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学专业知识点

农学专业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学专业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学专业知识点

农学专业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教学模式 电子专业

《农村职校电子类专业“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于2008年申报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荣获一级立项,笔者是该项目的主要参与人员。该项目自从立项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在此论述该教学模式在农村职校中具有推广的价值。

一、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农村中职扩招后教学设备不足的一 种需要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2005年起逐年扩招。在此背景下,我校的招生也一年一个台阶,从2004年招生不足500人,发展到2009年招生近2200人。各级政府、学校加大了办学投入,但校舍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值、拥有图书等方面的生均教育资源依然全面走低。例如,目前我校电子类专业在校生约有500人,但从2004年至今,投入到本专业教学设备采购经费不足20万,出现很多教学设备我们都有,但都数量少、工位不足、甚至陈旧落后不好用。因此我们专业教师上课时常常会遇上10个甚至更多学生围着一台教学设备进行学习的情况,久而久之就会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随之下降。通过参加各类会议、培训学习的机会,我也与同类兄弟学校的专业教师进行交流,相同的问题一样存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农村家庭也逐渐普及现代家用电器。但农民往往贪便宜,常购买杂牌机,产品质量、售后没有保证,而目前农村中家电维修店数量偏少,农户家用电器损坏后往往不能得到及时修理。因此,将课堂开设到农村去,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可行的,也是农村中职扩招后教学设备不足的一种需要。

二、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农户的一种要求

2009年3月13日,我校0716班到横县校椅镇木祥村开展“四位一体”教学活动,同学们刚刚下车,只见三三两两的村民已经推着自行车、骑着三轮车将自家的坏电器拿了过来。条幅还没拉好,桌子还没摆好,村民便走上前来向老师和同学们详细地咨询。

一位正在等待修理电器的妇女告诉我,木祥村500多人,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对于这些坏掉的电器,他们大都暂放于家中,或请别人帮忙捎到远处的维修点去修理,挺不方便的。家电维修服务队的到来,使他们可以在自家门口就把电器修好了,省去了许多麻烦。她赞叹地说:要是一年多来几次就好了!爽朗的笑声充满了欢愉和希望。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活动至今,我们一共向农户发放并回收了367份问卷调查表,调查表涉及农户家中家用电器的种类、数量、使用情况、损坏情况、是否欢迎学生下乡开展活动、希望多久来开展一次活动等内容,其中100%的调查表显示欢迎学生下乡开展活动;有78%的调查表希望每月来开展一次活动,22%的调查表希望每半年来开展一次活动。由以上的调查数据可知,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农户的一种要求。

三、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一种需要

很多同行都说现在的中职生素质偏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后学校推荐工作时,常常出现学生不能吃苦而当“逃兵”的情况。因此,很有必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下乡开展“四位一体”教学活动期间,我常常看到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不惧炎热,不辞劳苦,坚持定点服务和上门服务相结合,从接待、登记到标识待修、修理,一切都有序地进行着。他们一天工作至少八个小时,就连中午吃饭也要像“打冲锋”,有些在现场不能修好的家用电器他们还要拉回学校熬夜进行维修。同学们知道,拿电器来维修的都是本地的父老乡亲,都在讲着相同的家乡话,乡亲们期待的目光让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同学们在与群众的接触中,强化了自己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念,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

四、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形成“实战维修――教学示范――学生锻炼”的一体化培训模式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空间想象力。尽管加强了直观教学,但对有关理论知识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教师们在课堂上不论自己如何耐心细致地讲解,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普遍感到课难上、学生难教。“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施以来,教师们往往在维修中针对一些典型故障进行现场教学讲解,逐渐欣喜地发现学生们对实用维修技术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解决实际维修任务过程中表现出勇于探索精神,思维敏捷,思路开阔。教师们都觉得只要教学方法对头,这些过去被认为是“朽木”的学生是可以培养成实用型的技能人才的。

在我校的中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考证中,接受传统模式教学的2006级学生98人中,理论补考15人,占15%;实操补考的23人,占23%。实施“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2007级学生147人中,理论补考4人,占3%;实操补考6人,占4%。由此可见“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确实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五、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是招生宣传的一种需要

当前我校的招生工作每年都是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但通过信息交流我们也看到很多县级中职学校并不能完成招生任务,甚至有些学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的50%。

