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指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传统的语文教学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式的训练,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而创新思维则表现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在人的创造能力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它方面的能力所不能取代的。帮助学生善于发现、乐于表达、走向成功。教学实践证明,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反过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穿针引线,铺路架桥。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看,创造力与智力并不是同一回事。虽然创造需要有分析、计算、排列等能力作为基础,需要左右两半脑的配合,但是,集其大成者,是右脑的创造功能。智力高的人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创造力,而具有一般智力水平的人,经过培养,却可能具有较高的创造能力。

二、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心理学研究显示,人们如果生活在鼓励自由探索、标新立异、发明创新的民主和谐气围中,那么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迅速的发展起来;如果生活在不允许自由探索和研究的一言堂、家长制的环境中,他们的创造力就会受到限制,甚至会受到扼杀。因此,教师应树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心理上的需求,竭力营造一个宽松、宽容、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变传统的“师道尊严”为现代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对老师发生亲近感、信任感,进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劳动,面向主体,热情引导学生探究和质疑,鼓励他们标新立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和喜悦。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积极性、主动性,都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他们不会自动涌现,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课堂结构,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选取最能激活学生思维的角度为突破口,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诱发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的思维。

三、引导学生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我们也许会碰上这样的学生,问他们有问题没有,他们总说没有,可是他们考试起来成绩总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虽记住了某些知识,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要对所读文章真正理解,必须有质疑和探疑的精神。指导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读书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结论,要有透视力,对文章以外的意思都能识别、体味。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动机,引导他们谈看法、摆见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生探疑的过程中教师不要用预制的结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引导学生质疑探索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经常在这方面进行训练,学生的学习才会变得主动,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迫使或者引导学生主动、独立地表现自己”,使其逐步具有探索意志、创新精神。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指,提出学生一时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借以强调所要学习的重要性,震撼他们的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支点。教师教学要从“疑”入手启发学生思维,质疑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方式,善于求同,更善于求异,求异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方式。它要求学生对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思考,鼓励学生做出不同回答,或鼓励学生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另辟蹊径,发展求异思维能力。这样既可以使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也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及独创性。

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探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国民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维。多而获得新颖的、独创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下面我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一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

(一)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转变为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知识为核心的外显或内隐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这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只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的知识目标教学上,没有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真正使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摒弃“知识核心”的观念,树立“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确定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活动时,都紧紧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核心,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以“权威教学”的观念转变为“共同探索”的观念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然而,以旧教材数学教学来看,远远没达到这种要求。在我国,教师是权威,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的观念长期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也从小形成于学生的头脑中,使学生逐渐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性,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敢也不想向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于被动地接受。这样,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抹杀掉了。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破除了这种“权威”和“习惯”,变“权威”为“共同探索”。教师要转变角色,和学生一起经历科学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在反思中不断获得新知识。

(三)以“教师为本位”的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已提出了十多年,但如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完全由教师支配,教师问学生答。许多条条框框都是教师事先划出的,学生只能在里面打转而不能跳出来。初中数学新课程“抛弃”“教师本位”的观念,把数学课堂还给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真正实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由之路。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

(一)确立以“创造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导意识,教师有了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导意识,就会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这个核心研究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为基础,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能力、观念与创新精神的关系,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为指导,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理清课本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观念教育目标,并有意识强化能力目标和观念目标。

(二)创设以“民主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才能。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有了这样的环境,学生没有了胆怯和依赖心理,他们可以无拘无束的充分展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出错或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取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习惯思维。

(三)树立“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课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这个中心,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发现、创造的科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揭示隐含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的过程,要注意从科学方法论高度指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及其他应用问题,要注意应用科学方法论观点揭示和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思维过程的方法论问题,如比较与分类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类、演绎与类比的推理方法等。结合具体内容,深入浅出地教给学生,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方法。

三、充分利用课内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开展活动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安排交流研讨活动。

新人教版教材安排了大量议一议,它包括讨论、辩论、演讲等内容。这些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语言组织能力,还必须要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就没有好的讨论、好的辩论、好的演讲,所以教师要组织好这些活动,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通过交流研讨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交流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在交流研讨中,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研讨的价值和学术色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自主讨论,从而使学生的认识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安排观察活动。

重视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使他们接触社会,通过对实际存在的认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室内学习中难以发挥和发展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比较充分的施展,重视组织学生室外学习调查研究。如《生活中的平面图形》等,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学中用,用中学。

安排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新教材安排了大量做一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操作机会,提供丰富的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实验,体验成功与失败,探讨问题和寻求结论。如学习“从不同方向看”等内容时都可以让学生实践操作。

