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常州留青竹刻;造型艺术;视觉表现

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竹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一种在竹子的表皮上进行造型创作的雕刻艺术。保留竹子表面的部分青筠,作为雕刻出的“图”,将图案之外的竹青铲除,露出竹肌作为“底”,“留青”便由此得名。

一、常州留青竹刻发展史简述

最早的竹刻可以追溯至出土于西汉马王堆汉墓的那件精致的竹勺,可见竹刻在汉代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现存于世年代非常久远的留青竹刻是创作于唐代的雕竹尺八,目前藏于日本正仓院。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对它的描述为:“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明代之前,有关竹刻历史的记载时断时续,实物作品也极其罕见,进入明代之后,竹刻才在众多艺术品类中占有一席之地。明代竹刻艺术的崛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明代开始,竹刻名家层出不穷,其势犹如雨后春笋。二是竹刻艺术从明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三大流派:朱氏刻法——以深刻作浮雕或圆雕;濮氏刻法——以浅刻配合刀凿而成型;张氏刻法——以留青为阳文花纹。自明代起,竹刻技艺经历了数百年的传承,各种刻制手法均发展迅速。从雕刻形式上,竹刻可分为主体雕刻和竹面雕刻两类,其中竹面雕刻又可分为阴文雕刻和阳文雕刻两种,而留青竹刻当属目前阳文雕刻中最为人所瞩目的一个分支。北起青海,南到广东,西从四川,东至上海,均有留青竹刻从业者的身影,而当代留青竹刻的创作中心,无疑当属常州。国内竹刻创作的中心由明清时期的上海嘉定移至当代的江苏常州,有历史和地理的双重原因。从历史上看,常州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都曾有多个著名流派产生,人文荟萃,名人辈出,艺术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从地理上看,常州地处沪宁线中点,位于长三角中心,拥有江南的吴越传统文化,西受南京金陵文化的影响,东有上海海派文化的滋润,南受杭州良渚文化的熏陶。正是因为地理上的得天独厚与文化上的“左右逢源”,常州留青竹刻才能复苏、崛起。

二、留青竹刻造型艺术的平面视觉表现

图形均有图、底之分,画面中出现的形象叫作“图”,其周围的部分就称为“底”。竹刻中的图与底清晰可辨,这两者关系的处理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整体效果。在留青竹刻创作中,可以通过刀痕的深浅表现图与底之间的空间距离,刻刀刻在竹青上深浅有别,才能体现出图与底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艺术造型表现效果。为了保证画面的整体感,刻绘时绝不能大面积地破坏竹青,必要时应利用刻刀采用戳、挑的手法,在保证体量感的前提下从细节入手表现光影的感觉。留青竹刻中的“留青”是指在雕刻过程中将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保留,作为图纹,铲去图纹之外的青筠,露出其下层的竹肌,使整个雕刻作品产生层次分明的图与底之间的对比。留青竹刻因仅刻竹子表皮一层,故又被称为“皮雕”。竹刻大师使用各式刻刀,利用薄如纸张的竹皮与深一层的竹肌之间的色差,运用多种手法刻制。巧妙地利用竹皮,可以产生众多生动的视觉效果,这份精彩是其他任何一种材质所无法替代的。创作完成后,随着时间流逝,竹皮与竹肌之间的色差会逐渐扩大,竹肌由最初的淡黄色变为深黄色,最终变为紫红色,使竹刻的皮、肌的色泽差异越发明显,形象的立体感增强,作品自然更精美。这一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视觉层次上的变化使留青竹刻艺术精巧无比。时常抚摩把玩留青竹刻作品,其年代越久,竹肌的颜色就越深,图案部分也就越清晰,深得收藏者珍爱(图1)。

