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部学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定体系,以人本管理为中心
人本管理实质上就是在管理上运用人性化的管理手段,使学生与教师在被管理的过程中不是感觉到管理的束缚性和不自由性,而是使学生和教师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去完成学习任务和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学校管理目标,以管理来促进学校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在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重视,导致小学管理效率十分低下,那么在人本管理中,校长作为主要的管理者,在建设学校管理体系时一定要完善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人性化管理。
在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时要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学校教育中,教师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活动,教学目的不强,工作态度不认真,不能够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极差,甚至一些教师还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没有尽到教师应尽的义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小学学校教育中,缺乏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在完善管理体系时必须要制定既符合时展,又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来指引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经常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首先在意识上对教学活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能够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教学素养。
在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时要适当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力量,他们能否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实践中,对学校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体系改革时,校长作为最主要的管理者,必须要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首先,学校管理层要时刻注重教师的教学情况和生活情况,对于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要给予积极的帮助。其次,学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把教学绩效考核与职称晋升以及物质奖励相挂钩,对于那些教学成绩特别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以勉励他们能够再接再厉,发挥更大的教学潜能,同时对于那些教学态度不认真的教师要给予严格的惩罚,从而树立学校管理的权威,使他们能够谨遵学校管理,按质按量地完成学校教育目标。创造一个有利于实施人本管理的校园环境。
完善体制,建设良好实施环境
树立尊重教师的思想观念 学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管理。那么要想使学校管理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管理者就必须要学会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教师的教学管理。从传统的小学管理中可以看出,学校只是把教师纯粹当作被管理者进行管理,具体而言,在管理者眼里,教师只是完成学校管理的工具,这样的管理完全没有考虑到教师的人格尊严,极大地打击了教师的教学和管理的积极性。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人本管理明确指出以人为中心来进行管理,这就强调了在学校管理中要以人性化为出发点,对教师进行管理。具体到教师的教学管理活动中,以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为例,学校不能仅仅把目光紧紧地盯在班级的年终学习成绩的排名上,这只是考查班主任能力的一方面,还要对班主任日常的班级管理活动进行考核和评价。只有从多角度来评价一个教师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才能够使教师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管理,进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从当前小学学校管理中来看,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往往也是学校的“统治”者,长期的管理工作,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校长集权力于一身,滋生出腐败等不良的现象,从而大大影响了学校教育,给学生和教师带来损失。因此,为了实现人本管理,学校管理者必须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特点,制定出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使高层领导者的权力受到牵制,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良性发展。首先,学校管理者可以以教师为中心组成一个监察小组,定期对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进行排查,及时发现管理中的不合理之处,并上报管理者,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补救。其次,学校管理者在拥有权力的同时,也要尽管理者的义务,树立服务意识,尽量满足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的合理要求,从而使学校管理能够正常地运行。
学校中层干部是我县教育系统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小学校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为进一步促进学校中层干部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活力,努力促进我县各类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和谐发展。根据《县党政机关中层干部管理办法》的精神,结合系统实际,现就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管理和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机构与职数
中小学内设机构和中层领导职数标准按学校类别与规模确定。
1、机构名称:学校内设中层机构名称原则上要统一,普通高中一般设:教务处、教科室(含师训与电教)、政教处(含安全办、团委)、总务处等;职业高中一般设:教务处(含教科、师训与电教)、实训处、政教处(含安全办、团委)、总务处等;初中一般设:教务处、教科室(含师训与电教)、政教处(含安全办、团委)、总务处等;小学一般设:教导处、教科室(含师训与电教)、政教处(含少先队部、安全办)、总务处等。初高中规模较大的学校可设办公室。
2、中层职数:
(1)高中学校:60班及以上学校可以设置5个中层机构,聘任5名中层正职与5名中层副职干部;42-59班学校可以设置5个中层机构,聘任5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42班以下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住校生数占全校学生数10%-30%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占30%-60%的可增加二个副职岗位;占60%以上的可增加三个副职岗位。
