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第1篇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2 河南工程学院经济贸易系河南郑州45119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04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09790124)

作者简介:

张建华(1978- ),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经济学博士生,河南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

摘要:迪拜债务危机是近期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迪拜经济的迅速崛起主要源于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这也正是导致迪拜发生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迪拜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启示在于,必须警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房地产泡沫,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外债管理体制,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审慎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

关键词:迪拜;债务危机;成因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5-0068-05 收稿日期:2010-01-23

2009年11月25日,阿联酋迪拜酋长国财政部突然宣布,其旗下最大的投资公司――迪拜世界将推迟6个月偿付约40亿美元的债务,以便进行债务重组。号称“日不落”企业的迪拜世界对外债务高达590亿美元,约占迪拜酋长国总债务的74%,其主要债权人除阿联酋本地银行外,还包括汇丰控股、渣打、巴克莱、花旗等全球多家知名金融机构。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余波未平之际,这一事件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对迪拜未来偿债能力的担忧和恐慌,致使全球各地股市短期内接连受挫。虽然在阿布扎比政府和阿联酋中央银行的紧急援助下,这一危机事件现已基本平息,但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迪拜经济崛起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仍然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借鉴。

一、迪拜经济的崛起

迪拜是阿联酋第二大酋长国和经济中心(仅次于首都阿布扎比),虽然地处石油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但却独辟蹊径地走出了一条非资源能耗型的发展道路,物流、房地产、旅游和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而与矿产、石油相关的产业仅占其GDP的2.1%(李众敏,2009)。由于阿联酋70%左右的非石油贸易集中在迪拜,所以习惯上迪拜被称为阿联酋的“贸易之都”。作为享誉世界的“海湾明珠”,迪拜不仅是海湾地区的贸易、航运、信息和金融中心,也是世界级的购物天堂,更是展示顶级奢华的旅游胜地。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30多年前的迪拜还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荒漠小镇。迪拜经济的迅速崛起主要源于下面几个因素:

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阿联酋处于“五海三洲”(里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湾与亚洲、欧洲、非洲)的中点,而迪拜又位于阿联酋海岸线的中部,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和竞争性区位优势,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和贸易枢纽,也是世界商品的重要集散地。

第二,自由的经济政策。迪拜无公司营业税、所得税和资本收益税;无外汇管制,货币可自由兑换;货币与美元汇率连续保持30年不变;无任何贸易壁垒,进口税低至5%,并有多项例外(陈斯佳、钱聪,2009)。充分自由的经济政策,刺激和鼓励了国内外资本对迪拜房地产、旅游、物流、金融服务业等各经济部门的投资。

第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由的经济政策,吸引了大量的石油美元和国外信贷资金,迪拜由此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如港口、机场、高速公路等,同时注重提供高质量的配套公共服务,如豪华酒店、律师公证、咨询与金融服务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加强了迪拜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战略地位。

第四,独特的“眼球经济”策略。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帆船酒店、“世界第八奇迹”之称的人造棕榈岛、全球最大的国际机场以及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塔等成为迪拜全球名片。独特的“眼球经济”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资的涌入、旅游业发展和房地产价格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最后,迪拜经济的崛起还得益于马克图姆家族的长期支持尤其是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谢赫・马克图姆肖长的强力领导。迪拜“第二名就会饿死”的发展理念,令人炫目的“眼球经济”策略,完全自由的经济政策,大力发展房地产、物流、旅游和金融等新兴产业的转型思路,都是在马克图姆酋长主导和推动下实施的。

二、迪拜债务危机的成因

迪拜债务危机的形成,是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激进而脆弱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迪拜石油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马克图姆酋长领导下的迪拜同政府力主经济转型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利用迪拜天然的优越地理位置发展物流、旅游、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和推行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政策来吸引外资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充分利用“眼球经济”的营销策略也相当成功。但中国有句古话“过犹不及”,如果经济转型没有相应的实体经济为基础,为利用外资不考虑偿付能力而盲目借贷并完全开放资本市场,为了吸引世界眼球而不择手段并妄自尊大,主要靠金融、旅游和房地产等典型的“顺周期”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的畸形发展模式是极其脆弱的,因为它把经济发展完全寄托在资产价格的迅速飙升上,而一旦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产生严重的后果。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迪拜这种以大规模举借外债、盲目扩张货币与信用规模、严重依赖大型项目投资拉动为特征的檄其铺张浮华的发展模式在全球经济上升以及股市和房地产等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实现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07~2008年迪拜房价上涨了79%,仅2008年上半年就上涨了25%(冯邦彦、徐枫,2009),2005~2008年,迪拜的GDP年增长率达到30%以E(李众敏,2009)。但与此同时,经济繁荣表象的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全而爆发和世界经济的衰退,迪拜经济也开始危机四伏,在房地产价格大幅下挫、项目资金链条断裂、重大工程项目停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终演变成一场严重的债务危机。可以说,激进而脆弱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迪拜债务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过度的项目投资和盲目的举借外债

迪拜本地人口较少,房地产市场的国内需求有限(迪拜国人口约160万,常住居民中80%为外来人口,来自全球150多个国家)。然而,从2002年起,迪拜允许外国人持有房地产,再加上优惠的土地政策和宽松的金融政策,刺激和吸引了大批的外来人口和大量的国际投机热钱,并由此掀起了房地产投资和投机的热潮,大型写字楼、高档住宅、豪华酒店、机场、港口等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纷纷开工,一时间工地遍地开花。据统计,过去5年来,迪拜共推进高达3000亿美元的建设项目。在此带动下,建筑业占GDP比重从2001年的7%上升为2008年的10%,年均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冯邦彦、徐枫,

