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教育心理疏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逆反心理的界定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传统定势和思维模式在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青少年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问题。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逆反心理无论是对青少年自身还是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1.逆反心理束缚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及由逆反心理产生的逆反行为的消极作用,青少年不能有效地从成年人那里获得有用的经验,不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得到启迪,因而会妨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成熟。
2.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造成不同程度的身心伤害和其他消极后果。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使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漠视校规、挑战社会规则。譬如有些青少年不听从教师、家长关于不要早恋的劝告,暗中追逐异性,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幼稚的“两性”关系上,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习成绩。还有一些青少年违反学生守则和公共生活准则,大量吸烟和饮酒,过早地变成“烟鬼”、“酒鬼”,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和身心健康。
3.逆反心理有可能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阻碍青少年接受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对消极的、负面的影响反而表现出轻而易举的、更乐于接受的倾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实施。教师、家长要了解分析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采取适当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安全度过中学阶段,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因素
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社会因素,也有青少年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观念。
1.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首先是教育者的要求脱离了青少年原有的个人需要,在学生还没有产生自觉的学习需要之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需要,否则势必为他们接受教师的要求造成困难。其次是教育者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对立的常见原因,再者,由于教育者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育者对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学生实际行为的肯定或否定,只凭主观臆测就作这样或那样的处理,对学生采取不公正的态度,甚至未经深思熟虑,不问青红皂白,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甚至出手打人等,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四是教育者教育教学方法的生硬、呆板。
2.家庭和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环境,这种环境如果有缺陷,就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些父母不和、离异或父母长期在外造成子女无人管教、无人关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不协调或不堪重负,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迁移到学校来。再有,一些家长身上的不良思想认识,也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行为。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复杂,内容、形态、渠道也多种多样,但影响较普遍的是社会舆论、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社会逆反心态。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网络)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逆反心态的形成。都可能对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危害,腐蚀他们的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可见,外界的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会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定势,这是教育者所不能忽视的。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变化、认知水平偏差的影响。与童年期相比,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逐步产生了社会独立性要求。这种社会独立性要求使青少年的自尊心、好胜心增强起来,但是,不少教师却看不到这些,仍然用要求小孩子的方法、标准来要求青少年。这种心理差距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
同时,随着青少年知识经验的增加,认知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开始对杜会生活中出现的和书本上遇到的各种问题独立地用自己的知识观点来衡量是非,用自己的智慧才能来判断曲折,对老师家长的教导,常常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一番。
当然,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是多重而复杂的,是因时因地而改变的,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去看这个问题,而不能只注意问题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其他方面。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疏导对策
掌握疏导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动权,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发展以及正、负影响进行系统化研究,使学校各种教育工作更好地发挥效应,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突破口。
1.运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与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认知的正确发展。
首先要引导学生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经常性的逆向论证,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如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可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发挥逆向思维的积极意义。
其次是教育者要改变教育方式,增强教育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靠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实现的。把握适合于学生的多种教育方法,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是增进师生之间关系融洽,促进逆反心理的正向发展的重要基础。
2.减少逆反心理的负效应,努力消除产生逆反心理的社会因素。学校教育必须着重努力与社会各方面力量紧密配合,尽力净化“校园小社会”风气,强化校风建设,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污染,尤其要着眼于小事,从我做起,从而逐渐缩小逆反心理赖以存在的心理空间,直至彻底消除学生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如开展学生量化达标活动,“三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督导检查等,既可从正面教言人手引导学生,又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约束,最终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3.优化学生教育的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学生会、团队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强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
4.注重了解青少年心态,努力体现教育的艺术。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捕捉教育时机,以优良的教育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防止和克服青少年消极逆反心理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育者要经常从学生的行动情绪反应,来了解其心态与变化,发掘闪光点和积极因素,把握教育契机,如能在此时此刻对这学生加以引导,就能渐渐消除逆反心理,使之向积极方面转化。
其次,是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等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时间、条件和情境,因人因时因地地运用说服。榜样、道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正面引导,重在提高学生的认识,使之掌握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
再次,是要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集体和教师关注这些优点和长处时,学生才会产生上进心。
最后,是要求教育者有良好的教育心态,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遇到偶发事件时,对学生的失礼言行要制怒,理智地进行冷处理,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和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要善于正确对待,耐心教育,直至学生接受教导。
5.重视心理疏导,努力控制逆反心理。教育过程中针对学生消极逆反心态的特点与成因,教师要用有效的方法进行疏导。要注意运用“自己人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把教育者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样就会缩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控制学生的逆反心理。
6.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2%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5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作内在归因,对自己的失败作外在归因。即总是赞赏自己学习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能力强或自我努力的结果;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老师偏心,运气不佳等情境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作出相反的归因。
7.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由于身份、年龄等差异,青少年往往有意无意地对师长的话有一种抵触心理。而对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同学,往往不会有戒备、抵触心理,同学的话更容易入耳。许多情况下,教师发动学生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教师要学会宽容,要有大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是心理发育未成熟、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呢!首先,教师要理解学生难免犯错误,犯点错误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样,教师也就不会为了学生的一点错误而大动肝火了,就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了!
