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体的免疫功能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教学设计 主线选择 学生探究 知识建构 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一节好课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教学中的“四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基本态度、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重教,更要重学;既要尊重教材,准确理解核心概念,还要主动开发课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既要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也要指导学生自主构建。下面结合笔者自己听课、评课及教学实践的案例,谈谈教学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1 教学设计中的主线选择
任何教与学过程中,都应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即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教师的“教路”如果能尊重知识的逻辑结构,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能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为学生的“学路”,达成促进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如何选择教学主线呢?笔者认为这条主线应是围绕核心概念展开的。从概念的本质教学入手,扩展到其外延,以及与其他相关概念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教学才不会偏离高中生物教学的根本要求。
案例1:在“人类遗传病”的教学中,围绕“遗传病”这一核心概念,可以沿着“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的类型及遗传特点遗传病的危害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治疗”这一线索进行教学。鉴于学生已有的遗传规律的学习基础,“遗传病的类型及遗传特点”的教学可以由学生自主归纳交流完成;“遗传病的危害性、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治疗”的教学可以由教师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料,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如教师可出示“母亲年龄与生育后代先天愚型发病风险曲线”,让学生讨论、分析曲线,自己发现适龄生育的道理。再如,教师介绍世界上第一例成功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治疗SCI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症)患者的资料,引导学生讨论基因治疗的原理。
核心概念“遗传病”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完整而准确地理解概念内容。“遗传病”这一概念要从2个层面进行理解。(1) 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这是最低层次上的认识。(2) 遗传病的发生需要一定的遗传基础,也是按照一定的方式传于后代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是形成遗传病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怎么教”的问题,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提供丰富的事实,指导学生参与讨论——在丰富的事实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抽象、概括,并准确表述——分析概念要点,进行概念的应用与推广。教师在课前指导学生完成苏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材“边学边做”栏目中21三体患者的核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患者患病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异常的减数分裂导致或卵细胞中21号染色体多出一条,正常受精后,受精卵内有3条21号染色体。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提供色盲基因发现的故事,分析色盲男孩后代的患病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比较准确地概括遗传病的概念,即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结构或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从而使发育成的个体患疾病,这类疾病都称为遗传病。紧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对“肿瘤是不是遗传病”进行判断,并与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进行辨析。
2 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探究
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有效的探究活动不应游离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应是学生可参与的,有利于学生建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的。
案例2:在“进化”一节中,基因频率的变化是本节的难点,非常抽象。课标中提出了“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的活动建议。教师可以创设2个计算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学习认识遗传平衡定律,理解自然选择是如何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
活动一放在基因库、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等概念的学习后,教师给出一个种群AA、Aa、aa3种基因型的频率,假设该种群连续3代进行随机,让学生计算并填表(表1)。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亲代的基因频率分别为A=0.6、a=0.4,且在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中均保持不变。基因频率为什么能稳定不变呢?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种群基因频率稳定不变必须满足5个条件,即遗传定律。显然,在自然条件下,这5个条件不可能同时满足,因此,基因频率一定会发生变化。
怎样变化的呢?教师紧接着,给出第二个计算情境。植物中常见的白化苗是由于缺乏叶绿素,不能成活,无法留下后代。假定有一株小麦苗表现正常且携带白化基因,该株小麦自花受粉结出第1代种子,第1代种子种植后自花受粉获得第2代种子,依此获得第3代,教师指导学生计算并填表(表2)。
通过计算,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发生一次自然选择,白化基因的频率由1/2降到1/3,依次会降为1/4、1/5,从而真正理解了自然选择定向改变基因频率,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3 教学设计中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已被教师们广为接受。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呢?朱正威教授认为就是在关键之处、深入之处,教师“铺路”,学生“建桥”,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在实际教学中,资料分析、图解设计、甚至综合练习都可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案例3:在“免疫调节”教学中,针对“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机制”这一要点的教学,教师提供了一系列资料,要求学生在自学资料后,设计图解说明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免疫调节的关系,并回答问题。
资料一:实验发现,垂体切除导致免疫细胞增殖抑制,淋巴器官萎缩和几乎所有免疫功能的退化;而注射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则能逆转这些效应。研究表明B淋巴细胞膜表面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蛋白,甲状腺激素还可以促使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反过来又控制甲状腺激素对免疫的调节。
资料二:电镜和光镜下观察到脾脏内神经末梢与淋巴细胞间有突触结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与淋巴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控制着机体的免疫。而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在调节免疫系统自身功能的同时,也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资料三:在治疗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中,通常注射糖皮质激素以抑制免疫功能;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时,可以注射IL-1、IL-2、IL-6等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问题1: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人体能够通过反射或激素来杀灭病菌或病毒吗?