2009)。但是,由于迪拜自身资金实力和银行信贷规模有限,为了进行这些项目,迪拜政府与其所属投资公司不得不在全球金融市场大举借债,致使外债总额膨胀至约800亿美元,而2008年迪拜GDP约为820亿美元(李众敏,2009),其外债负债率(外债余额/GDP)接近100%,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20%的安全警戒线。在外资的大量涌入特别是国际热钱的炒作、美元的持续贬值和高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的推动下,迪拜追求的多元化经济逐渐转变成畸形的项目投资和房地产经济。由于这些耗资巨大的建设项目难以在短期实现盈利,同时,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全球信贷资金的萎缩,外国投资者深陷危机,投机性的国际热钱开始迅速逃离,大量房地产项目无人问津,建筑承包商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严重依赖外资的迪拜房地产泡沫迅速破裂。可见,过度的项目投资和盲目的举借外债是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三)自由放任的金融政策和失败的海外投资

在马克图姆酋长激进思想的主导下,迪拜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经济发展计划,致力于向中东乃至全球贸易、航运、金融中心的转型,但由于中东地区石油经济的相对单一性和宗教文化背景的独特性,迪拜资本中转结算的需求不足,限制了迪拜发展资本市场的能力。为了吸引外国资本以筹措巨额的项目投资资金,迪拜完全取消了外汇管制,允许货币自由兑换和外国投资者外汇利润100%汇回本国,并将本币与美元长期挂钩。金融危机爆发前,在这种自由放任的金融政策刺激下,大量外资的的涌入确实使迪拜尝到了经济高涨和资产价格膨胀的甜头。然而,外资的过度流入和炒作导致资产泡沫日益膨胀,美元的贬值使通货膨胀程度不断加深,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又使迪拜的贸易、旅游、租金等收入锐减,政府的财政收入开始萎缩,不得不借新债还旧债。虽然迪拜政府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的不足,但只是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了偿债压力。与此同时,迪拜近年来还大举投入国际金融业,2007年迪拜世界斥资51亿美元购入美国娱乐业巨头米高梅公司近10%的股份,其它投资公司也花费近30亿美元购入德意志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股份,但在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下,这些公司股价的大幅缩水,使迪拜的海外投资出现严重亏损,也给债务危机埋下了隐患。

(四)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

迪拜执行本国货币迪拉姆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创造了比较稳定的货币环境,一定程度上屏蔽了汇率风险,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和金融机构对内对外融资。但这种制度安排也存在许多缺点,比如政府必须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干预外部冲击以维持汇率稳定,政府不能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来采取灵活的汇率政策,政府利用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经济的能力也受到严重制约。同时,在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美元的贬值则意味着迪拉姆贬值。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到2009年,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迪拜和海湾地区的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高达两位数,由此引发迪拜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迪拜债务危机的“帮凶”和导火索。同时,迪拜全球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也掣肘于中东地区破碎、纷繁而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一定程度上讲,迪拜危机是以石油美元为主导的伊斯兰金融完全受制于主导全球金融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体系的结果(陈伟,2009)。

此外,迪拜政府的失策行为也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迪拜激进而脆弱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全是在马克图姆领导的迪拜政府的主导下形成的,这种模式的成功需要非常强大的信用支撑并严重受制于全球经济的顺周期,即经济发展和资产价格上涨。然而,迪拜政府却陶醉于近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并没有意识到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将会对严重依赖外国资本和外国需求的迪拜产生多大的影响,也没有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更糟糕的是,在金融危机尚未消退之际,面对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迪拜政府贸然宣布债务违约并拒绝对迪拜世界的债务进行担保,显然损害了政府信誉,低估了事态的严重性,引发了投资者对迪拜偿还债务能力的担忧和恐慌,最终使迪拜债务危机完全显现。

三、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迪拜债务危机的爆发充分显示,当前全球金融环境非常脆弱,经济复苏道路仍很漫长。尽管中国的经济规模、发展模式与迪拜截然不同,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有限,但中国和迪拜同为新兴经济体,迪拜危机事件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警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房地产泡沫

迪拜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余威和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双重压力下爆发的,而美国次贷危机、日本泡沫神话以及中国海南和北海的房地产泡沫,无不提醒我们:必须警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房地产泡沫,决不能重蹈过分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的覆辙:房地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拉动GDP速度快、带来的经济利益多、彰显官员政绩效果明显等优势,特别是在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业发展的措施,而房地产业的率先复苏对中国的经济稳步增长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正因为如此,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也都热衷于房地产项目投资,2009年各地“地王”频现、交易价格屡创新高,而大部分买家都是举债而来的国有企业,产业资本越来越集中流人房地产业。据统计,房地产业占到中国GDP的6.6%和投资的1/4,直接影响的相关产业达60个,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命脉(王悦欣,2009)。众所周知,房地产业投资周期较长且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但在中国,无论是房地产开发商还是购房者的资金大多来自银行体系,信贷规模的过度扩张隐藏着巨大的信贷风险。同时,中国的房地产业虽不像迪拜那样严重依赖国外需求,但在高房价的推动下,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和投机性需求日趋高涨(亚洲开发银行的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房地产的投机性需求占到了70%,商品房空置率在30%~50%之间),而形成最终消费能力的自住型需求已被高房价逐步挤出了市场。可以说,中国国内房价的持续飙升与整体金融危机的背景明显背离,房地产业的非理性发展所形成的泡沫风险已经在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威胁中国经济金融安全。可喜的是,中央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房地产业的泡沫风险,从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的“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国四条,到国土资源部就土地出让、国地出台相关措施和住建部出台保障房建设规划、打击捂盘、清理地方救市优惠政策以及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两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的举措,无不彰显政府对于严格控制流动性、抑制资产价格疯涨和打压房地产泡沫的决心。

(二)构建合理而有效的外债管理体制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债务融资是金融杠杆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国或地区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

