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思想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应试教育弊端的反思,源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源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客观规律。从实践中的反思,到理论上的争鸣,再到政策理念的形成与推,如今,素质教育的研究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要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具体该怎么办?这是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素质教育内涌价值的显现,必须从教学这一教育的基本形式入手,素质教育呼唤创新教学。

一、创新教学的内涵

创新教学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会创新的教学,是指创造性地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即指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授予学生创新技能的过程。创新与人格有很高的相关性。旺盛的求知欲是创新人格的典型特征,热情、富有幽默感、责任感,勇于标新立异,坚持不懈百折不挠,自信、独立、勤奋进取是创新人格的优秀品质。具有创新人格的人,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做事一丝不苟。

传统教学在人学基础上表现为学生是教学的绝对客体,是所谓的教养的对象或静态培训的对象:在教育目的上表现为单一片面化的社会本位主义或个人本位主义,社会的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或反之亦然:在人才观上表现为培植“权威的奴仆”或“机器的活部件”式的人才;在课程观上表现为单一的学科课程或活动课程的课程模式;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则表现为注入填鸭式教学等。然而,创新教学的人学基础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动态主体,思维具有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发展途径之一,在教学目的上打破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片面化追求,力求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在人才观方面,创新教学旨在培养能自主适应社会,具有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课程理念上,创新教学表现为对综合立体型的课程体系的关注及对培养不同个性且具有本土文化底蕴的人才的课程模式的追求: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上坚持启发诱导式教学等。另外,我们也可以从点和面的不同视角来把握创新教学的内涵。从作为课堂教学的“点”上看,创新教学的教学关系体现为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智力活动的多边互动性及班级管理的民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求知范畴。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方面,师生之间都处于平等、相互认同的和谐的地位上。从作为教学系统的“面”上看,创新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在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并以此为核心,创新教学将在整个流程系统对传统教学作相应的调适,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过程的规律及原型、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评价等等。

如果说传统教学使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局限的话,那么,创新教学的核心内涵则是激励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以此为出发点,从点和面的整个教学体系上革新传统教学。这也是当今时代对教学改革的渴望与要求。

二、创新教学的特点

创新教学并不等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不等于全盘“西化”,也不等于全盘“电化”。创新教学从观念到理论,从模式到方法,从制度到管理的各个层面都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条件对教学的关照。因此,我们在剖析创新教学的特点时,不妨从历史的纵向和现实的横向加以诠释。

(一)从历史的纵向看

1 动态性。所谓创新教学的动态性,即在考察不同地域、历史和文化条件下的教学应持变化动态的眼光,把握创新教学的传统基础,审视其内涵的时代特征及走向。创新教学不是一种凝固的静态化的教学思想或教学模式,它的动态性特点是由教学系统的外因决定的,比如经济基础、科技革命、政府行为等。创新教学既是教学对外因刺激的积极反应,又是系统内部为适应外界自我调整的结果。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下的问题教学法到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观下的发现教学法,从凯洛夫的“双基”教学模式到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实验,从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养性教学到克拉夫基的范例式教学,我们都可以看到创新教学动态性发展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创新教学可以作为社会历史变化的指示器,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点。

2 时代性。创新教学的时代特征是由一定时代的本然价值决定的。创新教学的呼声原本来自于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观念变化的情况下对传统教学体制与方法的反思。所以,创新教学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演化的过程。带有特定时代精神的烙印。当今世界正逐渐由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国际社会呈现一体化、知识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多重特征,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教育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创新教学则是适应教育蕴涵变化的必然要求。

3 创造性。所谓创造性,是指人们的思维或实践活动具有的创新特性。创造可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是创造出相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的新型产品,类创造则是创造出相对于个人而言的新型产品。创新教学中的系统创新具有真创造特征,而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主要是指具有类创造的特征。实际上,创造的两种形式是有机联系的,类创造是真创造的前提和基础,真创造是类创造的发展和结果。

(二)从现实的横向看

1 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传统教学观念下学生的思维是被动展开的,是在教师权威和师道尊严的传统影响下进行的。创新教学还学生自主思维的权利。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和推进的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以“人”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重视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从课堂教学上看,创新教学的目的是鼓励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它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学观念下的学生不再是课堂上被支配的配角,而是被激励思维的主人。

2 课堂交往的多边互动性。学生在课堂交往中,不管是智力活动还是实践活动,教与学的关系都是多边进行的。创新教学不仅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生的双向影响关系,也存在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含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团体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多边关系。创新教学在组织上坚持民主、平等、合作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指导思想,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认知功能和学生之间的群体教育功能。

