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学生;例题
一题多解,是拓展思维的先导,可以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下面是我在讲授数学例题时,所做的一题多解的尝试。请同学们深入体会,并把这种思维方式贯穿到自己的学习和训练之中,以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例题1:比较分数 613, 817, 1019的大小
【解法一】:要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常规思维是:先通分,将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进行比较,显然这道题通分比较繁琐,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
【解法二】: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将分数化为小数,同样可以得解,但也是计算量大。
【解法三】:求分子的最小公倍数,根据分数的性质将原分数化为分子相同的分数,即: 613= 120260 , 817= 120255, 1019= 120288,然后根据几个分数相比较,分子相同时,分母大的反而小而得解:
因为 120260< 120255< 120288所以 613< 817
感受:方法一二比较繁琐、费时费力,但学生对已学知识得到了复习巩固。通过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得到了解法三,突破了固有的解题模式,学会了灵活应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散思维及创造性。
例题2:一个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100个头和270条腿,问笼中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解:【方法一】:试探法,列出鸡、兔腿的对应数值表,再根据变化情况找出鸡、兔的只数:
从第三步,我们可以看出鸡的只数应该增加,兔的只数应该减少,再逐步试探下去,最终可得到答案,鸡65只,兔35只。此方法显然繁琐,而且数目越大就越难计算。
【方法二】:用代数方法,设鸡的只数为X,兔的只数为Y,由题意可得以下方程组:
【方法三】:我们设想每只鸡用一条腿站着,每只兔子用两条腿站着,这样共有135条腿,而135这个数中,鸡的只数只算了一次,兔子的只数算了两次,故135-100=35就是兔子的只数,所以鸡的只数为100-35=65。
感受:方法三解法简便而独特,具有创新性。同时它还具有普遍的意义,认真分析,挖掘题目中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之间的特殊关系,这里的假设起到了简化问题的功效,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题3:求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o.
【证法一】:如图,在BC上取点E,过E作直线ED∥AC,EF∥AB
感受:只需任选一点,这个点可为三角形的顶点,可在三角形的边上,可在三角形内部,也可在三角形外部。通过作平行线,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平移到同一个点处,充分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及平角的判定,使之命题得证。
【关键词】发散;思维空间;思维途径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物理课程从过去的“物理教学大纲”转向现在的“物理课程标准”它对物理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科学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都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而发散性思维有利于开启学生心扉,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对造就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位地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诱导学生进入发散思维空间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机会,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步入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发生过程去想象、猜想、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使其“欲罢不能”。
1.激发兴趣,把握时机
在教学中,物理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实验,配合生动的语言,使学生进入一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入门教学中演示“烫不死的金鱼”的实验:把圆底烧瓶倾斜,放入一条小金鱼,再对上部水加热至沸腾,学生大叹金鱼“薄命”。然而想象中的事情竟然没有出现,小鱼依然畅游,学生竟认为老师在变魔术,纷纷要求登台试摸水是否真“烫”了,惊奇之余,学生的探知欲望被激发起来,对学习物理感兴趣了。从而激发起探索物理科学奥秘的动力,为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机。
2.鼓励猜想,创设氛围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如在讲到“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先让学生大胆设想:
(1)让一辆小车从等高的斜面上分别滑到水平放置的毛巾、纸板、玻璃上时,小车运动的距离,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分别怎样?
学生猜想后,再进行实验。他们的猜想成功了!我及时地进行表扬,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思考的乐趣。于是,我让他们继续猜想下去:
(2)若滑到比玻璃还要光滑的物体上,又怎样?
(3)若在没有摩擦的物体上,小车在水平轨道上将怎样?
(4)运动着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怎样?
