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专业的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护理专业;形体现状;影响因素
为了解我校在护理专业校护理专业的在校生实际形体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便于及时调整护理美学形体训练课的开展,我们设计针对护理专业在校生形体状况的调查表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均来自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分为中专与大专两个学历层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式随机选取调查对象,人为排除有明显身体残疾的学生,确定调查人数1520人。
2.调查方法。2013年5月到6月在我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护理专业的在校生1520名,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出生地、是否受过系统的形体训练、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是否有形体缺陷、对形体训练的看法、对已有的形体缺陷是否愿意纠正等。为保证调查质量,我们招募了20名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对其进行专业培训,统一体格检查标准。调查过程和结果分析都由作者监督、执行。发放调查表1520份,回收1520份,回收率100%。由俩人分别对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校对,然后进行统计描述、t检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二、调查结果
1.描述统计。统计表1D表4
2.分析和讨论。我们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下护理专业的在校生的形体意识(见表5)和形体状态(见表6),发现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对护理专业的在校生形体意识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但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对护理专业的在校生形体状态的影响仅在罗圈腿和近视两项指标上有显著差异。
表1 一般性体格调查结果描述
表2 学生来源与监护人学历程度
表3 形体缺陷调查描述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学 学科体系 发展现状
2011年4月我国护理学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护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在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体系,但相较于临床医学等其他一级学科,护理学的学科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一级学科的长远发展需要有明确丰富的二级学科支撑,但护理学的二级学科怎么定,国内专家尚未达成共识。为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护理学学科体系设置发展现状、趋势等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借鉴国外护理学科体系进行分析,为我国护理学科体系完善提供意见。
1 学科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随着医学、护理学的发展进步,护理学越来细化越专业,以前的分支学科日益更新,护理学的领域越来越专业化,构成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知识的总体,是本体、理论、历史和方法,以及各分支学科的总和,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把知识分门别类加以规范,形成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各个分支学科领域。这样可以认为护理学学科体系是对学科本体及其理论、历史和方法以及各分支学科或专题研究的总和,反映护理学研究对象、范围及其内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是二、三级学科的合理划分及设置依据,明确护理学各个研究领域的划分标准,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置。[1]
2 国外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现状
国外许多国家已经形成了护理的专门课程体系。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护理专业基本不按临床科室分科设置,有的按照生命的周期、有的根据人的生长发育阶段设置;比如韩国的护理专业分为儿童护理学、青少年护理学、成人护理学等;而泰国的护理专业包括:家庭护理与助产、意外事故与灾害护理、社区健康护理、护理职业发展研究等;美国护理的快速发展、卫生保健事业发展、与医生和其他卫生系统人员的合作加强、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缺乏等,这就急需培养不同层次需求的护理人员,使得学科体系的侧重点由临床转向社区,由管理疾病倾向预防疾病,而且更重视加强对护士文化护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高新技术条件下工作能力的培养。[2]
3 国内外护理学课程设置
国外护理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都明显少于我国,然而却有较大比例的社会和人文学科;而临床课程与国内也有很大差异,大多是按照人的生命周期设置,这与临床医学专业的分支结构有明显不同。护理专业课程按照护理程序设置,注重对服务对象(包括患者和健康的人)的全面评估,侧重对健康和疾病的反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不仅包括对患者的护理,还包括对健康人的健康教育,课程中有较大比例的精神、心理、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3]
4 学科体系发展的规律
以前护理学是二级学科,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临床医学这个一级学科已经很难完全覆盖护理学,而且随着护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加。护理学与临床医学呈现出许多差异。临床医学关注疾病情况;而护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整体人,关注人的整体健康,其专业方向自然体现出与临床医学的不同。如在护理学研究方向中,健康教育、家庭护理、社区卫生、护理心理等方向在临床医学中没有出现,这些方向也体现了护理学是一门结合自然学、社会学和人文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5 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现状
国内护理临床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掌握各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仍以疾病为中心,没有体现出整体护理的观念,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健康服务的需求;[4]国内大多数院校也一直延用公共必修课、基础医学、护理技术、临床医学结构;临床课程的基本都是医疗加护理,较少涉及人的心理、环境、家庭等方面的内容,对人文学科涉及更少,未能体现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也不能体现现代护理专业化特点。[5]
通过研究国外有关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现状,发现相应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为护理学二、三级学科的细化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泽楷.当代国际护理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6):9.
[2]姜安丽.中美护理教育比较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38-40.
[3]韩翠,李继平.我国护理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护理学杂志,2008,23(22):79.
