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园林绿化 城市生态文明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城市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其中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因此要科学管理园林绿化的持续发展,加强园林绿化质量管理的科学理念,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1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a)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随着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因此需要绿色植物维持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
b)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绿色植物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灭细菌的作用,如:银杏、石榴可吸收SO2;丁香、侧柏可分泌杀菌物质;
c)减弱噪声: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降低噪音分贝;
d)改善城市小气候:绿树可遮挡太阳辐射热,降低城市气温;
e)美化城市环境:通过合理布局,配置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可形成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的园林景观,增加城市的自然美。
2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2.1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城市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互惠共生结构,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相比较传统城市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等特点,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其建设过程大致需要经历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五个阶段。同时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2.2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在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时,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特别要建设好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完善与稳定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鲜明的园林绿化特色,越来越和谐的人类与环境发展。
2.3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和功能
一个景观优美,生态协调稳定的城市园林能够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做好城市园林绿化从景观上来说,可以愉悦人们的心情,消除疲劳,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从社会功能来说,可为社会提供休闲游憩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等;从经济功能来说城市园林绿化可极大地促进城市发展,如:房地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功能也促进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园林绿化将是未来潜力较大的新兴行业。
3南宁园林绿化现状及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3.1园林绿化现状的总结
(1)在“点”的绿化上,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园林作品
南宁市的广场绿地和游园绿地越有100多处,均是根据其的位置和功能定位来设计和建设的,如::朝阳广场处,人口较为密集,人们大多用于休息和游憩,因此广场改建保留了原有的大树;民族广场作为政治活动中心,草坪、鲜花遍地种植,并且视野开阔,建设简约而庄严。街头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建设手法和
表现风格也迥然不同,形成了“街头荫生园”的独特景观。
公园建设立足自身实际,在营造优美的景观的同时又彰显了公园特色。如:人民公园汇集了许多荫生植物和棕搁科植物,同时根据热带雨林特有植物生长形式,营造了极具热带风情的园林景观。以种植大树著称的南湖公园以树多、树奇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众多游客。
风景区建设以生态环境相结合为主,从园林植物造景、生态造园的角度,对部分山林进行了生态改造。如:全国最大的“苏铁园”; 大明山风景区春岚、夏瀑、秋云、冬雪的奇特景观;五象岭风景区等。
南宁市具有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路让树、房让树的例子屡见不鲜,市民保护古树、抢救古树的报道也很常见,成了绿城不可或缺的优异的风景,这些措施在扩大南宁市绿化面积的同时,体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
(2)在“线”的绿化上,塑造具有亚热带风貌的生态型绿化带
南宁市通过街道绿化搭建市区绿化骨架,较好的反映了亚热带园林景观和南国风光。同时南宁市将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的窗口如:“果树上街”、 “道路彩化”等独特的园林景观。目前为了彰显城市的生态之美、景观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南宁市进行了城市景观改造:民族大道、大学路等街道绿化中,综合考虑了人行道、左右侧分带及人行道后排的园林绿化因素,实行了乔、灌、地被的多层次合理搭配。树种多选用高大、常绿植物:芒果、小叶榕、大王椰等。同时为彰显南方的园林景观特色,选择了观花、观色、闻香等特点的植物进行了配置。如:民族大道街道植物配植品种多达150多种,街道绿地率达到45%左右。
南宁市依据地理特点,以山、河为依托,在邕江两岸建设了具有防洪、交通、园林景观等多项功能的综合园林。通过综合治理朝阳溪,将“臭水沟” 变成了绿化带,再增加绿地面积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3)在“面”的绿化上,营造生态环境体系
通过综合考虑人群分布、城镇建设,南宁市力求绿化地域特色明显,绿地分布均衡,实现绿化一体化,和谐发展。并且全市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城乡绿化衔接自然,绿化资源利用充分,城市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3.2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增加绿量,确保绿得壮观,突出“中国绿城”特色
南宁市目前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均在全国达到中上水平,但仍需采取有力的措施,增加城市绿量。只有足够的绿量,绿色景观,才能凸显城市的壮观、大气。因此南宁应继续实施1000万株树木种植工程,并切实的开展下去。
(2)重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
园林绿化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还要强调和突出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城市中出现的因景观不佳、绿地分布不均、绿化与交通矛盾等问题而进行绿化改造的例子,都是因为缺乏规划或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因此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并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前瞻性、超前性、系统性、和均衡性。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为更好地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本文分析个人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建议如下:园林绿化建设应该在市政府的主导下科学进行;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人本位理念;尽可能的体现城市特色;适度改造和努力提高现有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水平;园林绿化建设要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优化城市绿化布局,充分利用绿化资源,实现城市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敖惠修.应用生态学观点建设园林城市.广东园林,2001(1):8-15
