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如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结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智力发展为主,但不忽视掌握知识,并反对发展与掌握知
技能的失调。他指出:“在课堂里要做两件事,第一要学生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努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不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我们不要认为,既然学生掌握了知识,他们就会变得聪明,事情永完不是这样简单。”从数学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以为要使学生变得聪明,就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灵活地处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就是反映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程度方面。在现实的教学与人才的选拔机制中,有这样一个争的事实:学生教材同步训练的要求高于教材,而高考的要求的难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高于同步训练要求的难度。这是由高考的选拔性质决定的,进而客观上使教材习题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一些学校出现了本需要加强习题教学(而不是削弱)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思维锻炼,却因习题训练量不足或严重不足,数学教学质量受到不应有的影响,如何通过习题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行培养,我认为这是值得人们探究的。
一、加强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的教学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思维得到了培养,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的地要求学生“眼睛一看、脑筋一转、手一勾”从而在时间上把握主动权的题型。我们是否宜在日常的教学中,注得指导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并通过实际训练对一些问题摸索出解题模式,此种做法对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为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归结到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模式上去。与此同时还要关注这一趋势:从升学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考察也成为大势所趋。我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同时这种能力在考察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因此在重视指导学生概括解题模式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也应据高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予以加强巩固和提高。所谓时机,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教学阶段(章节、单元、学期、学年等)结束之时,也往往是题型、解题模式为学生基本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培养之机,这时我们不仅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一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而且更需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性地训练充分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或者说进放高三时的突出强化训练是有效但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以为这类做法宜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何况我们的教学阶段大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我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安排而不宜挪为他用(如因课时紧、任务重等),必要求时还需要增加上若干个课时用手此阶段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建构。
二、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值得借鉴: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现状,有意识地日积月累,精选一些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灵活性比教材稍高(相当于高考中的中档题的难度)又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习题,有较强针对性地来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使所进行思维训练的梯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涉及到思维灵活性的“稍纵即逝”和智慧火花,下意识地进行捕捉和积累,因为数学思维灵活性也常体现在新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认知结构的改善等方面。这样做的结果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有的思维水平基础上有了提高,又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题海战术”之苦。那么如何寻求到教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例及关系,这需要针对影响中学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因素(如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发展因素)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开发研究工作。
固然我们的数学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下以及受高考的“竞争、选拔”性质的使然,教师和学生应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对于教师和高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难以有理想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就难以取得升学深造的资格,这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是要以课本中习题为基础,首先打牢基础,从中归结总结解答题目的思路和办法,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解答高考题目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1) 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举一反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如教学“关于x的方程mx2-3x=2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________。”可设计如下一串题组:
(1)关于x的方程(k2-k-2)x2+kx+1=0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条件是________。
(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2k+1)x2+4kx+2k-3=0有实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3)关于x的方程ax2-2x+3=0有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这个题型条件不断变化,难度逐步增大,最终都落到“b2-4ac≥0及a的系数是否为0”这一解题规律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灵活应变,有利于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开放型题目的引入,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有利于思维起点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三、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指导学生提高数学意识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我校是一所省示范性高级中学,生源较好。然而总有较多学生进入高中之后,不能适应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在思维要求上有较大差距,成绩显下降趋势。究其原因:由于初中数学教学受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供、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于:
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
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
(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何使更多的学生思维具有灵活特点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
一、以思维灵活性的提高带动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所以,思维其他品质的培养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1.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抓住问题的各个方面,又不忽视其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要求学生能认真分析题意,调动和选择与之相应的知识,寻找解答关键。
在把握整体的前提下,侧重某一条件作为解答突破口,在思维广阔性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思维灵活性调动相关知识、技能寻找解题途径。
2.思维的敏捷性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的指标有二个:一是速度,二是正确率。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思维灵活性对于思维速度和准确率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
3.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过程的抽象程度,指是否善于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本质,是否善于从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揭示规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的“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的培养就是思维灵活性的培养。“发散思维”指“从给定义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比较重视集中思维的训练,而相对忽视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所必须的,也是迎接信息时代、适应未来生活所应具备的能力。
4.思维的独创性指思维活动的独创程度,具有新颖善于应变的特点。思维的灵活性为思维的独创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解题“灵感”的闪现提供了燃料。灵活的构想独特巧妙,数形结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独特征、新颖性的肯定和提倡,充分给予尝试、探索的机会,以活跃思维、发展个性。思维的批判性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的程度,是否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仔细地检查思维过程。我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甚至怀疑的意见,注意引导和启发,提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灵活新颖的教法探求和灵活扎实的学法指导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人灵活思维的活力。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的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的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思维 灵活性 体会