三、留青竹刻造型艺术的空间视觉表现

留青竹刻的表现技法有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之分,酌情按需使用,能使作品层次分明,翻转掩映,色泽由深至浅,形成自然退晕衔接的效果,进而显示出强烈的立体感。留青竹刻艺术最擅长表现中国书画题材,如表现花鸟、山水等,将水墨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刻山水,融壮丽河山于竹面,可使人领略自然风光的秀丽;刻花鸟,鸟儿飞、花儿艳;刻昆虫,蜻蜓和蝉的薄翼、表皮,甚至蝴蝶的绒毛等,都栩栩如生;刻书法,一笔一画,刀刀见功,甚至扇骨上的蝇头小字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留青竹刻作品借助竹皮和竹肉的青、白、黄三种自然色彩形成反差,同时利用质地和色泽的变化差异,令人赏心悦目。留青竹刻注重表现具有西方绘画特点的透视空间,刻者尤其要注重对几何学、透视学和解剖学的把握。刻者只有依据画面内容与形式的安排,对透视进行精准刻绘,才能成功表现出作品的空间感。在留青竹刻创作中,空间感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灰空间的处理技巧尤多。所谓“灰空间”,是指画面中被虚化的部分,比较典型的包括水墨的深浅交接处,景物的前、中、后景过渡处,人物的虚实变化处等过渡环节。在一幅留青竹刻画面中,保留完好的竹青被称为“白”,刻出来的竹筠被称为“黑”,其余的部分即为灰空间。按照此概念,除了文字、印章和竹地,竹片上画面中的几乎所有其余刀痕都被纳入了灰空间的范畴。灰空间所占面积一般较大,在作品中不可或缺。竹刻画面如果没有了灰空间的润色,将导致作品是原画稿简单的图底反相效果,缺乏层次感与创作的成分。留青竹刻中的灰空间绝大部分是对原画稿或物象造型的再加工,倾注了刻者对表现主体的重新构思,具有再创作的特征,绝不是对画面物象与现实空间的简单临摹。要想表现宏大的场景,细致的细节刻画必不可少,但过于规律的刻画会令作品匠气过重,艺术表现者要有打破规律的魄力,以“无规律”的技法实现对空间感的表现。这正验证了徐秉言先生所言:“留青竹刻是刻画,而不是画刻。”

结语

要提留青竹刻升作品的档次,创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文学知识,除了要大量阅读文学、艺术类书籍外,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用心体验也必不可少。在“人人创新”的当今社会,常州竹刻者尤其要防止为了创新而创新的功利心态。回顾历史,艺术界的成功创新者大多得益于自身极深的传统功底,速成创新,结果大多适得其反。我们不能只看到张大千在昆虫表现上的精微与在泼墨山水中的豪放,却忽视他在敦煌石窟中一笔一画的临摹。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违背规律的创新不可能成功。

参考文献:

[1]李彤,于帆,李敏琦.探析功能与形式关系的变迁对留青竹刻艺术的影响.中国科技信息,2012(15).

[2]王世襄.王世襄集:竹刻艺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3]徐秉方.再谈留青竹刻.中华文化画报,2011(3).

[4]卞证,王安霞.留青竹刻的艺术形式分析.艺海,2013(10).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文第2篇

P键词:数字媒体技术;视觉艺术;影响

一、数字媒体技术中视觉艺术的发展背景

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化升级具有时代意义,视觉艺术和科学技术也是相伴而生的共生体,视觉艺术能放映出对于社会状态和思考和看法,而科学技术的力量就是改变世界,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提源源动力,两者从理性层面和感性层面对其进行分析。借助数字媒体技术能触发艺术表现形式的升级。将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空间以及实践维度的升级,将视觉艺术的控制结构进行转变,展现出无限可能,并且将二维转化为多维,也实现了静态到动态的过渡。正是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进步,当代视觉艺术结构和应用领域之间形成了更加有效的管理体系,无论是从观念还是从情感,都实现了整体艺术模型情感表达方式的优化。新技术对于视觉艺术项目产生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信息管理程度和信息升级路径。

另外,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了视觉艺术的升级,也将其普遍认同的价值形式进行了深度处理,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结构之间的有序开展,在模糊了媒介界限的基础上,能有效对技术结构和员工能用模型进行综合管理和合理化应用。目前,多数学者很难为数字媒体技术机制中的艺术视觉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思想理念和工作状态等参数也并不容易判断,这也是艺术家视觉艺术工作重心和精力的多元化配置。

