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的论据

科技发展的论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的论据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 毕业设计 模式 对策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体制改革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高校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这种模式下,改变了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在高校中的统治地位。校企联合使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活动成为可能,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是高校教学的必然趋势。从而毕业设计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也更加重要。本文就高校教学中毕业设计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研究,提出“教学、生产、科研”三维一体的毕业设计新思维。

一、高校毕业设计的现状概述

传统毕业设计首先在内容上更加偏重于理论的阐述和文献观点的援引,大多看起来更象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罗列和陈述,而缺乏创新性观点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很多的毕业设计论点缺乏实践论据,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往往为学生和学校所忽略或者忽视。其次在指导方法上,侧重于,对已有知识体系的巩固和复习。学生利用现代工具,对学科领域的前沿进行探索的培养缺失,独立研究的思维和习惯没有得到锻炼。再次,在毕业设计的选题上,理论性单一性的课题占有极大的份额,综合研究和知识交互运用的课题极少,同专业雷同课题多缺乏选题多样性。第四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墨守成规,且因承担许多其他工作分身乏术,精力不足,指导力度不够。另外还有撰写质量及毕业设计管理问题等。

二、“教学、生产、科研”三维一体毕业设计新模式的必要性

教学、生产、科研三维一体的毕业设计新理念,是在新形势下对毕业设计推出的新要求,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校科研延伸和职能扩展的客观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人才目标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21世纪是技术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传输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类技术在几十年中几乎完成了过去几千年都完成不了进化历程。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前进,在飞速前进的技术面前,往往是亦步亦趋,勉力跟从。在这个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更加的短暂,专业间的综合高度集成、边缘学科又不断兴起,新技术和新问题层出不穷,应接不暇。传统的高校教育面临着强大挑战。高等院校在高校教学目标上必须适时进行转变,人才价值取向必须及时更新,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

(二)高等学校科研延伸和职能扩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社会,高等学校的职能发生了很的转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不再是神秘莫测的科学殿堂,高校学生也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孤傲才子。形势的转变,促成了高校职能的转变。随着高等院校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日益彰显,大学、企业、科研三者之间的结合更加的紧密了。过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传统职能已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高校适时转变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双重目标的职能体。在这种职能的影响下,毕业生的论文模式必须向生产、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转移。

(三)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目标的客观要求

我国当前发展基调以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着眼点和侧重点。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都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科技创新必须以企业为载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应当依托于企业生产环境,发挥创新思维,以技术来促生产。高校学生必须成为现在和将来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量和技术储备基础。科技的创新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有真理的出现。可以说,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这种客观要求,决定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论文设计必须以“生产、教学、科研”三维一体的模式进行。

三、毕业设计三维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三维新模式下,毕业设计的格局与实施涉及的问题很多,本文主要从论文目标选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毕业设计答辩程序三方面展开论述。

(一)论文课题的选择

毕业设计中,设计题目的选择决定了整个设计的理论高度和实践契合度,题目一旦选定,可以说基本确定了毕业生创新思维和理论观点的走向。恰当的课题目标,往往能使毕业设计的质量得以保障,完成设计的过程变得流畅平顺。合适的课题目标会让指导老师和毕业生本人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势发挥。新模式下,选题的原则应该涵盖以下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性的论点要有实践性的论据相互佐证;课题目标应该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和科研方向相切合;课题目标应该与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相一致;课题目标应该与当前科技发展水平想接近;注重实际意义和经济效益。

(二)教师指导模式

毕业设计中,指导老师应该相应转变指导思路,避免灌输式的说教,和强制性的机械记忆。应该充分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应该授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的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独特思考,独自钻研的好习惯,在增强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推波助澜,奠定未来学生科研的良好基础。

(三)规范答辩流程,改革考核制度

毕业设计的答辩结果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对毕业生设计答辩必须建立客观的有弹性的答辩制度。毕业设计因为具有创新性和与实践想结合的新特点,对答辩人员组成要兼顾科研专家和企业专家恰当搭配。答辩考核,应该制定严格、规范的评定标准,答辩成绩评定要以平时成绩和毕业设计成绩相结合来进行裁定。毕业设计的评价模式应该具有多样性,根据毕业设计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进行客观评定。

四、结束语

现代人才的培养理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毕业设计的质量标准,在新形势下,构建“生产、教学、科研”三维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对当下高校的人才的培养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1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科学和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也面临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学生创新能力比较差,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还表示,中国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主要的区别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一定的差距。以现代初中物理教育和中国物理特性的知识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2 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提供物理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好的问题可以引起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会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