尤其是致力于经济转型的新兴市场国家更是如此。一般而言,在有利的市场条件下,较高的杠杆率将放大收益,而一旦条件逆转,高杠杆率也将成为锁候的绳索。迪拜之所以深陷债务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外债管理无序而混乱,具体表现为: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吸收和偿债能力,致使外债借人规模过大,外债负债率接近100%,远远超过20%的国际警戒线;外债的来源结构不合理,发行国际债券和国外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外债过多,而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形式的借贷较少,不构成一同外债的外商直接投资更少;外债的使用质量更糟糕,几乎都投向了泡沫严重的房地产开发类项目。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建立合理的外债借人、使用和偿还于一体的外债管理体制意义重大,可以扩大中国的借款能力、维护国际信誉、有效减轻债务负担,避免出现偿债高峰期和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债务危机。具体来讲,要基于国际经济形势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外债借人管理要掌握好借债窗口、控制好借债总量、调整好借债结构、调控好借债成本;外债使用管理要掌握好外债的投向,力争使外债投到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综合最优的产业和项目;外债偿还管理要落实好偿债资金,合理安排偿债时间,避免出现偿债高峰。

(三)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应当构筑在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而迪拜经济以旅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为主,绝大多数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甚至需求都是外来的,这本身就潜伏着很大风险。近年来,迪拜经济又以房地产和金融业为主导,靠大规模举债和融资,大兴土木,拉动经济增长,从而积累了更大的风险和泡沫。迪拜发展模式的根本缺陷在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致使经济结构严重失衡,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如果把实体经济比作岩石,覆盖于其上的雪层就是虚拟经济,积雪过厚导致雪崩。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GDP的大头,可以说,我国经济的“岩体”是坚固的。但是,由于受盲目乐观的经济刺激信号影响,我国也存在虚拟经济的过度增长、经济泡沫增多的现象,如股市2007年最高攀升到6000多点,之后又大起大落,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际房地产价格普跌之时,中国的房地产价格却一枝独秀、不跌反涨,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迪拜债务危机告诉我们,要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根据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适时地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注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第2篇

【关键词】拉美;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

债务危机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曾有学者预言发达国家是不会爆发债务危机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此次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债务危机来势之凶猛无法抵挡,使整个欧盟陷入困境,并且成了世界经济复苏的严重威胁。

一、80年代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

随着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拉美国家的外债急剧增长,结束了近30年的经济迅速发展阶段,拉美地区的经济开始陷入困境。拉美国家的债务由1975年的685亿美元急剧增长到1982年的3000多亿美元,增长了三倍多,将近占到第三世界外债总额的一半。其中巴西负债900亿美元、墨西哥800亿美元、阿根廷380亿美元、委内瑞拉320亿美元,仅上述四国的债务就占到了拉美总债务的80%之多(见图1)。在此之后,拉美地区全面爆发了债务危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拉美国家的负债数额急剧上升(见图

2),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仅极大地阻碍了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也给西方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二、欧洲债务危机

欧洲债务危机源于冰岛。2008年10月,美国金融海啸的严重冲击,致使冰岛三大银行均资不抵债,并陆续被政府接管,由此银行的债务升级为债务,冰岛濒临“破产”。随之过后,IMF主导了对冰岛的救援措施,才使得冰岛债务危机暂时告一段落。中东欧国家的负债水平一直以来都比较高,2009年初,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政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穆迪调低了乌克兰的评级,促发了中东欧国家的债务问题,但随着西欧强国对其在东欧资产救助的开展,中东欧债务问题没有引发新的系统性金融动荡。2009年底,希腊政府宣布其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达到12.7%,是欧盟允许的3%上限的3倍多,2009年12月,惠誉将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同时把希腊公共财政状况前景展望调为“负面”,其后,标准普尔和穆迪也都相应地调低了希腊的信用评级。欧洲债务危机以此为契机,大肆爆发。同一期间,欧洲央行相继警告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紧接着,爱尔兰、意大利、德国、法国等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乃至整个欧盟都卷入了严重的债务问题中(见图3,图4),使欧盟陷入有史以来最艰难困境之中,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正在逐渐复苏的世界经济。

三、80年代拉美国家债务危机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成因分析

1.外部经济环境恶劣。(1)西方发达国家转嫁经济危机。这两次债务危机的爆发都与全球经济危机密切相关,由于受到国际经济低迷的重创,西方世界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除了高关税以外,还设置了多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导致债务国出口大幅下降,外汇收入锐减。(2)高利率加重了债务负担。国外银行的高利率从两个方面导致了债务国的负债加重。首先,受国外银行高利率的诱惑,债务国国内拥有大量资金的企业或个人追逐高利率,纷纷把资金存入到国外银行以获得较高的利息收入。其次,由于外国贷款的利率较高,并且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调贷款利率,利息支出就是一笔可观的数字,就使得原本还债能力有限的债务国更是雪上加霜,加重了债务负担。(3)全球经济低迷导致跨国融资履步维艰。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国外投资者越发慎重每项投资。由于债务国已使负债累累,外国投资者对债务国的经济前景不看好,纷纷撤资导致资金大规模流出。

2.债务国深刻的内在原因。(1)脆弱的经济结构易受外部因素的冲击。拉美地区多数国家是以出口少数几种农矿产品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市场的农矿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暴跌,导致拉美国家的出口收入锐减,入不敷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农产品出口带来严重冲击,房地产价格大幅度下滑,旅游业更是陷入萧条时期。这样单一的经济结构导致债务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很高,极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2)各国政府出于不同目的大量举债导致债务负担过重。战后,拉美许多国家为了加速本国经济的发展,纷纷制定了一些过于庞大的经济发展计划,实行高目标、高投资、高速度的“三高”方针,其资金需求远远超出了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由于各自的不同目的,债务国都需要靠大量举借外债来弥补国内的巨额资金需求。(3)国家政府政策上的失误。拉美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了许多限制性措施,只有依靠举债来发展本国经济,并且外债规模严重失控。欧洲许多国家则是推行赤字财政的政策来刺激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稳定本国的政治当局。这些国家所借外债很大程度上没有或者没有适当地用于发展经济,而是直接用于弥补国有企业亏损或支付公共福利。当然,拉美地区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国际政治与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差异,其国家经济实力,国内政策等也大有不同,所以其爆发债务危机的原因除了上述相似之处外,还有一些其自身特有因素的部分,这里不加以详细阐述。

