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学校精细化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安全管理;设施;精细化管理
一、学校后勤的安全管理
学校后勤一定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无法保障安全的学校后勤,成效更是无从说起。安全方面出了问题,就直接导致学校的和谐发展。学生需要的是安全的学习场所,学习后勤要保障他们在吃、住、行、用等方面的安全,学习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服务是学习后勤一直不变的目标。
树木的枯枝与枯叶在大风大雨之后,肯定会大量的掉落,以前曾有些学校由于自然方面的原因导致大约十厘米左右的枯枝在雨后掉落,甚至将树下的固定垃圾桶都砸坏了!还有在起大风的时候,楼上临近窗台上的绿化盆栽或者一些稍重的杂物,都有可能掉落,伤及路上的行人。根据上述校园校舍绿化方面的安全隐患,作为学校后勤管理者,我们要定期检查树木的变化,掌握实际情况,及时锯掉容易掉落的枯枝;针对楼上临近窗台的盆栽,一定要安装防护栏,为了确保安全到位,在起风下雨时,我还会坚持巡视校园,提前发现隐患,提醒学生主义安全。
建筑设施方面的安全隐患及精细化管理根据实际事例,以前一所学校的一名学生打破教室从里面到外面往回拉的玻璃窗,在此过程中,这位学生的手以及手臂都被玻璃划伤,而且由于伤势严重,治疗费用比较高;还有学校高层建筑的玻璃由于长期使用的原因,松紧度不够坚固就会导致玻璃的掉落,在起大风时极有可能将窗户玻璃刮破,这些情况都会形成安全隐患。根据常识,玻璃是很容易形成安全隐患的物品。楼层之间的楼梯间隙若是较大,而且防护栏如果不够紧密,不够坚实的情况下,由于学生人流量的庞大加上拥挤可能就会导致从这个缝隙掉下去;楼层顶部的装饰由于时间太长而松萝产生安全隐患。
根据以上建筑设施所产生的安全隐患,首先我个人认为在建筑物设计方面就一定要考虑到每一个细节,不能出现缺陷,一定要从源头就将隐患的蔓延控制住。
如果不是必须要按玻璃门的地方就不要按;必须装玻璃门的地方一定要将安全保障为前提,尽量安装常用的前后推拉的方式;在室内也尽量避免摆设容易破碎的玻璃制品;还要定期检查高层玻璃的坚固度,进行维修;还有特别容易在风雨中刮破的玻璃区域,可以在上面贴上胶布防治碎玻璃伤到学生;在上下层缝隙较大的楼梯之间,将防护栏加密加高加实,针对设计时出现的缺陷进行弥补;作为学校建筑楼顶的装饰可以尽量简化,凡是有可能被风或者其他原因弄掉的物品都不要放在楼顶。 转贴于
四、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及相关的精细化管理
校园内水电设备的长期使用可能会被学生的不爱护而出现漏电或者不能使用等情况,旗杆会被部分学生玩耍时候使劲摇晃导致严重腐蚀和损坏而倒下;室外的很多体育器材如常见的健身器材都可能因为长期使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而磨损和锈蚀形成安全隐患;还有学校内存在的井盖可能因为被车长期的碾过而破损可能会导致学生受伤;还有厕所因为地板砖设计不够防滑会让进入厕所者滑倒。
根据以上的安全隐患的情况,校园后勤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定期检查水电设备的使用程度,进行维修和更换,保障学生能安全使用;经常查看旗杆是否有严重的锈蚀或松动;也要经常对对室外的体育健身器材进行巡视和检查,查看磨损的程度;还有校内的井盖要定期更换,防治被破环;厕所地板砖尽量换成防滑地板。
要不断完善安全设施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学校后勤管理者还要不断发现安全隐患,预防发生,在一些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标识警示牌或提示语,提高师生们对此区域的警惕性。
不同的学校就会有不同的情况也会有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本文笔者只是根据自己多年来兢兢业业的工作经验来举一些例,但不够全面。作为我们学校后勤管理工作者来说,首先我们要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要谨慎小心对待一个安全隐患,后勤管理工作者就要勤,勤检查,发现问题马上维修。用科学的角度去发现安全隐患,在实施管理方面上要精于每一个细节上,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考虑到每一个方面,就可能尽最大的限度就校园内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振华.校园安全问题的成因和防治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8 , (5) :9 -10.
(一)教育质量有新提升教育基础不断夯实
1、幼儿教育规范发展。幼儿教育全面发展,全区每一街道(镇)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17314人,入园率96%,幼儿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9%。开展试办幼儿园的全面检查,审批了51所“试办幼儿园”。召开幼教会议,逐步理顺街道中心幼儿园与村级幼儿园的管理体制,使全街道幼儿园做到了“四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收费、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召开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现场会,推进了我区幼儿教育集团化管理步伐。组织召开幼儿园课程培训会,编制幼儿园情况一览表,推动我区幼儿教育质量再上台阶。组织参加*市庆“六一”幼儿绘画比赛和教师主题环境创设评比活动,我区成绩名列前茅。积极开展示范性幼儿园的争创活动,省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市示范性幼儿园达到6所。
2、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继续实施“放两头、保中间、活全局”的发展战略,巩固了“两基”成果,基本达到高标准。强化学籍管理,促进了全区学籍管理规范化建设。狠抓了“五项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校舍隐患”排查工作。全年投入资金1250万元,如期完成省农村学校食宿改造工程5个项目,建筑面积达11910平方米。投入2694万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田径场、改厨改厕、硬化绿化及校舍维修改造等项目62个,面积42175平方米。“爱心营养餐工程”和“贫困生扩面工程”落实到位,投入资金270万元,发放营养餐券4746张,义务教育券13946张,资助面达到13.99%。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81%,巩固率达到99.98%。盲、聋哑、弱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8.02%。“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低保线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均享受全免费的十五年基础教育,由民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贫困家庭子女亦享受全免费的义务教育,投入2万元对20名特困生给予生活补助。
3、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实施高中入学成绩准入制度,设定普通高中、综合高中最低录取分数线。积极推进高中新课改,开展“学科培训——学科调研——成果展示”为模式的新课改活动,组织了12次学科培训,开设了13个学科专题讲座。组织校长、教师外出考察学习,提高高中师资质量。出版了四期《课改动态》。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科研论文。高中教育全面普及,初升高比例达到99.87%,比2000年提高31.2个百分点。普职教比继续保持1:1。
4、职业教育稳步发展。进一步落实省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作用,与62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投入134万元,加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改造。开展百名教师下企业,百名技师进校园的“双百”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实施*区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748名贫困生受惠,总金额15万元,占在校生比例11.1%。开展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资助工程,全年投入180万元资助1397人次,占在校生总数的10.5%,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
5、成人、民办教育持续发展。5个街道成立了社区学校,城乡成人继续教育网络全面建成;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600名农村预备劳动力参加了技能培训,277人毕业;*职业中专成为全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为全区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3053人参加自学考试,实考2726课次,合格1410课次,毕业?人。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对全区130所民办教育机构进行了年度审查并公布结果。承办了在书生中学召开的全国民办学校品牌建设研讨会暨*省民办普通高中联谊会。加强民办学校调研,努力解决民办学校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教育创新有新突破,教育均衡全面推进
