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儿武术;武术训练;训练方法

1 少儿武术训练的意义

武术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少儿武术更是身兼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它不仅表现为外在的形体上的动作套路,更重要的是其蕴含有高深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养性的内在精神。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想文明正在冲击着我们队传统文化,中小学体育训练已逐渐被西式的体育项目所充斥,学生们很难接触到传统武术的训练。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而武术,尤其是少儿武术,就应当在全国范围内被当做重点项目来推广。

综合来说,通过少儿武术训练,一方面能够使青少年从小打下坚实的身体素质基础,自觉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并且还能培养其自身坚韧的品格,有助于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以后人生道路中的各种拼搏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我们一再强调,中华武术是我国的一项优秀传统文化,它代表了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达人类在与自然斗争、与岁月斗争,以及修身养性的过程所积累的先进经验,应该被永远传承并弘扬下去。

2 少儿武术训练应当注意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武术训练是一项艰苦的运动项目,必须长期坚持,由于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进行科学的训练很有必要。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身体和思想都还没有定性,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又有很强的不可控性。并且少儿武术训练对青少年的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训练要求又非常严格,如果把握不好训练的“度”,可能会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做好少儿武术训练任务还很艰巨。

做好少儿武术训练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武术训练要考虑少儿的生理特点,第二是武术训练要考虑少儿的心理特点。

第一,生理方面。青少年在身体上还处于发育时期,过度的武术训练会对其骨骼和肌肉的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少儿的骨骼相比成年人,其骨质相对更加柔软,虽不易骨折,但却很容易在高负载运动时发生弯曲,并且这种弯曲会随着骨骼的快速生长,转变成终身伤害。少儿的骨骼关节连接处,具有很厚的软骨,这些软骨无法对关节产生牢固的保护,很容易在跳跃或其它冲击性动作中发生脱位,即我们所称的“脱臼”,脱臼一旦变成习惯性,则会伴随一个人的一辈子。肌肉方面,青少年的肌肉成分相比成年人来说,具有很高的水分,力量和耐力无法跟成年人相比,很容易产生疲劳感。青少年的心脏、肺等器官也没有发育完全,一般情况下心率较快、肺活量较小,在高强度训练时,极易造成心肺功能的过载,引发危险。少儿时期一般都会有相比成年人更加快速的新陈代谢,因为他们不仅要维持日常的运动消耗外还要生长发育,因此要在饮食方面增加营养,注意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第二,心理方面。青少年在心理上还处于不稳定的阶段,过度的武术训练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出现负面情绪。为此,要多在精神层面对青少年鼓舞和激励,激发他们刻苦训练的热情。还可以适当的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训练水平和训练成果的测评,激励少儿在武术训练中保持进取心和竞争力,从而刻苦训练。甚至,可以对一些表现好的学生们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形成榜样效应,鼓舞其他学生努力向前。中华武术是留给世人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的武德观念是值得每个人终身受用的,它包含有老祖宗在上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中所汲取的营养和智慧,因此,还可以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心理上对武术产生敬仰和崇拜之情。

3 少儿武术训练的方法

第一,少儿武术训练要体现出少儿化。少儿武术训练的方法不能跟成人的训练方法一样,因为少儿的生理和心理都还处于未发育健全的阶段,因此少儿武术训练要更具有少儿化的特点。针对少儿的学习习惯,采用更加形象的教学方式训练效果会更好,因而要摈弃单纯的套路和动作的教授,教学时要更加直观,更加具有吸引力,并且,少儿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不能训练过度,要针对少儿的生理特点,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作息时间和饮食规律。

第二,少儿武术训练要更具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少儿武术训练更是至理名言。少儿所具有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不可能对同一件事情保持长时间的热情,更不用提反复性和重复性极多的武术训练了。如何激发学生对武术训练的兴趣,是提高少儿武术训练最关键的步骤。为此,武术老师不可对同一个武术动作的教授过长时间,当训练效果下降的时候还可以采用其它的一些方法予以补充训练,例如可以进行一些趣味性较高的游戏环节,活跃一下训练气氛,这还可以增强之后的训练热情。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少儿武术训练成果的有效方法,对同一套武术动作采用多种教授方法可以极大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印象。

