涵义是指人们的健康、卫生,特别是社会福利的增长。第二种涵义是指经济以外的其他社会生活的发展,如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第三种理解是从社会整体进行考虑的,指的是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发展。上述概念是从整体的角度描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谋求社会发展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或者说,它是从一般意义对社会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没有考虑到如何将社会发展落实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社会成员如何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更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进社会发展的内涵中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探究,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把社会可持续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一个“全”字。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多目标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既要重视物的价值又要重视人的价值;既要重视货币资本的积累和财富的增加,又要重视人的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人的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生态等多目标体系。
(2)突出一个“人”字。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同时又不对后代的生存基础和发展能力构成威胁。人不仅是发展的主体、价值目标和最终目的,而且是发展的主要内容。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英格尔斯所指出的,片面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如果人没有从心理、思想、行为方式上实现转变,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因此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社会性潜能的发挥就显得尤为重要。
(3)着眼一个“实”字。
推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落到实处,要切实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现实的社会问题,重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有: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科学教育、消除贫困、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生态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人类住区建设、卫生保健事业、文化艺术、基础设施建设、减灾防灾、公共安全与预防犯罪等。
(4)体现一个“美”字。
“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结晶”。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按照美的规律营造美的人类生存环境,建设美好的人类社会。在区域内部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充满着和谐、协调,从而使自然美、发展美、生活美有机地统一于区域这个整体中。
(5)讲求“公正、公平”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应当体现社会公正与公平。一个社会存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公正的准绳。如果现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社会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公正公平的社会。坚持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原则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避免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又可以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和宝坻林业发展状况
(一)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1.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
面向21世纪,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充分发挥林业,特别是森林植被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的主体作用及林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全力推进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实现林业经济的良好循环,同时结合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特点,描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思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幅度增加生态建设投入,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中国生态建设取得了由“治理小于破坏”进入为“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可喜成绩。要尽快渡过中国生态建设“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必须全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东扩、西治、南用、北休”的区域发展战略科学布局和重新调整林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力争从现在起,用10到15年时间使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重点地区的生态问题基本解决,全国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林业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生态建设治理大于破坏、生态状况良胜循环”的目标(周生贤同志2005年月27日在国家林业局党组扩大会议暨全国林业厅局长电视电话会上的讲话)。到21世纪中叶,实现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26%,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得到控制,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面积总量达到合理水平,典型湿地生态系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东扩:主要指在东南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大力扩展林业发展的空间和内涵,进一步适应该区对良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需求。
—西治:主要指中国生态脆弱、治理难度大、任务艰巨的地区,加快治理步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生态基础支撑。
—南用:主要指在南方光热、降雨条件较好的地区,全面提高林业的质量和效益。
一北休:主要指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休养生息,重振东北林业雄风。
2.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概况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作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发展计划的指导性文件之一。为适应国际林业发展趋势,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原林业部于1995年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以及《中国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纲要》、《林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山区林业综合开发规划要点》等重要文件。为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前国家林业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加速资源培育,扩大森林面积;二是加快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三是以山区综合开发消除贫困:四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五是开展林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六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制定和验证。
3.我国林业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阶段始处于发展阶段(1992至今),受世界环璄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二)宝坻林业发展状况
