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装设计与工程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1篇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素描实习、缝制工艺实习、成衣工艺实习、服装市场调研、创作实践、计算机上机实习、毕业设计及论文等,一般安排不少于30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

3、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艺工结合特色。

4、具有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确定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

5、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的能力。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工科院校服装设计 艺术与科学 思维形式

从国际艺术设计教学趋势来看,以向多元化全方位方面发展。我校为适应国际与国内办学趋势和社会需求。于1999年成立艺术设计学院,虽然我校办学历史不及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悠久,但在工科院校创办艺术设计学科有它自身优势。在艺术类招生中重视学生文化课成绩,文化课比例占70%左右,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好,富有研究与探索精神,逻缉思维与理解能力较强。以“重视基础课,拓宽专业课,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为教学思想。教学上重视文理交叉和互补式的教育特点,目的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出现CAD技术、网页设计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了更好地体现工科特色,学生在大一期间除了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基础知识,还开设C语言编程、图形应用软件等课程。在创作思维上注重发挥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较强的优势。

一、发挥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较强的逻辑思维

艺术设计是有目的创作过程,而逻辑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推理而寻求必然的结果,帮助设计者寻求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它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指导艺术创作与实践。如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学》作为主干课程,课时150学时,分为70学时基础设计理论与80学时服装实践设计两部分,在一个学期完成。学生大二上学期开设基础设计理论,讲授服装形式美法则、色彩等知识。从纵向而言基础设计理论重视其深度,在教学中重视理论学习,区别于专业艺术院校只注重技法教育而忽视理论系统学习,要求学生不但能生动地画出来,更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学生的创作意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逻辑思维优势,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寻求到服装艺术发展规律与本质。在教学中側重逻辑思维,学生易于接受与掌握教学效果好。

二、加强工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谈及逻辑思维重要作用的同时,决不能忽视和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和意义,而工科院校艺术学生相对来说缺少形象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应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

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最初是通过感觉器官进行的是一种较感性的思维活动。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设计者经历想象过程后,在思维中有了一个感性到理性上升的阶段,而联想则将理性阶段再次溶于一种感性范围中去,并通过感性形式表现,从而取得合乎设计要求的形象,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便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见,形象思维是一种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借助想象和联想来达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如大二下学期开设服装实践课程,讲授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设计等课程。从横向而言注重其宽度与广博,要求学生具有超前意识与前瞻性,特点是时尚与实用性强,时尚贵在创新,创新意识就应注重学生形象思维与想象力。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跨学科相互渗透,从服装心理学、服装营销、服装品牌策划等学科来讲授,通过观摩国内外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谈感受总结出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在设计构思时,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观察周围一切事物从中发现美,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记得法国服装大师伊夫·圣洛朗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生活就是时装设计师的天地。” 他的不少优秀作品都是在他世界各地旅游时,发挥形象思维经过大胆地想象而产生丰富的联想触发创作灵感。他在70年代设计翘肩服装,就是受到中国古建筑的飞檐设计影响。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始建于60年代初,其发展在后的80 年代,直到目前达到空前繁荣壮大。但在教学上还采用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学生知识面窄与欧美一些国家艺术设计院校相比,我们学生创造思维就显得苍白许多,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造力尤为重要。

创造力是具有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广博视野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能力和掌握创新知识的方法。创造思维又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征,发散思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创造思维方法。教学的灵活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活泼新颖的教学方法,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作思维空间,避免“一言谈”与“填鸭式”教学,教学上可开设专题讨论、演讲、社会调查、讲座等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内在潜力, 加强学生演绎、推理、归纳、分析综合能力,这种丰富多彩教学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教学效果。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如《服装设计学》在讲授150学时后,集中4周进行创作设计课程,是对《服装设计学》理论课程的总结与整合,把前期的理性认识用感性认识来表现出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课程充分体现工科办学思路,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内容安排“定位项目设计”,让学生把作品定位在某一服装品牌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本专业最新行业动态与市场走向,分析消费者审美与文化知识结构、收入情况、设计产品的要求与最新流行趋势, 掌握市场变化与发展规律。近几年,学生在国内服装设计大赛多次获奖,为学生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结论

论文以服装设计思维为出发点,结合调研与教学实践,系统地论述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特点及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在逻辑思维基础上开发形象与发散思维,探讨思维训练方法,促进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为服装企业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服装图书策划组编.设计中国---成衣篇[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5.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针织服装; 设计; 工艺; 课程革新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针织服装以其特有的自然与弹性、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有与梭织服装平分秋色、并驾齐驱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已成为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已有十年,期间对针织服装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尝试,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潜力的教改措施,并与世界知名的电脑横机制造商STOLL公司紧密联合,潜心拓展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针织设计与制造知识,承担上海市教委21世纪新教材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一书已于2006年3月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由于在针织服装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是笔者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革新与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材建设

