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熊文琴(1978-),女,江西南昌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术学院讲师,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69-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在校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他们所处社会环境的特点而进行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1]。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重要素质,也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分重要。
对于特殊教育高职院校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为重要。因为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和特殊教育有关的职业。特殊教育事业充满挑战,不论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是教育方法的特殊性使得学生在工作时要付出更多的辛苦和面对更多的挫折,因此更应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会如何调适自己,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特教事业。目前,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开展这项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采取随机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2份。其中有效问卷265份。
调查对象二:采取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等地各类特殊教育学校14所的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系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45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
(二)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一:采用自编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由30道封闭式选择题构成。主要内容涉及学生的背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研究工具二:采用自编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心理素质问卷,由45个描写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词条随机排列构成。项目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要求被试就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不同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程度做出判断。
(三)调查数据处理
问卷收集后,对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处理。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积极
调查显示,18.1%的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51.7%的学生比较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两者合计,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69.8%。由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比较高,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比较关注。
此外,调查还显示35.1%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60.8%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两者相加,占所有受调查人数的95.8%。只有1.9%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2.3%的学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无所谓。可以看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很高的认可度,认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明晰
调查表明,在谈及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时,只有5.3%的学生选择非常了解,74.0%的学生选择有点了解,17.4%的学生选择朦胧知道一点,3.4%的学生选择不了解。关于心理素质方面,调查表明学生和特殊教育教师之间对于所需心理素质的认知差异较大。数据分析显示,特殊教育教师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自我调试心理素质、品德心理素质、师生关系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自我提高心理素质和基本心理素质六个因素。学生对这六项素质的重要性都存在明显的低估现象。
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多,包括:前途及就业问题(64.2%)、学习问题(58.1%)、人际关系问题(49.8%)、环境适应问题(44.2%)、经济问题(39.2%)、感情问题(34.3%)、家庭问题(32.5%)和其他(6.8%)。但在面对以上各种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并不知道如何采用积极的方法和技巧去面对问题,而往往采取一些无助于积极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其中包括:转移(娱乐、游戏、看书等)(70.6%)、诉说(向朋友述说等)(58.1%)、发泄(大叫、哭、倾诉、写日记等)(50.2%)、顺其自然、自然调整(41.1%)、压抑(喝酒、睡觉、假装高兴等)(21.9)和其他(2.6%)。可以看出学生在心理调试技巧方面的缺乏。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多样但覆盖面有待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阅读栏、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多种方式。学生对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认可度都较高,例如94.6%的学生认为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帮助,89.1%的学生认为阅读栏有帮助,86.8%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活动有帮助,84.5%的学生认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有帮助。但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覆盖率较低的问题。调查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普及率最广(76.2%的学生上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此之外,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普及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例如,55.1%的学生通过阅读栏看到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48.7%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46.3%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因此,如何提高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心理咨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心理咨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他们如何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技巧。[2]但是调查显示,心理咨询并没有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对心理咨询呈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当问及“你对其他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同学会表示理解吗?”时,95.8%的同学表示能够理解,以及当问及“朋友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劝对方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吗?”时,70.9%的学生表示会劝对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这表明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有一定的认可,认为心理咨询能够帮助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当问及“你遇到心理问题时,会去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吗?”,77.4%的同学表示不会去寻找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呈现出和前面相反的结果。二是心理咨询缺乏持续性。调查显示,有10.6%的学生参加过心理咨询,其中参加过1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3.8%,参加过2-3次心理咨询的学生占6.8%,参加3次以上的学生没有。
三、讨论与对策
