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循环经济的目的

循环经济的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循环经济的目的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钢铁联合项目;循环经济;循环利用途径

1 引言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工业,但其高速发展也造成了我国能源紧张和污染负荷加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而在项目建设前期阶段贯彻循环经济思想能最大效率发挥循环经济的作用,因此将循环经济纳入到钢铁项目环评中并加以强化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可以大大提高环评的质量,是未来环评工作的重点和发展趋势[1-2]。我国目前项目环评中并未系统的反映出循环经济的要求,本文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某钢铁联合项目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2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2.1 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思路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通过采用以清洁生产为主的资源与能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技术与措施,拓展企业的功能,使其除具有钢铁生产功能外,还具有能源转换、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和为相关行业提供原料等功能,实现资源与能源在企业、区域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基本思路如图1。

2.2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的目标

(1)形成年产铁306万吨、钢(坯)320万吨、钢材310万吨的生产规模,产品包括棒材、大盘卷和线材;

(2) 能源消耗降低,各种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综合能耗达到653tce/t钢;NOx、SO2、废水及烟(粉)尘达标排放;

(3)新水耗量为4.2 m3/t钢(不含热电厂),生产水重复利用率为97.5%(不含热电厂)。

(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废物资源化,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3循环经济的具体实施途径和效果

3.1减量化技术和措施

主要是对原料场、烧结、焦化、炼铁、炼钢、热轧、自备电站等各工序所采用的工艺与措施先进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与论证,提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物耗与能耗的国内外先进技术与措施,使之从源头达到循环经济的要求,为循环经济的下一步实施创造条件。

3.2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和效果

3.2.1铁素与非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

铁素与非铁素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如表1。

表1 铁素与非铁素资源的循环利用途径 单位:104t/a

由表1可知: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的工序内循环、工序间循环和社会循环理念[3-4],使项目投产后的铁素与非铁素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最终实现铁素和非铁素资源利用率均为100%的目标。

3.2.2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和效果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最大程度减少新水取用水量,并尽可能延长生产过程中水的使用周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并实施无害化处理,实现水资源化再生循环利用。

(1)工序内部串接用水

铁前各工序存在生产杂用新水以及除尘等低质用水,收集杂用优质排水经物理工艺处理后串接用于低质用水系统;焦化工序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串接用于二次利用水系统;炼钢设备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作为连铸浊循环水系统的补充水串级利用;热轧净环水系统排污水作为热轧直接冷却水系统的补充水串级使用。

(2)工序外部串接用水

焦化废水采用生化工艺处理后,串接用于转炉焖渣、高炉冲渣和焦炉湿熄焦(干熄焦检修期间使用)系统等处。

(3)污水再生利用

全厂各工序生产排水和生活污水经有组织收集后全部送厂内污水综合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到回用水质要求后进入厂区供水管网,供各生产工序使用,以替代部分补充新水,节约水资源。

采取上述水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后达到如下效果:生产新水取水量为4.2 m3/t钢(不含电厂),再生回用水量2.6m3/t,废水排放量为0.17m3/t,水重复利用率为97.5%(不含电厂)。

3.3能源循环利用途径

全厂二次能源循环利用主要包括煤气、余压、余热的回收利用。

(1)煤气回收与利用

全厂钢坯产量达320万t/a时,煤气产生量60.42亿m3,折合标煤94.35万t,除少量漏损外,全部回收利用,占全厂回收能源总量的72.64%。

全厂煤气产量的73.12%用于生产系统,如供焦化、烧结、炼铁、炼钢和轧钢等生产工序利用;23.79%用于热电厂发电,0.28%的煤气(民用焦炉气)外供市区民用。

(2)余热回收利用

全厂钢坯产量达320万t/a时,各生产工序回收余热蒸汽量为52.41万t/a,折合标煤6.76万t,除供工序内部使用外,多余蒸汽供其他生产和公辅工序利用。全部回收利用的余热能源占全厂回收能源总量的6.69%。

