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异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企业会计 预算会计 区别
一、我国两大会计体系的概况
财务会计包括两大类,即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和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即预算会计。在现代会计中,企业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体系,以其经营资金运动为对象,是一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不同,企业的创立和存在,其基本的目的是获取经营利润。因此,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实现其获取利润的目的服务的。
在现代会计中,预算会计是以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和各类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会计体系,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其目的是通过各自的业务(服务)活动,为上层建筑、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因此,预算会计则是以政府预算和单位预算管理为中心,以国家经济和人民社会事业发展为目的,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心,用于核算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属于分配领域中的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单位、非营利组织预算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的会计活动。
二、具体分析我国两大会计体系异同
1.发展背景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者对资本保全的要求程度与日俱增,同时,为向政府、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可理解的通用会计信息,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于1993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会计制度改革,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13个行业会计制度)并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
20世纪50年代我国预算会计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下诞生。1998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此我国预算会计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模式,走上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科学规范的预算会计模式的道路。
2.会计涵义
会计的主体和客体不同。会计行为的客体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会计的客体实质上是资金的运动。虽然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活动都是围绕资金的运动进行的,但是由于各单位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们的经济活动和所应达到的目标不一样,因而价值运动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不相同。企业会计的对对象是从事企业经营资金的运动;预算会计的对象是预算拨款和预算支出的资金运动。
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不同。企业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预算会计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既使相同名称的会计要素,其内容在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企业会计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预算会计的会计恒等式:资产=负债+净资产。
会计原则不同。谨慎性原则,预算会计不设这一原则;企业会计实行配比原则,而预算会计没有;权责发生制: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记帐基础,而预算会计中只有事业单位执行此原则,其他则实行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以历史成本计价;事业单位以此计价,行政单位和财政总预算会计无此原则;事业单位执行专款专用原则,而企业单位则不同
3.会计核算及特殊性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量度,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在我国企业会计会计核算的基础大多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预算会计核算的基础大多采用收付实现制原则(除事业单位经营业务的会计核算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会计是以某一企业为主体,核算内容只能是本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一切与本企业经济活动相联系的经济活动,都应归属于对方的核算内容,不属于本企业的会计核算;预算会计是以整个国家预算执行为中心来组织核算,既要核算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预算收支情况,也要核算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和利税上缴情况。
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包括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每一过程都涉及收付两方面,核算过程复杂;预算会计的核算过程只包括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两方面,没有生产和销售环节,核算过程相对简单。
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为企业在进行商品经营活动过程中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包括: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资本、基金的增减,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等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预算会计核算的内容为:预算资金筹集、使用和结存状况的三个阶段进行记账、算账和报账。具体核算内容是由两个部分和三个不同性质的分支组成。两个部分是指财政总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其中,财政总会计是财政部门记录、计算、反映国家预算收入、支出和结果全面情况的核算内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则是以国家预算支出安排到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的那部分资金为核算内容。
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目的是通过核算,使企业以最少的资金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预算会计核算目的在于体现预算收支政策的执行情况,而不在于营利。
另外,在预算会计中,固定资产一般与固定基金相对应,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外投资与投资基金相对应;专用基金专款专用;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有成本核算,也是内部成本核算;一般没有损益的核算。在企业会计中,固定资产应计提折旧;实行成本核算。
