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园出入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学校平面结构功能分区绿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华南师范大学惠阳附属学校位于星河丹堤项目用地最南端,用地呈带状,四周为校区及城市道路。用地红线范围内面积约为5.8ha,用地呈南高北低之势,场地内高差达近10m。总用地面积约为6.22万m2,总建筑面积为2.8万m2,其中幼儿园3900m2,中小学2.0~2.4万m2,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32%,是集景观、办公、教学和环保为一体的校园建筑特色。
2 设计理念
(1)结合原有总图规划设计,学校用地需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的合理布局与形态。
(2)尽量集合规划区内景观资源。规划以充分利用山体、山谷、水域的现有资源,建筑总体布局用该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体育运动场地可相应集中,便于社区共享使用,学校使用面向楼盘业主,同时也应兼顾外来适龄儿童,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
(3)加强环保和节能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1)注重环境保护,力求环境不受污染。2)设计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到安全、节能。
3 总平面及单体方案设计要点探讨
3.1平面结构规划
本新校园的平面结构规划主要采用“一心、一轴”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突出惠州文化,合理的空间布置和绿化环境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学习。
(1)“一心”,即入口礼仪广场核心区。在校区主入口设置礼仪广场,由行政办公楼、幼儿园教学楼围合而成,既是学校标志性的入口空间,又是师生在校园内休闲、交往的“客厅”。校前广场内可以进行迎宾、庆典、聚会、展览、表演等多种公共活动,是学校最重要的礼仪性空间。广场周围绿树环绕,视廊通透。
(2)“一轴”,即文化轴——根据用地狭长的特点,从幼儿园主入口开始,由教学楼和
实验楼之间的线性绿化长廊组成长约300 m的文化轴,突出惠州文化、华师文化和惠州阳光新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用环境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两区”主要是针对幼儿园要求有独立用地的规定,规划方案在形象上是整体化的设计,同时也兼顾幼儿园的特殊要求,将整片用地分为北面的幼儿园区域和南面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区域,实行分区管理。
功能分区
校园分区依照“全盘考虑,相对独立,集中布局,方便联系”的原则,从北到南将校园分为两大分区。分别为:幼儿园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区。
规划方案在形象上是整体化设计的基础上,同时也兼顾幼儿园针有独立用地的规定,将整片用地分为北面的幼儿园区域和南面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区域,实行分区管理。
(1)幼儿园区——位于用地最北端和主入口礼仪广场之间,由教学用房、后勤及办公用房和活动场地等,该区四周以绿篱与周边用地相隔,独立管理。
(2)九年一贯制学校去——位于主入口礼仪广场以南。由教学楼、实验楼、行政楼、食堂(含风雨操场)、教师宿舍、学生宿舍以及200米跑道和五片篮排球场组成。该区按照“品”字型结构合理布置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体育活动的场地。
3.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校园交通组织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舒适、宜人、安全的学习环境。
3.3.1出入口设计
用地主要设4个主要出入口,幼儿园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各设置两个。
(1)幼儿园主出入口:用地北侧与小区道路相接,兼顾业主及外来人员的儿童就读,避免将接送人员大量引入小区内部。
(2)幼儿园次出入口:幼儿园东南角设置后勤处入口,方便后勤的货运出入及教师上下班需要。
(3)学校主出入口:设置用地的西侧,以辅道与城市内环道路相连,既减少外来接送人员对小区内部生活的干扰,又与礼仪广场一起形成沿街的立面形象。
(4)学校次入口:设置在用地的东南侧,与小区的内部道路相连,兼顾小区内部儿童出入和后勤货物出入的需要。
用地范围内部采用周边环形道路,按照通而不畅的原则设计,既可以满足消防需要,也可以降低内部车行的车速,避免对于内部正常的教学秩序的干扰。
3.3.2人行