(2)初中学校(九年一贯制学校):48班(下属民工初中学校班级数可计入,下同)以上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4名中层副职干部;36-47班的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24-35班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24班以下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2名中层副职干部。住校生数占全校学生数10%-30%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占30%-60%的可增加二个副职岗位;占60%以上的可增加三个副职岗位。
(3)中心小学:60班(下属完小与民工学校班级数可计入,下同)以上学校可以设置4个中层机构,聘任4名中层正职与4名中层副职干部;48-59班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3名中层副职干部;48班以下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2名中层副职干部。住校生数占全校学生数10%以上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下属完小及民工子女学校数在3所以上的可增加一个副职岗位。
(4)升格小学:30班以上的学校可以设置3个中层机构,聘任3名中层正职与2名中层副职干部;30班以下的学校可以设置2个中层机构,聘任2名中层正职与1名中层副职干部。
团、队干部根据相关组织原则和规定配备,其职位数含在上述职位数之内;学校工会主席一律由副校长兼任。学校中层原则不兼任班主任。学校规模特别大或根据学校实际需增加管理机构、另定管理机构名称和职位的,需报教育局组织人事科批准。为减少管理层级,畅通管理渠道,提高管理效率,提倡学校内部管理人员一人多岗、交叉兼职,不得随意增设助理与干事。
完小中层领导岗位设置由各学区、教育总支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求从紧安排。
二、选拔与任用
1、任职的基本条件:
(1)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具有胜任职位要求的业务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勤奋敬业,清正廉洁,实绩突出,群众公认。
(3)担任中层正职的,应具有中层副职二年以上的经历;担任中层副职的,应具有担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备课组长、优秀班主任等其他具有管理经验人员)二年以上的经历。担任过完小校长的在竞聘中心小学中层正职岗位时可优先考虑。
(4)学校新任中层干部,必须具有县教育局级以上先进或业务荣誉称号。
(5)参加中层竞聘人员原则上男不超过48周岁,女不超过45周岁。
2、竞聘程序:
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学校中层职位出现空缺,学校中层机构调整、重组或任期届满时,原则上须通过差额(1:2以上)竞争上岗的方式,产生任职人选。竞聘上岗程序一般包括制定方案、报批方案、公布方案、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民主测评、公示结果及上报县教育局任免或备案等环节。
对学校班子通过集体讨论,教师公认度很高的优秀教师可直接任命。
3、任用规定:
(1)县属学校中层正职由教育局任免,中层副职由学校支部(总支)任免报局备案;镇(街)中学及中心小学(升格学校)中层正职由学区、镇(街)教育总支考察任免报局备案。
(2)实行中层干部任职最高年龄限制制度。凡男性年满51周岁,女性年满48周岁的,原则上不再担任学校中层干部职务,特别优秀的可至任期届满。
(3)实行中层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在同一岗位上连续任职多年的,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层干部进行合理交流、轮岗,调整分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关于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区域交流的试行意见》中关于中层交流意见执行。
(4)实行中层干部免职制度。中层干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免去现职:学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在年度考核中,教职工民主测评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经组织考核认定为不称职的;中层干部年龄达到最高限制年龄的;中层干部任期已满,在竞选中落选的;由于身体原因,一年不能履行职责的;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原因不再担任现职的。
镇(街)中心幼儿园副园长、村级幼儿园园长选拔与任用参照以上任职基本条件、竞聘程序和任用规定执行。
三、管理与要求
1、要实行中层干部考核激励与警示制度。学校中层干部必须按规定完成额定工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每学年,中层正职干部必须述职,并接受教职工的民主评议等方式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享受绩效工资中的岗位津贴。对年龄到杠工作优秀且连续任中层正职两届的退职人员,可享受1年同职70%的职务补贴,工作优秀且连续任职三届以上的最多可享受2年同职70%的职务补贴。
2、要重视中层干部培训锻炼。要加强师德建设,努力提高中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奉献意识;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采用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和鼓励其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中层干部的政策意识、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3、要重视中层干部队伍的组成结构。优化知识结构,各处(室)要文理搭配合理,注意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优化年龄结构,在年龄上呈现一定的梯度;要重视女教师培养,通过竞聘,把优秀的女教师吸收到干部队伍中来;积极推进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全县学校中层干部队伍中女性及党外干部必须占有一定比例。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水平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以义务教育为主要形式,中小学生通过在学校接受全日制教育,达到教育目标。但是,随着中小学课程难度不断增加、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影视教育需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类中小学补习班和补习机构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始出现,给中小学教育带来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小学教育补习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性质进行认定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除此以外,由于目前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很多侵害中小学学生及家长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的规范化管理已经势在必行。