网络出
>> 辽源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初探 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浅谈 诸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与初步成效 浅谈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浅议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我国试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创新城市水管理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景观建设所需要把握的方法及原则 珠江三角洲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 鞍山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烟台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路径探析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浅谈临沂市创建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经验 水网建设在曲阜水生态文明城市中的作用 乌当:“四轮驱动”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贵阳:在加快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突“危” 发挥比较优势 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关于黄石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9078;51379079;51409103);广东省水利科技创新项目(2011-22);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4IRTSTHN028)
作者简介:
王富强 (1979-),男,河南济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生态水文学等方面研究。E-mail:
摘要: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等6个方面、20项指标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其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18分(得分率72%,下同)、水资源优化配置9分(60%)、防洪排涝体系6.5分(65%)、节水型社会建设14分(70%)、水生态保护与修复9分(45%)、水文化建设6分(60%),总分62.5分,整体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可见,郑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相对较好,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等方面稍显欠缺。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价;评价指标;评价标准;郑州市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4-0639-04
Assessment of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ngzhou
WANG Fu-qiang1,2,WANG Lei1,WEI Huai-bin1,2,ZHAO Nai-li1
(1.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Zhengzhou 450045;2.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f Water Resources Effici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46)
Abstract: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as developed with 20 indexes from six aspects,includ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and was applied to assess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situation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ngzhou.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has the score of 18 (scoring percentage is 72%,same hereinafter),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s the score of 9 (60%),the flood control and drainage system has the score of 6.5 (65%),the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has the score of 14 (70%),the 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e system has the score of 9 (45%),and the water culture construction has the score of 6 (60%),thus the total score is 62.5,which indicated that it reaches the standard of urban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water-saving society construction perform well in Zhengzhou,while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tore system need more work.
Key words: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urrent situation assessment;assessment index;assessment standard;Zhengzhou City
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地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1]。为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了《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 号),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以及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2]。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水文化底蕴深厚为主要内容的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资源基础、重要载体和显著标志[3]。目前,国内针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已取得了初步进展,如左其亭[4]、李原园[5]、王树鹏[6]等分别从水资源管理、河湖水系连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的建设等方面,郭唯[7]、张旺[8]、陶洁[9]等分别从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三条红线”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对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研究。