根据“步行优先”的原则,在校园中心区域结合景观、轴线布置步行道路。校内主要人流在各处广场集散,同时方便课间大量学生流的移动。沿文化轴布置的休闲步行小径,为师生提供“非正式交往空间”。
3.3.3 停车场设置
为适应中小学及幼儿园学生接送的需要,规划充分考虑了汽车的停放问题。在校园主入口外侧及周边区域,在入口广场、校前区和厨房堆场等处布置相应数量的停车场地。满足中学校车车位按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设校车车位≥0.6个,小学、幼儿园按每100平方米建筑面积设校车车位≥0.8个的要求。
3.4消防规划
(1)规划设计中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规划及建筑防火规范,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工种积极配合,使硬件设施等达到规范要求。
(2)用地范围内一共设置四个出入口。两个区域均按组团进行布局,每个组团规划有两个出入口。各出入口与城市道路或小区内部主要道路对接。
(3)规划中,各建筑物安全疏散出口均不少于2个,消防车道均可到达每个建筑,安全疏散距离及疏散宽度等严格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除机动车道外,人行道在紧急情况下均可作为消防通道,各建筑单体四周均形成环形的消防通道或场地。
竖向设计
(1)规划顺应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依据原有地形,采用不同台地布置建筑和运动场地,对局部山体进行合理的整治,保证用地内土方基本平衡。
(2)建筑物地台标高高出室外地面为0.3-0.45米,道路控制坡度为i=0.002至i=0.05。
绿化景观系统
整个用地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校园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临近道路交通噪音的干扰。校区内集中绿地是区内老师与学生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区内的集中绿地分五处设置,分别位于主要建筑周围。区内绿地与广场、行政楼、实验楼等建筑有机结合。以绿化景观中心为主要元素,并通过道路绿化,与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1)第一层次是主入口礼仪广场区:礼仪广场区是整个校园的共享活动中心与景观中心,师生休憩交往的理想场所,提高了整个校园的环境品质。
(2)第二层次是文化轴绿化:以惠州文化、华师文化及惠州惠州阳光新都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为线索,结合重要历史人物,以雕塑和小品为手段,突出强调校园文化和品味。
(3)第三层次是组团间绿化:将规则严谨的建筑群体与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疏密有致,建筑通过道路和围合的院落空间融为一个整体。
(4)第四层次是建筑组团内部庭院围合感比较强的过渡空间。为行政办公、学术研究提供清静、幽雅,又富于生趣的理想环境。
总体来说,校园景观空间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将山林、绿地、文化和建筑相互结合,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4 结束语
总之,在校园建筑设计时,如何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成为建筑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建筑总体布局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并能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实现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另外,还要加强建筑的环保和节能设计,实现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校园 安保 智能 感知
河南省光山县22名小学生被砍伤、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近年来频发的校园安全及管理的负面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折射出当前校园安全工作的脆弱,学校安保条件较差、安保隐患较多。校园智能感知系统将有效地帮助政府打造一个安全、公开的校园环境。
一、系统概述
通过在校园部署物联网节点,获取校园内各重点区域视频、安保、环境、GPS定位等多种信息,实时上传至中心平台与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并同步推送到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种终端。一方面用于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另一方面也便于家长了解学校信息,加强安全监督。
