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实践教学

护理实践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实践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护理实践教学

护理实践教学范文第1篇

1.1完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和学校社区护理老师共同担任组长的社区护理实践小组,小组成员由技术业务娴熟、大专以上并具有丰富社区护理和全科医学经验的护士和医生组成。带教人员定期接受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组织的教学能力与技巧方面的指导和临床医学理论和技术的培训,并接受教学小组组长的社区实践教学质量的督导,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整改意见。

1.2制定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计划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合理的教学计划是高质量教学的必要前提。护理系根据教学大纲的原则要求,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社区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习作息时间、带教工作计划和实行进度安排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执行护理系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计划,必要时进行调整。

1.3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计划

社区护理本科生实习的时间共3周,分为两步进行:①进社区实习前一周在学校进行,由护理系社区护理教学老师完成,为护理本科生进入社区护理实践前进行岗前培训。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的工作内容及方法的不同之处,初步了解护理本科生对社区护理的认识程度并给予相应的指导;②护理本科生进入社区医院后,由带教老师完成的医院环境、实习内容、社区临床操作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介绍和培训。安排于各科室对护理本科生的理论讲课和技术操作带教,尽量安排于实习第一周完成。护理本科生进入社区护理实践后,实行分组、交叉轮转各科,并在实习第二周末进行集中交流,提出实习意见,第三周进行强化和巩固。第三周末全部实习完成后进行社区实习小结。

2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

2.1全科护理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内容参照袁莉[2]的研究,包括全科护理、居家护理等。其中全科护理教学主要是进行基础护理技术的巩固,学习和实施换药操作,掌握犬伤的处置方法和相关知识。学习全科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并尝试对门诊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2居家护理

跟随社区带教老师到社区居民家中遵医嘱进行护理操作和健康教育。护理本科生要求掌握出诊流程、技巧和注意事项。每一组护理本科生选取一位患者按护理程序进行病历的收集,提出护理措施,进入患者家中进行健康指导,后期进行护理评价,并将病案、护理措施等内容总结,以书面形式上交带教老师。

2.3健康教育

每组护理本科生须完成一次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和一次黑板健康宣传报。健康教育由带教老师联系时间、地点和人员,每组护理本科生完成一次社区居民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可为饮食、运动、疾病康复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实施方法可为制作幻灯片现场授课、现场演示、现场咨询等。另外,由医院提供宣传展版,每组制作一次黑板健康宣传报,内容和形式由护理本科生自由发挥。

2.4社区中医康复

通过听取中医医生的示范讲解,观察中医医生的实例操作,了解中医推拿按摩、针灸、拔罐等中医技术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和护理要点。

2.5产后访视

访视人员在区妇幼保健院领取访视卡,在访视护士带领下,到产妇家中进行新生儿和产妇的访视。主要掌握访视的流程、访视的内容和技巧,学习产妇和婴幼儿的营养指导和注意事项等。

2.6儿童保健和预防免疫

护理本科生须掌握儿童保健和预防免疫的相关知识。了解儿童保健的程序和内容,掌握婴幼儿头围、身高等测量方法并进行实践,了解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营养指导方法。通过免疫接种护士的讲解和示范掌握计划免疫程序以及常用生物制品的种类、接种方法、不良反应及处理,熟悉和了解儿童预防免疫的预约登记。

2.7妇女保健

了解社区妇科手术(安环、取环、人流等)常规器械的名称、用法、手术流程、配合做手术时的注意事项,并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健康教育。

2.8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

掌握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的健康档案的建立的方法和访视的安排。在社区护士的指导下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访视,掌握访视的方式、技巧和访视内容;同时了解居民健康档案的收集方法和注意事项,熟悉居民健康档案建立流程。

3授课形式

3.1传统教学中应用人本原理

以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实现最佳效果的有利保证[3]。在社区实践教学中,社区带教老师言传身教,将与患者及家属交谈的方式、内容以及观察病情的要点教给护理本科生。护理本科生每完成一个指定的事件后,社区带教老师将应用赏识教育肯定其做得好的部分,并共同找出需改正和需提高的地方。当学生熟悉工作流程和规范以后,在适当范围内让学生单独操作。