[4]李静,姜安丽.从护理学研究生招生方向分析护理学的学科体系[J].护理杂志,2011,28(2B):33-35.
关键词:护生 能力培养 就业竞争力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护理工作的内容也从过去简单的护理工作转向了多元化的健康服务工作,不管是病人还是医院,都对护理人才有了更高的专业要求,不但要有极其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娴熟的工作技能,还要有很高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就要求各卫校的护理专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从根本上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强化护生的综合能力,让他们的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增加就业率。
一、加强护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
今天的护理专业学生就是明天的护理工作者。作为现代社会的护理工作者,除了要牢固的掌握基础性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科学等知识外,更需要掌握的是各种医疗知识、医学临床知识、护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实践技能,这样才能全面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患者提供适宜有效地健康服务[1]。护理专业的专业技能素质从根本上决定了护理专业学生毕业以后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这是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中最为重要的,针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思路,护理专业应以“实用、够用”为原则进行实用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使护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护理工作的实践操作技能,更好的为患者解决护理问题:
(一)结合临床工作整合实训流程
中职医学教育中临床进展与课本内容脱节的情况一直困扰和影响着临床教学,从而导致护生不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影响护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而要求每个临床学科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去除临床中已淘汰的陈旧内容,补充临床上已经成熟的经验和方法,尽可能做到教学与临床的同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从而制定出能适应临床工作中技能操作的简易实训流程。
(二)运用简易流程,改变护生学习方式
学校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实训场地情景模拟医院,护生运用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简易实训流程进行技能操作,从而使护生的学习更简单更实用,改变了卫校护生以往枯燥的死记硬背、机械操作的学习方法,更突出培养护生的创新思想和实践能力[2]。
二、加强护生培养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现在对于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就是与人沟通的能力。在任何场合都少不了人际沟通能力,特别是在护理工作当中,人际沟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专业的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医院护理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矛盾很多是因为沟通不好造成的。护理工作者的沟通能力也成为各医疗单位对护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要求[3]。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对于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护生在专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人际沟通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的培养和提高。
提高在校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我们实施了校内沟通能力的提升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一)沟通能力的校内提升
一般都是采用培养、锻炼、交流等形式,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组织演讲等方法,锻炼护理专业学生在多人场合自然发言胆量、得体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新老学生同堂座谈,锻炼与陌生人的接触和沟通能力。
(二)校外沟通能力的实践
大多都采用组织活动的方式和通过在医院实习时加强。组织护理专业学生到不同的敬老院义务活动,让学生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与老人进行交流护理。或者组织学生到各社区进行各种医疗护理知识普及等,让学生与陌生人接触并进行沟通。比较有实效性的是学生到医院实习期间,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对专业知识和各种专业技能的运用有一个提前的了解,更多的是让学生与真正的患者和患者家属接触,在运用专业知识护理患者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状况,找到与他们沟通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一举多得。在活动过后再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并总结心得体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新医改的背景形势下,在提高护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分析护生的就业取向,对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指出各种相应的解决办法,对护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心理误区进行阐述和指导,提高护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样会才会使护生以正确就业观面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通过护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沟通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增强护生的自信心、提高护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增强护生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在新医改环境下的就业能力已经成为中职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促使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完善,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亚君. 护生人际沟通学习需求调查[J]. 护理研究,2009(19)
[2]刘雪萍,蒋翔,蒙小严. 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09(01)
[3]吴芳.在校护生临床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J].家庭护士, 2008(04)
[4]刘岩.培养人际沟通能力 增强护生就业竞争力[J]. 护理学报,2009(11)
1.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订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组织教学过程的教学评估的核心。
1.2专业学位硕士
是相对于传统的学术性硕士而言,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强调实践能力为主,注重临床思维和技能的训练。李沐等[6]在基于能力本位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研究现状中显示,专业学位的特性简单地概括为实践性、职业性、复合性。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国家提出的培养目标从总体层面上比较笼统,不够细化,没有明确能力要求以及所具备的核心能力。
2培养目标