二、系统功能及特点
2.1系统功能
该系统主要实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1、校内安全全面监控;2、校园信息随时查看;3、教育资源充分共享。
2.2 系统特点
该系统的特点为“一点获取、两个平台、多屏展示”。一点获取:是指通过部署在校园内各个重要地点,如主要出入口、教室、操场、微机室、活动室等的物联网节点采集的信息(包括视频信息、环境信息、GPS定位信息等),统一进行IP数据打包,并实时传回中心;两个平台: 是指“政府应急指挥平台”和“智慧校园感知管理系统平台”。智慧校园感知管理平台通过开放的API接口,实现两个平台的数据共享;多屏展示:是指学校的各种信息如安全信息、教学信息可依据权限同步推送至用户手机、PC以及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
三、技术方案
校园智能感知管理系统是以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建立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感知校园的各种信息,实现校园的安全、开放式管理。1 整体架构。该系统基于物联网架构设计,主要由信息采集子系统、网络传输子系统、数据中心子系统以及客户端子系统四部分组成,这四个平面的紧密耦合保证了前端信息在系统中的安全、快速、无障碍流转,而管理平台所提供开放的API接口向下屏蔽了负载的硬件细节,可在应用层面与现有的应急联动系统融为一体,为应急救援与处置提供支撑。2、信息采集子系统。由部署于校园各个重要地点(如主要出入口、微机室、活动室等)的物联网节点和相应的传感器组成,主要实现各种校园信息(如音视频信息、环境信息、GPS定位信息等)的感知,并将非机构化的音视频数据与结构化的传感器数据统一IP编码,实时发送至后端云平台。3、网络传输子系统。系统可综合利用多种网络(3G、4G、WLAN、固网等)传输,采用大量先进的传输技术(如带宽感知算法、无线自适应传输算法、基于SSL VPN的加密算法等),实现数据安全、可靠的传输。4、数据中心子系统。数据中心子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平台与软件管理平台两部分,硬件平台基于计算机集群技术构建的云计算中心;软件管理平台主要实现数据管理、存储以及数据推送服务,可通过开放的API与政府应急指挥中心无缝融合,该软件管理平台主要由存储层、数据层、系统管理层以及数据应用层四层组成,其中存储层包括数据库系统与存储节点管理系统;数据层包括数据接收、解析、存储与转发;系统管理层包括用户/单位注册管理、设备资源注册管理、文档安全访问控制管理模块;数据应用层主要包括数据分析、处理、显示以及开发的API接口。5、客户端子系统。客户端子系统分为应急客户端、教学客户端、管理客户端以及家长客户端四类,应急客户端主要是与政府应急指挥平台相连的客户端系统,可实现校园应急信息的同步推送;教学客户端主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如课件共享、班班通等功能;管理客户端主要是给教育管理机构使用,便于及时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家长客户端主要是提供给家长使用,便于家长共同监督学校的教学与安保工作。所有客户端系统均提供手机、平板电脑以及PC版本。
四、结语
该系统方案的实施与运营将大大提高校园安保、教学管理水平,方便家长及时了解校园的信息,强化政府主管部门对学校安全的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陈平 刘臻;智慧校园的物联网基础架构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年S1期
以高校为例,业内专家分析,如果是校园占地面积在3000~4000亩,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万人以上,一般有两个校区以上规模的大学,其监控点约有200个,防盗报警联网中心有30~60个用户,像这种综合型的完整普通高等学校和安防项目,安防各系统(不包括校园一卡通)所需的投入金额大约是400万左右。而根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867所,以此粗略推算,普通高等学校的安防系统将具有约74亿元的市场规模;而在校园一卡通方面,据了解,通常高校一卡通系统单就电子消费(食堂消费)功能而言,建设成本约是50万左右,若是以1867所高校来计算,市场容量将高达9个亿,此外,一卡通还有考勤管理、水控、借书、医疗等功能的应用,如果将这些功能的建设成本也算进去,校园一卡通的市场容量将不止9亿元。
根据《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中学94116所,小学396567所,幼儿园130495所。考虑到全国的中小学和幼儿园都要进行安防系统的建设,这一块的市场规模也将是非常惊人的。
虽然从2000年以来,已有许多学校,尤其是有经济实力的高等院校陆续进行了校园安防的建设,但是总体来说,现有的市场规模较前文估算的市场容量仍有较大差距,校园安防的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校园安防建设的内容本文来自