3.2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首创,采用“先问题后学习”多种学习途径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4]。在社区护理本科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护理本科生将老师根据社区护理特点提出的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学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学习目标,让小组成员各自分析、收集资料后再与带教老师进行探讨和学习。从问题出发寻找原因的思路,既有利于评判性思维的发展,也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5];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4持续改进的教学方法

在社区护理本科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校与社区带教老师一直坚持教学方法的持续改进。小组于社区护理实践结束时,由护理系老师和主带教老师共同组织护理本科生进行讨论和总结,总结在实践中取得的收获,提出存在的问题,并上交一份实习小结。每位护理本科生填写一份由护理系设计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质量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实习内容量化表、实习的收获与不足、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对护理系的评价以及实习的建议等条目。护理系老师对护理本科生意见反馈表进行分析和总结,于每学期实习前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沟通和交换意见。

5结果分析

历届护理本科生共560人填写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质量调查表》反映,对社区护理实习整体的满意度为65%以上,70%以上的护理本科生认为在社区实习有各种收获并对社区护理工作有一定的认识,在社区实习中有一定的收获;还有部分护理本科生认为社区的实习,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专业实践技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实人生经历和社会工作能力,增加职业自豪感。然而,也有同学认为社区社区带教老师总体存在理论知识欠缺、带教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学校应通过加强社区带教师资培训来解决。

6讨论

社区护理是21世纪护理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社区护理实践能培养和提高护理本科生社会实践能力,激发护理本科生从事社区护理工作的愿望,为他们将来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1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对护理本科生的影响

社区-学校合作性的社区护理实践教育模式是对护理本科生有利的合作方式。社区实践教学对护理本科生可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护理本科生参与社区服务,能早期接触社会,并深刻体会到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体会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施护理并取得成效的前提,从而使护理本科生自觉地加强沟通知识、技能的学习;通过社区护理与护理教学相结合,护理本科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通过中医针灸和换药技术的观摩、实践,拓宽了知识面;通过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工作,提高了护理本科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的能力;通过入户家访让护理本科生积累了更多人际交往沟通方面的经验;在家庭护理的过程中,让护理本科生明确了服务态度,增强了服务意识,对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疑问,对社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讨论,并与国外的护理方法比较,对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加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护理本科生的培养、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评判性思维能力[7,8]。社区护理实践还培养了护理本科生应用整体护理观念进行社区护理的能力,提高与患者、家属、居委会等各种不同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和各种工作场合的无菌观念,增加了对社区护理的认识。

6.2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提高了社区护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也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来许多正面影响,提高了社区护理质量。我国现阶段社区护理普遍存在护理人员理论水平偏低,本科护理实习生来到社区,为社区带来先进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为社区护理注入了新生力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实习生给社区带教老师的信息反馈可促进老师自身的进步,由此教学相长,从而把社区护理人员锻炼成为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德、全面的业务知识和护理技术、以及灵活的沟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②实践教学过程中,社区和学校带教老师间有很多机会进行沟通交流,这将有利于老师间教学经验的分享,以更好指导护理本科生社区实践学习;③护理本科生在社区的实践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社区带教老师的护理工作负担。最后,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有利于学校带教老师了解社区护理工作现状,便于老师对知识进行更新,从而提高学校老师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6.3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

社区护理实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①社区护士人数少、从业时间短、专业素质不高、缺乏教学经验,且流动性较大,带教内容为日常工作内容,社区护理工作繁重,使得教师对护理本科生的指导不到位,护理本科生通常只能被动地跟老师做事,其主动性和独立性得不到足够的发挥,社区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受到限制[9];②社区护理工作内容多,范围广,但实习时间短,护理本科生在很多方面只有表浅的了解;③学校社区护理理论教学内容与社区实习内容存在一定程度脱节,护理本科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社区实践。

6.4小结

护理实践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护生;护理;软技能;教学

软技能又被称为非技术技能,是相对于硬技能提出的概念[1]。是指在工作和生活中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能力[2]。它包括护理人员的的智能、情商、人际沟通、观察、判断、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是人文素养底蕴的外显,由于没有指令性的范围和尺度,难以量化,以定性为主[3]。