3 教学关系的双主体化。创新教学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在教学以及教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在自我的成长和学习的选择上有自主的权利。这两个主体可以在同一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同时并存。创新教学的教学关系上的双主体化特点可以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能动性,可以使他们明确各自的责任和权利,使师生之间的主体性活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并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自我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创新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全国有不少学校创立了诸如情景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多种可操作模式或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这对推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这些素质教育的实验都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应试教育进行了改造。由于与之配套的创新教学理论没有得到相应的建设,导致素质教育的实践仍停留在经验摸索的水平上,而且难以进一步推广以致受益面不大。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可持续全面发展的教育,它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忽略教学的这一基本形式应另辟新径,否则,就难以跳出见仁见智的“困惑与繁荣”的束缚之中。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是创新教学。我们所说的创新教学,是以全面提高教育对象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实践。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教育 实践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朱卫芳(1974- ),女,河北大名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和英美文学;柏平(1963- ),女,山东临清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律。(河北 邯郸 056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邯郸市社科规划课题“邯郸建设背景下创新型英语实用人才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5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75-02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愈显严重。企业对招聘对象的要求更加苛刻,主要查看学生是否有实践创新能力,是否有工作经验,能否很快实现职位对接等。因此,正确定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寻求素质教育模式下培养高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核心课题。

一、高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及相互关系

现代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素质教育是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身心潜能和个性发展。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素质。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创新教育又被提上了日程。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强调对当代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责任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全面素质发展包括创新素质,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提升。所以说,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高质量的素质教育,两者是一致的。高职院校要积极顺应时代需要,结合实际全面开展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二、高职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困惑

1.体现“能力为本,素质为魂”的教育理念。我国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发展教育。高职教育必须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体现“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理念。高职素质教育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素质教育过程中,使“创新”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成为大学生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少高职院校只重视职业能力的训练、忽视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不能适应培养目标需要,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和发展。高职院校应注重 “能力为本”的同时,体现“素质为魂”的理念,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这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所必需的,也是时展和社会的需求。

2.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只针对极少数优秀生,也不是只针对某个教学环节。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做人、求知、生活和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课堂和实践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公共基础课堂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和宣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知识储备,适当增加部分专业课程和前沿学科课程,为参加创新实践打下扎实的基础。第三阶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创新实践,确定选题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活动。

3.高职创新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是许多高等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高职院校当然也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但创新人才是在工作实践中成长起来的,高校所确定的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只能是一个对大学生未来发展的预期目标。高职院校预期目标应该是培养基层创新人才,即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服务、精神生产和文化传播一线工作人员,其价值体现在企业技术改良、工艺改进、文化知识物化等过程中,创造基层文化与精神财富,改良局部社会风气等。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应是创新人才的选拔,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为不同潜质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成长的空间和机会,最终成为真正的创新人才,成为推动社会科学文化不断发展进步的主要力量。

三、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途径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第3篇

(1)主体的同一性。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来到学校为什么?成人、成才;到了学校做什么?求识、求技;将来离校做什么?立业、创业的三个什么,告诉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主体性,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环节,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学校不论开设什么专业,也都应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重视开发思维,启迪智慧,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在学会专业的同时,还要学会求知、做人、生存和与人共处。二者的主体是高度同一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该成为学校至高无上的办学信念。

(2)目标的同向性。

教育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就业者,还要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创业者。正如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的: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通过教育部门的努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创业者,就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各项事业就会发挥重大的作用。可见,培养创业者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效地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也是我国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竞争、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能力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强弱,而这恰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说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3)功能同效性。

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彻底改变教育脱离时代、社会、生活的弊端,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更加贴近人生,使人的生活质量更高,人生更加完美。创业教育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创业教育除了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终身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些功能与素质教育所突出的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

2.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具体的培养要求和培养途径等方面却各有差异

(1)从国家关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上来看,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体现着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突破口,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是素质教育顺应时代要求的更高层次的定位。

创业教育作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其目标指向则更为明确和具体,是创新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和实用化。

(2)从功能体现上来看,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不能替代素质教育,但从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再到创业教育,我们可以发现,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使命感在增强,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的转变力度在加大,对开创性人才的培养在更加重视。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质 定义 目标 定位

1 信息技术的定义、分类与特征

1.1 信息技术的定义 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 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 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 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 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 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 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 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 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 信息技术的特征 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 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 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 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 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 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 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25-01

学术界一致认为,以视听、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是教育界中践行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这是教育为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结果,也预示着教育领域革命性变更的开始。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简单地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中学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采用传授――接受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生接受、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教学效率高。但是,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往往教师讲的多,学生的活动少,学生感到单调、枯燥,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机会较少,且交流时间有限。

二、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网络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起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教学形式。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可以使学业上失败的学生在同伴帮助的过程中经历成功的体验,重塑自尊;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学习消除了在应试教育中竞争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孤立,形成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生关系。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网络环境可以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三、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关系

1.创新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当代的社会条件下,合格社会公民的主要能力不仅是学习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学习知识的能力,有筛选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死记硬背各种各样的死的知识,因为在信息量巨大的当今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记忆如此海量的知识和信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筛选和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2.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条件素质教育要保护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学习的主动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天生的特质,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人性化,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精神的源泉,而不合时宜地应试教育常常会忽略甚至挫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可以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综合为一体,使教学信息质量的处理更上一层楼,从而大大丰富教学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教学中合理利用及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使教学信息更好地重组,提高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注重学生个性差异,真正实现“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形成和落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中采取的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进程,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勇敢、自主、执著的精神,真正提高学生创新的能力。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创新教育的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能够使教育者享有广泛的信息资源,学生能够依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地选择信息。教师可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到课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中,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推广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实现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