全厂还有大量具有利用价值的低温余热,如高炉冲渣热水、焦化初冷低温热水,经换热后可作为厂区采暖、洗浴和社区居民采暖等的热源,这部分的余热利用将视企业建成投产后余热能源的多少和供应范围拟定具体循环利用措施。

(3)利用余能发电

利用全厂富余煤气,建设热电联产装置,高炉、焦炉和转炉混合煤气利用率达26.8%。全厂余能、余热自发电装机容量达104MW,自发电比例达到46%,可大幅减少企业外购能源量。

采取上述能源利用途径后达到如下效果:全厂各种煤气、余压、余热副产二次能源利用总量为101.11万t标准煤,全部回用于生产系统,占企业自耗能源总量的48.39%;全厂利用余压、余热和富余煤气发电量7.48亿kWh,占全厂总用电量的46%;全厂各生产工序配有完整节能措施,使吨钢综合能耗达到653kgce/t,可比能耗达到647kgce/t,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4结语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水能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随着水能资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水能资源有效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时,必须克服传统开发模式下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为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水能资源开发

1.能源的循环经济,亟待水能资源的开发

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传统能源开发采取的是“能源资源――能源产品――能源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的是储藏地下及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通过增加能源消耗谋求经济发展的线形经济,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将循环经济纳入到能源开发中。而水能资源的开发,可以节约煤炭等有污染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能源的循环经济要求。

2.水能资源的开发,亟待循环经济模式

水能资源的开发将给开发地周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下,忽视了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造成的影响,因此应积极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在库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吸收循环经济理念,把各项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库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积极发展水电能源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体系,鼓励水能资源的开发

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到“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目前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而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是构建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在水能资源开发中要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制定统一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引导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和生产者生产绿色产品,从而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将“优先发展水电”政策落实到实处,转变能源的生产方式,使能源开发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的科学决策

绿色经济核算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水能资源开发中对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而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成本并没有得到相应完整的体现。因此,应该改革企业和政府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将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使水能资源开发更能体现出其真实成本和真实效益,从而有利于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

3.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开发体系,促进水能资源的有效开发

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能资源开发体系,就是要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的循环经济。

(1)健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而且持久。因此,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首先必须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肃环保法律法规,严格环境准入;其次应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源头预防水能资源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生态问题,从而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大多是从宏观定性方面进行研究,在微观定量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并纳入到经济评价的更少。这样不仅忽视了项目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而且间接地扩大了项目的效益。因此,应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选择对生态环境友好的项目。

(3)优化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据统计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可降低成本25%~40%,因此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进行设计时,应该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方案的决策,在保证项目价值不变或提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多个备选方案中尽可能选择对周围动植物友好的设计方案,从设计角度将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采取积极的移民安置政策。大型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将带来大量的移民及安置问题,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水能资源的顺利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移民及安置问题,除了采取传统的政府安置政策、库区后期扶持政策等之外,还可以研究采取“投资型”政策,让移民参与水能资源开发投资,使他们能长期分享水能资源开发的效益,并促使移民和开发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有利于水能资源项目的顺利开发。

4.加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管理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期比较长,一般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运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加强大坝安全管理。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新建大坝的设计、技术、建造等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历史上原有大坝的安全问题以及大坝的管理问题则不容忽视,应尽快从技术、经济、安全、环境和社会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权衡,对病险水库大坝进行综合管理,采取适当措施对病险水库大坝加以解决。另外,大坝的军事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现今全球恐怖活动频繁,国内也存在恐怖力量,比如种族冲突、历史遗留的移民问题等都有可能激化成社会矛盾,对大坝的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2)加强电站的运行管理。首先,要根据项目用电、用水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协调项目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电站优化运行方案,确保水电站和大坝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尽可能减轻水电站运行对水库水生环境的影响,确保下游必要的生态流量和鱼类等的基本生存要求,满足下游航运的基本要求等。其次,要协调项目的效益和运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运行安全问题,重视对项目的技改更新,防止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第三,要建立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第四,加强水电站防洪管理,包括加强水电站防洪预案的编制,健全水电站安全度汛监管机制等。