准确评估试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是科学合理制定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的基础与前提。刘海娇等[10]对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了评价;黄茁[11]、唐克旺等[12]对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进行了探讨;高华等[13]对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但是,整体来看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尚不能系统全面的评价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因此,本文试图构建包括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进行评价。
1 基本情况
郑州市地跨黄河、淮河两大流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 446.2 km2。全市有大小河流124条,流域面积较大的河流有29条,水资源总量为13.23 亿m3,地表水7.04 亿m3,地下水7.72 亿m3。郑州市按流域分为6个流域水资源四级分区,其中淮河流域3个区,黄河流域3个区,分别为沙颖河平原区、沙颖河山区、涡河区、伊洛河区、小浪底-花园口干流区和花园口以下干流区(见图1)。
2 评价指标体系
2.1 指标选取原则
按照水利部《关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的要求,应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流域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依据可定义、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可追究的原则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3]。
2.2 评价指标体系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工作采取对评价区域各项指标进行分级评分的方式,共包括20项评价指标,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划分为优、良、中、差、劣5个等级,分别对应的评分值为5、4、3、2、1,总分为100分。
参考《防洪标准》(GB 50201-94)[1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15]等相关行业标准及国内外研究进展[16],根据实际调查郑州市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对可量化指标的赋分标准进行了量化,不可量化指标根据建设目标对赋分标准进行了界定,具体见表1。
说明:用水总量控制程度指评价区域年用水总量是否达到当地用水“红线”要求,只考虑达标和不达标两种情况;各项指标等级的临界值采取向上兼容的评分方式。
2.3 评价标准
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根据总得分情况进行确定,总分在60分及以上认定评价区域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总分在60分以下的评价区域不予认定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具体评价标准见表2。
3 结果与分析
3.1 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评价
根据上述建立的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3年作为基准年(试点建设期为2014年-2016年)进行了实地调研及数据收集,对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见表3。
3.2 结论与讨论
(1)最严格水资源管理。郑州市十分重视水资源管理工作,2000年相继颁布了《郑州市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条例》和《郑州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2007年重新修订颁布为《郑州市节约用水条例》);2002年颁布了《郑州市水资源管理条例》(2008年又进行了修订);2006年编制完成的《郑州市节水型建设规划》获得水利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复予以实施。但是仍存在制度体系不健全、管理基础不完善、制度执行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尚未出台;计划用水、节水设施“三同时”和用水定额管理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入河排污口设置同意、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重点管理手段执行不到位。评定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得分为18分。
(2)水资源优化配置。郑州市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黄河水源的循序高效利用,2002年启动了生态水系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2007年编制完成的《郑州市生态水系规划》通过郑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审议,成为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法规;2012年又编制完成了《郑州市生态水系提升规划》,规划拟通过补源工程、河湖连通工程等,构建具有多水源保障和水动力特征的水系网络;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编制完成了《郑州市水资源配置规划》,制订了城乡重大用水调整的战略格局和水资源配置方案。按照“循序利用、健康安全、生态环保、优化配置”的理念,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黄河水源的循序高效利用,实现了“城市用水―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的循序利用,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补给了地下水资源。但受现有引黄工程能力的限制,河道生态用水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城镇集中供水普及率和再生水利用率均处在全国中等水平。评定水资源优化配置得分为9分。
(3)防洪排涝体系。“十一五”期间,郑州市水利投入资金35亿元,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列入国家规划的37座水库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工,防洪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对贾鲁河、七里河、索须河、溱河、双洎河、五渡河、伊洛河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已治理河道标准大部分为5~10年一遇,个别堤段达到20年和50年一遇。对城区河道清淤、积水点改造,城市排水系统逐步完善,城区防洪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郑州市水少、人多、地多的本底条件导致供水安全保障的压力较大;另外,由于部分排洪除涝河道淤积、行洪断面小,雨水泵站建成年份较早、设备老化,排水管网干支管系统不完善,整体防洪能力有待提高。评定防洪排涝体系得分为6.5分。
(4)节水型社会建设。2005年以来郑州市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郑州市逐步完善以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强化水资源配置与调控,2010年被授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2013年郑州市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62(目标值0.65,下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100%)、城镇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85%(100%)、城镇生活供水管网漏损率为18.8%(13%)。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整体用水水平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布局与水资源条件不相匹配等问题依然存在。评定节水型社会建设得分为14分。