从目前校园安防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技防部分主要包括视音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控制、巡更、紧急求助、一卡通等子系统。
视音频监控系统是学校安防中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系统之一。从发挥的作用看,监控系统在校园内的应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来作为校园安全的保安监控,监控点主要分布在学校出入口、校区主要通道、重要场所(如实验所、计算机中心、财务处等)、围墙、各建筑物出入口等;另一种是用来监考、教学、远程管理,其中考场监控是近些年兴起的一大热点应用;此外,该系统还可以发挥智能广播以及多方同时对讲的功能。
校园一卡通系统也是大学校园里用得最多的产品之一(目前大多数一卡通是与门禁分开),其目前主要是用在教学管理和消费方面,如教师证、学生证、借书证、医疗证、游泳证、就餐卡、电话卡等等,因为是集多功能在一张卡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在大学校园里很是受欢迎,像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早在几年前就实施一卡通系统了。而在各地中小学学校中,目前用得较多的则是“家校通”系统,即学生进、离校时进行刷卡确认,然后系统自动为学校与家长提供很好的沟通桥梁。
门禁系统是用于对校园内相关出入口进行管理与控制,凭卡出入,对人员进行身份鉴别。一般来说,因为学校开放度比较高,进出人流较大,在学校大门等主要通道实施门禁系统有一定难度。故校园门禁主要是应用在档案室、图书馆、档案室、宿舍楼等地方。
防盗报警系统是校园安防中最实用和基础的组成部分,它可以在发生意外时让教师及时与外界联系,得到援助,也因此,北京等部分城市将其作为必备的安防设备。从安装范围看,防盗报警装置主要是分布在学校围墙、电教室、财务室、化学实验室、学生宿舍等重点部位。目前很多中小学实现与110指挥中心自动报警系统联网,学校一旦遇险,学校值守人员可手工启动报警。
紧急求助系统保证当校园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级人员均可触动紧急按钮,向110中心、120中心或者119中心报警,制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巡更系统可以帮助校方的相关领导或管理人员来完成对巡更人员和巡更工作记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系统还可以对一定时期的线路巡更工作情况做详细记录。
建设校园安防,目前主要存在资金、技术和服务等三个方面的制约因素。参建企业必须为校方有效解决这三个方面的制约,方能在校园安防建设中真正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才能在该细分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企业参与校园安防建设的策略
针对上述三大制约因素,笔者以为国内的安防企业(主要是集成/工程商)要进入校园安防领域,最好要同时具有三大基本要素:
1、灵活的建设模式
资金是困扰校园安防建设的最主要的因素,校园安防之所以进展不快,根本原因就在于校方的资金匮乏。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已经清楚了技防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强大功能,但苦于学校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而使项目中途夭折,因此企业若想在校园安防领域有所斩获,必须采用灵活的建设模式,变一次性收款为分期收款,或者采用BLT的方式(企业先垫资建设然后租赁给学校,通过定期收取租赁款项来回收资金)抑或是采用BOT的方式(企业承包该技防项目,向校方提供“一站式服务”,定期收取服务费。)通过这些灵活的建设模式,企业实现与校方的共赢。
2、低成本、实用的解决方案本文来自
前文已经说明,影响校园安防快速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是资金,因此企业在设计方案时,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最大可能降低项目的整体成本。在总成本较低的前提下,要遵循“需求与应用相一致、规划与标准相一致、实用性与先进性相一致、科技创新与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原则,将系统建设成为一种具有高起点,易于扩充、升级和管理,易于使用的校园安防系统。
一、成立寒假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2
二、实施方案
2
(一)加强信息上报制度,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2
(二)严格落实师生请假制度。
2
(三)外出师生返校前注意事项。
3
(四)对教师家属及学生家长的防控要求