第三,少儿武术训练要多进行鼓励。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适当的鼓励和嘉奖会使少儿增加巨大的训练动力,奖励即代表认可,少儿们一旦在在枯燥的武术训练当中通过努力获得了认可,他们很容易就会再接再厉,越发上进;相反,本来武术训练就很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会受到惩罚或不认同,他们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此对武术训练丧失热情,无法全身心的投入里面去。因此,少儿武术训练要以鼓励为主,少儿在被鼓励和表扬之后会信心倍增,训练时就会投入更多的积极性。

第四,少儿武术训练要减少攀比和恶性竞争。在少儿武术训练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成果检验和测评对提高少儿武术训练的热情和竞争性具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并不代表任何评比和分级都会有正面的效果。比如,一味地以成绩为准,将少儿武术训练班分为三六九等,虽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少儿武术训练的热情以及向更加优秀的班级前进的动力,但是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差别,不利于学生之间的团结,如果再遇上一些讲究“唯优秀学生论”的老师,只对优秀学生好,对差生态度恶劣,那就造成了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学生们之间如果不是靠提高武术水平来提高能力,而是靠“背后使拌”来获得好成绩,那就造成了恶性的竞争,不会产生良好的训练效果。

第五,少儿武术训练要将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有机效结合。少儿武术训练的对象一般都不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基本功,因此要将武术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基本功训练是技术训练的基础,基本功训练主要包括体能训练、速度敏捷性训练、弹跳和柔韧性训练以及平衡性训练等。这些基础训练要抓在平时,并与专项技术训练进行穿插,有助于身体的协调性联系,进而帮助专项技术的训练。

总之,少儿武术训练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能盲目,合理的训练要综合考虑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少儿武术训练的方法进行科学的制定,以保证最终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田锡祥.少儿武术训练方法的研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3(5).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第2篇

(一)综合的身体素质锻炼

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不同的是,武术套路的练习对身体素质具有综合性的要求,练习者的柔韧性、敏捷性、平衡性和力量均需达到一定的水平,其次再通过武术套路的练习,进一步不断强化练习者的以上身体素质,即武术训练对身体素质、能力具有全方位的要求和提升,这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一般侧重于锻练某一项身体素质和技能不同。当然武术的学习对各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较为全面,即其学习与训练必须根植于学习者较扎实的项目基本功之上,以此适应武术套路的后续训练和提高,因此对练习者具有一定的门槛要求,但可将武术的教育普遍化、体育化,作为面向青少年的基础性体育教育,可以从小予以全面性的开展和教授,作为民族体育项目成为与现代西方体育项目并架齐驱的体育教学补充或组合。

(二)对心灵与品格的历练

武术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长期性不单指类似于技击体育的“从娃娃抓起”式训练,其长期性伴随于人的成长,尤其儿童及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武术的最佳阶段。与文化学习一样,在中国古代,同样在现代也可作为从小体育教育的常规内容,与当下泛滥的商业化儿童跆拳道、儿童艺术培训相比,其更适合于作为儿童、青少年的一个必修体育项目,其“十年如一日”式伴随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学习,对人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格具有教化式的作用,并影响学习者的一生。同时武术不单强调身体力量的提高和展示,更强调学习者精神的修炼和提升,即“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手、眼、身、法”与“精、气、神”同步。它不仅“野蛮学习者的体魄”,同时起到陶冶学习者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作用,适合作为体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武术特殊的技能性

武术与西方现代体育不同,它来源于技击格斗,融身于中国思想文化,同时扩展为体育项目。其具有技击性、文化功能、体育特性和艺术表演性。因此成功的武术教学和锻练,不仅造就了学习者强健的体魄,学会一种锻练身体的方式,同时使受教育者拥有了一项相伴于身的技能,是一种附加技击、表演和文化传播功能的体育技能。

