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想象力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作为干支历戌月的结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太阳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名称释义】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立冬习俗】
【立冬吃饺子】
立冬节气,有秋收冬藏的含义,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国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在我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天津的人们爱吃饺子。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现在的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
补 冬
立冬节气的到来,是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以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人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在冬季应少食生冷,尤其不宜过量的补。一般人可以适当食用一些热量较高的食品,特别是北方,可以吃些牛、羊肉,但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冬 泳
有意思的是,庆祝立冬的方式现在也有了创新,在哈尔滨,立冬之日,黑龙江省冬泳协会的健儿横渡松花江,以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
【立冬进补】
在人们还在享受秋日温情的暖阳时,时间已飞快地来到了11月,立冬飘然而至。立冬,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在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每逢这天,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那么在实际生活中,立冬日我们到底该注意些什么?怎样调养是我们今天的主要话题。
“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阴盛阳衰,各物都潜藏阳气,以待来春。“寒”是冬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点,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饮食保健也很重要。
冬天的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冬天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个冬季过后,人体出现维生素不足,如缺乏维生素C,并因此导致人发生口腔溃疡、牙根肿痛、出血、大便秘结等症状。那么人们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马铃薯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还有维生素A,红心甘薯还含较多的胡萝卜素。多吃薯类,不仅可补充维生素,还有清内热的作用。此外,在冬季上市的大路菜中,除大白菜外,还应选择圆白菜、心里美萝卜、白萝卜、胡萝卜、黄豆芽、绿豆芽、油菜等。这些蔬菜中维生素含量均较丰富,要经常调换品种,合理搭配,补充人体维生素需要。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但要提醒大家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立冬补冬 不可盲目“进补”
关键词:文化意象 英汉翻译 处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在交流中使用的语言不同。而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沟通的主要途径,不仅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同时还是双方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文化翻译中,由于语法的不同、语境的不同以及语意的不同,以至于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对双方语言的文化意象进行准确的翻译。由此,不仅阻碍了双方信息的传递,同时还阻碍了双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在此,本文以英语为例,针对文化意象在英汉翻译中的处理,做以下论述。
1 重神似不重形似