(5)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从2009年开始,郑州市相继开展了入河排污口普查登记、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城区自备井安全用水监督检查等工作。近两年水质监测显示,郑州市水资源质量形势非常严峻,尤其是淮河流域全部河流和黄河流域的坞罗河、后寺河、汜水河等。主要原因是本地区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厂超负荷运行,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致使河流污染严重。评定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得分为9分。
(6)水文化建设。郑州市十分重视水文化建设,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的水文化活动,主要有河洛文化日、中国象棋文化节(荥阳楚河汉界)、黄河湿地文化节等。同时,结合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生态水系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文化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会议、网络、报纸、画册、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工作,使得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形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但是与水生态文明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水文化建设体制尚未建立,促进水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居民亲水区域和亲水设施较为缺乏等。评定水文化建设得分为6分。
结果显示,2013年郑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综合评分为62.5分,说明整体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强。
4 结语
2013年郑州市刚刚达到水生态文明城市标准。在此基础上,郑州市将在试点期(2014年-2016年)全面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建设中应充分利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方面的良好条件,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
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任务中,第一批试点城市建设已进入中间阶段,其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出台相关评价标准及建设任务考核办法,为更准确、更全面考核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1-6.(ZUO Qi-ting.Discussions on key issue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Water Resource,2013(4):1-6.(in Chinese))
[2] 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R].2013.(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The Views on Accelerating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R].2013.(in Chinese))
[3] 水利部.关于对水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R].2014.(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About the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 Plan Compiling Outline[R].2014.(in Chinese))
[4] 左其亭,马军霞,陶治.现代水资源管理新思想及和谐论理念[J].资源科学,2011,33(12):2214-2220.(ZUO Qi-ting,MA Jun-xia,TAO Zhi.Modern water management ideas and the concept of harmony theory[J].Resources Science,2011,33(12):2214-2220.(in Chinese))
[5] 李原园,黄火键,李宗礼,等.河湖水系连通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势[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4):81-85.(LI Yuan-yuan,HUANG Huo-jian,LI Zong-li,et al.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nterconnected river system network[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2014,12(4):81-85.(in Chinese))
[6] 王树鹏,张云峰,朱武.云南省区域和行业用水效率考核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水利,2011 (15):17-20.(WANG Shu-peng,ZHANG Yun-feng,ZHU Wu.Research on constructing region and industry water efficiency evaluation system in Yunnan[J].China Water Resource,2011 (15):17-20.(in Chinese))
[7] 郭唯,左其亭,靳润芳,等.郑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及应用[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4,12(4):86-91.(GUO Wei,ZUO Qi-ting,JIN Run-fang,et al.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Zhengzhou[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2014,12(4):86-91.(in Chinese))
[8] 张旺,庞靖鹏.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对策建议[J].中国水利,2012 (7):23-25.(ZHANG Wang,PENG Jing-peng.The problems of implementing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needed to solve and suggestions next[J].China Water Resource.2012 (7):23-25.(in Chinese))
[9] 陶洁,左其亭,薛会霞,等.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条红线”控制指标及确定方法[J].节水灌溉,2012 (4):28-33.(TAO-Jie,ZUO Qi-ting,XUE Hui-xia,el al.Control indexes of the strictest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three red lines” and determining methods[J].Water-Saving Irrigation,2012 (4):28-33.(in Chinese))
[10] 刘海娇,黄继文,仕玉治.滨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现状评价[J].山东水利,2013(6):23-24.(LIU Hai-jiao,HUANG Ji-wen,SHI Yu-zhi.The assessment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ed city construction current situation in Binzhou City[J].Shandong Water Resource,2013 (6):23-24.(in Chinese))