二、武术教育的人文化

(一)提高武术文化和理论教学水平

与对西方现代体育的文化、理论教学相比,我们对武术的文化、理论教学显得过于单薄,这与以往对西方现代体育的热衷,和对民族体育的不自信和忽视有关。以至于我们的学生,及那些已受过高等教育步入社会的公众,对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武术,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认识,甚至停留于武侠文化的印象中,这相对其民族传统体育代表的地位,相对武术及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其民族传统体育的珍惜性和纯朴的科学性,极不对称。因此,我们应该提高体育文化、理论教学中有关武术文化和理论的广度、深度和其丰富性。武术文化、理论教学的内容,不应只体现其体育性的一面,教材内容应予以丰富和深化,包括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其受传统哲学、中医理论、人文历史和民族思想性格等的影响与如何融合,让学生深切理解武术的内含和表现形式;同时更加丰富、具体的介绍中国武术的地域流派,拳种器械和武术的具体组成等武术基本文化和理论,及武术的科学性及其学习方法等,对于经典的武术套路和代表拳种,可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有感性的体会和认识;教材应含武术实践部分,将武术的基本功和经典套路作为教材必修内容,如将动作舒展,富全身性锻炼的长拳作为青少年武术教育的基本套路内容。

(二)提高武术的体育审美和欣赏教学

中华武术,不单纯是一种体育形式,也不单纯是附庸暴力的工具。其诞生于中华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中,上下绵续数千年,纵横广纳地域民间技艺,丰富揉合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其不仅体现运行勇武的刚毅,更蕴涵东方哲学思想和传统中医的神秘,在此基础上她同时拥有着艺术的风采和神韵,这在世界其他的传统技击类运动中是少有的。东西方观众无不为电影《少林寺》中李连杰完美的武术全能表演而倾倒,中国自古有演舞助兴的传统,武术同时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醉拳的洒脱,象形拳的古朴逼真,太极拳种的刚柔相济,各种武术器械的特立独行与唯美等等,武术也就是中国武者的“舞蹈艺术”,体育教学中应开设武术的欣赏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和学会欣赏武术的艺术之美,让其认识武术特有的附着武术运动之上的各种艺术元素,培养武术及东方式的体育审美风格。

(三)武术的人文教育功能扩展

武术是所有体育项目中,人文教育功能最为丰富,最具交叉性的项目。前文提到,在传统的古代中国社会,武术融于普通人的生活当中,相应的在传统的小说、戏曲等艺术文化中,武术均是一个重要的表现元素,是一种文化基因。现代社会,武术随商业文化的扩展获得世界范围的成功推广,功夫电影就是个成功范例。武术教育的人文功能扩展,就是利用武术的这种特性,在教育中,让其起到体育与其他人文沟通的作用,以其丰富体育文化,同时扩展武术教育的内含,促进武术教学。

三、结语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第3篇

2013年9月22日,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提出了“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的武术教育改革理念,以“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为武术教学改革思想,以“强身健体、自卫防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为武术教育新目标。这标志着学校武术的发展的进入了新起点。

2.“一校一拳”在盐湖区小学推行的必要性分析

武术运动是兼具技击性、健身性和表演性于一体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具有其他任何一项体育项目所不可能达到的攻防特征。拳、腿、掌、肘在对手的身前连续不断的进攻,虚步、马步、弓步、仆步在不断的变化中化解对手的每一招进攻,致使这项传统体育项目的技击性在攻防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武术习练中,无论是套路的练习或者是里两个人之间的格斗,甚至是的功法的练习,在生理层面上,与其他的体育运动一样,可以促进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在心理层面,如“太极拳、八极拳”等拳种功法练习的桩功,要求习武之人“心静”,久而久之就会在心理上达到养生的效果。

“一校一拳”在盐湖区小学的推广,可以将山西的特色拳种形意拳、心意拳或者新绛县的赵堡太极引进到各个学校,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山西特色拳种的习练,良好的武术氛围就会有助于在学校武术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以看到传统武术的传承希望,通过参加武术比赛,将各个学校的武术在比赛中得到展现,也将会吸引更多的人从事武术运动。