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上一片畅抒己见的气氛,让人兴奋,让人感动,他们的想象力、分析推测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学生体会到自己猜测发现的乐趣,为发展思维的培养提供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途径
学生已经产生一种自发的好奇心,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各种可能设想出发,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1.教学方法力求“主”
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发展智力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应做到三点:一、引导学生敢想敢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海阔天空地想,打破砂锅问到底。二、给学生的奇想、怪想、假想给予肯定,因猜想和假想在科学发展史上不乏成功之例。三、努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其学习动机。如在演示“纸盒烧水”的实验时,我在讲台上放一盏酒精灯,然后举起一张纸问:“这张纸放到点燃的酒精灯上,会燃烧吗?”“会。”“那么用纸折成一只盒子放在灯上会不会燃烧?”“当然会。”我将纸盒里装满水,待纸盒湿透了,倒出水,放在点燃的酒精灯上,结果纸盒没有烧起来。学生说:“这有啥稀奇,湿的当然烧不起来。”“为什么纸盒湿了,就不会烧起来呢?”我接着问:“那干的纸盒就一定能烧起来了吗?”于是我又做了“纸盒烧水”的实验,水烧沸腾了,而纸盒却没有燃烧,此时学生已处于几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学生可以多开端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种合理的结论,从而拓宽发散思维的空间。
2.解题思路求“变”
物理思维应从旧的模式中解脱出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随机应变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克服思维的障碍,打破他们原有的思维定势,鼓励学生发展求异思维,挖掘新的解题方法,越独特越好。如:关于“气球”,说说与它相关的物理知识,学生想到了很多:气球可以演示声音的产生;可作为绝缘体;可演示物体在空气受到浮力;可说明分子很小等等,学生一连串说了很多实验。接着又有一位学生提议,既然气球能演示这么多物理实验,那其它生活中的物品呢?于是学生们又想到用铁钉、玻璃、鸡蛋等都可用来演示许多相关的物理原理。这样一来他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使他们的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实验教学中求“异”
加强实验教学,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很多不足,做演示实验时,老师做,学生看,可见度很低,而学生实验则是结合现成器材,指定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学生被动且茫然无措,学生不可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改进实验教学,一方面要多给学生操作机会,建立信心和胆量,学生实验观察,另一方面,给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主动权,如:在初三的一次复习课上,我给学生出了一道开放性实验题“测定某液体的密度”,器材任选。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方案,运用计算密度的定义式、压强、浮力等多种物理原理,单是运用浮力的知识测液体的密度,学生就有五种不同的方案,他们能动而独立地运用现有知识,选用不同的器材、方法共达十余种。学生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多角度,多方位剖析问题,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使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更灵活。
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可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的解题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实践证明,发散思维的训练既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独特性,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一题多解
采用“一题多解”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以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同时引导学生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解题方法,并注意找出同一问题存在各种解法的条件与原因,挖掘其内在规律。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思维,实现和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优选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使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增强。例如:甲乙两数的比是3:1,甲数是45,乙数是多少?这道题有以下几种算法:①45÷ × ;②45× ;③45÷3×1;④45÷3;⑤ = ;⑥ = 等。计算后,引导他们逐一讨论,让学生说出想法,讲解道理,并从中找出巧妙及简便算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有利于开拓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二、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是题目结构的变式,将一题演变成多题,而题目实质不变,让学生解答这样的问题,能随时根据变化的情况思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使学生不仅能复习、回顾、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而且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方法、技巧学牢、学活,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的转向机智及思维的应变性,实现提高发散思维的变通性。把习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结论,变换命题等,使之变为更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从而应用更多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敏捷性和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如一年级在学习数字5以后,不是单一的1+4=?2+3=?而应有这些方面的练习如:
5=()+()
5=()+()+()
5=()+()+()+()
5=()+()+()+()+()
再如把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改为二、三步,反过来可把二、三步并一步应用题。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了240千米,问该汽车1小时行多少千米?可将问题进行如下变换:①行1千米需要多少小时?②汽车4小时行多少千米?