[11] 黄崇.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水利,2013.(HUANG Chong.Discussions on index system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China Water Resource,2013.(in Chinese))
[12] 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29(4):1-4.(TANG Ke-wang.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and measures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3,29(4):1-4.(in Chinese))
[13] 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GAO Hua,CAO Xian-yu,CAI Bao-guo.Study on Evaluation System for Water Eco-civilization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China Water Resources,2013.(in Chinese))
[14] GB50201-94,防洪标准[S].(GB 50201-94,Flood Control Standard[S].(in Chinese))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生态文明;东莞市
东莞市坐落在珠江三角洲网河滨海区,河网密布,是珠江三角洲中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是一座典型的岭南水乡城市,是绿色珠江建设[1]中着力打造的"绿网"。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东莞从一个农业县转变成国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的沉重代价。因此,在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是东莞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开展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能够为建设美丽东莞发挥积极作用,为珠三角地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东莞市概况与水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1.1东莞市概况
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全市陆地面积2465km2,海域面积97km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境内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693mm。由于地处沿海,常受台风侵袭,枯水期易受咸潮上溯影响。
东莞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度达0.33km/km2。市内河流属珠江水系,主要有东江流域(东莞市部分)、东江三角洲网河区、石马河、寒溪水、东引运河、茅洲河流域、珠江河口。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7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0.52亿m3。东莞市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319.0亿m3。结合水系特点及现状与规划的供水布局,东莞市可划分为石马河片、中部及沿海片、水乡片三个基本水资源分区单元。
东莞市野生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包括维管束植物210 科、805 属、1630种,淡水及过河口鱼类共98 种。已知分布在东莞水域及附近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有黄唇鱼、鲥鱼和中华白海豚。东莞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市湿地总面积38120.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1%。
东莞市地理位置见图1。
1.2水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1.2.1水体污染严重
东莞市境内东江南支流以下河段、三角洲河网区河段水质较差,部分河段水质劣于Ⅳ类;城镇中小河涌污染严重,河道生态基流小,绝大部分水质劣于V类;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库,普遍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大部分水质劣于Ⅳ类。东部石马河为东江一级支流,水体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东江水质,影响东江沿线的供水安全。
1.2.2水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东莞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或被填埋而不断丧失。东莞市建设了大量的堤防,早期由于未能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昔日绿色的河岸大多成了单纯的防洪工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景观系统。加上境内河流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域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2.3供排水安全保障低
东莞市供水水源单一,供水主要依靠东江,由于东江来水年际年内分布不均,致使枯季供水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存在供水保证率偏低和供水安全保障不足的问题。东莞市中部沿海片、水乡片受咸潮影响大。另一方面水污染严重,造成本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加上境内供水工程调蓄能力差,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东莞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较为滞后,同时因城市发展导致地面硬底化面积增加,蓄水设施减少,内涝常有发生。境内沿海地区部分堤防防洪(潮)标准偏低。
1.2.4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待加强
2010年4月,东莞市组建水务局,全面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镇级水务一体化改革正处于全面展开阶段。部分镇街的涉水事务仍存在多头管理,部门交叉问题,影响行政效率。
1.2.5水文化未得到充分呈现
东莞市具有丰富的地域水文化,素有龙舟之乡、游泳之乡、戏曲之乡等美称。但长期以来水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呈现,主要表现在水文化建设体制尚未建立;水文化研究与岭南特色结合不够紧密,特色水文化品牌还不够鲜明;水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还不够广泛深入,群众爱护、保护、珍惜水的行为还需引导。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2.1总体目标
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东莞市"水通、水清、水动、水美、水兴、水合"的"六水"目标,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岭南水乡风貌。
2.2总体布局
根据东莞市河流水系和地区特点,立足东莞市水生态功能与特色,通过实施"东治、中联、西合"战略,打造东部石马河片水污染防治功能区、中部沿海片水源保护功能区、西部水乡片景观生态功能区[2]。
"东治",东部石马河片面积723km2,占全市的29.3%。本区域有深圳、惠州两市的跨界污水汇入,石马河水污染严重,因此要加强东部石马河片区的水污染防治,以确保东江干流水源地水质达标。采取"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等治理措施,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区域水环境状况,构建东部石马河片水污染防治功能区。