在中国文学翻译中,我国著名学者傅雷先生曾经提出 “重神似不重形似”的观点。而这一观点在中国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多数人将重点放在“形状”相似上,而不是文学翻译中的“神韵”上。在这样错误的观念下翻译出的文章,不仅无法将文章中的“神韵”表达出来,同时也无法准确传递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朗文 《汉英中华文化图解词典》中,“爵”被译为ancient wine vessel with three legs and a loop handle,而“璧”和“”则分别被译为a round flat piece of jade with a hole in its centre 和pen annular jade ring.通过对两个词的仔细比较,不难看出,连个词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核心词没有发生变化外,针对“爵”“壁”“ ”的具体修斯,则多了一些形容词。这些形容词在修饰这三个字的形象时,通过简要的文字修饰,将汉语中的三个字更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眼前。由此可见,傅雷先生在翻译的过程中,就是注重了这种神似的翻译方法,才使翻译内容更加精彩,从而真正的达到翻译目的。
2 文化意象与文化内涵
文化意象是指在文学作品中,由作品内容呈现出的一种意象,而读者能够通过对这种意象的发掘,深入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文化内涵不同,文化内涵不仅包括作者的文化素养,同时还包括作者文学底蕴以及文学素质等各个方面。而在英汉翻译中,多数翻译人员无法准确的区分文化意象与文化内涵。以至于翻译出来的作品无法满足双方人们的需求。例如:在上海博物馆,有的学者将“羽人龙纹勒”翻译为Le(tube like bead)with feathered figure and dragon design.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feathered figure”并非外国文学中所谓的天使或长翅膀的人。由此可见,在中英文化翻译的过程中,由于双方文化间存在的差距,以至于在翻译的过程中往往出现“颠三倒四”“不明重点”的状况。由此就需要双方文化翻译人员,能够在翻译的过程中,确切的找出两种文化的交点,通过对双方文化的交流、沟通及了解,在仔细体会双方文化的意象后在进行翻译。这样,不仅能从根本上保障翻译的准确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翻译的目的,从而促进双方文化的沟通、交流。
3 加强文化意象在英汉翻译中的途径
英语作为全球第一交流语,在文化交流以及国际合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日益接轨,翻译作为双方合作交流的桥梁,不仅是双方信息获得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双方交流、合作、进步的重要保障。而双方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达到翻译目的,就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文化意象确切的表述出来。由此就需要双方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双方文化意象的翻译。在其加强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
3.1 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无论在语法上还是语意上,都有着极其深奥的含义。由此就需要文化翻译的工作人员在从事翻译的过程中,能够仔细揣摩我国文化中的文化意象,同时能够结合着英语中的相关语法以及翻译方式,准确的将其翻译出来。此外,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还应结合着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当时创作的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文化翻译的准确度,才能达到信息传递的真实目的。
3.2 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深入到双方文化中进行仔细了解,除了了解文学中固有的语言文化外,还应深入到当地的民间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以便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准确的翻译。
3.3 文化意象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表述出来的,它需要读者能够深入文学作品,同时结合着作者的实际写作背景及文学结构,仔细揣摩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内容。由此就需要文化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本着负责的态度,深入文学作品,仔细的揣摩了解。
4 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在中英文文化意象翻译中,仍存在较大的分歧。由此就需要双方的翻译人员在文化翻译中,能够深入彼此的文化结构中,除了对现有的文化准确的掌握外,还应深入到彼此的民俗文化中。只有这样,才能在从事文化翻译时,更好的投入到文化翻译中,才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对方文化中的意象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双方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才能达到翻译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俞理明.语言翻译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韩兴华.英汉 汉英文化考古词典(A Dictionary of culture Archaeology English――Chinese Chinese――English)[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