2.2创建讨论情况

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将使研究更加深入,更加集中,容易突破难点,疑点,使混乱的点得到清晰。容易疏忽的一点是加强,使获得的知识更加扎实。通过讨论可充分暴露学生的知识和理解的偏差,教师在教学中的不足,可以获得高效的反馈信息,能够有针对性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补救。在创建讨论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流;可以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将会在讨论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新发现。通过逻辑论据辩论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3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强烈兴趣的吸引下,才会积极参与教学,不断地开动脑筋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索,激活思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1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能够集中图像,文字和声音。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的视听优势,把一些抽象描述得更加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从微观到宏观,从浅入深,能深入浅出地解决知识点。使那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能够有效地为学生的主动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至于“月食是如何形成”的教学内容,按到教材计划来解释,教学达到的效果将不会很好。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新颖和形象。把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在太阳系中的坐标标出来,把它们转动起来。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的展开。

3.2以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动有趣的实验可以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物理实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和促进的作用。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4 开展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有自主探究,最后归纳总结的特点。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的同时,以创造性的教学为主,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学习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环境和社会生活中选择课题,并最终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要求学生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去探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发现问题,再提出问题,紧接着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可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 维护学生的创新信心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会存在一种想得到别人肯定,被他人赞赏的心理需求。初中生会有很大的好强心。如果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那么他们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如果长久下去,他们对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利用一定的表扬方式,对学生创新的信心进行保护,增强学生创新的勇气。使学生在学习中实现自我,看到自己的成功。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更要善于发现他们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

6 结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容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并指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新发展,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广权.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3):47-48

[2]刘国新.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家教世界,2012,(10):38-39

[3]卢达辉.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分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1,(38):49-50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教师角色

一、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物理教学

与学生紧密相连的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比较明显。在讲授“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库,长江三峡工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在能源方面的成就。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时,介绍我国通讯卫星发射情况及神州5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的情况,在讲“超导体”时介绍我国超导磁悬浮的研究进展,及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运行情况,这些领域我国都处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科技兴国的意识。

二、物理实验的组织指导者

要使设计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活动取得成功,教师必须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教师犹如节目主持人一样,在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目标,确定主题内容,用充满情感的话语、抑扬顿挫的声音、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活动会取得较好的效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引导他们进入物理实验活动的思考中来,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参与主题活动,实施教学方案。对于由于基础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而羞于参与活动的学生,教师还要给予鼓励,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培养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要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

三、物理实验的协助参与者

《标准》提到:“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由此可见,物理实验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在物理实验活动中,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置于与学生一样的学习者的位置,参与他们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讨论、交流,体验他们的感受。这样有助于教师了解、把握活动的细节,若活动在进行中发生困难,教师可以使活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因为这时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交际者的身份,课堂活动的气氛也会轻松自如。同时,教师还应该以自己的学识、能力、人格魅力等来感染学生,在交往中建立自己的崇高威信,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四、物理实验中的资源提供者

学生在物理实验的活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为他们提供各种资源。如由于学生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会遇到一些知识性的问题,教师就要即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知识,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物理实验中实验器材是非常重要的道具,在探究过程中实验器材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即时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器材资源,满足他们的需要。

五、物理实验效果的评估员

在物理实验中,评价内容有对物理实验过程、方法和能力的评价,对科学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对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评价,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的评价。评价方法主要有连续观察与面谈、实践活动、书面测试、个人成长记录等方法。教师可从评估中发现学生成功或失败的程度,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改教学设计,使教学有效地向深层发展。

六、物理实验的学习者和研究者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模式的不断出新,对每一位教师都是挑战,要迎接挑战,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标准》中也提到:“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最新的科学成果,掌握最新的教育思想,洞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标准》提倡尽可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所以教师还应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应具有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物理实验的教学能力。

七、物理实验中的教育者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育人是教师的神圣使命。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含了认知、技能和心理三方面的目标,单纯的知识教学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任务。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把教书和育人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重视对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尚人格的培养。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要做一个全面关心学生发展的教育者。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挑战,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素质,更新知识和能力结构。第一,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适应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必须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设计能力,设计出适应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第三,必须有很强的教学实施能力,以组织、监控教学,使教学设计付诸实现;第四,必须有很强的观察和总结能力,对教学结果加以评估,对教学方案不断改进;第五,要有对业务的钻研能力,使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第六,必须时刻不忘教书育人。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 本文从财务管理学科的产生以及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探讨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培养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1 财务管理学的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现代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根据资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进行投资决策、组织实施、加强管理,以不断提高资本的利用效果,保证企业经营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能够获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利润。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财务管理学在有关参与经营决策、实行预算控制和开展事前分析等问题的论述中,使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