四、走出欧债危机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次债务危机的成因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欧洲国家可以借鉴拉美国家应对危机的措施,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来找寻应对此次债务危机的对策,走出危机泥潭。

1.制定“欧洲‘布雷迪计划’”。为了解救当时深陷债务泥潭的拉美国家,1989年3月美国提出了“布雷迪计划”。它的核心是削减债务国的债务,主要包括:(1)在调节账务和税收等方面,债权国政府应制定出鼓励商业银行参与削减债务计划的具体措施。(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以及债权国政府应向债务国提供资金,以加快削减债务的过程。(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向那些尚未同商业银行达成协议(包括重新安排债务、削减债务和提供新贷款等方面的协议)的债务国提供信贷,以帮助其进行结构性调整。2011年10月26日,欧洲各国已经达成协议,对希腊的债务进行了50%的减免,接下来仍可以按照布雷迪计划的要求做下去,这必将是解决债务危机的有效途径之一,至少在目前来看可以缓和债务危机的严重性。

2.欧盟国家荣辱与共应对债务危机。拉美债务危机时期,拉美国家曾联合起来应对债务危机,一起站出来解决债务问题。欧元区国家甚是整个欧盟都应该站在同一立场。欧元区国家在享受了统一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利益之后,也要共同面对其带来的弊端。欧元区外的国家也要为了整个欧盟的共同发展,荣辱与共一起度过危机难关。

3.采取财政调整措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债务问题,就要从危机爆发国自身的原因着手。仿照拉美国家,欧洲国家也要采取一定程度的财政调整措施,进行适度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本质上降低危机爆发的风险。

4.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合理规划外债用途。不论是拉美国家还是欧洲国家,外债规模都过于庞大。鉴于欧洲国家的实际情况,应该将外债大部分用于发展本国的支柱产业,尤其是可以出口创汇的产业上。在此基础上,统一外债的管理与控制,强化外债的风险管理。

拉美国家尚可能够顺利地度过债务危机,欧洲这些发达国家在经济实力与制度等方面都比拉美这些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只要欧洲国家荣辱与共,站出来一起面对债务危机,制定出合理的救助计划并予以实施,那么摆脱欧洲债务危机的困扰则指日可待。

参 考 文 献

[1]齐楚.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J].现代国际关系.1983(5):42~45

[2]余文健.拉美债务危机:成因与对策[J].求实学刊.1992(2):

62~67

[3]刘玉玲.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及其趋势分析[J].海南金融.

2011,(4):39~42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中国;金融风险管理

一、欧债危机基本情况

1.欧债危机的最新进展

进入2012年6月,欧债危机进一步深化。6月13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降低了18家西班牙银行的长期信用等级,西班牙银行业危机日益严重。评级机构穆迪将西班牙债务评级从“A3”下调至“Baa3”,将其放入观察级名单。西班牙十年其国债收益率及CDS一度刷新欧元区时代的历史新高,意大利的CDS收益率也出现了大幅上扬。希腊方面,6月17日第二轮选举之前,希腊退出欧元区的预期强烈,希腊CDS息差价格不断攀升。尽管大选结果缓解了其退出欧元区的风险,但希腊债务危机及欧债危机并未因此得到喘息缓和,欧元区经济前景依然迷茫。

2.欧债危机的根源

(1)欧债危机的外部原因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危机不断蔓延,全球经济复苏迟缓,欧洲国家也未能幸免。

(2)欧债危机的内部原因

欧元区固有的制度体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内在矛盾使欧债危机发生成为必然。

①欧元的诞生只是在欧元区内统一了货币,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政治结盟,因此无法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旦危机发生,欧元区国家往往会首先顾及本国的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无法站在整个欧元区的角度、通过统一的货币和财政政策调节矛盾。相对而言,美国的债务危机要比欧洲国家严重的多,但由于美国是一个统一的联邦制国家,美联储能够在危机中发挥中央银行的调节作用,可以通过量化宽松、对外贬值等货币工具阶段性化解债务风险,因此即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意识到美国的债务问题是一颗迟早都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但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短期内美国发生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依然很小。

②南欧国家的老龄化的社会结构、高福利、高消费的社会福利制度加剧了此场危机的严重程度。二战之后欧洲出现的“婴儿潮”使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口激增,发展到现在则造成了欧洲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劳动者在人口结构中的占比降低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但社会福利事项却未相应地缩减。政府在财政收入捉襟见肘的同时却要负担全社会的高福利、高消费,造成政府举债连连,不堪重负。

③经济增长率低、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此次债务危机的助推器。最先出现债务危机的南欧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它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它们加入欧元区之后,生产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经济增长率降低,而这些国家又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国际竞争力不断下降。

二、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欧债危机进一步恶化对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将使欧元面临着崩溃的困境。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将是欧洲统一历程的倒退,欧盟各个国家将面临沉痛的打击。如果欧洲未能有效控制传导风险,将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中国也难以幸免。

(1)中国的出口。欧洲目前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市场,持续的欧债危机必然导致欧元大幅贬值,将严重打击中国企业出口欧洲的积极性,影响出口额。根据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数据,2010年至2011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增速从40%回落到7%。据中金公司测算,如果欧债危机得到较好的控制,2012年中国的实际出口增速将为8%。由于外贸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马车之一,外贸的下降必然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

