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交际能力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范文第1篇

案例一:新学期开始了,一年级新生小林的妈妈带着他走进教室, 见到老师, 妈妈忙说:小林,快向老师问好。小林低下头,不肯出声。老师走上前:小林,早上好。小林却躲到妈妈背后,任妈妈怎么推她,也不吭一声。

案例二:一年级新生小奕在课堂上不停地玩铅笔、文具盒,看到同桌的新尺子,一把抢过来,同桌不让,他就用铅笔去刺同桌的手。下课了,他在操场左冲右撞看见以前在学前班的同学,就上去擂他一拳。他看见几个同学玩游戏,马上冲过去要参加,别人不让,他就动手打人,还在一旁故意捣乱,闹得同学们纷纷向老师告状。

案例分析:像小林这样的表现在儿童中并不少见。很多人认为是儿童性格内向、胆小所致。其实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腼腆与羞涩,而是儿童整体形态上缺乏一种人际交往的风度和气质,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能力。像小奕这样的儿童在各班至少有四五名。他们多表现为好动、攻击性强,常为一点小事与同学闹矛盾,不合群,不易被同学接受。其实他们的攻击行为并非出于恶意,有时候,他是借此向同学示好,只是他没有采取正确的交往方式,引起同学的误解。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掌握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没有形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现代社会早已不是鸡犬之声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感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占的作用只占25%,而交际能力占75%。儿童的人际交往具有将来沟通信息,交流情感,协调行为,提高人际知觉准确性的作用,交际能力是儿童成材的必要支撑。

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到34岁就愿意加入群体;从学前班进入小学,他们的社交发展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充分和细致的了解;他们将学会参与复杂的团体活动;依恋对象也将由家庭扩展到团体或群体。因而学前班是培养儿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时期。学前班老师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地引导儿童,让他们学会用文明的语言,文雅的举止与人交往,培养他们宽容、合作、不卑不亢的交际风度和动静有致、落落大方的交际气质,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前班老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指导:

创造良好的交际环境,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首先老师必须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同伴交往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温暖、关爱、尊重和信任的心理气氛和教育环境。例如,可创设儿童需要和能帮助别人的情景,让他们学会助人,使儿童能感到群体生活的优势,这样的群体能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绪,并表现出较强的交往动机与持续交往的兴趣。老师还应创设与他人合作的机会。研究表明,游戏活动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在游戏中尤其是角色游戏中儿童易产生合作行为。儿童在角色游戏中意识到自己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的相应责任,这也保证了儿童参与的热情。因此,学前班老师要多组织儿童开展有益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儿童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承担责任。

进行必要的礼仪练习,提高儿童交往能力。古语云:礼尚往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崇尚礼仪。《礼记》中说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老师可先从表情、姿势入手,让儿童注意在与人交往时面带微笑,语言礼貌,态度诚恳。因为这是与人交往的基本素质。儿童早期的交往大多是围绕玩具发生的。老师可利用儿童使用玩具的机会,对他们进行礼仪训练,如儿童可以通过玩具发生邀请,可以在借用或交换玩具时学会理解和分享,还可以在使用玩具中学会等待。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教育;重点培养;沟通及交往

沟通及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必须从小培养。通过教育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教育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数的幼教并没有充分应用交往教育让幼儿耳濡目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太理想。因此,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在幼儿教育中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进行沟通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孩子沟通及交往能力的意义

由于幼儿的身心特点,注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会多与学生沟通及交往,在幼儿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了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可以将整个教学过程理解为幼儿与各个方面的交往过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交往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形成良好的师往局面,才能促进幼儿从教师那里学到知识。当教师和幼儿形成了良好的交往,幼儿对教师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双方良好的交往就会使得幼儿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信赖感,这样也有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同时,幼儿之间的交往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使他们懂得了与同伴分享各自的生活经验,以及可以互相地模仿对方,这让他们在这种交往中得到快乐,同时对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幼儿园教育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交往的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对于幼儿自主个性的发挥,要让幼儿在非常自由的交往环境中获得一种与人愉快的交往体验。在幼儿园的交往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将幼儿与其同伴的交往做成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通过交往幼儿也充分发挥了其自身的个性,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之间交往的情况对幼儿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依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培养孩子沟通及交往能力的策略