2009年5月份至9月份,我们“四位一体”教改项目组就经常组织学生配合我校的招生就业处,到本县各大乡镇开展活动,在完成教学任务、为民维修办实事的同时进行招生宣传,效果显著,为2009年完成招生任务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点同样值得兄弟学校们借鉴学习。

六、推广“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

和学生们聊天的过程中,他们透露出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坐在教室里上课,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地讲解,同学们在下面昏昏欲睡,都不知道自己能学到什么。参加“四位一体”教学活动后,忙了一天回到学校,累得腰酸背疼,简直要散架了。但却学到了许多实用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又服务了别人,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能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四位一体”教学模式获得学生普遍支持。据2007级、2008级电子、机电、制冷专业10个班,447位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统计,赞同“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同学占392位,占88%。

七、以上几点,从不同的侧面论证了“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具有可推广的价值。各兄弟学校在借鉴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部分教师一体化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按“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要求,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精通理论,还必须是职业技能实操能手。部分教师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必须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尽快转型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2.已开发的教材需要进一步完善

建议各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已有教材进行增删调整,开发适合本校使用的一体化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周大平.中职扩招,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望》新闻周刊,2008-4-15.

[2]陈洁文.中职扩招遭遇生源“寒流”.扬州晚报,2009-8-25.

农学专业知识点范文第2篇

农学专业课的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季节性都很强,既要求学生具有作物生产、作物病害等方面的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或是理论与实践分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与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有所脱节。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有必要在农学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设计 由于农学专业课的教学受季节性影响很大,如果学生只能看一些图片或者是视频,看不到新鲜的标本,参与不了实践性的工作劳动过程,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培养的毕业生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决定自编教材。首先,我们对附近的有关公司进行了调研,并对公司的农业技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访谈,掌握了企业对农学专业所对应的岗位要求。然后,根据调研的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设置了学习项目,明确了工作任务,以期制订出有指导性的方案,增强课程的实效性。

例如,在学习“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的内容时,我们把教材的以知识点为中心转变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的构建水稻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的技术,三个任务的知识点负载如下:任务一,识虫(水稻害虫外部形态识别);任务二,寻虫(水稻害虫为害症状诊断);任务三,治虫(水稻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任务一+任务二+任务三=角色扮演,把知识点串联在一起。之所以采用这样的设计安排,主要考虑以下几点:一是知识符合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为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搭建思维阶梯;二是采用“识、寻、治”三个动词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性及学习主动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处处时时能感觉到学“农”是很有意义的。

“教学做一体化”师资的保障 教学是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技能素养,有效启迪和引导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其中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因此,师资的保障是“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有效实施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农学专业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关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由于我们学校地处郊区,教师会经常帮助农民排疑解惑,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知识。另外,我们的教师也应该经常深入企业,不断的学习系统的、先进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把现代化的专业知识渗透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这对积极的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当然,我们还请了校外的农技员作为我们的兼职教师和技术顾问,来满足对学生讲解、指导、评价的要求。

“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基地的要求 调查走访企业的情况表明,之前许多毕业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缺乏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在很长时间内无法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影响了学生就业和企业采纳。因此,学校以“[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建成了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昆虫和植物病害标本实验室、显微镜室和化学实验室等。如昆虫和植物病害标本实验室的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寻找病虫害之前有个初步的印象;二是识别一些本地或者是当年没有发生的昆虫和病害。同时,我们还在实验室展示了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学生在技能大赛中获得的荣誉,增强了农业类学生求知的欲望。为了弥补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的不足,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第一线,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健全的评价机制

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校外实训场地的农艺师、老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的全面评价模式。

2)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将方案评价、实施评价、过程点评价、协作评价、汇总交流评价、效率评价、节约评价、产品评价、安全评价等纳入评价范围。