2.1“一校一拳”有利于武术拳种原真性的传承

武术教学新思路“一校一拳”指一所学校教授一种拳种,教授拳种的选取以各地比较流行的“八极拳、南拳、长拳、形意拳、通背拳、太极拳、螳螂拳”等传统拳种为主。结合运城各地区传统拳种的特色,每个学校选择一种武术拳种,以所选拳种的初、中、高级套路为不同阶段的武术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学校邀请传统拳种的嫡传传承人到学校进行现场教学指导,以保证拳种原真性传承,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2“一校一拳”有利于武术拳种多样化传承

中华武术拳种历经了数千年的传承、断层、延续、流传、沉淀之后,形成了今天流派众多,技击特点明显和各式各样的武术局面。在当今社会流传下来的传统武术几乎都是以拳种流派的形式存在的,技击特点各具特色、习练风格各不相同是我国传统武术最大的特点之一。经过上世纪80年代对全国各地传统拳种的收集整理,查明拳种有129种,假如将这些拳种在每个学校进行习练,必定有利于传统拳种的多样化传承。

2.3“一校一拳”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武术基本功

在一个学校习练一种拳术,武术氛围可以弥漫到整个学校,该拳种的技击特点更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嫡传师傅的教学指导下,学生经过两年或者更长时间的习练,就会步入武术门,随之而变的是将武术溶于社会生活,进而培养学生扎实的武术基本功。

3.建议和结论

3.1设置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小学的学习水平划分为三级水平,设置不同水平各领域的学习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三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预期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

依据小学各水平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不同,将武术教学目标设置为三个层次。水平一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积极参与武术学习,掌握较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掌握站、坐、行的正确姿势,在陌生的环境中也能参加武术活动和游戏,在武术学习中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团结友爱品德;水平二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武术基本功、简单的动作组合,勇于学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动作,发展柔韧、速度、灵敏等素质,掌握所学习的武术动作术语,能够与同伴交流学习心得,自己掌握简单的武术练习方法,养成良好的武术礼仪和武德;水平三的教学目标是熟练的掌握某种拳种的初级套路,学会武术简单的踢打攻防技术,具有简单的武术格斗能力,了解武术的竞赛规则,能积极参加武术竞赛活动,观看武术比赛和表演后能够总结心得,提高自己的武术水平,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动作,通过武术学习,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缓解压力,在武术活动中能充分展示自己,展现自己的武术精神。

3.2不同水平的教学内容安排

体育教学新课程,健康为第一指导思想;以各校实际教学条件情况拟定以下“一校一拳”《体育与健康》武术教学内容。水平一阶段的武术学习主要是武术兴趣的培养,给学生讲解武术典故,观看武术视频如《少林小子》,组织学生参加武术活动等,教学生学习简单的武术动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了解武术;水平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武术礼仪和武德教育,教学生武术基本功和简单的武术动作组合,让学生轮流当队长,锻炼学生的胆量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三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某拳种套路、学习武术格斗,学习武术攻防技术,学校组织武术展演和武术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比赛中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武术技能水平。

3.3武术教师的引进与在职学习

小学的武术教师较少,并且武术教师的武术教学水平不高,各校针对自己学校的教师情况组织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各校可以将体育教师组织起来探讨“一校一拳”的武术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将“一校一拳”的教学理念在盐湖区得到更好的推广。学校可以引进优秀的武术教师,邀请民间的武术传承人到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武术学习的指导。逐步让各校的武术教育发展壮大,走的出去,拿的出手。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武术 学校体育 课程改革

一、研究背景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与生产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文化遗产。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社会价值,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武术运动,既能锻练学生身体,强健体魄,又能通过武术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然而,多年来的中学体育教学,武术教学所占的比例很小,武术在中学体育课堂上几乎没有市场。