二、数字媒体技术中视觉艺术的简化和趋同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对传统视觉艺术的颠覆和挑战,也是为视觉艺术家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的管理模型,是从根本上为虚拟图像的产生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路径和分析机制。数字媒体技术下图形处理方面较为便捷,能在建立相应处理措施和图像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艺术处理形式。

在传统的设计结构总,图像和数字媒体技术之间的管理问题能形成一种较为特殊化的环境,除了硬件和软件,能形成更加有效的特殊化环境,确保整体精神层面的感受能借助视觉管理模型有效的展示出来。在数字媒体技术逐渐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实现了全面化升级,借助用户界面和图形处理机制,就能对相关文字进行排录,从而形成具有实际价值的视觉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增加了艺术构象和创意环节实效性,也能有效减少修改时间,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基础上,也有计划的提升了整体视觉艺术的创新性价值,确保整体管理维度和管控机制的融合性发展。

在数字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能有效实现视觉处理效果的简化,并且实现创作机制的便捷化发展,无论是人性化还是自由化,都能展现不同的管理维度和管控要求,确保整体视觉处理效果更加贴合实际需求。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媒体技术提供便利化硬件设备和软件设施的同时,也导致其使用的艺术创作工具大同小异,同质化的视觉特效等问题,也就逐级突显出来,会导致视觉疲劳和惰性,甚至会形成视觉定势,这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此基础上,升级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的优化。

三、数字媒体技术对视觉艺术的影响

(一)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形成融合体

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已经不完全拘泥于传统的纸质模型和管理结构,更加注重听觉文化以及视觉文化的建立和推广,正是基于此,在实际研究机制建立过程中,要将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提升整体视听感受,确保管理效果和视觉艺术模型的有序性。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和视觉艺术的优化,能在建立互融共生的基础上,保证元素之间的复合性以及多元化,确保艺术发展结构和应用管理模型的有效优化,积极践行更加完整的处理机制,确保管理维度和管控措施的有效性升级。另外,正是基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在数字媒体视觉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能有序升级艺术创造效果,真正实现了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升级和优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数字媒体技术模型的升级,也就导致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作对象、方法以及创作理念等都实现了有效转变,相较于传统视觉艺术模型,整体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更加的多元化。由于创作手段和创作概念的优化,静态视觉艺术以及逐渐转变为动态视觉艺术,形成更加多元化艺术模型,数字媒体技术结构和视觉艺术模型也实现了根本性转变,真正跳脱出传统的静态模型,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与此同时,在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模型,也形成了更多的特殊化符号,“力量感”“科技感”“时尚感”等,利用静态装饰元素建立更加系统化的动态化视觉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不仅仅符合大众的审美标准,也能进一步贴合大众的个性化要求。正是基于视觉效果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才能形成更加具有动态化感受的艺术模型。

(二)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视觉艺术的升级

在数字化媒体技术视觉艺术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中,要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的统筹,从而建构更加完整的媒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体系中,眼球经济成为了新兴热门的话题,人们在阅读疲劳的同时,更加倾向于通过图像明确相关内容,正是基于此,图像大量堆积,以一种新形势向人们展示不同的信息组成架构。正是基于此,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建构切实有效的管理层级,确保管控维度和管理结构的最优化,受众在选择内容方面也会选择更加直观其简洁的信息和视觉数据。

数字媒体技术为视觉艺术的大众化提供了必要途径,将两者融合能完整的展现出任何文化景观和图景,确保不同尽管要求和视体验都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和升级。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技术也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视觉消费模式,确保多样化生活结构,在广泛参与和多种选择机制建立的同时,对于相关层次和数据视觉形象的分析也更加有效。由于视觉影像在增多,就会导致视觉疲劳问题,只有保证更多的视觉补偿和审美形成有效调控模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视觉效果的完整度。

(三)数字媒体技术实现了视觉艺术的探索性转变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数字媒体项目具有先天性的强烈优势,不仅具有变革价值,也具有一定的简化作用。数字媒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非常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其自身具有较大的进化性和变革性,能在实际应用中将设计师的想法转化为社会性的视觉性产品,也能直接提升经济效益,并且保证数字视觉资源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和传递,真正为视觉作品的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撑。在设计模型中,运用纯艺术和实用艺术进行有效融合,形成探索性的转变,从而获得有效的经济收益,在实现数字视觉管理的基础上,能有效对数字资源等进行深度分析。