(2)欧债危机的持续及恶化,将进一步扩大投资者对欧元的恐慌情绪,转而将资金投向美元、黄金等避险货币和产品,投向中国的资本也将面临着资金撤离的风险。

(3)同时中国股市也必然受到投资者信心不足的影响,资产价值因此降低,股市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2.中国在欧债危机中发挥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援助欧洲的重任也离不开中国的参与。纵观目前的欧洲经济动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盟、欧洲央行显然应该是救助欧洲的主体;美国只是提出加大大西洋两岸的经济贸易合作,携手欧洲重振经济,提供“建议和指导”,并未提供实际的援助计划,美国资本大鳄同样不会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在这样的环境下,陷入泥淖的欧盟国家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新兴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金砖五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而中国拥有3.3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自然是欧洲国家寻求援助的目标之一。EFSF(欧洲金融稳定基金)主席雷格林2011年10月到访北京,劝说中国购买EFSF债券。2011年8月萨科齐到访中国,寻求中国的保证和支持。

中国政府在这场欧债危机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也充分表明了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购买欧洲债券;6同时也希望欧洲国家正确看待中欧关系,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并借此机会寻求解决欧洲国家对华贸易中存在的技术禁运等非关税壁垒等问题,增强中国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在2012年6月19日墨西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 中国宣布向IMF对抗欧债危机的储备注入430亿美元资金,同时再次要求IMF实行2010年制定的改革方案以赋予发展中国家更多影响力。

三、欧债给中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的启示

鉴于欧债危机的持续和恶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影响巨大,而欧债危机短期内形势扭转无望,中国目前应建立预警机制,结合国内经济形势,积极进行结构性调整,譬如努力提高工业制造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强贸易中比较优势、出口转内销等,以达到较理想的风险隔离效果,尽量减轻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从欧债危机的成因、发展和应对处理过程中吸取教训,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的进程中控制好金融风险,避免进入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1.严格控制金融衍生产品的入市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加入欧元区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的标准,即财政赤字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不得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60%,而当初的希腊距离此两项指标相距甚远。高盛为希腊设计了“货币掉期交易”方式,这种金融创新利用汇率优惠使得希腊账面上增加了10亿欧元,达到了条约的要求。同样高盛也曾为意大利设计过此类产品。这些金融衍生方案掩盖了加入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但债务本身并未消失,而是增加了还债的负担和风险。更重要的是高盛等投行大量购买希腊债务相关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并通过打压希腊的信誉,使得CDS价格大幅上涨后售出,从中大赚一笔。而希腊则是金融市场纵的受害者。

无疑,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非良性传导都无一例外的关系到金融衍生工具。中国的市场金融还尚不发达,金融监管尚未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的引入和推动一定要慎之又慎。某些目前可以运作远期、期货、期权及期权组合等衍生工具的推动要严格遵守相关约定,并不断更新完善监管制度,控制金融风险。

2.控制资本逐利性

从历次金融危机来看,最深层的缘由大多在于资本的逐利性。欧洲五国无视条约约束,大肆发行政府债券,提高负债水平,而市场投资者同样为了追求收益率,大量购买政府债券。政府的发债行为可以表述为利用金融杠杆获利,投资者则完全是一种投机行为。我国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合理搭配。国债的发行限度要综合考虑购买者及发行者负担率、纳税者的承受能力等因素,使资本的逐利性体现和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3.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同欧洲国家相似的境况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同样非常严峻。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85亿人,占总人口的13.7%,比上年末提高0.47个百分点,预计到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1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达到2.21亿 ,占总人口的16%。中国应以欧债国家为鉴,未雨绸缪,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养老金制度,尽量降低由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应注意以下几点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欧洲“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模式相对于增长缓慢的经济而言,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欧洲的福利名目繁多,除了我们平时知道的生活补助金、住房补助金等,还有再训练金和继续教育基金、创造就业基金等许多名目,这些福利项目如同一个个暗疮侵蚀着欧洲经济实体。中国应以此为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高福利,最终瓦解了经济健康发展的动力。

尽快实现对养老制度改革的抉择。迫于解决欧债危机的压力,目前,希腊、西班牙、法国、英国等国家都通过立法延迟了退休年龄。中国现在的退休年龄是与其他国家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延迟空间。另外养老金的缴纳制度可建立多缴多得机制。

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此次危机的爆发使陷入危机的国家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经济的不景气和政治的危机仍在延续。这些惨痛的教育足以警示我们,金融风险管理不可忽视。中国在受到欧债危机影响的同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引以为鉴,避免重蹈覆辙,保障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前 喇邵华:《欧债危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李礼辉:《欧债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资本市场》2012年第02期.

[3]谢 辉:《欧债危机中的CDS》,《中国外汇》2012年第03期.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第4篇

摘要:万解秋教授认为,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失衡,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难以用国家债务来填补,当然也不可能用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债务危机是这种经济衰退危机的必然表现,而仅仅想通过债务发行和货币投放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它有可能招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危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引以为戒的。白永秀教授认为,欧债危机从深层原因来看,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与公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责任与权利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钱津研究员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不是市场化的信用危机,而是政府信用的危机。传统的陈旧的货币理论直接导致了经济相对脆弱的一些欧洲国家在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自家政府财务的危机。从本质上看,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货币理论亟需转换和推进的问题。余斌研究员则认为,欧债危机不同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危机,它更多地是一场人为的危机。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大量持有欧债,那么欧盟和德法金融寡头必然会以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如设置人权话题等手段在合适的时机迫使中国同样贬值所持有的欧债,借机掠夺中国人民。

关键词: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欧洲联盟;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10-12

一、债务危机起因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的爆发看起来是一场国家的债务危机,从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债务曝险,到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债务比重超越警戒线引发债务评级下调,显示的是一场可能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现在这场危机还在继续延宕过程中,影响波及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最核心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时,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看起来是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冲击波杀伤了融资过度、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出现了像冰岛、爱尔兰这样的陷入危机的经济体。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张过度和过分的杠杆融资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部分曝险,一部分金融机构受到了影响,这显然与债务性质结构无关。