1、教育精细化管理全面开展。召开了“开展教育精细化管理”为主题的暑期校长读书会,大力推进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通过聆听专家报告、专家和校长对话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学习和交流,加强了校长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进一步规范化。举办了第二届校长论坛,有18位校长走上讲坛,就“教育精细化管理”作了演讲,并聘请了*大学、省教科院3位专家作点评,有力地提升了学校教育精细化管理水平。编辑刊发了学校精细化管理工作总结专题,进一步加强了教育精细化管理经验的交流和推广。
2、农村完小建设卓有成效。切实加大完小教育投入力度,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协助区政府举行了*区农村完小建设现场会,进一步加快了村完小建设。加大完小教育调研力度,组织开展联系学校及“完小”蹲点调研活动。分6个小组赴全区各联系学校及最基层的村级小学---“完小”,组织召开恳谈会,参与制订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思路,了解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了解师生的思想、生活、工作状况,摸实情,办实事,走访慰问完小家庭贫困学生。加强完小教研活动,开展了全区性的“中心校与完小科研互动式行动研究”活动,召开了完小教科研现场会。加强完小教师队伍建设,开展面向全区农村学校的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比活动,提高了完小教师队伍素质。基础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举行了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的赠送仪式,加强了完小体育设施建设;全区共投入560万元加强完小场地硬化和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80万元,完成了11所完小的场地硬化,专门补助170万元,维修改造了18所完小校舍。加快了完小的现代化建设,共投入了113万元购买了79台电脑,81套多媒体设备,3200套图书,提高了完小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3、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教育心理健康咨询站,举行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启动仪式暨现场咨询活动。选送心理教师外出培训,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工作。全区学校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网站和心理邮箱,开播校园心理咨询电台,特聘咨询师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成立了心理健康讲师团,开展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大讲堂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心理。制定了*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年度工作思路,深入开展全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校网调整工作有序开展。按照校网调整规划,加大了小学校网调整力度,教育资源得到了优化整合。一是撤并光明小学,将31位在职教师和35位退休教师分流安置到区实验小学、实验二小、云健小学和中山小学等4所学校。光明小学校舍现由实验小学使用,筹建“阳光教育基地”。二是顺利撤并*街道闻裕顺小学和章安街道就岭小学。两校教师得到了妥善安排,学校资产得到了合理利用。三是顺利置换原三中土地,置换所得资金3000万元用于*五中还债,减轻了五中的债务负担。
5、高考组织管理成效显著。加强对三考(高考、会考、中考)工作的研究、管理和指导。组织举行了二次全区模拟高考,首次组织了与杭州市的联考,创新了模拟考试思路。召开了区20*年高考总结、表彰暨质量分析会,下发了20*年高中教学质量奖,明确了20*年区高考目标。组织了区高考研究小组成员、普通高中部分业务校长、教学骨干到上虞、舟山等地学习高考经验,形成调研报告,在全区学校进行交流学习。今年高考再创佳绩,我区文理科上线万人比68.68,居全市第一;文理科上重点线万人比5.13,全市第三,三区第一;市理科状元由*一中学生获得,全市文理科前10名中我区占4名,继续保持三区第一。
6、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一是开展中小学校长助理公开选聘活动,制定了公开选聘校长助理实施办法,连续4天在7所学校的22名候选人中公开选聘7名校长助理,学校掌握65-70%的评定权力,其中全体普通教师拥有50%的决定权,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当家作主的权利,彰显教育人事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得到了全区师生的好评。二是全面贯彻《*区教育系统毕业生录用和教职工调聘工作的实施意见》,从严掌握新教师录用条件,规范新教师录用程序,做到四公开(政策公开、条件公开、指标公开、结果公开),新教师招聘工作规范、合理、公正、有序,今年共录用新教师75人,社会反响良好。
(三)队伍建设有新加强,德育水平不断提升
1、深入开展名师工程。认真做好市名师名校长的推荐评选工作,经过严格考核,4位教师被评为*市名师,2名校长成为了*市名校长。目前,我区拥有*省功勋教师1人,*省特级教师11人,*市名教师27人,*市名校长9人,按专任教师比例居全市首位。创新星级教师评比模式,在农村学校开展了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评选。共评选出26名教师为*区第十三届星级教师,至此,全区共有星级教师592名。加大了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创造优秀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了区特聘教师制度,狠抓名师下乡支教工作,扎实做好省特级教师、市名师和区星级教师下乡支教及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工作,充分发挥了优秀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
2、强化师资队伍培训提高。建立教师业务素质考试制度,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教师业务素质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和考试;开展网上“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大讲堂”,扩展了培训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加强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规范教师档案管理;加强新教师见习期培训,141名已毕业转正。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对初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开展小班化、多批次培训,提高了中小学班主任整体素质和能力。支持鼓励中小学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进修,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大幅提升,目前,全区中小学教师合格学历,小学、初中、普高、职高分别达到100%、99.59%、97.51%、90.84%;高一层次学历,小学、初中分别达到81.72%、80.84%,居全市前列。
3、提升校长队伍素质。开展了学校德育副校长全封闭培训。8月,37个学校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在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为期7天的全封闭培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将军事化训练和众多专家的德育报告有机结合,有力地提升了德育副校长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开展全区小学校长提高培训,121位小学班子成员参训。组织35名校长助理和后备干部进行为期3个月的岗位培训,严格校长后备干部考核,取消了12名后备干部资格;加大了对校长班子考核调整力度,共调整充实了23位中小学校长班子成员。提高校长岗位职级津贴,调动了校长工作积极性。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热心爱教、文明执教、优质施教、廉洁从教”承诺活动和“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把师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和职务评聘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树立典型,大力弘扬先进教师事迹。举办了第23个教师节庆祝大会,表彰了各级各类先进102人。其中全国模范教师1名,省级先进11名,市级先进11名,区级各类先进80名,大力弘扬了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高尚精神。开展了*区首届“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产生了我区首批“十佳班主任”。举办第二届教职工运动会,加强了教职工的团结协作精神。严肃整治教师有偿补课、违规带生行为,开展了为期2天的暑期中小学师德专题培训,全区36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促进了全区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召开了全区教代会现场会,进一步规范教代会全程工作,充分落实了教代会的审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评议监督权等“四权”。
