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能力

什么是突发事件?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做出了明确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

通过近年发生的突发事件来看,要提高政工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学习,增强应急责任意识

政工干部要承担起应急突发事件的责任,加强学习增强对应急突发事件的意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丰富应急知识。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考验自己能力与水平的标准。

面对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巨大压力,政工干部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没有过硬的素质就会被压力压垮,事件处理决策可能一塌糊涂,甚至失去理智。积极培养有序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是政工干部必须重视和加强的功课,应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过硬的心理素质。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做好各类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是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政工干部能力强不强的体现。正确把握应对突发事件的大方向,要学习政治、科技、管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要学习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知晓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防灾手段和应对模式,研究应对突发事件的成功案例,借鉴处置突发事件的成功经验。不断增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使人的生命财产损失在突发事件中将到最低限度。

二、制定应急预案,强化演练应急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急预案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所需的应急行动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抗灾救援行动的指南。

1、制订应急联动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在于促进或阻止某种事件的发生,并在某种事件发生后,实现有效处理。各类预案的制定是为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有能力,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我们可能无法避免危机的发生,但“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我们完全可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它、迎接它和预防它。要高度审视自己管理的对象、重视危机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制定出各类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2、建立日常演练机制。既然很多时候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日常预案的演练就是在为危机所做的准备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因为“演练是最好的培训”。目前,突发事件演习还十分欠缺,许多人在灾害来临时不知所措,缺乏科学应对的能力。这就要求在事发之前认真经常对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按预定的方案展开工作。因此,加强突发事件预案的演练,应成为各级政工干部的重要工作之一。

3、预案的演练总结。一是感受在发生突发事件紧急状态下的氛围,进一步掌握在发生应急事件情况下所要执行的相关程序和要求,提高政工干部对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等综合应变能力。二是通过预案的演练,让人树立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在演练中学到正确的处理方法,提升在危机状态下的自我保护和相互协作的能力。三是对预案在演练过程中,出现的运作程序、方式、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修正完善,使各种应急流程得到检验。

三、提高事发现场快速处置能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具有很大有破坏性,将直接危及到人的生命安全。作为现场的政工干部来说,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对事发现场果断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从而有效地保障人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

对突发事件的,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降低突发事件对社会的损害程度。同时,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又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效果,又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

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采取强制手段粗暴处置。要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一是在最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人力、物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工作,使各个部门高效、有序运作起来,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三是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及时、有效地消除突发事件,使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始终处于最低、甚至完全杜绝状态。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突发事件 应对能力 提高方法

一、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法,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

针对幼儿园及小学生学习任务较轻、好奇心较强的特点,从入校之初,学校就应以小学生为重点对象,进行突发事件的宣教。加强小学生对突发事件认知及应对的教育,组织学生在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特殊的日子里提高对自身安全的重视程度,开展学习教育部《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师生了解掌握地震、火灾、洪水、台风、泥石流、雷击、暴雪、龙卷风、疫情、防化十种安全自救知识,使应急避险教育走进课堂。同时通过宣传橱窗、电子屏幕、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站、国旗下讲话、班队会等渠道,宣传《守护生命十大黄金法则》,加大宣传,营造知识守护生命的浓厚氛围。此外,结合实际,关注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的细节。经常性地开展中小学安全检查及整改工作,高度重视大型集体活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深入开展消防、防震等逃生演练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身心安全等知识,切实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开设生命教育课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让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学会在各种情况下有效保护自己。通过学校和家长的联合互动教育,重视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等。近几年,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了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每周安排一定课时,结合地域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编选合适的安全教育读本作为地方课程必修教材。要求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有教师、有教材、有教案、有课时,根据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将安全教育和环境教育(其中包括生命教育的内容)列为必修课程,每周分别安排适当课时,统一选用省教育厅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同时,在德育管理体系中加强对学校生命教育工作的考核,要求学校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班校会、纪念日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把生命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生活,充分挖掘与利用未成年人的生活经验和家庭教育资源,开展经常性的生命教育活动。采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方法,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科研,研究生命教育规律,总结生命教育经验,提高生命教育水平。