5.加强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当前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并没有太多的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坝退役的问题。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水电站退役是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周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该加强对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1)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经济分析。在进行水能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应该事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考虑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项目后期的发展方向。而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后评价研究工作,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为后期运行管理和大坝退役提供指导。在项目计算期结束时,应该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如果使用新的投资来延长使用寿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在经济上不可行,则需要考虑水电站退役问题。

(2)加强水电站退役后的技术经济评价。根据水电站拆除程度不同,水电站退役分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两种。对于完全退役,除了要考虑大坝和辅助设施全部拆除的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大坝拆除后淤沙及水的下泄给下游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大坝拆除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部分退役,则需要考虑大坝的安全问题和维护保养成本等。对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退役,需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目的是使水电站的退役不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而且水电站的退役对项目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

三、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有效消解由于水能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水能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季松:新循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美)P・麦卡利著周红云等译:大坝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例,对如何发展环境金融,并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一探讨。

    2007年 7月30日,我国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联合出台绿色信贷政策,提出要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金融工具,增强信贷资源支持循环水平的效用。发展环境金融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助于提高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 环境金融介绍

    (一)定义及发展趋势

    1997年,国外学者首次提出环境金融这一概念。目前,关于环境金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学者也存在多种观点:①环境金融是金融业根据环境产业的需求而进行的金融创新;②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以及为推动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③环境金融就是把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放在一个有机的系统里,探讨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

    纵观上述观点,一个共同的认识是 :环境金融是针对环境保护开展的金融创新 ,研究用于环境保护用途的金融创新工具,因此应具备金融创新的范畴 ,明显的环保意图,并能提高循环经济水平等特征。这就与当前各国政府倡导的绿色、环保等政策不谋而合。可以预见,环境金融将成为 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笔者认为,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环境金融就是要研究如何利用金融创新途径达到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柴达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并达到政府一企业 一银行多方共赢。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有必要发展环境金融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面临严峻的环保压力

    循环经济包括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面 ,分别定性为小、中、大循环。目前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围绕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 、有色冶金等四大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等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正处于从企业清洁生产向生态工业园区过渡的阶段,即小循环向中循环过渡,这一阶段的显着特征是生态保护功能有待改善 ,突出表现在:一是循环利用水平不高。由于柴达木循环经济仍处于探索阶段 ,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资源开发中的废弃物未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破坏环境和资源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水资源缺乏,但利用率偏低。目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单位面积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4%,但万元 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9倍。三是减排防污压力较大。尤其是二氧化碳导致的温室效应,致使当地温度在以每 10年 0.44摄氏度的速度上升。

    (二)发展环境金融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环保压力

    1、发展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的要求相适应,宏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宏观上看,环境金融和循环经济的目标一致,二者均期望在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柴达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发展环境金融正向引导企业的环保行为,微观助解环保压力。从微观上看,企业提高清洁生产能力是缓解当前环保压力的保证。环境金融的关键是以环保为宗旨,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与使用,间接影响循环经济中的企业的环保行为,激励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环保能力,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吸引信贷资源。

    3、环境金融参与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循环经济讲求以最小的环境代价为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收益,在资源利丌]上“榨净”,最终政府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绿色财政;企节省了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环境金融与循环经济并行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效果更加突出,银行也能从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收获更大的效益。

    (三)循环经济为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

    从循环经济“资源一产再生资源”的生产模式来看循环经济模式最大程度降低了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节约了资源,增强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贷资金因环保因素所形成的风险,信贷资源的“洼地效应”强于传统经济模式,为银行发展环境金融创造了优势条件。但是金融创新体制的弊端是发展环境金融的最大阻力,如:作为基层金融机构,末经上级授权 ,金融创新难以有效展开 ,并且基层银行机构创新研发人才欠缺,现行的金融创新产品中难寻针对环保因素的会融创新产品。