4.会计科目
企业会计的会计科目分为五大类:资产类,负债类,共同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分为五大类:资产类,负债类,净资产类,收入类,支出类。而预算会计又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行政单位会计科目,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这三类会计科目的具体科目根据其单位性质名称也有所不同。
5.会计报表的内容
企业会计的会计报表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报表说明书。
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
参考文献:
[1]预算会计/赵建勇主编. ―3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7.10 第1―25页、第165―170页、第273―279页、第383―391页、第404―415页
[2]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中国会计学会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4第13―31页、第62―71页、第488―496页
内容摘要:政府会计这一研究领域国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研究,我国政府会计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经过近十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虽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仍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近年来的政府会计理论研究情况和成果进行回顾和评价,为未来政府会计的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府会计 文献回顾 评价
1994-2009年会计期刊发表政府会计论文情况分析
(一)会计类核心期刊刊登文章的数量结构分析
对会计类核心期刊发表政府会计类研究论文的数量结构进行统计,可以看出,1994-2009年我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总体篇数不多,为259篇。17种会计类核心期刊十几年刊发政府会计方面的文章占前四位的分别是财会月刊、财会通讯、会计研究、财务与会计,占了文章总数的70%以上。而其他核心刊物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较少,其中审计研究和中国审计发表的政府会计方面论文为0。这说明我国的政府会计研究起步较晚,学术领域的研究氛围不够浓厚,导致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相对发展缓慢。
(二)各种期刊刊登文章的年限分布情况分析
会计类期刊在不同年份内发表政府会计类研究论文的数量结构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反映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自1994年以来有关政府会计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是在2000年前后有关政府会计的论文数量呈下降趋势,本文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此段时间我国致力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国家政策导向企业会计研究,学者也更多地关注企业会计的相关研究。2002年有关政府会计论文数量开始上升,并从2006年开始大幅度增长。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2006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企业会计的国际趋同,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规范体系走向成熟,而政府会计的研究相对滞后,不能满足建立绩效政府、服务政府与透明政府的需要,因此在政府政策引导下,学术界也更加关注政府会计研究。二是国外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和逐步成熟,以及政府会计改革的不断推进,为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契机。三是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将我国政府会计研究和政府会计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政府会计的界定及特点
1.政府会计的界定。何嘉萍(2002)、张霞(2003)、李强等(2005)认为我国政府(预算)会计,是指各级政府、使用预算拨款的各级行政单位、各类事业单位核算和监督各项财政性资金运动、单位预算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以及有关经营收支情况的专业会计。景宏军、王蕴波(2008)将预算会计定义为:用于确认、计量、记录预算批准和预算执行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或事项,报告预算拨款和拨款使用情况的信息系统;将政府会计定义为:反映、核算和监督政府单位及其构成实体在使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过程中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管理系统。认为政府会计反映的是政府管理国家公共事务、运用公共资源及受托责任履行的情况.它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政府财务会计、政府管理会计、政府成本会计和政府预算会计。
2.政府会计的特点。李定清、刘东(2003)认为在政府会计体系方面,我国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会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共同组成政府会计体系;在政府会计模式方面,我国政府会计是预算会计模式。宋衍蘅、陈晓(2002)指出不同政府会计模式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法律体系不同;议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不同;联邦(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不同。在我国非企业会计体系的构建方面,很多学者做了探讨。段爱玲(2003)把企业会计体系以外的预算会计体系分为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王庆龙(2004)则把非企业会计体系分为非营利组织会计(分为民办非营利组织、公立非营利组织会计即事业单位会计两种)和政府会计(分为行政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其中财政总预算会计为核心部分)。路军伟、李建发(2006)认为应当以是否掌握和使用公共资源以及是否承担公共受托责任作为判定政府单位的两项重要标准,并据此重新构建我国的政府会计体系。
(二)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
詹雷、王成(2004)认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不同于企业会计概念框架,表现为:政府不存在剩余索取权的股东,缺少界定清晰的所有者权益;政府的产出是公共物品或自然垄断产品;政府经营目标比企业经营目标复杂得多;政府的利益相关者众多:政府资产并非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政府的许多资产不是通过交换性、互利易取得;政府职责相对固定;政府服务接受者和政府收入提供者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政府活动缺乏企业所面临的制约力量;政府预算必须公开。