鉴于针织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系统深入地介绍针织服装的最新设计的书籍较少,而能站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角度上详细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创意设计的书则更加匮乏,因此决定撰写一本能将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从纱线至成衣――贯穿针织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与市场密切接轨的专业性、实践性、前瞻性教材。

国内目前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同类教材一般侧重于介绍针织服装的工艺和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两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讲述针织服装的工艺时侧重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收放针数的算法和裁剪工艺图,缺乏针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在讲述针织服装的设计时,突出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特性方面的设计深度不够[1],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力度不够,丰富性、生动性和创意还需加强。

笔者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正在撰写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盖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从纱线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权威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生,并同时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盘,便于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进行强化训练,并包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CAI课件和针织服装设计素材库,包括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兼顾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侧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论述,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由于服装类学生毫无针织基础,需要填补该方面空白,本教材将首先讲述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编织原理、针织机械与针织物的特性,使学生对针织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从针织原料――纱线开始介绍如何根据纱线、组织结构、服装款式的特点来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讨论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针织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工艺间紧密融合。由于针织服装的种类较多,本书主要讲解目前款式变化快、强调时尚元素的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休闲运动服的设计[2]。

二、围绕课程建设展开多项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装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进的两大知名服装CAD软件――法国力克和美国格伯,其中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软件已有四届学生学习并针对校外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编写了完善实用的讲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利用款式设计CAD系统建立了生动逼真的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素材。

2.课程教学队伍和教改教研项目建设

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攻读针织服装方向的博士学位,培养青年教师参加针织服装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德国STOLL电脑横机公司、上海春竹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师深入针织服装企业学习与市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成立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教研项目为在教学中探讨提高针织成衣设计创意的手段以及针织服装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电脑横机和手工钩编中寻找针织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教学改革包括针织面料认知[3]、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针织服装设计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课程配合有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可强化学生对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加大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目前的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存在设计与工艺脱节的情况,而现在我国针织时装品牌正致力于品牌价值提升与产品附加值升级,市场上极度匮乏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培养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针织时装的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教学。在传统观念中,针织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较弱,柔软、易变形、不易后整理、略显沉重;色彩稍显暗哑,难以呈现丰富的花纹与图案。但现在不同了,柔软的针织面料可以在结构上出神入化,不再是过去的单纯造型,独具风格的图案、色彩自成一体。在针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新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时尚面料和各种令人称奇的设计造型。

针织时装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针织的特性、质地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这样设计师才能拥有足够的底蕴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并不断地自我提高。由于针织的易变形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针织时装设计师要在具备优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精通工艺用以支持设计。

4.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面对中国针织时装设计人才的现状,当今的服装院校对于设计师的培养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入互需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4]。

(1) 介入式:学院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学,相互渗透,产学结合。

(2) 品牌式: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师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并使之转化为企业品牌创意。

(3) 企业式:学校把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校园。

(4) 创业式:吸纳企业的创业基金,组织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

(5) 订单式:学校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其岗位的实际需要就学生的研修课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转化时间提前在校内完成。

三、扎实做好内功,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教学资料建设

扩充性资料包括教师制作的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课件,包括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课件、针织服装效果图的表达课件、手工针织服装设计课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服装款式设计软件制作的针织面料库和服装款式库,手动横机操作方法光盘和针织系列服装展示和大赛录象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建立专业针织服装实验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机号的手摇横机、提花横机、小型电脑横机、套口机等,使学生对针织服装的制作有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计算机辅助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在服装CAD专业机房上课,采用电子教室使教师机可对每台学生机单独实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学生的文件夹,能进行网上电子点名、文件分发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高新科技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比如应用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给同学讲授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针织服装的效果,并播放有关实际录像。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的时装设计师偏重于艺术设计,对于工艺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对于针织时装设计师而言尤为严峻。因为梭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面料开始的,而针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包括织造、染整等诸多工艺,从设计到成衣制作整个工艺链条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监控与调整的作用。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这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一定要注意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丽.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2009.7

[2] 吴益峰.谈创新针织服装的设计.江苏纺织.2004,11:26

[3] .浅谈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广西纺织科技.2009,4:75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解读;课程理念;专业特点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73-04