问题2:为什么焦虑、紧张等心理因素,过冷、过热、创伤、疼痛等刺激都可抑制免疫功能?(图1)
4 教学设计中的资源利用
一节生动的课一定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撑。教师除了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提供的各类资源外,教师还需要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开发利用课外资源。在资源的利用上,要兼顾资源的时代性、历史性、生活性和科学性。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要角色,按照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控制教学过程,便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哈萨克医药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来说,由于语言的差异,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略显得不足。传统教学法,它是以知识单向灌输为主,重理论,轻能力,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哈萨克医药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水平有限,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免疫学不同于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这些形态学科,后者可通过让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而免疫学缺乏直观性,内容分散。免疫学比较抽象、枯燥、学习困难,使学生感到乏味,难教难学,不易掌握,而这些不足均可通过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引入得到较好的解决。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免疫理论教学中,“ADCC效应和调理吞噬作用”的讲解,通常是在黑板上以箭头图标来叙述,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抽象,不易理解。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逐步地讲解抗体是如何通过Fab段结合抗原后,再通过Fc段与不同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ADCC效应和调理吞噬作用,若能配合FLas效果则会更形象的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抽象的分子直观化。又如在讲解“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途径”过程中,多媒体动画可清晰的显示补体从C1(C1q)到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最后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的过程。多媒体这些手段应用使直观教学更加形式多样,生动具体直接,感染力强,容易加深少数民族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并且节约了板书时间,缓解了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弊端,授课过于依赖电脑中的PPT,不利于新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学生死死地盯着屏幕,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顾此失彼。由此可见,为提高不同专业教学质量,必须两种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扬长避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1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与形式,只有教学内容才是教学核心。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要不要使用多媒体教学,用应该明确用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多媒体手段才能与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一致,并非所有课程内容的教学都有必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它的使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比如讲免疫学概述、抗原、免疫球蛋白、免疫系统,这部分主要内容为文字性内容,仍以传统教学为主,适当插入有关图片、视频就可表达清楚了。再如免疫应答,是免疫学的核心内容,而免疫应答首先涉及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是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但每当讲到抗原提呈细胞对内源性抗原与外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机制时,学生理解起来都觉得难度大,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演示,一步一步展示此过程,就使复杂的问题容易理解了。
2.2文字内容宜少不宜多: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应有效结合,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最终途径。因此,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有所取舍,只要把一些不便板书的内容制作进去,而对一些关键问题、阐述说明、师生互动等留给教师,通过板书、讲授等方式去发挥。教师应灵活运用两种教学方法,使各自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免疫学知识性强、理论抽象,各章节即相对独立又相互紧密联系。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的画面,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切不可满屏文字,特别是哈萨克医药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易造成其思维跟不上,整节课都在忙于记笔记,不能很好地去理解课堂内容。如在讲抗感染免疫时,通过视频技术,不仅能看到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由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抗微生物物质真实情况,这样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直观理解,教师再去讲授,学生就不难理解了。
2.3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以各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一定要根据授课内容和对象来确定,有些内容可以是多媒体课件,也可以选择录像等手段,还可以使二者结合起来使用。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医学学科,具有深奥,逻辑性强,名词概念繁多,用语较为抽象,与临床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学生初次接触免疫学知识时,对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往往难于理解,特别是哈萨克医药学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因而易产生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最终影响教学质量。采用power-point制作与应用多媒体课件,能产生出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对于实施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也应牢记以教学为目标,要传递的是知识,而不是展现计算机的魅力。因此,不要把多媒体课件做得过于复杂,没必要的图片、文字、动画效果、不必要的声音使用等。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兴趣;情境;多媒体;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314-01
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没有主动学习的欲望,仅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情景,不仅是指学习过程中所面对的各种完整、真实、具体的问题背景和心理困境,而且也指学生所获得学习结果的具体形态和气氛,例如问题的解答、对解答的形象解释等。良好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直接融入学习的活动中,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感受学习的气氛、体验学习情趣、产生愉快的情绪、激发和维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强化学习的结果、促进师生的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引入新课时,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新课题的学习。如在讲授骨的结构时,先发给学生纵剖的长骨,让学生观察,在观察时,教师提出观察的重点,并提出思考的问题:骨端和骨中部的结构是否一样?长骨骨质的外面有什么样的结构?这种结构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么物质?这种导入方法,在让学生观察实物的过程中,既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突出了重点,很自然地为讲解新课《长骨结构》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充分应用现行的教材所配的教学影片,直观生动,多彩的画面吸引学生,兴趣浓厚。