1.宝坻林业发展现状趋势
自从1986年宝坻纳入“三北”防护林工程以来,区委、区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成效。宝坻区生态状况得到改善,发挥了林木所具有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改善了自然条件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及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宝坻区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了林业建设力度,造林绿化事业发展迅速,森林资源增长较快,林分质量得到改善,林业布局趋于合理,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优化。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天津市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签过再临绿化百佳县等荣誉称号。特别是2002-2009年期间,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8.51万亩,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较快增长。林业经济已发展成为宝坻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2009年底,宝坻区共有林地面积37.82万亩,灌木林地0.29万亩,未成林地1.67万亩,苗圃地0.45万亩,四旁植树877.8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比2002年的17.6%提高了5.6%。在未来三年计划中,我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逐步风险危害程度,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状况,大力重点发展农田林网,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改善。
2.宝坻林业发展经验
宝坻林业经过大力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责任,加强领导。
一是提高领导干部对造林绿化工作的认识,将造林绿化上升到改善生态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二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出科学决策,将林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三十实行领导干部承包绿化重点工程责任制,使之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切实抓住成效。
(2)突出重点,整体推动。
实践证明,只有实施大项目,才能带动大发展。项目建设是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近年来,宝坻区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在政策、资金、物资上实行倾斜政策,将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配置资金集中使用,效果明显,成绩斐然。体现在:
2002年造林合格面积16221亩,主要完成了“625”工程--京沈高速公路两侧各175米绿化带建设;2003年造林合格面积15368亩,主要完成了“两条线一大片”,即通唐公路、九园公路绿化带,一大片即牛家牌青南万亩固沙林;2004年造林合格面积13338亩,主要完成了津蓟高速公路、牛家牌青南万亩固沙护林二期工程;2009年造林合格面积16200亩,主要完成了绿色边界、绿色河道、成片造林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
(3)加大投入,增强后劲。
植树造林,治理生态环境,资金是保障。近年来,宝坻区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举措绿化资金,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2008年以来,区财政无偿提供造林苗木,同时对主要公路两侧绿化带、成片造林、一级河道两侧绿化带、绿色边界等区重点绿化工程,每亩补助土地补偿费600元,每年补偿造林绿化资金2000万元以上,解决了绿化资金短缺的问题,增强了林业发展的后劲。
3.宝坻林区至今存在的问题
(1)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
林业生态建设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题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和足够的重视。
(2)林业建设用地落实困难。
一是土地补偿费较低,每年每亩600元的土地补偿费低于农业用地每年每亩1000元的承包费,造成土地落实困难;二是造林规划相对滞后,增加了乡镇调整农民承包地用于造林用地的困难。
(3)村庄绿化美化亟待加强。
总的看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脏、乱、差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有效改善。
(4)造林产业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
林业产值总量小,不足农业总产值1/10,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总的来说,按照天津市、市政府加快区县的总体要求,宝坻区委、区政府确定我去林业发展三年规划目标为:到2011年底,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27.8%。合理规定林木建设用地;区政府个各级乡镇、街道把林业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小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沙化土地、污水灌溉土地等生态脆弱地带和生态区位重要地区,公路、铁路、二级河道及其河流渠道两侧,大型周边水库,新城,中心镇及有条件的建设镇周边一定范围,明确为林业生态建设用地,并按照不同标准划定“绿线”,以保证宝坻区“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一)林业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
(二)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首先,生态效益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三)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
四、实现宝坻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宝坻区在实施“科技兴林”战略中,着重培训广大农民,推广应用一大批先进实用的林业科学技术,推动了全区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取得了较显著的效益。林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户,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印发多份单项技术材料及小册子,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送到广大林农和林业技术人员手中,提高林业技术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咨询、技术示范和科技帮扶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使林业生产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宝坻区还加大科研和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造林、绿化、沙化土地治理、发展农田林网等系列研究课题,开展了优良新品种引进栽培、优良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研究。
科技兴林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水平,林业的整体效益也随之提高。据统计,200*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亿元,林业不仅成为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靠,而且成为区级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二)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宝坻区应做好科技创新体制的三方面:首先宝坻区应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林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要求的;与林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林业科研队伍。在研究方式和方法上,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创新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从不同生态系统出发研究问题。应选择我国林业生产急需的、适合我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项目作为林业科研的突破方向。如选育植物超级品种、高效利用林业资源、防治林业生物灾害、现代生物技术、优质安全产品技术、信息技术、现代林业设施等。其次,宝坻区要构建林业科技推广体制。大力开拓和发展林业技术市场,搞好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立各具特色的林技推广模式。最后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中介体系。宝坻区研究制定有利于科技中介组织快速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积极扶持培育骨干科技中介组织,指导和推进资质认证和信誉评价,围绕市级、县(区)级龙头企业、林业基地等林业创新实体的困难和需求,搭建科技创新、创业发展的技术平台和信息平台,鼓励一批具备条件的科研机构转变为中介机构,形成林业类科研机构、高校、各类技术服务机构和涉林企业紧密结合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为林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动力。