5、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多措并举开展德育工作。承办了*市德育工作现场推进会,生态德育工作初见成效,《*区中小学“生态德育”的实践与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受到了专家的广泛关注;加强绿色学校建设,开展区级绿色学校评比活动,10所学校被评为区级绿色学校;全面检查全区学校日常行为规范落实情况,加强了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国防教育,开展了军训、主题班会、模拟防空演练等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民族精神教育,进行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和建党86周年的歌咏比赛、书画比赛、演讲赛等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举办*区未成年人读书节,开展民族精神大讲堂、“好书我推荐”、“读后感征文”等活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举办了第一届校园社团文化节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办精办好《自主教育》和《*家教》刊物,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四)素质教育有新成效教育投入持续增加
1、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一是加强青少年科技文化艺术教育工作,成功举办区第十六届中小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参加了*省第二十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个项目获奖;加强中学学科竞赛的管理和指导,7人获*省初中科学竞赛一等奖,占全市的一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二是全面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举办*区第二届中小学生体育节;开展学校阳光体育工作,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开展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和学校体育人才基地建设,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体育特色学校,2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学校体育人才基地;编制了*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方案,制定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实施方案,举行了*区百万体育器材进校园活动,与体育局共同出资105万元,对全区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进行添置、改造,促进了城乡体育教育均衡发展。
2、积极建设平安校园。继续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全区所有中心校以上学校都达到了*省“平安校园”创建标准;召开全区性教育系统安全工作会议和安全紧急会议3次,周密部署学校安全工作;举办“全国第六个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发放宣传资料2000多份;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实行学校交通协管员制度;实施“家校通”工程,为学校、家长联系搭建信息平台;开展了二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和学生接送车专项整治;积极配合各学校办理投保手续,全区38所学校6万多名中小学生和53所幼儿园近1万名幼儿参加校(园)方责任保险。加强学校卫生工作,5所学校成为*省食堂卫生等级量化管理A级单位,37所学校被确定为各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加强学生食品安全管理,出台了*区学生食品配送实施方案,开展校园食品安全配送工作;
3、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年,预计教育事业总支出5.6亿元,其中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拨款达到25267万元,比上年增长18.7%。教育附加收入达到3653万元,比上年增长8.4%。人民教育基金收入达到3428万元。继续开展义务教育免杂费,97066名义务教育学生被免除学杂费,金额1059万元,极大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重视教育装备投入,促进教育装备现代化。投入477万元,新增学生课桌椅5215套,新增多媒体设备191套(其中简易49套),新增计算机454台。目前,全区中小学拥有多媒体设备1324套,拥有计算机7040台。多媒体设备基本普及到每一个新课程教学班;学生数与计算机数比达到10:1,各校基本拥有满足教学用的计算机教室,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强督政和督导,指导大陈镇顺利通过*市教育明星乡镇评估,目前,全区所有镇、街道成为*市教育明星乡镇。10所学校被评为“*市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
4、关心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开展弱势群体结对帮扶工作。教育局机关60名干部与全区贫困户、低保户一对一结对,开展送温暖活动。局班子成员与10名贫困学生结对,开展资助活动。教育局机关与下陈街道明星村、海门街道建设社区开展结对活动,给明星村4户困难家庭送去了慰问金,切实帮助该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关注弱势群体子女受教育权利,联合开展了2次对民工子女免杂费款和营养餐券现场发放活动,近6000人次受惠,金额达40万元,使民工子女享有了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五)依法治教有新拓展,教育形象全面改善
1、学校招生人事工作规范有序。一是严格规范了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开展“招生政策进万家”活动,加大招生工作的宣传力度;召开全区招生考试干部培训会,加强招生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各类招生考试过程监督,严肃考试纪律,确保了录取工作规范、有序;严格控制学校招生规模,派出招生督查组,现场监管学校招生工作,并定期开展招生检查,进一步强化了招生监督。严格执行招生收费政策,建立了监督收费的长效机制,实行全程监控,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检查,有效地规范了教育收费,基本消除了教育乱收费现象。二是严格规范了教师调聘工作,顺利完成了20*年全区中小学人事核编;坚持“统一管理、计划进人、考试择优、定编设岗”的原则,严格控制编制,严肃进人计划,严格控制区外教师调入和区外毕业生聘用,从严控制民办学校教师调入;全区学校教师正常调动共79人,其中区内33人;录用新教师75人。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年度考核工作。
2、“恳谈日”活动积极开展。制定了“恳谈日”活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先后在*一中、*五中、*中学、*中学、大陈实验学校和黄礁中心校等学校举行“恳谈日”活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落实整改,有效地缓解了教育矛盾,加强了局机关、学校与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了我区教育的和谐发展。健全局领导接待日接访活动。局领导接待日每月安排一次,全年共安排了7次,接待了14批次者,积极化解教育矛盾,促进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教。
关键词:素质教育;评价;平台;心智卡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我国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着对传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重大突破。近年来,这项评价体系在各地迅速开展起来,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虽然硕果累累,但在实施过程中还是能发现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评价工序繁杂、无法做到很好的积累和存档等问题制约着此项改革的深入推进。那么如何才能将综合素质评价变得科学化、具体化、过程化?如何才能让这种评价体系有助于提升学校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成效?带着这两个问题,我校一直在探索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之路。
一、如乘东风,搭建平台
我校创建于2003年,是区政府根据省级示范校的标准创建的直属小学,是江西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学校大部分老师对信息化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见解,这为改革信息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这种优势下,学校借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管理平台大力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做到信息化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结合。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管理云平台与学校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它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学生发展评价、教师发展评价等内容,重要的是它采用了科学、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发,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实现学校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现学校、班级的高效、精细化管理。