3
(五)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度。
3
(六)严格校园出入管理。
4
(七)严禁聚会,做好个人防护
4
三、工作要求
4
中小学寒假期间疫情防控工作预案
根据县教育局要求,继续深入做好我校寒假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保证广大师生能度过一个健康、快乐、安全的暑假,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我校寒假疫情防控工作预案。
一、成立寒假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镇中心小学2020年寒假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实施方案
(一)加强信息上报制度,严格执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
寒假期间学校继续做好“日报告”、“零报告”工作,自放暑假之日起,教师每天8点前通过工作群,上报个人身体健康情况和外出情况,如有异常及时上报学校。学生每天8点前通过班级群接龙上报个人身体健康情况及外出情况,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有异常情况及时通过工作群上报情况。
(二)严格落实师生请假制度。
因春节期间人口流动性强,考虑到校园疫情防控的特殊性,学校按县教育局要求严格管控师生外出。寒假期间师生无极特殊情况不得出行至XX市域外,原则上不前往国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不跨省域长途旅行。确需出行XX市域外的师生要及时并提前3天上报学校备案,学校上报到教育局,经教育局同意方可出行。
出行前师生要将出行时间、车次、目的地等信息如实上报学校,师生返回后,要第一时间到居住地所在社区(村屯)报备,按照社区(村屯)要求做好隔离和核酸检测,并按照县教育局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文件执行。如未按规定出行,隐瞒不报,导致的一切后果,由当事人承担。
(三)外出师生返校前注意事项。
因特殊原因需出行XX市外的师生,要提前规划好返程时间,确保提前14天返回,返校工作或上课时要超过当地政府、社区要求的隔离期限,以免影响春季正常开学。凡因不及时返回,受疫情影响不能按时参加工作和学习的一切后果自负。
(四)对教师家属及学生家长的防控要求
教师家属及学生家长自XX市域外返回,教师和学生按以下要求落实。
1、在寒假期间,教师家属及学生家长从境外及国内高、中风险地区返回,要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和社区,并按社区要求进行居家或集中隔离,核酸检测合格后,方可自行活动。禁止在隔离期间与教师本人或学生接触。
2、对于教师家属及学生家长从低风险地区返回,需要向学校和社区报告、扫码、测温,按当地乡镇政府、社区要求,不需要隔离情况下,方可自行活动。
(五)严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度。
寒假期间,学生健康情况每日要按要求上报班主任,班主任上报政教处。教师健康情况通过学校工作群上报,由各包保领导负责统计。如有师生有外出XX市外的,每日需将体温情况早、晚上报包保领导和班主任,以使学校随时掌握师生健康情况。
(六)严格校园出入管理。
寒假期间,一律严禁校外人员私自进入校园。任何人员需要进入校园,需经带班领导同意,并登记测温后,方可进入。
(七)严禁聚会,做好个人防护
在疫情防控期间,严禁参加人员比较密集的活动,严禁与XX市域外人员接触。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戴好口罩,保持好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
三、工作要求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规划原则、总平面布置、单体设计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四川省仁寿县是一个17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又是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的重灾县之一。仁寿县职业教育中心属于灾后重建项目,由澳门基金会和阿联酋等多家机构捐资兴建。该项目对该县众多群众摆脱贫困,达至小康和促进国家城市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意义。笔者有幸参加了该职业教育学校的规划设计。结合大学校园规划经验和部分职业教育学校规划的经验与总结,初步探讨职业教育学校规划设计的心得。
二、工程概况
仁寿县职教中心是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项目位于仁寿县城东北部。南临城北大道,东靠城市规划干道。项目总用地20公顷,基地南部场地平整,北部原为农田、鱼塘,场地中北部为一座植被良好的山丘(如图1)。项目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后全校学生10000人,其中8000名全日制学生,2000名在职培训生,教职工800人。