例如,讲解《小羊多莉的身世》之前让学生观看影片,对学生分析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这个问题时有很大的帮助,而且直观的影片也使学生对整个克隆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如讲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及其原因"时,一组组现实的画面,把各种生物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一展现出来,比课本单调的文字更能增加学生的印象。我在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如基因、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3.合理运用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操作可以说是生物教学的一大法宝,这种教学方式是最有效,也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的演示无论是什么水平的学生都会给以积极主动的关注。因为它可以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好动的渴望。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通过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演示实验是初中生物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现象鲜明、直观、简洁明了等特点,它是课文文字叙述的一个重要辅助部分。例如:在讲述茎的输导作用时,就设置了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演示实验:取两枝生长健壮的植物枝条,把它们插入盛有红色墨水的锥形瓶中放到阳光下照射2-3小时后取下,可以看到叶脉变红了,说明茎(此处指的是枝条)具有输导水分以及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作用。如果用小刀把枝条纵向剖开,就可以看到枝条中只有树皮与髓之间的木质部变红了。由此可以证实红墨水是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的。接着再引导学生来分析木质部的结构特点:木质部中主要由死细胞构成的木纤维和由死细胞构成的导管两部分构成,并且木纤维部分上、下不相通(没有输导功能),只有导管是上下相通的管道。至此可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输导水分与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来完成的。这样既可以为前面所讲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分与无机盐的作用得以验证,也可以为后面学生对"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理解作铺垫。可以想象出来如果我们在讲解"茎的输导作用"一节不设置这么一个演示实验,单靠老师一张嘴,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是很难能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茎的输导作用。可见,巧妙地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扫除记忆障碍,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生物教学结合学生生活意味着教学内容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注重与其它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与生物有关的索材,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情况,收集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通过生产、生活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关注生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和实用感,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人体的免疫防线"时,我说:"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特异性免疫。"通过疫苗来导入特异性免疫,把知识与生活实例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没有生疏感。
5.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他的一言一行。一名教师能让学生长时间喜欢是不容易的,这需要教师不但要具有很好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很好的道德修养,很好的亲和力,以及一颗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心。
关键词:中医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1-0133-02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reative Teaching Refor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 Ha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of Hen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8,Henan,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new practice teaching pattern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erfect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of function and morphology exeriment of practice teaching has been gradually established,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accelerat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university of TCM;practice teaching;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teaching reform
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教育的精髓, 也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步骤,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长期以来,学院实验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素质、鼓励创新、强化实践、协调发展的实验教学理念。
根据高等中医药院校整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及机能与形态实验课教学的点,在借鉴国内其他医学院校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实验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构建医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新模式。根据学校关于实验教学的发展规划,结合中医专业基础医学学科的特点,统筹安排机能、形态实验课内容,形成了实验课程模块化、实验内容系列化、实验项目层次化、实验考核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1积极开展机能 形态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
1.1 实验课程模块化 传统医学实验课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验证内容过多重复的弊端,打破学科界线,消除重复性实验,对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内容进行合并对相互衔接的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设立若干实验课程模块,机能学实验课程模块(生理学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实验、医学免疫学实验、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整合河南中医学院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现在开设的经典实验,删除其中简单重复的验证性实验;按人体系统多学科融合实验,即将3个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集机体各功能系统生理学特征与调节、病理生理学变化指标检测、药物干预为一体的整体化综合实验;并根据实验课特点,大部分专业开设了实验基本技能操作课程机能科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实验动物基本操作技术、整体动物和离体器官生物电、压力和张力信号采集处理及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参数分析等。形态学基本实验技术:如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操作技术、组织、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组织切片制作和常用染色技术。