二、立足校本,打造特色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把学校的素质教育建设又推向了一个新的。为了立足校本,创建特色化的评价体系,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心智教育”,制作了“心智卡”(分为日卡、周卡、月卡)和印章。“心智卡”用于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评价;教师上课用的各科印章用于学生在学习习惯上的评价。每天一轮换的文明小卫士,让每位孩子都参与管理,体验践行文明礼仪。现在,在文明小卫士的监督引领下,每个孩子能做到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回教室,养成见面有微笑,相逢能问好的良好习惯;同时我们给每一位学生免费发放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雏鹰争章成长手册》,学生人手一本的“雏鹰成长手册”,忠实记录了孩子在学校的点滴进步。课堂上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老师便会郑重地在 “成长手册”盖上一个奖励印章。“标志性发展评价卡”是“雏鹰好少年”“三好学生”的评选依据。“课堂优化单”记录着孩子一周每节课的表现;“艺术作品”展示栏给每个孩子插上了个性飞扬的翅膀;每月一次的“教师评价、学生互动评价”让学生的成长过程有阶段性反馈。班级捆绑评价多采用对纪律卫生检查、两操一会和德育活动积分的综合考核,每周按比例产生年级“优秀班”“示范班”或“标兵班”“星级班”,公示在年级评比之窗。班级捆绑评价数据月度进行汇总,作为学期、全年的班主任和班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捆绑评价措施能唤起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团队精神和班主任的责任意识。每周的“争卡”活动,每月的“争星”活动,每学期的“雏鹰好少年”的评选、红旗班的争夺,星级班的升级,营造了学校比、学、赶、帮、超的浓郁氛围。
三、平台搭建,家校联通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同时开创了一个学校、老师、家长家校共育的交流平台,在家庭教育方面,学校设置了“孝亲卡”“自理卡”“亲子卡”等奖励卡,请家长协助规范孩子在家的良好习惯养成,促进优秀品质的形成。在家长评教的同时,学校会进行学生家庭表现的综合评价。这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提供了一套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是家长、老师之间的良好沟通渠道。
一、树立大职教意识,服务师生,创造了优异的成绩
二、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方针,打造平安校园,为师生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保驾护航
(一):以期初教育为突破口 提高师生安全防范意识
1、加强安全常规教育,上好开学第一课。
开学初,我校七、八年级进行了为期10天的军训。这10天里,白天训练军事科目,晚上学生进行内务整理、章制学习。第一天给班主任下发了《xx中学学生常规管理要求》、《xx中学违纪学生处分条例(暂行)》、《xx中学礼仪规范》。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纪律、安全、礼仪常规教育,《xx中学学生常规管理要求》其中安全方面的从第十五条至第二十五条,共十一条。其中下发《xx中学学生安全常规》共二十三条。
2、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安全意识于日常行为之中。
初一新生来自各校,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利用最短时间让学生学会走路、学会说话、学会吃饭、学会住宿。
我校分为东西两院,中间以天桥相连。桥窄人多,只有分时段下课过天桥。为不影响周围住户休息、确保学生安全,要求学生过天桥要排队、不许说话、牵手、拥挤、推搡、逗闹。接近天桥入口画出行走标志线,学生按着行走路线行走,单行线不得逆行。上下楼梯噤声、靠右行走。
重新修订《xx中学礼仪规范》细化为:入校、出校礼仪;课堂礼仪;升(降)旗礼仪;集会礼仪;进教室办公室礼仪;教学区礼仪;就餐礼仪以及文明用语。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学会说话、学会处事、学会做人。
餐饮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制定了《xx中学就餐要求》。要求学生:进入餐厅要安静有序,相互礼让,不急跑,不插队,不争抢,不拥挤;进餐时遵守食堂秩序,保持安静,爱惜粮食;打完饭后要端好餐盘,到最远处餐桌就餐;进餐后要自己收拾自己的残汤余羹、骨头蛋壳等(最后走的同学更要把餐桌收拾干净),把餐具轻放到指定地点,摆放整齐,不乱扔餐具与垃圾,保持餐厅卫生。让学生学会吃饭。
初一新生在小学有的住过宿,有的没住过宿。要求不统一,标准不一致。我校制定了《xx中学宿舍内务评比标准》、《宿舍管理要求及减分标准》。从就寝、被子叠放、铺面、床下物品摆放、室内卫生等方面进行住宿指导,并进行检查督导,开学来我校对所有宿舍进行了三次内务检查评比。让学生学会住宿。
(二)、加强常规管理 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1、完善请销假制度:我校学生请假要有四人签字、两处登记。学生有事、有病,班主任首先联系家长,家长到校后第一个在请假条上签字;班主任确定无误后再进行签字(本班班主任不在由平行班班主任);之后值班领导签字;最后教导处教师签字。两张假条教导处留下其中一张并分男女进行登记;另一张交由门卫进行登记。教导处分男女登记为晚上查宿用;门卫登记为返校销假入校用。严格的请销假制度,让学生没有随意外出的机会。
2、把好放假、返校关口
(1)放假前安全教育:我校七八年级每两周放假一次、九年级每月放假一次。每次放假当周五第二节召开班主任会,布置安全常规教育、乘车安全教育、发放家校联系卡。
(2)每次放假都要发给学生家校联系卡,告知学生离校时间;要求家长填写学生到家时间;学生返校日期及具体时间(下午3:00—4:00);班主任填写学生到校时间。同时通知下一次放假时间,并附加家校寄语、温馨提示,内容包括:假期生活指导;监督孩子上网;长假外出乘车安全等等。对学生安全监护与家庭实现无缝隙对接。
3、值班:领导全方位值守,二十四小时全天候监控,不留死角。每天有一名带班领导,两名值班领导,七名教导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起居、学习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监控指导。值班领导处理好当天事情、记好值班记录、做好交接班工作。
4、安全教育:通过班会、校会、安全课、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安全教育渗透;通过教导处教师平时检查、扣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让学生知道:安全第一。一年来先后举行了《平泉县中小学法制安全教育宣讲报告会》、《安全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校园安全知识讲座暨消防演练》和4次紧急疏散、防火演练等大型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和安全知识。
(三)、加强安全检查 及时整改安全隐患
1、管制刀具与违禁物品的检查:自去年县内出现校园恶性事件之后,我校配备金属探测仪两个,对学生返校所有物品进行严格彻底的检查。重点检查学生随身携带的金属物品,包括手机、烟等违禁物品。定期对学生宿舍、教室、书桌、书包等进行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每周一次安全例行检查:我校确定每周五安全例行检查,除例行检查之外,还不定时进行抽查。例行检点:食堂、商店、消防、教学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班级信息员每日上报制度:每班确定一名安全信息员,对本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上报。学生上报校安办、校安办上报政教(总务)进行登记、总务按登记进行维修整改、校安办进行督办(复查验收),做到安全隐患不过夜。
(四)、组织健全,预案可操作性强,责任明确,安全承诺全面落实
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确实可行的安全演练预案,并付诸实施,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督办制度。分解任务,确保师生人身安全。
(五)、家校共建、警校共建、军校共建
通过家校联系卡、致家长一封信、明白纸、各种安全责任书,构建家校安全网络。通过法制报告、专题讲座、主题实践活动,构建警校安全网络。我校每次放假、返校都与交警、派出所取得联系,维护交通安全和校园周边安全。并且定期请派出所、司法所做法制报告。通过军训,构建军校安全网络,提升学生国防安全意识,使安全工作得到升华。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被评为河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还获得“承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三、以养成教育提高工程为抓手,全面统筹政教工作
年初按照教体局养成教育提升工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xx中学养成教育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政教工作计划》,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进行适时修改,在全体政教人的精诚合作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平时的落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主要做法是:
(一)、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修改制定了《学生常规管理制度》、《纪律、卫生评比细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住宿生管理常规》、《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安全常规》、《学生礼仪规范》、《课堂常规》、《教导处教师考核细则》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细则保证落实。
(二)、以活动为载体,寓养成教育于活动之中
三月份开展了《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做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征文,评选“礼仪之星优秀班级”、“礼仪明星”等主题活动,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板报、班报广泛宣传,组织学生会、教导处进行检查评比,使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得到提升。现在互相尊重、互相问候等已经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四月份举行了《平泉县中小学法制安全教育宣讲报告会》、五月进行了《安全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和艺术节活动、建立并落实了家校联系卡制度。六月进行了2次应急疏散演练;八月利用假期开展家访活动;九月开展军训、入学教育,从就餐习惯,住宿习惯入手,在初一年级开展养成教育月活动,成立了家长学校,召开了家长座谈会;同时进行了应急疏散演练2次。十月举行了歌颂祖国合唱比赛,十一月举办了《扬中华美德,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月,通过宣传发动、主题班会、主题板报,专项督导、主题演讲、故事会、总结表彰等一系列活动把我校养成教育提升工程推向新的高度。举办了《校园安全知识讲座暨消防演练》和2次紧急疏散、防火演练等大型活动,十二月举行养成教育月主题活动,对一年来在养成教育方面的成绩和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专项整治,并及时总结,为下一年度打好基础。
(三)、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我校主题活动内容在大的主题下,各班级根据班级学生实际确定小的主题,确保活动效果;一个个主题活动贯穿全年始终,如:勤俭节约、诚实守信、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等均体现在其他主题活动之中;活动形式有主题班会、主题讲座、主题征文、主题演讲、主题实践、专项评比、家长开放周等;充分发挥班主任、国旗下讲话、板报、班报、文化宣传专栏、校园广播的主阵地作用;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常年坚持。
(四)、着力于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升德育队伍的管理水平、育人水平。
1、能够很好地协调党政工团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共同建设良好的德育工作队伍。例如军训活动、体操比赛、歌咏会、演讲会等活动都是党政工团通力合作进行的,都收到良好效果。
2、加强了对各班常规管理的指导,完善了班主任工作制度,重新修订了《班主任工作考核方案》,使班主任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定期公布班主任工作要点,指导班主任的常规管理工作。
3、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议。要求班主任以新思维、新方法适应学区整合后的新形势,把握xx中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方法,转变工作作风,力戒工作浮躁、拖拉,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则止,以严、实、细的工作作风完成各项工作。
4、进一步优化德育队伍的过程管理,加大了对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要求班主任做好班级活动的备课记录。认真填写《班主任工作手册》,对学生参加的各项活动和日常表现认真记录。每月按时从职业道德、业务探究、常规工作等方面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尤其加强班主任工作的过程检查,经常深入班级、宿舍检查工作落实情况,避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忽视了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5、充分发挥教导干事的职能作用,管好学生的纪律卫生和住宿生活。重新修订了《教导干事工作职责》、《教导干事考核细则》,做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到位迅速,干活利索。
四、以服务师生,保障教学为理念,做好后勤工作
(一)、以计划为先导,做好常规管理工作
后勤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事务繁杂,但也有规律可循。如开学前的维修、备品准备,开学后的日常管理,放假前的备品检查、回收,春季的绿化、美化,取暖期前的准备等都是有时间和规律可循的,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就显得尤为重要。计划可以指导后勤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避免遇事临时解决,忙于应对,服务质量降低的局面。我校后勤管理在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了细致的工作计划,把后勤常规工作细化,明确了时间、任务,使得各项常规工作有条不紊的得到了落实。
(二)、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协调合作
后勤工作,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后勤保障。作为后勤工作人员必须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主动、热情、全心全意为教育教学服务。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总务处重新修订了管理制度,根据后勤每个人的特点作了合理分工,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充分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的各种维修维护工作如:水、暖、电、床铺等只要是自己能做的,从没请过临时工,后勤工作人员向工人一样任劳任怨,完成各项任务。一年来,总务工作人员进一步树立了“服务育人”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学生服务,自觉地为教师学生排忧解难,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各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团结协作,相互支持,无私奉献,为各项任务得以圆满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厉行节约,勤俭持校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都是捉襟见肘的,而学校的经费支出大部分都出自后勤之手,因此严格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购物实行申报审批制,杜绝了无效的支出。
在日常维修、维护中,后勤人员坚持厉行节约,将拆下的损坏电铃进行重新组合,拼装水嘴,废旧木料的再利用可以说处处精打细算。库房的精细化管理,购物货比三家,各项工程精打细算。可以说,每个人都能做到以校为家,把学校当做家来经营。加强师生的勤俭节约教育,倡导节水节电,节约粮食。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投入。
(四)、加强环境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一年来,结合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使学校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教师、学生营造优良的工作、学习环境,我校先后筹集大量资金,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校园,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了校园老、旧、乱的面貌,使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五)、强化后勤管理,为师生打造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
我校有三个食堂,对外承包两个,学校经营一个;商店两个,均对外承包。学校成立了食堂商店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小组、伙委会,坚持每周一次对食堂商店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食品安全,价格合理;定期召开协调会、座谈会、培训会,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同时对消防设施、住宿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实行日报告制度和日维修检查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各种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
(六)、谋划在先,当好校长的参谋
后勤工作离不开校长的支持,作为后勤主任必须通过勤汇报、沟通,谋划好后勤工作,积极谋划项目,争取资金支持,才能赢得校长的支持。一年来,各项工程的建设,我都事先做好方案和预算,然后向校长汇报,征得校长同意后,在进行施工建设,各项工作工作进行的十分顺利。如:收回原南五十家子镇中校田地10亩,就是在事先谋划校长支持下完成的。