    三、发展环境金融有助干促进试验区企业全面采取环保措施

    假设柴达木地 企业存在信贷资源争夺战,并由此产生博弈行为,柴达木地区从时间依次经历了“传统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 +绿色信贷”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博弈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 ,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偶然事件。因此不管企业采取环保措施与否,银行均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并且企业采取环保措施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此时企业的上策是都不采取环保措施,并且能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第二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末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参与试点的企业以“符合同家环保产业政策、污染物排放达到相关要求”为获得信贷支持的取胜条件,但环保投资见效慢,银行不愿向试点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银行仍然可以为环保不达标的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获得短期效益。最后导致银行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非环保企业,对循环经济的支持作用不充分。

    第三阶段:银行向企业投放信贷资金是必然事件,参与循环经济试点的企业采取环保措施是必然事件,未参与的企业可以不采取环保措施但不能获得信贷支持。绿色信贷实施后,给予了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良好机遇。从期望值角度看,同一条产业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有意愿采取环保措施,因为同一链条上的企业都不希望因其中一个环节的断裂,而导致自身经营闲难。不同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不采取环保措施的非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间,虽然不存在利害关系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硬性约束,为了获得信贷支持不得不采取环保措施。因此博弈结果是柴达木地区所有企业均采取环保措施,共享信贷资源,最终促进柴达木循环经济水平上台阶。

    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环境金融产品设想

    目前罔内外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有碳金融、绿色抵押贷款、巨灾债券、生态基金等产品,这些产品对设计适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的环境金融产品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碳金融中的碳指标交易是通过总量控制与配额指标交易,督促企业采取更清洁的生产技术,或者企业为了节省购买配额的资本,选择其他可替代的清洁能源。巨灾风险证券化是通过发行收益与制定的巨灾损失相联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包括人为造成的生态破坏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

    1、产品设想:政府在制定年排污总量指标时,根据上年度排污总量,适当减少下一年度排放总量,并逐年递减。桐关部门根据每户企业的规模、清洁技术、排污情况,将排污总量指标公平、公开、科学地分配到每户企业,规定配额指标可在试验区范围内自由交易,并且人民银彳丁、银监局等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执行绿色信贷有关规定,监督各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向指标超额或不足的企业发放贷款。

    2、存在困难:(1)企业向银行虚报排放情况,骗取银行信贷资金。(2)企业获得贷款之后,肆意排放污染物,导致全年排放超标。(3)配额指标交易双方虚报交易情况,为某方制造指标充裕或排放达标的假相。

    3、解决措施:(1)由政府相关部门(如环保局、发改委 、经贸委等)、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完善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机制实施方案》,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向银行机构通报指标交易情况、授信发生企业的实际排放情况;企业向银行提供的排放情况需由政府相关部门认证;人民银行、银监局制定相应的“信贷指导意见”并承担 日常工作的监督管理。(2)银/-i-~ll定与单位排放量相应的单位信贷资金规模,根据企业年度排放剩余指标计算最大信贷投放量,或根据企业使用配额指标的进度,按比例发放贷款 ,遇有违规行为,可暂停贷款发放。对于企业中长期贷款,银行可根据企业历史排放情况,保守估计贷款期的排放总量。(3)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市场”,将排放指标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介入。

    (二)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债券

    1、产品设想:由金融机构发行,专门将资金用于向循环经济项目贷款的金融债券,也可以由符合条件的大型企业单独发行,甚至地方政府可将试验区全部或部分绿色环保企业集中打包,发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绿色债券”。所募集的资金全额用于环保产业。

    2、存在困难 :(1)如何保证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环保产业。(2)如何保证债券融资的成功率。

    3、解决措施:(1)严格审核上市企业的环保资格,鼓励和支持符合循环经济特点的企业或项 目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发展环保产业。(2)由政府相关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组建债券运作管理委员会,负责债券的上市、日常运作管理及所募资金的使用监管。(3)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资绿色债券。(4) 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绿色产业投资基金 (未上市股权投资基金 ),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资于末上市企业。