在过去对护生的培养中,各种院校都重视硬技能的培养,轻视软技能[4]。据调查,当前护患纠纷投诉中,患方不满意的地方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护士缺乏耐心,解释简单,沟通不良等[5]。随着社会的进步,软技能已和专业技术一样重要,并应用于各种领域。各个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也很注重护士的软技能。为了让学生进入临床能够尽快适应护士的角色,在护理教学实践中,除了加强护生硬技能的培养外,更应加强软技能各个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科对护生进行软技能的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我科实习同学35名为实验组,另外30名同学为对照组。两组年龄和成绩均相当。两组均在我科实习的第2w开始学习急诊急救的知识,内容完全相同,由同一个老师授课,进度相同。

1.2方法

1.2.1实验组采用护理软技能教学实践法 实验组在急救护理实践技能教学中,除了培养他们的过硬的实践技能外,还要他们主要从观察力、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软技能的培养。

1.2.1.1修订教学计划 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教学变成实践教学,根据最新的急救理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与时俱进。比如:学习心肺复苏指南时,以往的2005版心肺复苏程序从"气道、呼吸、胸部按压"而改变为2010版的心肺复苏程序"胸部按压、气道、呼吸"。CPR操作顺序的变化:A-B-CC-A-B。

1.2.1.2改革业务学习法 老师第1w就将第2w要学习的内容及视频告诉给学生,让他们提前预习并模仿视频操作。学习时,让学生自己先按照视频的内容操作一遍,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同时纠正不足之处。在同学做完之后,老师最后示范一遍,并讲解动作要领。在操作训练时,每一步骤均按照情景模拟训练,根据患者的不同身份、年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采用不同的语言及沟通方式。

不论是上什么内容的课程,都要求学生仪表端庄、大方,举止文明,着淡妆。

去年,我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急救演练,包括:双人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无菌技术等。我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将这些知识及操作相关技巧交给学生们,并要求学生充当老师的助手,以便更客观地学到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观察力及团队协作精神。在课后自主训练时,每组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在组长的协调指挥下进行,然后互相评价,找出不足,立即改正。

1.2.2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

1.3考核方法

1.3.1理论知识考核内容一样。均采用闭卷考试,总分100分。

1.3.2操作技能考核 均采用我院自编的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由相同老师评分。评分标准中,操作程序及软技能各占50%。

1.3.3临床实习评价 在我科实习完后由带教老师填写实习鉴定和患者满意度评价。

2 结果

对两组学生理论成绩、操作考核,临床实习老师进行实习鉴定,实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 讨论

实施护理软技能培训,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情景模拟、课后分组训练、充当老师助手等方式,培养了护生的沟通能力、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推选1名小组长,锻炼了护生的协调指挥能力。第1w同学们在急诊科有了感性认识之后,明白了急诊科在紧张的气氛中突出的"急、快、紧"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稳、准、快",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急救护理的职业场景。通过这一系列软技能的培训,让学生们能够从容地面对各种患者。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能因人施护,科学、灵活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身技能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这有利于建立护患信任关系,拉近距离,促进各项护理操作、治疗的顺利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护生临床经验的不足,明显减少了误解性纠纷[6]。

总之,通过软技能的培训,有利于学生们能够在毕业后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护理人员的角色转换;更有利于护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能够提高就业竞争力和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付艳芬,郑显兰,李平.软技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3(1):74-76.

[2]Joy J. Soft skills and syllabus;the need fof convergence[J].IndianJournal of Open Learning,2008,17(2):95-101.

[3]付艳芬.护理软技能测评工具的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75.

[4]喻穹.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软技能"[J].培养世界教育信息,2008,1:48.

护理实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妇产科 护理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55

《妇产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鉴于妇产科的特殊性,临床见习通常很难实施临床教学,也无法提供标准化的病人供教学使用,再加上妇产科护理操作关系到病人的隐私而且存在较大的风险,由于妇产科病人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孕产妇通常不希望见习的学生在她们身上进行操作练习,从而使得临床教学过程更加困难。怎样进一步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于护理专业教学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在妇产科护理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及人文精神