二、武术在学校体育中面临的挑战

1.学校传统观念的偏差。很多人说到武术,首先就想到了打斗,不由自主对它有一种野蛮的印象。如果在学校里普及开展武术运动,整天拳打脚踢,刀枪剑棍,那学校不是要乱套了?调皮的学生是不是更难以约束,校园的安全隐患是不是更多了?这既是学校管理层普遍会担忧的事情,也是武术项目不能再学校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师资的不足。在武汉各体育院校作的调查显示,体育系学生选修武术专项的学生只占约8%。体育老师的专项,绝大多数集中在田径和球类这些传统体育项目上,因为这是长期以来在中学最普及的项目。很多老师在武术这个项目上不够“精”,常常是只会简单的五步拳、长拳、太极拳等套路,而且基本功也不到位,动作缺少武术的精、气、神蕴味,导致示范动作不能吸引学生,调动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练习欲望。

3.师生对武术的认识有偏差。

首先是一部分老师的认识有偏差。有些老师误解了快乐体育的精神,甚至抱着体育课就是游戏课的思想,认为练习武术又累又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所以就干脆把武术丢在了一边。高中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我们的体育课既要满足学生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学会一门特长,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其实武术也有各种形式,只要我们精心组织安排,也可以发现它的乐趣。而且学生一旦对武术产生了兴趣,武术很可能就成了他们终身锻炼的手段。

其次是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有偏差。很多人谈到武术就会拿武术与跆拳道、拳击等比较,看谁更厉害一些,哪个厉害就学哪个。我们学习武术,首先要从武德修养开始。习武者要摒弃打斗的思想,先是强身健体,再是防身自卫,更高的层次才是同情弱者、维护正义。

三、课程改革给武术运动带来的机遇

课程改革之后,体育课实行了选项教学。学校根据师资状况,结合学生兴趣,场地设施等情况,开设若干专项模块,学生根据兴趣选项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欲望,同时也给武术运动在中学的开展带来了机遇。

1.武术自身的魅力。首先,武术与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具备强身健体的功能。国人素有习武强身的传统,而且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刀、枪、剑、棍……作为国术,可谓博大精深。所以自古我泱泱中华就不乏习武之人。其次,武术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习武者首先十分重视武德修养,讲究以德服人。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和熏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武术教学受客观条件限制少,便于组织和开展。一是不受场地限制。武术课教学几乎不受场地限制,不象球类项目需要专门的场地,在室内室外、跑道上、树荫下都可以进行武术课教学。特别是在现今很多学校场地紧张的情况下,可优先开设武术这类运动项目的选项课。二是受天气影响小,象篮球课,如果雨后场地湿滑就不好开展,又比如羽毛球,若没有室内场馆的话,有风的天气就很影响教学效果,甚至没办法进行,但是武术课基本上不受天气的影响。三是经济实惠,耗费小。开展武术教学对器材要求简单,如果是拳术类(长拳、太极拳等),几乎不需要器材,即便是器械练习,因为武术器材不易损坏,也是一次投资,长期受益。而像羽毛球等项目耗材就很快,有的学校虽然有条件开课,学生也很喜欢,但因为开支太大而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3.武术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在社会上,武术运动正在逐步走向繁荣。国人自古就有习武强身的传统,如今习武健身更是越来越普及。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了武术联赛。国际上“中泰争霸赛”等赛事也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追捧,中国武术正被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所接受和喜爱。比如习武出身的动作巨星李连杰、甑子丹等在影视界大红大紫,深受青少年喜爱。特别是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更是席卷了全球。所以,中华武术有着广阔的前景,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喜爱。在校园里,武术也必将有一席之地。

四、建议

1.加强体育教师基本功培训。应对体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进行武术等方面的基本功培训,加强武术基本功,加强对武术文化的理解。这样才更能展现武术应有的魅力,才会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和号召力。学生才会参与到武术运动中来。

2.教师要精心设计、创新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不能总是满堂“跟我学”,教师要研究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用各种组织形式和不同的方法与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跟我学”为“我要学”。