总之,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成因与疏导方法是每个教育者都必须探究的一个课题,掌握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了解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对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行疏导,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
[3]刘宗粤.关于逆反心理现象构架的解析[J].探索:哲社版,2000,(5).
【关键词】表现; 危害; 疏导; 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3-01
《世界卫生组织》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处理好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轻松上路,茁壮成长。
当代中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大都“见多识广”、兴趣广泛。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愿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也不愿人家讲什么就听什么信什么。因此,他们往往喜欢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则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态度;对榜样及先进人物进行无端否定,把一些先进人物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一些青少年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甚至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把跟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视为有本事;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则肆意讽刺、挖苦,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反而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造成在集体中“正气无法上升”的局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现实生活,对思想教育、遵纪守法的要求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甚至公然顶撞,着实让有些老师或家长“无计可施”。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逆反心理” 表现。这种表现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等, 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危害极大;同时,也是我们教育之所以苍白无力,长期存在“隐患”的根源。所以,它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青少年这种心理的成因有青春期、学习压力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压力、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对这种心理的调适,“疏”胜于“堵”。
我们要摸清根源,善于疏导。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约 12~15 岁的青少年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往往是老师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或愤怒。当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公正评价时,他们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师对他们不尊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加重,可能朝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过激反映。当然,绝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时严厉批评他们或采取过激行为也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逆反心理”是人类意识深层的心理问题,决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决的。“川壅而溃”,我们应在了解逆反心理“病因”的基础上,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就是要通过妥善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不必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去干那;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开展疏导工作:
一、“多一些微笑”
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而拥有快乐教学的心境,有利于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从而避免正面冲突,进而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微笑是沟通的桥梁”,再调皮的、再桀傲不逊的学生,也会接受老师真诚的微笑的。诚然学生犯错让人生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分辨对错,并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话,他们也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和指引了。我们的时刻铭记: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
二、与学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心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有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和背离了。
三、冷静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得当,其后果不堪设想。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不愉快时,不管成因如何,老师都应保持冷静,保持理智。
四、创设情境,探求多样的疏导方式
4.1 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疏导。 当发现不良风气时,积极地正确地利用群体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和疏导,做到尽早扭转,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是非常必要的。有时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让班干带头造舆论等,
4.2 把消极的情感和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去。 因情而导,并使其升华,可以化自私自利为自尊自强,化嫉妒为进取向上,化成帮结伙的情感倾向为热爱集体的精神,化哥们义气为忠诚信义,化打架斗殴为见义勇为等。
4.3 引导学生学习点辩证法。 可以利用学生愿意议论时政,针贬时弊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讨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利用科学的辩证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魅力,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学点辩证法,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4.4 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首先是有关“性”知识的教育。
据调查,小学六年对有关“性”方面的教育简直是空白的,只是到了六年级时,运用了《健康》这门课程简单介绍了男、女生相关的发育知识;而到了中学,只有在初二《生物学》这门课程中用了三页纸介绍男、女生在生理方面的不同,以及胎儿从形成到妊娠过程,我们不难想象,对于现在的孩子,小学对于这方面的教育简直是空白,而父母又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于是闭而不谈;而到了初中,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这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想了解、想认识什么是“性”,可光靠课堂上的那几节课的学习,他们又了解了多少呢?特别是在农村、偏远的山区,在封建传统化的影响下,人们更是以谈此为耻,以致于有的孩子由于性知识的缺乏,走上了犯罪道路,却浑然不知,这难道不可悲吗?