作为教育方面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交往教学有着非常独特的教学规范以及在教学中的操作方式,它的主要理论依据为教育学上的建构主义,这种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它主要通过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让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的方式,来构造出一种比较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教学环境。

1.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一定要让幼儿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把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确立为幼儿阶段的教育目标。近年来,笔者了解到,一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培养认识还有一定的片面性,他们认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如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其实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其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以及合作精神等,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大部分幼儿教师对于幼儿这方面的培养并没有重视起来。因而,要真正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培养,幼儿教师就一定要真正了解幼儿内心最真实的需求,通过交往教学模式与幼儿进行非常融洽地交流,幼儿在这种非常融洽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进而也就可以增加其主体性。

2.营造研究性学习空间

幼儿学习知识还可以通过“研究”这种方式进行,而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这种研究性学习进行鼓励和引导。其实幼儿的这种“研究”主要指的就是幼儿在与他的玩伴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观察并试着找到某个问题的解决策略。幼儿在这种合作研究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他同伴的长处,并且通过这种相互的交流得到一些新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开展交往的教学模式时,幼儿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研究性学习进行适时地鼓励和引导,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在这种交往的教学模式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开展幼儿的“研究”性学习时,幼儿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立适合幼儿去了解的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课题”。这种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应该要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课题的内容还应当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只有这样幼儿在对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观察后发现一些问题,才可以让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养成思考的习惯。同时为了提高幼儿的小组合作研究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比如教师可以试着将幼儿的座位进行经常性地变化,经常采用不同的方式变换幼儿座位旁边的伙伴,这样一来幼儿的交往频率就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在这种频繁的交往中也免不了会起一些冲突,而正是在这种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使得幼儿解决问题以及与同伴关系的处理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建和谐的情感氛围

在幼儿园教育中,师生通常展开的平等交流活动就是交往教学模式的具体反映。在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以及合作互动的氛围。幼儿教师为了营造出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以及教育环境,就应该努力地与幼儿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儿教师通过与幼儿非常亲切的交流,进而与幼儿之间形成一种非常亲近的关系,使得幼儿在幼师的教育下感到安全感和愉悦感。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当个体在非常自由的时候,在感到比较轻松而又愉快的时候,个体的积极性以及主体性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规律对于幼儿来说也是非常适用的,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努力营造出一种非常轻松而又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范文第3篇

一、儿童食育教室的设计理念

围绕儿童食育教室建设,我们召开了家长交流会、教师研讨会与食育教室工作小组会,在广泛征集家长、教师与有关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确定了以安全第一、强调本土化与家园共建为主的设计理念。

1.安全第一。在装修材料与室内陈设的选择方面,我们禁止使用所有可能会引起污染或包含有毒成分的材料,例如三合板、塑料制品、有毒涂料等,全部选用原木、竹子、藤条、钢铁、砖石与沙土等材料。为了保障安全,我们优先选择坚实、耐用,且为天然材质的老家具与老器具。由于我们坚持彻底无污染的理念,食育教室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没有任何异味,在建设完成之后可以立刻投入使用。此外,我们在食育教室的教学厨房中,禁止使用糖精、鸡精与蘑菇精等化学添加剂与调味品,而是用纯天然食材与调味品;洗涤则用以茶籽粉为代表的天然洗涤用品;炊具禁止使用铝制品:使用方便但不利于儿童身体健康的微波炉也严禁使用。