五、存在的问题
1、、个人对安全、特别是后勤的业务生疏,需要补充大量的相关的专业知识,业务熟练程度不够。
3、政教、后勤各项工作还没有达到精细化,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4、由于个别设施还不完善,尤其是排污问题;桌椅等公物损坏较多。
六、改进措施和努力方向
1、加强学习,增强专业能力,做懂行的负责人,为校长的决策提供专业化的协助;
2、深入理解学校文化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和创新;
中国学界对底层研究的引入时间并不长,且主要局限于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学学科领域,这主要与中国底层社会形成的结构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与中国学者在60多年中国社会变迁中所不断固化的国家意识形态式学术研究特性有关系。中国底层要么被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话语所代言,要么被国家主导的主流社会话语所遮蔽,这个在“断裂”、“失衡”和“博弈”的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不断壮大的抽象群体是一大片沉默着的、碎片状的、分散化的同时也是相互冲突着的石墨型个体,这些石墨型个体所组成的底层迫切需要发出主体性的利益诉求,以尽量避免被社会结构体系抛出更远。因此,引入底层研究视角,在确认城乡二元社会单位中真实底层主体的基础上,关注高度分化的底层群体其各自不同的教育利益诉求,实质上是中国教育政策设计进一步走向精细化、对象化和服务化的真正起点,进而有效实现政府在公共政策设计中“主动与回应”、“发展与维持”、“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1]的法理性统一。
二、实现城乡底层社会教育公正的困难:缺乏精细化社会分层基础上的有效底层表达
笔者认为,忽略城乡不同单元内部高度分化的社会结构而模糊覆盖所有城乡主体的城乡教育政策设计,使得城乡教育政策设计中的诸多措施明显与城乡社会中的真正底层无关,反而让城乡社会中的中上层,特别是上层搭了底层的便车而获益,从而导致城乡空间内部的阶层结构在理想性的教育公正政策实施中进一步断裂,进而拉大城乡阶层内部差距。另外,真正的城乡底层因为缺乏自我真实利益诉求的公开表达,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政策设计者天然地形成了对真正城乡底层的利益代言,而这种代言显然没有经过真正的底层同意。
事实上,当前中国教育公正的短板正是因为没有合理实现社会各阶层利益的整合,特别是缺乏对社会底层利益的主体性关照,而强势的精英话语又遮蔽了中国城乡底层社会的真实声音,在政治主流和社会生活之间制造了一定程度的割裂;这种割裂直接体现在一种利益相关者主体缺位的政策设计上。作为精英的政策设计者总是以价值判断先于分析论证的方式代言底层利益,而实质上中国城乡社会内部的各底层群体是庞大且分化的,各自有其独特的阶层属性、形态和诉求,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些时候甚至是微妙的。因此,当前实现中国城乡教育公正的政策设计有必要在变化的动态社会分层与分化的利益诉求基础上予以精细化与类属化,在与国家(中央、省、县)城乡教育公正政策的总体思路(目标、原则、程序、内涵、性质、制度边界等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得出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共识性方案,一方面防止精英独断和代言,另一方面则防止民粹武断情绪。可见,对当前中国城乡教育政策设计中真正底层群体的再界定其背后的政治哲学是为了真正实现中国城乡社会中各主体教育利益公正诉求的共识性整合,因为只有保障了最弱势最沉默的真实城乡底层以实现教育政策设计的真正人性化和对象化,才能够有效确保“诉求-反馈”动态政策公共治理的程序合法性和实体合法性。
三、教育公正的传统理论更新:从“规范正义”到“反规范正义”
确定真正的城乡教育政策底层主体的同时,需要引入“反规范教育公正”,即反思性教育公正思路。“教育程序公正与教育实体公正”、“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公正”、“教育权利机会公正与分配结果公正”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公正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域内的教育公正危机,但是它们均属于“规范教育公正”范畴,并没有很好解决公正的另类危机,即没有探讨“谁的教育公正”、“什么内容的教育公正”、“怎么样的教育公正”等问题,而是隐藏了主体、内容和方式。而从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南茜·弗雷泽和阿克塞尔·霍耐特《再分配,还是承认:一个政治哲学对话》[2]所导出的“反规范性正义”[3]思路去综合设计中国城乡底层社会教育政策,对创新当前实践具有理论价值。.
其一,反规范教育公正要追问“谁的教育公正”的问题。即教育公平正义的主体是谁?是个体还是群的共同体公正?如果是个体的公正,那么教育于个体到底是哪方面的公正?如果是共同体的公正,那么在共同体框架下又具体是哪个阶层共同体的正义?规范教育公正隐匿了教育公正的主体追问,但并没有让这个主体缺位,他们都将教育公正主体预定为自己或者巧妙地虚拟了一个作为他者而存在的对象,而这个他者却是集体失语的。
其二,反规范教育公正要追问“什么内容的教育公正”问题。与规范公正单纯将公正定位为资源分配范式而拒斥其他公正要素相反,反规范的公正就是要在厘清“谁的教育公正”的基础上通过公共平台吸收各种不同的教育公正要素,这不仅仅包括教育资源的公正分配,还包括教育文化选择上的相互承认与理解、个体发展路径中的共同尊敬与鼓励、教育政策参与时的平等与有效等等,这就是为什么要格外强调底层不同视角下教育公共治理参与的根本原因。同时还要认真厘清不同教育类别的公共性情况,分清不同教育其内部不同的三种公共属性:纯公共产品或接近于纯公共产品、中间性准公共产品、接近于市场产品的准公共产品[4],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不同属性的教育供给区分,灵活选择公共财政供给方法和公共选择的方法来配套分类解决。
其三,反规范教育公正要追问“怎么样的教育公正”的问题。即让教育公正的实现程序保证与权威认定问题。规范的教育公正默认了民族国家内部政府教育决策是公正实现的唯一程序保证与合法途径,可是,国内目前实现教育政策参与的程序法与实体法实在薄弱,那么诸多非法律法规的各种软法或规则能否成为教育公正实现的另类途径?若这些非正式的软法设计能有效运行,那中央政府的权威政策设计与之又是什么关系?其间,不公正的城乡教育政策申诉如何实现如何可能?等等。
四、一项公共政策体系开发思路设计:以“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为例
当前中国城乡底层社会教育公正实现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以“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这一具体公共政策治理设计为例,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实现的就需要在“城乡真正底层主体确定”与“反规范教育公正”的理论进路中,从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发展的主体性视角出发,从上下两个动力轨道形成一个有益于教育公共治理实践展开的共识性方案。
第一,城乡二元单位下中国底层社会各主体确定的标准问题研究。这里要在“职业”、“收入”等阶层分类标准基础上引入“社会评价与声望”、“民权资源(公共政策参与能力)”、“社会资源与社会认同”、“文化区隔”等其他分类标准进行动态的社会分层,鉴别出不同标准下的底层主体,再在不同标准共叠中排除假主体,确立真底层主体。
第二,“反规范性教育公正”下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政策设计研究。这里要首先涉及对“规范性教育公正”政策设计的优缺点研究,具体体现在对中国近30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实施统筹综合改革试验以来,“规范性教育公正”下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历史、现状、问题及纠偏,进而明确“反规范性教育公正”视角思考的必要性,深化“反规范性教育公正”下的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制度设计的原理性思考。
第三,城乡不同底层群体视角下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从“城乡底层分类”与“反规范性教育公正”的理论进路出发,从不同底层主体本真的去看其受教育的不公正状态、研究其对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这一项涉及城乡教育公正发展核心的政策到底有哪些真实的主体性利益诉求。
第四,国家视角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这里主要以中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各省和典型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以及当前各典型区域纷纷展开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角度出发,提出国家思路下的“中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基本分析框架”、“基本内容总体图型”、“宏观治理策略”等。这里主要是从中国城乡教育公正政策的国家思路出发,得出总体性的反映国家自上而下城乡教育公正发展的政策思路,形成一个顶层设计分析体系。
第五,中国城乡底层教育公正实现的共识性方案设计。主要是在综合比较城乡不同真实底层主体诉求报告与国家政策思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共识性的能够融合公共治理与顶层设计二维的合理性改革方案,进而达成底层教育公正实现的政策目的。