现代教育强调“知识结构”与“学习过程”,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把知识作为思维过程的材料和媒介。只有把掌握知识、技能作为中介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数学知识可能在将来会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高中学生一般年龄为15—18岁,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身心急剧发展、变化和成熟,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深刻,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巨大的变化对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思维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逐步趋向成熟。作为高中教学教师,应抓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利用成熟期前可塑性大的特点,做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工作,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关系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整个知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开发高中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几个方面。思维的灵活性是建立在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基础上,并为思维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提供保证的良好品质。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照章办事易,开拓创新难,难就难在缺乏灵活的思维。所以,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的灵活性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指善于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及时地用新的观点看待已经变化了的事物,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设想、新方案和新方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表现为:(1)思维起点的灵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法根据新的条件迅速确定思考问题的方向。(2)思维过程的灵活:能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公理、定理、规律、公式等从一种解题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3)思维迁移的灵活: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富有新意的学法指导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下面几点体会供参考。
导入出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错解剖析。提供给学生题解过程,但其中有错误的地方,让学生反串角色,扮演教师批改作业。换一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以求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例题变式。从例题入手,变换条件,寻求结论的不同之处;变换结论,寻求条件的不同之处;变换提出问题的背景,寻求多题一解;变换问题的思考角度,寻求一题多解……以“变”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
编制试卷。列出考查知识点、考点、试题类型,让学生自己编制一份测验试卷,并给出解答。使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体验出题心理,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
撰写小论文。根据学习体会、解题经验、考试心得等等,撰写学科研究性小论文。选择比较好的指导修改并编辑出版,激励学生善于进行总结,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下面一题也许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途径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用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求证:
证法1:(运用二倍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2:(逆用半角公式统一角度)
证法3:(运用万能公式统一函数种类)设
证法4:(构法分母并促使分子重新组合,在运算形式上得到统一)
证法5:可用变更论证法,只要证下式即可。
证法6:由正切半角公式,利用合分比性质,则命题得证。
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归纳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方法:(1)统一函数种类;(2)统一角度;(3)统一运算。
一题多解可以拓宽思路,增强知识间联系,学会多角度思考解题的方法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高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不仅需要传授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还要从学生物理学习的思维、能力培养入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物理学习的方式更加看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科学思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相联系,活学活用,提高知识的灵活度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自然也会得到提高。
根据刘建伟等研究人员对高中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调查结果,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物理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不够成熟。在物理学习的抽象思维品质上,学生的学习深刻性多于物理学习的独创性,这说明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仍存在刻板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仍然有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抽象思维能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高中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笔者结合高中生物理实验的探究能力的现状,提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训练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是人面对一定的任务领域和范围,搜索提取信息并利用原有知识,形成自己所能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的过程,是有目的性、认知性、内隐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高中生所面对的物理问题,大都问题明确,问题的起始状态与终极状态都有明确的答案。对于此类问题的解决,学生如何获得成功?不能解决的障碍在哪里?问题解决过程中思维是如何运作的?
榱伺清这些问题,有研究者通过“口语报告”技术对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进行实验研究,得到了解题全过程的即时思维资料,为我们研究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口语报告”技术对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解决物理问题的思维操作存在“整体模仿”和“科学分析”两种不同类型。科学分析具有“被迫”特征;与定律(定理)一并记忆提取的“分析规范”,对问题解决具有指引方向的功能;非结构性力学经验背景缺失,直接阻碍高中生解决问题,而“随手实验”科学素养可以有效弥补这一不足;问题的正确解答与对问题的整体性理解建构存在差距。
二、物理教学方式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作用
高中物理学习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传统的课堂中,常常是填鸭式的学习,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少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很简单,但也很被动,常常只是顺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很少去独创性地思考解决问题。加之高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高考的重压,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培养起来。久而久之,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就会习惯化,遇到新的问题常常会通过刻板的模板生搬硬套,这对学生的学习很不利。
实验探究能力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更多的主动性,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应当适当摒弃,虽然可能对教学成果有所影响,但是长远看来其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三、学生的深刻性、灵活性与独创性对探究能力的影响
深刻性品质是物理思维最基本的品质,它反映了思维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广度、深度和难度。深刻性品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对研究对象采用正确的思路分析,对研究问题以外的无关条件的排除,对研究问题暗含的隐藏条件的挖掘等等。
物理思维的灵活性是在思维深刻性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思维品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思维灵活程度。物理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思维品质的灵活程度,即在遇到难题时能否跳出研究问题,从整体上看待问题,能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在物理问题中,隔离法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体现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灵活性思维问题。因此对于学生灵活性思维的检验,可以采用如何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一类的问题来检验。
物理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独立思考问题,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物理思维独创性品质体现在学生运用抽象思维,从新的角度解决问题。物理问题的解决思路通常并不唯一,从不同的思路思考问题,也是学生独创性的反映。
高中生学习物理的探究精神,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平时习题、实验训练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晴.高中生解决陌生物理问题的即时思维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32(11):9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