2.强调本土化。在讨论食育教室设计的时候,我们坚持充分展现以河南、河北为代表的中原地区的地方风格、文化传统与独特个性。虽然可以采用天然气、煤气或电炉等现代化炊具和厨具,但是从本土化的理念出发,我们还是坚持请当地泥瓦匠用砖土堆砌了传统的土灶台,宽敞的炉膛上架着两口大铁锅,柴火、烟囱、风箱甚至灶神一应俱全,配上瓷碗、铁铲、木勺、案板、旧橱柜、竹蒸笼等传统厨房用品。除了厨房区域坚持本土化之外,我们在其他器物的选用、中堂布置以及食材展示等很多方面,都选用能体现地方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器具,使儿童食育教室具有浓郁的本土风格。

3.家园共建。近年来,随着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家长对孩子健康与饮食品质的关注度也在日益提高,食育给家园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只有通过家园合作,才能使幼儿园食育工作与家庭食育形成合力,从而取得最佳的食育效果。邢台市第四幼儿园在食育教室刚启动的时候就召开了家长会,就幼儿园即将开展的食育活动进行了通报,和家长开展广泛的交流,使食育活动获得了家长的一致支持。一些家长中的积极分子还组成了食育家委会,配合、支持幼儿园的食育教室建设与食育教学活动。其中有个班的家长还自发组织起来,利用家长的资源在幼儿园附近合作租赁了一块菜地,建起了家庭菜园,利用周末与节假日带孩子从事耕作,使家庭食育与幼儿园食育进行对接。河南省实验幼儿园的食育教室也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食育教室中橱柜、厨具、案桌等很多用具都是家长捐助的。

二、儿童食育教室的布局

遵循儿童食育教室的设计理念,我们确立了儿童食育教室的布局,主要由中堂、传统灶台、桌椅、厨具、橱柜、洗手池、洗菜池、食材储藏柜、食材展示柜与食育书架等构成(如下页图示)。

1.中堂。按照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与生活习惯,常常在厅堂正中张贴大幅字画——一般由中间的字画、两边对联与正上方横批或匾额构成,这些位于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也被称为中堂。张贴字画可以装饰与美化空间,同时还可以展现主人坚守的价值观、人生观、理想和愿景。秉承中国传统建筑中堂的形式,我们专门给食育教室撰写了一副对联:民以良食为天,教以食育为先。上方悬挂横批“儿童食育工坊”,对联中间是以五谷丰登为主题的国画和剪纸艺术作品;下方靠墙是案桌,案桌上放置花瓶、果盘等装饰品。作为食育教室的文化空间与主题墙。

2.传统灶台。为了继承与保持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我们决定采用当地的传统灶台。河北与河南同处于中原地区,传统灶台没有太大差异,主要是用泥砖堆砌而成。一般有两个灶膛。放置两口铁锅,使用稻草与木柴作为燃料,烟则通过屋顶的烟囱排到室外。此外,我们为传统灶台配备了传统的橱柜和以木竹、陶瓷为材料的厨具与餐具,这些配套的传统器具蕴含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地方特色与饮食文化。

3.桌椅。食育教室的课桌椅采用原木(实木)制作,禁用含有有毒成分的油漆或涂料,尽量保持木材的原貌。食育教室的课桌具有多种功能——食育教学时,桌子是课桌:学习烹调时,桌子是操作台;品尝食物的时候,桌子是餐桌;开食育交流会与现场会时,桌子是会议桌:展示食材与食育教学成果时,桌子成了展示台。食育教室的桌子通常由6~8张长方形桌子组成,根据活动的性质与人数多少,既可单个使用,也可以组成若干大桌子使用。

4.餐具与厨具。餐具与厨具一般放置在传统灶台旁边的两个橱柜里。一个橱柜放置厨具——烹调用具与天然调味品,另一个用来放置餐具。为了确保儿童的安全,我们选择具有当地传统风格。由天然材料制作的餐具与厨具,橱柜则是旧物新用——选用了经过重新清洁的旧橱柜。

