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 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4-01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考纲中对学生九大能力的要求,不仅是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关键能力。
杜威认为:“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过程。”研究表明,思维的发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突破规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高阶思维是可以培养和教授,通过教育得以改善和提高的,高阶思维在教学中可以获得提升。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问题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是开启高阶思维的最大动力。
1.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
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设计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另一类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具有可掌控性。那么教师预设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牵引出学生的高阶思维呢,我认为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要针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学生思维差距,搭建合适的台阶;第二,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也就是说“要能抓人”,对于直白或索然无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可以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学生会不屑一顾;难度过大的问题会使学生无处下手,从而放弃尝试思考。第三,问题要有“开放性”,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对学生更具有吸引性,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的思维不易受到限制,那么思考的过程才更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第四,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高立意,小步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内容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分析问题的思维载体,我预设了如下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解决搭建了一定台阶,有助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一:的背景是什么?问题二、的概况如何?问题三、的内容是什么?问题四、如何看待儒家思想?问题五、怎样评价?
2.教学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存在的依据,问题的牵引是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方式。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后,为了不封闭学生的思维,不是老师去把问题讲明白,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这个琢磨、思考的过程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其次,要开展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表达交流,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再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并在碰撞过程中去修正错误,肯定正确,这会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使问题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3.教学活动的终点――解决新问题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正确的理论,就可以总结成规律,并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突破规律,在突破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解决”连环进行下去。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螺旋上升,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例如:再讲《古代政治制度改革》时我把“试述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的课后练习题改为“为什么周世宗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它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这样的改造,审题和答题的难度明显提高了。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自己设计思考题。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为什么又说失败了呢?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穿透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生始终处于思考、分析的状态,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成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
二、有效的利用学案
学案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方案,是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份引导、探索型自学提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问题的探索性,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高阶思维训练的平台。在学案设计上,主要按照五标来进行即引标―示标--学标--诊标--补标。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既要体现重难点还要体现学习要求;学标的制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内容问题化,既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如何学;诊标要采用不同的题型,巩固学习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诊标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的突破,逐级提升,训练解题能力和技巧进一步锻造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内容学案设计的好,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上课也变得轻松很多。
三、充分利用补标环节
补标―围绕目标补充、拓展。根据检测的情况针对易错点、易混点,或重、难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未达标到位学生进行没写知识点的补救,找出教与学的过失。补标环节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高阶思维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从而形成了问题求解能力、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是高阶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时补标就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美国的总统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进步,通过英美两国整体的异同,说说你的观点。这样的设计既补充和深化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一、高中物理解题思维培养的关键
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物理的难度不断的提高,理论知识也更为深奥,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能够不断的开动脑筋进行思维的运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物理知识,从而提高物理的解题能力.思维一词很抽象就像高中的物理课程一样都是抽象化的东西.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只有完全掌握了物理的基本知识以与钥匙技巧,才能进行一系列的思维转换,思维转换是需要大量的知识为条件的.教师在进行物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方方面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便于开拓思维的方式,让学生踊跃加入物理的学习.
二、兴趣培养重要性
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我们常常会把兴趣两个字挂在嘴边,无论进行什么工作,只要兴趣在都能达到预计的效果,这也适用于物理知识的学习.高中物理的知识面广,而且难以理解,理论性的内容占据大半,这就使得物理的学习难上加难,使得学生对物理望而却步,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一些调整,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带领着学生一起去研究探讨,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就能更好的进行物理的学习,只有乐在其中,才能更好的开动思维进行学习,那么学习效果一定是惊人的.
三、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初中时就接触了物理这一门学科.在初中时物理的知识内容通俗易懂,较好理解,但是在进入高中学习后就需要进行许多方面的调整,首先就是思维模式的升华,高中物理追求的就是发散思维,激活脑细胞.只有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才能更好的进行物理问题的思考以及提升解题的能力 .在进行物理教学上,教师的重要性就是做好引导的工作,让学生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不要一成不变,对物理知识的多方面印证,才能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的要点.
四、解题思维的开阔性
在进行高中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面是比较广泛的,通常情况下,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还存在许多关联,在进行物理解题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一个方向的知识面,而需要运用所学的所有知识点,找出它们联系的关键,才能更好的进行物理的解题,这就需要脑部思维的不断运转,发挥想象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
五、计算题解题的创新模式
物理课程的难度大、抽象难懂.所以必须对物理的基本内容完全掌握才能更好地运用,在学生熟练掌握物理知识点后,就需要通过思维方式进行物理解题,在进行解题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题目的解读,只有完全了解题目的含义,找到题目中的关键线索,才能顺着这个线索进行挖掘,找到解题的方法最后得到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就是对语文能力以及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的考验,接下来才是对思维运用能力的考察,只有读懂了题目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扩张.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过程中,给出学生解题的流程模式以及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在进行答题的过程中,能有一个大致的指导方向进行解题,避免跑题.在进行物理解题上一般会有两种方法进行,一个就是利用所学的物理公式进行演练,另一个就是对题目关键点的设想,两者都需要足够的想象力以及洞察力.