【作者简介】丛开源,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通,226011)党政办公室主任,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装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

课程是使教学达到预期目的的一种手段,课程研究在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课程标准作为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平台,其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课程标准具备一般标准的基本特征,但是,课程标准不是硬性的规定或准则,更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课程实践的参照与导向。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数以亿计的初、中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制订中等职业教育核心课程标准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是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服务学生发展需求的必然。为此,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的编制突出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

一、以课程观统领课程标准

(一)贯穿课程理念

课程观是对课程的各种认识和看法的总称,包括对课程的概念、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等各个方面的认识。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是学习者从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一切经验或体验。由此可以看出,关注学生在获得经验中的体会和强调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的发展是新课程观的核心理念,其实质是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标准在编制过程中以新课程观核心理念为主线,体现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的课程价值。以“服装造型设计基础”课程为例:“课程设计思路”回答了“创设活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回答了“活动效果的预设”,“课程内容与要求”回答了“获得经验的媒介”,“实施建议”回答了“获取经验的方式和手段”,系统架构了学生形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人格能力和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这种在“做中学、做中教”过程中关注学生与教师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也要求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更多的是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在互动、碰撞、交融过程中,教师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学生不断修正思想观点和行为。[1]

(二)突出职业能力

将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被称为职业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是指“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就是指“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优质就业作为落脚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强调要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为着力点。

专业能力(知识应用)、人格能力(行为方式)和社会能力(价值观念)构成职业能力的三个维度。可以这样认为: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引导学生以合理的行为方式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建立知识与任务(给定的任务、重组的任务、未来的任务)的联系就是职业能力的培养。

比如:中等职业教育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掌握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变化规律,能依据制图规定和方法步骤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形成要素整合、观察比较、解析评判等基本职业素养”,它整体综述,高度概括了专业能力的特征和要求,以及知识与任务联系的方法。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为:1.掌握结构设计原理与规律,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树立科学、系统的结构设计理念。2.理解人体结构与服装的关系,能感知二维形态与三维形态空间转换关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评价和借鉴服装典型品种流行款式结构变化和板型特点。3.具备识读理解任务单和一般式样服装款式图结构特征的能力,能运用平面结构设计的原理、方法和规律进行一般式样服装结构制图和用料核算及排料。4.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安全、节约、环保意识。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勤于观察、敏于发现的求实精神。这种分点描述指明了知识与行动的内在关系,呈现了职业能力构成要素,传递了应该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行为规范来获取、应用并检验知识。

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基于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提出的,从分析学生基本情况、培养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入手,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学习领域,对建立知识与任务的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为例(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与要求”

[模块 教学

单元 内容及要求 参考

学时 衬衫结构设计 略 略 略 连衣裙结构设计 连腰型连衣裙结构设计 1.具备根据文字描述,绘制连腰型连衣裙平面款式图的能力

2.认识连腰型连衣裙构成的原理和因素

3.能运用原型法结构设计原理和方法,依据人体和款式特征,结合给定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合体连腰型连衣裙结构制图

4.掌握连腰型连衣裙的放缝、用料核算与排料的依据和方法

服装设计与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坑工程;水泥搅拌桩,锚杆,复合支护;设计与施工

1引言

由于水泥搅拌桩构成的重力式挡墙布置方式灵活,基坑内无需设置内支撑,施工过程中无振动、无噪音、无污染,同时搅拌桩具有止水功能,这些优点使得该支护形式在基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水泥搅拌桩自身抗拉、抗剪强度很低,当基坑开挖深度较大时挡墙宽度明显增大,造价和挡墙侧向变形也随之增长,其应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为了充分发挥搅拌桩的优点,克服其抗拉、抗剪强度低等缺点,同时结合其他结构形式或材料的长处,水泥搅拌桩复合支护结构在工程中逐渐受到重视和发展,如加筋水泥搅拌桩重力式挡墙、SM工法、搅拌桩重力式挡墙与锚杆复合支护等。水泥搅拌桩-土层锚杆 这种复合支护结构,充分发挥和利用水泥搅拌桩的挡土和止水双重功能,以及砂层中锚杆具有良好锚固性能的特点。

2工程概况

湖南株州某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5.0m,支护周长约300m,基坑面积约为6500m2。地下水位降深约为4.5m,场地总平面图见图1所示。

根据钻探揭示,基坑开挖影响深度内场地岩土体依据其成因类型及工程性能,自上而下可分为:

① 杂填土:灰、灰黄等杂色,稍湿,松散,主要为建筑渣土新近回填。含碎石、碎砖、块石等硬杂物20~30%,块石、粘性土、中砂等70~ 80%,本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2.40~5.60m。