三、多题归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科学素质和今后的学术潜力。故此成为新课标的培养目标之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这种思维训练。益处是有助于开启学生的智慧,砥砺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鱼,它揭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科学过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重在培养思维能力,而各种思维能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创造力的就是发散思维既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思维打破常规,寻求变异,广开思路。充分想象,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或新途径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求异性和多样性,包括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它要求眼界放宽,对已知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并加工,从而收到一个信息输入和多个信息产生的功效。其特点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其功效表现为可以开启心扉、震撼心灵、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维和解法;其操作要求从一点出发,向四周辐射,思接千载,心鹜八极,从而编织起信息网络达到思维的预想目标。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从如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创设思维情境,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A.A斯托利亚尔指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是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启发学生主动探究,要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灵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营造学生积极提问、充分展示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教师应把设问、质疑贯穿在生物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在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1]教师要在设置问题上下功夫,要让学生跳一跳、跷跷脚就可以够得到、摘得下桃子。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思考,品尝成功的滋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诱发创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动脑提问题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与肯定声中愉快回答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 ,学习情绪就高涨,思维就活跃,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具有导向性、启发性和富有思维价值的疑问,教师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并组织学生讨论。切不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观点置若罔闻,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见解和观点,甚至是不正确的观点,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挫伤学生质疑发问的积极性,压抑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逐步提高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和得出正确结论,,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性和促使他们钻研教材,还可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和开发他们的智力,从而培养自学能力;同时,更要让学生以学习的主人的身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被突出时,往往会出现启而不发、问而不答的尴尬局面,学生不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进入不了最佳的学习状态,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只有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精神,促使学生展开思维,勇于思考和乐于思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做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与学生商量,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确保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其次,教师要用人格魅力征服学生,使其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是虚怀若谷;淡泊闲静;吐纳山海精华;洞察人情世故;融和经典史籍;驱逐卑污的心绪;摒弃世俗情节”[2]同时,在教学中教师的情感要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使心灵达到无所束缚的状态,尽显性情本色,达到思与境偕,另学生肃然起敬,爱其师而重其道。在教学中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能够做的事教师坚决不做,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注重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情感,使学生愿意与师交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纵横交叉联系,变换不同的角度,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代表性,有较高的“含金量”,要多方位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从多种渠道,运用多种方法求解。这样能够使学生思维开阔,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铺路架桥的作用。变换角度,教会学生逆向思维的方法。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它是从反方向去思考与分析问题,,逆向思维也反映了思维过程的间断性、突变性反连接性,它是突破旧的思维框架,产生新思想、发现新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思考,通过逆向思维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横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另一种形式,它是从知识之间的横向相似联系出发,即从生物学的不同分支(生理学、遗传学、形态学、生态学)去考察对象,或从不同学科的知识,如化学、物理、地理等有关原理或规律去模拟、仿照或分析问题的方式。在教学中,要系统综合各个条件,然后得出正确结论。……“例如谈到“沙尘暴”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1.分析产生原因(植被、人类的污染、气候等);分析危害(污染、沙漠化、沙尘天气对人的健康与交通等方面的影响);3.治理措施(防止污染、禁止乱砍乱伐、退更换林、限制开发等”。⑶这样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人的创造力等于知识量乘以发散思维。个人的创造能力的大小和他们的发散思维成正比。可见,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他们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基础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培养和造就有慧心、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建成.朱宝娥.《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7年第03期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教学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的训练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小学生 创新性发散思维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思维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发散思维,搞好“创新教育”,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
当前务必具有的基本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我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和兴趣,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设计一个有趣动画“乌鸦喝水”,让学生去观察乌鸦是怎样喝上水的。这时,让学生来说一说,他们会踊跃举手发言。我因势利导,老师这里有石头、量杯和水,谁来演示一下。再现情境,疑问随之而生“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们的回答多种多样。有的说,石头把水压出来了;有的说,石头把水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空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不用教师再多的解释与讲解,每个学生都有了一定的理解。接着老师问:
“土豆占空间吗?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学生答是。再问:“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占空间?”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同时对空间又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揭示本节课学习内容“体积和容积”。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二、在多种形式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以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的目的。
1.应用题一题多变
对题中的条件、问题、情节作各种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的情境中,从各种不同角度认识数量关系。例如:
“学校购进图书400本,发到各班共360本,还剩多少本?”教师引导审题后,要求学生改编成新的应用题,学生改编后形成如下:
(1)学校购进图书400本,发到各班共360本,还剩几分之几?
(2)学校购进图书400本,发到各班共360本,发出了几分之几?
(3)学校购进图书400本,发到各班共360本,购进的比发出的多几分之几?
……
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地展开创新思维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计算题中一题多解
如“用简便方法计算25×32”,教师应让学生用自己所学的,积累的经验去探索解题的方法。结果学生会有许多不同的解法。
(1)25×4×8
(2)25×2×16
(3)25×(30+2)=25×30+25×2
……
综上所解,对于多种解题方法,同样也能达到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3.一图多问
引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仔细地观察,认识事物,理解知识,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在讲述老师和学生一起打扫教室的图意时,启发学生观察图画,要求学生能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图上有几个老师,几个学生,一共有几人?(2)图上有几个男人,几个女人,一共有几人?(3)图上有几个扫地的,几个擦窗和擦椅子的,有几个擦黑板的,一共有几人?
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仅能较系统地感知6的组成知识,而且能提高思维的灵活性。达到创新性发散思维的目的。
三、重视说理训练,完善学生思维
说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
“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