东洋(2004)进一步指出了构建政府会计准则概念框架的重要性:有助于具体规范间的相互协调;增强准则的可理解性:有助于政府会计准则发展和演化的连续性。贝洪俊(2005)提出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包括: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假设、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并且将我国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分为了三个层次: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和会计目标;会计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陈志斌(2009)在剖析、总结相关改革模型的基础上,依据权变理论,提炼、总结和构建了一个包括触发器、结构变量、实施、实践与反馈等四个子模块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整体分析模型。
(三)政府财务报告与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李建发、(2004)指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应提供以下信息:政府公共部门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活动结果、成本费用,以及受托业绩。程晓佳(2004)在研究政府会计改革与财政透明度时指出,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政府财政活动的所有信息;其他公共部门的准财政活动;中央政府的或有负债对财政的影响,以及税收支出的定量信息;披露包括中央政府的全部负债、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的所有信息;政府财政报告的合并信息;政府绩效报告。因此改革后的政府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可由政府财务报告、分项财务报告、统一财务报表、附注及非财务信息组成。贝洪俊(2004)进一步建议,政府财务报告除了提供财务报表外,还应提供管理层阐述与分析、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王庆东、常丽(2007)认为我国政府财务报告改进应该树立双重导向观,即兼顾外部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和内部控制以及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张雪芬(2008)认为从我国目前各方面对政府财务信息的需求来看,我国应选择以政府为主体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它包括两个报表体系和综合文字说明:一个报表体系是财务报表体系(基于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包括资产负债表、财务运行绩效表和现金流量表;另一个报表体系是预算报表体系(基于收付实现制),包括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表及一些附表。综合文字说明部分包含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和管理绩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财务报表以外应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内容。
(四)政府会计改革
1.国外政府会计改革的经验及教训。李雄飞(2003)指出OECD国家权责发生制预算和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效是:财政状况得到了控制,财政支出明显减少;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产出及绩效管理,使政府工作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公共服务得到改善;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提供的政府会计信息,使政府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得到提高;权责发生制预算和会计能全面、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提高政府防范风险的能力。黄世忠、刘用铨、王平(2004)指出美国联邦政府会计改革中存在的十大缺陷,包括联邦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以及内容的完整性存在问题,联邦政府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致命的信息安全缺陷,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李雄飞(2003)也指出了政府会计改革中的难点:改革过程中,会计层面的问题较易解决,但预算层面较为复杂;最主要和最艰巨的工作是对政府所拥有的资产进行评估,按评估价值登记入账,编制期初资产负债表;对政府雇员养老金、福利及各种补助和因此带来的负债的确认较困难。
2.我国政府会计的现状及改革思路。郑彩风、赵福山(2003),王雍君、蔡燕青(2003)认为我国政府会计缺乏一个整合的会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会计核算的确认基础不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内容无法反映公共财政管理的全貌;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不满足政府采购的需要;无力提供绩效方面的信息。王淑杰(2004)认为,财政赤字压力大,财政绩效难以考核,以及政府会计透明度不高等是国内外进行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的原因。金希萍(2007)认为就我国而言,建立公共财政,实行部门预算,建立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都是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直接影响着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方法,要求政府会计制度、核算方法作相应改革。刘玉廷(2004)提出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府会计标准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也是当务之急。张琦(2007)建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学术支持方面,应加强政府会计的研究;把握研究重点,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难点问题;重新定义政府会计要素,引入成本概念,正确看待成本改革问题;改革报告主体等。
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现状总结
(一)政府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已初具规模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应当理论先行。学者们广泛研究了政府会计目标、政府会计要素、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政府会计假设等政府会计理论框架构建中的重要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我国的特殊性和适用性,并取得较大的成果,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和企业会计研究成果
绝大部分学者在进行政府会计研究时采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包括政府会计的中外比较、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比较等。通过与企业的比较研究,学者们归纳出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点,如政府会计目标的公共受托责任特征等;通过与国外政府会计的比较研究,学者们探讨了政府会计理论在我国特殊社会经济环境中的适用性,为我国政府会计理论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础,也为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三)研究成果尚缺乏实践指导性