一、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一)违背关联准则交流中一方违背了与交谈的话题有关的原则。男方问女方是否愿意和他们一起去看杂技,女方并没有给予答复,而是说了一个看似和对方话题无关的事“我正忙着一份项目报告”。一方说“acrobatics”,另一方谈“projectreport”,表面上看来二个话题之间没有关联,实际上女方没有直接拒绝男方,而是委婉地找了一个借口,言下之意“我正在有事,走不开,不能和你们一起去看杂技”,这才是女方要表达的交际意图,即让对方知道不去的原因,也保全了对方的面子。
(二)违背方式准则针对“你想要点什么样的甜点?”,女方的答复是“巧克力的看上去不错”,使人误认为她喜欢并有可能要巧克力口味的,但是她又接着说:“但是我要注意体重,你去吧,别管我。”这又使听者断定刚才的推测是错误的,女方想要甜点,可是担心身材最后还是什么甜点都没选。虽然看似字面意义清晰,但真正理解女方的真实意图却很费力,需要听者根据话语去分析判断,不停地校正自己的先前猜想。
(三)违背量的准则女方说:“听说你要和苏珊的父母第一次见面。”男方直接回答“下周”已经足够了,能答复了女方的问题,但是他继续提供了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使我们了解他和苏珊的父亲有共同的钓鱼爱好。
(四)违背质的准则质的准则要求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女方说Bill对乐器有极大的兴趣,但男方却说希望他能对英语表现出一半的兴趣就好了。明知Bill喜欢乐器,男方还希望他对英语感兴趣,实际表达了对Bill喜欢乐器的不满。正是由于交流双方在话语交际中违背了“合作原则”,听者领会话语的真实意图增加了难度,给听力理解添加了障碍。
二、礼貌原则和会话含义
Grice对违反“合作原则”的交际没有给予解释。Leech[3]的“礼貌原则”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认为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需求,使交际避免冲突和误会。“礼貌原则”有6条准则。听力对话中有许多遵守“礼貌原则”的例子,了解这一原则,有利于扫清听力路上的拦路虎,更好地理解话语的交际意图和真正的话语含义。
(一)赞誉原则女方说:“修车厂的人认为我把车照顾得很好。”男方在交际中遵守了“赞誉原则”,尽量减少对女方的贬损,增加对女方的赞誉,所以他说:“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车子外面没有刮痕,车里面也很干净。”很明显男方是在赞扬女方。
(二)谦虚原则谈话双方都在减少对自己的表扬,根据对话得知双方在数学考试中表现不错,都得了高分,那么双方的地位应相似,是同学关系。
(三)求同原则这是双方遵守“求同原则”的例子,女方认为已经解决了一切事情,解决下一个事情前来杯咖啡如何?她的提议立即得到了男方同意,“真的等不及了”,交际中尽量缩小双方分歧,扩大双方的一致,大家都同意喝杯咖啡休息一下。
(四)得体原则男方抱怨花费太多的时间润色申请信,但女方安慰他说:你这样做是值得的,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那是多么的重要,言下之意讲男方的付出没有白费,是有好处的。体现了得体原则:减少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让别人获益更多。
(五)同情原则同情原则要求减轻自己与别人的感情对立,增强双方的同情感,减低双方的厌恶感。在此对话中,女方非常同情男方,她也有同感,认为这本小说中的人物众多,难以记住他们的名字,双方有共同的情感认知。
(六)大方原则男方:“祝贺你,李明,你现在是焦点人物了,是我们班的骄傲。”可是女方认为并不值得祝贺,没有表露自己是多么的高兴。英语演讲比赛获胜,成绩的取得自己付出了很多,花了2个暑假在加拿大学英语。她的表白减少了自己受益的程度。这一例中体现了大方原则:减低自己的受益程度,增加自己付出的程度。
三、关联理论和会话含义
功能主义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结构系统,而是人际交际的工具,听者必须对说话人传递的字面信息进行深加工,对其进行分析推理。River[4]指出,讲话自身不能构成交际,除非讲话的内容被另一个人所理解。根据Sperber&Wilson[5]的关联理论,交际涉及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明示推理过程。关联理论把交际意义定义为“示意———推理”行为。对说话者来说,交际是一个明示过程,把自己的信息意图明白地表露出来,对听话人来讲,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7]。根据对方的字面意义,推导其真实的话语含义,注意话语的弦外之音。这一理论不以规则为基础,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认知的实现在于话语之间的关联性,体现在话语交际和理解中。推理过程运用的是演绎规则。会话之意是交际双方两个信息之间的一种心理关系,其中一个信息的传递,会使人想到另外一种真实意图,这需要听话人运用语用推理才能找到两个信息之间的关联性,需要根据先前所具有的、听者已存储在大脑中的百科信息、逻辑信息和词汇信息来解释话语的关联性。语用推理要依据语境推导出蕴含的意义。
关键词:干旱;农作物;连州市;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57-2