3)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创新学习和工作。

2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效

创设了有效的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农学专业的学生上课环境发生了改变,从课堂转向真实的工作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例如:学生要辨别粳稻与籼稻,首先是学生自己去实训基地找,然后再说出它们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按照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对这些带有概念的、抽象记忆的内容很容易混淆,甚至忘记。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水到渠成的掌握了知识。学生每次都对农学专业课有比较美好的憧憬,每节课都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慢慢地增加,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一环,主要是达成学生的“做中学”,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体会探索与发现的奥妙,提高了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培养了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的是分段式教学,先是理论课,后是实践课,再进行顶岗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致使学生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把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改变了这一情况。如在学习病虫害预测预报时,我们主要采取的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 价”这一完整的行为过程,最终形成“教中有学,学中有做,做中有教”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生在就业时,企业非常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了让学生能够全面适应社会要求,融入职业生活,我们必须时刻注意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把安全意识、节约意识、诚实意识、责任意识、沟通能力等等都列入考核评价的范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教师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处于封闭的办学状态,采用的是理论加实验室求证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是知识型而不是技能型人才,也导致职业学校所引进师资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适应实践课教学。

职业学校需要向社会输送的是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起来会很吃力,学生学起来[第一 ww w .dylw.NET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的服务]也很模糊,并且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们专业课教师应该经常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和学习。本校从2009年开始,在寒暑假期间选派教师跟随学生一起到企业实习,一方面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实践环境中成长,在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技能的同时,也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目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较多进入了高职院校,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因其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目标同高职本质上是相同的,在教育教学中同样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构建和变革。为了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就业技能和素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要勇于探索和实践,积极参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变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中职教育要求,适应时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卷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农学专业知识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地方本科院校;管理;考核

实践教学在各个高校中采取了不同形式,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其重要分为实验、实习和实训三种主要类型,根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的职业期望和专业培养要求所设置。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其水产养殖专业是传统的农学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主要有以下进展。

一、传统课内教学环节的扩展和优化———建设开放式实验室平台体系

实验教学在所有的本科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基于课本而又独立于课堂教授的专业知识,可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消化吸收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就课内教学环节的改革而言,相关院校应主要着力于对传统的分散式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使之成为“卓越”化的实验室体系。同时,给本科生在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变革。如上海海洋大学,为确保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专业教师科研用实验室也向本科生开放。这些举措不但可使仪器利用率得到了提高,也能够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

二、传统课外教学环节的升级和拓展

1.改造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对传统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升级改造,改建并完善已有的产学研基地(扩大基地规模、增加农作物或者养殖品种品种),以满足应用型专业学科特色鲜明的实习、实训教学要求,是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课外教学改革的主体。以上海海洋大学的象山科教试验基地改造为例,该基地是该校在原奉化海水养殖场由于周边环境变迁而被迫废弃后异地改建的以海水养殖为主的多功能教学实习基地,占地56亩,总投资约900万元。经过改造,该基地拥有设施齐全的试验车间、室外池塘、室外暗沉淀蓄水池、学生宿舍、实验仪器室、食堂(兼教室)等教学科研设施,为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提供了先进的软硬件条件。

2.借力龙头企业,使实践教学更上一层楼。与一批学科相关的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为专业实习实训的重要战场之一,可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线生产中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这一观点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1]。对于应用型农学学科,如动物饲料专业而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很难构建相关的产业链供师生观摩和实践。针对这一缺憾,鼓励国企和集体企业加入到专业建设工作中,利用其产业链,提供给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和实践机会。因此,扩展产学研基地的分布并进一步提高层次和加深合作程度,联系行业内产业集团巨头,进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同时积极将本科生实习实践扩展到外省甚至海外去,可扩大专业的影响力。这种在具有商业化生产规模的实训基地中开展“实战”演练,为学生就业和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

3.增加实践活动的多样性。鉴于以行业特色办学的重要性[2],借助应用型专业的自身特色,通过“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行业内创业活动”、“专业内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入户夏季行动”等寓教于乐,培养专业感情。在本科生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组织学生进行本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调研以项目形式开展,让同学组队申请,专业根据项目具体内容给予经费支持,在项目完成后以调查报告形式进行项目验收。行业内的相关产业等也可在调查范围内。鼓励学生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研究,使本科生的视野得以开阔。遴选优秀本科生参与到每年的科技入户工作中,使得学生了解和掌握应用型学科的实际生产,培养学生专业感情。此外,利用专业广泛的校外联系和校友资源,邀请行业内成功人士,为学生做精英讲座,培养学生对行业的认识与兴趣。