五、一个具体公共政策案例分析: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体系中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中国城乡底层社会教育公正目标下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政策体系建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部涉及诸多要素改革,而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无疑是其核心改革要素之一,笔者以这样一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案例来尝试作一个具体的底层研究。在1979-2009年的三十多年间,全国共撤并小学和初中66.79万所,其中近十年(2000-2009年)减少了27.98万所,占三十年学校减少总量的41.9%,平均每天约有77所学校消失。[5]很明显,伴随着中国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纵深推进,其背后深层的调整动因显得愈加复杂,一方面来自于国家视角下的被动政策调适,另一方面来自于地方政府利益驱动下的政策配套,再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农村社会中产阶级主动的改革诉求。
(一)国家视角下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中央政府推动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可以代表国家视角,而十年来国家视角下对农村中小学进行较大规模调整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向的人口状况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农村教育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确实需要调适。
其一,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社会学龄人口。该社会政策的深入实施改变了中国人口结构,使中国的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降低,农村学龄人口急剧减少,这直接导致中国农村中小学面临招生困难,大量的农村“空教室”与“空学校”现象出现。2000年到2010年,我国学龄人口降幅达23.7%,农村小学招生数总共减少338.5万人,减幅达27%;农村初中学生招生数总共减少694.2万人,减幅达54.8%。[6]
其二,工业化、城镇化等因素导致乡镇与行政村的减少。2000年到2011年间,中国农村行政区划有较大幅度调整,全国乡镇由4.4万个减少到3.3万个,行政村由73.2万个减少到59万个。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进行较大幅度的行政区划调整,一方面源于必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则是被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进程所推动。2011年,中国农村人口为6.5656亿人,城镇人口为 6.9079亿人,这较之2000年分别降低了18.7%和增加了51.5%(2000年中国农村人口为8.0739亿人,城镇人口为4.5594亿人)。
其三,人口流动的自主性提升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社会学龄人口的减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城乡社会差距显著,重点体现在资源分布层面和社会保障层面,这为农村人口努力摆脱农村社会以进入城市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性依据。而伴随着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城市社会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增强以及农村土地利用政策灵活性的提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广阔,这又为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依据。两种依据的现实结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学龄人口也随之离开农村。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23000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5300万人,增幅高达29.9%;2010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达1167.2万人,比上年增加170万人,增长17.1%。
其四,国家地理环境和战略工程的实施在客观上也需要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国家地理环境的特征决定了要合理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特征差异巨大,人口分布多样,但总体而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而地处山区的县数占全国总县数的65%,而大多数山区的道路交通仍旧不便。因此适度集中办学,加快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有限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的规模办学效应,是办大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国家和地方的各项战略工程客观上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十年来,国家和地方实施了诸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如移民并居类工程(三峡工程)、生态保护类工程(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工程)、灾害修复类工程的实施(四川、青海、云南等地震地区的灾后重建工程)等等,均导致人口积聚和农村形态发生了诸多改变,这在客观上也推进了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调整。
(二)地方政府视角下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这里的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县级政府。为适应农村义务教育管理重心的适度上移,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后,义务教育即实施“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县级政府因此成为了义务教育管理的直接主体,故其具有快速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动力因素。
首先,县级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有益于快速形成良好政绩。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成为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之一,而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客观上能够解决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教师派遣困难、课程开足开齐率不高、教育教学质量偏低等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困难,同时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县域内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升,这有助对于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在短期内快速形成良好政绩。
其次,县级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有益于快速获得经济收益。尽管中央加大了对地方的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但义务教育发展的经费缺口仍然很大,这不仅体现在日常教育运转上,还体现在教育历史欠债偿还与必要的教育发展投入上。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转移了以前乡镇政府的教育财政压力,但并没有扩大县级教育财政的总量,而农村税费改革又进一步减少了县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前用于补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也被取消。事实上,尽管中央政府对县级政府实施了有效的财政转移支付,但对于中西部地区诸多处于“吃饭财政”和“负债财政”的县来讲,教育财政支出压力仍旧很大,因此加快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压缩农村校点,扩大城市学校规模,能够大幅度压缩县级政府的教育财政支出,同时还能够获得国务院为加快布局结构调整而配套的相关奖励,因此这对于县级政府来讲尤其具有积极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的高度动力。