社会主义财务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由苏联学者Β.Π.吉雅琴科(1902~1971)所倡导。其主要论据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财政的职能有所扩大,它包括生产领域中形成的收入与积累的分配关系和国营生产部门以及部分地包括合作社集体农庄生产部门新创造价值的初次分配关系。50年代后期,中国讲授财务课的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课程改建为“企业财务管理”课程。主要改变有两项:①理论上确立了企业财务的实质是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②实务上确立了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和包括计划、日常控制与管理以及事后考核、评价等职能在内的全面财务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固定资金管理、企业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社会主义财务管理学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运动理论为依据,结合合理组织生产力和不断完善生产关系的管理实践,研究和掌握资金运动的规律,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果。

2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国外的市场经济发达,其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产生是与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及金融机构的发展相联系的。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有关的内容加入到金融的微观分析中,货币金融理论研究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成本与效益、资金流量、信息及其影响等问题,并逐步形成现代货币金融理论体系,即以金融市场为基础,注重财务分析、定量分析的新型金融学。

相对而言,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前身是理财学专业,它是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并加以发展形成的一门年轻的学科。根据我们对其他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进行考察的结果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不准确。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从会计学、财政学和金融学等专业分离出来的,在培养目标上仍带有相关专业的特点,与这些相关专业相比较,自身特点不明显,不突出。(2)课程体系陈旧,跟不上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步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多层次性。课程体系也要具有多层次性。(3)专业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由于定位不明,课程体系陈旧,各相关课程或各相关课程群之间在内容上互不兼顾和承应,未能围绕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统一协调和轻重相宜的合理安排,同一内容往往在不同课程中反复讲授。(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过于落后。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时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可以说这方面改革和发展差距还很大,任务也很艰巨。此外,目前财务管理专业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校内财务管理实践缺乏,校外财务管理实践环节薄弱,新的财务管理环节尚待开发,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

[BT(3+1][WTFZ][STFZ]3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人才知识结构定位

高等学校既然以育人为基本职能,那么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规格制定的培养目标,就应成为高等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对于财务管理这样一个专业性相对较强而又与工商管理领域的其他多个环节存在广泛联系的学科专业来说,确定其培养目标应突出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专业操作技能与综合管理能力的关系。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才,既应通晓财务核算的技术、方法和财务管理程序,具有娴熟的业务操作技能,更应从战略上精通企业理财之道,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二是“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通”与“专”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密,隔行如隔山,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能够为各“行”培养专门人才;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相关“行”之间的联系和协作又十分密切和普遍,这又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在知识结构上不能过分单一。正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具有突出专业特长的“专才”,这也是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论据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影 数字化 数字电影

电影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从无声电影到立体电影,从光学、化学设备到电子 、数字设备,电影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

在电影诞生百年后的今天,数字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电影的制作领域中,为人们创造了如痴如梦般的视听奇观,以其超凡的想像力丰富了观众的幻梦天堂。在当今的电影中,处处留下了数字影视的浓墨重彩:我们刚离开展示着亿万年前恐龙众生相的“侏罗纪公园”,又亲身经历了海难中的“泰坦尼克号”,随后在万兽狂奔中“逃出魔幻纪”,浏览憨态可掬但能与三位美国总统跨时空相会“阿甘正传”,等等。虽然我们深知银幕上所描写的影像不仅是电脑所创造的视觉魔幻,或许是一则美丽的谎言。但就在对那个似真似幻的银幕世界的沉醉之中,电影的数字时代到来了。

数字化的含义是指将一切以其它模拟形式存在的信息转化成数字信息,这里的数字即是指由0.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转化工作呢?因为我们要用计算机来处理,计算机的处理工作有着巨大的优点,但它只能处理数字化了的信息。而以往的信息都是以模拟的形式存在的,必须转化成数字信息。我们将这个转化过程称之为数字化的过程。它不仅指电影所包含的模拟视听信息的转换,也包括其它领域中模拟信息转换。数字化强调的是这个转换过程。因为我们正处在模拟与数字信息并存的时期,在过渡阶段就需要这个转化过程。当未来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全部以数字形式存在以后,数字化的工作就完成了。

电影数字化的核心是以胶片为载体记录的影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在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在数字化的环境中完成电影的前、后期制作,再转化成胶片放映或用数字电影放映机放映。

电影数字化在目前来说主要指电影制作数字化,即计算机技术对包括前期创作、实际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在内的完整的工艺过程的全面介入。比如,在前期创作中通过计算机辅助系统,对未来影片的场景、情节、画面等进行模拟设计及效果预演,以便找出最佳的叙事技巧和创造视觉冲击力的方案;又比如,在实际拍摄中通过计算机控制技术,完成某些用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拍摄;再比如,在后期制作中用计算机对影像和声音进行加工处理,把实拍素材和计算机图像合成,乃至在计算机上自由方便地编辑影片。