从目前的研究内容上看,一部分学者较为关注政府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政府会计的目标、要素、基本假设等,而另一部分学者主要介绍国外政府会计的改革经验,但具体如何在我国政府会计实践中运用,大多学者并未作深入的研究。大部分文献还停留在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理论比较上,未将理论研究与我国财政和预算改革的实践以及信息使用者的实际需求联系起来。
(四)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内容涉及面广,但缺乏对单个问题深入和系统的研究。从文章的标题来看,大量的文献是以“政府会计诸项比较”、“中美政府会计理论框架比较”等涵盖面较广的标题命名进行研究。针对某一特定问题,如我国政府会计目标的定位、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研究等专项系统的研究成果较少。大部分学者的研究仅停留在一两篇文章上,缺乏对政府会计长期深入的研究。另外,现有文献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多是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实证研究的成果较少,在本文选取的442个样本中仅2篇,不到全部文献总数的1%。
(五)研究力量相对薄弱
在财政部和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学者们日益关注政府会计理论的研究。但我国政府会计的研究力量相对企业会计而言仍相对薄弱,10余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政府会计文章仅200多篇,这与我国企业会计蓬勃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现状相比是极不对称的。因此,长期致力于政府会计研究的学者人数还有待增加。
参考文献:
1.冯虹.我国政府会计的相关问题与改革建议[J].财政监督,2011(14)
2.陈均平.中国政府会计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
【关键词】高校会计制度;比较;建议
目前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以下简称旧制度)自从1998年1月1日颁布至今已经有十多年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已经滞后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2009年财政部会计司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拟定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新制度)。通过对新旧制度的比较分析,有助于各个高校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快更好的适应新的变化,分析、改进和提升不完善之处,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对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校会计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自1998年1月1日施行以来,对规范高等学校会计核算、服务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高等学校的办学体制、经费结构、资产管理内容和方式等都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现有的高校会计业务,因此,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社会各界对高校收费水平的关注需要改革会计制度
高校的收费问题在近几年来已经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多家长认为高校的收费水平超过了其收入的增长水平,而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不能十分准确地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同时对于高校自身而言,难以利用精确的数据为自己的收费标准提供一定的支持。
(二)筹资、融资渠道的多元化要求改革高校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实施,高校办学自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不再完全依赖财政,很多高校通过筹资、融资等渠道来解决资金紧张的问题。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筹资、融资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高校面对的利益主体不仅仅是政府和社会捐资者,还有银行、企业、专业投资机构等新兴的利益群体,因此这就给高校的会计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三)现行高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影响着高校会计工作
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制度性的缺陷也日益突出;采用收付实现制导致信息失真;固定资产价值体现不准确不公允;会计报表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全面等等。
(四)新企业会计准则促进了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
2006年2月国家颁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针对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规定,制定了相应的条款来遏制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局面。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为高校会计制度的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新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国家财政部于2009年8月印发《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相比,征求意见稿有六大变化:一是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工资津补贴、国有资产管理等公共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二是为了真实反映资产价值、合理确定教育成本,要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三是为了增强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要求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四是对收入支出类会计科目的设置进行了调整,以更好地反映高等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五是要求平行设置财务会计科目与预算会计科目,既提供绩效评价需要的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信息,也能提供预算管理需要的预算收支信息;六是规定高等学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及报表附注,并相应重新设计表中项目构成,改进了报表格式、完善了报表体系。
三、新旧制度具体内容的比较
(一)新旧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比较
1.旧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不足
旧制度规定,高校的会计核算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虽然高校教育资源的投入和学生的培养进度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但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的资金来源也越来越具有多元化发展趋势,不仅有政府财政拨款与事业收入,也有开展经营活动所取得的一定的经营收入,同时也存在借入资金和社会无偿捐赠等。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作为高校会计的核算基础形成很多弊端:
(1)不能客观反映资产和负债的情况
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如维修材料、采购设备、图书及工程项目等发生的应付款,因为不涉及现金的支付从而不入账,但事实上它又是存在的债务,这样一来核算就会出现偏差。同样,单一实行收付实现制不能如实、全面和及时地反映高校的债权情况,也很容易导致不能及时催收账款,情况严重的甚至形成无法收回的坏账损失。
(2)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结余
在收付实现制下,高校的应付或者未付的款项、应上缴而未上缴的款项,不作为支出记账来处理;反之,高校的应收而未收的款项、应由上级拨入而未拨入的款项,不作入账记账来处理,这种情况就非常容易造成收入、支出、结余的不实,很难使财务信息的使用者全面了解财务的收支结余状况。
(3)不能全面反映资金运动的全过程
在收付实现制下,设备的磨损、房屋的折旧、应付工资等实际已经发生,但是没有现金的流动从而不记账,这样就会使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现金的运动而不是整个高校资金的运动。因此,旧制度中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客观反映高校的实际成本。
2.新制度适当引用权责发生制
新制度就是在旧制度中引用了权责发生制,同时兼顾了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以学费收入为例,新制度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确认,即在每一教学年度,根据教务部门提供的学生注册数以及报到人数,按照有关部门核准的收费标准将全部应收学费、住宿费等办理相应的入账手续。为了准确的核算学费的收入,将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设立的“应收及暂付款”科目改成“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等一级科目,一方面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高校应收各项款项的数据信息,以便教务部门、学生部门及时催缴收回学费、住宿费,减少不必要的减少坏账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全面如实的反映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数据资料,为学校提供全面、真实的会计信息,科学的反映财政事业资金的运动过程和工作业绩。
(二)新旧制度会计科目设置的比较
会计科目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分类标志,会计科目的设置必须反映核算单位的性质与特点、要符合单位本身管理的需求。高校会计科目体系是高校会计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进行会计核算的重要载体。高校会计科目体系应该根据学生培养与学生就业的不同阶段分别进行设置,其设置必须充分反映高校会计制度的各个事项。
旧制度科目的设置不尽合理,只考虑到满足国家的信息需要,而未充分考虑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要,不利于高校会计核算的规范发展及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导致高校会计不能如实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
1.资产类科目的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新旧制度中有些科目还是保持基本一致,如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科目的设置,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的科目。
(1)“在建工程”科目
旧制度中没有设置“在建工程”科目,大量的在建工程和部分因为一系列原因没有办理竣工决算手续的工程,就不能列入“固定资产”科目里来核算。新增了“在建工程”科目,高校在拨付每一笔工程款时就能够清楚地记录,在每年年终,可以根据“在建工程”科目的累计发生额或者期末余额确定其固定资产价值,不会影响到固定资产价值的结转问题。
(2)“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由于旧制度没有设置“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导致高校固定资产在出售、报废或发生毁损时直接冲减“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科目,取得的价款或变价收入就直接计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种处理方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收支以及清理后的净损益。新制度中新增了“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能够及时反映上述问题,同时固定资产减少所形成的盈亏,计入“其他收入”或者“其他支出”。
一些科目在旧制度中虽然没有列示,但是随着国家对高等学校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实施了很多有关高校教育投资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始启用的会计科目,在新的制度中再一次的给予明确说明,例如“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等类似科目。
许多科目的名称、核算范围以及内容分都发生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重新分类”而引起的对原会计科目名称进行调整的项目。例如将原来的“借出款”和“应收及暂付款”科目核算的内容,按其性质分别设置在“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中核算;取消了“有价证券”科目,其核算的内容同原来的“对校办产业投资”及“其他对外投资”,一并重新按照投资对象归集到“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科目中去,这样一来更加有益于会计的核算工作。
2.负债类科目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最大的变化就是“借入款项”科目的改革。自1999年开始我国各大高校就开始了扩招工作,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各个高校学生的人数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高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来满足办学需求。由于政府的补助仅仅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建设资金就只有通过银行贷款和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来解决。所以这部分借入的款项通常称为基本支出借款;而一些用于项目支出的借款则称为项目支出借款。两者之间的差别就是:基本支出借款的时间按往往在一年以内,而项目支出借款的时间通常在一年以上。因此高校会计为金融机构提供反映基本财务状况的会计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机构迫切希望了解高校的偿债能力和债务风险。而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下,在会计报表中很难反映,因为无论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的借款,都一并放入借入款项科目来进行核算的。
新制度中将“借入款项” 科目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根据到期日的长短分为“长期借款”科目和“短期借款”科目。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加有效的防范风险,而且也有利于高校本身合理安排支出及还款,还能够明确高校贷款的责任、审批程序和贷款资金的管理办法,有效调度高校内部的资金,减少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尽管与资产类科目相比较,负债类科目变化不是很大,但也新增了一些科目,如“应付职工薪酬”、“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等,新增加的这些会计科目适应了权责发生制的要求。