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为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否稳健的影响,当时主要的观察认识认为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杠杆化交易失控和银行类机构资产的过度市场交易是主要原因,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了影响,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危机,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和政策是健康稳定的。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也是健康安全的。在应对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充分发挥了财政的最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主要国家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也是应该的,一些国家的财政甚至超越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实施扩张和经济拉动,甚至还带动或强制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扩张和提高支出水平,以应对经济下滑。这在学术界不同流派看来,是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或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一次彻底批判和否定。

那么,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制下,金融体系的危机爆发可能吗?它仅仅可能是局部性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融资活动与一国的财政体系活动和货币体系的活动可以完全地切割分离吗?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清楚,在学术和政策实际运作层面并没有很多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的财政体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也显得稳健安全,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在稳定水平状态下运行,金融危机在当时显得像是个别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信用危机。在应对流动性收缩和金融机构稳健时,美国政府冲在最前面,其采用了特种预算工具筹集资金,并给予了危机金融机构大幅度的资本输入,而美联储并未作出过多反应,维持了基本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只是在2009年以后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和就业率下降以后,才推出了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即QE1和QE2。

欧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也体现出了一种有限的金融机构信用或支付危机,对于经济财政支出最多是一种间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健康的。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欧债危机来说,它似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某种联系,但作为财政工具的债务危机又似乎与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种假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欧债危机是债务问题,是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失调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债务危机也就是一国的财政信用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假设合理吗?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债务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究竟有何关系。

当我们深入地看一下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的结构影响,才能发现欧元体系内部财政体系的功能,它们二者其实是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财政支出体系与统一的非的货币政策体系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的运作就已经潜伏了财政扩张和债务失控的危机,而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欧债危机,看似并非货币体系的危机,实际上真正是货币政策体系矛盾危机的集中爆发。我们这种分析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欧元货币体系隐含着内在的矛盾,财政体系的矛盾是一种突破口,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二、货币政策体系矛盾的财政表现

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始于1999年,它的产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它既是欧洲统一经济体的流通货币和支付工具,也成为欧元区的储备货币和外汇支付工具。欧元一诞生,就取代了欧洲各国原有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日元、英镑在国际结算中竞争,而且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流通也形成了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体系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欧元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美元竞争国际储备货币中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使欧洲央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在欧元区内部,统一的货币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利益,对于资本流通、货物贸易和劳动力就业等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欧元体系从诞生起就带来了它的不稳定性,它隐含的矛盾冲突在市场条件形成时就必然爆发出来。

第一,欧元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它的出现是建立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统一开放条件下的,17个国家形成的货币区大约有3.3亿人口,1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人口规模已超过美国,GDP总量为美国的80%。欧元一出现就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欧洲各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高度接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小,对于经济合作和联合市场化竞争的意愿十分强烈,因而在政治上的阻力也较小,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积极加入了欧元区,一些东欧国家也积极要求加入欧元体系,这也使欧元一度被多数人看好,甚至认为在未来10多年以后极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作为货币体系涉及到了诸多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在其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货币体系的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尤其是在各国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而又没有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加以控制时,矛盾就会爆发,货币政策体系就难以去左右国家的财政行动,更不可能去控制各国的政治决策。而欧元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原因就是因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行动,没有被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严重分裂隐患,也就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控制的不同,它们所获得的来自欧元体系的利益可能是不同的。而当面临市场冲击时他们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也是不同的,极有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组合:最小的获益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最大的受益者则成为最小的受害者。而十分不幸的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欧债危机,正是这种结果。

第二,在各国纷纷放弃而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的结果,显然也低估了这种可能性,也可能是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去搭便车,获得一些免费的经济利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南欧和东欧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会极尽努力直至修改财政数据力图加入这一体系。这种利益是什么,我们简而言之,就是在货币体系层面有可能的储备货币利益,竞争型的储备货币份额可能是发行和货币国际化流通获得实际的铸币税收入,而且统一的欧元变得更有竞争性,对于那些经济地位较为弱小的国家来说,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对于美元的储备性依赖也会大大降低。而从经济层面上说,区域性货币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贸易摩擦,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在理论上也被归结为存在着一种最优的“区域货币配置效应”。

现在我们从实际状况看,金融危机的冲击粉碎了这种美丽的梦想,欧元区不得不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这个现实就是,欧元区货币的运作需要付出极高的运行成本,利益矛盾冲突积累又可能使得区域货币体系分崩离析,财政和债务危机的爆发是货币体系矛盾的直接体现。

第三,已有研究已经揭示了大量的问题和原因,指出了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是一国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区域货币体系的形成已经统一了货币政策,各国也就只有财政政策可以作为调节支出的工具了,欧元区成立时已经意识到财政支出规模和预算赤字有可能危及欧元体系的稳定,已经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规定了上限,但财政支出具有更高的含义,这一要求的提出没有强制的法律或行政约束,这为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扩张和失控留下了隐患。

财政支出失控和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发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结构差异和政治决策冲突方面看,财政支出功能失控必然引发债务危机。欧元体系的17国在进入统一货币政策以后,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竞争能力以及市场产品的发展前景差异极大,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阵营即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和法国,其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GDP在35 000美元以上;第二阵营为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经济结构较为优势,有较高的竞争力,人均GDP为25 000~45 000美元;第三阵营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冰岛等国,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大致为20 000~30 000美元,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这样的结构差异导致经济政策协调的困难。统一的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政策必然导致不同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能力会受到更大的制约,赤字政策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已经达到了危机临界状态,而且背负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二是从危机应对决策过程看,财政政策失控导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扩展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其中具有内在的联系。