3.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武术的认识。武术作为我们的国粹,可谓博大精深。我们既要继承这样优良的文化传统并继而发扬光大,更要充分发掘它的教育功能,不光让学生能够强身健体,而且还能修身养性,培养他们崇高的品德。作为体育工作者,首先自身应该加强对武术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与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去开展工作。其次,我们要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识。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对身边的同事、朋友,特别对学校的领导,也要进行宣传。人们对武术文化的认识提高了,练习武术的大环境就好了,武术运动在校园里就不难开展了。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青少年武术基本功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 武术具有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其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相统一的根本特性。而它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主要是通过动作姿态、劲力、节奏、精神、造型等特有要素显示出来,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理论指导、形体美的培养、音乐融入、语言、心灵美的培养等有效途径,将美育渗透到武术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1.前言

早在1884年马克思就曾提出“劳动创造了美”的科学命题,并且指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态。”(马克思《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美是人类社会活动实践的产物,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人类通过自身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创造出了一个拥有辉煌灿烂的文化的美的世界。美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学校教育将人类文明传统文化传授给青少年一代,是体育教师的神圣职责。在武术选项课的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武术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学特征的优势,去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感受、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塑造他们的形体美、行为美、心灵美,是一个值得我们去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笔者试就在武术教学中渗透美育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2.美育的性质与武术美学的根本特性

美是人的本质和力量的对象化,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能力,从而陶冶其思想情操,提高其生活趣味,使他们在思想情感上全面健康地发展。

体育教学的特点就是寓教育、教学于娱乐之中,它不是单靠理论上的讲解,而更多是靠人体形象、音乐旋律、动作节奏、体育精神影响感染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心灵。

人体美,即体形健美,它是美之精华,是最自然、最基本的美,形体美以其匀称的体态和柔和的线条,以形动人,以情感人,成为大自然中最为完善的一部分,标志着人体的健康和尊严。因此,形体美是人类最崇高的和被热切追求的目标之一,青少年尤其如此。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是崇尚形体美、崇尚力量、崇尚英武的,孔子主张“尽善尽美”,墨子也讲“善美”,“善”是好的意思,即又好又美;荀子更进一步论述了外形的身体健康美和内在的精神之美的辩证关系。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在长期的演进发展过程中凝聚着中国哲学的智慧、美学的意境、艺术学的神韵、文化学的精神。这些极大地丰富并发展完善了武术自身的文化形态,使武术最终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独立和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它所具有的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特性,使它同时也具有了强烈而鲜明的精神表现性和艺术审美价值。武术这颗在中华大地上生发起来的璀灿明珠,它长久不衰地生存繁衍在中华大地,以及各民族的民众之中,长期地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尤其是深受青少年的喜爱,并得以极其广泛地流传、继承和发展,而且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并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武术正是因为所具有的这种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的根本特性,所以在培养和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和健美的形体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充分认识武术所具有的美学特性,利用它教育、感染学生,塑造美的心灵和健美的形体,也是武术教学和重要任务之一。

3.武术美学的基本特征表现

中华武术发展到了今天之所以经久不衰,不仅是因为它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而且因为它是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激发人类美的情操。武术的全部内容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它通过动作姿态、劲力、节奏、精神、造型等特有要素来显示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

3.1动作姿态美。

武术项目十分讲究动作姿态,如长拳展现的是一种姿态舒展、动作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括窜蹦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的拳术。长拳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格,姿态优美。如拳谱中所要求的“五体称”,即四肢与躯干五条线要像写字一样,结构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无一处松软,充满骨力,呈现健美之势。

3.2动作劲力美。

动作劲力即武术中的劲法和力度。武术中的劲力均从“发劲”和招式着眼,如长拳讲究“劲力顺达”,富有“寸劲”,其用力过程协调顺畅,力点清晰;南拳讲究发力刚猛而纯透,有力而不僵,其特点是步稳势猛,上肢功夫尤为突出,动作刚劲有力,富有一种“阳刚之美”;形意拳劲力整齐简练而又充实,筋肉随之铿锵而动,富美于劲健之中。