② 中砂:灰、浅黄色、深灰色,饱和,松散~中密,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其中砂含16.7~37.0%,中砂含量22.2~45.7%,细砂含量12.1~36.4%,粉砂含量7.4~22.3%,见少量砾卵石局部为粉砂。本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3.80~8.50m。

③ 淤泥:深浅灰、饱和,流塑,含有机质,本层具有水平层理,层里面夹有1~10mm厚的片状粉细砂,切面光滑~稍有光滑,干强度、韧性中等,局部相变为淤泥质土。本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厚16.20~5.10m。

④ 中砂:灰、灰黄、浅青灰色,饱和,松散~中密,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其中,粗砂含量3.1~39.3%,中砂含量20.8~60.0%,细砂含量9.9~30.6%,粉砂粒含量8.0~27.5%,本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揭穿层厚8.10~17.80m。

⑤ 卵石:灰、灰黄色,饱和,中密~密实,卵石含量55.0~ 78.0%。粒径一般在20~60mm,少量大于110mm,表面较光滑,充填物为粘性土中粗砂,胶结较好。层厚6.20~6.80m。

⑥ 粘土层:灰黄色,湿,可塑~坚硬,部分地段为粘质粉土。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光泽反应稍有光滑,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层厚3.20~3.80m。

3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设计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周边环境,采用复合支护结构。对于基坑北边和西边,由于基坑边缘即为车道,来往的重载车荷载较大,在坡顶按1:1的比例放坡2.0 m,以下部分采用水泥搅拌桩与锚杆组合支护。水泥搅拌桩2排,桩径500mm,桩长7 m,桩底恰好为淤泥层,可作为隔水层。土锚锚杆2排,采用Φ48×3钢管作为拉杆,上排长度12 m,下排长度9m,其支护剖面见图2。

对于基坑东边和南边,场地较为宽敞,地面超载也比较小,对位移和基坑稳定性的控制较为宽松,采用水泥搅拌桩+放坡的支护形式,并在基坑开挖时在坡脚保留1:1.5的土坡使之对支护结构起到反压的效果。水泥搅拌桩2排,桩径500,桩长7 m,桩底恰好进入淤泥层,其支护剖面见图3。

考虑到基坑场地分布有较为深厚的中砂圆砾,厚度约为8.0~10 m,渗透系数高达35 m/d,必须在基坑内布置降水体系以降低基坑内地下水位,确保地下室开挖及施工的顺利进行,经计算,该基坑共布设22口降水井。

4水泥搅拌桩-锚杆复合施工工艺

4.1水泥搅拌桩

水泥搅拌桩主要是以水泥浆做为固化剂通过灰浆泵及搅拌头压入土中强制将地基土和水泥浆拌合在一起,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使土硬结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基坑支护结构。

水泥搅拌桩桩径为Φ500mm,桩距为400mm,搭接长度为100mm(根据以往的工程经验,水泥搅拌桩的有效搭接宽度为100mm时,可发挥截水的作用),搅拌桩的桩长详见各剖面图。

水泥采用P.O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水灰比0.55~0.6:1,根据气候条件,可适当掺入适量的外加剂以增强浆体的流动性,保证送浆过程不堵管。水泥搅拌桩的水泥掺合量为15%。

水泥搅拌桩成桩过程中,搅拌叶片应为4~6片,搅拌头的钻进和提升速度不得大于50cm/min,钻进到设计标高后应在原位搅拌30~60秒,以保证桩端的成桩质量。搅拌叶片的直径应不小于500mm,在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及时更换搅拌叶片。

此外,还应保证施工机械的平整度和机架的垂直度,搅拌桩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1%,桩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

4.2打入式土层锚杆施工

钻机成孔后,用水泥砂浆将一组拉杆(本工程采用钢管)锚固在伸向地层内部的钻孔中,并承受拉力的柱状锚固体就是土层锚杆。它的中心受拉部分是拉杆,拉杆所承受的拉力通过钢管周边的砂浆握固力而传递到水泥砂浆中,然后再通过锚固段周边地层的摩檫阻力而传到锚固区的稳定地层中,其施工技术主要如下:

1)土方开挖边槽后,应量测标高,并在围护桩上拉线做号。钻机就位时应准确,底座应垫平,钻杆的倾斜角度应用罗盘校核,角度偏差不大于0.5度,高差不超过5cm。

2)土层锚杆孔径为Φ80,拉杆采用Φ48×3钢管,竖向间距、水平夹角及锚杆长度详见剖面大样。

3)Φ48钢管同时兼作注浆花管,考虑到场地地质情况注入的水泥浆应尽可能灌入砂层内为止。

4)锚杆注浆采用纯水泥浆,水灰比0.5:1,水泥采用P.O 32.5R硅酸盐水泥,锚杆锚固体强度要求不少于10MP a。

5)锚杆注浆采用一次注浆工艺。按注浆量或注浆压力作为控制条件,水泥用量为50 kg/m,注浆压力不小于1.0MPa。

5水泥搅拌桩-锚杆复合支护施工质量检测

根据基坑支护要求,必须对整个基坑的水泥搅拌桩和土层锚杆进行质量检测,以保证水泥搅拌桩的成桩质量和锚杆的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避免基坑失稳或者对周边建(构)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根据设计要求,淤泥质土与水泥浆强制搅拌所形成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1.8MPa,芯样采取率大于50%;砂层与水泥浆强制搅拌所形成的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大于5MPa,芯样采取率大于80%。土层锚杆的承载力设计值为100kN。

5.1水泥搅拌桩取芯试验

选取27 #、446 #和646# 三根水泥搅拌桩进行钻芯取样,检测结果如下:

27 #钻芯取样总钻深7.4m,为粘土、淤泥和中砂夹淤泥与水泥浆强制搅拌搅拌形成的水泥土。淤泥与水泥搅拌段取芯率达70.0%,其芯样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3MPa,最大值为3.5MPa,最小值为2.8MPa,满足设计要求。中砂夹淤泥与水泥搅拌取芯率达84.2%,芯样基本完整,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3.1MPa,最大值为15.2MPa,最小值为11.5MPa,满足设计要求。

446#桩钻芯取样总钻深7.7 m,为粘土、淤泥和中砂夹淤泥与水泥浆强制搅拌搅拌形成的水泥土。淤泥与水泥搅拌段取芯率达69.2%,其芯样抗压强度平均值为3.2MPa,最大值为3.8MPa,最小值为2.9MPa。中砂夹淤泥与水泥搅拌取芯率达84.6%,芯样呈长圆柱状,褐灰色,坚硬,搅拌均匀,其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4.1 MPa,最大值为18.8MPa,最小值为11.0MPa,满足设计要求。

646#桩钻芯取样总钻深7.7m,为粘土、淤泥和中砂夹淤泥与水泥浆强制搅拌搅拌形成的水泥土。淤泥与水泥搅拌段取芯率达61.3%,芯样抗压强度平均值为2.8MPa,最大值为3.2 MPa,最小值为2.4MPa。中砂夹淤泥与水泥搅拌取芯率达80.1%。其芯样抗压强度平均值为13.8 MPa,最大值为20.5MPa,最小值为9.8MPa。检测结果表明,水泥搅拌桩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5.2土层锚杆抗拔试验

图4为土层锚杆抗拔试验的抗拔力Q与锚端位移s之间的关系图,选作抗拔试验的锚杆号为10 #、30 #、60#、91# 和130#。从图中可以看出,当锚杆试验抗拔力达到设计值100kN时,最大位移均不超过12mm,变形较小。

5.3施工效果分析

目前,该地下室结构部分已经施工完毕,根据现场监测资料,基坑坡顶最大沉降为8.7 mm,深层土体最大位移为16.3mm,基坑整体稳定和变形及周边建 (构)筑物的安全均得到较好的保证和控制,未出现失稳或变形等不利情况,水泥搅拌桩和锚杆复合合支护的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6结论

综上所述,该基坑支护采用水泥搅拌桩-锚杆复合支护设计是合理的,取得了预期效果,同时也节省了工程造价,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是,这类复合支护结构仍存在以下问题:

1)水泥搅拌桩和土层锚杆支护受场地地质条件的影响较大,对于砂土基坑,水泥土搅拌效果和锚杆的灌浆质量容易得到保证,取芯检测表明芯样抗压强度远高于设计值。而对于粘性土或淤泥、淤泥土,搅拌桩的质量大大降低,锚杆的承载性能也较差。因此,该类支护结构主要适用于含砂砾土层基坑效果较好。

2)水泥搅拌桩的成桩质量受机械设备和技工人员素质等的影响较大。

3)当场地富含块石等障碍物时,水泥土搅拌质量较差,桩身垂直度和桩位偏差不易保证,此时应改用高压旋喷成桩。

参考文献

[1] 刘建航,侯学渊主编.基坑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