三、实践教学改革可能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各个高校的理论教学都已经处于比较完善的程度,然而相对于成熟的理论教学体系而言,实践教学环节却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成为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和完善过程中的绊脚石。总而言之,实践教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实践基地建设经费不足。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教学设施和相关的实验场地,这是实验教学实施的必备条件,也是很多高校的薄弱环节。多数地方院校将这一问题主要归结于建设经费不足。构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对实践基地的设备、场地、师资的要求比较高,这些硬件需要较高的经费投入,如何获得有效的经费支持是各个高校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认为地方院校一方面可以从政府和企业层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企”共建项目获得一定的经费来源,即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方式以及吸收知名校友的捐赠等方式,可以有效的获得相关的资金帮助。

2.实践教学管理与考核问题不完善。实验教学体系执行得好与坏,取决于实验教学的管理与考核[3]。长期以来,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比较松散,重视程度较低。由于实践设备和场所所限,学生往往采取分组的方式,一组或者一大组学生分享一个实验设备,考核的话,往往采取一组交一份实验报告的方式。这样往往在学生中出现“投机取巧分子”,他们不专心听讲,也不积极参与实践环节,但是最后却和认真学习的学生获得差不多的分数。这样的管理和考核的方式,对其他学困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从而使得学风不正。对教师来说,由于缺乏规范的考核体系,个别教师也是胡差,缩短既定的实践教学时长,提前下课甚至无端取消课程,给学生留下了对实践教学不重要的印象,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都对实践教学不重视,必然导致实践教学的不成功。因此,各个高校根据学科发展需求,设定对实践教学的严格考核方式势在必行。高水平的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来也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可以整体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体现实践教学内涵建设需求。如何引进相关人才,并完善现有的教师培养和激励制度[4],是高等院校管理者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然会阻碍实践教学改革进程。

3.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教师的实践教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出现一份PPT用上十多年,同样的板书写上二十年的现象,教授学生的都是一些落伍老套的实践技能。这样的教学方式,哪个学生又会发自内心的感兴趣?难怪有的学生说:“我宁愿上百度搜知识点,也不愿坐在教室听有些教师在讲老套的技能。”学生不感兴趣,教师没有兴趣,这样的情况只能带来实践教学的“双败”结果。教授实践教学的教师应该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研究,自身也应该参与或主持相关科研项目,这样才能保持与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同步性,讲授的知识点和实践技能才能与时俱进。不重视实践教学,一味“闭门造车”,只会“出门不合辙”[5]。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跟进,一定要防止“顾此失彼”的情况出现,避免学生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2,3]。

4.实践教学安排的随意性和表面性。实践教学的内容该如何确定?大纲如何编写?教学日历如何执行?各个高校往往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一般课堂教学的课程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但落实到实践教学上面,却存在各种问题。以农学专业来说,实验动物的获取存在季节性,例如如果要做某种鱼的解剖实验,但是这种鱼在市场上面不能买到,那么就不能如期的开展相关的实验课程,就要换实验内容。但是像这样的突况,是可以尽量避免的,比方说可以暂养鱼类以备实验所需。此外,由于实验场地和器材所限,一些学校的实验教学往往停留在“展示”或“演示”阶段,学生只是“看看”而已,根本无法真正的掌握相关的实验技能。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这不仅仅是教师的问题,还应该引起校方对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对相关实践课程的监管,全方位考察教师的从业素质,是有效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

[2]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

[3]夏铭远,李萍,郑旭.以学科特色构建高校办学特色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9,(5):39-41.

[4]曹林奎,姚玉麟.农科专业产学合作教育新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6):52-55.

农学专业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科专业英语;师资构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专业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利用英语这一工具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提高写作能力,并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学生毕业后无论在企业、科研机构或高校工作,只要从事科技开发或研究工作,就可能需要查阅相关的英文资料,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和要求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完本课程之后能够在阅读、翻译本专业各种体裁的英文文献方面有所提高。对本科生而言,需要初步具备对学术性文章摘要的翻译和写作能力;对研究生而言,不仅要能够用英语进行一般性研究或调查报告以及完整学术论文的写作,还要具备口头交流、演讲和书信交流的能力。如果把专业英语的教学仅局限于专业阅读和笔头翻译,则有失偏颇。