1.2实验项目层次化 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在实验课程模块中分别设立了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项目。机能科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神经干动作电位和骨骼肌收缩特性、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与心肌特性分析、缺氧家兔酸碱平衡紊乱、高钾血症、药物不同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氯丙嗪中枢抑制效应的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减压神经放电、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失血性休克模型复制及抗休克药物作用的观察等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实验项目。形态学实验课程模块必修的实验项目包括血液和血细胞发生、显微镜油镜使用、细菌的基本结构、特殊结构细菌生长现象、特殊培养现象抗生素体外抑菌实验葡萄球菌、病原性肠道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核杆菌染色,结核杆菌形态及培养物观察革兰染色,口腔中细菌的检查、免疫标记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在保证实验教学课时、增加设备投资、提高实验开出率、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融合,分别设立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重点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力度,基本型实验以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基本实验方法、验证基础理论知识为根本;综合设计型实验以掌握实验综合知识、培养实验设计思维、提高实验操作能力为重点;研究创新型实验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提高综合整体素质为目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出实现了多知识点的融合, 对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素质、创新思维方式, 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医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
2 注重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2.1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中注意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采用学导式教学方法。在此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努力探索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2]。教师讲授网络与医学文献分析技术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学生查阅资料,综合运用中西医多学科知识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例如氯丙嗪对体温调节影响的实验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及特点,教师指导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实验效应,其中处理因素人为干预的因素及非处理因素包括饮食、锻炼、情绪等。实验效应指标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实验设计的三大原则:对照原则、自身对照、组间对照包括空白对照、阴性对照、阳性对照;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学生查阅资料提交设计报告论证、筛选实验实施,实验动物的选取实验药品及器材的选用实验方法的设计确定给药的剂量0.1mL/10g,小白鼠的捉拿、称重编号测定肛温,学生完成实验。这样根据实验内容、实验性质、实验层次,科学地采用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和研究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实验操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培养以及实验设计思维的锻炼和综合整体素质的提高。
2.2教育技术与系统方法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科学化
盛群力[3]五星教学模式指出,激活旧知、示证新知、尝试应用和融会贯通一些教学设计中尝试
应用中设计了矫正型反馈环节,能够起到示证新知的效果,除了示证新知之外, 尝试应用也至关重要。如果说示证新知的关键是“紧扣目标施教”,尝试应用的关键则是“紧扣目标操练”,到了评估阶段,能够做到“ 紧扣目标检测”。
近年来教育技术界包括远程、在线、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没有充分重视“教学”要素、错将传递信息当教学的缺陷而提出的,仅有媒体技术上漂亮的包装而不符合教学原理, 是不可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 系统方法并没有过时。如果说有什么不足, 并不是系统方法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在具体实施时出现了偏差。特别是人们对什么是“ 教学”与什么是“ 信息”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错将信息当教学。因特网当然是交流信息的好地方, 但信息决不等于是知识, 传递信息也不等于教学。教学中组织信息、练习与反馈、提供学习指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活动, 信息本身不具备这些要素。
在上细菌形态结构观察的实验课时,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大量的信息,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夹膜、鞭毛、菌毛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让学生讨论革兰染色临床意义,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用于细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结合理论课内容提问学生革兰染色的原理:革兰氏阳性菌等电点低,带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结合牢固,细胞壁结构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等特点,最后染色结果是兰紫色;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结构较疏松,肽聚糖层数1~2层的特点,由于95%酒精的脱色,最后复染为红色。示范细菌涂片具体操作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同时注意强调操作中要领及关键的环节,例如细菌涂片的应均匀厚薄适中,染色注意时间及冲洗的方法。最后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验,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会及时的纠正,存在共同的问题集体答疑,通过观察自己所做细菌涂片画出细菌形态,通过多媒体学生掌握细菌特殊结构。最后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
因此,多媒体本身仅仅是表征内容的一种手段, 单靠多媒体不能决定教学的效果。如果多媒体同教学是相配的, 那么可以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 否则就可能起到干扰的作用。
2.3 实验考核方法多样化实验考核实行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为主体,项目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为辅助的综合实验考核制度。基本实验操作与实验理论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40%,课堂实验报告与课后实验作业分别占总成绩的10%。基本实验操作:主考教师从实验项目中随机选出一定数量的题目,学生从中抽取一个题目,选用适合的实验设备,运用规范的实验技术,进行实验操作,教师根据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给出相应的分数;实验理论考试:主考教师根据实验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由学生进行书面作答,教师依据答案给出相应的分数;项目实验报告:每个实验完成之后,均要求学生撰写项目实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及讨论等;课后实验作业:每次实验课后,任课教师均布置课后作业,主要内容涉及对本次实验的掌握情况、下次实验的预习情况以及对实验目的、过程、意义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等。
显微摄影技术拍摄大体和组织学图片,Photoshop软件处理、编辑图片,建立图文并茂的形态实验试题库及网络考试系统,将网络考试的新方法引入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之中,改变以往传统实验考试的烦琐和容易作弊等不足之处,更为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的专业实验技术和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实验课程的评价更加规范、合理,可操作性强。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科学态度的重要途径,对医学机能、形态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尝试还在逐步的探索阶段,取得的成绩与需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确,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 安连锁, 米增强,王秀梅.完善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5(6):12-14.