    (三 )柴达木循环经济生态补偿机制

    1、产品设想:一是设立财政专项贴息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企业因违规排放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提高银行发展环境金融产品的积极性 ;二是设立由企业利润、财政资金组建的重大污染事件补偿基金,用于应对人为造成的重大污染事件的应 急处置。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投融资;现状困境;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10-0022-03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征与金融支持的重要性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

首先,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减量化为首要原则,而要实现资源的减量化,就必须依靠规模化生产。只有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才能实现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循环经济才能实现良性循环。缺乏规模经济效果的企业或产业难以推行循环经济。同样,循环利用资源也必须在废弃物排放具有规模化循环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才具有生命力。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只有排放的废弃物“足够多”时,企业才具备独立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经济可行性,才能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循环利用。如果循环利用资源的规模达不到成本最小化,与利用新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循环经济就没有生命力。要想实现规模化生产,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

其次,循环经济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较高。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中的任何一个原则的付诸实施,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在制度环境一定的情况下,减量化原则意味着减少资源投入能够带来同样的产出或者同样的资源投入可以带来更大的产出,即提高资源生产率;再利用原则意味着对于理性的企业而言,某种原料的循环使用至少不亚于直接取用某种原料所花费的成本;再循环原则意味着依靠废弃物作为原料的投入能够带来净收益。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都是技术进步。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做到发展循环经济比发展传统经济更加少投人、低成本、高效益。而技术创新无疑离不开强大的资金支持。

最后,循环经济产业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效应,投资成本常常大于投资收益,无法单靠市场自发力量吸引投资,企业缺乏自运行的动力。因此,对循环经济加大金融支持,不仅需要包括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的有效参与,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财政的大力投入。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面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杨明基,2011)。

(二)金融支持对循环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支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包括资金的支持,还包括金融政策的扶持。金融机构通过其“绿色”投融资行为,使资金向污染小、资源利用率高的行业流动,改变投入产出的组合,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郭永冰,2007)。以银行实施的差别利率政策为例,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客户,可以结合其对银行的综合同报,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于客户无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随意投资行为,应该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

二、中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发展现状

(一)国家对投融资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循环经济投融资是指社会各主体以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为目标进行的各种投资和融资活动(沈燕华、张兆同,2011)。2010年4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要求“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根据循环经济企业和项目的风险特点,加强人员培训,引进有关专业人才,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涉及循环型企业和项目的授信能力,同时借助第三方评审和外包等方式,提高对循环经济实施信贷支持的能力。同时,下一步将建立四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实现政策、法规、技术、项目信息、专家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各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部门负责筛选综合效益好的循环经济园区(示范基地)、企业、项目,并推荐给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各级银行业等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2012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改造、节能技术产业示范化及循环经济示范推广等工程,总投资额达2,3666万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982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5680亿元。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又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角度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支持。

(二)投融资主体日趋广泛

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保证循环经济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不仅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资金用于循环经济建设,而且可以通过竞争促进产业健康发展。起始阶段,政府是循环经济的投资主体,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铺开,企业、社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也加入投资者的行列。目前,中国已逐渐形成政府、企业、民众以及外来资金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格局。今后,政府还应选择一批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民间资本通过独资、合作、联营、参股和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使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主体更为广泛。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所面临的困境

(一)长久稳定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对循环经济的财政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然而,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研发投入较高,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目前,国家还没有形成稳定、约束、制度性的循环经济投资机制,没有建立循环经济企业上市融资的相关支持政策,没有设立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没有制定涵盖银、证、保的综合性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专项优惠措施。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尽管国家已形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仍不完善,再加上循环经济的高风险、高投入、外部性等特征与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不符,因此,各金融机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很难对循环经济项目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近年来中国金融机构贷款的结构和类型上看,贷款仍主要用于热门优势行业的长期投资和工业企业生产运营资金所需,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机制尚未建立。