(三)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如今,宝坻区发展现代林业需要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支撑,改革现行林业科技体制是林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动力。宝坻区务必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以现代林业理念和为“可持续发展”服务思想为宗旨,准确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突出林业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当前,宝坻区林业产业化已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但总体来说,林业企业特别是林业科技型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大多数未形成规模优势。因此在现阶段,宝坻区科研机构仍然是国家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出人才和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因此,宝坻区应按照“抓大放小、合理布局”的原则,通过“并、转、建、撤”等不同途径进行调整、改造和改建,加快建立国家级林业科研中心、地方林业科研分中心和重点试验室,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科技力量集中的林业科技创新“国家队”和“地方队”。二是推进林业科研机构改革。林业科学自身具有鲜明的特点,它所获得的科技成果,有物质形态的产品,又有知识形态和信息形态的非物质性成果,面对直接收益的林业、农村和农民,不应该“待价而沽”。世界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把林业科研机构作为公益性科研单位。我国林业科研机构大多是各级政府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应在坚持实行分类指导、以公益性为主的定位不动摇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养事不养人”的财政供养机制。对从事林业科技基础性研究的科研院所应按照职能和工作量拨付经费,对经营服务类科技机构可以量化的公共服务事项逐步实行“以事定费”、“以费养事”,对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林业科研事业,应通过公开招标、政府采购的方式,逐步变政府直接承办向有资质的社会科研组织“购买服务”,实现“花钱养人”向“花钱养事”的转变。三是应坚持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制不动摇。这三项研究是推进林业科学和技术不断发展缺一不可的共同动力。因此要建立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完整体系,发挥科技的最大效力。重基础轻应用、重应用轻基础的做法,都不利于林业科技的自主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在区内逐步建立起学科齐全、布局合理、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符合林业科技自身规律持续发展的新型国家和地方两级林业科技体制。
(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为适应宝坻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潮流和方向,宝坻区切实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把高新科技引进与林业资源开发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遥感技术等应用作为首选的领域,与此同时继续发挥常规实用技术的优势,使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二是推广应用实用技术成果,创新推广模式。在今后的工作,要把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作为科技推广的主要任务,把恢复森林植被,提高生态林质量,以及控制灾害等适用技术应用作为关键,通过科技示范点建设,集成配套林业技术成果,推进林业标准化,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加速成果转化。进一步搞好示范区建设,增强辐射功能,形成推广技术体系;三是在森林经营管理模式上实现创新,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方式和标准来规范森林经营活动,提升经营水平。
①造林苗木快速的繁育技术
主要包括:引进组织培养、嫩枝扦插、设施育苗、容器育苗等快速繁育技术,进行常用树种和珍贵树种的育种和规模繁殖、外来引进树种针对性驯化技术、乡土优良花灌木选育及快繁技术。
②森林灾害监测和评价技术
一是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及其实施方案的制定,重点开展重大林木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研究、监测预警系统及林木鼠害控制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有害生物监测评估体系。二是在森林防火科学技术及科学管理上开展森林火灾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
③退化的天然林恢复技术
主要针对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和退耕还林地等破坏比较严重和立地条件比较恶劣的林分或地块,通过封造结合措施,使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
④林区可持续经营技术的实践与研究
以林区生态系统经营管理为总体思路,将国内外林区可持续经营的研究成果贯穿于宝坻林区经营管理的始终,应用林区可持续经营的标准要求、规范实施程序,处理生物多样性、生态问题、林业建设政策和管理方式的改革等问题,建立林区可持续经营的模式,保证林区多种功能的发挥。
(五)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目前,从宝坻区林业资源结构来看,全区共完成人工造林合格面积8.51万亩,截止2009年底,宝坻区共有林地面积37.82万亩,灌木林地0.29万亩,未成林地1.67万亩,苗圃地0.45万亩,四旁植树877.87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23.3%。在未来三年计划中,宝坻区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进一步加强沙化土地治理工作,逐步风险危害程度,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状况,大力重点发展农田林网,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的改善。从宝坻区林业产业机构内部来看,在林一产业中,原木原竹产值占林一产业产值的**%,而苗木花卉等营林业比例仅占**%,结构的本身反映出林业的种植与利用之间的不平衡性;在林二产业中,以木材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占**%,明显高于以竹、藤、林化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在林三产业中,整个林三产业处于起始阶段,森林旅游、森林食品业、社会服务业却更是低谷;从林业产业结构布局上看,在林一产业中,没有形成生态公益林、商品林、景观林等区域优势;在林二产业中,原木原竹加工点多面广,缺乏规模优势;在林三产业中,除**景点旅游外,其余多处森林景区开发有其名无其实,与之配套的林区服务业更是一条短腿;从林产业结构衔接上看,缺乏强劲拉动力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品牌优势,资源的培育与加工利用无法形成紧密的衔接,也就无法推进产业链的延伸,自然也就难以形成产业格局。因此,宝坻区应抓住以下几个重点,优化区内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一是应以重点林业项目为先,大力培育森林资源,提高资源总量,要按照“建设生态区”的林业第三步战略的要求,管好天然林、培育中幼林、改造低产林、营造四旁林、发展高效林、退耕还好林等工作项目。二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围绕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沙化土地防护林工程、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抓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构筑起林业生态体系的框架;同时围绕大地绿化、环境优化、城镇美化,抓好公路、铁路、库区、河提、城镇、单位庭院的绿化美化,丰富生态体系建设。三是调整和优化三大布局,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分区域确定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和商品林建设基地,根据其主要利用目的,确定树种、林种、经营林方法和经营管理模式,坚持统一规划,分类经营、分类实施的原则,将全区林业用地按功能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实用材和工业原料林、经济林来经营。四是主攻和培植四大主导产业,一是绿色食品产业,二是苗木花卉产业,三是木竹深加工产业,四是森林旅游产业。