5.洗手池与洗菜池。洗手池一般设置在大门附近,供儿童进教室上食育课之前使用。洗菜池则安装在灶台附近,如果设计中有新鲜食材展示区,洗菜池则与之相邻。洗手池与洗菜池主要给孩子使用,高度与尺寸一般参照孩子的平均身高而定。我们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食育教室中,适当增加了高度。设置了专门由成人(教师)使用的洗手盆与洗菜池,以适应儿童与教师的不同要求。

6.食材储藏柜与食材展示柜。认识食物与制作食物都是食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食育教室中必须有储藏食材与展示食材的空间,一般分为新鲜食材展示柜、食物种子展示柜、食品添加剂展示柜与垃圾食品展示柜。其中,食物种子展示柜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蔬菜种子柜、谷物种子柜与瓜果种子柜等。为 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一种展示的食材或食物都要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进行简要解释与说明。我们专门在邢台市第四幼儿园食育教室设置了以色素为主的食品添加剂与垃圾食品展示柜,以实物展示与课堂讲解的方式,从反面的角度来提高孩子对问题食品的鉴别能力,增强孩子的食品安全理念。

7.食育书架。食育涉及到农耕、饮食、烹调、营养、中医、养生、餐饮与教育等很多领域的内容,我们从这些领域中分别选择图书、报刊,一方面作为教师教学与科研用书,另一方面作为儿童阅读的图书。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浅谈;低年级;口语交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是日常的生活交H,是现代社会必备的生活技能。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呢?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各种各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关键是: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师生、生生、甚至家长与学生互动交流,实践交际本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上好口语交际课

语文课本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口语交际,这课主要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而且这个课也很贴近生活实际,孩子们都很感兴趣。比如二年级的“我想去春游”,孩子们一看到这个题目特别兴奋,大家都跃跃欲试。我先分小组,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春游要注意的问题,一个小朋友做好记载,每个成员都要发言,孩子们七嘴八舌,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小组汇报时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特点,汇报完还叫他们写写,既培养了口语又培养了写作。在教学“怎样过生日才有意义”时,我课前叫孩子们收集了过生日时的照片,和家长交流亲人的生日,愿望等,在上课的时候,大家看到欣赏了别人的生日,看到了不同的生日聚会,就很有欲望设计自己的生日,孩子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兴趣盎然,感觉不是一节课,大家就是在策划自己的生日,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通过画和写的方式,展示出来,孩子在和家长同学老师交流都中都很自然,没有一点无话可说或者说得空洞乏味的尴尬局面。口语交际课是一节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一把“钥匙”。

二、创设各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口语

树立口语交际的意识。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无论在课堂上、课下,还是生活中,教师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在生活中实践交际本领。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

苏赫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奇、好学,善于表现自己。根据儿童的特点,我喜欢将那些有趣的课文再次创设情境,让孩子演一演,培养其创造力。比如《谁和小羚羊去避暑》,我创设了请小朋友继续找谁和小羚羊去避暑的对话练习,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

三、和家长聊天,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口语交际是家长早期开发智力的一种最佳方案。在开家长会时,我就要求家长每天和孩子最少进行10分钟的交流,并注意纠正孩子口语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也会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比如: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课文,遇到什么有趣的事,你的老师是什么样子的等等,讲给父母听。有的孩子家长不在家,我要求他们用电话交流,或者对着镜子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更流畅了,表达能力更强了。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知识、思维、性格、人文精神、组织才干等多方面,是智慧的反映,它的训练应是长效的,不仅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还应渗透于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中,经过“细水长流”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学生必将具备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口语交际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收获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儿童交际能力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 外语教学 文化输入 交际能力