(二)企业融资门槛较高

中国民营企业占全国企业法人的90%以上,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到全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但行业中的企业大多规模较小、财力有限,用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资金十分有限。循环经济的发展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信贷风险,如技术、市场、政策风险等,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出于风险考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设置较多门槛。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的贷款投入相对较低,仅7%左右,部分只有3.29%。与此同时,受政策机制不完善、担心风险回报等因素的影响,大批民间资本不能也不敢注入这个正在蓬勃生长的产业市场。

(三)循环经济投融资效率有待提高

目前的循环经济投融资仍以国家财政为主,一些投资不是建立在市场运作基础之上,导致投融资效率低下。例如,在一些国家投资建设的生态园区,为了维持园区的正常运转,政府注入大量资金,企业“被”安排进园而不是自愿被吸引,导致园区运作成本巨大且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些企业受国家投融资政策支持的影响,盲目上马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中央和地方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也容易导致过度恶性竞争。投融资政策的科学可行性还需提高,主要表现在资金在投放前缺乏科学全面的可行性分析、成本效益分析,工程建设中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项目结束后缺少评估机制,使投融资无法维持自身“融资一投资一还款”的良性循环,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齐悦,2010)。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完善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由于相关配套政策(如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的滞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搭便车”现象严重。

(四)缺乏专门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数据统计体系

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并不等同于环境保护的投资,现有的循环经济投资的数据大多以环保投资为依据,两者的数据经常混用。环保投融资主要用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如治理企业污染的投资。而对循环经济的投资更注重资源的节约、重复利用,两者存在交叉但并不等同。清洁生产是环保投资的重要部分,与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相一致,可以归到循环经济的投资中。然而,城市的同林绿化、集中供热等环保投资,明显不属于循环经济投资的范畴。国家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循环经济投融资的统计渠道与统计体系,循环经济政策的制定缺少科学的引导,无形中增加了开展循环经济的难度。

四、破解循环经济投融资难题的机制措施

(一)建立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渠道

国家要在明确循环经济投资范畴的前提下,采取诸如“成立国家循环经济基金”、“稳定长期建设国债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等措施,建立长期稳定的循环经济投资增长机制。还可在“国家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下建立“中小企业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使之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倾斜,用于中小企业长期发展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账户中还可以建立循环经济投资的专项,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以避免循环经济投资与环保投资交叉的困扰。各级地方政府也要制定长远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强化循环经济的预算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投资的比重。

(二)创建多元化的循环经济投融资模式

1 政府要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循环经济产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行业中的企业规模较小,商业银行害怕承担风险。政府应成为企业和银行之间沟通的中介,发挥信用担保作用,出资成立针对循环经济企业的引导基金、担保基金或专业的担保机构,为商业银行指明融资对象,减少银行业的风险损失。

2 银行要强化绿色信贷责任。一方面,要严格把握新增贷款投向,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对于能够体现发展循环经济、保护自然环境要求的企业或项目以及国家确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积极给予信贷支持,给予适当优惠的贷款价格、期限及放宽担保条件。对能耗、排污等方面不符合国家规定、不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项目贷款进行严格审批,对技术落后,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限制或不予信贷支持,通过执行惩罚利率、提前还款等限制性条款,迫使客户履行必要的环保责任。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日常的经营中环保等情况处于动态变化中,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持续跟踪监测机制,将环保、节能降耗等情况纳入日常贷后管理工作中,跟踪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情况,并进行全过程评价和风险监控,确保信贷资金投入到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

3 企业要创新融资渠道。企业自身要突破传统的融资思维模式,可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优势,申请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通过股市募集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开展,也可以申请发行循环经济债券,吸纳社会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银行业要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拓宽抵押担保范围,创新担保方式。国家还可以在资本市场中建立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推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

4 政府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中国循环经济的投资以政府为主,今后应动员社会的力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因此,完善社会资本和外资介入的多元化高效投融资机制十分必要。各地发展和改革委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也要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示范产业化项目,采取直接投资或资金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投资力度,吸引社会投资向循环经济领域倾斜。也可以发行循环经济福利彩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对许多国外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为此,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时机,按照国家产业导向的要求,开放市场,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为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循环经济产业创造条件(刘鹏,2009)。