一、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本质上来说,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属于社会力量兴办的社会化教育机构,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包括文化课、特长班、兴趣班及各类专业教育服务。根据现阶段我国对于社会化教育机构的管理政策规定,中小学教育补习在本质上是合乎政策规定的。但是,根据现有规定,如果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私自组织、参与补习,则属于违纪和违规行为。笔者认为,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具有下列几方面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规范教育市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市场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规范教育市场发展秩序,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各类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是社会化教育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教育补习是一种市场化的行为,因此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是规范教育市场秩序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是维护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教育公平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一方面能够有效杜绝中小学教育进程中存在的“课堂不教、课后补习”的问题,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有效提高各类社会教育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的中小学生及家长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从而从根本上维护教育公平。
3.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化解教育矛盾。当前,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校及社会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学生和家长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问题比较突出。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中小学教师私自参与或组织补习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通过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将会有效地解决诸多矛盾和问题。
二、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认为,在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过程中主要存在下列几方面突出性的问题:
1.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不明确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作为一种性质管理模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作为主管部门。但是如果将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视为教育市场的经营主体,那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由于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的主体不够明确,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出现“令出多门”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甚至是公安部门等都参与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分配并不明确,就会非常容易出现管理的“真空区”,给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严重的影响。
2.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规定并不完善。虽然有关部门明确规定了中小学在职教师严禁组织和参与补习,但是在实际监管的过程中却很难杜绝。此外,由于缺少相关政策规定,对于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的补习行为是否符合有关规定也很难准确地进行定位。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3.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当前,还有很多的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于补习行为的认识不到位,其中有很多家长将其视为一种理所应当的行为,甚至认为“不补课就会落后”,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之下,很多家长就会主动找到教育机构给子女补课,给子女增加了非常沉重的课业负担,也容易给很多非法补习机构带来巨大的利益,破坏市场秩序,给中小学生及家长的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三、对于提高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水平的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有效提高现阶段中小学教育补习的规范化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应当采取下列对策和措施:
1.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管理主体。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规定,明确中小学教育补习的管理主体。在现阶段相关政策没有制定的情况之下,应当建立联动管理的机制,即坚持政府主导,并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商管理部门等的各自职能,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工作。
2.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加强中小学教育补习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制定针对中小学教育补习机构性质认定、补习行为性质认定、补习师资管理、教学效果考评等相关制度,杜绝虚假宣传,严格限制在职教师私自组织和参与补习,获得非法报酬。
3.加强观念引导和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对中小学家长的观念引导,让他们要求子女尽量通过日常学校学习掌握知识,避免过度补习造成的沉重课业负担和经济压力。与此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教师认真敬业,高质量完成学校教学任务。
作者:邹韵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一 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困境
(一)学校领导力有待提升
学校领导力不等同于校长领导力,不是单纯指以校长个人为核心的领导力建设,而是指包括学校所有领导成员、教师、学生在内的一种和谐互动、配合发展的团队合力。…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积极的学校领导力作保障。然而,西部农村学校往往奉行“官本位”的教师管理方式,过度强调权力和服从,管理手段依赖奖惩,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被一些数字机械地量化,对教师专业发展重视不够。教师遇到问题难以进行深入思考,缺乏反思意识,习惯靠惯性工作、生活,对新的教育思想、教材内容、教学手段的钻研学习往往浅尝辄止,疲于应付。在“您认为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一项的问卷调查中,认为“非常大”的仅占4%,“不太重视”的占到44.3%。在教师认为目前学校的教师管理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作用一项中,选择“非常大”的仅占1.1%,“作用一般”的占到50.8%,认为“非常小”的占到21.3%。教师认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氛围“非常浓厚”的仅占2.2%,认为“不浓厚”的占到51.4%。在访谈中发现,一些农村中小学校缺乏明确的教师队伍建没目标,大多数行政领导脱离教学第一线,往往担任非升学考试科目。学校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力,老师仅仅为了完成行政任务而被动地实施专业发展,其效果可想而知。