目前,人们更加热衷于设计作品独特性以及个性化,因此,要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升级整体设计效果的实际价值,并且形成更加具有创新性以及视觉的作品模型,真正践行视觉试验以及探索,建构完整的视觉演示模型。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对空间以及生活环境进行演示和转变。正是基于求新求变的数字媒体技术,才能创设符合大众审美的视觉艺术模型,从而顺应大众的需求。在提升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化作用,数字艺术在实际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主要是从视觉形式以及视觉美感的追求,形成更加完整的艺术因素,能在提升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保证数字艺术模型和应用价值的最优化,切实维护数字艺术的美感。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数字媒体技术背景下,要想实现视觉艺术的升级和优化,就要积极落实平面化转立体化的运行模型,确保静态化转化为动态化、单一化转化为复合化,从而建构更加符合大众审美品位的设计理念和应用框架,从而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媒体视觉艺术的优化。因此,要深层研究艺术的相关问题,在应用多元化技术的同时,设计更加具有时代意义的视觉艺术作品。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特征

一、引言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手段而构成艺术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艺术手法来传达艺术语言,从而表现出自身所特有的艺术特征与审美内涵,这种艺术所独有的表现形式就是艺术语言。毫无疑问,摄影是人类现代视觉艺术语言的重要组成内容。摄影艺术可以把时空中的一些精彩瞬间定格起来,让其以画面的形式再现,是有纪实性的艺术门类。摄影艺术语言就是摄影创作者借助摄影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的形式,摄影照片或者画面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形式,如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均可以看作是摄影艺术语言的具体表现。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图像处理软件的升级,使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更为突出。数字摄影图像像素的本质属性及其虚拟特性,使摄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数字摄影的可操作性和可编辑性使得摄影在数字技术以及新的环境下表现出新的艺术语言特征。

二、摄影艺术语言的构成

语言作为沟通与交流的符号,有着一套约定俗成的符号标准、符号意义以及表达方式。摄影艺术也是如此,摄影艺术语言通过特定的符号显示出意义,摄影视觉艺术语言其实就是艺术视觉符号。脱离了符号的语言,其实没有任何的内涵与意义。摄影艺术语言表达观念、传达意义以及抒感,其实都是通过符号学的体系来实现的。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主要是借助摄影的方式来传递思想、表达观念,摄影图像中的所有视觉元素以及构成规则,包括摄影创作者内心的感受与主观情感等共同构成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光线是摄影艺术最为重要的基本语言构成,摄影本身依赖于光线而存在,没有光线,摄影本身便也失去了意义。摄影艺术的呈现需要借助光线,不同的光线下所拍摄的画面在视觉效果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通常摄影艺术语言下的光线可以分为自然光线与人造光线,摄影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光线进行选择,光线作为一种充满灵性的摄影艺术语言,塑造了不同的摄影艺术效果,承载着不同摄影画面与图像的意义。不同的镜头形式也会塑造不同的摄影艺术语言,如仰拍、俯拍以及平拍等不同的拍摄方式,摄影画面所呈现出的效果则不尽相同。摄影画面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点、线、面三种类型,摄影画面其实就是点、线、面三种要素不同形式的组合。

三、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

(一)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视觉艺术特征

数字摄影是在数字技术与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新的环境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以新的特征。传统摄影艺术语言与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碰撞产生了新的摄影艺术语言体系。新的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表现为表象的科学语言与深层的艺术语言,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数字摄影艺术语言元素具有不可分割性,即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不能像其他文字语言一样单独存在,而是与摄影艺术整体想象紧密结合,共同呈现出视觉效果。其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主客体的依附性。摄影艺术语言是由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但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与色彩,它不能脱离现实客观事物而存在,是对客观事物的艺术呈现,是纪实的、系统的、个别的、依附于客观事物而存在的。再次,摄影艺术语言具有传播共同性,不受时空的限制,不同的地域和种族均可以享受摄影艺术语言带来的视觉盛宴。