"中联",中部沿海片面积1232km2,占全市的50.0%。重点通过江库联网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的建设,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实现以丰补枯,增强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调控能力,全面提高中部及沿海片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中部沿海片水源保护功能区。
"西合",西部水乡片面积约510km2,占全市的20.7%。通过统筹水乡经济区"10镇1港"(石龙镇、万江街道、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石碣镇、高墩颉⒑槊氛颉⒌蛘颉⑸程镎颉⒒⒚鸥郏,加强境内河涌综合整治、水系连通、人工湿地和景观提升工程的建设,彰显、传承岭南特色的水景观、水文化,构建西部水乡片景观生态功能区。
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见图2。
3 珠江三角洲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对于处于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恶化的区域如何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供类似区域借鉴。主要如下:
3.1规划引领,突出特色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以规划为引领,结合区域地理位置、经济产业结构、历史文化与涉水文化,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和发展定位,系统梳理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治水兴水战略,突出区域特色,科学、合理地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3.2系统分析,统筹兼顾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3]。要以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统筹兼顾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以人工、自然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统筹各部门各行业的合理用水需求,系统地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达到人水和谐相处。
3.3实事求是,突出重点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水生态文明也面临着不同的阶段性问题。因此,对于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结合区域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理清水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的主要任务,突出重点。
3.4措施得当,突出引领
水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示范性项目要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建设方案要经济、合理,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符合区域特点,阶段的建设目标要具有可达性。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编.绿色珠江建设战略规划.广州,201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而公众参与理论的先驱Arnstein认为:“公众参与是一种公民权力的运用,是一种权力的再分配,使目前在政治、经济等活动中,无法掌握权力的民众,其意见在未来能有计划地被列入考虑。”托马斯指出:“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已经成为更多公共管理者直接面对的环境与情景。”[3]在分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的国内目前研究状况时,采取了文献研究的方法。近年来,我国学术界生态文明建设公众研究成果集中在:(1)公众参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理论上,公众参与机制有助于增强公众自身的环境意识、发挥监督作用、提高行政效率[4]。公众参与机制具有权力平衡功能,其运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控权”作用的发挥,为有效实施,必须改革[5]。(2)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我国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但已经摆脱了单纯由政府主导的局面,“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等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日见深入人心。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长模式来看,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在扩大,方式和途径也多种多样,听证会业目前已成为主要形式之一,但仍然处萌芽期[6]。(3)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缺陷。公众参与形式的限制和欠缺,导致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停留在原则性的层面上。(4)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应措施。①“义务”向“权利”的转变;②确定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③公众参与程序立法制度的完善,保障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施;④加强执法,使公众参与不走形式;⑤提高公民素质,强化参与意识和参与实际能力。总体而言,公众参与机制有效运作的前提是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自发的”公众生态意识与公众参与机制的实施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低下与公众参与机制运作的低效率却表现出双向制约关系。”[7]如果说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强化是公众参与机制运作的前提,那么对生态环境权的主张就是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的实施基础[8]。但上述研究,对于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表达机制普遍在于理论层次的研究,缺少具有一定地域特点、深入实地、体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参与性质的调查研究类研究文献,而这正是本文希望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居民公众参与实践的调查来完善的部分。
2研究设计
2.1调研背景
创建公众参与和谐社会的氛围,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同的发展。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和公众的满意度,促进政府和居民之间的良好互动,当然这种有效表达的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机制。公众参与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只有发挥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知情权、给予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监督权,才能构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效表达机制的主要载体。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既承载着保护“一湖清水”的环境使命,又肩负着引领江西地区社会发展的经济功能,要以促进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为主线,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9],是研究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范本。