欧元区国家具有较为近似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其国内的政治结构、治理方法、社会文化影响还是有着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福利主义盛行,出于政党利益要求而对于财政约束松弛,导致债台高筑。其中欧猪五国的当年赤字占GDP比重在2006年为1%左右,到2011年已经达到13%以上;累计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70%上升到120%以上,其中希腊已经达到180%以上,其他国家也达到了100%以上,大幅度超出了欧盟规定的安全警戒线。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了人们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对于用国家干预来影响市场的凯恩斯主义抱有幻想,学术上也出现了否定市场机制推崇国家干预的思潮,这正好迎合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国家干预控制的理念,在欧债危机爆发过程中,这种思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信用收缩的主要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纷纷采取了空前的扩张和救援行动,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亏损进行补贴,增加公共项目的支出,甚至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拉动市场,应对危机事实上是在扩张支出刺激经济,这完全符合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新凯恩斯主义者也主张财政扩张。

但随后我们看到的是狂热扩张后的严峻局面,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迅速上升,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比重已经上升到15%左右,累计债务比重超过了GDP的1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债务在2009年以后,已经进入偿还期而财政已经失去了偿还能力,债务危机已经是一触即发。巨额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带来就业和经济的增长,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局面已经恶化到经济的负增长和高达20%左右的失业率,青年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50%以上,应对失业经济衰退和面对债务危机已是欧元区国家的两难处境。很明显,在财政扩张和收缩这条道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出路。破产清算也许是唯一结局,这也意味着财政扩张主义的破产,连带着欧元货币体系的破产。

三、欧债危机的不同解读与启示

欧债危机的爆发已是事实,但如何看待其爆发却出现了不同的解读。这对于分析其影响冲击和经验借鉴也存在分歧。一种分析结论认为欧债危机就是一国的债务危机,是一国财政扩张和赤字预算导致收支失衡而引起的债务清偿危机,按此结论,可以认为是一种财政危机解读,这与货币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关系,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收缩支出,恢复财政平衡,包括实施国际救援和债务重组。这一解读单纯化看待债务危机的爆发,无法解答为何在欧元体系国家中同时爆发债务危机,也不能解释为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扩张行动后会爆发债务危机。另一种解读是将欧债危机看成是一种欧元区的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在欧元区的爆发冲击转化为了债务危机。在欧元货币政策体系内,各国已经失去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调整的措施,也就是失去了货币贬值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转而只能使用财政杠杆扩大预算支出来避免经济的过分收缩,财政支出的失衡引发了一部分经济弱势国家的债务危机。按此解读,金融危机引发的信用收缩和经济衰退只要应用货币贬值就可能解决,这是自欺欺人的观点,因为那些经历债务危机折磨的国家,岂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渡过难关了吗?从实际看,一个国家用自贬货币的方法是嫁祸于人,也不能自救,因为这必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货币报复性贬值,这样的货币汇率战根本不能解救一国经济的衰退危机,而且混乱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必定会阻碍经济的复苏。

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失衡,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难以用国家债务来填补,当然也不可能用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债务危机是这种经济衰退危机的必然表现,而仅仅想通过债务发行和货币投放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它有可能招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危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引以为戒的。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政策方略:来自金融危机的教训[J].金融评论,2010,(6).

[2]徐明棋.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欧元及欧盟经济[J].世界经济导刊,2011,(1).

[3]丁纯.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欧洲经济:表现、成因与前景[J].欧洲研究,2010,(4).

[4]白光裕,庄芮.从债务危机看欧洲一体化的两大缺陷[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11).

债务危机的成因及启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 国际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政策 启示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严峻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人们在不断探究此次危机爆发原因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应对措施。除实施大规模的金融救助外,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出台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意图扼制住金融危机的蔓延。

一、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比较

总体来看,这些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主要偏重于依据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的经济理论,部分涉及了凯恩斯主义关于收入分配方面的税收理论。关于这些政策措施已经有许多相关研究进行了具体论述,这里不作过多的论述。但是基于不同的发展模式, 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都没有幸免,但所受冲击还是存在显著差别的。例如此次金融危机中,以高端制造产品出口为主的日本受到的冲击就不同于美英等高度依赖金融业和消费支出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国家。因此,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也有很大的不同。

(一)宽松货币政策实施的着力点不同

此次危机中,美国、英国和部分西欧国家央行采取了多次向银行系统注入流动性、政府直接接管金融机构、为居民存款提供一定额度或者无上限担保等措施, 其目的就在于稳定饱受流动性困扰的金融市场,防止金融机构大规模倒闭和居民挤兑行为。例如,2008 年10 月,美国政府通过的紧急经济稳定法案中就包括高达7000 亿美元的不良问题资产救助方案,用于购买金融机构问题资产以及帮助金融机构注资。为了向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流动性,美联储还推出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与英美相比,日本虽然也采取了降息、收购不良资产、注资等方式帮助出问题的金融机构,但规模相对较小。比如,日本用于收购金融机构问题资产的资金仅为约10 万亿日元。其救市举措的着力点从一开始就放在扩大出口等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大规模的财政支出,阻止金融危机中实体经济的下滑。日本还采取了收购股票刺激经济的独特政策,2009 年1 月27 日,通过收购股份,向中小企业提供1.5万亿日元资金;2009 年2 月4 日,宣布将从地方银行收购1万亿日元的企业股份。日本政府和央行购买股票刺激经济的好处是低买高卖,从长远看,是成本较低的刺激经济方式。

(二)不同债务水平的经济体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力度存在明显的差异

此次危机中,金融膨胀与消费主导模式的经济体债务水平虽然也处于高位,但由于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的金融和消费在此次危机中遭受重大打击,因此这些国家亟需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振经济,因而财政刺激计划力度最大,政府债务急剧膨胀。以美英为例,此次金融危机前美国的政府债务占GDP63.1%,英国的占44.1%,到2010 年美国的政府债务水平将几乎与GDP 总量相当,英国的这一比例也大幅上升至2010 年的82.2%。而高端制造业产品生产模式的经济体尽管其财政收入来源相对多样化,可以保证一定的财政刺激力度,但由于其本身债务水平已经处于高位,增长空间相对有限。例如,此次金融危机前日本的政府债务占GDP已高达187.7%。虽然从2008 年8 月到2009 年4 月日本共出台了四个经济刺激计划,计划支出规模达75 万亿日元,仅占GDP的5%左右,其规模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二、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效果评述