基于以上总的原因,我觉得这方面的教育不是靠个人,也不仅仅是依靠教师,而更多地是依赖于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的共同教育。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正确面对,并正视心理、生理的变化,健康茁壮的成长。
其次是心理教育。
据调查,现在每年青少年犯罪正逐年呈上升趋势,现在的孩子由于独生子女居多,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占有欲极强的性格,我从事教育多年发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特别是稍有不顺心,就会打击抱复,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国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光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经分析,有几种心理在青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意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已心理。看着这一切,作为家长、作为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不为之而震惊吗?
我们试着追溯一下原因:
1.内因。
此时期的青少年,刚进入青春期,他们自身还不具备健全的人格、生理、心理上发育很快,还未成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易受外界的诱因直接引起的欲望所驱使,因而造成了不计后果的违法行为。
2.外因。
社会上,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在这个物欲横流,错综复杂的社会,对缺乏分辨力的青少年只有很大的吸引力、诱惑力、侵蚀性;家庭方面;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植根于家庭,病象显示学校,病情恶化于社会。父母隐蔽的不道德和残暴的行为,使子女暗中模仿。学校方面:校方片面追求升学率,对这部份孩子又感头疼导致对这部份孩子听之任之。
关键词: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心态
十报告提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关注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关注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的必要性
首先,因为社会心态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波动明显,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一个较稳定平和的社会心态,会让青少年较平稳地度过自己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为未来更好地发展打下心理基础。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急功近利等心态会给社会稳定、个人幸福带来不良影响。积极的社会心态的培养对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极其关键。其次,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人们认识社会和自我有导向作用。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经历一个特殊的时期: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性格上的不确定性及对社会的消极态度。可见青少年期能否正确自我认知关系到未来他对待社会的态度。
此外,根据2014年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中新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4)》显示,虽然与2010年相比,2014年人们的社会总体信任水平从负性判断回归到一般信任,但当前社会信任问题仍不可忽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超过50%的人认为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言是不可信的,是需要时时提防的。尤其是陌生人,其信任比率只有20%~30%。这种广泛的不信任使得近二十年人们日常生活的信任价值成本骤然上升。二是群体间的不信任,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长期广泛性的不信任,并潜移默化地成为社会性格,造成很多群体不信任事件,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医闹”。三是局部范围内的社会内耗加强。由于人际信任成本的增加,为处理信任事件所要付出的代价不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性的。
二、在校中学生社会心态的培养的合理应对办法
要培养中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积极心态,必须把解决青少年主观层面与解决实际层面的问题结合起来。“人类做大的进步并不是来自于科学上的新进展和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新进展和发现”。把个人发展需要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注重社会的引导性和提高青少年主观调节能力,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所作为的两个领域。
1.中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途径。
开放性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中学生接受的新兴思想可能是上个世纪所有思潮的汇总。而中学生由于正处于意志品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种种思潮以大众传媒、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都在潜移默化地把消极社会心态传递给中学生,这就增加了青少年积极社会心态教育的难度。中学生面临的问题纷繁,很少有单纯的心理问题或是思想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再用老方法解决,并不能培养中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反而会认为与老师无法沟通。在当前互联网时展的情况下,中学生接触的思想很有可能超出他们的认知范围,加上这个年纪特有的好奇心,很容易将他们引进误区。因此,在进行社会心态的培养上,必须时刻注意人文关怀。目前中学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部分,但从大教育观看两者是同等地位的,实际生活总是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交叉共存。必须搞清楚学生的问题应从哪个角度着手,只有找到合适的着手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