(二)校本培训缺乏实效性
校本培训作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途径,在有限的时空限制下,对教师专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调查中显示,西部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大小一项中,认为“非常大”的仅占1.6%,认为“一般”的占48.1%,认为“非常小”的占到20.8%。教师对参加校本培训的态度中,认为“非常愿意参加”的占9%,不太愿意的占25.1%,认为“不愿意、没有实质效果”的占到21.9%。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西部农村教师对校本培训的认同度较低。西部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出现变异,教学案例变为“教学按例”,教学叙事成为“教学虚事”,理论笔记沦落为“理论比记”。对此,有学者呼吁中小学教师管理应远离“精细”。
(三)教师协作式文化缺失
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参与协作活动后,能够改善专业实践,实现专业发展。而目前西部农村中小学面临的困境是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单向流动到城镇学校,生源逐渐萎缩。四川某乡镇中学校长说:“农村学校不抓升学率,生源难以保证。试想,一个农村中学中考中没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考招学校,家长是不会把学生送进来。”目前,全国农村学校陆续实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制。西部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名额极其稀缺,导致一种消极竞争的教师文化。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校自主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满意度较低,“不满意”一项达到67%。学校管理者对此引导不到位,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协作式文化成为空谈。如教研组、年级组仅仅是日常工作非行政性组织而已,没有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协作式文化的缺失导致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实效性低,教师在专业成长上陷入孤军作战的境地。
(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缺位
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领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培训部门专家、支教教师和农村学校优秀教师。Sherwood(1993)指出:大部分教师需要的是能帮助他们优化课堂教学的持续的专业发展,而不是某些教学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灌输。因此,支教教师及农村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农村优秀教师“孔雀东南飞”的单向流动使农村优质师资捉襟见肘,城乡教师双向流动仅存在于政策文本中,只见城镇教师下乡支教,难见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而在制度的“规劝”和利益诱惑下,多数城镇教师不愿放弃更多的利益、长期奉献西部农村教育。加之城区学校为了确保自身利益,派出的往往是刚入职的大学生,更有甚者将不合格的待岗或超编教师派到农村学校,这样的支教难以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有学者指出:短期支教不可能对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产生确定和持续的影响。希望通过支教政策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农村教师队伍发展问题,只会造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无序性。
二 重构学校教师管理,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一)学校层面
1 提升学校领导力建设
作为学校的重要组织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学校领导力具有逐步生成、不断内化的动态特征,能够发挥导向、凝聚、规范、辐射功能。学校领导力的形成,将有助于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的、充满活力的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学校领导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西部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更多感受到的是“去专业化”和无权,在专业发展上具有不确定感,包括迷惑、焦虑、专业失败、积极情感边缘化和失去自我。只有提升西部农村学校领导力建设,优化学校领导风格,构建协作式教师文化、以宽松的氛围对待教师实践反思,才能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较为安全的心理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源泉。
2 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
传统的教师组织主要属于“等级权力控制型”,即以等级为基础、以权力为特征、对上级负责的垂直型的纵向线性系统。协作式学习型的教师组织应依托于已有的教研组、年级组、教科室等机构,针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对这些机构进行职能和机制的改造。在各个教研组、年级组之间建立一套沟通联系制度,使大家能够在信息上分享、在经验上交流,赋予教师发展以群体意队形式,有助于教师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达成共同的进步和发展,真正促成西部农村教师协作式发展。
3 赋权予教师,实现多元化教师领导
教师领导是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专业引领优势是单纯的说教所无法比拟的。从批判的角度看,我国大陆的教师领导有等级制、精英化与工具性的弊端。在西部农村教师群体中,以公开招聘、西部志愿者、顶岗实习、支教等各种方式补充了大量新鲜血液,年长教师有其无法替代的经验,新人职的大学生则有新思维、新知识、充满人生激情。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引领也应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官方骨干教师的专业领导,还要重视非官方教师领导。某些教师原本非常优秀,或许因官方骨干教师评定标准某一项未达到,或因农村学校名额的限制而未授予称号,但他们同样是教师领导的主力军。在教师学习文化中培育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的和谐统一。只有赋权予教师,教师能自主确定校本教研、培训的主题、形式与内容,才能增强校本
培训的实效性。学校应赋权予教师,打破资历、年龄、背景等因素,立足实际,实现多元化的教师领导,才能在有限的资源配置下提升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4 给予教师生命关怀,营造专业发展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并不是一个静态、中性和科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因不同理由被不同群体使用的、代表不同意义的符号(Robson,2006)。在界定、理解和实施教师行业专业标准上充斥着政治和行政色彩(Hargreaves&goodson,1996)。诸多论述中。西部农村教师之所以被定性为“不合格”“不称职”“低素质”“低水平”。究其原因,教师专业标准的制定和衡量大多以城市为中心,未充分考虑西部农村教师之感情、渴望与专业地位的现实境遇。西部农村教师长期面临低收入、大压力、缺发展机会的现实。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应对教师充满生命关怀。比如,对西部农村大量的代课教师应该怀有崇敬,是他们在国家人才奇缺的年代支撑起了西部农村教育,他们的专业发展应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关怀,营造专业发展的和谐氛围,激发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才是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宝。