三、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安全的重视程度

由各级政府牵头,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督导,各有关部门负责对学校专门负责该项工作的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定期培训,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生命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因平时的教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比较紧张,多数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外的安全教育产生了忽视、不重视的心理,对学校安排的各项安全检查等各项工作多敷衍了事,这种麻痹大意的思想应引起重视,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只有教师重视了,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在应对、预防、处理安全事故时,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或确保生命安全无恙。

四、加强安全教育演练工作

建议以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预案和流程为指导,在常规性小范围内对小学生进行突发事件模拟演练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演练活动,提高安全教育实效。为了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大安市教育部门牵头组织了多项逃生演练活动。为了增强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范自救能力,我市利用春节火灾隐患多发的季节,举行了城市中小学消防逃生演练现场会,进行了火情报警、消防疏散、营救被困师生等项目的演练。为了缅怀“5.12”大地震的遇难同胞,增强师生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普及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应急疏散逃生技能,每年5月12日下午,组织全市中小学开展减灾宣传教育及应急演练活动。

五、建立长效机制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领导干部;公共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必要性;对策

一、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必要性

领导干部处置突发事件不力因素有多种,正是有这些不利因素才是我们当前阶段不遗余力地提高领导干部处突能力的原因,这些不利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缺乏鉴别的敏锐性

有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复杂的、多维的现象中观察事物,不能从蛛丝马迹中及时准确判明情况;也有的领导干部平时注重“大事、要事”而忽略了群众反映强烈的“小事”,从而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升级,本来可以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最终发展到了不可掌控的局面;有的领导干部面对突发事件采取敷衍态度,规避矛盾,处置不及时,从而酿成大祸。

2、缺乏掌控全局的能动性

表现在面对突发事件,没有掌控大局,不能分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不能准确判断突发事件的成因、性质及发展趋势,遇到事情不能冷静对待,顾此失彼。

3、缺乏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面对突发事件,一些领导干部采取回避、隐瞒、掩盖的方式,缺乏信息的透明度和对公众回应的力度,从而信息传播错误,使事态扩大。

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措施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从三个大方面入手:

1、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针对,领导干部要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大量事件证明,引发社会矛盾和突发事件,第一位的是利益冲突,预防处置突发事件,第一位的也是处理好利益冲突。在制定出台或修订完善涉及群众利益的改革方案和措施时,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发生的诱因。

2、提高现场决策指挥能力

领导干部对处置不当,是造成事件反复甚至扩大升级的主要因素,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依法果断处置。其一,领导干部要及时亲临现场,发生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其二,基本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针对人民内部矛盾要慎用警力,强化教育疏导,分化瓦解,决不能随意动用武力,采取合理的方法及时果断处置事件。其三,做好善后工作,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尽快解决,坚持回访,及时发现新问题,对策划者、煽动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提高综合信息协调与沟通能力

现代社会的突发事件,往往突发性强、频度高、发展演变快,这就要求各职能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反应,要求我们保持信息畅通,时刻做好救援准备工作。要正确善用媒体,善待媒体,面对新闻采访既不能随意安排无节制采访,也不能随意对其封堵。在现场一定要重视对信息和新闻媒体的管理,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适时召开新闻会处理好与媒体和公众的良好沟通关系,尽量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

三、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性要求

1、突发事件发生后对政府的要求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需要采取的具体措施是:首先,制定完善的应对计划,做出预案。其次,建立高效的协调机构,要建立一个应急指挥中心。再次,建立应对网络,包括国际、国家、地区层面上的应对网络,最后是充分发动群众实施自救。

2、突发事件发生后对领导干部的要求

面对突发事件,领导干部要提升个人素质,来为自己减压,用以妥善处置和应对突发事件。那么怎样提升个人素质呢?第一,要培养稳定的个人情绪,要求领导干部不能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清醒地对待突发事件。第二,要果断地做出决策,领导干部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根据性质明判,第一时间做出决策。第三,要有勇气和自信,要有能把事件处理好的信心,而且要有勇气承担责任。

3、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基本素质要求

一是要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善于从政治上认清和判断形势,审时度势,把握全局,具有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和判断力,这是领导干部处置好突发事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二是要具备科学的思想素质,领导干部成熟与否关键在于他的思想素质。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调查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这是提高处突能力的根本保障。