(六)运用法律体系保护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1.立法原则的创新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林业开始走向可持续发展阶段,林业的任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和人民大众的生态安全需要。森林是最重要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又具有重要的经济产业价值,森林以及森林产业对于改善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森林和林业功能和价值的多重性特点,客观上决定了林业立法的特殊性。因此,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还必须特别重视以下特殊原则的运用:
(1)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演替的规律;
(2)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以及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满足世代间人类发展所可提供的能力和基础,并以此作为指导立法以及确立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关于区域公平的理论,可以作为制定可持续的流域森林生态管理法律制度的理论基础;
(3)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为立法时,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方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决策。其中,环境经济学关于经济外部性的理论对于制定森林生态补偿以及经济增长成本的“绿色帐户”法律制度具有现实的意义。
2.实现林业的“民主的法制化”和“法制的民主化”
重视基层林业工作者、群众组织意见,立法调研的重点对象定位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逐步废除林业行政部门起草林业法律法规草案的传统作法,设立林业法律法规专门起草委员会,创造公平的立法环境;十分重视林业经济与法律研究专家的作用,建立林业立法人才储备库,引进林业经济管理、自然资源保护法律以及宏观战略研究人才进入储备库,提高林业立法人员的总体素质;加大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法律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造林业经济管理专业结构,重视培养具备林业、法律、社会学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能力的复合性研究生队伍,并使之积极参与林业立法过程。建立林业立法草案的社会参与制度,让社会公众了解林业立法的过程与具体制度,吸收社会意见,体现林业的社会性,保障法律公平与正义;建立畅通的林业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社会反馈机制,为林业法的修订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源。
3.对林业行政机关执法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及良性循环
建立从下至上的林业行政执法社会监督体系,完善检举、举报“绿色通道”,保持法律的运行纳入社会普遍监督之下;强化国家立法、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重视林业行政违法案件的司法诉讼解决,加大行政林业侵权案件的司法审判力度,遏止和预防行政机构针对林业和林农的乱收费等财产侵权行为;逐步建立林区的林业法律法规服务网络,成立林业法律服务中心,普及林业法律法规,为林区林业生产单位以及林农个人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与服务,拓展法律援助对象和范围,将林区林农以及基层林业生产者纳入援助收益人,维护林区合法权利。通过这些政策引导和调控,法律规范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促进全社会对林业的参与,消除非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以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化林业管理。运用税收、金融、价格、投资等经济杠杆和产业政策,调整利益结构,保证林业投入和防止短期行为。开征生态税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由于现行税收体制的缺陷,使得自然资源与能源价格过低(鼓励了低效和浪费),而劳动力成本过高(抑制了就业的扩大)。在这种税收政策引导之下,其结果必须是企业特别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重视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生产率,于是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加速退化,同时,劳动力资源的利用不足,出现严重的失业现象。而通过征收生态税,将有助于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向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削减劳动所得税(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来源),这样可以实现税收的转移,从而可以明显地促进就业机会的扩大。
五、结论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结论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系,把发展的目标基础确定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上,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促进发展机制的革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实现森林所提供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持续利用,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作为以生态建设为根本目标的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依据当地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发展和建立最优的生态结构及适宜当地资源和经济条件的林产业,花费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生态系统的最优状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理论都是“舶来品”,并需要一定的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基础,在长期以自然经济和工业经济为主导的林业发展历史条件下,现存的森林资源、现实的发展状况和管理层次使我们只能以超常规或者叫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去追赶世界先进林业的发展水平,不断校正现实林业发展中不可持续性的问题,本研究虽然包括了宝坻区林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并不证明完成这些任务就可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林业发展的社会背景、条件、制度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需注意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整个社会经济是否实施或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这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究竟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
二是走林业可持续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包括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等方面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秩序,林业本身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三是如何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哪些制度来保障,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①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基本上仍沿着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发展。这种模式不仅会造成对环境的极大损害,而且使林业发展本身也难以持久。因此,我们应摒弃资源式的森林经营方式,抓住机遇转变发展战略,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来指导我国林业的发展。
②树立整体观念。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持续发展的整体观念,彻底改变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求得经济发展的做法。
③制定新林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之一是政府行为。政府要有一个促进森林资源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总政策和方案导向。当前,应制定与完善有利于森林保护的经济政策和预防森林破坏的对策,并且建立森林环境影响科学评价制度。
④强化国家对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
⑤建立林价制度和征收林地税、林业生态环境有偿使用费。国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对为林区环境作出贡献的林农进行补偿,彻底改变免费享受生态的不合理状况。
⑥增加林业投资,大力造林育林,增加资源和覆盖率。
⑦大力加强生态公众教育。
⑧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⑨重视森林经营者的自身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