1 专业英语的特征

专业英语课的开设多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这时学生已经修完了普通英语,应及时巩固,因为这时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还不牢,甚至有的学生可能存在就此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此外,从大学三年级开设专业课,学生开始接触专业术语(大部分注有英文),英语学习逐步向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献以及写作专业文章过渡,使学习英语和学习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如果专业英语教师局限于用英语读原文、中文讲解词汇和语法、中文翻译课文、中文讲解难点,这样很难与基础英语区分开。而且,学习好专业英语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

2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构成特点

学生对专业英语任课教师的要求较高。概括地说,专业英语按照字面意思就是“专业+英语”,可理解为专业在先,英语在后或者二者并重,因此农科专业英语教师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农学专业理论功底和较宽广的知识面,对作物遗传、育种、栽培耕作、生物技术、农业信息和推广、植物化学保护、生理生化、农产品加工等学科中的某一领域有很好的研究基础,并对其他学科也有适当的知识积累[1]。教师不仅要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研究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如标志绿色革命成就的矮秆小麦的育成、杂交稻的育成)以及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如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粮食安全等),还要具备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以科研和教学并重型的农科院校专业英语教师的的现状是: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基础英语能力和专业素质,但是在英语听说和教学方法上与基础英语专业教师可能存在差距,如发音不够标准,不能完全进行全英文教学;有些教师可能有短期出国留学的经历,现身说法对专业英语授课可能会有所帮助,但要用流利的英语上课还有待提高;少部分教师虽有长期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备很好的专业功底和流利的英语,但是由于没有或者很少受过基础英语教学的专门培训,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部分专业英语教师虽然能够比较娴熟地用英语进行学术性论文的写作,但是发音和口语表达能力却受到限制。

鉴于以上情况,部分学者建议选送英语基础好、业务能力强的年轻教师到国外学习,接受专门的语言培训,学习先进国家本专业的教材,掌握该专业的最新国际动态[2]。虽然这项建议理论上可行,但受到主观或客观因素的限制,实际可操作性较小。专业英语教学起步较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课晚,许多农科院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基础英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因此对于大部分农科院校专业英语的授课来说,短期内难以找到能够有效协调专业英语本身以及学生的高要求和专业英语师资配备的局限性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的矛盾,这种不协调性很可能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任课教师之间加强交流和自觉学习可能是目前比较现实的解决办法。

3 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内容

3.1 阅读材料的选择

现有的面向农科或生物专业的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大多是选用国外原版专业书籍的一些文章或章节,内容比较单调陈旧,选择的课文要么过于专业和生僻,大量的专业词汇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挫伤其学习积极性;或者所选文章与某门专业课的章节内容完全重复,学生缺乏新鲜感,难以接触到新知识。目前很难找到一本将基础英语、专业知识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教材。因此,许多教师建议应该尽快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统一的专业英语教材[3]。笔者认为,由于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的英语水平不同,不同教师的专业背景不同,对专业和专业英语课的理解也不同,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拘泥于专门的教材。专业英语应提倡个性化教学,选择面向本科生的专业英语阅读材料时应尽量避免与专业课的重叠,既不应成为专业课某些章节的英文版,也要避免选择过于专业的研究性文献。在教师讲解之前,以80%以上学生能够读懂60%以上的内容可作为所选阅读材料难易程度的标准,而且所选内容尽可能涉及本领域国内外发展动态和前沿研究热点,是专业课没有涵盖的内容。本科英语阅读材料的精选一般以浅显易懂的关于农业领域新技术、新发明或新产品的科普性文章、评论性文章(letter and comment)和综述性(review)文章为主,内容涉及介绍国内外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成就(如green revolution,evergreen revolution等)、与农业相关的跨国大公司(Monsanto,Pioneer,Sengenta等)和国际性研究机构(如CIMMYT和IRRI等)的研发动向、当前公众关心的热点(如转基因安全、生物能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食品和粮食安全等)、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限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作物生产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等[4]。此外,选择的阅读材料尽可能涵盖主要粮食作物的育种(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的结合)、耕作制度和栽培条件的改善、病虫害防治及抗逆性改善、营养健康、农产品加工、种质资源及利用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单门专业课教学不可能涵盖的。另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的阅读材料在难易程度上要适当拉开差距,从而进行快速阅读、精细阅读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英语课程是专业课的补充和延伸,选择阅读材料时注重内容的前瞻性、综合性和交叉性。