中国自古就一直提倡做人要有“仁”心,培养健康的、开放宽容的社会心态。大量的学校咨询案例表明,学生不平衡心态问题(如崇洋、金钱崇拜、唯权利论等)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能理性地承认并接受现实生活的“我”。要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就要全面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较全面的了解,不要狂妄自大,不要妄自菲薄。此外,还要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差距。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崇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的志向引导着人一生的发展。传统方式教育往往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展批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达到反效果。社会心态培养应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五千年来的民族心态,并把它融入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要理解学生面临的种种心理和社会危机,站在他们立场理解,另一方面把中国传统的乐群、理性、志趣的思想传递给他们,尤其是在校老师要实际践行,多以行为感染学生,进而帮助学生正视自身,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勇敢面对现实中的自我,即使这个自我并不完美。最后,以此为心态基础鼓励学生创造理想自我。
三、结语
在学生中开展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工作和教书育人一样,任重而道远。而且随着社竞争的激烈,中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让中学心理健康工作者有一种勇于创新、视野顿开的感悟。只有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才能真正培育拥有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合格社会公民。
关键词: 青少年 篮球运动员 心理训练
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员在比赛时的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它直接影响运动员场上的发挥,从而决定比赛的结果。心理素质在青少年篮球比赛中尤为重要。比赛不仅是双方运动员体能和技战术的竞争,而且是心理、意志和智慧的较量。在篮球运动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动作舒展、投篮精准,但一到比赛就动作变形,不能正常发挥,这就是心理因素所致。因此,针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不容忽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或疏导。
一、情绪的管理与稳定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临赛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情绪管理方面,它是影响动作效果和比赛结果的重要因素。比赛中一旦出现比分落后或者胶着时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就会表现出急躁、极度紧张、失误频频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自身情绪管理太差的结果,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与比赛中就要求教练员在赛前、赛中、赛后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与帮助,帮助他们消除紧张的情绪。
1.赛前疏导
一般情况下,教练员在赛前可安排充分的热身活动减轻运动员由于紧张带来的不安,还可通过幽默的语言与鼓励,让运动员轻装上阵,放下对比赛胜负的关注,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战术水平。青少年球员要给予自身积极的信号,努力回忆训练场景以平复紧张情绪,也可通过音乐舒缓紧张气氛等。
2.赛中调节
在比赛过程中的心理调节是很有必要的,比赛时往往由于对方改变战术或临场突发事件的发生可引起队员心理上的不适,比赛中当双方的比分交替上升,赛场形势分外紧张,运动员因此造成某种心理障碍时,就要求教练员及时请求暂停,对运动员进行心理鼓舞,淡化比赛本身,做到“要求运动员带着目的性上场,如注重防守,抢好篮板球即可等”,并随时了解运动员的内心变化,准备好各种心理调节手段以备不时之需。要利用比赛间隙进行心理疏导,必须适时地采用心理调节,如精神放松和注意力转移等,消除运动员的心理紧张,这是比赛并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的语言要简短达意、幽默、风趣且有鼓舞性,要活跃气氛,转移队员的紧张情绪。赛中,球员要注重具备自我调整的能力,如遇到对方赛场挑衅时,不要一味纠缠于其中,要学会迅速平复自身情绪,尽快投入比赛中。
3.赛后及时总结
赛后,可通过对比赛的解析调节运动员的情绪,缓解比赛时带来的紧张情绪,还可通过肯定的语言评价运动员的表现,赛后的总结评价也是为下一场或下次比赛做赛前准备。只有反复如此才能不断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水平。教练员、球员要做好赛后总结工作,及时查漏补缺,以备不时之需,更好地为后面的比赛做铺垫。
二、缺乏比赛经验的积累
青少年因参赛机会少,特别是缺乏重大比赛的经验,一到比赛,运动员就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要克服比赛中的紧张,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参加比赛,没有条件时也要按照比赛的要求进行训练,制造场上容易出现的情况进行训练。在比赛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老队员比新队员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要容易,参加过大型比赛的运动员在一些中、小型比赛中能应付自如。因此,多组织运动员参加比赛,利用比赛的对抗刺激运动员,是提高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意志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比赛时,我们常常看到运动员因为大比分落后而对比赛失去信心,从而消极应付比赛,这种心理尤其反映在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比赛中,我们应该加以重视。要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不论在比分落后还是领先时都应该认真对待比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训练中应要求运动员每球必争,比赛没有结束就不能放松。认真对待每堂训练课,可在训练时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队员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贯穿意志品质的培养。NBA超级巨星科比·布莱恩特每天都要完成1000次的投篮任务,试想如果不认真完成的话,还会有今天的成就的吗?这就要求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认真对待训练,只有勤奋训练才是场上出色发挥的保障。同时,只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才能造就出色的篮球运动员。
总之,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培养应该在注重基本功培养的同时投入一定的精力加强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运动心理学.
[2]王钱泉.如何解决篮球教学中的不可控制性[J].体育新课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