4、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能力要求

(1)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具备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别能力,领导者才能深谋远虑,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突发事件。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应对各种突发问题判断的敏锐性非常重要,敏锐的判断和评估是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从最坏处准备争取最好结果的必要保障。

(2)要有快速的反应力。突发事件是事发突然,所以处置需要紧迫的时间做保证,快速反应力是领导作出处置的基本能力,若能及时处置、快速反应,就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3)要有深刻反思力。善于举一反三,提高认识,通过对的处置工作及时总结,反思不足,汲取教训,转危为安,促进工作的再完善,使团队的凝聚力再提高,是更好处置突发事件的力量源泉。

5、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的基本对策

(1)要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各级领导干部要冷静、理性、平和,应对、处置好突发事件。这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表现,是提高行政能力的重要方面。因此,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的高度不断增强领导干部处突能力。

(2)切实做好善后工作。善后收尾工作做不好,就可能再次引发事端,还有可能引起更强烈的社会反应。善后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杜绝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3)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一些领导干部处突不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力不够,实践能力不强。因此,平时要注重学习,提高实践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积极参与各类处突知识和处突实践课程培训。

四、结语

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步,领导干部作为处突的骨干力量,领导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能否站稳脚跟,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要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复杂问题的工作本领,最大限度保证灾害发生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国富民强。

【参考文献】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生;安全教育;突发事件;自我保护能力

一、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不足的原因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做好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是保证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的关键。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分析小学生可能面临的突发事件,针对导致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低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结合工作经验,我认为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1.校方领导不重视安全教育问题,忽视小学生自保能力的培养;

2.校园危机应对机制不完善,实施过程中存在缺陷;

3.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不熟练。

二、提高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的对策

1.提高校方对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开展安全教育新篇章

首先,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安全教育在小学校园的重要性以及忽略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可能导致的恶果,从而将安全教育提上校方教育日程。学校要大力创建安全校园,倡导全校师生重视安全教育,重视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并且拨用必要的资金为学校更新安全设备,如设置防火墙和逃生路线等,为师生构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2.建立并完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极大的破坏性,因此,防患于未然是减少学校损失,最大程度上保护小学生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并完善校园危机预警机制,它包括两个方面:(1)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注意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做好危机预警工作,保证学校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提前预警,为小学生准备一定的缓冲时间,并且让小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运用之前学习到的自我保护知识和能力实现自我保护,脱离危险。

3.普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安全知识,训练小学生的安全技能

学校还要将对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一定的安全教育课程,为小学生普及安全教育知识,并且训练他们的安全技能,保证他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能力范文第5篇

机制以体现政府的本质要求。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应急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变迁不断加剧和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如2003年的“sars”危机,2005年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以及“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等。这些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后果都非常可怕,造成损失也非常巨大。不仅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如何处理所面对的突发公共事件将直接关系到政府的形象,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进而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

一、政府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机制的必要性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对全国或部分地区的国家安全和法律制度、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紧急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等特点。且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往往是不可预见的,其影响范围等均是未知的。而当危机一旦发生,则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安全和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最起码要求。没有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就没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没有安全和稳定的前提下谈和谐社会,那是无本之木。l2 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安定有序,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体制。以完善的应急机制保障社会稳定,以社会稳定保证社会和谐。

(二)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关键。党的十六大将应对社会突发事件,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面对各式各样突发性的灾害和危机,政府理应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制定公共政策,调动各种资源,谋求解决各种灾害和危机。但由于我们处于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认识不足,准备不足,缺乏超前防范意识,对各种灾害和危机的应对和处理难以适应社会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急机制不完善,应急手段比较落后,对应急事件反应迟缓、效率低下。2003年的“非典”危机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提高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各种灾害和危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确保公众安全。