3.2 英汉互译和写作训练

翻译和写作不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是难点,英汉互译没有标准答案可以参考,只有较好,没有最好。而英文写作虽有大致的规则,但写作水平因个人的英文基础、写作风格和专业背景而异,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很大的挑战。关于翻译和写作技巧,国内外有大量这方面的文献可以借鉴。虽然农科专业英语教师在讲解英语翻译中的词法、句法、章法和文体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方面可能有些欠缺,但教师可尽量提供大量的例句和相应的翻译实践,做到讲练结合,重点讲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常碰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翻译所选课文、译例和练习内容最好涉及农业科学领域的多门学科。专业英语的写作技能训练应尽可能介绍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性原则、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写作要求。对于本科生而言,以范文为例,对科技论文的构成要素和每个部分的基本写作要求作简单的介绍,重点是掌握英文摘要翻译和写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对研究生而言,翻译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应高于本科生,至少精选不同期刊或杂志的3~5篇范文(综述性文章和研究性论文)。论文的写作顺序和具体要求因不同目标杂志而异,详细讲解英文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包括英文参考文献的编辑和管理(简单介绍和演示参考文献编辑管理软件如Endnote,Reference manager等),比较中英文科技论文的写作风格和习惯差异(特别是讨论部分),培养研究生独立撰写英语文章及投稿能力。此外,笔者认为个人简历和书信写作的要点也应作为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因为研究生英文书信来往较本科生频繁,如向作者索要英文文献、投稿时写给编辑部的cover letter、与国外同行进行学术观点和研究材料的交流、申请国外读书深造、应聘博士后职位、交流互访或者应聘外资机构等。英文书信的写作规范和技巧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和网络资源可供参考,但教师可简单介绍正式或非正式书信的范例。

3.3 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口语表达技能正式体现英语的语言功能即交际功能,该部分不论对农科专业英语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可能是一个弱项,应尽量开展适当的强化训练。对本科生而言,课堂上鼓励学生大声朗读、用英语提问和回答专业问题、上讲台讲解部分段落、偶尔邀请来自英语国家的外国留学生或专家“客串”都是很好的训练途径。对于研究生而言,由于不同研究生可能从事的专业方向不一致,除了进行上述训练外,专业英语教师应鼓励研究生用英语就自己的论文设计思路、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本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进行口头报告(辅以多媒体),保证每堂课至少有1个研究生提供7~8 min的口头报告,每个学生选修专业英语期间至少有2~3次的锻炼机会。然后教师尽可能从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语音、语调、话语组织、流利程度、用词是否恰当以及语言是否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等方面进行点评,学生和教师还可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用英语进行短暂的提问和相互交流,这样既可锻炼口语,又能拓宽专业知识面。

4专业英语教学策略

据调查,多数教师在教授专业英语课时教学方法单一,只给学生讲一讲单词,然后让学生自己翻译或者老师讲解课文中的难句和长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在学生对专业英语理解不够和对专业知识理解不深的情况下更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主要与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背景相关,但是课堂讲解策略和授课艺术也至关重要。虽然把农科专业英语讲解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比较困难,但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式教学可以弥补这种“先天性缺陷”。例如把部分讲课活动编排得像是做游戏,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或配对,教师根据所讲内容用英语提出问题,由各组用英语抢答,采用记分制,在规定回合数后,积分最多的学生胜出,或者采用“专业英语单词接龙”、“专业知识英语大比拼”。总之,使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提问题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如用英语讲解专业词汇(比如转基因食品的英文术语有很多种表达方式Transgenic food,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enetically engineered food,bio-engineered food等),用英语竞猜或描述专业知识点(标志绿色革命的主要成就the landmark achievements in green revolution),英汉短句互译,或者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几个专业英语关键词(如food safety and food security,climate change,conventional breeding,biotechno-logy)。让学生根据这些单词和专业知识的理解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学生们就不觉得是在做一件压抑的事,而是在争取赢得某种东西或是进行一场比赛。尽可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并选择性地将学生的表现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让学生感受到既有动力,又有压力。此外,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并加深印象,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5 参考文献

[1] 苗艳芳,李友军.农科专业英语[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2] 张昕.农科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0):246-247.