如何在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解决的策略,建立更加完善的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立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3]。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体现,因此,为了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需要建立一个层层递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最基本的部分就是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一般概念和知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诊断标准,培养健康心理的途径等方面的内容。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需要普及与各种异常心理有关的知识,包括各种异常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如何识别各种异常的心理状态,以及如何及时发现自己心理是否异常等等各种知识。
2.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及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借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助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并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一般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不能忽视对今后所要从事职业的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调查显示,特教学生在职业心理素质上的认识还很欠缺,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需引起重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培养学生这些方面心理素质,为他们将来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推广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掌握了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问题,接下来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也非常重要。调查发现,学生对许多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十分感兴趣,包括人际关系技巧(67.9)、情绪管理技巧(60.8%)、学会竞争与合作(55.8%)、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54.7%)、压力与减压(54.3%)、有效学习方法(40.4%)等等。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心理调节技巧,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处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二)建立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1.提高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面。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存在认可度高但覆盖率较低的现象,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功效,提高其覆盖面是个很重要的环节。
首先,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覆盖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认可度最高,学校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作全校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扩大其覆盖率,使其达到100%。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覆盖率,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每个系科,每个班级。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除了一年级新生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基本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之外,二、三年级学生更多地是侧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调节技能的学习,因此,采用的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级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2.建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含三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涉及的大部分是理论方面的内容,但良好心理素质以及各种心理调节技巧这两部分内容更多地强调实践练习。这两方面的内容仅仅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足以让学生切实地培养出相关的心理素质和掌握具体的心理调节技巧。因此,如何调整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使各教育方式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补充,形成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泛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网非常重要。
首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心理健康阅读栏、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以及良好心理素质、心理调节技能中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学生通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强实践练习提供基础。其次,紧扣相关内容,通过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活动等方式来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使得理论知识能够切实的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可以操作的心理调节技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内容上的契合,还需要注重时间上的契合,使理论能够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三)深化心理咨询的功能
1.提高心理咨询的问询率。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心理咨询的作用和有效性持肯定态度,但学校的心理咨询问询率却较低。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心理咨询仍旧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件丢人的事情而不好意思去寻求帮助。因此,如何打破学生的偏见是提高心理咨询问询率的关键。学校应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加大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心理咨询教师也可以定期在学校组织活动,通过“走出去”扩大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打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
此外,调查还发现学生愿意选择的咨询方式包括:面谈式心理咨询(39.2%)、网络式心理咨询(35.5%)、电话心理咨询(21.5%)、团体心理咨询(3.8%)。其中网络式心理咨询和电话心理咨询因其匿名性高,获得很多学生的认可。特别是网络式心理咨询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4]学校除了设立心理咨询室外,还可以积极开展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尽可能多地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顾虑,让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2.提高心理咨询的持续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缺乏持续性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关。学生总是希望心理咨询能够像特效药一样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通过心理咨询进行改善和治疗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往往和学生的预期相反,导致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咨询后感觉不能立刻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再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因此,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心理咨询的效果进行宣传,加深学生的了解,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和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的咨询水平有关。调查发现,学校虽然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但是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在心理咨询室中为前来求助的学生提供帮助的教师往往都是各系科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因此,如何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非常重要。学校应定期为这些心理学教师提供助人的专业培训,包括如何提高自身的技术和水平,如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咨访关系等内容,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朝庄,雷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7:10.
[2]张蔚,石晓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辅导[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7:271.