最后,县级政府积极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膨胀的趋利性缺乏制衡。现行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县级政府在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权力膨胀缺乏合理有效的制衡与监督,导致县级政府在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中并非严格按照中央政府“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的原则而展开。县级政府的“公司化”倾向导致其在进行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自我趋利性压倒了布局调整的设计科学性,如县级政府希望通过教育移民来巩固和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规模和进度、通过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来加快城市教育园区的建设并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和服务业等相关配套产业经济链的开发、通过对撤并各式农村学校以让学校原有土地复耕并进一步刺激附近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政策来圈占土地以使政府获得高额的土地出让金等等,诸多此类因素共同致使地方政府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过热。
(三)农村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
第一,农村社会各阶层总体上在价值应然层面需求更高质量的免费义务教育。农村社会生活条件的总体改善,促使农民各阶层呼吁政府办出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但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主要聚居在城镇,这导致农民各阶层均将优质教育资源习惯性地等同于城镇教育资源,故在国家实施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以后,农民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免费义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义务教育普及之初的“有学上”到如今的“上好学”,农村社会中各阶层具有将农村教育办成城市教育雷同的诉求共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要求类似于城市教育的农村教育公共服务被农民各阶层普遍认为是政府分内之事,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呼吁并不需要农村社会中各个阶层为此付出额外成本,因此在这点上各阶层之间并没有利益抗争与冲突;且因为在义务教育免费后农民阶层自身不再直接付出涉教的成本投入,因此,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更高诉求将极可能在价值应然层面永恒持续下去。但在当前优质教育仍旧是社会稀缺资源的现实情况下,在价值应然层面和现实实然层面的差距又必然迫农村社会各阶层在实践中对优质教育的选择出现分化,而合理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总体上被认为是能够促进教育质量提高,因此,调研发现,农村社会各主体在价值层面上总体是支持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但前提是必须合理和科学。
第二,农村社会各阶层内部相互教育攀比心理驱使。调研发现,农村社会中,各阶层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入学已越来越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逐渐演化为了农村社会中各社会阶层之间身份区隔和地位分类的社会问题。根据笔者在重庆市、四川省38个乡镇(其中重庆32个、成都6个)的量化调研和吉林省D县4个乡镇的访谈调研相关资料可发现如下现象。
按照农村社会中职业务工关系所划分的各阶层(普通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来看,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90%以上都已将孩子送入到了城镇学校,农民知识分子和个体劳动者将孩子送入城镇学校的意愿最为强烈,他们也是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的最积极支持者。而普通农业劳动者则充满矛盾,他们95%以上也希望能将孩子送入城镇,但又担心自己没有后续经济承担能力,因此更倾向于通过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实现就近入学并享受较好的义务教育,这个群体主要担心的是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上学的交通安全,因此,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表示如果有条件会愿意主动接送孩子。农民工的态度则最为复杂,他们一方面想将孩子带入自己打工城市所在地,但又担心城市教育的不开放和歧视,另一方面又想把孩子送入农村所在的乡镇或县城,但又没有足够的经济和人力去陪读,同时又担心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的寄宿安全隐患和生活照顾困难,另外还担心孩子不在家时,家里的老人也同样存在诸多生活隐患与不便,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家中留守老人的隐形工作负担。可见,农民工群体实际上是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中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对保留必要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的意愿最为强烈。
从按照农民与土地结合关系所划分的各阶层(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农村贫弱阶层)来看,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对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影响不大,因为这两个阶层大部分都将孩子送入了城镇学校。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最希望发展校车,因为他们接送孩子的能力是所有农村社会阶层中最弱的,而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最大的期望则是学校不要离家太远,农村贫弱阶层最希望保留以前的农村学校和教学点,对布局结构调整支持率最低。据访谈,这是因为农村贫弱阶层健壮劳动力不多,本希望孩子成为家庭的劳动力补充,放学回家后还可以帮忙做做农活和家务,而布局结构调整后只能寄宿,一方面不能增加家庭劳动力投入,一方面还要本来就紧缺的家庭劳动力周日去接送,所以他们对农村布局结构调整最为抵触。
从财富拥有关系所划分的阶层(村庄富豪阶层、村庄富裕阶层、农村中产阶层以及村庄贫弱阶层)来看,与土地关系所划分的阶层意愿极为吻合,总体上分别占村庄5%左右的富豪阶层和10%左右的村庄富裕阶层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最不关注,因为他们有良好的教育选择能力为孩子谋取所需要的教育服务,占70%左右的农村中产阶层希望对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最大的关心点是教育质量,只要教育质量优异,孩子成绩有所提升,他们就支持调整,而占15%左右的村庄贫弱阶层,很明显更关心孩子就学距离,能否每天都能回家是核心,他们并不十分关注教育质量,因此发展校车也是他们最为关注的。
另外按照受教育年限这一指标反映的文化资本拥有量所导致的文化区隔程度划分的阶层(文盲、小学文化、初中文化、高中文化和大学文化的社会阶层)来看,文盲、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家长最关心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的就学远近距离和有无违纪行为,高中文化的家长更关心布局结构调整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交通安全是否有保障,而大学文化的家长则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无提高。按照民权资源(公共政策参与能力)这一指标反映的社会资本拥有量所划分为的阶层(大社员、普通社员、村委会成员、老弱孤寡成员以及乡村能人)来看,大社员比其他群体更关注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这主要反映对“新学校如何建”、“调整后原学校怎么处理,产权如何归属”等核心问题的讨论上,另外,作为“普九”欠债中的债权人,诸多普通社员也很关注原学校的债务问题如何偿还,其产权归属怎么办。同时,从年龄分层情况来看,80后新生代农民工父母的教育预期最高,也最不满意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加,特别是80后新生代农民工生育高峰的来临,在城镇中已经习惯了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父母将更不愿意让子女放回到早已不再熟悉农村去接受义务教育,因此他们认为过去十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力度还不够,应该加快实现农村学校的全部撤并,全部合并到城镇学校去,这个群体具有最为强烈的陪读意愿。
针对当下的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笔者认为应该充分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教育选择制定城乡分类分流制度。针对在乡兼业农民阶层和村庄贫弱阶层,一方面经过科学预算合理有效地发展校车,并严格遵循校车管理条例;另一方面,则是尽快停止省域内指标式的大规模布局结构调整,规范县域内布局调整行为并充分制度化降低布局调整中地方政府过高的非理性盈利预期,建立和规范撤并校点申报程序,提高县级政府撤并现有农村校点的政策成本,有意识地恢复和保留农村校点,并采取“走教”、“捆绑”等多种模式努力提高农村校点教育质量。同时深化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合理规范和有序调整部分乡村社会中宅基地过于散居的现状,充分挖掘和培养农业审美的文化情调,促进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农村景观审美价值的生成,以缓和城市文化单向度空间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