电影数字化过程中仍需大量采用许多传统的制作工艺,因为电影所用的载体依然是胶片,这是它最本质的特征。在那些数字技术处理过的画面中,不仅输入的仍是实拍的胶片影像,就是经过复杂处理合成后的数字图像,在输出端仍需记录在胶片上,最终必须还原为胶片影像。这期间经过了一个转换的过程,而这种转换过程是非常耗时耗力的,它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数字技术的发挥。那么,是否能取消这个环节呢?能否从电影拍摄伊始就采用数字信号呢?这就是数字电影的由来。

电影数字化是传统手法、技巧与工艺的一种促进,而数字电影则是一场革命。相对于传统的以胶片为载体的电影来说,它最关键的进步是将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的传统电影改变成以数字文件形式发行或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影院、家庭等终端用户,让全球各地的观众在同一时间看到同一部电影。

数字电影从完整的意义上说,是指电影从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播映方式的全面数字化,即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乃至放映诸环节全部实现数字化。从严格的定义上说数字电影是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载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与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数字电影包括三个重要的环节:即数字制作、数字传输和数字放映。我们主要论述一下数字传输、放映与其特点:

数字传输与放映——电影由版权所有者将数字电影文件通过卫星、光缆网络直接以数据的形式传输到影院,或由光盘、磁盘或磁带这样的物理直接传送或发行到影院,影院则通过装备了一块压缩了数百万个微型镜片的高亮度、高清晰度、高反差的数字电影放映机来放映到银幕上。

由卫星和网络传输是效率最高的传输方式,它是依托宽带数字存储、传输技术来实现的。但是在目前来说它的成本较高,因此目前还主要以光盘的形式进行传输。

数字化的进程带来的电影制作、发行、保存等全过程的科技革命。电影和影院的数字化进展正在加快,电影将直接通过数字网络媒体得以传播,数字放映走向更广泛的电影观众的时代已经到来。

综上所述,今天我们谈论电影数字化时,其所指已不仅仅是那个我们熟悉——狭义的“电脑特技”概念。它在目前指的是一个过程,随着数字技术对电影制作的介入,将来我们在谈到电影已经不必特指它是否是数字的,这是一个新的电影时代。

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具有如下特点:

画面清晰、稳定、无磨损、放映场次无限制。以往人们在比较数字电影与胶片电影的优劣时所持的最主要的观点就是胶片电影的分辨率高于数字电影。其实这只是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的确从画面的素材来看,胶片摄影机所拍摄画面的分辨率固然很高,可达3000多线,但这只是白底片的质量,在经过了洗印、套底、剪辑、拷贝等一系列工序以后,电影院得到的发行拷贝的质量已经大大降低了,更何况因为电影放映机是机械接触式的,每一次放映都会划损胶片,一部拷贝的放映场次是有限度的。另外,电影每秒24格画面是靠放映光孔两次曝光来实现48格/秒的放映速率的,机械快门的构造影响了它放映画面的平滑程度。

而由数字高清晰度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则不同。虽然在前期拍摄中所获得了第一版的质量不如胶片摄影机,如分辨率只有1920×1080。但是画面因为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在后期的剪辑制作过程中是无损失的,再加上用高亮度的数字电影放映机来放映,它所获得的画面清晰度不逊色于电影胶片放映的效果。数字放映没有机械磨损,可以无限次地放映。另外,数字电影的色彩也比以前丰富,饱和度高了许多,对比度范围也加大(这两点也是以前争辩胶片电影优于数字电影的主要论据)。放映时更不存在抖动的问题,画面平滑流畅。

降低后期制作成本、适合特技处理。以往对画面进行特技处理的话,必须将胶片转换成数字形式。工序复杂,耗资巨大,也降低了图像质量。而数字电影直接以文件的形式存在,非常适合在数字后期制作系统中完成一系列制作。

节省拷贝的洗印、存储、运输费用。由于数字电影是以数据流的形式存在的,不像电影胶片拷贝那样占用大量的空间进行储运,节省了发行费用。当然现在租用卫星线路和网络投资也不菲,但随着数字电影的普及,这部分的成本会越来越少。

杜绝化学污染、有利于环保,当今世界各个领域都非常重视环保,以前电影的洗印工业是化学污染的大户,每年都要耗巨资来进行环保。而数字电影则彻底摆脱了这个束缚。

发行速度快、发行方式多样。如果采用卫星或网络话,可以使全世界的观众同时观看同一部影片,这是一点对多点的发行方式。也可以点对点的方式,指定发行给某个电影院。

减累放映强度。多年来电影的放映中承载了过多的体力劳动,放映人员的工作环境较差,机械劳动强度较大。数字电影的放映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实现放映工作,一切由计算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