关键词:高校;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些年,国家与社会各界愈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数高校均已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在建设积极心理健康体系层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学生具体发展状况,明确影响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逐步完善与健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现阶段国内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所在。自21世纪以来,伴随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兴起和广泛运用,诸多心理学研究者与工作者以高校育人目标、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为基准,牢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点与重点,建设完善且科学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致力于探索以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积极心理健康工作模式,使学生在习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健全自我人格,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面临的困境
(一)过度关注心理消极问题,忽略学生积极品质培育。现阶段,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普遍采取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兼并的被动化教育模式,将关注焦点置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部分大学生身上,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视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任务,而此种教育模式并不具备科学性,最终导致教育过程逐渐脱离培养积极品质的育人目标。在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理健康教师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视作首要任务,仅注重学生的问题,而忽略了积极品质培育。与此同时,部分高校以增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举办讲座以及张贴海报插画等活动为依托,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此种以心理问题预防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致使部分学生仅关注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忽略了个体优秀品质的挖掘与提升。(二)心理专业师资力量匮乏,组织管理体系尚未完善。近年来,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优秀人才匮乏,部分高校始终存在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有些教师在毕业后便直接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工作,其心理学理论还未达到深厚与扎实的程度,且部分教师也并未接受专业训练,所采取的心理疗法及咨询方式较为陈旧,无法充分满足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发展特征,心理健康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素质均亟待提高[1]。与此同时,高校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属于系统化工程,需要高校各个方面共同合作,惟有各个学科互相渗透、充分配合,才能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国内部分高校欠缺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并未构建系统性与相关性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仅是以心理健康教师与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依托简单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成效甚微。(三)教师倾向心理问题解决,致使教育关系发生僵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标在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理念,在广大师生群体内心深处根深蒂固,这对教育成效提升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具有反向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高校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心理健康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主体,而学生则作为受教育对象接受各教育主体的心理疏导与理论灌输。多数教师将问题解决视作核心教育目标,借助心理疏导与辅导咨询等方法解决部分学生在心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但是,部分学生因为担忧被其他同学过分关注,通常不愿积极主动地向教师咨询与自身有关的心理问题,对于心理疏导和辅导咨询亦会产生抵触与排斥心理,教育主客体之间存在的对立关系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难度,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最终使得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效果欠佳。
二、高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等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育目标表现在培养学生群体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帮助部分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只有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从本质上获得提升。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层面,学生个体要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重视、关注积极品质养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也要直面困惑和问题,并积极解决。因积极的体验对积极品质培育具有正向影响,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当中要主动参与可获得积极体验的实践活动,以积极体验的不断积累为依托推动积极品质培育。基于教师视角而言,教师要将积极品质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当中,不断更新教育手段,不仅要注重部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还要致力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协同发展,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品质。基于学校视角而言,应重新定位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目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引导,对教育目标加以整合[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相对于仅解决心理问题而言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积极心理品质有着预防及治疗的功能,只要学生能够积极发展,充分激发其内在积极因素,必然可规避心理问题的出现。学校把积极品质培育置于教育目标体系的重要位置,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其育人价值。(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教育工作者应始终以个体专业技能与高尚人格教育、引导学生,以自我良好素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三观、素质与品行进行积极影响,明确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面向学生群体传递正能量信息,争做学生榜样。部分高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教师并不具备夯实且深厚的理论基础,心理咨询专业技巧和技能也相对滞后、保守,所以难以充分顺应当代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诉求,也难以真正感受学生当下心理状态,致使教师在具体咨询与授课过程中很难提升教育成效,所以必须丰富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其心理咨询和教育技能技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教师与心理咨询室教师,应提升个体专业素质,着重培育个体专业技能,积极学习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发展的新方向与新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学习与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逐渐从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深入到实践方面,使其在具体教育活动中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消极问题,所采取的教育和治疗方法也应具有积极性,从而充分呈现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除此之外,也要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的工作态度。从学校视角出发,校领导要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在充分体谅教育工作者辛苦的基础上,也要深入了解其心理诉求,优化工作环境,从经济层面为需要照顾和关怀的教师给予支持与帮助。高校还要把积极因素融入教师教育工作中,深挖教师积极力量,强化教师积极感受,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长远发展[3]。(三)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与各科教学整合。在课堂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多学科互相融合渗透。教师应在课堂教育中创设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并借助丰富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等方式,促进学生们积极思考,在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当中,有效完成相应教育任务。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众所周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品质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且对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最为直接的外在环境。所以,着力建设校园文化,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潜在驱动力。诚然,校园文化隶属高校隐性课程体系的分支,不但对学生心理品质具有无形影响,而且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也有直接联系。因此,在建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过程中,重视校园文化构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为了改善社会大众生活质量与水平而存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而我国针对积极心理学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数心理学领域研究人员表示积极心理学是以传统心理学为基准的变革。伴随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提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广泛运用,高校逐渐开始立足于建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而在此过程中,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德育属性为基础,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在德育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价值。在具体教学中,兼顾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及心理问题解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建设,有效拓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范围,从心理学理论与思政教育理论等诸多维度,建设完善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4]。
参考文献:
[1]方丽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9,17(Z1):53-56.