美国学者泰勒在“八年研究(1933~1941年)”《史密斯—泰勒报告》中,首次提出“教育评价”概念,他认为“教育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实现教育目标程度的过程”。1963年,美国心理测量专家克龙巴赫提出了“形成性评价”思想,认为评价的重点应放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在教育过程结束之后,评价不只是决定优劣,同时也是为了搜集和反馈信息,从而改进教学工作。1966年,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提出以决策为中心的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使教育评价深入教育活动的全过程,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1967年,美国著名评价学家斯克里芬在《评价方法论》中,首次明确提出将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思想。所谓“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是指为改进课程教学及其方案活动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思想讲究信息的及时反馈以便给教学设计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认为“评价的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所谓“总结性评价(SummativeAssessment)”是指作出选择决策而在活动结束后对其最终结果进行的评价,讲究结论的全面性,以便给决策人员提供某种依据。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库巴和林肯出版了《第四代教育评价》,认为评价结果并不依赖于其客观实际情况相同程度如何,而取决于所有参与评价者的意见一致性程度如何,评价应更加关注过程,关注非预期效应。1986年,泰勒在《教育评价概念的变化》中,又提出“教育评价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的过程”。
二、药学专业教学评价的现状与问题
成功的教学需要一系列与决策相互关联的评价,并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始终。教学评价的实践可分为两个方面: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成果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学习单元结束时进行,目的是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弥补不足,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总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或者某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不同学生各自所达到的水准和彼此间的相对地位,并确定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状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一直都是一种应试教育,忽视形成性评价,注重总结性评价,教师为了考而教,学生为了考而学,进而导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评价体系考查的是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而不是人脑运用知识的能力,阻碍了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表现如下。
1.教学评价方式单调
目前高校药学教学评价形式基本上仍然以“总结性评价———考试”为主,存在几多几少现象:一是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二是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方式少;三是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四是一次定结论多,数次考试综合考评少。这种单一的考试形式虽然操作简单,便于管理,但知识覆盖面窄,考察代表性差,难以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2.忽视教学过程评价
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包含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之中,既包括对教师教学满意度的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虽然近年来增加了“生评教”环节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满意度,并纳入教师年终的教学业绩考核,但大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学生常凭自己对任课教师的好恶随意评分,结果造成教师不敢管、不愿管学生,甚至对学生管理出现放羊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除了实验课程和实践环节外,基本上都是以平时成绩来体现,而平时成绩的评定大多以考勤或教师印象来决定,缺乏真正的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和相应的评价标准。
3.忽视知识运用能力评价
现行考试检测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于书本(教材)知识或讲课内容本身,过分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测试,强调共性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考核,忽视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尤其是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种以测量学生“知识接受度”为主要内容的考试,不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激励学生主动研习的作用,反而加速了学生消极应付考试和瞬时遗忘的进程。
4.忽视评价信息分析
学校教学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往往只注重命题、施考、监考、成绩评定等前序环节,忽视考核结果信息的分析和反馈的后续环节。过分地扩大了课程考试的评价功能,淡化了导向、反馈和激励功能,不注重通过考试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导致管理者和教师无法知道现行评价模式存在的弊端和改进方向,学生也无法通过考试来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学习上的不足。
三、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改革总是从问题开始,这是教育评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否定之否定规律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内在机制。纵观教育评价的发展历史,清晰地印刻着它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改革应试教育原有的“一考定成败”的总结性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兼顾过程和结果评价的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提问、讨论、作业、小论文、小测验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调整和改进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实现高素质创新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建立药学专业课程分类评价体系
按照全国药学本科专业认证方案要求,将药学课程分为纯理论课程、理论-实验课程、实践类课程三大类,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分别设置相应的评价标准。
(1)纯理论课程:即只有课堂理论教学,而没有实验教学环节的课程。比如,临床医学概论、药事管理学、药学概论、中医药学概论、药物经济学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课堂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小论文或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环节和平时作业的考核,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为50%以上,其余组成部分的比例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决定。课堂讨论或小论文的题目和次数、作业或平时测验的次数和时间,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以便于考核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监管。
