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力学习题有的给出一个物体,有的给出两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物体。从物理过程看,有的给出部分,有的给出全部。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 1.由个别向一般转换。
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研究对象的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
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否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的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上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有严格的科学界定。同一物理概念在不同的物理学识水平阶段严密的程度不同。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界定模糊不清,思维混乱,解题注意分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
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3.培养创造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
中学学习的力主要有:牛顿运动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等。一些能力中下的学生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及适用范围置于思维盲区,需要对已建立的解题信息加以选择。
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
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
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
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一些能力较差的学生解题一旦受阻,思维停滞,需要点拨才能展开。通过设疑点拨探究解惑,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层次。
1.指导语点拨。
2.资料点拨。
3.情境点拨。
4.交流点拨。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文化心理机制;四维养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11-0054-04
跨文化能力培养一直是大学外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应以“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但是,近十年来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虽频频改弦易辙,课程建设成绩斐然,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仍不容乐观,从而并未引发外语教学的质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教学。外语教学既是两种以上语言及其文化(本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跨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融合和文化创生活动。这就要求大学外语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才能实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大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价值
关于大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理解能力,目前尚未有确切定义。我们认为,跨文化理解能力是外语教师在特定语言教育活动中运用所掌握语言知识(本土语和目标语)、认识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从而达成这两种语言及所承负的两种文化之间的融通和本质规律的教学思维活动过程,是利用原来的知识与经验,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活动,把握认识对象的综合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大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是指外语教师在文化觉醒基础上通过对外语教学中本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性的认识和辨析,运用文化隐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手段将其活化于具体外语教学过程中以达到外语教学目的而形成的对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理解能力。这种跨文化理解能力包括跨文化洞察力、跨文化直觉力、跨文化思维力和跨文化解释力。
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之间以对话、理解、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知识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语言教学的特点使得大学外语教师应经由对自身文化觉醒意识的认知、对学习者文化觉醒意识的推动、对异同文化的发现与整合,实现两种文化的交融与互动,最终达到文化教学的目的。这种跨文化互动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工作和社交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能够进行,就在它必须建立在个体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之上。这种跨文化理解能力也是一种国际理解的能力。既包括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教育,也含有知识视野、认识能力、道德品质、信息处理与沟通、心理素质与团队精神、应用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因此,外语教学的特殊教育环境及其活动必然要求大学外语教师具备很强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二、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文化机制
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是在一定的教育文化场域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这个场域是由弥漫着文化的三维(物理场、社会场、心理场)空间所构成的综合性环境。除了学校、课堂这个相对固定的物理空间外,文化场域主要由两方面所构成: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及其所从事的文化活动:个体的文化心理过程。对于大学外语教师来说。前者表现为“社会性跨文化交际活动”,后者表现为“个体文化心理活动”。