1 介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情况也日益严重,其总体表现为四季之中均有旱情发生,但是尤以春旱和秋旱较为严重[1]。截至2010年12月30日,根据连州市气象研究所的数据可以发现,连城近2个月均无明显的降水,旱情相对来说比较严重。从历年来的数据可以发现,连州市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几乎每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发生,而2007年和2009年干旱情况则显得相对严重。从地域上来看全县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但相对而言,县城东部地区显得较为严重。因此连州市气象局建议必须以科学的观念对待旱情,减少旱情对局部地区的影响。
2 连州市气候特征
连州市的气候特征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根据连州市各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少数年份(如1997,1998年等),其他年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干旱情况,着重体现在春旱和秋旱之中。但是这也并不是代表没有夏旱和冬旱的发生,据统计,连州市大概每5年就会出现一次比较大的夏旱,持续时间也较长。与此同时,冬旱大概每2-3年会出现一次,由于农业在冬天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其对农作物的影响也不是很大。第二,从连州市的降水分布图中可以发现,连州市的降水分布还是很不均匀的,着重体现在东部地区降水量相对较低。其他各地区南部稍多,北部和西部降水相对较少。
3 连州市干旱状况
据连州市气象局统计数据(详见表1)可以发现: 最近10年,连州市主要以秋旱和春旱为主,并伴随有少量的夏旱和春旱。由表1可以发现,2007年与2008年,连州市降水量严重不足,个别月份的月降水距平均百分率低于85%,缺水现象严重。2010年,连州市在1月,2月,7月,8月,11月,12月降水量较平均降水量要小,着重体现在冬旱与秋旱之上。因而近年来,连州市土壤中可利用的水分严重不足,农作物吸收水分远小于蒸发水分,所以农作物体内缺水,不能保证良好的生命活动。
除此之外,从连州市的土地墒情监测来看,截至2010年12月30日,连州市的20cm土壤墒情均小于80%,因此可初步断定连州市近期旱情较为严重。根据省气象厅所提供的综合检测指数表明,在2011年10月、11月、12月之间,连州市气温升高,水分流失严重。
4 干旱对于农作物的影响
其一,不同季节的干旱对于农作物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对于春旱来说,春旱将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的适时播种。所播种的农作物会出现出芽困难和生长缓慢的状况,从而造成缺苗的垄断现象[2]。除此之外,对于一些冬小麦等的越冬作物,春旱的发生将会严重影响其的开花等,会严重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下降。对于夏旱来说,其出现的时间较为特殊,常常会导致“卡脖旱”。卡脖旱的产生对农作物的产量有很严重的影响。而像水稻等夏季播种的农作物来说,夏旱的出现常常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和出苗,严重推迟了农作物的生长期。当到7月和8月份时,气温较高(一般30度左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量较大,耐旱能力也较差。对于秋旱来说,秋旱的发生会对夏天播种农作物的丰收造成严重的影响。土壤水含率下降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当夏旱和秋旱同时发生时,这种情况会体现的更加明显,农作物收成下降甚至会颗粒无收。
其二,不同的作物,抗旱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相比而言,水稻的抗旱性就差很多,其对水的依赖性很大,一般同时夏旱和秋旱时,其收成会相当之低。常见的小麦、蓖麻、大麦等属于耐旱能力较强的农作物,高粱、甘薯、马铃薯等属于抗旱能力强的农作物。除此之外,干旱还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像大豆等的植物既能忍受土壤的干旱(豆类植物都有根瘤菌),也能忍受大气的干旱[3]。而玉米等只能忍受大气的干旱,一旦土壤出现干旱状况,玉米的产量将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
其三,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干旱的影响也不尽相同的。显然,对农作物来说,干旱对各生育期都会发生一些影响,但是在农作物的不同生长期,其对干旱的敏感度也是不同的。一旦干旱出现在农作物对水分的高需求时期时(水分临界期),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大幅度下降。比如说,水稻在夏天栽种的前期,对水量的需求是相当之高的。此时若是干旱将会严重影响水稻生殖器的生成,从而使穗粒数量集聚减少。对于玉米来说,水分临界点主要出现在抽雄之前,若是此时出现干旱情况,就会直接影响雄花的正常发育。除了在水分临界处时,水量需求量大以外,后期的灌浆成熟期对水量的需求量也是相当之大的。一旦出现缺水的情况,粒重将会严重降低。
5 应对干旱的对策
5.1 改善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众所周知,林木和一定量的植被能够很好进行生物覆盖,保证土壤的含水率,同时还能防风固沙等。因此对于干旱地区应当因地制宜进行一些有利于农业生态的措施,像农林业与畜业相结合等的农业生态模式。这些模式不仅能够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而且还能够改善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因此,水土林田的综合生态结构能够保证农作物生产的需要。