总体来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制定的政策措施虽然使其经济逐渐走出了危机状态,但是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未彻底清除,全球经济复苏的基础依然脆弱。

(一)政策措施产生的效果

数据来源:2008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GDP增长率数据来自IMF,2009年度失业率数据及2010年一季度所有数据来自各国官方公布数据。①②③为2009年12月份折合为年率的数据,此外2010年一季度的CPI数据除英国外均为3月份折合为年率的数据,日本的CPI数据为核心CPI。

这些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加速了经济回暖。相对于2008年和2009年,2010年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和就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见表1和表2)。这表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有效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对此次金融危机的成因的解释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二)政策措施带来的风险

然而,自危机爆发迄今,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见表1),这种无就业的经济复苏影响了回升力度。经济回升如果没有带动就业增长,将制约消费需求的增长,从而增加市场对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对未来经济复苏起到很大的抑制作用。世界主要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指定的政策措施的风险正在逐渐凸现。

首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了政府债务急剧增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经济刺激方案中的“猛药”,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方案实施后,2009年底欧洲爆发了债务危机,债务危机从希腊迅速波及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欧元区国家(2009年欧盟部分国家债务情况见表3)。另外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 6月2日美国的国债已经达到13.0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90%。截至2010年4月,美国持续19个月出现财政赤字,赤字数额达到1.3万亿美元,创出历史记录。此外到2009年底,日本公共债务规模是所有工业化国家中比例最高的。

备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盟国家债务与GDP比值值60%,2009年欧盟平均水平为84%。

其次,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抬头。虽然2009年以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CPI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见表一),但是从长期来看,数量宽松政策特别是美联储QE2的推出将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其潜在的破坏力非常巨大。

(三)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危机效果的理论解释

以上这些情况似乎表明,世界主要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制定的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只能治标的而不能治本,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危机依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每一种经济学的理论都有它应用的条件,如果不能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地依据理论的思想精神来应用理论,任何理论都可以被批判,被颠覆。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依据凯恩斯主义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制定的政策措施产生的效果之所以不够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

第一,主要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符合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运用条件。此次危机前各主要主要发达经济体原本就债台高筑,因此其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继续刺激经济的空间就比较小,难以有效减轻衰退压力。大量发行国债导致各国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并将带动长期利息上升,进一步削弱企业投资,反而影响经济复苏。致使政府债务水平不断升高,最终导致危机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依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解释,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贫富差距会使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加剧。然而此次危机中美国却自2010年1月1日起暂停一年征收遗产税,这使得本已很大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也构成了威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效果不够理想。但是尽管凯恩斯主义不断受到经济学家们的批判,每到危机时期各国的政府还是最推崇凯恩斯主义,用凯恩斯的《通论》所阐述的观点来说就是:在经济萧条时,要等待经济自己回复到自然率水平是靠不住的。在发生经济衰退时,再一味强调平衡预算不仅是愚蠢的,而且非常危险。依据凯恩斯主义制定的政策措施是否能够真的消除经济危机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不论如何寻找完善凯恩斯主义的方法要比完全否定更有现实意义。

三、对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启示

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不同,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但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经济还属于低端制造业产品生产模式。虽然在此次危机中受到很大冲击,但与高端制造业模式的经济体不同,我国有十三亿人口的庞大消费市场可以作为缓冲。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债务水平总体不高,政府扩大支出应对危机力度较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较为符合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应用条件。因此,我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我国应对危机政策措施的着力点从一开始就放在扩大出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工业生产等方面,我国政府以四万亿投资计划为主,配合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较快地复苏,经济增长率从2009年一季度的6.1%上升为2010年一季度的11.9%,进入二、三季度后经济增速也一直保持在高位运行。

尽管从目前来看我国采取的政策效果是良好的,但总体来看,我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结构调整尚未实现。长期来看,我国应关注的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问题,加快产业的升级换代,最终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实践来看,我国有大量的经验教训可以吸取,相关的政策措施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首先,我国政府投资虽然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积极效果,但是在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方面效果不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比重相对不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进入2010年,中国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劳资纠纷,也标志着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的终结。此外,大量研究表明在收入高度不均等的社会,对财政再分配的需求也会超乎寻常,并因而会导致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因此要增加消费拉动内需就必须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其次,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干预的前提是是市场化的经济环境。基于IS-LM模型分析,我国IS曲线和LM曲线过于陡峭,导致民间投资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不敏感,使得货币政策的乘数效应达不到宏观调控初始设计的水平,这也是我国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国政府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继续完善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在此谈一下我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看法,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政府强制企业进行招聘,这也不符合经济的效率原则,出路的关键在于进一步放松经济管制,加大对新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这一点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得到印证。

最后,结合此次金融危机中欧洲爆发债务危机的教训,我国要合理控制政府债务水平,进而提高实施宏观调控的能力。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一个影响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极大不稳定因素。2009年以来我国已成功发行了一定数额的地方政府债券,这种通过允许地方政府公开、规范地发行地方债,规范地方政府的发债行为的方式,有利于及时满足地方政府资金需求,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水平,进而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郭蓉,王平.现代经济学发展的不确定性图式初探――-兼论凯恩斯革命的意义之再认识[J].经济问题. 2007年08期。

[2]李礼辉.从金融危机到经济衰退:全球面临巨大挑战――2008年全球经济及国际金融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01期。

[3]温彬.2009 年宏观经济金融展望[J].银行家,2009年01期。

[4]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金融海啸中的救市措施批判[N].中国证券报,2009-01-15、16。

[5]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IMF,2007.4。

[6]IMF.世界经济展望[R].2007.10,2008.4,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