首先,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形成的表层文化活动机制。外语教师的文化交际活动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分为职前和职后两部分。大学外语教师的职前跨文化交际活动指的是他们所接受的职前跨文化教育。而职后跨文化交际活动指的是他们所从事的职后跨文化教育实践。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都发生在他和教师或他和学生之间,都发生着两种以上语言及其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活动。这种活动如图1所示。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就是在这种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其次,跨文化心理活动是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形成的深层文化心理机制。跨文化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跨文化认知,在文化体验中产生跨文化情感,从而达成跨文化理解。因此,跨文化心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跨文化感知、跨文化思维也有跨文化体悟和跨文化创生。图2表明了外语教师跨文化的心理活动过程。大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感知”是两种文化的输入与输出、传承与吸融的双向动态过程。“跨文化思维”与“跨文化体悟”是由文化认知升华为文化情感的心理活动过程。大学外语教师通过了解、感知、接受不同文化逐渐生发对异质文化的好感进而产生浓厚兴趣,最终在心理上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跨文化创生”则是在长期跨文化感知、跨文化体悟等之后的“豁然开朗”,即对两种文化的理解和创生。
三、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养成的四维模式
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多维体系,不仅需要具有自觉的跨文化意识和对不同质文化的强烈情感,需要具有跨文化的领悟和深刻理解以及对本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中蕴涵的丰富隐喻的直觉把握,还需要具有从事跨文化活动的能力即文化交际能力。文化觉醒、文化理解、文化隐喻和文化交际便构为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养成的四维模式(见图3)。
首先,文化觉醒是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养成的内在前提。教师的“文化觉醒”是其自觉地对自身的教学文化作理性反思的一种内在需求,目的是要唤醒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意识。文化觉醒既是意识的改变,也是行动的方案。意识与行动相互作用。现实大学外语教学生活中,外语教师很多时候并没有文化批判和文化反思意识,更谈不上文化自觉意识,而是怀着“从众心理”,以“习惯成自然”态度埋首于日常语言教学。这种外语教学及其教师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跨文化诉求、诠释本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达成跨文化教学的目的。因此,文化觉醒、文化自觉意识应成为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形成的第一个维度。
其次,文化理解是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养成的实践基础。文化理解既是跨文化活动的关键,也是大学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核心。文化理解强调语言与文化通过对话产生意义。因此要求大学外语教师不断将异质文化输入知识与本土文化知识及自身已有经验进行综合生成意义,意味着本土语文化、目标语文化及个体文化积累三者的互动与融合。这一过程使得教师的文化理解能力不断得以发展和提升。外语教学中文化理解的关键在于本土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双向互动,吸收与同化,最终形成独特的双文化甚至多元文化的耦合。文化理解以对话的方式进行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的交流融汇,使处于本土文化土壤中的外语教学既诠释、转述目标文化又兼容、转化目标文化,走向跨文化理解。大学外语教师运用差异智慧寻求不同语言文化的同异,从点滴文化内容教学中积累对于外语教学的独特视角和风格,形成不同层次的文化理解,应对不同文化教学的需求。无论是从语言视角向文化视角的延伸,从语言技能向文化素养的拓展,还是从吸纳文化向融合文化的提升,文化理解均至关重要。
再次,文化隐喻是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养成的环境氛围。文化隐喻是语言中的一朵文化奇葩。大量蕴涵丰富、饱含异域特色的隐喻流淌在语言的各个层面,是我们进行有效外语教学的切入点,更是形成外语教师跨文化理解能力的潜在文化氛围。隐喻的本质内涵是通过某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类事物。Lakoff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思维、经历、言语和行为的基础,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嘲隐喻能将枯燥的语言文字符号知识学习化做充满独特异国特色意蕴的文化比较学习。隐喻在外语教学中大量存在。如:“经济滑坡”、“文化沙漠”、“黄金时代”、“Stone-deaf”、“Crystal-clear”、“Shoulder-high”、“Life is a joumey”、“Anger is fire”等等。外语教学的本质特点要求外语教师不仅能通晓本土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异同。还要能从语言现象着手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最终达到融合文化异同的跨文化互动教学本质。外语教学的跨文化本质赋予隐喻以广阔的空间,从词语的产生、发展到语言运用均具有隐喻特性。它将或具有文化共性、或喻体相同本体相异、或喻义相同喻体不同的种种双文化隐喻现象变为跨文化认知的一部分。因此,如何运用隐喻向学生传述母语和目标语中对应的源域和目标域,从而获得跨文化体验进而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值得外语教师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综合思维 历史与社会 材料分析题 解题能力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韩震教授指出:“历史与社会把强调时间逻辑的历史与以空间逻辑为主的地理综合起来,这是在分析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综合思维的重建。”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综合思维是把某一事物的某些要素分离出来,组接到另一事物或事物的某些要素上的创造性、创新性思维的过程。综合思维中的分析是综合的分析,以综合为认识的起点,并以综合作为认识的归属,是“综合-综合分析-新的综合”的思维逻辑。
学生在解答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时存在许多问题,能力普遍较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解决材料分析题的综合思维。其一,缺乏材料关联的单独认识。学生浏览材料是单独阅读,对材料缺乏关联形成一个综合认识。其二,偏离主题要义的单一分析。学生分析多个材料并将之转化为综合分析时,缺乏技巧,解决问题辞不达意。其三,囿于问题解决的单向思维。基于材料的隐性信息,或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结合解读,往往受困。因为学生习惯于用单向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是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最大困难。
一、解读综合思维:综合认识―综合分析―新综合认识
综合认识是形成综合思维中各要素的第一要素,就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而言,即能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若材料是两个及以上,不管材料出自何处,其考查的内容都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有所体现,是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可以在每个材料进行单独认识的基础上,对有效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形成相关联系,使之成为对所有材料的综合认识。如下述材料分析题:
案例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文字记录来看,从三国时期大陆已经对台湾有了初步的涉足和记载,从隋唐开始有汉人移居台湾,16世纪以后台湾先后被荷兰、日本所侵占,1945年10月25日台湾及澎湖列岛等岛屿重入中国版图。
材料二:2013年8月,两岸直航航班已经增加到每周670个航班,大陆货运航点由6个增加到9个,货运航班增加到每周68班。还有不定期的航班,如春节包机、季节性包机、临时性包机等,这类包机每年大约1600多班,使两岸往来更加便利。
材料三:海协会、海基会于2013年6月21日成功签署《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此一协议对深化两岸关系发展深具意义。可却视为洪水猛兽,指责服务贸易协议签署是密室交易、黑箱作业……协议是极为冒进的作为,台不停地与大陆签订协议,将台经济锁入大陆,纳入“一中市场”,对台维持现状的能力势必造成极严重威胁,让台湾被大陆终极统一。
(1)从材料一和二中,我们捕捉到哪些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了两岸美好的明天,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
1.综合认识――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及相关联系
第一步:有效信息收集。收集出三则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几个关键词台湾、大陆、两岸、反对等。第二步:有效信息整理。材料一指的历史由来;材料二指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增强;材料三指台湾反对两岸关系正常发展等。第三步:有效信息联系。将材料和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并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中和两岸经济文化相关联的内容。理出学过的知识: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国家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在统一的趋势下促进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阻挠统一的势力依然存在,海内外中华儿女仍需共同努力。通过材料和课本知识相关联,学生们很快形成了对材料的综合认识。
2.综合分析――依据设问对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诚然,材料分析题中的设问给我们几方面的提示,一是回答的依据,如据材料回答,据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还有材料和所学知识都没有涉及的如认识、启示等。如上述题中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不注意审题,往往不看清题目也不看材料,就依据课本上的内容回答,结果是南辕北辙。二是材料中包含的关键词,就像问答题中的关键词,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等,上述题中“台湾、大陆、两岸、反对”等词语就是要回答的关键词。三是注意审题,注意设问的每一重要信息,就能找到材料和设问间的关系。因此非常容易理解设问中“哪些信息”、“两岸美好的明天”和“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是因果关系。因此,只要引导学生在材料和课本中找出“哪些共同的信息”、“两岸美好的明天”和“我们应该付出哪些努力”的相关信息就完成对上述材料的综合分析了。
3.新综合认识――基于综合认识基础上的整体把握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在综合认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完成新的综合认识了――完成对材料分析题的解答。解答要点:(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大力加强两岸经济文化的往来,获取两岸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2)要努力使台湾当局彻底放弃“”,杜绝和其他分裂祖国的敌对势力往来;大力加强经济、文化和国防建设,争取获得世界其他爱好和平国家的支持;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作为中学生,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立场,并大力加强宣传,认真履行维护祖国独立统一的义务等。
二、培育综合思维: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三个环节
综合思维的形成对提高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至关重要,同时提高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又能培育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既然综合思维的形成离不开“综合认识―综合分析―新综合认识”的思维逻辑过程,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培育综合思维?下面再结合一例简要论述。
案例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水问》披露了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状况:广州珠江的部分河段近年来每天出现被称为“黑龙”的大面积黑色污染带,并伴有臭味;浙江绍兴古运河东湖段水葫芦大面积爆发,江面被堵塞,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
材料二:“用电空中取,用水天上来,用热地下寻。”北京奥运场馆集中体现着节能环保意识。水立方、鸟巢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节能减耗典例。
杭州近日出台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的实施方案》中,将控制机动车污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了淘汰高污染机动车、提高油品质量、完善高污染车辆限行制度、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车辆、发展绿色交通等具体举措。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正面临哪些环境污染?结合材料谈谈其产生的原因及不良影响。
(2)材料二说明我国正采取哪些战略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结合材料所学知识,我国为应对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本题的解题过程也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寻找主题,点线相联
把材料中的各个有效信息串联起来是形成综合认识的根本,除了收集关键词这个点外,还在于找材料的主题,主题就是串联有效信息的线。上述例题,收集了其中的【关键词】污染、节能、环保、减耗等,寻找这些关键词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找到关键词之后,接下来是寻找材料的主题。我们发现,关键词和主题是点与线的关系。点已经找到,找什么样的线要看点的大小、方向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分析出“污染”和“节能、环保、减耗”是反义词,“污染”是我们反对的,而“节能、环保、减耗”是我们提倡的。因此,学生就容易找到材料的主题,即:防止污染,提倡环保。
关键词和主线都找到了,即材料的有效信息确定后,在综合认识环节中,还需要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课本相关内容相联系。两则材料中的材料一和课本中环境污染制约地区经济发展,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关;材料二和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以及节能减耗有关。