3.收入和费用类科目的比较
(1)收入类科目的比较
高校的收入和支出也是一直备受外界关注的内容,无论是从国家、政府还是对高校本身而言,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科学客观地通过核算来反映高校的收入和费用有利于高校的发展。新旧制度“收入类”会计科目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收入的来源看,高校的收入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科研业务收入等。通过新旧制度的比较,能够很直观地发现,新增了“基建拨款”、“财政调剂收入”、“后勤收入”,取消了“经营收入”,同时也调整了一些科目的核算范围,如原来的“附属单位缴款”也纳入了“其他业务收入”的核算范围,新制度中的“其他收入” 就不仅仅是单一的其他收入了,而是把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等科目也纳入“其他收入”的核算范围。
(2)费用类科目的比较
从表4可以清楚地知道,在费用类科目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增设了 “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在实际高校财务工作中,高校年终结算后,往往会存在有调整事项涉及结余的会计差错。根据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试行)》有关规定:年末结账后,如果发生了以前年度会计事项的调整或者变更,涉及到以前年度结余的,凡是有国家规定的,就按规定进行调整,没有规定的,应直接通过“事业基金”科目来进行调整,并在当年的会计报表附注上进行一定的说明,使用该方法无形之中就影响了“结余分配”。新制度中就参照了企业会计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在发生调整事项以及会计差错时,就可以先通过“以前年度盈余调整”科目来核算,然后将其转入“结余分配”,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规范会计处理又便于理解。
(三)新旧制度对固定资产折旧处理方法的比较
旧制度中采用的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按原值入账。采用这种核算方法必然存在一些问题:
1.净资产不实
净资产,是指所有者在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它的金额就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所以由于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其净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差额会越来越大,使得资产负债表中显示的净资产的数额与学校的净资产存量数不相符合。
2.教育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
提高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控制教育成本,通过对学生教育成本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有效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浪费,进一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固定资产折旧费就是核算教育成本的一个主要项目,它反映了培养学生所使用的固定资产消耗程度,因此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会影响教育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管理部门无法从高校的会计报表得到固定资产净值的真实资料,其他利益相关者也难以得到真实的会计信息。
3.固定资产有偿使用缺乏依据
旧制度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其磨损程度及就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有偿使用的补偿数额也难以确定。
新制度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按月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文物文化资产除外),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很显然,在现行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财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的数据就无法客观地反映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使得高校固定资产可能会虚高,财务状况不实。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财务报表中的固定资产净值体现,使得固定资产符合资产的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观保持一致。因此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能够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与科学性,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真实的资产状况。
(四)新旧会计制度会计报表的比较
旧制度要求高校编制的基本报表有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目前高校的会计报表体系,反映的侧重点在于已经发生了的经济活动,缺少对未来的财务情况以及收支事项的预测。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各个报表是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下进行核算的,实际的收支结余与报表显示得的结余未必一致。
1.会计报表内容反映不够全面与完整
旧制度中报表不但不反映预算情况,而且高校的财务状况往往被忽略,提供的会计信息过于简单,因此提供的一些信息只能作为财务数据的统计。
2.会计报表项目的设置不够科学严谨
在资产负债表中,由于借入的款项没有区分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就一并列入其他负债,很容易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仅影响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理解,也会给高校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不利于高校财务工作的进行。
3.会计报表体系不够完整,对象比较单一
旧制度中的高校会计报表按照政府财政管理的要求进行编报,它无法满足社会各界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会计制度的使用范围狭窄,而且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公开渠道。另外,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会计制度难以适应高校会计核算的要求,使得高校会计核算缺乏制度性的依据,不能完全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而且附表及补充报表内容过于简单,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不利于报表使用者的阅读。
新制度中财务报表增加了新的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预算收支表、基建投资表和报表附注。新的财务报表体系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信息:预算收支表可以提供高校的预算收支情况,直接为编制决算来服务;基建投资状况表可以直接反映高校与基建投资相关的财务信息。
