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跨年级教学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高校;高等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071-1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迫切的需要用教育为国家富强保驾护航。社会现代化与人的整体素质现代化之间的矛盾,需要学校教育来调和。高等学校作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地,更加肩负着人才强国的重任。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于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层次素质。本文试图对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和推进难题进行思考,进而的得出相应的强化策略,以期对当下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所借鉴。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
首先,高校为了响应政策要求,大喊素质教育的口号,但具体实施细则和实施行动敷衍了事。政策要求提高学生的德、体、美等素质,学校就添加几门法律法规、艺术鉴赏等选修科目就算是跟上政策方针的步伐。或者是允许批准几个学生自治社团组织,就算是丰富校园生活。这些措施确实是与高校素质教育相关,但未免有应付之嫌。
其次,高校虽然重视素质教育的问题,但往往实际作为和理论要求相悖。素质教育课程要求科目丰富且安排合理,并用学分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可是实际上原有的课程安排中选修空间受到挤压,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选择学习的兴趣。
再次,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人们的教育思维。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对成功的定位和对人生的态度等,“几乎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力量,一种强大的思维定势”无形地操纵着高校的教育运行。一部科举史,浓缩着古代读书人的酸甜苦辣咸;一个就业难,拷问着现代大学生的仁义礼智信。
二、高校素质教育的推进难题
“实际上,由于目前基础教育尚没有完全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实施素质教育还有重重阻碍,我们的大学生并没有接受应有的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形成应有的素质。因此高校首先要完成的是为基础教育补课的任务。”我国高校素质教育还主要致力于增加非专业的课程,以达到文理知识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知识面。这种做法利弊兼有,虽然客观上丰富了学生的跨学科视野,但实际上导致知识碎片化、课程细分化,既增加了纷杂的课程种类又加重了学生额外学习的压力。
另外,高校素质教育往往被误解为仅仅是人文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实践素质、创新素质、审美素质等。还有人认为法律素质、信息素质在新时代也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陷而提出的,但并不局限于此。”在高校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还是应当注重在综合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
“我们在论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往往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而忽视了整个社会要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给予教育内部不能左右却又是不能缺失的保障与支持。”整个教育领域中素质教育的乏力,学校因素占主导地位,然而社会因素也起着直接原因。
三、高校素质教育的强化策略
(一)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安排,保障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首先,高校课程要安排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配比例。打破选修课局限在专业范围内的状况,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跨年级的通识教育课程。其次,必须根据学校和专业的性质优化课程结构。工科院校、医学院校、军事院校、艺术院校等等,每一个院校都有本校的侧重点和特色,要有针对性地编排和改善素质教育课程。再者,筛选课程内容,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提升高校自身文化品位,形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隐形力量。办学宗旨、管理风格、学术氛围、校风校纪等校园文化渗透到高校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高校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校园文化的范畴很大,并不是仅有社团文化和宿舍文化等简单的实体类活动。高校文化建设能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和学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对真理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的憧憬等都能产生高品质的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达到统一。学术论坛、艺术鉴赏、社会体验等各种各样的学习形式都把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兴趣爱好、创新能力、文明习惯、健康心理、鲜明个性,塑造完善的人格。
(三)转变观念,使高校素质教育理念得到升华。首先,转变高校办学理念,使之成为自主、自律、自立的实体,走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其次,国家要弥补以往各项改革过程中教育视角的缺失,切实把教育优先放到第一位。再次,社会要利用合理的宣传工具源源不断地向大众传播新观念。最后,高校学生本人应该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管理、情绪控制和发泄,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完善自己的人格、培养优秀的品质等。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深呼吸:素质教育进行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
[2]崔巍.论素质教育及其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1999,(9).
[3]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