2.1我国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相关精神,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热爱护理专业,愿为护理事业而奉献,直接参与临床护理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采用理论课学习及护理学专业相关方向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培养方式[7]。山西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有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解决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护理问题,并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目标一致。
2.2国外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
美国专业学位护理学硕士是培养拥有专家才能、在某一专科或专病方面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高级护理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8]。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美国就开始通过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级护理实践护士,包括开业护士、临床护理专家、认定的护士助产士、认定的注册麻醉护士和高级个案管理护士等5类专门人才[9]。高级实践护士实践的特点为:拥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临床判断能力,能熟练地进行自我创造性的护理以及在工作中具有强烈的探究精神[10]。目前,美国已经形成护理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注重专业性和实践性,由研究生必修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3个板块构成,涉及卫生保健政策、伦理学、经济学、基础医学新进展、专科高级护理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内容[11]。英国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能力以及专科护理专家。护理研究的基础课程包括健康照顾研究、循证医学等。具有专科化的护理硕士研究领域包括保健护士、小区精神护理、职业健康护理、助产护理、小区服务和学习障碍者护理等[12]。日本的护理硕士教育以研究能力培养为主,包括研究方法的学习、科研动态的把握以及严谨的科学研究作风的养成[13]。泰国主要致力于培养各专业高级护理实践者,以提高护理、保健及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群。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本科学历护士可根据临床发展需要和研究方向选择专业化的硕士课程[14]。
2.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
主要是面向医院为主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生,要求具备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同济大学、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为主,培养临床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掌握各项检查治疗技术,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或高年住院医师水平。郑州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初年主治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
3护理专业学位培养目标现存的问题
①没有明确能力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比较明确,在培养期间需要掌握的能力要求在培养目标中都有体现。而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没有明确需要掌握哪些能力要求及核心能力。
②课程设置没体现护理专业性特色,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不同方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层面上比较笼统,不够细化,甚至部分高校护理学研究生的公共课,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同堂完成。
③没有将培养目标细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均围绕培养目标,将培养目标细化分解成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标准,对护理研究生培养起到了较好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④各专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没有界定,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国家学位委员会只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但各专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没有界定。如临床护理学的方向很广,这与国际护理教育专科化发展的趋势是背离的,同时也导致我国护理学各个专科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没有达到共识的原因。
⑤缺少个性化专业培养特色,导致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随意性较大,培养的规格不统一,也限制了护理学人才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专业学位的个性化培养特色鲜明,专业院校的个性化培养百花齐放如斯坦福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的个性化教育创造了一种职业与市场高度融合的产学研培养模式[15]。
4结合实际提出有效整改对策
黄涛等[16]在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中认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地方、立足卫生行业,培养掌握护理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凸显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管理、教学、科研能力以及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专科型、高层次护理专门人才。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在2012年9月26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现代护理杂志主办的现代护理论坛上呼吁,护理硕士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应进一步明确,今后,要进一步明确护理硕士生核心知识需求并组建核心课程,探索满足不同专业方向护理硕士研究生需求的课程,并将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匹配。同时认为,护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应以临床实践为主,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和科室轮转顺序,探讨有效的护理带教方法,以巩固学生理论知识,达到掌握最新临床知识和技术。陈琰晗等[17]研究的中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之比较与启示认为,借鉴国际先进模式,建立五大目标能力模块包括护理专业操作能力、系统支持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科研能力和专业领导能力。专业操作能力模块包括健康评估能力、护理诊疗能力、专业知识咨询的能力。系统支持能力模块包括参与制订专业标准、程序、相关政策和提高护理质量的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模块包括病人教育、学生实践指导、培训其他护士的能力。科研能力模块包括数据收集利用、科研调查及循证护理实践能力。专业领导能力模块包括组织护理实践、护理改革和评价他人专业工作的能力。李峰等[18]研究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态势分析中强调,专业学位护理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当突出护理专业实践性特色,充分体现新的医学模式和现代护理理念,体现卫生服务模式转变及相关的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社区护理等。培养从事护理某一特定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强调职业素质,强化实践环节,着眼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护理实践技能。