(2)理论-实验课程:即理论和实验教学兼而有之的课程。比如,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剂学、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生物技术制药和医药数理统计方法(上机)等。这类课程评价指标包含课堂考勤、提问和讨论、平时作业、实验操作、平时测验、期末考试等组成部分,突出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的考核,其中理论测试与实践考核的比例与理论课时数与实践课时数的比例相当。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实际情况的不同在指导性意见允许范围内决定总评成绩各组成部分的比例,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讨论、平时作业或测验的次数和时间,以及操作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在教学日历中明确规定,所有的考核材料应当存档备查。
(3)实践类课程:指完全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药学生产实习、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这类课程属于集中实践环节的性质,由于不同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开展方式完全不同,且差异较大,故每类实践环节都要根据相应的教学大纲设置独立的、特征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尤其要突出实践教学过程的评价,注重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化教学成果的终结性评价。比如“药学专业大实验”应注重操作技能和结果分析能力的评价;“药用植物野外采集实习”应注重独立认知和分析能力的评价;“药学生产实习”应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临床见习”应注重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药事管理能力的评价;“毕业实习(设计)”应注重实验设计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文献检索以及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系统评价。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与信息反馈
要想改革现有的教学评价模式,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形成统一的切合目前实际的正确的教学评价理念,认识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局限性和建立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药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以记忆为主的专业知识积累、记忆与理解并重的专业思维发展,进而以联想为主的综合应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根据这一特点,药学教育不同进程,其相应考核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基础课程考核应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培养训练的引导;专业课程阶段考核应体现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不同阶段课程评价体系相应指标应有所侧重,着重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创新的能力,避免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要实施形成性教学评价体系必须更新观念统一思想,首先应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改革大讨论、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分析、探讨,确立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意见。根据建立的药学专业形成性教学评价实施总体方案,任课教师与教研组可结合课程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具体课程评价指标,在课程开课初将评价方案告知学生,明确评分标准,在评价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以作评价依据随时备查。任课教师在某一单项评价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这不仅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生评教”作为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纳入评价体系,但在设计内容上应具体化,操作上应实名制,强调学生评价的责任性和客观性,以确保评价内容的有效性。
3.网络互动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随着高校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传统的教学时空被打破,尤其是内部局域网的广泛应用,教学方式逐渐转向以多媒体网络为主体、以自主的个性化学习和互动式的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目前高校的大量课程包括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甚至一些普通的选修课程和实践类课程,都建立了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大部分课程建立了常规课堂教学与网络互动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获得的信息有很大局限性,通过网络教学互动平台实现教学过程的在线实时评价,不受时空限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改进教学设计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互平台,有利于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主要优点如下: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网络互动教学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通过在线系统把文本、图像、动画、视屏、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有效整合,从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从接受型学习转向探究型学习,实现自主、探究、个性化学习,通过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加工和更新,在实现知识建构的同时实现能力的提升。②加强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和反馈。通过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时和有效的交流,从而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角色定位,建立了平等的、朋友式的共学关系。另外,通过在线讨论方便了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实时反馈教学情况并监管整个教学进度。③为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设计空间。通过网络教师可以把相应的教学资源整合加工后,根据学情特点实时上传到网络互动平台,方便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同时,也方便了教师课后在线更新教学资源和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造过程。
网络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与传统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一样,也需要首先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比如上网点击率、网上作业完成情况、网上测验情况、参与讨论发言情况、教学信息反馈发帖情况、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情况等。但其特点在于整个评价活动都是按照任课教师的预先设计,通过建立的“在线实时评价系统”自动记录、分析和统计完成的。当然,网络教学还应结合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另外,网络互动教学关系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任务和兴趣”来驱动;教学过程始终围绕“师生互动、实时反馈”展开。网络教学的过程评价具有简便、高效等诸多优点,因此,随着网络教学及评价平台的不断完善,必将为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药学人才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教育评价研究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管理和决策,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人们对教育评价的认识还不到位,而且我国教育评价研究存在着行政化、统一化、行为化、指令化等问题,由此产生了窄化功能、缺乏个性、注重外表、被动应付等负面效应,影响了教育评价在教育改革中的应有地位与促进改革功能的正常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