(三)提高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执行效率

首先,要严格按照政策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循环经济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吸引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避免资金的低效使用以及企业盲目推进、重复建设。政策制定者也要对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消除短期成效观念,做好循环经济攻坚战的准备。其次,每项政策的出台要经过严格科学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不符合成本效益分析的项目要严格禁止。同时,对于在建或已建项目,要强化监督和跟踪机制,保证资金利用程度最大化。最后,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企业扫清政策、制度障碍,为循环经济投融资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针对企业融资面临的贷款审批程序繁琐、时间长的难题,建议国家成立专门针对循环经济贷款审批的机构,提高企业贷款效率。

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财政政策;外部性;资源税改革

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说过:“历史上的重大经济变革一般都可以从财政上找到原因。”发展循环经济也应从财政因素方面寻求突破。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

(一)循环经济的正外在效应需要财政资金支持

外在经济(不经济)或生产中正的(负的)外在效应,是一个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的不付代价的副作用。[1]

外在经济又称正外部性,是生产者的产出或投入对另一个生产者的不付代价的正向作用。循环经济就带有外在经济的特点: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所带来的环境质量改善、废弃物减少等效益同时也会使社会或其他企业受益,但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这就会造成私人活动的产品供给往往小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为此政府需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使其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等。

循环经济的方法常常需要前期资金投入,并要求企业增加生产成本。由于循环经济的很多益处由广大公众或社会获得,而实施成本由企业和(或者)消费者承担,因此实施循环经济一般需要政府的介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二)环境污染的负外在效应需要财政手段干预

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是指生产者造成的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危害而自身却没有为此支付成本。为此政府必须通过财政手段对其进行干预,对污染企业征税,将企业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使其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等,到达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循环经济注重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全过程循环,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逐步以最小代价、更高的效率和效益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2]可以看出,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息息相关,环境污染的治理可以减轻循环经济发展的压力,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可以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从这一层面讲,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需要财政手段干预。

二、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其作用

财政政策是指为了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3]定义中财政政策功能的着眼点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与稳定上。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开展,财政政策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我们国家2005年以来在一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生态园区以及一些资源型城市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设立循环经济试点,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是税收、财政支出和发行债券,三个方面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各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税收

税收是财政政策常用的调节手段,直接关系到资本使用者成本的高低,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资本的使用成本,激励企业采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设备,提高生产效益,不仅可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这里以税收补贴为例,说明税收激励政策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加以分析。

D和S分别是补贴前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应的市场均衡为E。现在政府对从事循环经济企业的产品实行从量税补贴,单位商品的补贴额为s,那么企业的供给曲线就会向下平移s个单位,新的市场均衡变为E’,均衡的交易数量是Q’。消费者付出的价格为Pp=P’,较原来的均衡价格Pe有所下降;企业收到的价格为Pr=P’+S,较原来的均衡价格Pe有所上升;商品交易数量为Q’,较原来的均衡交易数量Qe有所增加。

由上可知,通过补贴,消费者不仅得到了实惠,生产者的产量和收益也有所提高,从而可以实现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相反,不对企业进行补贴,企业生产成本就会加大,产品的成本又转移给消费者,消费者购买力下降,最终又导致企业生产的萎缩,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所以税收补贴政策对发展循环经济十分重要。

(二)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于循环经济,一定的财政支出更是不可或缺。许多企业还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相关的技术实施循环经济,缺乏资金是企业执行不力的重要因素。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标准相对较低的技术和生产流程以及资源和污染密集型的传统生产方式,如果以循环经济为导向对这些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可能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而负担不起。政府必须加大财政支出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三)政府债券

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债券,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券和地方政府的债券,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国家发行债券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定的债券则能通过吸收民众的外来资金以促进特定项目的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日前联合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指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示范基地)、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直接融资工具,探索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示范基地)内的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这必将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财政支持。

然而我们的财政政策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仍有许多不足。

三、我国财政政策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