[2]边玉芳,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6):115-118.
[3]李绍明,郝萍.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究[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9(4):64-66+81.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体系 网格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75
Construction of a Grid System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evel
LIU Rixia, WU Xia, SUN Tong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Shandong 266003)
Abstract Nowaday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being troubled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ing experience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cur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 latticed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model that includes establishing a comprehensiv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ourse system, perfecting the level-based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calling for a higher spending on creating the atmosphere of full participation in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ng to improve the status and level of colleg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system; lattice
大学生是处于人生重要转折期的特殊群体,他们生理发展渐趋成熟但心理却未达到真正成熟。①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和谐校园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样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和有关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需求,以期改善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建立更加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伤现象屡有发生,据各大高校新生心理测评数据显示:大一新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8%左右,且该数据有上升趋势。笔者以国内某大学学生为对象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人数98人,其中男生38人、女生60人;研究生48人,本科生50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心理很健康的学生比例占31.6%,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的占62.2%,83.7%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而在调查人群中,对于“你认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来自于哪里”的问题,67.3%的学生选择了人际交往压力,59.2%的学生选择了学习压力,72.5%的学生选择了情感问题,80.6%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35.7%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原因,43.9%的学生选择了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20.4%的学生认为如果身边的朋友存在心理问题自己会受到影响。调查结果表明,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的求助主动性较差。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
自2001年以来,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等部门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全面部署。全国各高校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心理教育工作体系和平台的整体构建,以及专业化心理咨询师队伍、心理辅导员队伍,学生骨干队伍等多维工作力量的发展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开设各种讲座、建设心理健康网站等形式系统预防,综合服务,精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但目前国内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研究依旧存在“短板”,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主体力量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客体缺少参与热情等。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学生明确表示遇到心理问题时会主动求助,60.2%的学生仅表示可能会求助,其他学生均表示不会求助。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从根源上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扰,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防患于未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笔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向专业化、普及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
3 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在全国高校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的缺失与不足需要我们正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付出努力,改善现状。笔者认为:构建网格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网格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全面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3.1 横向建立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设心理学范畴公共限选课。以某大学为例,开设的社会心理学、恋爱与婚姻等心理学相关课程均受到在校生的普遍欢迎,每学期选课均为爆满。笔者调查显示:约86.7%的学生上过或想上心理健康类的课程,76.5%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知识类的课程列为大学必修课,69.39%的学生获取心理学知识的途径是看书或上网获得信息,只有3.06%的学生表示自己曾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涵盖“在我面临人生重大选择时提供参考意见”、“解答一些思想问题”、“介绍一些为人处世的经验”、“介绍和开放校内外资源”、“在我难以自我控制时给予警醒”等内容。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极大地信赖感和期望值。
而现状是,高校当前开设的心理学限选课、不定期的心理学讲座等课堂容量无法完全满足全体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需求。且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具有随机性、长期性等特点。只有通过设置横向到边的心理学课程,普及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才能让心理学知识长期、稳定的伴随大学生的成长。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应注意根据学生年级从低到高依次实施通识教育、活动教育、专题教育及提升教育,以增强知识层面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还要加大对心理学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满足课程讲授的需求。
通过专业化的授课,学生可以系统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能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消除对心理学的陌生感,增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信任度。而系统的掌握基本的心理调适方法,可使大学生在需要心理自助或心理帮扶时能及时有效的做出正确判断并付诸正确的行为,达到既能自助也能助人的效果,更能较大的改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3.2 纵向完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学生心理问题有不同层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很大区别。有明显抑郁、自杀等倾向的个案需要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从专业角度介入,由具体事件引发的偶然性心理障碍也许只需要同龄人的开导帮助。调查显示,当面临压力或烦心事时,67.34%的学生愿意向朋友诉说,41.83%的学生愿意选择自己认识或了解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58.17%的学生愿意选择完全不认识的老师或专家进行求助。而有65.3%的学生明确表示当自己遇到心理问题时不会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具有不同层次的制度、团队和载体,纵向设置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纵向的层次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应具有专职教师,并具备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以及从事心理专业教学研究的能力,总体掌握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况,整体规划和安排心理工作;学院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学习工作及人际交往状况等了解较多,应当具备基础的心理学知识,作为兼职心理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交往、适应和发展等方面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并具有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应急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班级和宿舍层面应设有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并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教育,重视他们的作用,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机制,通过开展朋辈互助、同伴教育,建立心理工作一线的监督和预警机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控制心理危机的发展。②