(二)教师层面:实现专业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西部农村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与意识才是提升西部农村教育的关键。在访谈中,一位农村教师的发言值得我们深思:“我很为目前我们的生存状态感到难过,可是同时我觉得我们自身必须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保持一份积极向上的心态,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获得精彩。即使没有发达的那一天,最起码我们每天能在内心里多一分平和,安静和小小的满足与快乐。”在新形势下,农村教育不确定性、复杂性、艰巨性并存。作为教师个体,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牢固树立自主发展意识,才能跟上现代农村教育的步伐。“自助者天助”,教师只有在自身不懈的努力下才能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快乐,获得心理慰藉。
参考文献
[1]许敏,学校领导力的内涵、功能及其提升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8(5):51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养成教育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对于高职生文化基础素质的参次不齐,如何培养高职生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注重高职生的养成教育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为高职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制定评价制度等途径使养成教育有效实施。
一.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新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如今的高校已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教育也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化。高校能否在教育领域里存活和发展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就是其提供的教育商品能否被学生接受,是否体现学生人性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所以高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导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方略,适应时代多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助于提升高校在未来教育领域中的竞争优势。确立教育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在校学生大都已达到法定年龄,具有一定的社会思维能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评价标准,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个性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产生正向的激励疏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学生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围绕帮助和促进其成长成才展开,以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己任,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教育管理中来,培养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人性化服务的理念。
二、培养高职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如今有些高职生自我表现意识强烈.注重权利和权力.轻视义务和责任,自律能力欠缺,道德法制观念弱;对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如对某些社会现象是非、美丑辨别不清,追求高消费和时髦的生活方式;缺少吃苦耐劳精神,追求享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注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缺少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什么我们这个德育在教育中始终占重要的地位?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此不尽人意?原因可能错综复杂,但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多年来养成教育的缺失。一段时间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当然这也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养成教育在高职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养成教育通俗地说,就是高职生形成好习惯的训练与习得之过程。所谓习惯是由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自然状态下不假思索、不用意志去控制的行为就是习惯,这是一种力量的所在。因此,高职生养成了好的习惯,就会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的要求。而且习惯一旦养成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可以内化成为高职生向善发展的精神动力.这也就从根本上提高了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养成教育的形成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高职业院校成功与否,最重要的标准是看其毕业生是否受到社会的欢迎,是否有较高的就业率,国家政策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应此为出发点,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应该为此服务。当前有的高职生狂妄自大,自律能力欠缺。从一些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刚毕业的高职生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人际关系紧张,很难与人合作,功利意识突出,不能脚踏实地的做事,喜欢耍小聪明这样的人很难为企业带来价值,有时还会为企业带来许多麻烦,所以企业不愿意使用他们.也不愿意培养他们。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提高高职生的就业能力。这既是学生做事的能力,也是学生为人的本领。这是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因此,养成教育是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环节。
三、搭建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平台
高职院校的学生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在教育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客观社会现实对人才需要的多样性。