(二)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

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观念、思想情感的表达息息相关,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借助摄影艺术语言。而任何艺术对于美的追求,都是通过对观念与思想情感的追求而实现的,所以摄影艺术语言具有较强的审美特征。首先,数字摄影体现了数字化的技术之美。数字摄影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艺术语言均是数字化的,数字化摄影技术为图像的精致呈现、宏观效果、微观效果处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图像变形组接的随意性、色彩处理的丰富性等,无不体现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审美特征。其次,数字摄影图像创意化。数字技术使图像的构造与创意构思变得灵活多变,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图像的组合均是摄影艺术语言创意的表现。再次,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与平面设计的结合,塑造了完美的视觉传达。最后,数字摄影图像后期制作手段丰富,充分地利用了数字摄影艺术语言,体现了画面与图像的美学魅力与审美内涵。此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方面。在摄影作品拍摄前、拍摄过程中以及拍摄图像的后期处理等方面,摄影创作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并且拍摄前的预想与后期处理相互照应,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为图像的后期处理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与方法,图像的后期处理已经成为摄影艺术语言表现的重要形式。另外,数字摄影艺术语言还可以与绘画艺术、装置造景等艺术完美融合,能够极大地丰富摄影数字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完美的视觉艺术效果。

四、结语

数字摄影艺术是传统摄影艺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升华,新的时代赋予了数字摄影艺术以新的艺术语言特征。在视觉呈现、审美特征以及摄影艺术语言的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实现了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革新与升华,丰富了摄影艺术的情感,充实了摄影艺术的内容,升华了摄影艺术的审美内涵,在数字技术不断发展的浪潮下,数字摄影艺术也必将不断走向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周琳.数字时代的摄影艺术语言[J].大众文艺,2013(11):194-195.

[2]燕晓山.数码时代背景下摄影艺术的语言[J].戏剧之家,2015(11):168.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油画创作;联系与影响;创新发展 

 

现代光影成像技术的开发,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运用各种生活素材为载体,传达主体特定的思想情感活动,是摄影艺术再现功能的泛化。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塑造静态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创造过程。 

摄影与绘画同属于艺术的范祷,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二者通过物质材料媒介,用形体构成、色调选配、和明暗对比等艺术手段从生活中截取典型形象,实现平面视觉艺术的直观表达,随着现代摄影技术的不断研发,摄影艺术的完美写实再现功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深化了绘画艺术特别是油画创作的影响。本文结合摄影与油画艺术的联系特点,阐述了摄影技术对油画创作的关系。 

一、摄影技术与当前油画艺术的联系: 

1具有相通的审美特征 

在艺术形态的分类中,摄影艺术和油画艺术既都是视觉空间艺术的类别;又同属于再现性造型艺术的范畴。二者在艺术特征上同样具有造型性、视觉性、空间性、静止性、瞬间性特点。 

2具有协调的视觉空间 

摄影和油画本来都属于平面造型表现,借助光影、色调、线条和构图的变化效应,通过平面描绘形式,熔铸了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创作灵感,表现物象的空间立体感。 

3具有瞬间的生活表现 

摄影和油画艺术表现,都需要针对生活中的典型素材进行瞬间捕捉,把要表现的内容,选择一定的空间,用物化手段凝定下来,构成具有完美精神风貌和本质意义的艺术形象。 

4具有统一的物象并列 

作为平面造型艺术,摄影和绘画都可以把彼此交错的物象、形态和景象,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的形式在平面上直观并列地展现出来,构成和谐统一的完美整体。 

二、摄影技术对当前油画艺术创作手段的影响 

摄影和绘画艺术的发展,都需要借助一定形式的创作手段去实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态,油画创作就是艺术家运用油画材料,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综合体现的艺术形式,摄影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油画艺术创作的色彩、明暗、肌理、质感、光感与空间等造型因素。 

1摄影技术的运用,减缩了写生手段的繁杂化 

油画艺术的审美再现,首先取决于创作者运用写生手段,对所要表现的物象进行长时间的观察与取舍,把其形象依照严谨的构图方式初步表现在草稿上,然后再进行具体的刻画描绘。而现代摄影技术快捷的再现功能,为油画创作提供了相当写实的物象造型资料,省略了相当多的写实活动。相对来说,摄影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油画创作写生过程带来的麻烦。 