图1 总平面规划图
三、规划原则及设计构思
(1)结合原有总图规划设计,学校用地需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的合理布局与形态。
(2)充分发掘基地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体现职业学校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文明建设目标。
(3)尽量集合规划区内景观资源。规划以充分利用山体、山谷、水域的现有资源,建筑总体布局用该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体育运动场地可相应集中,便于社区共享使用,学校使用面向楼盘业主,同时也应兼顾外来适龄儿童,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
(4)加强学校环保和节能设计,促进可持续发展。1)注重环境保护,力求环境不受污染。2)设计中尽量采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做到安全、节能。
四、总平面规划与布置
4.1平面结构规划
本学校的平面结构规划主要采用“一轴、一山、一环”的空间布局结构。体现学校的办学宗旨,突出仁寿县的文化特色,合理的空间布置和绿化环境启迪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学习。
(1)“一轴”是在教学区建立明显的主轴关系,以强调教学区在整个校园中的主导地位;
(2)“一山”是希望在规划中对原有生态山体的保留。保留的生态山体不仅在规划中为校园提供了较大面积的集中绿地,也增加园区景深和空间层次,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新校园设计中对原有场地和生态环境的尊重;
(3)“一环”则是力求通过简单有效的车行流线组织来联系所有的功能分区,为校园提供安全、怡人的步行环境。
4.2功能分区
校园分区依照“全盘考虑,相对独立,集中布局,方便联系”的原则,从南到北将校园分为两大分区。地块南、东面临市政路,西、北侧较为安静。校园规划采用较为理想的 “三角”布置原则。即划分为教学行政区、生活区和运动区。
(1)教学行政区。教学行政区以一条主轴线贯穿,南接市政路城北大道,北止于生态保留山体。沿城北大道北侧布置对外关系较为密切的行政管理中心和实训楼,并由此拉开中轴线的序幕。行政管理中心靠外,较好的处理了业主所提出的“二个职能机构”分别设立出入口,以及“社会教育机构出入口面向城北大道”的设计要求。实训楼是体现职教中心教育特点的主要建筑之一,把它放在校园主要城市界面上可以起到良好的展示宣传效果,同时也减少了部分实训劳作活动校园的噪音影响。主轴线向校园延伸,进入主教学区。通过对轴线两侧的教学楼单元的调整,使中轴线上塑造出一系列尺度变化的广场,结合水池、树列、广场铺地等景观设计使中轴线的视觉观感变得生动亲切,也丰富了师生间的交流和活动场所。
(2)生活区。生活区总体考虑了包括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食堂的布置关系以及分期建设的要求。在规划布局中我们将生活区沿地块西侧布置,教工宿舍置于最北,离西北角次入口最近,既安静又方便。食堂与学生宿舍成组布置,方便师生就餐。一、二期各设置一个食堂,以配合分期开发的要求。
(3)运动区。运动区含400m环形跑道的标准足球场,并尽可能的集中布置篮、排球场,减少运动时对校区的干扰。少量球场安排在西区,方便教工使用。风雨操场靠近运动区,流线最短,功能关系合理。
4.3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校园交通组织遵循“人车分流,步行优先”的原则,创造舒适、宜人、安全的学习环境。
(1)车行系统:设计上合理的安排了办公、生活以及后勤服务的各个车行流线,使其互不干扰。主要车行道沿教学区布置,实现教学区内的人车分流,打造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
(2)人行系统:通过沿车道两侧布置人行道,同时结合步行广场,将各个功能区连接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步行系统。
(3)停车系统:在校园入口的行政办公及教职工生活区域的机动车道旁边设置就近停车位场,并考虑了预留发展的可能。
4.4 竖向设计
(1)规划顺应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依据原有地形,采用不同台地布置建筑和运动场地,对局部山体进行合理的整治,保证用地内土方基本平衡。
(2)因为场地现状基本为农田,较为平坦,所以我们的场地设计为西北高,东南低,主要考虑场地向南侧及东侧的市政管网排水,场地最小排水坡度为3‰,满足国标要求。
4.5绿化景观系统
整个用地按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校园周边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临近道路交通噪音的干扰。校区内集中绿地是区内老师与学生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区内的集中绿地分五处设置,分别位于主要建筑周围。以绿化景观中心为主要元素,并通过道路绿化,与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联为一体,创造出层次丰富的景观空间。