5.2 采取各种措施保蓄水分
保蓄水分的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以下几种:秋整地,镇压土地,中耕,使用化学药剂等等。秋整地是指通过整地充分接受冬天,春天和夏天的雨水和雪水等等,将其贮存起来,使这些水能够被有效地被利用[4]。通过整地以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非常高,适合播种,春季来临时不动土,从而减少水分的流失,增强土地的抗旱能力。除此之外,秋整地还能提高土壤的肥力。由于在整地时可以将肥料一次性置入沟底,有效的防止了底肥的大量流失,因此秋整地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土壤的肥力。镇压土地是指将土地中比较大的土粒彻底的压碎,因此土地上层的空隙就会被填满,减少水分的蒸发,并且通过镇压土地还有利于下层的部分水分上升到耕作层,滋养农作物的根部。中耕通过切断通向地表的毛细管,减少了耕作层和地下水分的蒸发,有效的涵养了土地中的水分。抗旱的化学药剂是通过药剂中的有机高分子与地下的液态水反应生成液态水膜,可以很好的控制和调节土壤中水分的含量,因此可以达到抑制蒸发,吸水保水和有效供水的目的。所以在干旱的情况下使用该化学药剂,能够提高降水的贮存率并且增强了农作物的抗旱性。
参考文献
[1] 王海洋,赵德才.气象因素对盐城市小麦生产的影响与对策[J].江西农业科技,2000,(4):8-11.
[2] 蒋运志,曹久才,焦文红.关于稳定与提高农气测报质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276-278.
[3] 程延年.农业气象减灾实用技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1.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自然”可不是指艺术可模仿的那个可见的万物总和的自然,而是不可见的无形而无实的存在。为什么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中有“水”的特点?我们可以从更早的时代来论证,众所周知,数千年来对中华民族心理性格以及文学艺术具有深远影响的是儒、道二家的学说。令人惊奇的是,作为儒、道学说宗师的孔子和老子在自然的万物中,对最具阴柔特性的事物――水,倾注了最深的感情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虽然他们在对宇宙自然、社会人事等诸方面看法有许多差异,但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对水的态度确是一致推崇的。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主张在治理国家和人际交往中以仁、义、礼、智、忠、孝等伦理道德规范为准则,认为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善化、志等品德,故而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仅至高无上的儒家思想与水相近,而且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思想中的许多核心主张也都与水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一,老子十分推崇那种“虚静”、“恬淡”的境界,这其实也是从水引伸出的一种特性。第二,老子在治理社会人事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这恰好是老子学说中那种水的境界和处世方式。第三,老子哲学中的那种对以柔克刚精神的推崇,也是以水为模式的。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心理性格的反映。在宇宙万物中,最具阴柔性事物的莫过于水,而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这两位古代圣哲以及所代表的儒道学说都不约而同地推崇这阴柔的水。这决不是一种个人趣味的偶然偏好,而是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体现。近些年中国油画里呈现的意象油画恰恰是这种民族文化心理的最好写照。“意象油画”则不同于一般艺术表达的绘画方法和技法。它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异质艺术内核的“我化”与“转换”。意象油画作为西方语言本土化的一个最大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它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归属命题。意象油画和西方本土油画最大的区别,在于意象油画最大程度地渗入和包蕴了中华民族的人文气质与文化心理,具有水的特质。