2摄影技术的运用,促进了绘画材料的广泛化 

材料是艺术家内心表达的媒介,是视觉传达的载体。摄影和绘画所使用的物质媒介材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摄影艺术是科技文明的产物,而油画所用的媒介材料是油画颜料、画笔和画布画质等材料。摄影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现方法应用于图像艺术。同时也为油画艺术创作材料的开发及综合运用,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油画材料也由传统的布、纸、木、石、颜料、漆油、木板等拓展到金属、纤维以及任意的现成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绘画制作条件和工具材料逐渐广泛化。

三、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观念上的影响 

油画是绘画艺术中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创作是综合多种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造型因素,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平面基础上塑造静态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加工形式创造过程。摄影技术对油画艺术的创作影响如下: 

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艺术家在追求视觉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后而进入艺术的表现和多样手法的样式体现,这些"样式"特质不仅此在"瞬间"的视觉停留,更是文化的特征创造和再现更新的视觉精神意义。

对艺术家来说,视觉不仅是通过人的眼睛来确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认识活动,也是努力寻找视觉语言形式,表达造型元素的艺术多样手法的体现。视觉艺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在文章主要研究架上绘画及架上雕塑作品中,由造型元素结构的结合表现组成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完成造型表现上,点、线、体面及黑、白、灰、色彩这些基本元素,呈现表现形式的结构及艺术形式和形象。把作品中的式样和形体、位置来构结一种形式——题材内容的确立,构图创意表现,色彩笔触变化,技法材料风格的运用,出现有文化特质的艺术表现形态。

一、中国传统艺术的形态及文化思想语言表现

魏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率先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古代绘画标准,“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不论运用那种形式和手法,画面要“如音栖弦,如烟成霭”,这一时期的艺术美学理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文化特质不仅在给画、书法等视觉艺术上得到反映,同时影响了设计装饰图案上。

中国两汉时期,符合天地、阴阳、儒家礼教的“和”与建筑、环境、设计为人要求的“适”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核心。壁画雕塑之风空前兴盛,上至宫廷建筑,下至县府、学校祠庙都有壁画或雕塑。汉代艺术的表现形态特征之一,就是把对上天神界的想象与地下现实生活的内容结合于一个画面之中。汉代历史较长,地域较比秦朝广阔,其作品思想内涵,艺术气质见长表现形态和文化特质成为我国历史上艺术的转型期,在雕塑作品《马踏匈奴》(长1.9米,高1.68米)作品里,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和被踏在马蹄下的匈奴武士,塑造了两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典型形象:战马肥硕矫健,昂首屹立,战败的匈奴武士手持弓箭蜷曲于马下,作挣扎状。“马踏匈奴”运用了象征性的艺术手法,由这种手法而看到的视觉艺术表现形态和文化特质结构关系透露出了典型的东方写“意”写“韵”特征。

前面提到的“气韵生动”是出自东晋画家顾恺之对绘画文化特质的见地,顾恺之作为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位画作留名和画论皆为后人推崇的画家,根据三国曹植名篇创作《洛神赋图》被后人评为“紧劲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笔意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画鉴》)有此可见书法艺术的“动”之美在画中的体现。在

画面结构上,长卷式构图分为三部分:第一段描绘曹植在洛水边忽见洛神出现;第二段描绘曹植与洛神互诉爱慕衷情;第三段描绘这对恋人在辞别后又相偕共乘般车归去。全图以山峦、溪流、林木为背景贯穿首尾与故事的时间进程与画面结构流程一种表现形态关系。唐代画家王昌龄在“写意山水园”中提出“意境”一词,不仅给当时的绘画又注入了新的文化特质,同样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园林景观环境艺术设计。“意境”是不仅经过艺术想象,而且通过艺术典型手段去反映事物本质,是“张于意而施于心”,这与更早年间先秦时代的“文质兼备”(孔子)有一种很深的哲学渊源和文化特征联系。