3.3动作节奏美。

武术套路节奏鲜明、气韵生动、富有美感,尤其是现代自选套路的发展在节奏的变化上尤其突出。特别是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集体表演项目,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伴奏下,运动员们以古朴而有特色的拳法,节奏鲜明,时而单练、时而对练,动作整齐而有难度,内容新颖而不落俗套,紧紧抓住观众的心弦,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清新的音乐,使人们赏心悦目,深切体验到武术给人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3.4动作精神美。

武术运动极为重视精、气、神的作用,并将其列入“八法”之内,讲求形神兼备、心动形随、意发神传,运用这一艺术手段,创造一种传神美,使人不知不觉地进入和偕的意境美中。如扣人心弦的对打演练使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一旦结束,方觉淋漓酣畅之快;单练动作所表现出来的气势神采,渗透出一种坚韧不拔、机智勇敢的精神美,使人入忘我之境,引起观众与表演者心理上的沟通,产生内摹仿。

3.5动作造型美。

动作造型美也就是人的动力定型美。武术的造型艺术美可分为动造型和静造型,通过动造型和静造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形成了连续不断的画面。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金鸡报晓”、“朝天一柱香”等,这些取自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动的画面,自然就显示出了迷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的感染和享受,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武术运动造型美的个性。

4.武术教学与美育渗透的途径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美育渗透于教学的始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做到新颖多样、丰富多彩,要充分利用武术运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美去教育、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形体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塑造。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1重视理论指导,提高学生对体育美的欣赏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武术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武术理论课的讲授和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武术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武术运动中的美有动态的,也有静态的;有瞬间,也有永恒;有重点地介绍在武术套路的编排过程中综合了造型艺术、音响艺术、形体艺术的精华,通过人体的运动给人以优雅、清新、和谐对称和惊险等美丽无限的享受。

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在于体育精神,而武术体现出来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向着更高、更快、更远,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精神,给人以激励和奋发向上的斗志。在竞技场上,如散打运动员那融智慧、技能与意志品质的较量,顽强拼搏、争取胜利,为国、为集体争光的精神,以及在赛场上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谦虚、礼貌的作风,运用这些内容来教育学生,可使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心灵得到净化和美化。

4.2将形体美的培养渗透于武术教学的始终,获得体育与美育的综合效果。

对形体美的认识因人的文化素养及审美观点的不同而不同,现代体育教学追求的形体美主要体现在:体型匀称、骨骼坚实、肌肉发达、肤色健康,经常进行武术锻炼能有效地达到上述目标。在武术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健美的体态对学生的一生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武术基本功和套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武术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更要利用自身的武术专长,运用自身的健美身姿,庄重大方、精神饱满的仪表,准确优美、熟练协调的示范动作,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动作表象,同时也感受到武术的美,在知觉意向中产生连锁式的心理反射过程:欣赏—羡慕—向往—实践,从而产生学习和掌握动作的强烈欲望,收到提高生理机能、掌握武术技能、增强体质、优化身体形态、获得体育与美育的综合效果。

4.3将音乐融入武术教学,陶冶心灵情操。

在武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针对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原则,将音乐融入武术教学中,并使其贯穿于课的准备活动、循环练习、放松活动等。如在武术套路训练中融入音乐《男儿当自强》、《中国功夫》等,使音乐的节奏和人体活动达到适宜的协调。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武术技术动作的掌握、练习水平提高,而且能给予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学习和锻练,同时使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获得汗水加欢乐的综合效果。

4.4以身立教、注重语言,培养心灵美。

体育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教师要以身立教,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学中,讲解要言简意赅,详略得当,力求达到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用美的语言传授知识和技能,能学生以美的感受并唤起美的情感。如在武术套路节奏教学中形象地描绘:动如涛、静如丘、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等,可加深学生对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心灵美,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在实际语言和行动中美好的表现,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应以爱岗敬业、团结进取、吃苦耐劳、英勇顽强的优良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道德观念、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5.结语

武术教学每一个环节都有美的因素,而美能使人得到满足感和愉悦感,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和积极性,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爱美、追求美的特点,充分挖掘武术中的美,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创造美的氛围、美的环境,使学生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展露才华,体验到健全身心、运动技能高超的乐趣,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使体育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