近十年来,交际法教学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较之语法教学法,它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强调语用能力的培养。成人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法能够很好地训练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交际型人才。但是,在儿童外语教学中它却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幼儿园乃至小学外语教学中,人们对交际教学法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文化教学与语言知识教学(掌握准确的发音、丰富的词汇和正确的语法知识)相比,后者更重要;二是认为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从进行。难道因为儿童需要加强语言知识训练,就可以忽视或取消文化知识教学吗?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的意义离不开“语言环境”。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在学习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该民族的文化;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可见,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反之,理解语言也必须了解其文化。因此,儿童外语教学既要教授语言知识,也要传授文化知识。

二、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

随着人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认识到语言是一种交际性工具,培养交际能力才是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所谓“交际能力”就是使学习者在交流中能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语。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外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更应传授语用知识,把学习和训练放到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中进行,最终使学生具有交际能力。较之语言知识的传授,交际能力的培养可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但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比较文化差异,不断给学生刺激,就会逐渐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儿童的外语教学虽然内容简单,但它的最终目的仍然是培养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因此同样不能缺少文化知识的传播。

转贴于

三、儿童外语教学中存在着漏洞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英语外教应邀到同事家做客,同事的女儿正在读小学四年级,英语不错,她很有礼貌地招待客人说:“Please sit down, granny.”外教有些不悦,纠正说“Not granny. Aunt.”而女孩说“你比我妈妈的年龄大,当然应该叫‘granny’”,弄得外教无言以对。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了,因为她受的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要“尊老爱幼”。而西方人却怕老,视之为“无能”“无用”而将被社会抛弃。这个故事反映了小学外语教学中的漏洞。如果经常告诉孩子们一些日常的文化差异,相信不会弄出这样尴尬的事。正如沃尔夫森(M. Wolfson)所说:“在与外族人交谈时,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无礼的。”这里的“说话规则”就是文化因素。

四、文化因素在儿童外语教学中必不可少

从广义上讲,文化因素的输入存在于语言教学的每个阶段,它与语言形式的难易不一定成正比,简单的语言形式并不意味着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语用与文化因素。如Excuse me. /Sorry./Pardon./Thank you.等形式上极其简单的表达,要想真正地在实际交际中恰当运用,也是不容易的。就拿“Thank you”来说,由于中西方文化价值的不同,使用差距很大。西方人受宗教哲学的影响,以“个人本位”和“平等”为价值取向,他们认为只要别人为自己做了事,就应该表示感谢,哪怕是上下级之间或家庭成员之间。而中国社会受儒家“上尊下卑”、“以下敬上”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如果上级对下级说“Thank you”,下级会感到受宠若惊。家庭成员之间若表达感谢,会疏远彼此之间的感情。可见,文化差异必然会给交际带来障碍甚至误解。

尽管儿童的语言知识输入比较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知识输入无从进行,相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开展许多与文化习俗有关的活动。比如,到圣诞节给孩子们讲圣诞老人(Santa Claus)的由来,和他们一起去找有关圣诞老人的故乡芬兰(Finland)的冰天雪地的资料,研究麋鹿(Reindeers)是怎样拉雪橇(Sleigh)的,一起装饰圣诞树(Christmas tree),教孩子们一些圣诞佳音歌曲(Christmas Carols)。让家长积极配合,在孩子们准备好的长统袜里悄悄放进礼物,并准备一些圣诞节食物如柺杖糖(Candy cane)和姜饼人(Gingerbread man)等。到了万圣节,告诉孩子们万圣节的由来和习俗,并用南瓜、稻草人、巫婆、骷髅头等装饰学校和教室,开展挖南瓜(Jack-o-lantern)、要糖果(trick or treat)、进鬼屋(haunted house)、化妆舞会遊行(costume parade)等活动。还有复活节(Easter)和愚人节(April Fool’s Day),都能开展很多孩子们喜欢的活动。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孩子们不但可以学到另一种语言,而且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和价值观,感受中西文化差异,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外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Jean Stilwell Peccei. Chil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Routledge, 2000.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