让学生当“小老师”。

我们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尝试以教师的角度钻研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备课”讲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实施过程中注意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课的机会,当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为了检测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进行各科知识与数学知识进行综合命题。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中注重对例题和习题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利用开放性问题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开放型例题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发散性,通过训练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广阔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类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匹配,需要周密思考,恰当运用数学知识去发挥、探索、推断,从而得到多个结果。开放型问题设计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意识和做法,具有很好的导向性,是今后出题的一种趋势。

注重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注重训练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一个两位数,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少1,这个两位数的两个数字和是这个两位数的1/5,求这个两位数。这道题可用算术法、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

利用一题多变发展求异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在训练题的设计中,题目由浅入深,并采用一题多变,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第3篇

初中政治、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76-0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是中学思品课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我们正面临着新世纪创造性事业的挑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人将不能适应于社会。因此,作为中学思品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现就此谈几点粗浅看法。

1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思维

学生是我们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从课本中的材料入手,指导学生学习课本基本理论知识,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第二步运用已学好的基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快速抢答、分析认识历史事实、社会现实、国际国内的热点、写小论文等形式,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识观点。既能懂得理论观点的内涵,又能得心应手地应用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思维品质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敏捷性等方面,是判断学生智力层次高低的主要指标。政治课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采用以下方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①引导学生善于随机应变,转换策略;②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③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2深入发掘教材,引导学生思维

知识在教材、教学结构中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教师应当揭示思维方法在知识相互联系、相互沟通中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思维脉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借助教材目录把握教材体系,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思维脉络,并学会知识的检索和整理。因为,政治知识在结构编排上体现了一定的思维结构和顺序。如《经济生活》的课本编排,先从学生熟悉的消费着手,再叙述生产、随后是分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政治科目各内容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知识是相互渗透的,在叙述唯物论时就贯穿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思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知识问的内在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发散思维等能力。另外,引导学生把握教材分析过程的思维方法,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和归纳、演绎以及创新等思维能力是极有帮助的。教材在引出、阐述概念、原理时,也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方法进行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整理出内在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丰富思维训练形式,锤炼学生思维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当前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直接的映像。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迹在人头脑中的再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还常常遇到许多光靠感觉、知觉和记忆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践要求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要求人们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去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改造制作”的工夫,这种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得问题的答案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正如感觉、知觉、表象一样,思想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样是客观世界。但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

通过事物相互影响的结果或通过其他媒介来间接地认识事物,是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对事物的概括认识,对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是思维过程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策略

1、 巧“问”互动,引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2、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括地图册、地理挂图、地理插图等),积极采用幻灯、电视录相、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时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那么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呢?

1)、假设式启发

假设是一种对地理现象的推测、想象与创造性思考,使学生富于联想、思维空间更广阔,假设有时候会得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新方法,对问题能提出超常规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所以假设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2)、对比式启发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形式,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联想中将思维向外辐射,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形成。

①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即从事物的发展的主线来展开联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联想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横比是指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即事物间的类似或相反、事物的因果关系去比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开联想。

③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3)、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4)、拓展式与递进式启发

从某一点拓展开去,以点及点、或以点带面地引发学生思考的思维方式曰“拓展思维”,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开阔,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3、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由果求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由果求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2)、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

3)、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初中理科思维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改 初中学生 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

《课程标准》培养新一代全面性人才,而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的核心问题,能力的培养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数学学科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标准》强调了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掌握一些共同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机会接触、了解乃至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数学需要,发展其数学特长。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化难为易、化深奥为通俗,使更多的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学好数学,为未来的发展打好数学基础,并且让学生知道不是就数学去学数学,而是从学数学中去学会怎样去做人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充分利用教材的探索和合情推理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习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教师应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现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普遍的适用的并且强有力的思考方式,如直观判断、化归类比、统计推断、合情推理,等等。当学生面临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能自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并努力寻求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新教材中有许多规律性的推断题,此类题型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的思维方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下“探索规律”时,可设计下面的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在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什么样的规律。

3,5,7,__________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只要学生给出一个答案,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就应该给予肯定。(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1)填入9,11,13,形成奇数列;(2)填入11,17,27,使这列数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两个数的和减1;(3)填入27,181,4879,使这列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积减8。)学生也可能给出一些错误的答案,但教师也应对积极探索给予肯定,并对错误原因让学生讨论纠错。

这样的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数的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从这些例题我们看到了数学中学生经历了探索、推理、归纳的过程,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强度,帮助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中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精力不够集中,尤其是数学课。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数学教学才能彻底地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到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主动探究,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也要看到对学生学习指导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又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学习“圆周角”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预习:(1)圆周角是怎样定义的?对比圆心角的定义两者有何不同?(2)圆周角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3)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有困难时,可以先让学生考虑其特殊形式,然后设法解决一般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转化、分类、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又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让学生用剪刀剪出等腰三角形,然后根据它的对称性,把等腰三角形沿着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线,或顶角的平分线)对折,使两部分完全重合,学生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及“三线合一”等性质,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使其获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灵活性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激励学习方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