农学专业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78-03

农业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本课程主要根据地区特点讲授植物病害发生原因、侵染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害防治原理及防治方法,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病害的症状、病原、发生发展规律和综合防治等,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科学方面的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后,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设。然而,该课程在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材―黑板”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和局限性在于教学方法单一且僵化,教学内容固定且知识更新缓慢,重视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较差,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针对上述问题,在理论教学方面通过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加强综合性实验环节、鼓励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在考核方面采取多样化考核体系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性改革。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明显地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理论教学的改革

1.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注重于重要作物病害的讲述,相对而言,对果树、蔬菜等病害较少涉及。近年来,随着各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像果树和蔬菜,由于经济效益高并且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甚至成为一个省或一个地方的重要或支柱产业。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所处的陕西省为例,苹果是陕西省农业的一个支柱产业,是关系到全省的一个重中之重的产业,苹果产业直接关系到陕西省的发展。但是,近年来苹果病害,特别是苹果腐烂病和褐斑病,已经严重制约和限制了陕西省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我们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大田作物学时分配由原来的90%下降为75%,蔬菜和果树病害由原来的10%提高为25%。

在课程教学重点方面,改变过去的全、多、细的安排和授课方法为按作物和病害的经济重要性来划分,做到重点病害代表性强而且精要,兼顾一般病害。我们一般根据课程学时数和不同地域特点而做出灵活选择。就西北地区如陕西省而言,如小麦三大病害(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马铃薯病害(晚疫病、青枯病)、谷子白发病、玉米病害(大斑和小斑病)、棉花病害(枯、黄萎病)等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讲授时力求全面、系统、深透,并加以研究方法的启示。对一般病害而言,我们授课时仅讲明它们的发生规律及防治要点。而对在南方地区重要而西北地区不太重要的病害如水稻病害,我们让学生自学,了解和掌握病害的发生和防控策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今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已大大加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及时了解和学习植物病理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科研成果,尽快更新授课内容,尽量传授和指导学生获得更多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讲授小麦条锈病菌生活史过程中,我们及时地增加了小檗作为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并且病菌在小檗上完成有性生殖这一新的发现和知识点,讲述了有性生殖在病菌毒性变异及病害流行中的重要作用;在讲授病原菌致病性时,我们介绍了我们课题组发表在知名科学杂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小麦条锈菌基因组呈现高度杂合性及特有的遗传重组”(High genome heterozygosity and endemic genetic recombination in the wheat stripe rust fungus)科研论文内容,来加强学生从分子水平和基因组水平对活体营养寄生真菌致病机理和毒性变异的理解和认识;在讲授马铃薯晚疫病害时,我们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Pivoting the Plant Immune System from Dissection to Deployment”科研论文提供的持久控制病害策略为借鉴,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利用病原的核心效应蛋白基因来持久控制马铃薯晚疫病,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解和认识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的“基因对基因假说”。

2.改进教学方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改变过去“三中心”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黑板(多媒体课件)为中心)为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台上台下互动,教与学相互交融的方式,积极推进“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等3种不同形式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植物病理学》课时有限且固定,然而课程教学过程中涉及作物病害种类多而泛。根据课程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重点讲授作物重要以及重大病害,而对发生规律相似的植物病害和一般重要病害以自学为主。例如,以水稻病害为例,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任一种水稻病害,自己收集资料和材料制作课件,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讲述,让学生当一回“老师”,真正地参与教学,体会教学;教师作为“学生”坐在下面和其他同学对讲课的同学进行点评和解答问题。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收集材料时的艰辛,同时进一步体会到了老师备课和讲课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和加深了师生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发挥,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了锻炼。

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突出案例式教学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中的应用。具体做法为,我们把生产中的病害诊断和病害防治的典型案例融入课堂讲授,让学生在案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触类旁通。例如我们在讲述完禾本科锈病综合防治方法后,启发学生思考是否这种防控策略可利用到豆科锈病的防治上,甚至延伸到活体营养寄生菌造成植物病害的防治策略的应用。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病害认识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每一章课程内容将结束时,我们布置1~2个具有辩证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时间设置为5~10分钟,在课堂上讨论和辩论,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发挥,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例如,薯类病害这一章结束后,我们布置这样一个题目“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已经有百年历史,针对病害的防治策略也已较为成熟,为什么现在该病害仍然时常发生且对马铃薯产业具有重大威胁?”我们提示学生通过病菌毒性变异角度出发思考这一问题,辩证思考综合防治该种病害的策略和方法。在研讨课上,学生讨论时虽然有些观点不够全面,但是课堂气氛热烈,积极发言的场面让人高兴和振奋。