六、错解资料库
1教师思路教学的形成
1.1备课要理清讲授思路。
第一步要求是教师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第二步要求教师吃透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地组编知识专题,适当取舍:(1)按知识的有序性调整章节顺序,如将第三册第六单元第四节调到第一课时;(2)按知识的网络性组编知识专题,如在第二轮复习中将知识分为十八个专题。
1.2授课要讲清听课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受众听课的思路。课堂上先出示目标和学法指导。在高三复习中,用一分钟时间让学生了解复习思路,紧扣"三点"——考点、热点、难点。
1.3阅读要分析编写思路。
教学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材、教师、学生三元素组成的。其中,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蓝本,它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控制了教学的标高,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阅读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对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即材料的编写思路。教师首先把一堂课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学、去进行讨论,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化学平衡》教学中,我首先列出: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到教材编写方法是:以化学可逆反应CO+H2O CO2+H2为例,分析v正=v逆时,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逆"、"等"、"动"、"定"、"变"、"同"的六特征;通过几个演示实验,理解外界三个因素对化学的影响。这样使得学生将知识进行深化,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1.4解题要注重启迪思路
1.4.1精选例题,示范讲解。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课堂时空有限,题海浩渺,不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例,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求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启发,收到举一反三、习一题会一类的效果。
1.4.2设计阶梯,多级思维。具体做法是:①逐步提问,打开学生思路;②一题多解,拓宽学生思路;③一题多变,活跃学生思路。当学生做一道题时,指导他们从五个不同的能力层次进行讨论、探究。这五个层次是:(a)此题怎么做?(b)为什么这么做?(c)怎样想到这样做?(d)还有哪些方法能做?(e)还可以怎样变式?又能出现什么新题型?是容易了还是更难了?
1.5实验要培养探究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在搞好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研究问题的思路。用对实验的观察来推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用有目的的思维去指导学生观察,促进学生形成一个正确思路去研究化学实验。随着实验的进程和问题的不断提出,学生边观察、边思索,促发了对实验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形成从"实际操作、观察现象"到"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的一条研究化学实验的思路。
2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1方法思维。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教完甲烷、乙烯、乙炔之后,我就总结出了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性、化性)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到了讲烃的衍生物,我请学生自己站起来阐述这样的研究方法,很清晰。学生容易掌握课本内容,复习时也感觉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用。学生对有机化学难学的恐惧感一下子没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思维方法,为以后进高一级学校深造激发了兴趣,奠定了学法基础。
2.2记忆思维。
人类没有记忆就没有智力活动可言,"不记则思不起",没有记忆,思维、想象、创造就失去了基础。化学是半记忆性学科,同样的教、同样的学,有的同学就学得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记得牢。因此,在教学与复习中,我特别重视记忆方法、记忆能力的培养。如:银镜反应生成物的配平,我就教学生"一二三"记忆法,即一水二银三氨;卤代烃的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用歌诀"有醇则无醇,无醇则有醇"记忆其不同条件下不同的反应产物;电化学部分用"阴正得还,阳负失氧"记忆电解池、原电池电极上的反应类型等等。
2.3观察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中,对现象的观察,要强调细致、全面,而且要有逻辑思维。如实验室制乙烯时,加药品的过程,温度计的摆放,实验中烧瓶、集气瓶内的变化,为什么要石棉网、碎瓷片等,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看,更要想。
2.4自学思维。
如"乙醛"一节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阅读20分钟,让同学们自己列出提纲,然后复述,重点围绕"乙醛的组成和结构是什么,有哪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何主要用途,工业上如何制取,这类物质(如HCHO)有哪些性质"进行科学实验,不仅强化了方法,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思维。
2.5创造思维。
在习题教学中,应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发散、创造性思维克服了思维定势,锻炼了逆向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2.6综合思维。
综合是一种实践活动,有了理性认识,就要解决一个新的化学实际问题,即实现思维到实践中的第二次飞跃。并非有了理论知识就可一蹴而就,必须经过研究、思考设计方案,然后才能转入解答问题的实践过程。综合思维的培养在化学实验方案中尤显重要,如:验证汽油中含苯的同系物的实验设计,要考虑物理性质差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等。只有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应用知识的能力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志高:培养创造性思维 引导研究性学习,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袁贵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国高等教育,2005,(9)
【关键词】课堂 学习者 高阶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02-02
一 关于高阶思维能力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从低级到高级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高阶思维超越了简单的记忆和信息检索,是一种以高层次认知水平为主的综合性能力,关注学生系列能力的发展,如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学习)、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素养及协作能力。因此,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展的关键。
一直以来,我国内地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接受的是低阶知识,这就导致大部分人具备的是低阶思维能力,但是知识时代的到来直接宣布了低阶思维能力的“破产”和不适应性。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成为学习者发展的指向,是教学模式革新中追求的目标。
二 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理论基础
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高乃至形成不仅依靠学生和教师单纯的学与教,还应有模仿的对象,并在集体中进行。学习及认知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宜的认知情境,注重培养学生集体,依靠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1.提倡情境认知
认知心理学派强调,适宜的情境能够促进学习者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加快学习者对大脑中相关信息的提取。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和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情境认知鼓励学生动手去做而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性的信息,也鼓励高度组织的思维技能。将目标知识点置于一定的情境中,学生借助情境实现对目标词汇的认知和理解,这是学习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步。
2.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个体的智力活动中,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通过别人的帮助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就是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与该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值。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应当将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情境不宜设置得过难,应当遵循逐步深入阶梯式上升的原则,让学生通过与同伴之间的互助合作或寻求教师的帮助能够自主地、逐步地解决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达到通过主动建构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结果。
3.建立学习社群