二、西方视觉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质的表现比较

公元前500年左右有人提出了关于世界万物是由“数”为本原的思想,使西方人的宇宙观踏上了完全有别于东方的道路。这时候,直接继承了古埃及传统和希腊绘画,开始出现新的创造。《出征的战士》是创作于公元前500年的希腊瓶画,图中是以青年武士正在披挂准备出征,他的父母站在两旁协助和叮嘱他。这幅画的表现形态主要是来自严格遵循埃及式手法规则来描绘的:一个人物的外形都是完整的,互相之间没有交叉,无论什么动态,人们头部总是侧面的。画中的“盾”将不是我们视觉中可能出现的圆形样子。而是从侧面看上去倚在墙上。

画家弗尔美一生只画了十几张油画,画面人物少,器物简单,视觉艺术表现形态常有一个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弗尔美在这一点上显示了独到的修养和技巧。他们代表作《厨妇》刻画了天光自然流泻照在人物身上。调子变化微妙,亲切动人,用银色的冷光表现画面的透明感。物象上泛起一种珍珠般的光彩,女厨工的黄色上衣和兰色围裙鲜明对比,墙壁处竹篮偏黄色构成一面黄色主调,衬托沉着鲜明的蓝色在对应中构成统一。陶罐、牛奶、粗毛料衣服形体单纯却质感很强与人体体态健壮,神态和顺,创造了一处平和、宁静的崇高审美趣味。古希腊时期,为了培养公民一种特殊教育,因为没有战争机器、全凭肉搏,塑体格最好的持久斗志者是人们的普遍理想。在当时人眼中,理想的人不是心灵敏慧,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娇捷。受其艺术精神影响,作品《大卫》表现了少年大卫在一次抵侵外敌人战斗送饭上前线并参加战斗中的勇敢,刻画了大卫投石杀敌的一瞬间;大卫左手上举,握住搭肩上的“甩石带”右手下垂,似将握拳,头部微侧,怒目裂眺地直视前方,处于迎接战斗的状态。

法国年史记载:十四世纪战争中加莱城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包围,全城在饥饿和困乏下被迫准备向英王求和。但骄横的胜利者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要这个城市派出六个最有声望的市民,身穿麻衣,颈上套着绳索,去英国军营交献城门的钥匙,这是一个一去不复返的使命。罗丹根据这一史实,决定用六个人组成群像雕塑。六个形象各自独立地布列着,使观者从几个不同的角度,都能看到每个人物的完整面貌:为首的长胡子严肃老人深沉悲痛的目光凝视地面,默默赴难;在他身边是一个双手拿城市钥匙的中年男子,昂起头,紧闭着嘴,露出坚毅执着的神色;另一个双手抱头,似乎在恐怖和绝望之下,第四个人对别人的犹豫感到烦,第五具是明智的,对别人充满屿和怜悯,他伸开两臂,好象邀伙伴前去。第六个人一只手神奇地牵起来,一个最严重的生死问题落在这只伸起的手里,他被问题所压倒,头低垂肩,眼睛看地,目光似乎落在一个无底的深渊。雕塑用的是推泥写实手法表现视觉形态关系,正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完成了这一宏观巨作。

现代派雕塑作品《双重阶梯》坐落在洛杉机阿尔科广场,这件雕塑由美国著名雕塑家赫伯特·拜尔设计。雕塑的四周环境都是单一造型的立方体大楼,整齐排列的窗格给人单调而重复。《双重阶梯》的运动弧线和鲜明的色彩打破了这个空间的沉寂。作品利用长立方体及两个垂直轴心的对称式、等距离阶梯式旋转合并在顶部的造型。并把雕塑后面的大楼也作为造型元素使用,使建筑造型进行又一次更深层次的延伸,解决了重于实用的建筑无法表现的造型,并对城市环境中人的焦虑、烦躁、心理冲突等精神压力的缓解和调适作用。

三、结语

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东、西方文化共同创造发展了人类文明史,在创造模式和对视觉艺术形态表现上又有许多不同手法和形式。所有的艺术家追求视觉造型元素的理想之后而进入艺术的表现形态当中,为了实现完成这一任务积极也接近由艺术手段表现出现的形态体现的文化特质,这些特质不仅仅只限于在画布上完成,而是去如何表现整个艺术家心中全部恢弘的视觉元素中的精神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