那么什么是意象和意象油画呢?首先我们来说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艺术创作中物我融一的情致意和象的和谐融合,是艺术家对物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概括集中,提炼升华的具体化过程,将意和象的本质认识和主观评价融入其中,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完美结合。意象油画则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对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和油画创作的现代语境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化特征和美学意蕴,进行理论梳理整合之后,对符合意象美学内涵的中国油画所做出的学术归纳和概括,意象究其特点是相对具象和抽象而言的,其艺术实践则是借鉴传统写意的文人画,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写印象、写感觉取代面对客观对象的写生,在风景领域忽视或放弃具体自然景色的描绘,取而代之的是既非具象又非抽象的意象描写,注重抒发主观情绪,强调意的表达,不拘泥于形似和笔到,有时意到笔不到,形不似,减弱形体塑造的成分,增强书写的因素,线条发挥更大作用,出现类似中国画点、擦、皴、染的手法,画面处理趋于平面化和抽象画,有时吸收水墨画以白当黑的观念,留有大块空白或虚的空间,色彩趋于单纯化,黑色加重,以黑白灰为主调,赋予较淡的色彩,综观其特点大多呈现出一种虚化、软化的造型特征,有“水”的特质。“意象”一词未曾出现在可考的典籍中,中国古代也没有直接以“意象”一词来解释和评点绘画,它并不是指某一历史时期或时代的特征,也难归为一种绘画的风格或流派;它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特征,流淌于传统文化河流中的韵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现在所用的“意象”一词,是今人的提炼和解释,是现代中国人在西方文化背景中希望寻找到一条能贯通古今中外,又能代表中国美学传统的阐释之道,而不至于“失语”或完全按别人的思路来解释当代中国社会的艺术现象。
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有着较为直接、明显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总是这个民族精神和心理性格的集中体现,我们在文化艺术中能够窥见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性格的总体倾向;另一方面,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性格总会影响和制约着这个民族文化艺术的风格风貌和总体特征。在中国文学的诸多传统意象中,我们也时时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学偏重阴柔的风格特征和中华民族偏重阴柔的心理性格特征。作为一个民族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传统意象,则更集中地折射着这个民族文学的风格特征和心理性格的总体倾向。中国古典诗词中诸多的传统意象,曾经被用来表达过诗人们极其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绪:登临怀古、游子思归、伤春悲秋、羁旅行役、怀才不遇、伤时感世。如此等等,难以穷尽。但是透过这诸多的意象和诗人们倾诉的复杂丰富的情感思绪,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诸多的传统意象大多是与那种阴柔凄婉、伤感缠绵的情绪相关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偏爱阴柔的心理性格以及中国古典文学偏爱阴柔的风格特征。也能窥探到一个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作为主体过去的经验与现实的情感相融合的心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反复出现。这表明,我们今天所提出的意象油画这一学术概念,不仅仅是个体情感对外在物象的偶然性投射,而且是积淀在一个民族文化心理中的集体无意识。
民族文化的心理性格对于一个民族文学艺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常以中国人注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征与现代两方强调艺术家内心经营的主观表达的自我表现相对比,但却忽略了两者源于完全不同的精神文化模式。中国艺术创作中推崇含蓄、自然,注重对心灵情感的表现,不注重对外部对象世界的模仿再现,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注重艺术在成就教化人伦方面的作用。在艺术的品评标准上,追求气韵生动、意境、神韵、性灵等,无不与注重整体的直觉感悟,轻逻辑分析,追求天人合一哲学观念指导下的人与自然的融合和注重现实的人伦关系和现实的情感生活等感知世界的方式密切相关,因此中国意象油画里出现的虚化软化的特点及其所带有的水的特质,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油画中意象油画不是一种风格或流派,它是中国油画立足传统,在本土化过程中采用的艺术创作手法和欣赏方式,是一种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意识的自觉体现。中国油画不是狭隘的“意象油画”。意象油画从关注人的本质与价值出发,重视人的精神信仰与尊严,强调艺术的情感化,重视艺术的表现性与审美性,对艺术的本体性营造具有积极的意义。意象不同于写意、表现等艺术风格的层次,它不属于哪一种绘画表现手法的专利,实际上它体现了一种诗情境界,而达到意象境界,其艺术表达的形式包容了各种艺术手法,无论是写实、表现、抽象都有可能达到意象的追求,而油画技能的不同表现方式,都可以产生不同的意趣和境界。承认、接受并提高中国油画中意象的审美观照方面的认识,对帮助正在别人的文化情境中寻求自我发展的中国“当代艺术”走出困惑具有深远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