妇产科护理学作为临床学科中的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涵盖了生命理念、医学伦理、医学道德、健康价值等诸多内容,具有较强的医学人文教育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人文资源。比如课程中的妊娠剧吐及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孕妇妊娠期间承受的各种痛苦,说明母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伟大的;通过胎盘模型给学生讲解胎盘的功能的有关知识中,母亲给胎儿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吸取胎儿的二氧化碳以及代谢废物,更加说明了母亲的伟大;通过分娩机转模型的演示,学生可以了解宫缩造成的阵痛是所有母亲最痛苦同时也是她们最幸福的时刻。课程中的这些知识都融入了人文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妇产科护理学的积极主动性和热情。

2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妇产科护理学中的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从而丧失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录像、动画等多媒体课件,使得这些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更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分娩期的护理相关知识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外阴清洁与消毒顺序、接生的正确步骤等;同时通过模型训练,学生能够进行腹部四步触诊手法、演示胎方位、妇科检查等模拟训练,为了让学生的操作更加规范,在进行模型训练之前,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给学生演示并同步进行讲解各步骤的操作要点,对于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知识,演示动作要放慢一些,甚至反复演示,只有学生掌握了基本功,才让他们开始进行分组练习,教师在一边进行指导,当所有学生都完成操作练习之后,选出一名学生,或者学生自愿进行课堂操作,由学生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和总结。

3 改进实践课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1 设计情景模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在进行某项操作演示时,通过设计一个模拟情景,由教师充当操作者进行操作演示。妇产科护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比较强的课程,教师如果仅仅讲解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其教学效果也较差。如果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正常分娩产妇的护理”相关内容时,运用分娩全程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模型对产妇分娩过程进行模拟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娩机制、外阴清洁消毒、接产、助娩与检查胎盘胎膜、新生儿护理(断脐)、产后观察等正确步骤和相关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尽快掌握环境布置、用物、操作过程等,这种教学方法十分逼真,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2 利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提高操作能力

针对妇产科护理学中的部分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比如产前检查需要询问孕妇的病史、测量骨盆等项目,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是不可能运用模型进行的,要求真人进行实践,而临床见习期间,教学医院通常是无法满足学生的见习要求,加上大多数的孕妇不会配合。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教学就需要利用实验室,教师在讲解和演示相关知识要点之后,开展角色扮演教学,将学生每两人分成一组,轮流扮演孕妇和护士的角色开展练习,从而让学生提高操作能力。

3.3 模型演示与训练教学

妇产科护理的部分操作内容事关病人的隐私,并且有较大的风险。这就要求学生首先应在模型上训练娴熟之后才能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妇科检查、阴道擦洗、新生儿断脐等实践内容。为了让学生的操作更加科学规范,教学过程中应采用集中演示与个别操作有机结合,主讲教师首先进行集中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各步骤的动作要领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进行指导,及时纠正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错误纠正。

3.4 综合性临床思维训练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功能教学模型,同时在将一些常见案例引入到操作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比如,在讲解产前检查腹部相关知识时运用触诊模型进行训练。又比如在学生进行胎位检查和胎心听诊练习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在掌握胎位检查四步手法的基础上,能够对胎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临床思维能力。综合性临床思维训练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运用模型变换胎儿位置让学生对胎位进行判断,并设计临床问题(胎位的异常、分晚期的处理等)让学生自己思考。第二,利用变换胎位让学生判断听诊胎心的准确位置,从而更好地掌握胎心听诊的理论依据。第三,利用对胎心率变化的调整,让学生掌握数胎心率,并判断胎心率是否正常,设计胎心率异常的原因以及处理方法等临床问题。

4 增强学生防范医疗纠纷的教育

随着全民普法的深入和对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病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因此,近年来护患纠纷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融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法律问题,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防范医疗事故尽量减少护患纠纷,不断提升护理实践课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英华,颜君,高玲玲等.妇产科护理实践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临床护理,2005,4(5):54.