(1)体现以山体为大背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整体上塑造一个风景式校园。在自然景观风景上主要保留基地中部的山体和中间的水渠,形成校园的主要景观绿化带,确立整体上的环境氛围和背景,同时注意保持一个主要控制点之间的视线通廊,形成环境的整体感。
(2)在人工景观上主要注重层次感和多样性,形成从重要的广场公共开放空间到沿复合功能带延伸的步行系统,再到建筑组团空间,然后进入建筑空间的清晰的序列性。
(3)沿主入口轴线为礼仪型景观空间,教学区为秩序型景观空间,宿舍区为生活交往型景观空间,体育区为运动、集散型景观空间。
五、建筑单体设计
5.1行政管理中心
(1)流线独立,分区明确,实用灵活。本设计不仅巧妙的解决了社会教学机构和职教中心办公出入口分立的要求;同时,二层通高的门厅设计,使二个出入口都显得气派宽敞。
(2)“U”型布局,内含半开敞中庭,强化建筑室内、外的融和,营造舒适雅致的办公环境(见图2)。
图2行政管理中心及实验楼
5.2 实训楼
(1)规划布局将实训楼靠外布置,减少实践教学活动一系列进出流线对校园的干扰和影响。
(2)针对实训项目的不同分类,在实训楼内部上下分区。首层大进深、大空间,安排机械类、车床类的实训活动。30米大进深的类厂房式设计,为校方提供了灵活调整各种实训项目的可能性,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需要。二~五层安排服装、金融、电子类实训教学内容。上、下区通过二层封闭楼板有效隔绝噪音。为改善上区的室内通风、采光条件,在大楼中部还设计了采光通廊,沿其南、北两侧设教室。既减少了教室的进深,又为二~五层内部空间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
5.3 教学楼
教学楼为师生主要学习、活动场所,是学校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所有教室沿南北向布置。采光通风良好,间距足够,保证教学场所的空间品质。
(2)半围合式的教学单元,是对传统书院的传承和改进。南北向布置教舍,东西侧设通廊并组织竖向交通,既充分利用朝向的优劣,又使教学楼单元内部流线更为顺畅方便。半围合庭院宽敞舒适,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二次交往空间。底层局部架空,以及东西侧通廊的设计,不仅强化了内庭院的向心性和安定感,也有效的减少了传统围合式书院的封闭感(见图3)。
图3教学楼
5.4 图书馆
图书馆是职教中心的信息枢纽。配合校园的整体规划结构,图书馆采用集中式布局和方正的体量,形象单纯明确,整体感强,成为校园内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观赏的标志性建筑。为减少管理成本和提高使用效率,将书库和办公管理用房集中布置。
(1)图书馆中心部位设内庭,以减少各层阅览室进深,达到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的效果。围绕内庭组织水平及垂直交通,并布置衍生功能空间,如休息廊等,为师生交流提供更为自然的场所。
(2)图书馆借阅及管理流线分别独立,师生借阅流线通过室外宽敞踏步进入二层的借阅大厅,而图书入库及管理的流线则安排在一层西侧,互不干扰。一层同时安排可独立开放的多功能报告厅,减少对上层阅览室的影响。
(3)图书馆内外景致交融:一层局部架空,结合内院、水庭、平台,为师生提供了惬意方便的交往休息场所。中庭上下贯通,“U”字型开口,向北面生态保留山体敞开,使山景与内景在中庭里相映成趣,并为建筑内部带来良好的通风采光环境(如图4)。
图4图书馆
5.5 学生宿舍
学生宿舍采用院落式模块化设计。传统内廊行列式学生宿舍内部通风采光欠佳,室外空间单调匀质。本次设计在传统行列式的基础上经过巧妙的拆分改形,建筑形象整体感加强,并形成由三面单廊式宿舍楼围合的宿舍院落。将原来的楼间空地变为具有向心性和凝聚力的院落空间,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往沟通和课余活动。单廊宿舍单元具有良好通风采光效果。东西向设开敞式楼梯间,底层局部架空,更保证了庭院内的通透感及良好通风。
5.6 千人会堂
千人会堂通过加设楼座的方式,较好的解决了观众厅容纳人数较多与音效、视觉效果的关系,舞台设计标准相应提高,为多功能的活动、演出(报告、汇演、及学生社团活动)提供了合适的场所,满足业主的功能要求。
六、结束语
总之,对于职业学校规划方案设计,应充分利用周边景观资源,减少不利因素影响,完善规划方案成为建筑设计师首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建筑总体布局应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并能合理共享内部教学及管理资源,实现学校的停车场地可以适当与周边小区停车场共享。另外,还要加强建筑的环保和节能设计,实现校园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