3.丰富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来讲,是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一个有效方法。早在2002年,我们在教学中就推广利用多媒体手段,从而大大丰富和增加了课程教学信息量,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直把网络教学作为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重点建设内容之一。近年来,我们一边教学,一边充实、改进教学课件,先后实施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院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目前本课程的网络建设已全部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课程的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习题库及实验指导等课程相关资料。网络专门设置了答疑窗口,同学们在预习、学习和复习的时候如果存在疑问,可直接与老师在线交流,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课程组进一步加强了网络课程素材库的建设,已收集植物病害症状图1000余幅,植物病原超微和显微结构图各80和300余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二、实验实践性教学的改革

1.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由于《农业植物病理学》为农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其就业及从事高层次研究的学习。因而,我们将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作为本课程教改的重点。在新教学大纲中没有安排实习课和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我们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的学时比例达到1:1,进一步提高了实验课程学时比重;同时专门安排了8个实验课次中的1个课次内容为植物病害的田间调查与病害诊断。其次,变原来的固定实验课时间为根据生长季节中作物病害发生情况随时调整实验教学时间,1个课次的田间病害诊断根据田间作物病害发生危害情况而确定上课时间。通过改革,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本地常发性病害的了解。

2.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实验比例。实验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思维能力。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所进行的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即老师通过讲解要观察的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及病原菌形态特征,让学生对病害有初步认识,然后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病原形态去印证病害,这样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丧失主动性,动手机会减少,缺乏进一步探究病害发生规律的主动意思。

为了克服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首先我们在实验时尽量提供新鲜的植物病害标本或病菌培养,从而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次,课堂上我们提供实验材料或者安排学生到田间采集病害材料,但是不对病害基本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自己观察病原菌形态,自己查阅资料,自己确定病害,得出初步结果;最后,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评比,共同讨论该种病害病原的特点以及与其他似病害病原的区别,让学生真正能够掌握病害的实质。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对病害的认识印象更加深刻,并且能切身体会到病原物与寄主之间的密切互作关系;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和综合能力。

3.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和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走进实验室,根据他们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联系自己喜欢的研究生导师,通过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或进行自己感兴趣的科研项目提高个人的科研素质及动手能力。通过这种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科技兴农思想,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意识,而且为以后的研究生生涯或科研生涯奠定了较好的知识基础和科研经历。此外,我们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各种国家级、省级及校级的大学生科创活动、具有当地特色的“田园使者”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服务三农。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激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进行了多项改革。首先,我们结合《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大纲要求确立考核目标,包括考核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专业素质水平等。然后,建立新的多样化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课程总成绩由原来的平时考核成绩(10%)、实验课程成绩(20%)和期末考试成绩(70%)3项,变为出勤考核成绩(5%)、分组讨论成绩(5%)、课程研究论文成绩(5%)、实验课程成绩(25%)和期末考试成绩(60%)5项。新的考核体系将期末考试所占比重由原来的70%减少为60%,实验课成绩提高为25%,平时考核成绩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所占比重提高为15%。对于课程总成绩中主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和实验课成绩,我们考核内容设计基本思路就是从基础理论入手,以基本技能培养为突破点,使考核的内容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素质提高。期末试题内容通过召集课程组老师讨论,组建习题库。题型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有中英文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和论述题等各种题型,保证每种题型所占比例科学适中。实验课成绩根据学生对实验内容的了解、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实验报告内容的正确性来评定。

该项改革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2011级的三届农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运用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对《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为将来参加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学文,王源超,邵敏,吴耀清,郑小波.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7,(5):68-69.

[2]杨军玉,朱杰华,董金皋.结合学科特点的《农业植物病理学》教学改革和实践[J].河北农林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477-479.

[3]张爱香,瓮巧云,张红杰,袁军海,吴玉环.农学专业农业病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010,(12):127-129.

[4]鄢洪海,李宝笃.《农业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成效[J].农业教育研究,2009,(2):18-20.

[5]齐慧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植保人才――“农业植物病理学”的教学改革[J].河北科技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71-74.

[6]张亚玲,台莲梅,靳学慧.农学专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3):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