护理实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综述文献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社区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5)中指出,国家将持续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使更多社区居民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服务[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指出,推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由此可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受国家政策的支持,也肩负全民保健的重任。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3],护士是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人力保障,但目前社区护士配置不足[4]。因此,加强社区护理教学、培养应用型社区护理人才是当今高校护理教育面临的任务。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5],虽然社区护理学已作为我国本科护理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但其实践教学(包括实训课、见习、实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此,借国家推动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契机,笔者系统检索并阅读相关文献,总结我国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的研究进展如下。

1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具有方向性的作用,指导教学内容的设定。但李焕等[6]调查国内社区护理方向硕士的培养目标发现,培养目标存在笼统、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7]提到本科《社区护理学》教学目标为: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阶段的临床实践后,学生能够进行社区评估和家庭健康评估,参与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工作,进行社区健康教育。该实习目标较具体,具有较好的指导性和操作性,但是未提及实训和见习的教学目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指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2]。因此,《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目标应为通过系列的实训、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上述11个项目中的护士角色工作内容的能力。关于实践教学内容,《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7]要求实习的内容应包括参与社区评估、家庭访视、社区慢性病管理、预防接种、社区健康教育5个项目各至少1次。然而这些实习内容相较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2]的11项内容存在不一致。笔者认为实习内容应囊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11个项目,使学生基本具备完成上述11个项目的能力。而关于实训和见习的教学内容,我国尚无统一的文件或教材给出具体的意见[8],教学内容多为教师根据现有客观条件、技能项目的重要性自行决定,主要为健康教育、家庭访视、预防接种。因此,相关教育者有必要编写一部符合护理学本科专业认证要求,并配套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2]的社区护理实践教材,为护理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因对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足,社区护理学实践课课时普遍较少,如南京中医药大学社区护理学实训学时为8学时(社区护理学总学时为36学时)[9]。《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7]给出的参考学时是实践教学最低6学时(理论学时18学时),最高27学时(理论学时27学时),实习1~4周。而西方国家院校的社区护理实践学时往往与理论学时相当[10-11]。我国社区护理实践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只能蜻蜓点水,不能深入了解社区护理服务项目。郑桃云等[12]研究比较了传统的28个理论学时加2个实践学时的对照组与10个理论学时加20个实践学时的观察组学生的考核成绩,结果两组理论成绩无统计学差异,而观察组实践技能成绩优于对照组。孔令磷等[13]的研究结果同样支持增加实践学时。因此,多位学者呼吁增加社区护理实践课学时[9-12]。

2教学模式

我国社区护理教育者已开展较多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比较成熟的有教学做模式、多位一体模式。

2.1教学做模式

教学做模式即先进行理论教学,然后学生确定具体项目、自主学习,再行实践。有2项研究探讨了该教学模式[14-15],认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如针对“健康教育”这一技能,教师经理论授课后,在缩减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给出学生自学的时间,引导学生确定一个健康教育的主题,如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校园同学的健康教育,引导学生自行分解任务、查找资料,确定讲稿,然后开展实际的健康教育活动,完成任务,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学做模式对学时、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具备文献检索能力、活动的组织策划能力,这样才能“学”、“做”,另外还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时,否则占用学生大量课余时间会影响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此外,在开展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做”环节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实践条件,如与实践基地协商准备。

2.2多位一体模式

多位一体模式即对学习、实践、科研、服务进行整合,使学生通过连贯的训练获取技能。多所院校实施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16-17]。学习-实践-科研-服务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运行方法为:学生在校内接受必要的理论和实训学习,然后去社区教学基地见习,再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社区进行科研训练,并以志愿者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进入社区、学校、养老结构为不同人群服务。田玉梅等[17]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由4个实践平台,即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社会福利机构,以及4大实践模块,包括校内实训、校外见习、社区实习及社会服务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四位一体”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科研能力等社区护理综合能力,同时,还可以弥补传统单一的见习模式固定时间段、对社区了解不深入的缺点,有助于完善社区护理教学体系。林梅[8]也指出学校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实现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教学要求,有助于造就贴合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多位一体教学模式要求有足够数量的、成熟的实践基地,能够提供给所有学生充分的见习机会和进行科研调查、志愿服务的社区人群。另外,对教师的能力和数量要求也较高,在学生的课外科研训练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提供辅导。此外,该模式需要教师设计出合理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与之配套。

3实践教学方法

3.1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模拟教学是按照教学内容,教师限定主题,给出案例,让学生设计剧本并扮演。期间,学生需要翻阅教材、文献或网络资源,组内探讨后形成剧本,间接促进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同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操练了技能[18-19]。卢小春[20]研究表明,在社区实践基地条件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实施情景模拟教学可以克服客观条件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实训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社区服务项目,但对学时要求高。