统一的目标、大纲、教材和考试,只会抹杀学生的个性,无助学生的潜能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中,应始终把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意识绝不是以个人为中心,而是强调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社会意识。
因此,培养学生就要为他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提供更多的学习和锻炼机会,让其在自我学习、自主管理中积累经验、磨炼心志,提高耐挫折能力勇于接受挑战的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学生在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民主气氛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善与协调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每一项管理措施的出台,都要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深化道德体验,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比如组织开展“校园不文明现象大家谈”活动,全校学生就校园文明的内涵及其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进行广泛的讨论,并对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调查、总结、分析,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这种教形式有利于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由被动的被教育对象变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进而获得思想道德上的成熟。
四、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校园文化对高职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和陶冶功能,它能影响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帮助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净化高职生的心灵,培育高职生健全的人格与情趣:能够提高高职生的文化品位,促进高职生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比如开展征集警示语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写出警示语,并设计出图文并茂的初稿,学生们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自我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行为。同时在交流中,讲明自己作品的目的、含义,又能起到互相教育的作用,再选出优秀作品制作成警示牌,使全校学生得到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活动,开办“好习惯连锁店”等。通过校园这些文化活动,吸引高职生主动参与.使高职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才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而言,要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可以深入地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认识自身知识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2.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社会教育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具有极大的覆盖面、辐射力和渗透性。对高职生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群体、社会道德、大众传媒等。真一.优化社会环境。高职生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会受到先进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有可能受到没落道德意识和社会风气的侵蚀。因此,社会有关部门要加强社会德育环境建设,净化和优化高职生的周边环境,创设有利于高职生优良品德生成的环境氛围。其二,抵制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大众传媒对高职生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判断是非好恶的标准、为自己人生准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各种不同意义的信息未加区分和筛选地呈现在高职生面前,使他们难以辨别良莠。其三,引导高职生正确地择友。他们的交往会从学校、家庭扩展到社会,加入到社会不同的群体之中。这种群体与学校中的正式群体不同,这种群体是在情投意合的基础上自愿结成的非正式社会群体,是自发的、没有形式化组织的群体。它以人们之间的性格、指向、兴趣、感情等心理的、精神的因素为基础,因此具有很大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高职生的成长影响极大。由于高职生身心各方面都尚未成熟,同什么人来往,参加何种群体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时这种交往由于彼此年龄相仿,又有共同的语言和兴趣,感情纽带较牢固,一般不易摆脱,对其成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我们应当重视高职生的社会交往,既不应一概否定,又不能任其自由存在和发展,而应当有意识地指导高职生正确地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
3.制定相关的评价制度
制定相关的评价制度对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它可以使教育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可以及时预防和纠正教育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偏差,保持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保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同时能够有力地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促使高职生在受教育中创造性地学习与提高。因此在对高职生进行常规宣传之后,要建立和健全与养成教育全面落实相配套的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评价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和先进的评价技术,要强调高职生内在素质、体现创新精神。通过制定“自评一生评一师评”的评价制度,督促高职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种多元化评价过程.是高职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哉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是落实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对于高职生文化基础素质的参次不齐,如何培养高职生的养成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注重高职生的养成教育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有利于提升高职生的就业力,为高职生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通过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和制定相关的评价制度等各种途径使养成教育有效实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水平,使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很好的改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