环节二:运用主题,综合分析
进入综合分析环节,我们的任务是在综合认识的基础上对设问进行剖析,针对上述题目可以运用如下综合分析流程:还原材料运用主题验证主题。
第一步,还原材料。将材料中的内容和课本原理以及课本中的示例进行比对,发现主题和材料二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并且和课本示例紧密联系,具有明显的相互关联关系。这就说明了主题和材料相吻合。
第二步,运用主题。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主题,把材料中和主题紧密结合的语句剥离出来。如材料一中“大面积”、“堵塞”、“臭”、“毒”、“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雾霾”等词语和语句是和“防止污染”相关;材料二中“节能环保意识”、“节能减耗”、“清洁能源”等词语和语句和“提倡环保”相关。
第三步,验证主题。比对材料和课本知识之间的相关知识点,以及和课本示例之间的相似点;如果发现材料和课本知识点、课本示例之间的相似性不那么明显,或者和二者之间的一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此时我们就要考虑自己归纳的主题是否恰当,是否符合材料的主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引导学生敢于重新对材料进行分析,重新对主题加以归纳,然后再次进行和课本知识点、示例进行比对,并最终找到与二者相吻合的主题。
环节三:彰显主题,综合认识
运用主题组织语言的过程就是梳理综合分析形成新的综合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将主题回归到材料当中,从材料中间找到能够充分彰显主题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语句,并将这些词语和关键性的语句与主题完美组合,并最终形成答案。
对上述例题形成的解答即形成了对材料新的综合认识:(1)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环境污染制约当地经济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2)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技兴国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应对能源危机的具体举措:降低能耗,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应对环境污染的具体举措: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历史与社会材料分析题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我们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根据材料提取信息、分析信息、形成认识,依托于课本服务于材料,应是解答材料分析题必须遵循的一大原则。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准确归纳材料主题,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最后圆满解答问题。在提高学生材料分析题解题能力的过程中培育综合思维;反之,通过对综合思维的培育,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材料分析题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
图形、图表是信息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图形、图表类试题能较好地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既能直观、形象地反映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等,又能高度概括、浓缩知识,反映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图形、图表类试题通常是在分析、理解和应用的水平上考查学生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对生物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考查。它一方面能考查学生对生物学常用图形、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还能考查学生用图形、图表的方式描述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能力。图形、图表类试题在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分析、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对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上有明显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成为高考命题专家特别青睐的一类题型。而提高学生解答此类试题的能力,无疑是学生赢得高考高分的关键所在。
但是学生在解答图形、图表类试题时常出现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科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理解不透或不能很好地区分辨析;二是读图能力差,根本看不懂图、表或不能完全看懂图、表。这种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图形、图表的解读;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失误。如果教师没有在授课和复习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读图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规范的解题方法,就会导致学生在遇到此类试题时一筹莫展,要么读不懂图、表,要么好不容易读懂了图、表却不知图、表与答题的关系。针对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以及学生的现实状况,教师的应对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学习课程中注重教材中图、表的解读和分析
现行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带领学生认真分析、解读图、表的含义,并将图、表与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相联系,以加深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体会图、表的优势和作用。这样做既落实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对学生学习来说,既丰富了学习方式(文字、图表),又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善于将图、表、文字等不同形式统一到共同的知识原理上,并能关注同一知识点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获得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思想的能力。]
例如对于教材中的细胞膜亚显微结构图的解读(图略),一般教师会关注到细胞膜由蛋白质和双层磷脂分子组成,以及两种分子的排列方式及特点等。但进一步观察,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到膜上蛋白质分子的种类不同:有带多糖侧链的糖蛋白,有中间有裂缝的通道蛋白,有贯穿整个膜的载体蛋白等。而膜上蛋白质种类与膜的功能密切相关,于是识图的同时既引出了细胞膜的功能的教学,又渗透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的教育。另外,通过对糖蛋白的辨识,以及对与糖蛋白分布相对的膜的另一面的细胞的骨架(图中红色丝状结构)的认识,教师还能教会学生如何区分细胞的内外,从而为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的教学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判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方向等方面提供依据。