5启示及展望
【关键词】 医学类;学生;护士;形体课;重要性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获得同行及专业人士的认可,还要拥有一个完美的外在形象,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争取一定的竞争优势。为此,相关专业院校需要适应就业趋势而开设形体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外在形象。护士为是一种与服务对象接触甚密的职业,良好的形象不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利于服务水平,为患者留下“白衣天使”的形象。
一、研究对象
某职业院校护理专业50位女生。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向50位发放问卷,收回问卷50份。同时,借助文献参考法、数据统计法、访谈法以辅助研究,以支持研究结论。
三、结果分析
1、学生对开设形体课的认识和自我体态的评价
问卷调查显示,28位女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形体课,占总人数56%;有12位女生认为“有点必要”开设形体课,占总人数24%;有8位认为“没有必要”开设形体课,占总人数16%;有2位女生认为上形体课“浪费时间”,占总人数4%。尽管部分女生认为没有必要上形体课,可是认为有必要上形体课的学生仍然占有总人数一般以上。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对形体课的益处有了新认识,对形体课的兴趣浓厚了起来。
2、形体课的开设不仅利于改善学生形体,还利于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多是青少年,处于一个心理、生理趋于成熟发展的阶段。皮下脂肪增多,女性特征越发突出等青春期特征让她们的性情有些变化,加上缺少体育锻炼,身体发福、发胖现象比较严重。经过问卷调查,50位学生中只有17人对自己的形体较为满意,占总人数34%的比例,其余的人都对自身的形体不甚满意,从中不难看出女生对自己的形体有着较高要求。女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她们不喜爱参加体育活动,只是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高。在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一项――“想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与训练,促进体态协调发展”,共有89%学生选择了“想”、“特别想”两个选项,说明这个时期的学生不是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只是想通过科学、系统、规范的教学和训练来促进自身体态的协调发展。
形体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经过系统的身体形态训练可以纠正学生以往生活中不正确的体态,使他们得到正确的形体训练方式,如通过抬头低头、头侧屈、转头等练习可以伸长和加强颈肌;加强凸侧肌肉和身体垂直练习可以伸长脊柱来纠正“C”型脊柱弯曲的缺陷,以长成端正的体型;经过基本站立、基础步伐与舞步、靠墙站立等练习方法可以纠正学生的扣肩、驼背等不良体形;等等。条件允许的话,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形体练习,训练效果更佳。不仅可以达到纠正体态的目的,还可以培养优雅气质,促进学生自我形象的塑造。
3、形体训练可陶冶学生情操、调节心理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由于形体上的不足,正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心理不免升起一股自卑感。经过形体课上系统化、规范化的形体训练,逐步改善形体上的不足,帮助自信心的提高,已达有效调节心态的目的。繁重的课业学习,加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节奏,学生心理不免有抑郁、紧张的感受,经常上形体课正好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改善体态,陶冶情操,调节心理。在优美明快的音乐节奏下,配上协调有力的形体训练,加上各种有效锻炼身体肌肉的方法,形体、气质、情操、心理等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让人油然产生一种满足感,起到了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信心十足的投入学习生活。
4、形体训练可提高身体机能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形体训练与其他活动一样,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进行,反过来,形体训练也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技能水平,增强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身体机能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5、形体训练利于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
形体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训练强度大,如果学生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勇于吃苦耐劳,将难以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和身体上的痛楚。为此,形体训练的过程利于锻炼学生持之以恒的坚韧品质。
6、形体课程的开设利于激发学习的动力
开设形体课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外在形象,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以提高就业成功率。从某种层面山来讲,形体课的开设源于社会的需求,关系着学生的就业情况。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加上用人单位的“挑剔”眼光,应聘中的优胜劣汰更为严重,对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患者希望每天见到的医务人员行为端庄、有气质、精神饱满,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形态。为了满足这一要求,让医药类专业的学生加强形体训练,不仅能塑造身形,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还能健全身体机能,在竞聘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同时也可以提高对患者的服务水平。
四、结论
1、形体训练中有许多不对称的动作和较为复杂的上下肢配合动作,经常参加形体训练,可以纠正身形上的不足,改善形体,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机体协调性,塑造完美身形的同时还可以强身健体。
2、形体训练是一项讲就艺术性的运动活动,训练中因配有音乐,使得形体训练有着较强的韵律性和节奏感,长期的训练亦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韵律性和节奏感,让学生认识美、鉴赏美,甚至具有创造美的能力,自身的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得到了全面升华。
3、长期的形体训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性情和心理得到有效调节,排除抑郁与紧张,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锻炼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4、形体训练作为一项集体活动,在学生集体参与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并锻炼了交际能力,利于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5、经过一系列的探讨,足见医药类院校开设形体课对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为职业竞聘成功增加一定保障。因此,该类院校有开设形体课的必要,对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岗位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小兵,李秋平.形体训练对护理学生自信及其应对方式的影响[J].医学教育探索,2009(06).
[2] 苏晓云,贺继平,孙建萍,张涌静.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可行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0(07).
[3] 叶碧容.护理形体与礼仪教学对策探讨[J].成功(教育),2010(04).
[4] 何玉凤,王祥荣,王珍珍.护理专业开设形体训练课的做法与体会[J].卫生职业教育,2007(09).
[5] 林丽香.中专护生形体训练教学引入护理礼仪的可行性[J].卫生职业教育,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