学校班级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和教学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要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感到自己和其他学习者同属于一个团体,在进行共同的学习活动,遵守共同的规则,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偏好。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从其他成员身上所得到的尊重感有利于增强学习者对共同体的参与程度,维持他们持续、努力的学习活动。同时学习者与辅导者和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在沟通交流中,学习者可以看到不同的信息,看到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这又会促使他们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新组织自己的理解、整理思路。
三 提高高阶思维能力的践行机制
提高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的实践,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招生、考试、选聘制度是制约提高高阶思维能力践行的障碍。但是,我们不能等待制度的变革再做设想。而要尽可能地争取实现理想,争取从教育实践、从课堂的内部首先开始变化。
1.巧妙导入,设法激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实践证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思维兴趣,所以教师上课伊始就应当注意通过适宜的情境,引人入胜的语言或动作拉开一堂课的序幕,以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
2.观察自学,寓学于乐
学习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既要有用脑思考的,也有要观察和动手操作的。学习内容应当注意沟通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加实践的机会。同时教学应适应学生心理,讲究趣味性。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贯彻愉快教育的原则,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此过程中告诉学生会学习什么,必须掌握什么,并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
3.合作讨论,课堂导出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合作能力较国外学生弱。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要让学生体会到“我需要与别人合作”“别人需要与我合作”,这样才能做更多的事。教学时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更应积极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训练,使他们在这个大课堂中,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享成果的快乐。
4.鼓励质疑,深入探索
学习中要学会质疑。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主动、深刻。培养学习者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其敢于、乐于、善于质疑,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5.总结规律,发现结论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这些规律,那么就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大学高等数学的入门教育
大学的高等数学教学一般是开设在大一期间。但它相比较其它的学科来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而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很多学生都对高数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所以在大学刚开始期间就开设最难的学科,摆出一副高深莫测的面孔,这实际上是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培养数学素质的。大学的高等数学的最初是函数理论,是从函数的基本概念到基本初等函数,再到初等函数。这些其实在学生读高中期间就有所接触了,但如果因为这样就在讲授知识时一笔带过不进行详细讲解的话,将会导致高等数学与之前所学的初等函数脱节,因而学生的知识也会出现一段空白,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要提升教学效率,起点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视的,而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应该要具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重点、难点的讲解。使得学生们能够通过步步攀登而最终到达学习的顶峰状态。
2、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学模式
大学生大多数都是成年人,有着自己的判断力与以及各自固定了的学习能力,针对这些特点,大学的高等数学则应该要采取一种以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国,较为传统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通过书本上所给出的内容按定义、性质、相关理论、具体运算等步骤来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经历往往也较为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但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所掌握的知识都太过于书面化而缺乏与实践结合,同时容易使学生与教师都颠倒教学发现过程,抹掉知识本来所具有的前因后果关系,逻辑推理严格,传授知识是高效率的,可使学生少走弯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但这种思维模式,往往忽略甚至颠倒了数学发现过程,抹掉了知识本来的前因后果关系,掩盖了数学思维的本质特征。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教学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共同去发现、探索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接受者,同时还能够开发自己的思维,更加系统的掌握数学知识。
二、高阶思维能力及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1、高阶思维能力
知识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偏向于高阶能力的培养。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九个方面。这九个方面主要以高阶思维为核心,主要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这些能力在处理未来信息社会中的各类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拥有这些技能的人们将会成为信息时代的首领。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持久的、长期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超越目前较低的思维能力,获得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运用什么工具来培养。因此,探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是当代教学设计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2.数学高阶思维能力
我们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则可以理解数学高阶思维即是指发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并且它还具有严谨性、深刻性、定量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等特点:数学高层次思维的这五个方面不是完全分离、互相独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统一体。其中深刻性是数学高层次思维的基础;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深刻性的基础上发展;批判性也以深刻性为基础;批判性又直接制约着独创性;敏捷性则以其他四个因素为前提。
三、大学数学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举措
1、教学内容要更为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引入一些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将数学的相关理论引用到实践中,在教学内容中则可以选择一些实践性较强的问题作为例证,相对集中的选用一些章节的末尾中附有的实例进行讲解,因此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将生活与学习联系在一起,再提取数学结构的过程。
2、加强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教学模式有很多种,中国自古以看来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往往会忽视了与实践的结合。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在大学开设的高等数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倾向于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及数学软件的应用等多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而得到缓解。近三十年来,中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纷纷组织了学生去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内外科技活动,这些活动的设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比如:综合分析与处理原始资料和数据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求解数学模式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通过这些课内外的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