在现行体制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高校事业会计执行的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而高校基建会计执行的是《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两者在核算体系和方法上不同,导致学校基建会计的核算一直独立于校级核算体系之外,形成了两套账:一套是财务账,核算基本收支和专项情况;另一套是基建账,核算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基建账游离于财务账之外,高校不能完整、准确地反映财务信息,不管通过哪种形式转到基建账上的资金,最后都会形成一部分实物资产,一部分费用,也可能还留有一部分货币资金。不经过专门的工作和一定时间来统计处理,这些基建账上的内容都无法和财务账上的内容统一。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都需要了解高校的这一情况,追踪资金绩效、检查监督执行情况、加强管理等;反之则无法及时得到其完整、真实的资产、财务信息。
高校经济环境的变化促使办学主体多元化,两套账带来的各种问题只能由基建业务与基本业务核算系统合并来解决。《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通过新增加了基建投资表,把基建投资表并入到高校财务报表之中,全面反映了整个学校的经济资源以及整个基建活动全过程的核算内容。
四、《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优越性与建议
(一)征求意见稿提出的优越性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与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比较,征求意见稿具有很多优点,一旦施行必定给高校的会计制度带来积极影响。
1.征求意见稿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创新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不同记账基础,借助于现代化的财务信息系统,提供更为精确的财务信息,这是高校会计制度设计与改革的一个重大创新。
2.征求意见稿要求核算的内容更加全面
通过增加“在建工程”、“基建工程”两个科目,改变了原来的基建工程单独建账进行核算的不良状况,修改了很多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这样一来可以更加全面、完整的反映高校办学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二)对征求意见稿提出的建议
1.增设“实收投资”科目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资金来源也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遵守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增设“实收投资”科目,用来核算外单位及个人投入的货币资金、材料、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客观清晰地反映投资的整个运作过程,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加适应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
2.增加现金流量表
由于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大基本建设和增加对教学仪器、设备的投资,资金来源也不仅限于基本建设财政拨款,还有事业收入、银行贷款、职工集资等多种方式,因此对筹资活动产生现金流入要进行具体的分类,才能满足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从而更加关注高校事业发展中的现金意识,保证预算指标与实际现金流量的一致,确保高校资金的安全。
现金流入应包括“基本建设拨款收到的现金”、“银行贷款产生的现金流入”、“非金融机构及职工借款产生的现金流入”“财政拨款、事业收入用于资本化支出收到的现金”和“其他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应包括“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和“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高校现金流量表能清晰反映高校现金流量、现金支付能力及收入来源、支出情况等,不但能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而且为高校的筹资和投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高校应对征求意见稿采取的措施
新会计制度的改革必将对高校财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保持高度的重视,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及其相关人员深入学习研究征求意见稿,为迎接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给高校财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应该对现有的资产进行彻底的清查
逐步建立与巩固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制度,逐步建立起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固定资产折旧基础数据库,做好相关的基础工作。
(二)建议学校协调有关部门对应收及暂付款项进行清理
由于目前基建账是单独核算的,要将基建账与基本账合并核算之前,必须对基建账的应收、应付款项进行清理。建议学校协调相关部门对基建账和事业账的往来款项进行清理,以便于年初的合并建账。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及其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
通过多种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使会计人员尽快从“收付实现制”思维模式向“权责发生制”思维模式转变,提高其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其尽快熟悉新的会计制度改革的内容,确保新的会计制度在高校顺利实施。
(四)加强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高校应该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程序编制部门预算,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内预算编报、批准、执行、考核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建立功能齐备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以适应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显然,现行的《高等学校据会计制度(试行)》已经越来越不适应高校日趋发展的新形势,其存在的制度性缺陷日益明显。《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提出,合理确认了高校的核算内容,借鉴了企业会计和西方高校会计核算的经验,真实反映高校财务状况,正视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对现行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以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为导向,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完整,推动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教育部.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S].1998.
[2] 财政部. 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
[3] 祝君.完善我国高校会计制度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7上):65-66.
[4] 朱爱华.修改和完善高校会计制度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6(1):9.
[5] 周建共.高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财务与会计(综合版),2007(5):33.
[6] 陈德刚.关于高校会计制度的重新审视与改革的构想[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