2.2问卷的编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以及周边的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全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约5.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8亿元,年末总人口2006.6万人[10]。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涉及的城市广、居民多、公众参与的全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头绪繁杂,本研究遵循了“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预调研,界定选题,确定研究方法,开展问卷调查和社区访谈,统计数据分析,政策建议”的技术路线。通过查阅文献,对省内环境政策研究专家进行结构化访谈,同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南昌、九江、景德镇、吉安和抚州等5个城市的热心市民进行开放式预调研,收集到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建议与诉求67条。合并归纳后选取其中29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目形成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参与表达机制的核心问题部分,该部分分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10个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9个问题)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10个问题)等三个部分,采用五点评价法,要求被试者对问卷中的题项与自身的了解做出唯一回答。
2.3对象与方法
2.3.1对象
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在南昌、景德镇、九江、抚州和吉安等5个城市通过便利抽样方法,让被调查者面对面填写问卷(自填式问卷)并当场收回,同时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通过电话进行访问,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达到81.5%。通过表1中的数据可知,在有效回收的489份问卷中,男女比例、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职业构成与地区构成均具有一定的覆盖面,虽然被调研人的年龄集中在18~30岁之间,这种情况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该年龄的居民更加愿意配合我们的调研,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公众参与的“新一代”年轻力量。综合上述情况,作为探究性研究而言,本次调研仍不失为一份宝贵的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第一手资料。
2.3.2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内容就被调查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和参与程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评价和被调查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和保密原则,采取无记名方式并现场收回(或电话记录)。
2.4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部分问卷回答的汇总
问卷的第1、2、3、4、8、9、10、11、18、19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调研问卷的基本部分:涉及被调研人的个人社会公益基本情况、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了解程度、参与程度、基本态度和参与途径等五方面。因为均为常规问题,非本次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评价调研问卷的核心问题部分,所以仅进行分类汇总,其汇总百分比表如表2所示。通过该部分的数据,从Q1、Q2、Q3、Q4和Q10的回答情况,不难发现当前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热情(“希望参与”,32.5%)和参与情况(“有参与”,3.3%)并不乐观,大多数的公众处在观望状态(“只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项目才考虑参与”,16.6%),他们并不是十分热心(“只是关注但不会实质性地参与”,35%),但也不完全把自己视为局外人(“愿意尽量配合占”,76.1%),对于Q9,人们已不追求单纯的经济开发区建设(7.6%),而有了“生态经济开发区”(77.3%)的呼声,这与王素芳等人研究中所提出的“萌芽期”的结论是相吻合的,也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任重道远,公众参与意识的培养需要长效地培养。在培养时,宣传途径首选的是电视(29.2%)和网络(26.4%),参与途径可选择公开政府信息(65.6%)、微博(61.3%)、媒体热线(58.9%)、调查问卷(55.2%)和项目听证(50.3%)等,在引导公众参与时要把公众的意见落到实处,改良公众参与有效表达机制,提供便利可行的工作渠道,而不挫伤公众参与的信心与热情。既然引进公众参与,就不能“务虚”,出现走形式走过场,这值得某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深思。
3.2信度与效度检验
信度用来反映问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江西省公众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居民问卷调查核心问题部分进行了三个维度及一致性信度检验,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和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等三个维度的同质性系数分别为0.687、0.717、0.676,内部一致性信度的Cronbach’sAlpha系数为0.682,一般而言,该系数在0.6~0.8之间就可以表示内部一致可信度较高[11]。效度涉及调研结果是否正确,本次调研问卷的结构效度检验结构为:两两相关系数在0.213~0.519之间,各因素均显著相关。
3.3探究性因素分析
针对问卷核心部分的第一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的要素和第二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常见观点所持的态度这两部分的结论,本文采用探究性因素分析。首先进行KMO和Bartlett球性检验,KMO的统计量为0.833,Bartlett球性检验值为8950.52(P=0.000),两者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表明本文采用探究性因子分析的方法是适合的。根据研究结果选择的四个因子解释项目总方差达到78.44%,将这四个因子的命名和所包含的题项如表3所示,研究结果要表明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利益表达机制,只有政府充分重视,对投资项目有效管理,提供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提高公众参与程序的透明度才能构建政府、企业、公众三者协调的耦合机制;就公众而言有效利益表达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比如对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参与公共事务的信心与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等。除此之外,为了使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有效利益机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还必须匹配相适应的议事协调制度和信息平台建设,加大宣传,明确公众参与的范围、比例、专业要求和奖励措施等等。
3.4公众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注情况