2 训练过程中注重科学解题习惯的养成及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
解题的科学程序直接影响解题的效率和正确率,而规范答题则直接影响得分率。错误的思维方式或混乱、随意的解题程序,往往导致事倍功半,甚至思路走偏,解不出题,而答题不规范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明明已经解了题,却因为答题太随意或没答到关键点而不得分。
科学的解题程序应该是:
(1)明确题意;
(2)认读图表,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排除干扰信息;
(3)将图表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相联系,必要时将文、图、数字等不同形式相互转换;
(4)按照题目要求,选择不同角度作答。
由于图形、图表的形式繁多,现略举几例加以说明:
(1)曲线图。对于曲线图,要注意“读轴――看线――抓点”。“读轴”是指读懂横轴、纵轴的含义、刻度、单位等;“看线”是指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如增、减及引起变化的原因;“抓点”是指关注到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等特殊点的含义。
【例1】下列说法与图示不相符的是(
)
A.若A表示血液中的C02浓度,B则可以表示呼吸频率的变化
B.若A表示血糖的浓度,B则可以代表胰岛素的浓度
c.若A表示甲状腺激素的浓度,B则表示促甲状腺激素的浓度
D.若A表示轻度污染后水体中的有机物含量,B则可以表示微生物的数量
题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物质的量,两条曲线呈波动变化,并且总是A曲线在前B曲线在后,即曲线变化的含义为,随着时间的推移,A逐渐增多,并导致B的增多,而B的增多却导致A的减少,而A减少又导致B减少,B减少又导致A增多……依题意分析各选项,可找出只有C项将A、B含义说反了。
参考答案:C。
(2)表格。
表格都由行和列组成。一般“行”显示表格的主体内容,“列”显示表格所反映的项目。有的表格还有标题或注解,显示的是表格内容的扼要说明。表格又分不同的类型:
①数据表格:对于这类表格,要看清数据变化的规律,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并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注意判断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因变量),特别要注意表中数据“0”的含义。
【例2】用含p的完全培养液培养大麦幼苗,几天后测试大麦根尖不同区域P的累积量和运输情况,结果如表1。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根吸收磷元素的主要区域在距根冠20~60 mm范同,吸收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B.在距根冠1~3 mm区域]2P累积较多,最主要原因是P用于DNA和蛋白质的合成
c.几天后在幼苗叶片中检测到印放射性,则光反应的产物中,含P的有机物是ATP和NADPH
D.实验两天后,幼苗出现萎蔫现象,可能是营养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造成的
根据题意,表中第二行数据“p放射性强度相对值”“运走量”与“积累量”之和应为根尖对P的吸收量,二者之和最大处即为根吸收量最大处。表中第一行所显示的数据实际上是反映根尖的不同部位,而根尖的不同部位由于结构的不同,功能也不同。所以吸收量最大处应该是具有根毛的成熟区,而此处不仅有根毛,还有导管,所以此处的积累量并不是最大。表中的“O”运走量,表示的是此处(生长点)无导管,无法运走P,所以积累量就是此处的吸收量,故B项错误。
参考答案:B。
②材料(或过程)表格:这类表格显示的是对材料的处理不同或操作的过程不同。因此要注意比较各项的相同和不同,明确差异的原因。
【例3】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一”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表1中实验设计。
根据题意,表格中要填的实际上是实验的操作步骤,要在步骤中反映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因为实验目的是“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所以4支试管中分别要满足底物相同、酶不同或酶相同、底物不同。
(3)图形:对于图形,特别要仔细。要注意挖掘图形的内涵与外延,并转换成文字,注意图中的名称、注解、提示等。从图中提取的信息要进行转换、迁移、拓展,必要时还要将图与教材中类似的图相联系,找到解题的突破点。
①结构图。
【例4】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如图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I
B.细胞间的识别、免疫、细胞的癌变与①有密切的关系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b过程不需要ATP,a过程未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理特性
该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与教材中的图非常相似。借助对教材中插图的解读,辨识出图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膜的内外等,结合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及生理特性等基础知识,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参考答案:D。
②过程图。
【例5】
图3是大白鼠细胞内某生理过程示意图,表3是其曲细精管细胞中存在的两种水通道蛋白AQP7和AQP8的部分比较。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在大白鼠细胞中可进行该生理过程的结构有_______,在图中方框内用“”或“”标出该过程进行的方向。
(2)丁的名称是________,它与乙有何不同?_________。
(3)图中甲的名称为____________,其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
(4)从AQP7和AQP8在中的表达来看,细胞分化的原因之一是___________的结果。
(5)控制AQP7的基因中碱基的数目至少为______个(不考虑终止密码)。
(6)在AQP7和AQP8合成过程中,与核糖体结合的信使RNA碱基数目相同,但AQP7和AQP8所含氨基酸数目不同,原因是(不考虑起始密码和终止密码所引起的差异)__________。
(7)大白鼠汞中毒后,对初级精母细胞和的影响,哪一个更大些?__________。
本题是图、表综合题,需要对图、表分别进行分析。图的原型是教材中DNA转录图,只是多出了甲。因此,识图关键是结合基因结构及基因表达过程的基本知识,辨识出甲是转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的酶――RNA聚合酶,从而推断出丙为转录形成的RNA,转录方向即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往左。由此得出(1)(2)(3)小题答案。
分析表中数据,图中显示的过程及后续过程,出现不同的不是转录过程的差异,而是翻译过程出现差异。因为mRNA的碱基数一样而肽链的氨基酸数目不同,推测应该是在翻译过程中在肽链上切除了不同数目的氨基酸。由此得出(4)(5)(6)小题答案。对表格中最后两项分析,与“对汞敏感”性状有关的水通道蛋白AQP8的表达过程是“初级精母细胞到细胞过程中”,而与之对应的“对汞不敏感”性状相关的AQP7是在“成熟的细胞中表达”,结合减数分裂的有关基础知识,即可得出(7)小题的答案。
答案:(1)转录
细胞核、线粒体
(2)胞嘧啶核糖核苷酸
乙是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乙的化学基团之一为脱氧核糖:组成丁的为核糖
(3)RNA聚合酶氨基酸
(4)基因在特定的时间选择性表达
(5)3 000
(6)翻译后的肽链进行了不同的加工.分别切除了不同数量的氨基酸
(7)初级精母细胞