(三)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社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应急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公众安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的公共安全形势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内各个城市已经爆发了一些突发性的公共危机事件,虽然这些危机都得到了及时的妥善处置,但也暴露出了应急管理机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尽快建立与健全科学的应急管理机制,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各级政府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它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应急机制建设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但各级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们仍然认为应急机制的建设对经济发展意义不大;也有的认为应急机制建设需要投入,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根本没有必再投人那么多的财力、物力来建设应急机制。他们没能意识到一旦出现了重大突发事件,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制缺失。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的法制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如在2003年的抗“非典”的战斗中,法律的缺位和不足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对法制的建设缺失的充分体现。虽然政府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在应对日趋复杂的公共危机中仍显不足:首先,在上述法律法规中,部门法较多,虽针对性较强,但容易出现执法冲突,缺乏普遍指导意义;其次,现有的法律法规过于凌乱和缺损。这主要是由于部门法间的冲突与局限造成的;最后,部分危机管理主体对已有的应急法律规范执行不力,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

(三)缺乏统一权威的应急处置协调机构。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一直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的应急模式,政府有关部门受“责权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协调困难,整个应急系统缺乏统一协调有力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应对复合型灾害时,既无法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统一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救灾资源,造

成资源、经费和人员的严重浪费,这就需要建立一个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统一、高效和高度权威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协调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提高危机处置效率。

(四)专业化的灾害救助队伍组织缺失。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危机应对应当讲求科学性和技术性。如地震、海啸、传染病等突发性公害的处理,都要求有专业化的受过严格训练的救助队伍。在我国,每每灾害来临时,能够最快调动的人力是部队。而在部队中,真正受过严格训练,掌握抗灾救助技术的战士并不多。抗灾救助需要技术支持和设备支撑,而不仅仅是热情和勇气。

(五)获取灾情信息的手段落后和信息公开制度欠缺。目前我国灾情信息主要还是靠人工手段观测统计后,通过灾害管理信息系

统层层上报。现代高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于灾害监测、预报和评估还有待加强。与紧急救助决策有关的水情、雨情汛情预报和灾害预警、即时公开灾情信息等方面还存在缺位。

三、加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建立现代公共行政体制的需要,应急机制的建设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健全社会预警系统,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3 的要求,全面提升政府应急管理水平与能力。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增强政府危机意识。对于各级政府来说,经济业绩不可简单地等同于政绩,因此,在设计政府绩效评估指标时,应将城乡协调发展程度,区域的平衡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统筹等内容纳入其中。既要有经济效率(效果)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公平方面的内容;既要注重政府部门的产出和结果方面,也要注重政府服务质量和人民满意度方面,要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并以此为基础搞好两个“统一”和一个“转变”,即以人文关怀、法治、科学相统一的原则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实行组织、资源、信息三者统一的综合管理,从过去重视已发生灾害的应对,向预防、处置和善后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培养各级政府的危机意识,提高风险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贯彻到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付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完善应急机管理法制建设。危机的治理应当法治化。通过立法来完善由应急处理主体、紧急行政措施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构成的应急处理机制。首先,应在宪法中更明确地规定紧急状态制度,确立应急机制的宪法基础,为危机法制建设提供宪法保障;其次,应迅速补充相关空白领域的应急法律,赋予相关危机事件管理部门以必要的紧急处置权力,保证应急处理效果;再次,要对现行的应急法律规范进行清理,对相互矛盾的法律进行修改,废止不适时的法律规定,减少部门法间的冲突,破除部门法的局限性,建立统一的法律规范体系,-4 为危机管理法制化提供基础。 (三)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危机管理和紧急救助机构。任何重大或特大突发事件都是综合性的,是对整个政府的考验。在我国,要寻求一个好的应急防灾体制,必须做到各个部门统一管理,共同处理。要使突发公共事件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置,必须建立健全高度集中、职责明确的指挥体系。以便把相关部门的力量和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由政府统一指挥、统筹协调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相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和协作网络。平时起预警、监控、咨询和业务指导作用,一旦危机事件爆发,则领导危机预防、灾后重建、紧急救助等工作。

(四)完善预警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预警机制是防范危机发生和应对危机的有效手段。突发事件发生后救灾,损失远比事前预防要大得多。因此,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分析,并从中发现和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危机管理和紧急救援队伍。危机管理是一项专门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技术和经验。有些突发事件的处理需要高度重视科学性、技术性,因此要建立专业化与非专业化相结合的紧急救助队伍。首先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其次各级政府都应该培养一批能胜任危机管理工作的领导人才和技术人员。有关部门要建立各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完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管理机制。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形成一支高索质的应急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