3.2任务驱动教学法

王娟等[21]在其社区护理见习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分步骤完成教学。第一步,教师给出总任务和要求;第二步,教师设置不同情境,要求学生完成子任务,如为完成“掌握儿童预防接种的方法”这个子任务,教师安排学生进入社区医院预防接种室的真实情景现场观察;第三步,小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总结点评。研究显示该方法学生认可度高,知识掌握程度好。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不同的任务或目标去实践,学习目标明确,节省时间,可应用于见习和实习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的任务不同,其实践学习的重点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学生会仅局限于学会自己的小任务,而对其他的内容不甚了解。因此,运用此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进行组内、组间交流,在最后的总结中,强调让学生学习其他同学的任务汇报,保证所有学生掌握所有的实践内容。

3.3体验式教学法

李玉霞等[22]介绍了体验式教学在《社区护理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体验阶段、分享交流阶段、整合阶段、实践与应用阶段,其中,感知阶段为理论学习,体验阶段是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在节假日对朋友的家庭进行一次规范的访视。韩爱敏等[23]进行了社区护士岗位体验教学,收到较好的效果。体验式教学方法中“体验阶段”是关键,而为了保证学生“体验”顺利,教师应提前审核学生的“体验”计划,或者在学生“体验阶段”有教师随从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3.4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部分教师也将其引入到社区护理实践教学,效果良好。但陈晓容等[24]总结在实施社区护理的PBL教学中,案例应该贴合教学内容、贴合实际,提供重要的数据信息;教师除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外,还应有调动学生积极性、巧妙引导学生的能力。另外,开展PBL教学需要学校提供足够的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室。

3.5“标准化病人、标准化家庭”教学法

路陶生等[25]培训学生为“标准化病人”,用于社区护理实习教学,对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和技能考核提供了支持和便利。培训“标准化病人”、在社区家庭中建立“标准化家庭”,如新生儿家庭、慢性病患者家庭、空巢老人家庭,将极大便利于实训、见习和实习教学开展[26]。但是建立这些“标准化家庭”仅靠教师的力量不够,实施起来可能会存在居民不愿配合的困难,需要学校层面和社区层面相互协作,逐步建立起多类“标准化家庭”。

3.6反思性教学法

侯睿等[27]在社区医院实习教学中应用反思性教学法,护生每周记录1件最有感触的事,并分析自己的得失对错,每周末带教老师组织小组讨论,研究发现,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该方法对教师的带教水平,尤其是总结、点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学生记录的1周内最有感触的事,应提前予以限定为与社区护理专业技能相关,否则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另外,此种教学方法虽已普遍应用,但尚缺乏可量化的、易于操作的评价方法,需要教师应用此法前进行设计。

4实践教学基地及带教管理

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社区护理人才,必须开辟多类型的实践基地。国外的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囊括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中心、各级学校或企业的医务室、社区养老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可以满足各类实践教学需要。目前我国社区护理实践基地多为单一的社区医院,因此积极构建多类型的社区实践基地,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平台,是教育者的工作方向之一。社区实践基地的带教管理对保证教学质量同样重要。韦秋燕等[28]介绍其所在社区医院的带教管理,具体措施包括专人负责实习生的接收分配、遴选优秀的带教老师、制定具体的实习计划、灵活实施教学和阶段性进行总结交流,通过这些带教管理措施,高质量地完成了社区实践教学。但汤丰榕等[29]指出社区护理实习中存在教学计划执行不充分、其他部门配合不佳、带教教师教学经验欠缺等问题。分析原因,一方面,社区护理实习管理未得到主管部门的重视,相应的人财物支持不够;另一方面,社区带教老师虽工作经验丰富,但学历相对低,教学能力较弱。因此可多与学校的专业教师加强交流,集体备课,相互学习,提高教学水平。