③概念图。对于概念图的解读,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一定要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相联系,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对概念理解的全方位性。尤其要注意细节,否则会误入歧途,前功尽弃。
【例6】图4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生物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B.②是自然选择
c.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④是物种多样性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带动着物流专业教育的发展。基于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物流专业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能力,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能力,还需要具备英语写作能力,以适应新时期下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一、“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概述
五环四步教学模式中所指的五环,其主要为能力发展动员;专业能力教学训练;基础能力诊断;专业能力发展鉴定;教学反思。基于高职基础英语衔接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将“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运用到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应用的意义
在高职基础英Z衔接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下,“五环四步”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应用,对促使物流专业实现写作教学目标的转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此模式下教师可以按照现行的英语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促使学生加强写作练习,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开展写作教学活动,丰富写作课堂,营造轻松愉悦的写作学习氛围,进而使得学生融入写作情景,同时联系专业发展实际,立足于专业需求,做好写作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实现人才的全面培养。
三、“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在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应用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
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创建教学情景,则需要教师能够联系物流专业实际,借助多媒体设备资源,来开展英语写作教学。高职教学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专业发展需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进而培养具有较强发展空间的人才。在进行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到教学情景中,和学生共同进行写作练习。譬如:基于物流专业工作需求,学生需要具备英语书写的能力,小到书写货单资料,大到物流合同等,对此需要学生能够明确不同内容的书写规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不同书写格式,做好重点内容标识,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其能够按照规范来书写,并且带领学生模拟物流专业工作状态,创建书写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基本教学后,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探究课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规范书写文件格式以及文本合同等,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采取针对性教学模式
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基于高职基础英语衔接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模式,重点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英语书写能力培养,则需要教师对学生有着充分的了解,明确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这也是“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应用的主要环节,即基础能力诊断,教师可以通过知识考核的方式,来诊断学生的英语基础,或者采取提问式判断法,来明确学生的英语基础情况。做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分析,探究学生写作的薄弱点,进而采取针对性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制定写作教学方案,结合物流专业需求,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多样化教学,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譬如:针对听写能力较差的同学,教师在采取针对性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训练,则需要着重的培养学生的听写能力,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或者借助网络教学资源的方式等,逐渐帮助学生做好薄弱基础充实工作,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注重教学反思
运用“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开展物流专业英语写作教学活动,教师需要定期做好学生能力发展鉴定工作,基于学生过往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明确专业人书写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听写教学作为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做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后期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能力考试以及侧面了解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情况,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优化教学方案,基于专业人员今后的职业发展,为其奠定扎实的英语写作基础,可以通过层次培养的方式,在扎实基础知识后,逐渐的增添高难度的写作知识,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在意识。教师需要做好课堂了解工作,及时补齐写作教学设计不足之处,以全面的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水平。通过教学反思不仅可以明确教学效果,还能够发现“五环四步”教学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提升英语写作教学效率,提供改进方向,以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促进物流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