纵向分层的工作体系,为学校动态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创造了多渠道的空间和途径,也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帮扶提供了最顺畅最人性化的渠道,为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3 加大投入力度,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氛围
尽管大多数高校均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教育整体起步较晚,目前其在校园中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在不愿意求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中,25.76%是因为害怕暴露自己的隐私,34.84%是因为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和预约方式,还有39.4是因为不相信心理咨询可以解决问题。此外,35.71%的学生不知道“525”的含义,只有29.59%的学生参加过心理活动,50%的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了解中心的办公地点和联系方式,但仍有38.7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心理健康求助要求,因此不关注也不知道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方式。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对用心理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缺乏信任,有些甚至完全不知心理学是什么,更不能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氛围营造。加强对专兼职师资队伍的培训,提升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学素养,尤其不可忽视对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学教育。学校同时应重视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社团的作用,并依托他们,以充分开展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心理活动为载体,提升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力。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除应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以外,还需要家长、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应当在做好校园内工作的前提下,尽可能争取更广阔的平台和更丰富的资源,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个别沟通等方式多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让更多的人和机构关心和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参与到实际工作中来,形成良性的工作氛围和工作机制,共同为大学生打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成长空间,让健康的心理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
注释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阵地建设;体制建设
青年大学生历来被认为是心理最健康的人群,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了巨大冲击。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机会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加上大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和思想发展变化时期,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
为尽快适应大学生群体的这种变化,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进行和深入推进,各高校已经逐步建立起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核心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护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所组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但大多高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依托于校级层面上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从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的,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只是存在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的大学生,而与多数心理健康但面临着成长与成才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无关,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范围受很大局限,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发挥。在高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院系二级单位作为一个基本的单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系二级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程度和实施情况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深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实际的现状却是:队伍不健全,规章制度不完善或没有,没有专门的、固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场地(2012年省教育厅提出各高校要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室就是个很好的信号和举措),缺乏健全的机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等等。因而,探究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构建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深远意义
第一,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贯彻中央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第二,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有效应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心理健康教育形势复杂和严峻的迫切要求;
第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院系二级单位学工人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主观能动性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必然趋势;
二、心理健康教育院系二级单位的工作定位
学院作为二级管理单位在整个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院系作为高校最基层的工作单位,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是学生的教育者,是高校一切政策的具体实施者,也是高校心理危机管理的最终执行者、支持者和促进者。院系在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定位即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预防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辨别问题、转介和协助干预工作。
三、构建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阵地建设
1.构建院系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从理念到内容、方法、途径与运行模式如何发展、如何创新进行思考。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阵地的建立。把网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新工具、新方法,用以加强和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院系二级单位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国内有关研究表明,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挠,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大学生有了心事或烦恼往往先告诉同学。因此朋辈辅导能在院系心理构建体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应建立院系关于朋辈心理辅导员选拔,培训和检验的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由于朋辈咨询是义务性的工作,因此朋辈咨询者应具有热情、真诚的帮助他人的态度。可以通知先自愿申请,然后通过面试谈话来了解报名者的沟通能力、是否有爱心有耐心,然后可以通一些笔试筛选出符合作为培训的对象。在培训阶段,进行培训者必须是心理学专业辅导老师或是专业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主要以上课,讲座和实践的方式进行。检验阶段,要进行自评和他评的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需要开展院系二级单位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的讲座,心理健康知识展版、团体辅导活动、还有5.25心理节活动、定期举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另外还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心理健康宣传片和影片的播放,利用晚点名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开展学校与家庭同步教育渠道等,在院系普及心理健康的宣传。
(二)体制建设