问卷的第三部分主要回答评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考查被调研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关注事项,进而回答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更加关心的问题。在问卷设计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可能带来的益处分了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江西品牌影响力、提升江西旅游资源水平等十个方面,采用五点评价法对其重要程度进行调研,这十项评价的平均分依次为:3.26、2.99、4.10、2.61、2.81、3.44、3.25、3.82、3.25、3.31,评价分越高,代表公众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时越加关注,关注程度前五项依次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江西的品牌影响力、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江西的旅游资源水平。为了研究参与的不同人群结构(是否在鄱阳湖湖区、年龄、公益热心程度和工作性质等)对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程度的差异,在SPSS17.0中对数据进行了独立t检验,其结果如表4所示。鄱阳湖经济区比非鄱阳湖经济区的公众更加关注“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较多地投入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而非鄱阳湖经济区的民众并不能享受到这部分的收益,所以在非鄱阳湖经济区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中该部分差异显著。从年龄段而言,18~30岁的公众对于体现发展的“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居民收入”的四个指标比其他年龄段更加关注,18~30岁正是人生发展的年龄,正所谓“三十而立”,而个人的进步必须与社会的进步同步,同时该年龄段的公众因为处于财富积累初期,故对收入也较为敏感。基于自身利益出发,职员与其他人员在“吸引外资”和“增加财政收入”有显著差异,外资的投入、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职员而言意味着更好的就业环境、可能的更高收入或者潜在的发展平台,这也是自身利益表达机制的一种体现。而热心的公益人士比不热心公益的人士更加关注“改善生态环境”,对外界环境的关注本就是公益人士的特点之一。通过上述分析,在生态文明建设公众参与的表达机制中,不同居民的参与诉求的出发点是“和而不同”的,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考虑,否则由于自身关注度的冲突,公众参与也有可能如“散沙”般形成不了合力,那样的话,对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产生的影响将十分的有限。
4结束语
关键词:生态文明;智慧城市;智慧生态城市;生态城市
1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内涵
城市的发展从早期的人类的憧憬构想中逐渐建立,乌托邦式的城市建设无疑带来了一定的理想与愿望,人们也朝着这样的理想城市靠近,在时间的回溯和科技的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城市的发展,经由普遍化的城市模式的反映机制,产生无数的构想一与憧憬,同时也是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生态文明城市是在对以往城市模式建设探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和协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人类社会进程发展,转变到大趋势下发展而来的新型城市模型,对今天的城市建设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强有力的正确教育宣传和突出环境灾害的危机意识导向都是人们群众将目光聚焦到对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里去。在现目前对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城市生态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又经由多方面的生态道德标准评价体系机制引入,使人们愈发自觉的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反馈到建设城市社会的工作中,并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行动中去。
2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构建
2.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最近几年开始趋于流行的热门话题,自2009年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媒体传播,并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在全球引发的“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监督的背景下,我国也将“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在未来的可行的城市发展建设前景,大力支持和倡导,并将建设“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出发,联系各个领域。由此看来,“智慧城市”更多承担的是一个核心的位置,关联其他包括以互联网、云端链接、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内的智慧方式运作,从而达到一个改变网络信息环境的现状,为城市、市政、企业和个体等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率的互动联系,使其在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要做出符合时代效率的积极响应,达到符合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运行状态,并具有不断积极发展的空间。
2.2智慧生态城市理念。通过前文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无疑体现在其“智慧”与“生态”的两个关键詞上。将智慧与生态两者融为一体,作用于城市规划中,从社会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的存在无疑和谐的处理好了自然生态空间和城市生活,并绝妙的解决了二者的平衡关系,使得城市空间和城市空间周边环境都处于协调一致的环境中,为社会稳定带来重要作用;经济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在促进经济开发的同时追求其生态效益,提升经济可利用率。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构建
3.1明晰概念体系。智慧生态城市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多种因子,超越了城市建设的层次,并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所以明晰其具体概念体系非常重要。在智慧生态城市的总体建构体系里,我们可以将智慧生态城市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一体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等层次;将这样的大致框架结构建立出来,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指导布局和技术框架,为现有新兴发展起来的智慧城市作出技术指导和补充行业空缺。
3.2系统方法统筹。较为传统的观点并不能支撑出复杂斑驳的理论,在现在的现代化进程中,早已远远赶不上城市化的步伐。构建智慧生态城市必须要求一个连续的、总体的、全局的系统支撑,并将系统科学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原理梳理成为一个具体的系统体系,为其基础性宣传做理论基础。
此外,明确其任务核心,从智慧生态的整体出发,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是必要的。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下,所具有的变量、参数、指标、要素极为庞杂,唯有从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才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