5社区实践教学的考核和评价

评估教学效果、督促师生学习,考核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向燕卿等[30]引入发展性评价,即针对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责任心、组织协调能力8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知识和技能分别采用试卷和技能评分标准量化评分,其他方面均采用5等级评价,然后量化;评价者由带教老师、社区人群代表、学生自己组成,评价时间为每个月1次(实习时间不详)。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让学生参与评价,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同行借鉴。孔令磷等[13]在其教改项目中缩减《社区护理学》的理论学时,增加实践学时至16学时,实践能力评价由学校教师和社区带教教师共同完成,对每名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表现、书面作业质量三方面给予评分,比例为1∶5∶4。实践表现主要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书面作业包括幻灯片、实验报告、健康教育计划书、居民健康档案。此评价方法也是一种过程性评价。目前社区护理实践教学的考核还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案。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发展性评价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并对其量化,但过程略繁杂,如果学生数量大,实施起来存在困难。因此,需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具体的社区护理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6小结

护理实践教学范文第5篇

为了让护理学生能顺利进入临床实习,开展形式多样的实习前的教育,使学生做好心理、生理上的准备。

1.1选择实习基地护理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规范化的实习基地对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高、具有一定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护理人才非常重要。我院的实习基地必须是教学医院或规模较大、科室齐全、设备精良、患者较多、教学经验丰富的二级甲等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便于学生就业,我院实践教学地点是由学校安排和自我联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保证实践教学质量,我院严格按照学校《关于毕业实习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若干规定》进行实习点的审核把关。

1.2重视实习前教育在护生实习前,我院各部门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全方位对护生加强教育,着重对其进行思想品德、组织纪律、职业道德等教育。如开设护理伦理学、护士礼仪训练、沟通技巧、怎样当好实习生、如何撰写护理科研论文、如何防止医疗差错事故、如何防范临床医疗纠纷等专题讲座;召开实习前动员大会,组织学习学校“实习管理规定”,“实习计划与实纲”、“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实习医院简介”、邀请附属医院的优秀护士介绍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举办往届优秀实习生的经验报告会、实会、“做合格实习生”讨论会等,使护生消除紧张的情绪,对医院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要求有所了解,放下思想包袱,做好实习的充分准备,愉快地进入毕业实习。这些措施对护生圆满完成实习任务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

1.3强化护生实习前的技能训练为了保证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各家实习医院都将对实习学生进行上岗前考核。为了让护生能够迅速适应临床实践。在我校实训中心对护生实习前进行66学时的强化技能培训。实训项目有:血压测定和记录、无菌技术基本操作、肌肉注射、静脉输液、铺床法、导尿术、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鼻导管吸氧法、鼻饲法、口腔护理、超声雾化疗法、生理反射检查法、肝脾触诊检查法、骨盆外测量、复苏术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注意动作的准确与规范、动作的熟练速度、动作的协调性,强化“三查七对”、无菌观念等医疗护理制度。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必要时进行示范。最后进行逐项考核,合格者才能获得实习资格,进入临床实习。

2过程控制

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是事关整个护理教学教学的质量的关键环节,是重中之中的环节。护理学院领导就如何加强实习生管理多次开会研讨,制定了符合本院特点的管理办法。加强与临床各实习点联系是了解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情况,掌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改进完善理论教学的重要途径。

2.1与临床各实习点保持紧密联系,强化医院的教学意识,共同完成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进入实习点前由实向实习医院呈递我校《普通本专科生实习管理规定》、《实习计划与实纲》、《本科生学士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实习学生名单,学校和医院就共同的责任要达成协议,合作制定出一系列临床学习环境的标准、轮转计划及考核标准,对护生的医德医风、工作纪律、护理知识及技能进行严格考核,从而为护生在临床学习阶段创造良好的条件。

2.2制定实习医院的巡查制度我院领导亲自带队,和教学管理人员及班主任一起到实习医院走访医教科、护理部,到科室对实习生进行检查和慰问。建立巡查记录本,记录各实习医院学生实习期间的出勤、表现情况和完成实践教学情况,包括在实习带教师生间的评价和出现的问题。因我院有大量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为了防止实习管理失控,我院对各散在实习医院通过、电话、个别实习点实地检查的形式进行跟踪检查,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确保外地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计划。

2.3实习情况汇报制度实行实负责制,实每周向医院护理部进行一次工作汇报;每月向学校进行一次实习工作汇报。各医院实习指导教师(班主任)组织召开实习生及带教老师座谈会,并向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汇报实习生的实习情况,使学校能够及时掌握实习情况,对前段时间的实习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先进,分析存在的问题,针对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让实习生讨论、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