1.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建立内容完整、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二级院系心理危机管理体系,起到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恢复的功能,提高院系心理危机管理的工作内容的专业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建立专业科学的危机预防体系,通过课程、讲座和生动有趣的活动来维护师生心理健康。其次学院要建立各项危机干预制度,建立危机干预工作体系,完善危机干预流程;重点研究自杀和事故死亡等创伤性突然死亡事件的干预管理,进一步完善危机干预体制。第三建立健全的院系心理危机管理各项工作机制保证危机管理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包括院系负责人制度、院系联系人制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队伍建设培训制度、报告制度、档案保密制度、值班制度等。第四,建立以院系为主导的心理危机管理工作网络,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管理工作是非常复杂的,需要在学校一级管理部门领导和指导下,多部门配合完成。因此学校危机管理须建立院系与其他部门互相配合的工作网络,比如学院同教务处、学生处(部)、保卫处、后勤部、校医院等职能部门之间要密切联系,在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中院系要配合其他部门,也可请求其他部门的帮助和配合,各部门各施其职、各尽其能、通力合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2.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将专业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师、朋辈、家长都纳入进来。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的困惑可结合多方面的力量来进行排忧解困。如在专业上的困惑,将专业教师纳入到心理辅导队全中对学生在专业上困惑的解答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3.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积极组织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进行专业培训,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培训、案例分晰和实践锻炼等内容。加强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理论联系实践。
4.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是不可少的环节,机构的建设内容要明确,目标清晰,应制定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完善工作场所,明确职责和任务,进行指导和督查,制定考核的标准。进一步加强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施。
总之,院系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学生自我教育与朋辈互助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性教育活动,健全学生心理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院系二级单位工作体系,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教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教师队伍的建设,完善院系二级单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激励与约束工作机制等来构建院系二级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然院系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还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索、实践,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是院系二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向光富,向靖.让同辈辅导在大学推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2).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心理健康 多维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高专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第一,从社会环境方面看:随着社会经济日益多样化发展,社会中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苗头出现,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年轻一代首先受到了冲击,无处不在的虚拟化网络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生活,部分学生出现信仰迷茫、自我价值感低、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不明确,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低,学生就业形势尤其严峻等无不冲击着高职学生尚未完全成熟的心灵。
第二,从学校方面看: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视为思想品德问题,认为可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代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心理干预人员配备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不能有效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有效措施,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成为学校常常强调但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落实的问题。
第三,从学生方面看:高职学生一方面渴望成才,渴望人生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另一方面又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有很大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同时,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新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异往、学习动机等问题也是影响高职高专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
2构建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的多维体系
2.1在基础课体系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复杂多样,但还是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和规律可以遵循。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 系统、全面地进行教育教学,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基础课计划之中,采取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支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结合不同时间阶段开展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学初的新生心理适应讲座,帮助新生缓解入学不适;每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组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结合“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开展相应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因其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赛、专业技能大赛、各种社团活动等,开阔学生视野,锻炼能力,增进人际交往。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和生产第一线,间接缓解就业压力。
2.3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科教师的共同参与。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对此,课任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平时教育中,要真正树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理念,通过课堂讲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要讲究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和理解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成长氛围。各学科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要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构建学科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一致的教育体系。
2.4建立学生心理互助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群体间的互助能力。一方面,可以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和心理互助小组等学生团体,指导他们开展好有关活动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自我教育、自我帮助,进而达到心理互助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班级设置的心理委员的作用,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积极沟通,防微杜渐,成为心理教育工作战线的重要一环。
2.5开展灵活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
首先,可通过心理测量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有效预防、控制各种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及发展。其次,充分利用学校个体咨询、团体咨询设施,创造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的平台,包括个体面谈咨询、个体电话咨询、网络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建立一整套适合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体系,使不同个性、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得到满足,为他们疏导心理问题,引导他们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6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管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可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方案,建立起由“学生心理委员―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共同参与的心理危机监测、评估、预防和快速反应运行机制,早发现、早评估、早预防、早干预,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注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应立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多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学生高高兴兴上学,快快乐乐成才,为社会输送健康有活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